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8109-15545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8109-155457
論文名稱
Title
銀行承作衍生性金融商品對其風險之影響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Derivatives Activities on the Risk of Bank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9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06-1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07-08
關鍵字
Keywords
隨機效果模型、衍生性金融商品、金融控股公司、固定效果模型
Fixed Effect Model, Random Effect Model, Bank Holding Company, Derivative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4 次,被下載 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7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針對1998至2008年間之本國上市櫃銀行為樣本進行研究,探討銀行從事利率與匯率衍生性金融商品之活動對銀行各式風險衡量指標之影響,並進一步考量本國銀行加入或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後對上述影響之程度是否有所增減。

實證結果顯示,利率衍生性金融商品對於各銀行風險衡量指標的影響顯著項目多於匯率衍生性金融商品,即銀行承作利率衍生性金融商品對於其風險較可能產生顯著的影響。此外,由整體承作金額觀察,利率衍生性商品的操作將明顯增加總風險、匯率風險以及權益風險值,亦即使用利率衍生性金融商品將使銀行暴露於上述三種風險的程度將提升;然而匯率衍生性商品將顯著減少市場風險,即使用匯率相關契約的商品反而能夠降低銀行的市場風險。

若再詳細區分使用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目的,結果顯示主要以避險為目的之利率衍生性商品有良好的避險效果,對總風險、市場風險、利率風險、非系統風險及權益風險值皆有顯著的負向關係,即利率衍生性商品的使用能夠使銀行有效降低大部分型式的風險;相對之下避險目的的匯率衍生性商品僅顯示能夠顯著降低銀行之利率風險。故以整體避險的效果而言,避險目的之利率衍生性商品之成效優於匯率衍生性商品。此外,操作動機上較積極之「交易目的」衍生性商品對銀行風險的影響上,交易目的之利率衍生性商品將顯著提升銀行的匯率風險與權益風險值;而交易目的之匯率衍生性商品卻反而使銀行之市場風險顯著下降。

整體而言,本研究之實證結果顯示不同類型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對於不同型態的風險衡量指標的影響方向並非全然一致的。甚至承作目的的不同,亦將對與風險之間的關連性帶來截然不同的結論。因此,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操作與銀行風險兩者之間之關連並不宜作過於主觀的推論,而應更進一步釐清銀行承作衍生性金融商品之「類型」與「操作目的」,且亦應判斷所謂「風險」係指何種型態之風險,如此方能對於銀行衍生性商品對風險的影響作更為精準的判斷。

此外,考量納入金控公司之因素後,本研究顯示在以避險為目的之「非交易目的」衍生性商品的部分,不論利率或匯率相關商品,其金控交乘項係數均顯著為負數,亦即加入金融控股能夠使避險目的之衍生性商品之規避風險效果顯得更為突出。因此,可推論在跨業經營的金融控股公司當中,對於避險目的之衍生性金融商品而言,其避險效果將會更進一步的提升。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章節說明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衍生性金融商品之定義及種類 6
第二節 衍生性金融商品承作與銀行風險管理 9
第三節 銀行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之動機 12
第四節 金融控股公司之風險 14
第五節 衍生性金融商品承作與銀行風險關連性之相關實證文獻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2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0
第二節 研究假說 22
第三節 資料來源與樣本 23
第四節 變數之操作性定義與實證模型 24
第五節 研究方法 33
第四章 實證結果分析 41
第一節 樣本資料敘述性統計 41
第二節 殘差項之異質變異與序列相關檢定 49
第三節 實證結果分析 4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9
第三節 研究限制 71
參考文獻 72
附錄 76
一、診斷性檢定--異質變異數與序列相關檢定結果 76
二、panel data迴歸最適模型選擇檢定 78
三、衍生性金融商品與風險實證—考慮納入金控因素之控制變數實證結果 8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文獻
1. 王群勇(2007),STATA在統計與計量分析中之使用。南開大學出版社。
2. 王宏文(1999),「銀行資產負債表外業務與其風險關係之實證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沈中華(1998),「金融機構利率風險管理-表內調整與表外調整」,台灣經濟金融月刊,pp.1-19。
4. 金耀宙(2007),「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銀行營運績效與經濟波動」,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5. 林文晃、蔡麗玲、蔡文旭(1995),「我國金融機構承作衍生性金融商品風險管理準則之研究」,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9卷第1期,pp.72-100。
6. 周宜燕(2004),「國內商業銀行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與加入金融控股集團對銀行風險影響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 洪裕勝(1998),「台灣上市營建業運用利率衍生性金融商品避險之研究”,台灣土地金融月刊」,第35卷第4期,pp.59-72。
8. 莫鳳圓(2005),「臺灣地區本國銀行使用衍生性金融商品與財務特徵之實證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9. 高蘭芬、邱正仁、盧素珍(2003),「從財務報表揭露探討我國金融機構衍生性金融商品之操作」,中華管理評論,第6券第2期,pp.93-117。 
10. 張景勝(2004),「金融控股公司成立前後之績效及風險性之探討」,私立輔仁大學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張簡廷仲(2001),「銀行業避險策略決定因素之實證研究」,私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黃台心(2004),計量經濟學。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13. 陳美玲(2002),「金融控股公司法對我國金融業之財富與風險效果分析」,私立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陳韋樺(2001),金融機構之作業風險衡量與管理。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陳俊銘(2003),「全球銀行業財務危機與風險管理之研究:以Panel Data 模型為實證」,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曾元聰(2005),「衍生性金融商品操作對銀行風險與績效之影響」,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金融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劉必慧(2001),「國內銀行業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資訊揭露及避險與公司評價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18. 劉昌隆(2004),「表外衍生性金融商品對銀行風險之影響」,私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蔡文雄(1996),「銀行操作衍生性商品的風險管理」,會計研究月刊第129期,pp.61-67。
20. 蔡文賢、謝麗霞(1998),「國內銀行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之內部控制現況體檢」,會計研究月刊第147期,pp.58-76。
21. 鄭永湟(2002),「台灣地區商業銀行避險策略決策因素之研究」,私立東海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22. 鄭偲媺(1996),「衍生性金融商品對銀行業務影響之研究」,華銀月刊,第545期,pp26-34。
23. 鄭瑞真(2001),「成立金融空股公司之投資效率與風險評估--以我國銀行為例」,中央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賴錦章(2002),「台灣金融控股公司的獲利與風險分析」,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盧素珍(1999),「國內銀行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財務報導之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6. 盧婉甄(1999),「台灣電子業使用衍生性金融商品避險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27. 儲蓉(2005),「金融機構從事信用衍生性交易之風險管理與會計處理」,證券工會季刊,第4卷第3期,pp.34-52。


二、英文文獻
1. Allen, L. and J. Jagtiani, 2000, “The risk effects of combing banking, securities and insurance activities,”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Vol.52, pp.485-497.
2. Baum, Christopher F., 2006,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econometrics using Stata”, A Stata Press Publication.
3. Booth, James R., Richard L. Smith and Richard W. Stolz, 1984, “Use of Interest Rate Futures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Bank Research, Vol.15, pp.15-20.
4. Block, S. B. and Gallagher, T. J., 1986, “The use of Interest-rate Futures and Options by Corporate Financial Managers,” Financial Management, Vol.15, pp.73-78.
5. Boyd, J. H., 1993, “Bank Holding Company Mergers with Nonbank Financial Firms: Effects on the Risk of Failur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17, pp.43-63.
6. Boyd, John H. 1999, “Expansion of commercial banking powers or, universal banking is the cart, not the hors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 23, Iss. 2-4, pp. 655-662.
7. Chaudhry, Mukesh K., Christie-David, Rohan.,Koch, Timothy W. and Reichert, Alan K. 2000, “The risk of foreign currency contingent claims at US commercial bank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24, pp.1399-1417.
8. Diamond, Douglas W., 1984,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51, No. 3, pp.393-414.
9. Drukker, David M., 2003, “Testing for serial correlation in linear panel-data models”, The Stata Journal, Vol. 3, No. 2, pp.168-177.
10. Hassan, M. Kabir and William H. Sackley, 1992, “Equity market perception of off-balance sheet banking risk of large U.S. commercial banks”, Journa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Vol.5, No.2, pp.13-22.
11. Lynge, M. and C.-F. Lee, 1987, ‘Total risk, systematic risk, and off-balance Sheet risk for large commercial banks’,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12. Mayers, D. and Smith Clifford W., Jr., 1987, “Corporate insurance and the underinvestment problem,”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Vol. 54, pp.45-54.
13. Nance, D. R., Smith, C. W., Jr., and Smithson, C. W., 1993, “On the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hedging,” Journal of Finance, Vol.48, pp.267-284.
14. Palia, Darius and Robert Porter, 2003, “Contemporary issues in regulatory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 Instruments, Vol. 12, Issue 4, pp.223-256.
15. Reichert, Alan and Shyu, Yih-Wen, 2003, “Derivative activities and the risk of internationall banks: a market index and var approach”,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Vol.12, Issue 5, pp.489~511.
16. Smith, C. W., Jr., and Stulz, R. M., 1985, “The determinants of firms’ hedging policies,”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Vol.20, pp.391-405.
17. Smith, C. W., Jr.,1993, “Risk management in banking,” In R. J. Schwartz and C. W. Smith, Jr.(Eds.), Advanced Strategies in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New York Institute of Finance, pp.147-162.
18. Sinkey, Joseph F. Jr. and David A. Carter, 1997, “Derivatives in U.S. banking: theory, practice and empirical evidence,” In B. Schachter (Ed.), Advances in Finance, Investment and Banking: Derivatives, Regulation and Banking,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B. V., pp.41-78.
19. Sinkey, Joseph F., Jr. and Carter David A., 2000, “Evidence on the financial characteristics of banks that do and do not use derivatives,”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Vol.40, pp.431-449.
20. Wooldridge, J. M., 2002, “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 ”, Massachusetts Insitute of Technology”.
21. Yong, Hue Hwa Au, Robert Faff and Keryn Chalmers., 2009, “Derivative
activities and Asia-Pacific banks' interest rate and exchange rate exposur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Money, Vol19,
pp.16-32.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38.141.202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38.141.202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