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12105-10433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12105-104332
論文名稱
Title
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
Learning and Self-adapt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Newly Immigrant Feminines at Schools in Peng-hu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5-2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7-12
關鍵字
Keywords
新台灣之子、新移民女性、社會流動、教育關注、澎湖研究
Pung-hu study, Newly Taiwanese Child, educational concern, Newly Immigrant Feminine, Social Mobilit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39 次,被下載 2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3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0 times.
中文摘要
摘要
許多研究社會流動的學者都發現父親所處社會階層對子女地位取得有影響,但影響最大的是子女本身的教育程度,而隨著政府「南向政策」及「開放大陸探親」發展所衍生的跨國通婚風潮所生的第二代已經邁入就學的高峰期,此跨國通婚族群依據國內多位研究者研究都發現大部分處於低社會階層,其子女在校學習是否發生問題的議題,儼然已成為公共事務之議題。鑑於此,本文是以92學年度就讀於澎湖縣立各國民小學之「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為研究對象。以學生家庭背景為研究之自變項,子女進入小學後的學校學習為依變項,探討自變項與依變項之間彼此影響因素,企圖釐清新移民女性所生子女在學習上是否存在著特殊問題,以界定其在學校學習是否發生問題。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為主,所得資料經由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進行統計推論。本研究發現:
一、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在校學業成就、學習態度及生活適應均不低於澎湖縣在地婚配所生子女,此與一般認知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適應不如一般兒童情形不同。
二、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家庭有低社經地位的傾向。
三、母親為大陸籍者,其子女學業成就語文領域之「注音符號」與「口語能力」優於母親為外國籍者,但數學領域無差異。
四、母親華語能力對其子女學業成就有影響。
五、澎湖縣新移民女性所生子女學業成就之「書寫能力」項與師生比有關。
建議:
跨國婚姻第二代進入學校學習的議題是我國第一次面對,建議由教育部作全面性的調查,以免因研究區域不同,研究者切入點不同出現不同的結果,而誤導決策。
Abstract
Many scholars who study in social mobility have observed that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father does influence their children on how they will gain their social status in the future; however, it is the education those children receive that strongly influences their status in society. As the government proceeds with the policy of "Go South" and grants people the permission of visiting their relatives that dwell in Mainland China, an unrest wave of cross-border marriage was thus brought up. At the moment, it has been the time that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these cross- border marriages enters school and begins their compulsory education. According to several scholars' observation, these people who are cross- borderly engaged receive lower social status; therefore, the issue that whether their children would confront difficulties when they receive education has obviously become a fervent topic of public affairs. Accordingly,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hildren of the newly immigrant brides who have bee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of Peng-hu County in the school year of 2003. In this research, the family background of the students is independent variable while the students’ self-adapt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is a dependent variable. How these variables influence one another are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in order to figure out whether these children of newly immigrant brides confront any specific difficulties if they are facing problems in their learning at schools.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for the empinical data, and the results were examined through descriptives, t-test,ANOVA and chi-square test, and after which, further inference and calculations were made.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show as follow:

1. The school performance, learning attitude and the self-adapt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newly immigrant brides in Peng-hu County does not fall behind those of native children. This result differs to the general perceptions that the adaptation of these children from newly immigrant brides can not catch up with other native children.
2. The families of these newly immigrant brides in Peng-hu tend to be with low social and economical status.
3. The children whose mother come from Mainland China embrace better performa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than native children, especially in learning “Chinese spelling alphabets” and “oral speaking competence.”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these children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
4. A mother’s Mandarin ability influences her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5. The writing ability of children of newly immigrant brides in Peng-hu County depends on the propor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at school.

Suggestion: It is the first time we face the issue that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these cross- border marriages begin their education in school in Taiwan. If the survey could be directed and made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ifferent results come from differednt region study and different approaches could possibly be avoided, and the wrong decision making could also be prevented.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壹、研究背景‥‥‥‥‥‥‥‥‥‥‥‥‥‥‥‥‥‥‥1
貳、研究動機‥‥‥‥‥‥‥‥‥‥‥‥‥‥‥‥3
第二節 研究內容概要‥‥‥‥‥‥‥‥‥‥‥‥‥‥‥‥‥4
壹、研究目的‥‥‥‥‥‥‥‥‥‥‥‥‥‥‥‥‥‥‥5
貳、研究對象‥‥‥‥‥‥‥‥‥‥‥‥‥‥‥‥‥‥‥5
叁、研究過程‥‥‥‥‥‥‥‥‥‥‥‥‥‥‥‥‥‥‥5
肆、研究流程‥‥‥‥‥‥‥‥‥‥‥‥‥‥‥‥‥‥‥6
伍、研究限制‥‥‥‥‥‥‥‥‥‥‥‥‥‥‥‥‥‥‥8
陸、本文結構‥‥‥‥‥‥‥‥‥‥‥‥‥‥‥‥‥‥‥8
第三節 名詞解釋‥‥‥‥‥‥‥‥‥‥‥‥‥‥‥‥‥‥11
第二章 我國新移民女性發展歷程與相關研究文獻回顧‥‥‥‥13
第一節 我國新移民女性之形成與發展‥‥‥‥‥‥‥‥‥13
第二節 澎湖縣人口結構現況分析‥‥‥‥‥‥‥‥‥‥‥15
第三節 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之形成及發展‥‥‥‥‥‥16
第四節 從移民及國際通婚的角度看新移民女性‥‥‥‥‥20
第五節 學校學習的意涵‥‥‥‥‥‥‥‥‥‥‥‥‥‥‥23
第六節 影響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的因素‥‥‥‥‥‥2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31
第二節 問卷回收‥‥‥‥‥‥‥‥‥‥‥‥‥‥‥‥‥‥32
第三節 研究問題‥‥‥‥‥‥‥‥‥‥‥‥‥‥‥‥‥‥32
第四節 研究方法‥‥‥‥‥‥‥‥‥‥‥‥‥‥‥‥‥‥33
第五節 變項之操作型定義‥‥‥‥‥‥‥‥‥‥‥‥‥‥34
壹、學生變項‥‥‥‥‥‥‥‥‥‥‥‥‥‥‥‥‥‥34
貳、家庭結構‥‥‥‥‥‥‥‥‥‥‥‥‥‥‥‥‥‥35
叁、教育關注‥‥‥‥‥‥‥‥‥‥‥‥‥‥‥‥‥‥38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3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40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40
壹、受試學生基本資料分析‥‥‥‥‥‥‥‥‥‥‥‥40
貳、受試學生父親基本資料分析‥‥‥‥‥‥‥‥‥‥43
叁、受試學生母親基本資料分析‥‥‥‥‥‥‥‥‥‥46
肆、受試學生家庭狀況分析‥‥‥‥‥‥‥‥‥‥‥‥52
伍、教育關注‥‥‥‥‥‥‥‥‥‥‥‥‥‥‥‥‥‥54
陸、綜合討論‥‥‥‥‥‥‥‥‥‥‥‥‥‥‥‥‥‥57
第二節 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在校學習情形分析‥‥‥‥58
壹、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業成就分析‥‥‥‥‥‥58
貳、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在校學習態度分析‥‥‥‥59
叁、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在校生活適應情形分析‥60
第三節 不同背景之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業成就之差異分析60
壹、學童變項不同其學業成就之差異分析‥‥‥‥‥‥62
貳、父親背景不同與學業成就之差異分析‥‥‥‥‥‥64
叁、母親背景不同與學業成就之差異分析‥‥‥‥67
第四節 不同背景對學業成就之影響‥‥‥‥‥‥‥‥‥‥70
壹、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業成就與父親因素分析‥‥‥‥71
貳、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業成就與母親因素分析‥72
叄、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業成就與家庭結構分析‥‥‥‥76
肆、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業成就與教育關注因素分析‥‥77
第五節 開放題項分析‥‥‥‥‥‥‥‥‥‥‥‥‥‥‥‥79
第六節 研究結果‥‥‥‥‥‥‥‥‥‥‥‥‥‥‥‥‥‥80
第七節 管理意涵與政策意涵‥‥‥‥‥‥‥‥‥‥‥‥‥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6
第一節 結論‥‥‥‥‥‥‥‥‥‥‥‥‥‥‥‥‥‥‥‥86
第二節 建議‥‥‥‥‥‥‥‥‥‥‥‥‥‥‥‥‥‥‥‥88
壹、就研究結果提出如下建議‥‥‥‥‥‥‥‥‥‥‥88
貳、對後續研究者之建議‥‥‥‥‥‥‥‥‥‥‥‥‥89
參考文獻‥‥‥‥‥‥‥‥‥‥‥‥‥‥‥‥‥‥‥‥‥‥‥‥91
附錄一、試測問卷‥‥‥‥‥‥‥‥‥‥‥‥‥‥‥‥‥‥‥‥97
附錄二、正式問卷‥‥‥‥‥‥‥‥‥‥‥‥‥‥‥‥‥‥‥‥104

















表 目 錄
表1-1 澎湖縣九十三學年度就讀國中小「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人數統計表2
表1-2 澎湖縣各鄉市新移民女性子女九十二學年度就讀國小統計表‥‥‥‥2
表2-1 2003年各縣市結婚登記之外籍配偶人數統計表‥‥‥‥17
表2-2 澎湖縣八十四年至九十三年結婚登記人數國籍別統計表18
表2-3 澎湖縣七十八年至九十二年新移民女性子女人數統計表20
表3 問卷發送與回收一覽表‥‥‥‥‥‥‥‥‥‥‥‥‥‥31
表4-1-1 新移民女性子女性別統計表‥‥‥‥‥‥‥‥‥‥‥41
表4-1-2 新移民女性子女身心障礙統計表‥‥‥‥‥‥‥‥‥42
表4-1-3 新移民女性子女疑似障礙類型統計表‥‥‥‥‥‥‥42
表4-1-4 新移民女性子女分佈區域統計表‥‥‥‥‥‥‥‥‥43
表4-1-5 新移民女性子女父親年齡分佈表‥‥‥‥‥‥‥‥‥44
表4-1-6 新移民女性子女父親身心障礙分佈表‥‥‥‥‥‥‥44
表4-1-7 新移民女性子女父親職業分佈表‥‥‥‥‥‥‥‥‥45
表4-1-8 新移民女性子女父親教育程度分佈表‥‥‥‥‥‥‥45
表4-1-9 新移民女性子女父親族群統計表‥‥‥‥‥‥‥‥‥46
表4-1-10 新移民女性子女母親年齡分佈表‥‥‥‥‥‥‥‥‥46
表4-1-11 新移民女性子女母親國籍統計表‥‥‥‥‥‥‥‥‥47
表4-1-12 新移民女性華裔人數統計表‥‥‥‥‥‥‥‥‥‥‥48
表4-1-13 新移民女性原居地華語能力統計表‥‥‥‥‥‥‥‥48
表4-1-14 新移民女性在台日常使用語言統計表‥‥‥‥‥‥‥49
表4-1-15 新移民女性原屬國教育程度統計表‥‥‥‥‥‥‥‥49
表4-1-16 新移民女性來台時間統計表‥‥‥‥‥‥‥‥‥‥‥50
表4-1-17 新移民女性來台後華文教育統計表‥‥‥‥‥‥‥‥50
表4-1-18 新移民女性職業類別統計表‥‥‥‥‥‥‥‥‥‥‥51
表4-1-19 新移民女性生活親友支援協助統計表‥‥‥‥‥‥‥51
表4-1-20 新移民女性婚姻狀況統計表‥‥‥‥‥‥‥‥‥‥‥52
表4-1-21 新移民女性家中成員數統計表‥‥‥‥‥‥‥‥‥‥53
表4-1-22 新移民女性家庭平均月收入統計表‥‥‥‥‥‥‥‥53
表4-1-23 新移民女性子女學前教育統計表‥‥‥‥‥‥‥‥‥54
表4-1-24 新移民女性子女學前教育年數統計表‥‥‥‥‥‥‥55
表4-1-25 新移民女性子女主要照顧者統計表‥‥‥‥‥‥‥‥55
表4-1-26 新移民女性子女家庭聯絡簿主要查閱者統計表‥‥‥56
表4-1-27 新移民女性子女接受學習輔措施統計表‥‥‥‥‥‥56
表4-1-28 新移民女性子女同時接受學習輔導措施統計表‥‥‥57
表4-3-1 性別與學業成就分析表‥‥‥‥‥‥‥‥‥‥‥‥‥63
表4-3-2 身心障礙狀況與學業成就分析表‥‥‥‥‥‥‥‥‥64
表4-3-3 學業成就與父親身心障礙分析表‥‥‥‥‥‥‥‥‥65
表4-3-4 父親教育程度與學業成就分析表‥‥‥‥‥‥‥‥‥66
表4-3-5 母親國籍與學業成就分析表‥‥‥‥‥‥‥‥‥‥‥67
表4-3-6 母親原屬國華語能力與學業成就分析表‥‥‥‥‥‥68
表4-3-7 母親娘家華語能力與學業成就分析表‥‥‥‥‥‥‥69
表4-3-8 母親原屬國教育程度與學業成就分析表‥‥‥‥‥‥70
表4-4-1 父親年齡、教育、職業與學業成就分析表‥‥‥‥‥71
表4-4-2 母親背景與學業成就分析表‥‥‥‥‥‥‥‥‥‥‥73
表4-4-3 母親日常用語與學業成就分析表‥‥‥‥‥‥‥‥‥74
表4-4-4 母親日常以國語為用語與學業成就分析表‥‥‥‥‥74
表4-4-5 母親國籍與口語能力分析表‥‥‥‥‥‥‥‥‥‥‥75
表4-4-6 母親國籍與數學能力分析表‥‥‥‥‥‥‥‥‥‥‥76
表4-4-7 父母婚姻狀況與學業成就分析表‥‥‥‥‥‥‥‥‥76
表4-4-8 教育關注與學業成就分析表‥‥‥‥‥‥‥‥‥‥‥78
表5 開放題意見彙整表‥‥‥‥‥‥‥‥‥‥‥‥‥‥‥79








圖 目 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7
圖1-2 本文結構圖‥‥‥‥‥‥‥‥‥‥‥‥‥‥‥‥‥‥‥‥10
圖2-1 澎湖縣84年至93年跨國通婚佔該年度結婚登記比例圖‥‥19
圖2-2 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人數統計圖‥‥‥‥‥‥‥‥‥‥20
圖3 研究架構圖‥‥‥‥‥‥‥‥‥‥‥‥‥‥‥‥‥‥‥‥31
圖4-1 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業成就指標統計圖‥‥‥‥‥‥‥‥‥59
圖4-2 新移民女性子女學習態度統計圖‥‥‥‥‥‥‥‥‥‥‥60
圖4-3 新移民女性子女生活適應統計圖‥‥‥‥‥‥‥‥‥‥‥6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內政部(2004)。「內政部九十二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內政統計資訊網,九十四年第九周內政統計通報(九十三年底身心障礙者人數統計)。2005年4月26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s/main-1.asp?id=1525
內政部戶政司,中華民國台閩地區重要人口指標。2005年3月2日取自
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27-1-91.html
內政部統計處,內政部統計通報,九十四年第五周。2005年3月2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main-1.asp?id=1497
內政部統計處,主要國家人口性別比例。2004年4月29日取自http://www.moi.gov.tw/w3/stat/national/4412.htm
內政部統計處,主要國家結婚率。2004年4月30日取自http://www.moi.gov.tw/w3/stat/home.asp
內政部統計處,台閩地區各縣市外籍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76.1-93.12)。2005年2月28日取自http://www.moi.gov.tw/l
行政院主計處,國內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台灣地區十五歲以上已婚女性之平均生育子女數。2004年10月12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ensus~n/four/wtable3.xls
教育部資訊網。2004年7月12日取自http://www.edu.tw/EDU-WEB/EDU-MGT/STATISTICS/EDU7220001/user1/student.files/...
澎湖縣政府民政局資訊網站,澎湖縣九十三年底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表。2005年2月20日取自http://www.penghu.gov.tw/organize/civil/psinfo/psinfo-3.html
Google。2005年5月12日取自
http://64.233.167.104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高雄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
朱瑞玲(1989)。「親子關係:子女知覺與解釋及其影響」。「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25,181-246。
朱玉玲(2004)。南洋媳婦在澎湖-家庭教育方案暨經驗成果紀實,62-90。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一一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年教育」,75,2-10。
吳秀照(2003)。「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對於發展遲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題經驗出探—從生態系統觀點及相關研究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159-175。
吳明隆(2003 )。「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進仁(2003年5月30日)。高雄市有一萬三千位外籍新娘張清泉盼市府協助子女教育。「東森新聞」。
李玫臻(2002)。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等譯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冊。Earl Babbie(1998)。「The Pracctice of Social Research」。台北市:時英出版社。
李茂興、徐偉傑譯 (1998) 「社會學—全球性的觀點」。Joan Ferrante(1995)。「Sociology:A Global Perspective」。台北市:弘智。
孟祥傑(2004年7月13日)周燦德:提醒注意生養教 被錯誤解讀。「聯合報」,第A3版。
林秀美(2003年11月8日)。外籍新娘適應不良影響下一代發育。「民生報」,CR2版。
林松齡(1999)。「母親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文化資本、經濟資源與監督角色的比較」。「台大社會學刊」,27, 71-105。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林璣萍(2004)。台灣的新興弱勢學生—一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邱琡雯(1997) 。「從國際化到異文化、一個新的思考座標」。「社教雙月刊」,82,36-37。
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當代」,141,108-117。
邱琡雯(2000a)。 「在地國際化:外籍新娘在地化:就讀嘉義地區國小補校的外籍新娘之社會生活」。嘉義南華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
邱琡雯(2000b)。「女性移民:文化邊界標誌與認同」。「當代」,164,92-103。
柯淑慧(2003)。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洪麗瑜(2000)。「以教師的觀點研究弱勢學生的困境與教育的因應一一義務教育階段一般弱勢學生的補救教育方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叢書,頁41-90。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夏曉鵑(1997)。 「女性身體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季刊」,4,10-21。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孫清山、黃毅志(1994a)。「社會資源、文化資本與地位取得」。「東海學報」,35,127-150。
孫清山、黃毅志(1994b)。「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學刊」,19,95-139。
徐享良(1996)。「適應行為量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測驗工具。
張火燦、劉淑寧(2002)。「從社會網絡理論探討員工知識分享」。「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秋季號第二卷,3,101-113。
莫藜藜、賴佩玲(2003)。「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許嘉猷(1986)。「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台北市:三民書局。
陳仕宗(1995)。影響偏遠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驚艷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源湖(2002)。「外籍新娘識字教育實施之探析」。「成年教育」,68,7-20。
陳嘉誠(2001)。台灣地區外籍新娘幸福感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黃毅志(1998)。 「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心理幸福」。「台灣社會學刊」,21,171-210。
楊國樞、柯永河、李本華(1973)。「國中學生的心理特質與學業成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5,41-86。
楊肅棟(2001)。「學校、教師、家長與學生特質對原漢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台東縣國小為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6,1,209-247。
肇瑩如(2003年4月9日)。外籍媳婦澎湖擬強制上學--全縣平均80人就有一外籍新娘 子女教育問題多多 教局建議未念完小學者 緩發身分證。「聯合報」,第A5版。
劉玉燕(1981)。教師期望與社經地位對兒童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繼光譯 (2002)「國際遷徙與移民--解讀離國出走」。Peter Stalker(2002)。「International Migration 」。台北市:書林。
盧秀芳(2003)。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查研究—以彰化縣社頭相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鎮州(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問題與可能出陸-社會人文觀點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05,91-92。
戴安瑋(2004年11月16日)。新台灣之子怕上學。「聯合晚報」,第11版。
謝季宏(1981)。「母親就業與就讀國小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教育學刊」,3,383-430。

二、西文書目
Appleyard, R.(1989)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Paris France:OECD.
Aroian, K.J., Spitzer,A., & Bell, M.(1996).Family stress and support among former soviet immigrants. 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8,655-673
Astone,N.M. & McLanahan, S.S.(1991).Family structure, parental practices and high school completion. American Sociologicla Review,56,309-320.
Blau, Fmacine D. & Adam J. Grossberg.(1992).Maternal Labor Supply and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64,474-481.
Bourdieu, P.(1973).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Richand Brown Ed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London:Tavistock.,71-112.
Coleman,J.S.(1988)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S95-S120.
David,S.D., Marion, S.F., & Charles, R.M.Jr.(1999).Parenting of Divorced Mothers as a Link between Social Status and Booy’s Academic Outcomes : Unpacking the effect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Child Development,70(5):1231-1245.
Downey,D.B.(1995).When bigger is not better:Family size, parental resources, 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60,746-761.
Fabrega, H.(1969).Social psychiatric aspects of acculturation and migration:A general statement.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10,314-329.
Hoffman, Lois Wladis. (1989).Effects of Maternal Employment in the Two-Parent Family. American Psychologist,44,283-292.
Hovey,J.D.,King,C.A.(1996).Acculturative stress,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among immigrant and second-generation Latino adolescen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35,1183-1192.
Jackson, J. A. ed. (1969.) Migration. London, 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Ladd, G. W., & Golter, B.S. (1988).Parent’s initiation and monitoring of children’s peer contacts:Predictive of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 in nonschool and school setting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4,109-117.
Ladd, G.W.(1989).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and social supports:Precursors of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In B.Schneider, G.Attili,J.Nadel, & R.Weisberg(Eds.),Social competence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pp.277-299).Smsterdar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Ladd,G.W.,& Kochenderfer,B.J.(1996).Linkages between friendship and adolescence. And adjustment during early school transitions. In W.M. Bukowski, A.F.Newcomb, & W.W. Hartup, The company they keep:Friendship in childhood.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dd,G.W., Kochenderfer,B.J., Coleman, C.C.(1996)Friendship Quality as a predictor of young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61, 1081-1100.
McKinlag,J.B.(1975).Some issues associated with migration, health status and the use of health services. Journal Chronic Disease,28:579-592.
Powell,B., Steelman, L.C.(1990)Beyond sibship size:Sibling density, sex composition,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Sociall Forces,69(1),181-206.
Ritsner, M., Ponizovsky, A., Ginath, Y.(1997).Changing patterns of distress during the adjustment of recent immigrants:a 1-year follow-up study. Act Psychiatr. Scand., 95:494-499.
Shavit, Y. & Pierce J.L.(1991).Sibship size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nuclear and extended family:Arabs and Jews in Israel.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321-330.
Teachman,J.D.(1987)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 resource,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2,548-557.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217.220.114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217.220.114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