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11102-09585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11102-095850
論文名稱
Title
吳趼人與魯迅小說中的第一人稱敘事觀點運用
The usage of first person narrtive in the novels of Wu Jianren and Lu hsu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7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2-06-2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2-07-11
關鍵字
Keywords
敘事觀點、魯迅、吳趼人
Wu Jianren, point of view, Lu hsu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84 次,被下載 1586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8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5864 times.
中文摘要
在中國小說史上,吳趼人﹙1866-1910﹚與魯迅﹙1881-1936﹚二人,都具有其不可忽視的地位與份量;但是,當我們將吳趼人與魯迅的作品並置在一起時,其中衍生的差異,不禁令人想探究:為什麼同樣處在中國國勢衰微的大時代氛圍下,且年紀相差不到十五歲的兩人,他們的作品會在小說史上分屬於不同的區塊?為什麼魯迅的作品可以列於現代小說之林,而吳趼人不能?這些問題的研究,可以從作者生平、小說形式、小說的主題思想等等進行研究,而筆者此處則以敘事觀點的角度進行分析,發掘吳、魯二人的異同,期能看出晚清小說到現代小說之間的轉變。其研究步驟如下:
第一章,〈前言〉:此章用以說明筆者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步驟及預期效果。
第二章,〈敘事觀點相關術語之界義〉:此章除了說明諸如故事、作者、敘述者、視角、聚焦與敘事觀點等的敘事學相關術語之外,並試圖歸納出各項術語落實在小說批評時應有的「標準」,以利進行小說敘事觀點運用的分析。
第三章,〈吳趼人小說中的第一人稱敘事觀點運用〉:由於吳趼人的第一人稱小說作品不多,因此,本章擬採逐篇分析,探討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大改革〉、〈平步青雲〉和〈黑獄冤魂〉四部作品中的敘事觀點運用。
第四章,〈魯迅小說中的第一人稱敘事觀點運用的轉變〉:此章是將以魯迅小說分成以敘述者「我」為主角,以敘述者「我」旁觀者,以及出現兩個敘述者等三類;然後,再就各其中擇取適當代表作品分析,以探討出魯迅小說運用第一人稱敘事觀點的特色。
第五章,〈吳、魯二人運用第一人稱敘事觀點之比較〉:此章除就吳趼人與魯迅二人運用第一人稱敘事觀點的方式,爬梳出其異同,以進行比較之外,並將進一步評價吳、魯二人在此一方面的成就與價值。
第六章,〈結語〉:本章乃總結全文。
在晚清時期,由於受到西方翻譯小說的影響,吳趼人開始嘗試在小說中運用第一人敘事觀點;而同時,中國以往小說裡的說書人形象,也在牽引著吳趼人的小說創作方式。因此,這便使得吳趼人的第一人稱敘事,常常出現指導讀者的說書人口吻;甚而有時還會美中不足的出現敘述者「全知」的情況。但是,這些都無損於吳趼人在小說敘事觀點運用上的開創地位。尤其是吳趼人對同一篇小說出現兩個敘述者「我」的寫作實驗,更是令人為之眼睛一亮,儘管在這篇實驗色彩強烈的〈黑獄冤魂〉當中,故事內敘述者「我」的人物性格塑造並不成功,但卻為後人試驗出一種寫作的可能。後來的魯迅便在小說敘事觀點的運用上,或多或少的接收了吳趼人的嘗試成果。例如,魯迅在〈孔乙己〉當中,刻意將敘述者「我」化身成作者欲教化的對象,而非視為作者代言人,這樣的做法,吳趼人在〈黑獄冤魂〉裡,早已有了初步的試驗。而吳趼人〈黑獄冤魂〉出現兩個敘述者的運用方式,魯迅在〈狂人日記〉裡也有所承繼與變化,其進一步的將兩個敘述者設計成隱然對立的態勢,藉此引發讀者更多的思考。至於,魯迅於小說〈在酒樓上〉,則又將兩個敘述者的運用,變化成以敘述者「我」觀察另一個敘述者呂緯甫,藉此產生了另一種藝術效果。除了承繼吳趼人的敘事觀點運用技巧實驗之外,魯迅還有許多不同於吳趼人的創新與突破。不論是敘述者濃厚的情感表達;或是敘述者個人愛情經驗的陳述;還是以不同的敘述方式,表現敘述者與故事主角的情感深淺;又或者是以不可靠敘述者的出現,迫使讀者思考小說的言外之意。這些運用方式,都是吳趼人的第一人稱小說中所沒有出現過的。
由上述的探討可知,晚清的吳趼人小說,之所以不同於現代的魯迅小說,除了時代背景的不同之外,其敘事觀點運用上的比較,也說明了兩者的差異。總而言之,如果說,吳趼人是一個播種者,那麼,魯迅便是一個繼承前人成果,並努力灌溉使其開花結果的人,兩人的貢獻都不容忽視。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第壹章:前言 --------------------------------------------- 1

第貳章:敘事觀點相關術語之界義 --------------------------- 6
第一節:關於故事、作者和敘述者 -------------------- 7
第二節:關於視角、聚焦和敘事觀點 ------------------- 18

第參章:吳趼人小說中的第一人稱敘事觀點運用 --------------- 28
第一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的開創性 ------------- 29
﹙一﹚從敘述個人的親身經歷來看 ------------ 30
﹙二﹚從轉述他人的見聞來看 ---------------- 34
﹙三﹚敘述者運用方式的來源 ---------------- 37
﹙四﹚具鈕帶功能的歷史地位 ---------------- 41
第二節:〈大改革〉和〈平步青雲〉的穩定表現 --------- 45
﹙一﹚從敘述者的運用來看 ------------------ 45
﹙二﹚就視角和聚焦方面的運用來說 ---------- 48
﹙三﹚以佈局為考量的運用方式 -------------- 54
第三節:〈黑獄冤魂〉強烈實驗色彩 ------------------- 58
﹙一﹚故事外敘述者「我」的說書人身分 ------- 58
﹙二﹚令人費解的故事內敘述者 -------------- 61
﹙三﹚運用兩個敘述者的成就 ---------------- 65

第肆章:魯迅小說中的第一人稱敘事觀點運用 ---------------- 70
第一節:以敘述者「我」為主角 ---------------------- 71
﹙一﹚〈故鄉〉的敘述者特色 ----------------- 71
﹙二﹚〈傷逝〉的敘述者特色 ------------------ 79
第二節:以敘述者「我」為旁觀者 -------------------- 88



﹙一﹚〈孔乙己〉的敘事觀點運用 -------------- 88
﹙二﹚〈孤獨者〉的敘述者與主角 --------------- 99
第三節:出現兩個敘述者 ---------------------------- 110
﹙一﹚〈狂人日記〉的敘述者運用 --------------- 110
﹙二﹚〈在酒樓上〉的敘事觀點運用 ------------- 118

第伍章:吳、魯二人運用第一人稱敘事觀點之比較 -------------- 131
第一節:以敘述者「我」為主角的變化 ----------------- 132
﹙一﹚《二十年目睹之現狀》與〈故鄉〉的異同---- 132
﹙二﹚《二十年目睹之現狀》與〈傷逝〉的異同---- 134
第二節:以敘述者「我」為旁觀者的轉變 --------------- 137
﹙一﹚〈孔乙己〉中突出的敘述者運用 ----------- 137
﹙二﹚〈孤獨者〉中多變的敘述方式 ------------- 140
第三節:兩個敘述者運用技巧的成熟 ------------------ 142
﹙一﹚〈狂人日記〉中對立的兩個敘述者 --------- 142
﹙二﹚〈在酒樓上〉中不明顯的旁觀者 ----------- 145
第四節:吳、魯二人在中國小說史上的意義 ------------ 148

第陸章:結語 -------------------------------------------- 152

※參考書目 ---------------------------------------------- 154
※附錄一:吳趼人白話小說之敘事觀點分析表 ----------------- 161
※附錄二:魯迅小說之敘事觀點分析表 ----------------------- 164
※附錄三:臺灣地區近年來以敘事學角度研究中國小說之碩博士論文
一覽表------------------------------------------ 16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 參考書目共分文學理論著作、文學史及文學史料著作、小說研究著作、近代史研究著作、學位論文、單篇論文、其他七類。
二、 同一類中,外文著作在前,中文著作在後,並依作者姓名筆劃或字母排列。

一、文學理論著作
〔德〕 奧爾巴哈﹙Erich Auerbach﹚著,張平男譯:《模擬--西洋文學中現實的呈現》,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
〔美〕 韋恩•布斯﹙Wayne C. Booth﹚著,華明、胡蘇曉、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英〕 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著,文寶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7年。
〔英〕 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
〔英〕 羅杰•福勒﹙Roger Fowler﹚著,於寧、徐平、昌切譯:《語言學與小說》,重慶市:重慶,1991年。
〔加〕 諾普•弗萊﹙Northrop Frye﹚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
〔法〕 熱•熱奈特﹙Gẻrard Genette﹚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以〕 施洛米絲•雷蒙—凱南(Shlomith Rimon—Kenan),賴干堅譯:《敘事虛構作品:當代詩學》,廈門:廈門大學,1991年。
〔匈〕 喬治•盧卡奇﹙Georg Lukács﹚著,楊恆達編譯,邱為君校訂:《小說理論》,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
〔美〕 華萊士•馬丁﹙Wallace Martin﹚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美〕 勒內•韋勒克﹙Rene Wellek﹚、奧斯丁•華倫﹙Austin Warren﹚合著,王夢鷗、許國衡合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96年再版。
申 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楊 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二、文學史及文學史料著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近代文學史料》編輯部:《近代文學史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王旭川、馬國輝:《中國近代小說思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司馬長風著,劉紹唐校訂:《中國新文學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
李瑞騰:《晚清文學思想》,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袁 進:《中國小說的近代變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夏志清著,劉紹銘編譯:《中國小說現代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年。
時 萌:《晚清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阿 英:《晚清小說史》,臺北:天宇出版社,1988年臺一版。
陳平原:《陳平原小說史論集》﹙共三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陳平原、夏曉紅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臺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
陳 燕:《清末民初的文學思潮》,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2版。
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雷 銳:《中國小說現代化五十年》,桂林:廣西師範大學,1998年。
楊 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
賴芳伶:《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1895-1911﹚》,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嚴家炎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二卷﹚1917-192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欒梅健:《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生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

三、小說研究著作
〔美〕 帕特里克•韓南﹙Patrick Hanan﹚著,王秋桂編:《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近代文學研究組:《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1949-1979﹚:小說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1988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方正耀:《晚清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汪 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吶喊》《徬徨》研究》,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吳淳邦:《晚清諷刺小說的諷刺藝術》,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
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臺北:風雲時代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阿 英:《小說二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阿 英:《小說三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所主編:《漢學論文集第三集:晚清小說討論會專號》,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四、近代史研究著作
〔美〕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據1978年版譯。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臺北:華世出版社,1969年。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臺北:風雲時代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再版。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收入《民國叢書第一編第78冊》,上海:上海書局,1989,據商務印書館1947年版影印。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臺北:台灣東華書局,1988年。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臺北:宏業書局,1983年。

五、學位論文
王小琳撰:《唐代傳奇敘事模式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9年。
林景隆撰:《西遊記續書審美敘事藝術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李梁淑撰:《吳趼人三部小說中的主人公》,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
林明德撰:《梁啟超與晚清文學運動》,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9年。
邱茂生撰:《晚清小說理論發展試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7年。
孫嘉鴻撰:《晚清革命文學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年。
陳智聰撰:《從公案到偵探--晚清公案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
劉恆興撰:《話本小說敘事技巧析論》,高雄: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年。

七、單篇論文
〔法〕 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著,張裕禾譯:〈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收入王泰來等編譯:《敘事美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年,頁60-98。
〔捷〕 米列娜﹙Milena Dolezelavá-Velingerová﹚著,伍曉明譯:〈晚清小說的敘事模式〉,收入米列娜著,伍曉明譯:《從傳統到現代--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56-75。
〔美〕 帕特里克•韓南﹙Patrick Hanan﹚,張保民、吳兆芳合譯:〈早期的中國短篇小說〉,收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古典文學翻譯委員會編譯:《英美學人論中國古典文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3年,頁1-52。
〔美〕 帕特里克•韓南﹙Patrick Hanan﹚著,張隆溪譯:〈魯迅小說的技巧〉,收入樂黛雲編:《國外魯迅研究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頁293-333。
〔美〕 帕特里克•韓南﹙Patrick Hanan﹚:〈Wu Jianren and the Narrator〉,收入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年,頁549-588。
〔德〕 沃爾夫岡•凱瑟 ﹙Wolfgang•Kayser﹚,白鋼、林青譯,王泰來校:〈誰是小說敘事人?〉,收入王泰來等編譯:《敘事美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年,頁99-123。
〔捷〕 雅羅斯夫•普實克﹙Jaroslav Průšek﹚著,尹慧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