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8104-16500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8104-165008
論文名稱
Title
洪醒夫文學觀與人物圖像之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6-2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7-08
關鍵字
Keywords
鄉土文學、現代主義、洪醒夫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44 次,被下載 578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4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781 times.
中文摘要
洪醒夫雖然在世僅33歲,但是1949年出生於彰化二林郊區的他,在戰後台灣文壇世代流轉中、農民小說作家群內,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洪醒夫之所以重要,主要是他在1920年台灣新文學運動以來,於寫實主義文學思潮傳統流派裡,居於承襲與延續的地位。在他去世以後,除了林雙不有系統且大量創作農民文學,如:〈筍農林金樹〉等作品之外,連宋澤萊都已少有這類作品出現。隨著台灣社會的變化,新一代作家已大量走上都市文學的創作。
洪醒夫被譽為「農民作家」,其大多數的作品都在紀錄農村社會轉型中的土地與人民。我們讀其作品,領略一位知識份子在那個困苦時代所做的悲憫見證,也體會作家的人格特質投射在文學作品中所呈現的風格。但其人格如何形成?風格又如何誕生?人格與風格又產生怎樣的對應結果?這是本文探尋其「文學觀與人物圖像」之外所不能忽略的。
先哲有云: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洪醒夫的生活背景、成長歷程與貧窮遭遇、當然會影響其人格特質的形成,這些因果關係也值得調查、引證與耙梳勾沉。而其寫作成長過程,正好碰上台灣文壇兩大思潮─現代主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戰;方興未艾與如火如荼展開之際,這兩個文學思潮交互與興替之間,洪醒夫多少受到影響,而產生他的文學觀與創作觀。
洪醒夫創作橫跨多種文類,有詩、散文、小說、報導文學及評論等,最後選擇集中火力,勤於小說創作,因此也以小說享譽文壇。而所描寫的人物更是多元,有:知識份子、農夫、農婦、工人、小孩、民俗文化工作者、軍人、鄉紳、警察、槍手、司機……等,洪醒夫企圖以筆下的人物,來描繪60、70年代台灣農村轉型過程中,社會變化的圖像,如:校園生態的病態、農人脫貧的掙扎、民俗文化的式微、婦女觀念的解放、農人轉型為勞工的見證、以及親情倫理關係的轉變……等。洪醒夫作為一個知識份子,試圖以筆編織60、70年代台灣農村的田莊浮世繪。
綜上所述,從洪醒夫的成長歷程、文學創作軌跡、到人格的形成,及以其人格特質投射到文學所產生的風格;並且在文學思潮風起雲湧中,自己所選擇的文學觀與創作觀,由此脈絡,一一加以探究,足以觀察出洪醒夫以悲憫情懷,為那變動的農村社會作出最佳見證與紀錄,成為一位文如其人、客觀忠實的農民作家。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編纂全集:全面查訪作品....1
二、新的發現:早期作品大量出土....3
第二節 相關論著與研究成果之探討....4
一、弔念短文:交友情形與成長點滴....4
二、單篇論文:個別成就與點的發現....5
三、學位論文:各有優點但疏漏難....6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9
第二章 洪醒夫的文學成長進程....13
第一節 奠基期(1960~1967)....15
一、聽故事:吸收傳統戲曲精華....15
二、說故事:小說創作的基礎訓練....16
三、讀言情:拓展閱讀視野....17
第二節 成長期(1968~1976)....18
一、創辦刊物:擴大交友廣度....19
二、就教方家:提昇作品深度....19
三、文學創作:增進寫作技巧成熟度....22
第三節 成名期(1977~1982)....23
一、協助台灣文藝編務:從創作跨界編輯....24
二、連續獲得小說大獎:享譽文壇卻惜墨如金....24
三、受邀撰稿與演講:講授寫作經驗與小說創作技巧....25
第三章 洪醒夫文學觀與創作觀的形成....29
第一節 現代主義的啟發....31
一、三大詩刊:各有主張....32
二、四大雜誌:推波助瀾....34
三、創作啟發:講究形式技巧....36
第二節 鄉土文學的鼓舞....37
一、各擁媒體:引爆論戰....38
二、持續發聲:正名與回擊....39
三、確認路線:結束與影響....41
第三節 洪醒夫的文學觀與創作觀....43
一、文學觀:關心與愛....43
二、創作觀:自然平實....45
第四章 洪醒的人格與作品風格....49
第一節 洪醒夫人格的形成....51
一、家庭背景:傳統農業社會大家庭....52
二、人格發展:窮困中自我形塑....55
三、人格特質:責任、正義與愛....58
第二節 洪醒夫作品風格的誕生....61
一、批評家觀點:階段性特色....63
二、洪醒夫觀點:自我期許與追求....64
三、風格的誕生:相對性穩定....66
第三節 洪醒夫人格與作品風格的對應....69
一、文如其人:內外合一....70
二、如影隨形:相互呼應....71
第五章 洪醒夫小說人物圖像探索....75
第一節 童真的凝視─小孩....77
第二節 不屈的靈魂─農夫、農婦....83
第三節 悲憫時代的見證─知識份子....96
第四節 民俗文化的黃昏─歌仔戲藝人、布袋戲師....100
第六章 結論....115

附錄
附錄一 參考書目....121
附錄二 洪醒夫寫作年表....127
附錄三 洪醒夫作品繫年...139
附錄四 洪醒夫作品評論資料索引....155
附錄五 洪醒夫生平傳記資料與文友紀念文....161
附錄六 洪醒夫新發現作品....166
附錄七 洪醒夫著作(編選)目錄....17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專書

(一)洪醒夫研究資料與專著(依出版時序排列)

洪醒夫,《黑面慶仔》,台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初版。
洪醒夫,《市井傳奇》,台北:遠景出版社,1981年初版。
洪醒夫,《田庄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82年初版。
洪醒夫,《懷念那聲鑼》,台北:號角出版社,1983年初版。
洪醒夫,《洪醒夫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初版。
林武憲編,《洪醒夫研究專輯》,彰化:彰縣文化,1994年初版。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編輯,《洪醒夫研究專集》,彰化:彰縣文化,1994年初版。
黃武忠、阮美慧主編,《洪醒夫全集》1~9冊,彰化:彰縣文化,2001年初版。
二)相關著述(依姓氏筆畫排列)

H.F.H布烈莎特著,林湘譯,《文學批評與鑑賞》,台北:源成文化圖書公司,1977年。
王拓,《街聲巷鼓》,台北:遠行出版社,1977年。
王夢鷗,《文藝美學》,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年。
四川省外國文學學會編,《評論•借鑒•翻譯》,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白沙編著,《文學批評研究》,台北:巨人出版社,1970年。
石雲龍、蔡咏春主編《二十世紀英美文學辭典》,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古遠清,《台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年。
古繼堂、黎湘萍等著,《台灣地區文學透視》,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朱炎,《期待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年。
曲煒,《人格之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4年。
何欣,《中國現代小說主潮》,台北:遠景出版公司,1979年。
何欣,《當代台灣作家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沈謙,《期待批評時代的來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9年。
沈謙,《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
吳密察監修,遠流台灣館編著《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年。
林柏燕編,《六十二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
周慶華,《台灣當代文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6年。
紀弦,《紀弦論現代詩》,台中:藍燈出版社,1970年。
姜岱東,《文學風格概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
封祖盛,《台灣小說主要流派初探》,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7年。
洪醒夫、林雙不編,《大家文學選小說卷》,台北:明光出版社,1981年。
洪醒夫主編,《六十四年短篇小說選》,台北:《書評書目》月刊,1976年。
施懿琳、中島利郎、下村作次郎、黃英哲、黃武忠、應鳳凰、彭瑞金合著,《台灣文學百年顯影》,台北:玉山社,2003年。
張系國,《讓未來等一等吧》,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5年。
張春興、楊國樞著,《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版。
張漢良、蕭蕭編,《現代詩導讀─理論•史料篇》,台北:故鄉出版社,1979年。
韋勒克等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76年。
尉天聰,《眾神》,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年。
尉天聰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3版。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年。
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
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1998年。
許南村,《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年。
郭為藩編著,《人格心理學理論大綱》,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版。
普汶(Lawrencce A.Dervin)著,洪光遠、鄭慧玲譯,《人格心理學》,台北縣: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
曾直夫,《文學術語淺釋》,台北:中華藝林文物出版公司,1976年。
黃武忠,《台灣作家印象記》,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4年。
黃武忠,《親近台灣文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
黃重添、莊明萱、闕豐齡著,《台灣新文學概觀》,廈門:鷺江出版社,1991年。
黃錦鋐主持、王久烈等譯註,傅錫壬總校訂,《語譯詳註文心雕龍》,台北:弘道文化公司,1976年。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彭歌等著,《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台北:中國青溪新文藝學會,1977年。
葉石濤,《小說筆記》,台北:前衛出版社,1983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
楊耐冬,《現代文學的默想》,台北:大林書店,1972年。
楊澤主編,《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4年。
福建省台灣研究會編,《台灣文學的走向》,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年。
黎湘萍,《文學台灣─台灣知識者的文學敘述與理論想像》,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趙天儀,《台灣文學的週邊》,台北縣:富春文化公司,2000年。
趙知悌編著,《文學,休走─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年。
趙遐秋、呂正惠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
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主編,《台灣文學史》(下卷),中國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
劉豋翰,《台灣文學隔海觀》,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5年。
德里達(Derrida)著、張寧譯,《書寫與差異》,中國北京:三聯出版社,1980年。
賴保禎、張欣戊、幸曼玲編著,《發展心理學》,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1993年版。
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聯合報三十年文學大系》,台北:聯合,報社印行,1981年。
薛化元主編,《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1945~65),台北:業強出版社,1998年。
衛姆塞特•布魯克斯合著,顏元叔譯,《西洋文學批評史》,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
戴燕,《文學史的權力》,台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顏元叔,《文學經驗》,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
顏元叔,《何謂文學》,台北:學生書局,1976年。
顏元叔,《社會寫實文學及其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年。
顏瑞芳、黃光華,《風格縱橫談》,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
薩依德(Edward.W.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羅杰•法爾約(Roger Fayolle)著,懷宇譯,《批評:方法與歷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羅•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顏美婷編譯,《文藝社會學》,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年。
二、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新台灣》第一卷第三號,1946年4月,頁8。
王世勛整理,洪醒夫演講,〈談小說創作〉,台中:中山醫學院演講,1982年。
王世勛,〈七月的最後三天〉,《文學界》第4期,1982年10月。
李喬,〈大地之子─洪醒夫〉,收於《洪醒夫研究專集》,彰縣文化,1994年。
李國躍,〈你為何消逝得這樣倉促〉,《詩人季刊》第16期,1983年11月。
呂興昌,〈悲憫與超越─論洪醒夫小說的人道關懷〉,發表於洪醒夫學術研討會,後收錄《洪醒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3年10月。,
吳念真,〈看不見,他依舊在─懷念那聲鑼〉,《文藝月刊》第159期,1982年9月。
武寒青,〈洪醒夫小說藝術散論〉,《台灣研究集刊》第2期,1985年。
林雙不,〈點滴憶醒夫〉,《台灣日報》,1982年8月9日。
紀弦,〈現代派信條釋義〉,《現代詩》第13期,1956年1月。
洪醒夫,〈論彩虹的變貌〉,《書評書目》第11期,1974年3月。
洪醒夫,〈當中所有、筆下所無─琦君《桂花雨》讀後雜感〉,《明道文藝》第15期,1977年6月。
洪醒夫,〈從拒絕聯考到當作家〉,《明道文藝》12期,1977年3月1日。
洪醒夫,〈從「黑面慶仔」到「田莊印象」─「田莊人」的告白•報告作者處理此類題材的心情及態度〉,《台灣日報》,1979年3月5日。
洪醒夫,〈從關懷到放棄─我讀王文興小說作品的經過與感想〉,《台灣日報》,1980年12月18日。
洪醒夫,〈懷念那聲鑼─「牛黎分家」野台戲公演盛況啟示〉,《自立晚報》自立副刊,1981年7月8日。
洪醒夫,〈陳雨航的小說藝術〉,《明道文藝》第11期,1997年12月。
渡也,〈散戲─懷念洪醒夫〉,《聯合報》,1983年8月4日。
陳亞南,〈我的同學洪醒夫〉,《文學界》第4期,1982年10月。
陳恆嘉,〈不許人間見白頭─懷洪醒夫兼介其遺著《懷念那聲鑼》〉,《文訊月刊》,1973年8月。
黃武忠,〈市井人物的擁抱者─洪醒夫印象記〉,《聯合報》副刊,1982年8月9日。
黃武忠,〈論洪醒夫的小說〉,《文學界》冬季號,1982年10月。
黃武忠,〈弱者,需要保護?─洪醒夫人物刻劃技巧與女性形象塑造〉,台中縣作家與作品研討會論文,2000年3月25日。
覃子豪,〈新詩向何處去?〉,《藍星詩刊獅子座專號》,1957年。
葉石濤,〈獻給洪醒夫的花環〉,《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3年7月27日。
楊翠,〈懷念那聲鑼─訪利錦祥、王世勛〉,《自由時報》,1993年8月1日。
廖炳惠,〈寫實文學觀的洞見與不見─簡評《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原刊《文學台灣》第7期,1993年7月。
劉伯顯,〈文學之外的洪醒夫〉,《彰化人雜誌》第5期,1991年7月。
鄭清文,〈認真、辛苦、匆促的腳步─悼洪醒夫〉,《聯合報》1982年8月1日。
鄭源發,〈散戲之後─論洪醒夫〈散戲〉之敘述結構、人物塑造與象徵〉,《國文天地》15卷6期,1999年11月。
隱地,〈田莊人洪醒夫〉,《中國時報》,1982年8月1日。
蕭蕭,〈懷念洪醒夫─一個充滿農夫性格的田莊人〉,《台灣日報》,1982年8月9日。
三、學位論文(依出版時序排列)

周永芳,《七十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1992年6月。
陳錦玉,《紮根泥土的青年作家─洪醒夫及其文學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1996年6月。
阮美慧,《台灣精神的回歸:六、七0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論,2002年6月。
黃建銘,《日治時期楊熾昌及其文學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2002年6月。
李佩芬,《洪醒夫的鄉土人物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3年6月。
王菁琰,《洪醒夫及其小說人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論,2003年9月。
陳忠偉,《洪醒夫小說中的原鄉意識》,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4年6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