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8113-15235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8113-152359
論文名稱
Title
從存有論到生存:萊維納斯論「人」的生存與情態
From Ontology to Existence: Emmanuel Levinas on Human Existence and Attunement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8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3-07-0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3-08-08
關鍵字
Keywords
生存、死亡、身體、人、倫理向度、存有論、海德格、萊維納斯
Heidegger, death, existence, ontology, ethical dimension, Levinas, body, human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1 次,被下載 142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421 times.
中文摘要
「存有」在西方哲學傳統中,一直被視為現象背後亙古不變的本質,而對於本質的追尋,則來自人類內在對於「永恆」的期待與渴求。希臘先哲巴門尼德以存有為一大充實體,其視存有為永恆與超越的思維方式,奠定於西方哲學傳統存有與思維一致的觀點。近代哲學家不滿足於此見地,以海德格為例,他反思傳統存有物與「此有」的差異,提出此有對自身的關切而有了生存的建構,並由對於自身死亡的憂慮,開展「向死存有」的哲學論述。
但萊維納斯認為,海德格思想中的死亡不足以成為「生存者」的基礎。海德格的貢獻僅在於跨越傳統形上學意義下的存有論,卻不夠終極。萊維納斯以「倫理向度」詮釋了生存者的生存,並試圖找到更為原初的基礎點:「身體」。
本論文將從海德格如何在其現代意義的存有論中確立此有,並從其此有論述在生存上的闕如,帶出萊維納斯所謂的人的生存情態,期還人於生存而得見生命的真實面貌。
Abstract
Being has in the traditional realm of philosophy been regarded as the permanent essence behind the phenomenal, and the pursuit of essence has been the permanent expectation and aspiration in the hearts of humans. Parmenides conceptualizes being as One, considering being as the rationale of permanence and transcendence, which founds a notion that being and thinking are the same. However, contemporary thinkers are not satisfied about the notion as such. Heidegger, for example, rethink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eing and existence, and proposes that Dasein concerns the care of the self and has the construction of existence. Also, he extends the discussion of the angst of one’s death to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being-toward-death.
However, Levinas contends that Heidegger’s notion of death can hardly become the foundation of the existent, and thinks that his contribution is not radical enough, remaining only on the ontology in traditional sense. Based on the ethical dimension, Levinas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existence of the existent and seeks to find the primary basis, body.
The thesis will begin with how Heidegger ensures being within the realm of ontology in today’s sense and with the caesura of the existence under the discussion of being that brings forth Levinas’s attunement of human existence together with the expectation to see the real life of human existenc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字彙表 vi

第壹章 導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文獻討論 3
第三節 研究動機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主題定位 9
第五節 論述程序及各章節概述 10
第貳章 海德格:現代意義存有論下的「此有」 12
引言 12
第一節 海德格「此有」的提出:現代意義之存有論奠定 13
一、一個被提出的存有者:此有 13
二、對自己有所作為的此有:領會 15
三、此有動詞性存有的引入:生存 16
四、此有作為向來我屬的確立:可能性 17

第二節 此有的生存狀態與向死 19
一、情韻 19
1、此有「有」情韻的提出 19
2、實是性和被拋的「此」 20
3、「處身情境」在存有論上的本質性質 22
4、此有、情韻與世界 23
二、畏 24
1、處身情境:怕 24
2、逃避與背離 25
3、畏之所畏:在世 27
三、向死存有與能是 28
1、常人:對死亡的逃遁 29
2、向死存有:死亡與可能性 30
3、「能」是 之此有 32
小結 33
第參章 萊維納斯:倫理向度的存有者──「生存」 35
引言 35
第一節 萊維納斯:回到「生存」本身 36
一、傳統哲學以認識論為主軸所致的存有之侷限 36
二、無名的生存 38
三、生存與生存者 39
四、由存有論過渡至倫理的開端:從生存到生存者 40
第二節 如何生存?從生存者倫理向度的「身體」及「情態」談起 41
一、生存的「身體」 41
1、對存有詰問到承擔存有 41
2、從倫理向度出發的身體 44
3、生存作為「契約」:厭倦 45
二、生存者與其生存「情態」 47
1、懶惰 48
2、疲憊與努力 50
3、耐心與責任 53
小結 56
第肆章 此有與倫理向度的生存者:「生存」之異 59
第一節 海德格與萊維納斯對「生存」情態之闡釋 59
一、生存論與生存:從情韻對比於厭倦 59
二、睡眠對此有的「此」之反思 62
第二節 死亡與生存 63
一、死亡作為此有「整體性」可能之疑義 63
二、存有:帶著身體「生存」 66
第伍章 結論 69
參考文獻 72
壹、中文部分(按筆劃排序) 72
一、書籍、專著 72
二、期刊、論文 73
貳、外文部分(按字母排序) 7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壹、中文部分(按筆劃排序)

一、書籍、專著

1、《聖經》-和合本(神版),香港:香港聖經公會,2003。
2、巴門尼德,《巴門尼德著作殘篇:希臘語、英、漢對照》,大衛.蓋洛普英譯,李靜瀅中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3、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王曉朝譯,臺北:左岸文化出版,2003。
4、埃馬紐埃爾.萊維納斯,《上帝、死亡和時間》,余中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5、埃馬紐埃爾.萊維納斯,《從生存到生存者》,吳蕙儀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6、孫向晨,《面對他者:來維納斯哲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7、馬丁.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8、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著作殘篇:希臘語、英、漢對照》,羅賓森英譯,楚荷中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9、鮑克偉,《從此在到世界 : 海德格爾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10、譚家哲,《形上史論》,臺北:唐山出版,2006。

二、期刊、論文

1、楊婉儀,〈以「在同一當中的大寫他者」論萊維納斯的責任與倫理意涵〉,東吳哲學學報,第二十六期,2012。
2、楊婉儀,〈孤獨與他人──以人為核心所開展的內在性與超越性〉,哲學與文化,第卅九卷第十二期,2012。
3、楊婉儀,〈責任與意志──萊維納斯與尼采思想中的倫理與時間意涵比較研究〉,哲學與生命教育系第十三屆比較哲學學術研討會──經典與生命的對話,南華大學,2012。

貳、外文部分(按字母排序)

1、Emmanuel Lévinas., De l'existence à l'existant, Paris : J. Vrin, 1990.
2、Emmanuel Lévinas., Dieu, la mort et le temps , établissement du texte, notes etpostface de Jacques Rolland, Paris: Grasset, 1993.
3、Martin Heidegger., Sein und Zeit, Tübingen: Max Niemeyer Verlag Gmbh & Co, 2006.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