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11105-15230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11105-152303
論文名稱
Title
戰爭動員體制下的台灣婦女(1950-1958)
Women under Wartime Mobilization in Taiwan(1950~1958)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9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6-1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7-11
關鍵字
Keywords
戰爭動員、女性
women, wartime mobiliza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14 次,被下載 2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1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5 times.
中文摘要
在過去的研究或著作中,針對戰爭議題的論述多是以男性為中心,不但鮮少有性別論述,以女性為主體的戰爭研究更為少數。本論文則試圖將戰爭、國家與女性加以結合,透過文獻與歷史研究,探討在戰爭動員體制下的台灣女人。
從1946年國共內戰開始,台灣即成為國民政府勘亂、剿共的軍事物資的來源地之一,隨著戰爭的失敗,國民政府於1949年底被迫撤遷至台灣,此後的台灣便隨著國民政府的移入,同時也移植了戰時體制。本論文的目的,在於透過1950年代國民黨政權在台灣植入的戰爭動員體制,探討在戰時體制下,國家與女人、女人與女人間的關聯,以釐清戰時國家所建構的女性角色典範,以及在權力結構下女人與女人間的關係,並進一步分析1950年代台灣的戰爭動員政策背後的意涵以及對女性的影響。
本論文於研究中發現,國民黨政府在台灣所建構的戰爭動員體制,其最終目的並非為因應戰事,而是為了鞏固在台灣的政權,維繫威權體制。台灣女性在動員架構中,被國家形塑為「齊家報國的賢妻良母」,扮演著附屬性、工具性的角色,不僅未藉由戰爭發揮女性潛能,將女性帶入多元的職業領域,反而要求女性承襲傳統分工模式,影響婦女意識的覺醒與抬頭。更明確而言,此時戰爭動員是國家作為鞏固政權的手段,而動員女性、強化父權體制對女性的宰制,則是動員體制下,作為鞏固政權的一環。
Abstract
In the past researches, the discussions of war took place in the predominantly male mainstream, and neglected gendered war role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combine war, state with women and discuss women under wartime mobilization in Taiwan.
Since the Chinese civil war erupted in 1946, Taiwan has become one of the supporting places of military matters. After the Chinese civil war, Kuomintang government moved its temporary capital to Taipei Taiwan in 1949. However, when Kuomintang government moved in Taiwan, it also simultaneously transplanted the wartime mobilization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lies in discuss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tate and women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 of women under wartime mobilization. To figure out the female model that was constructed by the state in the wartime and the relations of women under the power structure. Further to analyze the purpose behind the policy of wartime mobiliz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n women.
From this thesis we observe that the purpose of the wartime mobilization was for Kuomintang government’s political power. Besides, women played the subordinate role under the wartime mobilization, didn’t exert their abilities by the war, but carried on tradi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Definitely, the wartime mobilization was a method to consolidate authoritarian regime. Furthermore, women mobilization and strengthening men dominating women were parts of this method.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2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 5
第一項、研究途徑 …………………………………………… 5
第二項、研究方法 ……………………………………………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 11
第一項、研究範圍 ………………………………………… 11
第二項、研究架構 ………………………………………… 11

第二章 戰爭動員體制的成立
第一節 戰爭動員體制成立的背景 ………………………… 13
第一項、1950年代的戰爭氛圍 …………………………… 13
第二項、從危機到轉機的國民政府 ……………………… 17
第二節 戰爭動員體制成立的過程 ………………………… 21
第一項、蔣介石的動員構想 ……………………………… 21
第二項、婦女動員網絡之建構 …………………………… 28
第三節 小結 ………………………………………………… 36

第三章 心理動員下的台灣婦女
第一節 黨國的心理動員策略 ……………………………… 39
第一項、從台灣人邁向中國人 …………………………… 39
第二項、從家庭主婦邁向國民之母 ……………………… 43
第二節 心理動員下的婦女典型 …………………………… 47
第一項、賢妻良母的基本精神 …………………………… 47
第二項、齊家報國的雙重責任 …………………………… 50
第三節 小結 ………………………………………………… 51

第四章 物質動員下的台灣婦女 …………………………… 55
第一節 女性的軍事動員 …………………………………… 55
第一項、勞力動員 ………………………………………… 55
第二項、身體動員 ………………………………………… 64
第二節 女性的經濟動員 …………………………………… 67
第一項、勤儉報國 ………………………………………… 68
第二項、增產報國 ………………………………………… 69
第三節 小結 ………………………………………………… 72

第五章 結論 ………………………………………………… 75

參考書目 ……………………………………………………… 79
附錄 …………………………………………………………… 87
一、反共保民總體戰動員綱要 …………………………… 87
二、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 …………………………… 88
三、戰時生活節約運動實施辦法 ………………………… 90
四、戰爭動員體制相關年表 ……………………………… 94

圖目錄
1-1民族主義、主權、公民權的聯繫與張力 ………………… 7
2-1國民黨改造後的組織結構(1952年) …………………… 25
2-2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組織系統(1953年) ………………… 33
2-3國民黨婦女動員網絡(1950-60年代)…………………… 3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A. Michel,張南星譯,1982,女權主義。台北:遠流
Neuman William Lawrence,朱柔若譯,2002,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
上野千鶴子著,劉靜貞、洪金珠譯,1997,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台北:時報
王丰,2003,宋美齡的美麗與哀愁。台北:華谷
王奇生,2003,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型態。上海:上海書店
王海山主編,1998,科學方法百科。台北:恩楷
毛榮富,「國家神話與國家認同」,收錄於吳密察、張炎憲等著,1993,建立台灣的國民國家。台北:前衛
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編,1990,婦聯四十年。台北: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4,四十一四十二年度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會報紀錄彙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婦女工作會,1956,總裁對婦女訓詞輯要。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婦女工作會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婦女工作會編,1957,四年來本黨的婦女工作。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婦女工作會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婦女工作會編,1979,指導長 蔣夫人對婦女的訓詞。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婦女工作會
文馨瑩,1990,經濟奇蹟的背後。台北:自立晚報
皮以書,1973,中國婦女運動。台北:婦聯畫刊社
史明編著,1998,台灣人四百年史(中冊)。台北:草根文化
成令方,1991,戰爭、文化、國家機器。台北:唐山
李功勤,2002,中華民國開發史---兼論兩個中國的互動與衝突。台北:幼獅
李非,1992,戰後台灣經濟發展史。廈門:鷺江
李松林,1993,蔣介石的台灣時代。台北:風雲時代
李雲漢,1994,中國國民黨職名錄。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李萼、王亞權編,1977,蔣夫人言論集(下集)。台北: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
何虎生,1999,蔣介石宋美齡在台灣的日子。北京:華文
何義麟,「『國語』轉換過程中台灣人族群特質之政治化」,收錄於若林正丈、吳密察編,2000,台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台北:播種者
林玉體,1991,台灣教育面貌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初版四刷
吳冰雲口述,聶勳蘭整理,「家庭副業---縫紉機」,收錄於張德南編,1997,走過從前---眷村的影像歲月。新竹:竹市文化
易君博,1984,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四版
周碧娥,「性別體制,政經結構與婦女運動---從婦運的源起和發展過程探討婦運的多元化」,收錄於馬以工編,1989,當今婦女角色與定位。台北:國際崇她社台北三社
周碧娥、姜蘭虹,「現階段台灣婦女運動的經驗」收錄於徐正光、宋文里合編,1989,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林萬億,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
林養志編,1991,中國國民黨七至九屆歷次中全會重要決議案彙編。台北:國民黨黨史會
季鴻生,1993,中美關係五十年。上海:百家出版社
林繼文,1996,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台北:稻鄉
林鐘雄,1987,台灣經濟發展40年。台北:自立晚報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若林正丈,洪金珠、許佩賢譯,2000,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
施俊文,「蔣經國先生與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收錄於中華民國史料中心編,1999,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二十輯。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
茅家琦編,1988,台灣三十年1949-1979。河南:人民
范情,「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收錄於顧燕翎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柯瑞明,1992,台灣風月。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袁方主編,2002,社會研究法。台北:五南
酒井亨著,王淑華、鄭伊玲、李宏澤譯,2001,台灣新論。台北:玉山社
高文閣,1993,戰爭邊緣40年。台北:風雲
郝雨凡,1998,美國對華政策內幕。北京:台海
徐南號主編,1993,台灣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
陳三井、朱浤源、吳美慧訪問,吳美慧記錄,1995,女青年大隊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許介鱗,1996,戰後台灣史記。台北:文英堂
許福明,1986,中國國民黨的改造(1950-1952) : 兼論其對中華民國政治發展的影響。台北市:正中
梁敬錞,1982,中美關係論文集。台北:聯經
婦友社,1957,自由中國的婦女。台北:婦友社。三版
張玉法、陳存恭訪問、黃銘明紀錄,1991,劉安祺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張玉法,2001,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二版
張其昀,1952,總動員運動概況。台北:中國新聞
華文第,2000,木蘭風雲五十年。台北:智庫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
黃嘉樹,1996,第三隻眼看台灣---透視國民黨的台灣經驗1945-1988。台北:大秦
張國興,1990,自立的台灣。台北:稻鄉
張博宇,1974,台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台北:台灣商務
張盛發,2000,史達林與冷戰(1945-1953)。台北:淑馨
游鑑明,「台灣地區的婦運」收錄於鮑家麟等著,2000,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
游鑑明,「明月照來時路:台灣婦運的歷史觀察」,收錄於王雅各主編,1999,性屬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下)。台北:心理
喬寶泰主編,劉維開編輯,2000,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中央改造委員會資料彙編(上冊)。台北:近代中國
喬寶泰、邵銘煌主編,劉維開編輯,2000,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中央改造委員會資料彙編(下冊)。台北:近代中國
楊聰榮,「從民族國家的模式看戰後台灣的中國化」,收錄於吳密察、張炎憲等著,1993,建立台灣的國民國家。台北:前衛
鄭至慧,「存在主義女性主義」,收錄於顧燕翎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談社英,1952,婦運四十年。台北:談社英
蔡玲,馬若孟,羅珞珈譯,1998,中國第一個民主體系。台北:三民
鄭梓,「戰後台灣地方與中央關係之演進與轉折---從『光復邊區』到『反攻復國』(1945-1950)」收錄於國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五屆討論會,1999。台北:國史館
劉仲冬,「國家政策下的女性身體」,收錄劉毓秀主編,1995年,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台北:時報
劉進慶,王宏仁、林繼文、李明峻譯,1995,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
劉維開編,1994,中國國民黨職名錄。台北:國民黨黨史會
錢劍秋,1959,「本黨婦女工作」講述大綱。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
龍冠海,1968,社會學。台北:三民。四版
薛化元,1990,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Ⅰ。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薛化元,1999,台灣開發史。台北:三民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治編,2000,從戒嚴到解嚴。台北:國史館
謝康,1972,賣淫制度與台灣娼妓問題。台北:大風
戴天昭著,李明俊譯,2002,台灣國際政治史。台北:前衛
鎮天錫、尹建中,1983,人口政策的形成與檢討。台北:聯經
蘇格,1999,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
龔宜君,1998,「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台北:稻鄉


(二)論文
1.期刊論文
王振寰,1989年春季號,「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頁71-116
皮以書,1955年12月,「家庭婦女對於社會的貢獻」,中華婦女,第6卷第4期,頁1
本刊記者,1955年7月,「軍中樂園一瞥」,婦友,第10期,頁15-16
本刊資料室,1954年12月,「養女娼妓收容問題座談會」,婦友,第3期,頁17-18
台灣省婦女會,1960年2月,「台灣省婦女會歷年工作成果統計」,台灣婦女,第164期,頁3-22
朱筱鈺,1968年7月,「從婦女工作的發展看台灣婦女的進步」,台灣文獻,第19卷第2期,頁55-72
李萼,1956年5月,「我們的宣傳工作」,中華婦女,第6卷第9期,頁14-15
沈慧蓮,1954年5月,「四年來的征衣縫製工作」,中華婦女,第4卷第8、9期,頁8-9
吳聰敏,1988年春季號,「美援與台灣經濟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1期,頁145-158
林秀英,1984年6月,「婦女團體做了些什麼?」,婦女雜誌,第189期,頁102-106
林潔,1951年1月,「婦女反共抗俄工作的回顧與前瞻」,中華婦女,第1卷第7期,頁8-9
邱貴芬,1992年7月,「『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第21卷第2期,頁151-167
洪炎秋,1966年10月,「台灣光復後國語教育運動」,教育文摘,第11卷第10期,頁2-4
洪國智,2002年,「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在台成立的背景探討」,史匯,第6期,頁127-150
馬均權,1955年2月,「戰時生活與婦女」,婦友,第5期,頁3
馬均權,1955年3月,「到獨立自由平等之路」,婦友,第6期,頁8-9
章一華,1955年9月,「劉向與班昭」,婦友,第12期,頁21-22
陳光興,1994年7月,「帝國之眼:『次』帝國與國族-國家的文化想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7期,頁149-215
陳雪屏,1951年2月,「從心理學的觀點看婦女運動」,中華婦女,第1卷第8期,頁2
陳蘭心,1950年9月,「全國婦女一致奮起」,中華婦女,第1卷第3期,頁5
許素玉,1951年3月,「紀念『三八』婦女節」,中華婦女,第1卷第9期,頁10
張明,1956年9月,「從育的方面說到婦女的責任」,婦友,第24期,頁6
張淑雅,1994年6月,「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1950年代中美結盟過程之探討」,歐美研究,第24卷第2期,頁51-99
張厲生,1957年10月,「當前婦女的責任」,婦友,第38期,頁3
曾銳生主講,陳淑珠整理紀錄,1995年12月,「一九五○年代蔣中正先生反攻大陸政策」,國史館館刊,復刊第十九期,頁19-32
富靜岩,1952年11月,「婦女與經濟改造」,中華婦女,第3卷第3期,頁1-2
富靜岩,1955年5月,「我們應該怎樣紀念今年的勞動節」,中華婦女,第5卷第9期,頁3-4
傅岩,1952年7月,「國民黨七全大會與婦女總動員」,中華婦女,第2卷第11期,頁1-2
婦工會,1955年6月,「婦女們,動員起來!」,婦友,第9期,頁2
婦聯會,1950年7月,「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三月來工作概況」,中華婦女,第1卷第1期,頁14-22
婦聯會,1954年3月,「告自由中國婦女同胞書」,中華婦女,第4卷第7期,頁3
棘心,1956年7月,「生活的情趣」,婦友,第22期,頁11-12
楊奎松,2000年12月,「中共出兵朝鮮始末(1950-1951)」,國史館館刊,復刊29期,頁125-158
筱鈺,1958年10月,「動員婦女的前奏」,婦友,第49期,頁12-15
綠梅,1955年5月,「母愛無垠」,中華婦女,第5卷第9期,頁7
潘錦端,1955年6月,「談戰時婦女服務工作」,中華婦女,第5卷第10期,頁2
鄧海翔,1970年9月,「我的採訪生涯---兼介婦聯會的宣慰工作」,中華婦女,第21卷第1期,頁12-14
靜之,1956年10月,「白衣戰士---暑期青年戰鬥訓練救護大隊記聞」,婦友,第25期,頁11
曉秋,1953年11月,「婦女與家政」,中華婦女,第4卷第3期,頁3-4
錢劍秋,1956年3月,「紀念四十五年婦女節」,婦友,第18期,頁3-4
錢劍秋,1957年3月,「婦女節的歷史意義與時代精神」,婦友,第30期,頁3
錢劍秋,1958年5月,「母愛、母教、母親節」,婦友,第44期,頁3


2.學位論文
李宗藩,2002,我國學生軍訓制度之變革與發展,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國生,1997,戰爭與台灣人:殖民政府對台灣的軍事人力動員(1937-1945),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介民, 1990,政體轉型期的社會抗議:台灣1980年代,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果顯,2000,「中國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碧玲,1989,解析臺灣婦女體制-現階段婦女運動的性格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正亮,1988,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1945-1988),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許芳庭,1996,戰後台灣婦女運動與女性論述之研究(1945-1972),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蓮,1987,我國現代婦女運動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毓芬,1998,女人與國家---台灣運動史的再思考,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靜倫,1999,顛簸躓仆來時路----論戰後台灣的女人、婦運與國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張輝潭,1995,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一個歷史的觀點。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育農,2004,一個女性經驗的家庭計畫:臺灣家庭計畫早期的發展(1954-1964),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雅慧,1993,日據末期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婦女(1937-1947)---以殖民政府的教化與動員分析,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報紙
本報訊,「國校辦民眾補習班 廳訂注意事項」。中央日報,1951年3月10日,第四版
本報訊,「中央婦工會推行婦女國語識字運動」。中央日報,1954年4月19日,第三版
本報訊,「掃除婦女文盲 中央婦女工作會決設婦女國語識字班」。中央日報,1954年4月3日,第四版
本報訊,「苦難婦女收容所 昨舉行開幕典禮 婦女駕駛訓練班開學」。中央日報,1958年8月2日第,三版
本報訊「省政府各單位響應 委任以上捐一套 並發動眷屬參加縫製」。中央日報,1950年5月9日,第四版
本報訊,「為將士縫襯衣褲 請各界婦女參加」。中央日報,1950年4月27日,第四版
本報訊,「人口越多越好 儲備反攻大陸 吳主席談本省人口」。中央日報,1952年4月1日,第三版
本報訊,「婦女駕駛訓練即將開始」。聯合報,1958年7月2日,第二版
本報訊,「婦女戰時救護訓練」。聯合報,1958年12月19日,第五版
本報訊,「各地軍樂園改特約茶室」。聯合報,1957年4月30日,第三版
本報訊,「改善陋俗統一拜拜 北區昨開座談會」。聯合報,1952年8月19日,第二版
皮以書,「堅定步伐,勇敢邁進!」。中央日報。1954年3月8日,第四版
皮以書,「兩年來的婦聯」。聯合報,1952年4月17日,第二版
台新社訊,「婦聯會發起襯衣褲勞軍 每人一套為原則」。中央日報,1950年4月25日,第四版
自由社訓,「婦聯救護班 今開始招生」。聯合報,1952年3月17日,第二版
何瑟,「春到『兵』間(上)」。聯合報,1953年8月18日,第四版
軍聞社訊,「暑期青年戰鬥訓練 救國團訂計劃」。聯合報,1954年3月29日,第三版



二、外文部分
Abbott, Pamela and Wallace, Claire. 1990.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 Feminist Perspectives. New York : Routledge.
Barbalet, J. M. . 1988. Citizenship:Rights, Struggle, and Class Inequality. Milton Keynes : Open University Press .
Faulks, Keith. 2000. Citizenship.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
Giddens, Anthony. 1985. 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 Cambridge : Polity Press.
Goldstein, Joshua S. . 2001. War and Gender:How Gender Shapes the War System and Vice Versa.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coby, Neil Herman. 1967. U.S. Aid to Taiwan:A Study of Foreign Aid, Self-Help,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 Praeger.
Rai, Shirin. “Women and the State in the Third World” in Afshar, Haleh. 1996. Women and Politics in the Third World.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Reinharz, Shulamit. 1992. Feminist Methods in 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y, Denny. 2003. Taiwan:A Political History. Ith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Summers, Anne. “Public Functions, Private Premises : Female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the Domestic- Service Paradigm in Britain, c.1850-1930” in Melman Billie. 1998. Borderlines : Genders and Identities in War and Peace 1870-1930. New York:Routledge.
Tilly, Charles. “War Making and State Making as Organized Crime” in Peter B.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 (eds.). 1985.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Yuval-Davis, Nira. and Anthias, Floya. 1989. Woman-Nation-State. Houndmills , Basingstoke, Hampshire : Macmillan.
Yuval-Davis, Nira. 1997. Gender and Nation.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39.70.131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39.70.131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