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11100-15230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11100-152300
論文名稱
Title
李商隱詩與花間集詞關係之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0-06-2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0-07-11
關鍵字
Keywords
時空意識、女性敘述者、情感形態、敘述者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2 次,被下載 410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101 times.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探究李商隱詩與《花間集》詞之關係,並以「女性敘述者」為觀察角度。除緒論與結論之外,文分三章:
第二章詞彙現象論。首先,確認「女性敘述者」文本,試著歸納出幾種類型;並實際操作本文所採取的敘事學理論。其次,分析兩個文本如何透過詞彙,呈現出富貴的意象。
第三章時空意識論。分從時間、空間兩節展開論述。時間部份:首論時間感的呈現方式;次論倒敘、預敘的時序設計;末論遲暮、憶往的時間意識。空間部份:首論景物所呈現出來的世界;次論移遠就近的觀看方式;末論遠隔、閉鎖的空間意識。
第四章情感形態論。首先討論無端的情感形態,分從人物的內在情感、人物感受情感的過程、人物與環境的關係三方面加以討論,希望能在意境圖示層面,呈現、分析出兩個文本的面貌;其次,再把觀察到的無端情感形態,放到整個中國文學史的大語境(context)中進行討論,以見出這樣的情感形態有所繼承也有所開展的一面,並確認李商隱詩與《花間集》詞「女性敘述者」文本在文學史上的位置;同時,也間接論證本文的研究價值。
Abstrac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李商隱詩與《花間集》詞關係之研究
──以「女性敘述者」為主的考察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2

第二章 詞彙現象論………………………………………………………21
第一節 前言…………………………………………………………………21
第二節 「女性敘述者」文本的確認……………………………………23
一.李商隱「女性敘述者」詩作類型………………………………………24
二.《花間集》「女性敘述者」詞作類型……………………………………37
第三節 表現富貴意象的詞彙……………………………………………46
第四節 結語…………………………………………………………………67

第三章 時空意識論………………………………………………………69
第一節 前言…………………………………………………………………69
第二節 「女性敘述者」文本的時間意識……………………………71
一.時間感的呈現方式………………………………………………………71
二.倒敘、預敘的時序設計…………………………………………………79
三.遲暮、憶往的時間意識…………………………………………………86
第三節 「女性敘述者」文本的空間意識……………………………95
一.空間場景的呈現方式……………………………………………………95
二.移遠就近的觀看方式…………………………………………………100
三.遠隔、閉鎖的空間意識………………………………………………107
第四節 結語………………………………………………………………112

第四章 情感形態論………………………………………………………113
第一節 前言………………………………………………………………113
第二節 「無端」的情感形態……………………………………………116
一.人物的內在情感…………………………………………………………116
二.人物情感的感受過程……………………………………………………123
三.人物與環境的關係………………………………………………………129
第二節 抒情傳統的轉化與新變………………………………………134
一.轉化「悲秋」文學的抒情傳統…………………………………………136
二.促使「惜春」文學的文體新變…………………………………………148
第三節 結語………………………………………………………………161

第五章 結論…………………………………………………………………163
第一節 研究成果…………………………………………………………163
第二節 研究展望…………………………………………………………167
一.有助於探究詩、詞的跨文類研究………………………………………167
二.有助於填補文學史上的空白……………………………………………168
三.有助於李商隱詩的重新解讀……………………………………………170

參考書目………………………………………………………………………17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 考 書 目
(以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一.專 著
(一)古 籍:
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元好問:《遺山詩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70。
仇兆鰲:《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
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75。
王士禎:《花草蒙拾》,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
王仲鏞校箋:《唐詩紀事校箋》,成都:巴蜀書社,1989。
孔穎達等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景嘉慶南昌府學重刊宋本,1993。
田同之:《西圃詞說》,臺北:廣文書局,1967。
朱鶴齡箋注:《李義山詩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朱鶴齡箋注,程夢星刪補:《李義山詩集箋注》,臺北:廣文書局,1981。
弘法大師原撰,王利器校注:《文鏡祕府論校注(訂補本)》,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
辛元房:《唐才子傳》,臺北:世界書局,1964。
何文煥:《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
何 焯:《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
吳 梅:《詞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局,1977。
紀 昀:《玉溪生詩說》,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紀 昀等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藝文印書館排印本,1979。
胡 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世界書局,1976
范 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計 成撰,黃常美撰述:《園冶》,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
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
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天工書局,1989。
陸昆曾:《李義山詩解》,臺北:學海書局,1986。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
郭茂倩編撰:《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99。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
馮 浩:《玉谿生詩集箋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
馮 浩:《樊南文集詳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
馮 浩箋注,蔣凡標點:《玉谿生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黃 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收於阮閱輯:《增修詩話總龜》,臺北: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1967。
溫庭筠撰,王國良校注:《溫庭筠詩集校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楊 倫:《杜詩鏡詮》,臺北:天工書局,1988。
葛 洪:《神仙傳》,收於《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第十三輯《夷門廣牘》第六函六十九,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趙崇祚編,李一氓校、李冰若注、楊家駱主編︰《宋紹興本花間集附校注》,臺北:鼎文書局,1974。
劉安撰,高祐注,毛一桂訂:《明刻淮南鴻烈解》,臺北:鼎文書局,1979。
劉義慶:《幽明錄》,收於《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第六十五輯《琳琅秘室叢書》第三函十七,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劉 向:《列仙傳》,收於《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第六十五輯《琳琅秘室叢書》第二函十一,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劉 歆:《西京雜記》,收於《百部叢書集成》第三十三輯《抱經堂叢書》第六函九,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劉 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劉 勰撰,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3。
劉 勰撰,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鍾 嶸撰,王叔岷箋:《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
蕭 統編:《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影宋末刊本,1970。
嚴可均輯校:《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5。
(二)今人著作:
方 瑜:《中晚唐三家詩析論》,臺北:牧童出版社,1975。
王 蒙,劉學鍇主編:《李商隱研究論集》,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王 毅:《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王熙元:《優游詞曲天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中華書局,1977。
尤師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丹青藝叢編委會編撰:《中國園林建築研究》,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5。
中國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臺北:輔新書局,1984。
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編審委員會主編︰《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第二輯》,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白冠雲:《李商隱豔情詩之謎》,臺北:明文書局,1991。
卡勒撰,盛寧譯:《結構主義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社,1991
朱恆夫:《新譯花間集》,臺北:三民書局,1998。
朱立元主編:《當代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朱 契等撰:《李商隱和他的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李 淼:《李商隱詩三百首譯賞》,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3。
李 浩:《大唐風度》,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
李 誼:《花間集注釋》,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
李正治:《中國詩的追尋》,臺北:業強出版社,1990。
李冰若:《花間集評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35〕1993。
吳光明:《歷史與思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
呂興昌:《緣情文學觀》,臺北︰臺灣書店,1999。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
呂正惠編:《唐詩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
沈秋雄:《詩學十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沈祥源、傅生文:《花間集新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村上哲見撰、楊鐵嬰譯:《唐五代北宋詞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
林美清:《想像的邊疆:論李商隱詩中的否定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林同華主編:《宗白華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吳調公:《古典文論與審美鑑賞》,山東:齊魯書社,1985
吳調公:《李商隱研究》,臺北:明文書局,1988。
松浦友久撰,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
松浦友久撰:《唐詩語匯意象論》,北京:中華書局,1992。
青山宏撰,程郁綴譯:《唐宋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胡曉明:《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世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
胡 昭撰,羅淑珍主編:《唐五代詞索引》,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
郁賢皓、朱易安:《李商隱》,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韋勒克,華倫撰,梁伯傑譯︰《文學理論》,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公司,1995。
孫康宜撰,李奭學譯:《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臺北:允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夏承燾:《夏承燾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
許 總:《唐詩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梁啟超:《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臺北:中華書局,1963。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陳滿銘:《詩詞新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
陳弘治:《唐宋詞名作析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陳弘治:《唐五代詞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0。
陳永正選注:《李商隱詩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4。
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7。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華鍾彥:《花間集注》,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學會主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工書局,1984。
張 璋,黃畬編:《全唐五代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張 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
張 毅:《文學文體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張爾田:《玉谿生年譜會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
張以仁:《花間詞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
張淑香:《李義山詩析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
張夢機:《詞律探原》,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張夢機:《鷗波詩話》,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4。
張夢機:《藥樓文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張師仁青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工書局,1995。
張漢良:《文學的迷思》,臺北:正中書局,1992。
黃盛雄:《李義山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黃 侃:《李義山詩偶評》,臺北:學海書局,1974。
黃長美:《中國庭園與文人思想》,臺北:明文書局,1985。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2。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2。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店,1987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92。
傅璇琮︰《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閔宗述、劉紀華、耿湘沅選注:《歷代詞選注》,臺北:里仁書局,1993。
葉蔥奇:《李商隱詩集疏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
楊海明:《唐宋詞史》,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6。
楊海明:《唐宋詞的風格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
楊世明:《唐詩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6。
董乃斌:《李商隱傳》,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
董乃斌:《李商隱的心靈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葉嘉瑩:《古典詩詞講演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葉嘉瑩:《迦陵談詩》,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70。
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
葉嘉瑩:《好詩共欣賞──陶淵明、杜甫、李商隱三家詩講錄》,臺北:三民書局,1998。
葉維廉:《歷史、傳譯與美學》,臺北:三民書局,1988。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臺靜農編:《百種詩話類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
鄭 騫:《詞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5.6。
鄭 騫:《景午叢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劉若愚:《中國詩學》,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
劉學鍇,余恕誠編:《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
龍沐勛:《唐宋詞格律》,臺北:華正書局,1987。
龍沐勛輯:《唐宋名家詞選》,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0。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
蔡英俊編:《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
熱拉爾.熱奈特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錢鍾書:《管錐篇》,北京: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
繆 鉞:《詩詞散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82。
鍾來茵:《李商隱愛情詩解》,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藍 于:《李商隱詩論稿》,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5。
蕭 馳:《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蕭繼宗:《評點校注花間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
顏崑陽:《滄海月明珠有淚》,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78。
顏崑陽:《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7。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羅 曼.英加登著,陳燕谷等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
蘇 珊.朗格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
蘇雪林:《玉谿詩謎正續合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龔鵬程:《文學與美學》,臺北:業強出版社,1995。


二.論文
(一)博碩士論文:
卜柱邦:《李商隱詩意象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卜仁成:《李商隱及其詩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李寶玲:《五代詩詞比較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方復華:《李商隱詩不圓滿情境研究》,新竹: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王怡芬:《花間集女性敘寫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洪華穗:《花間集主題內容與感覺意象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陳清俊:《盛唐詩時空意識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
張經宏:《杜甫七律與李商隱七律之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曾淑巖:《李商隱詠物詩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賴佩如:《花間集的女性形象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盧惠敏:《中國建築時空論》,臺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羅娓淑:《李商隱七言律詩之詞彙風格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二)期刊論文:
朱崇儀:<閨怨詩與豔詩的「主體」>,《文史學報》第二十九期,臺中:中興大學文學院文史學報編輯委員會,1999。
吉川幸次郎:<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第六卷四、五期,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7。
呂正惠:<論李商隱詩、溫庭筠詞中「閨怨」作品的意義及其與「香草美人」傳統的關係>,收於「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學術研討會」,臺中,逢甲大學,1994。
汪 中:<新聲清綺晚唐詩──談李商隱、杜牧、溫庭筠>,《孔孟月刊》第十九卷第十期,1981。
何寄澎:<悲秋──中國文學傳統中時空意識的一種典型>,《臺大中文學報》第七期,1995。
李 暉:<論唐詩的時間描寫>,《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4。
吳若芬:<直與紆──詩經國風中兩種女性角色的聲音>,《中外文學》第十三卷,十二期,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85。
吳肅森:<談李商隱愛情詩與溫庭筠戀情詞藝術風格的親緣關係>,《貴州社會科學》,1982。
吳宏一:<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相關問題辨析>,《中文學報》(臺北:臺大文學院,1997
林宏作:<讀李商隱無題詩>,《中外文學》第五卷第十期,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7。
林繼中:<時空寂寞──士大夫憂患意識的詩語言>,《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4。
姚立江:<唐宋詞「男子作閨音」現象淺論>,《呼蘭師專學報》,1988,第一期。
柯慶明:<中國古典詩的美學性格──一些類型的探討>,收於漢寶德等著:《中國美學論集》,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7。
柯慶明:<從「亭」、「臺」、「樓」、「閣」說起──論一種另類的遊觀美學與生命省察>,《臺大中文學報》第十一期,1999。
高友工:<中國語言文字對詩歌的影響>,《中外文學》第十八卷第五期,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89。
高友工:<律詩的美典(上)、(下)>,《中外文學》第十八卷第二期、第三期,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89。
曹淑娟:<「空中語」與「眼中人」︰中國古代詩詞女性形象的文化意涵>,《水噹噹──女性形象學術對談》,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主辦,1999。
陳祖文:<釋闡李商隱的四首絕句──人仙之間一段情>,《中外文學》第六卷第十二期,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8。
陳勝長:<李義山詩中所見之莫愁>,收於《古典文學》第八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梅祖麟,高友工著,黃宣範譯:<論唐詩的語法、用字與意象(上)、(中)、(下)>,《中外文學》第一卷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期,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3。
梅祖麟,高友工著,黃宣範譯:<唐詩的語意研究:隱喻與典故(上)、(中)、(下)>,《中外文學》第四卷第七、第八、第九期,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5、1976。
梅祖麟,高友工著,周昭明譯:<王士禎七絕結句:清詩之通變>,《中外文學》第十九卷第七期,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
黃紹梅:<從李商隱七言律詩的用韻現象看其情感特質>,《中國文化月刊》第一四九期,1992。
黃盛雄:<李義山七律末聯的強化與深化>,《中外文學》第十八卷第一期,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9。
張以仁:<《花間集》的非情詞(上)、(下)>,《文史哲學報》第四十八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98。
張以仁:<溫庭筠詞中的女性稱謂詞彙>,收於鍾彩鈞主編:《傳承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
張師仁青:<李商隱豔情詩辨正>,《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第二輯,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葉嘉瑩:<從艷詞發展之歷史看朱彝尊愛情詞之美學特質(上)、(下)>,《中外文學》二十三卷第七期、第八期,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44、1995。
楊師雅惠:<山水詩意境中的空間意識──以北宋「三遠」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彙刊》八卷三期,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8。
蔣 寅:<時空意識與大歷詩風的嬗變>,《文學遺產》,1990,第一期。
劉學鍇:<李義山詩與唐宋婉約詞>,《安徽師大學報》,1988,第三期。
劉君燦:<中國的時間和空間>,《國文天地》第七期,臺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85。
劉若愚:<中國詩歌中的時間、空間和自我>,收於莫礪鋒編:《神女之探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劉若愚:<中國詩中的時間、空間與自我>,《書目季刊》第二十一卷第三期,1987。
劉若愚著,方瑜譯:<李商隱詩的用語>,收於鄭騫,方瑜等著:《中國古典詩歌論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1985。
劉若愚:<李商隱詩評析>,收於張仁青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工書局,1995。
蔡師振念:<李義山無題詩詮釋新論>,《中山人文學報》第六期,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1998。
蔡師振念:<美麗與哀愁──李商隱詩的一種抒情傾向>,《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第二輯,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蔡英俊譯:<語言、經驗與詩的表現(上)、(下)>,《國文天地》二卷第四期、第五期,臺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86。
歐麗娟:<李商隱詩之神話表現>,《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十四卷第一期,1995。
黎活仁:<悲秋的詞──黃侃詞的時間意識研究(上)、(下)>,《國文天地》六卷九期,臺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91。
顏崑陽:<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收入《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羅宗濤:<李義山詩中的蓮>,《東方雜誌》復刊十六卷六期,1982。
羅宗濤:<李商隱詩中的百花世界>,《人文社會學術論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羅宗濤:<四傑三李之夢>,《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簡師錦松:<彌天法律細談詩>,《中外文學》十一卷第九期,1983。
簡師錦松:<七絕結構新論>,《古典文學》第十集,臺北:學生書局,1988。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