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11110-11461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11110-114616
論文名稱
Title
資訊科技導入與警察效能間關係之研究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cast positive impacts and police's efficiency Relate to zhi research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5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6-2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7-11
關鍵字
Keywords
資訊科技、科技導入、警察效能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cast positive impacts, police’s efficienc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42 次,被下載 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4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 times.
中文摘要
摘 要
資訊化是全球共同發展的趨勢;資訊科技所影響的層面是全方位的,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等人類所有的活動,而警察為因應新時代犯罪趨勢,打擊犯罪、提昇警察效能,導入資訊科技更成為必需及有效的選擇策略。
廿一世紀的警察人員,在從事新世代犯罪偵查工作時,已經無法完全沿用舊有偵查犯罪思維及配備,藉由資訊科技的輔助,將是警察人員偵查及預防犯罪不可缺少的一環。
配合時代的變化,警察人員亦應充分科技化,方可因應新時代犯罪趨勢及負起犯罪偵查責任,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警察人員目前偵查犯罪能力及所遭遇之瓶頸,藉由導入資訊科技藉以作為推動及提昇警察效能之策略,進一步防範犯罪、維護社會治安,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共寄出700份問卷,以回收有效問卷份數及所蒐集的資料採用資料前測、作效度分析、敘述性分析、因素分析、差異性分析及相關迴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等,對各研究假說加以驗證結果發現;資訊科技與警察效能之間呈顯著的正向影響關係,另由資訊科技之因素分析「資訊整合」、「資訊分析」、「資訊探勘」、「資訊支援」等四項,警察效能之因素分析為「警察人際應對」、「警察勤務行為」、「警察專業能力」等三項。進行資訊科技對警察效能之關係研究;獲知資訊科技對警察效能間均呈現顯著的正向影響關係,此一實證結果亦說明了資訊科技導入警察工作後對警察效能的提昇效果越佳,將有助於警察效能提昇,進而達到提昇警察偵查犯罪能量及防治犯罪的目的。
Abstract
Abstract

Informationization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global developmen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sts impacts on diverse aspects, including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culture & all activities related to human beings.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considered a necessary & effective strategy to meet the needs of new crime trend, combat crimes, &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the police.
As far as law enforcement agents in 21st century are concerned, the obsolete crime probe mindset & the outdated equipment have not kept up with the rapid pace of crime detection in new era. Consequently, the ai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comes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crime detection & prevention.
The police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the knowledge of technology so that they are able to fight new trend crimes & burden the responsibility of crime detection. It is therefore imperative 1) to comprehend the current capacity & bottlenecks demonstrated by the police in crime detection, 2) to examine the introduc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strategy to improve efficiency of the police, 3) further to prevent crimes, maintain social security, & safeguard the lives & property of citizens.
This is a questionnaire-based study in which a total number of 700 hundred surveys were issued. The valid questionnaires & relevant data were collected for statist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corresponding to each research hypothesi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fficiency of poli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as divided into four factors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analysis”, “information exploration”, & “information support”, while police’s efficiency was categorized into “the pearsonal traits of police”, “the behavior of police’s duty, & “the proficiency of polic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cast positive impacts on the efficiency of police, & this was conducive to enhancement of crimes detection for law enforcement agent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次
中 文 摘 要--------------------------------------------------------------------------VII
英 文 摘 要---------------------------------------------------------------------------v
目 次-------------------------------------------------------------------------VII
圖 目 次---------------------------------------------------------------------------VII
表 目 次----------------------- ---------------------------------------------------XI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2
第二節 研究動機----------------------------------------------------------------------3
第三節 研究目的----------------------------------------------------------------------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7
第一節 警察資訊科技導入概況----------------------------------------------------8
第二節 資訊科技--------------------------------------------------------------------11
第三節 警察效能--------------------------------------------------------------------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25
第二節 研究假設--------------------------------------------------------------------26
第三節 研究變數定義與衡量-----------------------------------------------------26
第四節 問卷設計--------------------------------------------------------------------31
第五節 信度與效度分析------------------------------------------------------------33
第六節 問卷調查---------------------------------------------------------------------41
第七節資料分析流程----------------------------------------------------------------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49
第一節 對資訊狀況使用狀況分析-----------------------------------------------49
第二節 對資訊科技導入的態度分析--------------------------------------------53
第三節 資訊科技與警察效能間之相關及迴歸分析---------------------------68
第四節 不同基本資料對資訊科技與警察效能間關係的干擾效果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研究結論--------------------------------------------------------------------97
第二節 研究建議--------------------------------------------------------------------98
第三節 研究心得-------------------------------------------------------------------100
參考文獻--------------------------------------------------------------------------------103
一、 中文部分-------------------------------------------------------------------------103
二、 英文部分-------------------------------------------------------------------------105

附錄一 前測問卷專家一修正過程-----------------------------------107
附錄二 前測問卷專家二修正過程-----------------------------------116
附錄三 前測問卷調查------------------------------------------------------------124
附錄四 正式問卷調查---------------------------------------------------------------131

























圖目錄
圖1-1 本研究流程----------------------------------------------------------------------6
圖2-1內政部警政署「警政資訊發展方案」概況--------------------------------9
圖2-2 資訊科技導入模式------------------------------------------------------------18
圖3-1 觀念性架構---------------------------------------------------------------------25
圖3-2 研究假設------------------------------------------------------------------------26
圖3-3 本研究問卷流程圖------------------------------------------------------------30
圖3-4 資料分析流程------------------------------------------------------------------46
圖4-1 性別對資訊整合與人際應對間關係之干擾效果------------------------76
圖4-2 使用設備次數對資訊整合與人際應對間關係之干擾效果分析-------77
圖4-3職務類別對資訊整合與人際應對間關係之干擾效果數分析------------78
圖4-4年齡對資訊分析與人際應對間關係之干擾效果數分析-----------------80
圖4-5 擔任職務對資訊分析與人際應對間關係之干擾效果數分析----------81
圖4-6服務年資對資訊分析與人際應對間關係之干擾效果數分析------------83
圖4-7教育程度對資訊探勘與人際應對間關係之干擾效果分析--------------84
圖4-8年齡對資訊支援與人際應對間關係之干擾效果分析---------------------86
圖4-9性別對資訊整合與勤務行為間關係之干擾效果分析---------------------87
圖4-10擔任職務對資訊整合與勤務行為間關係之干擾效果分析-------------88
圖4-11使用次數對資訊分析與勤務行為間關係之干擾效果分析------------90
圖4-12教育程度對資訊探勘與勤務行為間關係之干擾效果分析-------------91
圖4-13年齡對資訊支援與勤務行為間關係之干擾效果分析-------------------93
圖4-14 擔任職務對資訊整合與專業能力間關係之干擾效果分析-----------94
圖4-15擔任職務對資訊分析與專業能力間關係之干擾效果分析--------96

表目錄
表2-1 治安狀況統計表(一)------------------------------------------------------9
表2-2 治安狀況統計表(二)------------------------------------------------------10
表2-3 治安狀況統計表(三)------------------------------------------------------10
表2-4 警察工作於資訊科技導入前後之差異-------------------------------------23
表3-1 資訊科技衡量構面-------------------------------------------------------27
表3-2 警察效能衡量構面------------------------------------------------------------29
表3-3 資訊科技成分之KM0 與Bartlett 檢定(n=40) ---------------------------34
表3-4 資訊科技成分之因素分析(n=40)------------------------------------------- 35
表3-5 本研究之資訊科技構面-------------------------------------------------------38
表3-6 警察效能成分之KM0 與Bartlett 檢定(n=40)----------------------------38
表3-7 警察效能成分之因素分析(n=40)------------------------------------------- 39
表3-8 本研究之警察效能構面-------------------------------------------------------41
表3-9 問卷調查發放收回率----------------------------------------------------------43
表3-10 受訪者基本資料次數分配表(N=502)--------------------------------44
表4-1 資訊科技成分之KM0 與Bartlett 檢定(n=40)---------------------------49
表4-2 資訊科技前測樣本之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n=40)---------------------50
表4-3 資訊科技成分之因素分析(n=40)------------------------------------------51
表4-4本研究之資訊科技構面-------------------------------------------------------51
表4-5 警察效能成分之KM0 與Bartlett 檢定(n=40)---------------------------52
表4-6-1 受訪者對「資訊整合」同意程度衡量分析(N= 502)--------------------54
表4-6-2「資訊整合」在受訪對象不同基本資料上之差異顯著性檢定分析--56
表4-6-3受訪者對「資訊分析」同意程度衡量分析(N= 502)--------------------58
表4-6-4「資訊分析」在受訪對象不同基本資料上之差異顯著性檢定分析-59
表4-6-5受訪者對「資訊探勘」同意程度衡量分析-------------------------------61
表4-6-6「資訊探勘」在受訪對象不同基本資料上之差異顯著性檢定分析63
表4-6-7受訪者對「資訊支援」同意程度衡量分析(N= 502)-------------------65
表4-6-8就受訪對象不同基本資料在資訊支援之差異性檢定分析(N=502)-66
表4-7資訊科技對警察效能關係之相關及迴歸分析表---------------------------68
表4-8 受訪者對「警察效能」同意程度衡量分析(N=502)----------------------70
表4-9 不同縣市服務區域「資訊科技」衡量(N=502)---------------------72
表4-10不同縣市服務區域「警察效能」衡量(N=502)------------------------73
表4-11 假設一驗證結果彙整表-----------------------------------------------75
表4-12性別對資訊整合與人際應對間關係之干擾效果二因子變異數分析76
表4-13 服務區域*選擇接觸體驗交叉表(N=502)-----------------------77
表4-14 受訪者對「資訊科技」同意程度衡量分析(N= 502)----------------78
表4-15 受訪者對「警察效能」同意程度衡量分析(N= 502)----------------79
表4-16 不同縣市服務區域「資訊科技」衡量(N=502)------------------81
表4-17 不同縣市服務區域「警察效能」衡量(N=502)------------------82
表4-18 資訊科技與警察效能關係之迴歸分析表(N=502)---------------83
表4-19 相關係數的強度大小與意義----------------------------------------------85
表4-20 假設一驗證結果彙整表----------------------------------------------------86
表4-21擔任職務對資訊整合與勤務行為間關係之干擾效果分析------87
表4-22使用次數對資訊分析與勤務行為間關係之干擾效果分析-------------89
表4-23 教育程度對資訊探勘與勤務行為間關係之干擾效果分析-----------90
表4-24 年齡對資訊支援與勤務行為間關係之干擾效果分析-----------------92
表4-25 擔任職務對資訊整合與專業能力間關係之干擾效果分析-----------93
表4-26 擔任職務對資訊分析與專業能力間關係之干擾效果分析-------------9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王朝煌,張維平(2000)「電腦及網路犯罪偵查」,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2. 李柏宏,廖有祿(1996),「電腦犯罪之問題與對策-警學叢刊」,26 卷,6 期,5 月。
3. 余德正(2000),「不法使用網際網路之刑事責任」,東海大學,碩士論文。
4. 汪國良(1999),「從電腦駭客入侵談警察機關之因應對策」,警光雜誌,513 期,4 月
5. 林肖荷(2001) 林肖荷(刑事警察局資訊室)撰,「由刑事犯罪資訊應用邁入知識管理」,投稿
6. 林山田,1984,「電腦犯罪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30 期,12 月。
7. 林茂雄、林燦璋編(1999),「警察百科全書(七)刑事警察」,中央警察大學。
8. 林吉鶴(1999),「犯罪偵查理論」,中央警察大學。
9. 林燦璋(1999),「殺人犯罪-犯罪剖繪二」,中央警察大學。
10. 林吉鶴主持(1997),「刑案成功偵查因素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計劃成果報告,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學系
11. 林宜隆(2001),「網際空間:資訊、法律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12. 林宜隆(2000),「網際網路與犯罪問題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14. 李震山(1998),「警察任務法論」,登文書局。
15. 李建廣(1998),「從犯罪偵查構造之分析論提升刑警偵查效能」,警學叢刊第29期第3 卷,中央警察大學。
16. 李英生(2001),「警察偵查犯罪法令及規範概要」,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17. 李相臣(1996) 李相臣(刑事警察局資訊室)撰,「刑事資訊系統汰購計畫」(1996)。
18. 吳國清(2001),「資訊科技對警察倫理衝擊」,警學叢刊,33 卷,3 期,11 月。
19. 邱皓政著(1990) 邱皓政著,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五南書局,頁6-2,1990。
20. 高大宇(1997),「電腦犯罪偵查方法與案例探討」,電腦犯罪偵防講習講義,警政署,10 月。
21. 高大宇(200)1,「網路駭客與惡意程式入侵之偵查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碩士論文。
22. 高大宇(1999),「從警察人員角度看電腦犯罪與駭客入侵」,第十屆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桃園,6 月3 日。
22. 房阿生,吳振村,1989,「電腦犯罪及防治方法之研究」,台北,司法週刊社印行。
23. 梅可望(1997),「警察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24. 黃壬聰(1999),「犯罪偵查勤務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
25. 黃東熊(1987),「刑事訴訟法論」,三版,台北,三民書局。
26. 黃爾璇(2001),「防治高科技犯罪應未雨綢繆」,http://www.wufi.org.tw/ng/ng263.htm。
27. 黃讚松,林宜隆,2000,「網路社會與犯罪問題之研究」,第二屆網際空間資訊法律與社會研討會,桃園,3 月3 日。
28. 郭汶川(1999),「警察人員電腦態度與電腦素養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碩士論文。
29. 胡勝琳(1987),「偵訊理論與實務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碩士論文。
30. 陳文雄(1995),「電腦犯罪之預防與對策」,中央警察大學,碩士論文。140
31. 陳美伶(1986),「電腦犯罪之防制研究」,著者自印。
32. 陳桂輝,張國治(1999),「淺談網路犯罪及其預防之道」,警光雜誌,513 期,4 月。
33. 楊士隆(2004年5月)主編,暴力犯罪-原因、類型與對策,初版,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4. 楊富強(1989),「電腦犯罪之立法與電腦安全」,法學叢刊,34 卷,2 期, 4月。
35. 駱宜安,刑事鑑識學,二版,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
36. 廖又生(1987),「資訊犯罪及其立法政策之研究」,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37. 蔡美智(1998),「電腦駭客的罪與罰談網路入侵的法律問題」,台北,資訊法務透析。
38. 褚劍鴻(1998),「刑事訴訟法論(上冊)」,三版,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9. 鄭厚堃(1998),「犯罪偵查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印行。
40. 張維平(2002),我國網路犯罪現況分析,ttp://www.crime.org.tw/data04_0829.htm
41. 陳欽春(1993),「公共政策創新擴散模式之研究:台北市「國中生自願就學方案」之個案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42. 黃柏燊(2003,「警察人員核心工作能力之研究:以刑事警察局為個案分析」,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43. 黃豐隆(2002),「警察人員電腦偵查能力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44. 謝瑞智等(1998),「警察職務分析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八十七年度研究報告。

45. 廖有祿,李相臣(2003年9月),電腦犯罪-理論與實務,初版,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6. 葉茂林(199)9,「竄改他人網頁──有法可管」,第三波資訊雜誌,台北,科技與法律篇。
47. 劉江彬(1986),「資訊法論」,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四三)。
48. 廖有祿(2000),「電腦犯罪者特徵剖析之探討」,第二屆網際空間資訊法律與社會研討會,中央警察大學,桃園,3 月3 日。
49. 廖有祿(2001),「電腦犯罪模式及犯罪者特徵分析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博士論文。
50 蘇清偉(2000撰,「邁入e時代─刑事犯罪資料庫系統」,89年資訊月特刊,頁35)。
51. 內政部警政署(2008),「警察偵查犯罪手冊」,台北。141
52. 台北縣政府警察局刑警隊電腦犯罪小組網頁,2002,http://www.tcpsung.gov.-tw/cybercrime。
53. 網路法律情報網,2002,”網路駭客入侵的刑事責任”, 「」
http://home.kimo.com.tw/yungruey/main0-001Hacker.htm。

二、英文部分:
1. Boyatzis,R.,1982, 「The Competent Manager: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 JohnWiley & Sons, New York.:
2. Copson,1995 Copson, G. “Coals to Newcastle? Part 1: A study of offender profiling” London
3. David Icove, Karl Seger & William Vonstorch,1995,「Computer Crime.,」 O'Reilly &142Associates Inc..
4Douglas&Olshaker, 1999a John Douglas & Mark Olshaker,惡夜執迷(Obsession),時報文化,pp. 88 – 95,1999。
5.Douglas&Olshaker, 1999b John Douglas & Mark Olshaker,破案之神II─解剖動機擒凶錄
6.Douglas, Ressler, burgess & Hartman,1986 Douglas, J.E., Ressler, R., Burgess, A.W. &Hartman, C.R.. “Criminal profiling from crime scene analysis,” Behavioral Sciences & theLaw, 4, 401 – 421, 1986
7.Fayyad, Shapiro & Smyth, 1996 Fayyad, U., g. P. Shapiro & P. Smyth, The KDD Process forExtraction Useful Knowledge from Volumes of Data, CACM, pp.21 – 34, 1996.
8.Gorry & Scott Morton, 1971 Gorry , G M., & M. S. Scott Morton, A framework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9.Police Research Group Special Interest Series, Home Office, 1995.
10The Anatomy of Motive,時報文化,pp. 65 – 69,1999。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4.172.115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4.172.115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