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9111-18530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9111-185307
論文名稱
Title
劇場作為陌異之境:從瓦登斐爾斯說起
Theatre as Scene of Otherness -By Bernhard Waldenfel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1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1-06-1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1-07-09
關鍵字
Keywords
陌異、劇場、場景、暴力、時間、身體
otherness, theatre, scene, violence, time, bod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3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本文試從瓦登斐爾斯的一篇演講稿〈劇場作為陌異場景〉一文中延伸出論題的哲學性探討,亦即在瓦登斐爾斯的哲學裡,『陌異』(otherness)的概念始終是他發展哲學的問題核心,在其著作《陌異的問題》中明確的展示出陌異呈現的基本形式,論及我們所遭逢的陌異經驗,更針對陌異的不同面向,諸如時間、身體、暴力等論題,提出陌異在這些論題中所呈現的陌異樣態。

  瓦登斐爾斯在〈劇場作為陌異場景〉此一演講稿,以『劇場』作為陌異呈現場景的所在,似乎將劇場的展地等同於陌異的展地,而在其著作《陌異的問題》裡,我們可以看見陌異突現在各種不同論題的面向,而陌異總是在我們發現時已然逃離,我們從來無法確切地掌握陌異,既然陌異對我們而言是無法掌控的,但我們卻無時不刻地面對陌異,面對這弔詭的情境,瓦登斐爾斯在演講稿裡提示了劇場此一特徵,似乎指出劇場特質能給出某種聚焦性,藉由劇場此一特徵向讀者展示一種陌異的生發過程,一種陌異的聚焦,一種企圖展演不可展演的一種可能,劇場如何作為陌異之境?

關鍵字:陌異,劇場,場景,暴力,時間,身體

Abstract
My thesis explores the relation of philosophy and theatre that originates in a speech that the German philosopher Bernhard Waldenfels delivered in 2009 at the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The title of the speech is Theatre as Scene of Otherness, in which Waldenfels applies the key notion of his philosophy – Othernesss – to an analysis of theatre. Based on his work The Question of Otherness I first explore his viewpoints of othernes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Otherness, the question of violence to the dimension of time and body in relation to Otherness. In Waldenfels’ view whenever we effort to get hold of Otherness, the latter just flees us. As a result we can never really get the full knowledge of Otherness. Yet, so long as we cannot but face the challenge of Otherness all the time, the theatre provides us with an opportunity to get a glance at what Otherness is all about. The theatre offers us so to speak a possibility to encounter what is not displayable. In sum, theatre demonstrates itself as a field of Otherness. According to Waldenfels, as long as the theatre is full of experimental traits, it can be hardly generalized. I thus endeavor to explore the Brutal Theatre of Artaud on the basis of Waldenfels’ understanding of theatre. A brief explanation on the local experimental theatre is also illustrated in connection to the notion of Otherness.

Keywords: Otherness, theatre, scene, violence, time, bod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導論
一、關於瓦登斐爾斯 1
二、章節概述 1
第一章 瓦登斐爾斯的陌異思想 3
  第一節 『陌異』的思想緣起 3
     一、現代社會的兩大主義的梳理與回應 4   
     二、事物秩序的瓦解-偶然性的出現 6
     三、看待事物的新思維-中間域秩序 8
  第二節 介乎突現與回應的現象學 11
     一、馴服於『房子』的外來性 12
     二、外來性現象如何還原 14
     三、突現與回應之間-外來性的存在 18
第二章 暴力下的時間、身體 21
前言 21
  第一節 暴力的議題 22
     一、暴力現象的特殊性 22
     二、暴力語彙的區辨 25
     三、暴力的開端與影響 27
     四、暴力現象的還原及疑問 29
     五、暴力的匿名與常態化 37
  第二節 事件下的身體變異 42
     一、納粹受難者的身體變化 42
     二、自我認同的阻礙 44
     三、外來的身體 47
     四、外來性的召喚 49
  第三節 事件下的時間轉化 51
一、納粹受難者的時間變異 51
     二、時間他者化 53
     三、劇場的空間-呈現時間自身 59

第三章 實驗劇場特質-殘酷劇場所呼應的陌異特質 63
  第一節 從『劇場作為陌異展地』一文出發 63
    一、陌異的無意識場景 63
     二、陌異的呈現之境 66
     三、劇場作為陌異場景 69
第二節 實驗劇場的背景簡述   73
  一、傳統劇場藝術的反動 73
     二、實驗劇場的代表-阿鐸的殘酷劇場觀 75
  第三節 瓦登斐爾斯與阿鐸戲劇觀的交會 79
     一、劇場論題的交會 79
      (一)抗拒言詞與文本為主的劇場 79
      (二)劇場的無目的 81
      (三)觀眾與劇場的距離 83
      (四)劇場如夢境 84
      (五)劇場呈現不可預期 87
第四章 劇場的實踐與展望:實踐陌異之境? 91
第一節 從國外實驗劇場的實踐來看 91
    一、國外:羅密歐.卡士鐵路奇的劇場裝置 91
二、卡士鐵路奇的劇場裝置與概念 92
三、聽覺為主的劇作《拇指小英雄》 94
第二節 從國內實驗劇作賞析中來看  96
一、國內台灣花博:水上生態劇場展出 97
二、『水的記憶』劇作演出分析 98

結論 102
參考書目 10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英文書目

◆ Bernhard Waldenfels (2007),The Question of the Other,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二、  中文書目

◆ 羅伯•索科羅斯基,《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譯,台北:心靈工坊,2004。
◆ 翁托南.阿鐸,《劇場及其複象——阿鐸戲劇文集》,劉俐譯,台北:聯經,2003。
◆ 赫伯特•施皮格伯格,《現象學運動》,王炳文、張金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 游淙祺,《社會世界與文化差異:現象學的考察》,台北:漫遊者文化,2008。
◆ 蔡錚雲,《從現象學到後現代》,台北:五南,2004。
◆ 龔卓軍,《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心靈工坊,2006。
◆ 梅洛龐蒂,《眼與心》,龔卓軍譯,台北:典藏藝術,2009。
◆ 倪梁康主編,《面對實事本身:現象學經典文選》,北京:東方,2000。
◆ 居依•博蒂德芒熱,《20世紀的哲學與哲學家》,張勝勇譯,南京:江蘇教育,2007。
◆ 傅佩榮,《一本就通:西方哲學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
◆ 米歇•傅柯,《外邊思維》,洪維信譯,台北:行人,2006。
◆ 佛洛伊德,《夢的解析》,賴萬其、符傳孝譯,台北:志文,2007。
◆ 尼采,《悲劇的誕生》,劉崎譯,台北:志文,2007。
◆ 莫詒謀,《柏格森的理智與直覺》,台北:水牛圖書,1992。
◆ 尤昭良,《塞尚與柏格森》,台北:宜高文化,2003。
◆ 茱莉亞•克莉斯蒂娃,《思考之危境:克莉斯蒂娃訪談錄》,吳錫德譯,台北:麥田,2005。
◆ 王恆,《時間性:自身與他者─從胡塞爾、海德格到列維納斯》,南京:江蘇人民,2006。
◆ 黑爾德,《時間現象學的基本概念》,靳希平、孫周興、張燈、柯小剛譯,上海:上海譯文,2009。
◆ 羅蘭巴特,《戀人絮語》,汪耀進、武佩榮譯,台北:桂冠圖書, 1991。
◆ 格爾達•帕格爾,《拉康》,李朝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8。
◆ 黃作,《不思之說:拉康主體理論研究》,北京:人民,2005。
◆ 因惹.卡爾特斯,《非關命運》,周從郁譯,台北:天下文化,2011。
◆ 埃利.維瑟爾,《夜 納粹集中營回憶錄》,陳蓁美譯,台北:左岸文化,2011。
◆ 大江健三郎,《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王志庚譯,台北:麥田,2007。
◆ 卡謬,《異鄉人》,張一喬譯,台北:麥田,2010。
◆ 林克歡,《戲劇表現論》,台北:書林,2005。
◆ 譚霈生,《戲劇本體論》,北京:北京大學,2009。
◆ 俞翔峰,《西方戲劇探源》,台北:幼獅文化,2009。
◆ 彼得.布魯克,《空的空間》,耿一偉譯,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8。
◆ 彼得.布魯克,《開放的門:對於表演與劇場的思考》,陳敬旻譯,台北:書林,2009。
◆ 黃建宏,《獨立論述》,台北:田園城市,2011。
◆ 呂炳強,《我思、我們信任,社會之奧秘:社會現象學論文集�1997-2007》,台北:漫遊者,2009。


三、   期刊、論文、藝文評論與訪談

◆ Bernhard Waldenfels,〈Theatre as Scene of Otherness〉(劇場作為陌異之境),出自瓦登斐爾斯教授訪台於中山大學的演講稿,2009。

◆ Bernhard Waldenfels原著,游淙祺譯,〈介乎突現與回應之間的現象學〉,收錄於《現象學與人文科學學報(香港中文大學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中心)》第一期,2004,頁225-243。

◆ Bernhard Waldenfels原著,李幼蒸譯,〈超越基本主義和功能主義-在與人文 / 社會科學交流中的現象學〉,收錄於《哲學雜誌》,第20期,1997,頁4-23。

◆ 廖俊逞,〈《姆指小英雄》讓小朋友學習克服恐懼-床邊說故事,用聽覺開啟童話的想像〉,出自《PAR表演藝術》7月號,第211期,2010。

◆ 耿一偉,〈引爆表演革命,改寫劇場定義〉,出自《PAR表演藝術》7月號,第211期,2010。

◆ 周伶芝,《感官煉金術打造的精神劇場-羅密歐.卡士鐵路奇與拉斐爾藝術合作社》,出自《PAR表演藝術》7月號,第211期,2010。

◆ Remeo Castellucci,倪安宇譯,鴻鴻訪問,〈專訪義大利劇場導演-卡士鐵路奇:劇場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它的『未知性』〉出自《PAR表演藝術》7月號,第211期,2010。

◆ 陸愛玲,〈所有的藝術都應該是令人不安的-從《神曲三部曲》看卡士鐵路奇美學〉出自《PAR表演藝術》7月號,第211期,2010。

◆ 周伶芝,〈王嘉明-何需論大小?就是玩空間!〉,出自《PAR表演藝術》8月號,第212期,2010。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5.169.107.177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5.169.107.177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