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9107-15542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9107-155421
論文名稱
Title
從公共價值觀點探究高雄市金融機構企業社會責任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9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6-1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7-09
關鍵字
Keywords
企業社會責任、公共價值、策略管理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ublic value, strategic managemen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14 次,被下載 286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1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860 times.
中文摘要
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是金融機構提昇國際競爭力決勝的關鍵;並且爭取開放兩岸三通,是國內金融機構跨足國際舞台唯一的出路。管理者必需尋求創造公共價值,同時也必須知道,致力企業社會責任是金融機構建立與世界國際接軌的重要平台。在執行成效與V.C.S.實務操作上,管理者需致力於下列三個不同的構面:1.向外outward判斷評量所設目標的價值(V.);2.向上upward尋求政治上的合法支持(S.);3.向下downward提昇組織的能力以達成目標(C.)。
本研究為建構公共價值發展策略,以PAM參考架構及V.C.S.策略管理的行為理論,採取質化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探討,蒐集相關文獻資料探索釐整相關發展趨勢及案例過程。先運用「公共事務管理整合參考架構」作有系統評估整體環境,以獲洞察公共事務議題之本質面貌;繼由Creating Public Value—V.C.S.策略管理分析可迅速評估出專案之弱點,以問卷調查方式,加以深度訪談,並配合研究者親身參與的經驗觀察及省思來探討主題與釐定實務上之操作建議,以提供管理者更寬廣的思考方向。
本研究主要發現已有一些金融機構已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經營理念中,並成立「公共事務」相關部門,在公司內提倡「企業公民」意識,並具體地執行各項目標明確的公益活動,及將社會責任的理念及作為具體紀錄下來,編輯成「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以善盡企業對社會的責任。並以PAM參考架構及V.C.S.策略管理的行為理論,規劃出金融機構涵蓋之公共價值三個構面及要素如下:一、金融機構之價值:做好各種環境影響評估、要求達成法定目標、執行正確之政策分析。二、金融機構之能量:注重有效率與效能、增加可投入之資源、做到顧客服務與滿意。三、金融機構之支持:加強經營管理能力、適時爭取政治支持、做到化阻力為助力。除了藉由公共價值提昇企業社會責任,並且期盼儘速積極開放兩岸金融往來,以時間換取空間,台灣將是下一個「大國掘起」的閃亮明星。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9
1.1 研究背景----------------------------------------------------9
1.2 研究動機---------------------------------------------------12
1.3 研究目的---------------------------------------------------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17
2.1 企業社會責任-----------------------------------------------17
2.1.1 企業社會責任之定義與內涵------------------------------19
2.1.2 企業社會責任之範圍------------------------------------25
2.1.3 企業社會責任之對象、類別、及項目三者的關係------------33
2.2 公共事務管理整合參考架構(PAM)----------------------------42
2.2.1 條件面(載體)分析------------------------------------43
2.2.2 本質面(本體)分析------------------------------------46
2.2.3 現象面(主體)分析------------------------------------49
2.3 公共價值管理策略-------------------------------------------53
2.3.1 公共價值定義與內涵------------------------------------55
2.3.2 公共價值之評量 ---------------------------------------57
2.3.3 導向管理觀點的公共價值--------------------------------61
2.3.4 V.C.S.策略管理目的------------------------------------62
2.3.5 V.C.S.操作模式----------------------------------------64
  2.3.6 V.C.S.模式國內外應用領域------------------------------68 
第三章 以PAM架構對金融機構整體環境分析-以二次金改為例-----------72
3.1 案例背景---------------------------------------------------72
3.2 條件面(載體)分析-----------------------------------------73
3.3 本質面(本體)分析-----------------------------------------77
3.4 現象面(主體)分析-----------------------------------------86
第四章 研究方法--------------------------------------------------98
4.1 研究主體---------------------------------------------------98
4.2 研究流程---------------------------------------------------98
4.3 研究架構--------------------------------------------------100
4.4 研究方法--------------------------------------------------101
4.4.1 深度訪談法-------------------------------------------102
4.4.2 質性研究法-------------------------------------------104
4.5 研究設計--------------------------------------------------106
4.5.1 研究對象之界定與預測---------------------------------106
4.5.2 研究工具及程序---------------------------------------108
4.5.3 提昇質性資料信度與效度之作法-------------------------112
4.6 研究限制與範圍--------------------------------------------114
第五章 實證分析與結果------------------------------------------115
5.1 V.C.S.策略管理分析----------------------------------------117
5.2 公共價值在金融機構實證分析--------------------------------120
5.2.1 價值(V.)與企業社會責任分析-------------------------120
5.2.2 能力(C.)與企業社會責任分析-------------------------121
5.2.3 支持(S.)與企業社會責任分析-------------------------123
5.3 公共價值在金融機構實證結果--------------------------------126
5.3.1 價值(V.)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126
5.3.2 能力(C.)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128
5.3.3 支持(S.)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13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33
6.1 結論-----------------------------------------------------133
6.2 建議-----------------------------------------------------138
6.3 後續研究方向建議-----------------------------------------140

參考文獻--------------------------------------------------------141
一、 中文部份-------------------------------------------------141
二、 英文部份-------------------------------------------------14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中文部分
1. 王秋玲(2003)。國際勞動標準查檢與社會責任8000認證對社會影響之初探性研究。未發表。私立大葉大學公共關係學系碩士論文。
2. 吳榮燦(1982:07)。企業社會責任之研究。未出版。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李明水(1997:10)。政府與企業之環保社會責任。景文專校學報第八期:p237-254。
4. 李政義著(1990)。企業社會責任論。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5. 汪明生(2003)。公民文化與公共事務。
6. 汪明生等譯(2004)。創造公共價值-政府的策略管理。未出版。
7. 汪明生(2004:06)。公共事務管理教育在台灣的發展。中華公共事務管理季刊第10期。
8. 汪明生(2004:06)。公共事務管理教育在台灣的發展。中華公共事務管理季刊第10期。
9. 汪明生、王哲祥(2004)。社會資本與企業社會責任之研究。
10. 汪明生、黃宗誠(2003)。以公共事務管理整合參考架構對兩岸大學MPA課程之結構分析。公共事務評論,第四卷,第一期。
11. 汪明生、林坤宏(2004)。高雄市金融機構企業社會責任之研究。
12. 汪明生、陳順風(2003)。機動保安警察替代役男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
13. 汪明生、呂德育(2003)。由公部門之管理觀點探究高雄市公有傳統市場導入V.C.S.策略管理之研究。
14. 汪明生、黃乃蓮(2004)。對台灣稅務機關推動ISO-9002政策之實證研究-V.C.S.策略管理架構、公共事務管理整合架構。
15. 汪明生、任啟桂(2005)。從公共價值觀點探究高雄市公民社會意識形成中報紙媒體之角色與功能。
16. 汪明生、張忠民(2005)。從公共價值觀點解構金門水資源發展策略。
17. 汪明生、沈慶華(2005)。從公共價值觀點論如何提昇司法警察在犯罪偵查之功能。
18. 汪明生、王振賢(2005)。高雄市警察機關公共價值之研究。
19. 汪明生、許能麗(2005)。金門成為兩岸文教中繼站之研究-V.C.S.策略管理與公共事務管理架構。
20. 汪明生、高克孝(2006)。從PAM架構探討高雄市警務機關在職教育訓練變革之研究。
21. 汪明生(2006)。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方法。
22. 林清波(2001:08)。營造產業的企業經營與社會責任。營造天下第68期p6-9。
23. 南方朔(2005.11.15)。挑撥取勝,沒有未來。中國時報,A15版。
24. 武憶舟 (1987)。公司企業的內外關係及其社會責任。法令月刊:第48卷第5期頁 12-19。
25. 邱毅(2000:9)。追求利潤或社會責任。經濟前瞻雙月刊71。
26. 香港青年協會(2002)。社會資本之慈善捐獻、義務工作及社會參與的狀況研究。香港:香港青年協會。
27. 周國銀、張少標 編著(2002)。SA8000:2001社會責任國際標準實施指南。深圳市:海天出版社。
28. 胡忠信(2005)。新台灣文化。創智文化有限公司,p186-192。
29. 胡憲倫、鍾啟賢 (2003:10)。企業社會責任之規範與發展趨勢介紹。環境工程會刊:第14卷3期p6-14。
30.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1. 建華證券研調部 (2004:01)。2004年金融業展望。建華投顧2004:p98-99。
32. 徐宗國 (1998) 譯自 Anselm, S. & Juliet, C., 。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33. 徐偉傑(2001) 譯自Richard J. Caston 。企業導向的社會。台北市:紅葉文化。
34. 翁望回(1987:05)。企業正當性之實證研究--社會責任的觀點。未出版。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35. 高田馨 (1973),『經營者與社會的責任』,見李政義主編(1990),企業社會責任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36. 柴方國(2001) 譯自赫爾穆特.施密特著。全球化與道德重建。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7. 柴松林(1999:04)。企業的社會責任。彰銀資料:第48卷4期p1-4。
38. 許睛玉 (1995),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理論初探-理論架構之建立。未出版。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9. 陳一珊(2006.2.9)重建社會資本。中國時報,A15版。
40. 陳小龍 (2003:12)譯自 杰拉爾德、理查德、威爾。責任製造結果,北京:中信出版社。
41. 陳宜民、鍾道詮 (2002:01),醫師的社會責任養成教育之我見。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1期。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應用倫理學研究室。
42. 陳為華(1995),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未出版。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3. 陳毓樺(1996),社會責任會計揭露與公司特性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4. 黃正忠 主編(2001a)。企業社會責任-滿足變遷中的期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45. 黃正忠 主編(2001b)。企業社會責任-從理念到行動。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46. 黃俊英(2000)。企業研究方法。東華書局印行。
47. 黃俊英著(1989:12)。企業與社會。台北市: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48. 黃俊英著(1992:03)。企業與社會。台北市: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49. 楊照(2006.8.23)。民進黨選擇與道德為敵。新新聞周刊,第1015期,p12。
50. 楊雪冬 (2003:04)。社會資本:對一種新解釋範式的探索。見李惠斌、楊雪冬 主編 (2000:08),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p21-4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1. 葉泰民(1992),『企業社會責任態度』及『企業從事社會責任活動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私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2. 詹秀員(2002:09)。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功能。台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3. 榕汀編著(2002)。誠信-未來社會通行證。福州市:海峽文藝出版社。
54. 劉光明 編著(2003:03)。企業文化。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55. 劉典嚴(2001:10)。企業經營的重要課題:倫理、價值和社會責任。能力雜誌:頁100-105。
56. 劉俊海(2003),強化公司社會責任的法理思考及立法建議。見 潭深、劉開明(主編)。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與中國社會(2003:p137-154)。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7. 潭深、劉開明主編(2003)。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與中國社會,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8. 鄭立華、齊德彰(2003:05)。台灣標竿企業社會責任與公益作為之研究-以F金融企業集團為例。中華技術學院學報第27期:p158-173。
59. 謝金山(1996),不同行業的倫理氣候及其從事社會責任活動之探討。未出版,靜宜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0.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圖書。
61. 蕭元哲、馬群傑(2005)。多元社會下高雄地區行銷策略研究-公共事務管理整合參考架構觀點、公共事務評論。
62. 蕭新煌 主編(1989)。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二、 英文部分
1.Adam Smith,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
2.Bachrach, D. G.,;Mackenzie, S. B.,; Paine, J. B., & Podsakoff, P. M., (2000).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6: p513-563.
3.Boix, C. & D.N.Posner, (1998).“Social Capital:Explaining Its Origins and Effects on Government Performance,”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4, p686-693.
4.Burt, R. S. (2000). Structural Holes versus Network Closure as Social Capital,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INSEAD.
5.Burt, Ronald S. (1997). “The Contingent Value of Social of Capital,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2, p339-365.
6.Carroll, Archie B. (1981). Business and Society.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7.CED (1971).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Business Corporations, New York:Committ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8.Chiana Post. (1986). “Business Crimes Abound in U.S. ”Feb.26, p 8.
9.Davis, Keith. & Robe, L. Blomstrom. (1975). Business and Society:Environment and Responsibility, 3rd, NewYork:McGraw Hill,p39.
10.Drucker, Peter. (1974). “ The New Meaning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 Califoknia Management Review.26:p53-63.
11.Eells, R. (1960). The Meaning of Modern Busines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2.Friedman, Hilton. (1970).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ept p 13.
13.Griffin, Ricky W. (1999). Management 6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4.Howard R. Bowen.(1956).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Business,Carps.
15.Inkeles, A. (1969). Participant citizenship in six developing countri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3: p 1120-1141.
16.J. Zenisek. (1979).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Vol.04, No3. P 359-368.
17.Joseph W. Mcguire. (1963). Business and Socitty, New York:Mcgran Hill, p144.
18.K. Davis & R.L. Blomstrom. (1966), Business and Its Environment, p173
19.Lin,N.(2000).S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Lipset, S.M. & W. Schneider (1978) “How,s Business? What the Public Thinks,” Public Opinion. July-August,p41.
21.Manne, Henry. (1972). “The First Lecture,” in Manne & H.C. Wallich,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Social Resonsibility. Washington, D.C.:American Enterpriss. Institun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22.Mintzberg, Henry. (1984). “Who Should Control the Corpor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7:p 90-115.
23.Moor,M.H.(1995).Creating public value:Strategic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London U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4.R. Eells & C.C. Walton, (1974),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Business, Third edition, p260.
25.Raymond Bauer in John L. Raluszek. (1976:01). Business and Socitty ,1976-2000, New York:AMACOM 1976:01.
26.Rossiter, C.(1950).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od citizen. Social Education, 14:p310-319.
27.Shaver, Phillip.(1980). “The Public Distrust,” Psychology Today .October. Sommers, Albert T.(ed).p46.
28.Thomas A.Petit.,(1967). The Moral Crisis in Management ,p72.
29.Votaw, D. & S. P. Sethi.(1972). “Genius Becomes Pare: A Comment on the Doctorin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5:p25-31.“”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