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12105-11280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12105-112802
論文名稱
Title
公務機關實施績效獎金制度之執行評估—以澎湖縣政府為例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Bonus System Implemented by Government Agencies-A Case of Penghu County Government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5-2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7-12
關鍵字
Keywords
績效獎金、澎湖研究、學習型組織、績效管理、績效評估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learning organi, performance bonus, study on Penghu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41 次,被下載 385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4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856 times.
中文摘要
  政府為改善施政績效及提昇為民服務品質,增進民眾對政府的信心,提升國家的競爭力,乃責由行政院人事行政局要求各級行政機關自民國九十二年起全面推行績效獎金制度,本制度是參採國、民營績優企業待遇制度、績效管理制度以及激勵獎賞措施等內涵設計而成,然因行政機關扮演的角色與企業不同,績效獎金制度在行政機關實施能否發揮激勵員工士氣之功效,尚無定論,殊值關心公共事務之人士加以研究探討。
  為瞭解澎湖縣政府實施績效獎金制度之成效,本研究以「行政院暨地方各級行政機關實施績效獎金計畫」為研究範疇,並透過對於學者、專家相關研究文獻及績效獎金理論之評述,獲致探討績效獎金制度之執行成效的構面計有以下四項:員工對績效獎金的認知程度、績效管理與績效評估的行政作為、績效獎金的激勵效果,以及績效獎金的學習型組織。為期達成研究目的,針對澎湖縣政府及所屬機關、各鄉市公所之公務員進行問卷調查。
透過統計分析後,初步發現推動績效獎金制度之障礙包括績效評量不易、績效目標與機關願景及施政計畫缺乏聯結、將屬性不同單位及機關一起評量缺乏公平客觀性、獎金太少誘因不足,以及對績效獎金計畫不瞭解等;其次,倘針對上述構面再進一步分析,復能歸納出若干有意義的發現,謹臚述如次:認知方面,不論男女均贊成政府應賡續辦理績效獎金制度,惟學歷愈低、非主管人員、及職等愈低之受訪者支持度愈高,而愈年輕對績效獎金已相當完備之看法愈不認同;在績效管理與績效評估行政作為方面,學歷愈高愈不認同將屬性不同的單位或機關一起評核是公平客觀的,至於個人績效評估能否保持公正客觀方面主管認同度高於非主管人員;在績效獎金激勵方面,受訪者不論年齡、教育程度、職別、官等對績效獎金之激勵效果,其看法並沒有明顯差異,而已獲頒個人績效獎金不宜再分配團體績效獎金一節,年資愈長者,愈認同此看法;在實施績效獎金可促進機關成員的學習型組織部分,受訪者均表認同,惟年資較淺及較資深者、高中以下學歷及非主管人員最認同此看法。
  綜合上述問題與發現,本研究嚐試提出一些改進措施建議如次:包括協助機關建構評核機制;強化政策行銷,落實員工參與;藉推動績效獎金制度,以強化施政成果;彈性調整績效管理工具;獎金的數額缺乏激勵性,應增加非金錢性誘因;賡續辦理績效獎金制度,內化為組織文化;強化績效評估委員會功能;應促成施政績效評估、績效獎金制度,以及個人年終考績三者聯結;從團隊學習中建立知識分享的機制。
Abstract
To upgrade administrative performance and quality of service, enhance the public’s confidence in the government and elevate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government requires Central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to make government agencies of all levels implement performance bonus system, combined with performance-based pay system,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and performance appraisals adopted by both state-run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However, it is still a matter of opinions whether the system will work in bringing up the morale of civil servants in government agencies, 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by those concerned about public affairs.
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e validity of performance bonus system executed by Penghu County Government, the study, based on “Performance Bonus Scheme for the Executive Yan &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of All Levels” referring to related research papers and commentaries on performance bonus theories by scholars and experts, presents four aspects as to its evaluation: staff members’ identification, administrative policies, effects and learning organization. A survey has been made for all public servants in county government and all agencies under it as well as in city and rural township agencies to attain the goal.
Through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barriers to the system include difficulty in evaluation, no connection between its goal and the prospects and administrative policies of the agency, lack of objectivity in applying the same evaluati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agencies, insufficient inducement as a result of small amount of bonus, unfamiliarity with the scheme. Further analysis leads to the significant findings as follows: as far as identification is concerned, both males and females surveyed are in favor of the scheme, with higher support from personnel with lower education back- ground, non-executive and lower-ranking personnel while younger persons tend to disagree with the perfection of the scheme. In the aspect of administrative policies concerning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better-educated persons are apt to regard the evaluation applied to the different types of agencies as objective and more executives than non-executives approve of the objectivity of person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s for its effects, those surveyed share no obvious differences regardless of age, education back-ground, position and rank; more senior officers agree that those awarded personal performance bonus are not entitled to sharing group performance bonus; All surveyed people, especially seniors, those with shorter record of service, those with high school (or under it)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non-executives, identify with it.
In view of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 and findings, the study tries to make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assis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 promoting policy marketing, carrying out personnel involvement, enhancing administration through performance bonus system, flexibly adjusting means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fering more-profit inducement since the small amount of bonus is not incentive enough, carrying on performance bonus system and integrating it into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bettering the function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ommittee, combing administr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erformance bonus system and annual merit evaluation together, building up knowledge-sharing mechanism through group learning.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2
 第四節 研究內容架構與限制………………………………………………… 4
第二章 績效獎金相關研究文獻回顧
 第一節 績效獎金理論評述…………………………………………………… 6
 第二節 國內相關研究之回顧…………………………………………………26
 第三節 國內外相關研究評析…………………………………………………35
第三章 公務機關實施績效獎金制度之現況與問題
 第一節 公務人員考績制度缺失與檢討………………………………………36
 第二節 人事行政局規劃推動績效獎金歷程…………………………………38
 第三節 澎湖縣政府實施績效獎金概況………………………………………41
 第四節 澎湖縣政府實施績效獎金制度之問題探討…………………………42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假設
 第一節 問卷調查對象與抽樣…………………………………………………45
 第二節 研究假設………………………………………………………………45
 第三節 問卷設計與信效度分析………………………………………………46
第五章 實證分析與研究發現
 第一節 澎湖縣公務機關對實施績效獎金之認知與態度分析………………48
 第二節 澎湖縣公務機關實施績效獎金之執行成效與實證分析……………53
 第三節 研究發現與政策管理意涵……………………………………………77
 第四節 績效獎金制度改進策略芻議……………………………………… 11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建議………………………………………………………………… 115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18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壹、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1999年12月)。學習型組織。台北市:師大書苑。
付亞和.許玉林(2003年9月)。績效考核與績效管理。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編印(2002年11月)。行政院暨地方各級行政機關實施績效獎金及績效管理計畫作業手冊。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編印(2003年4月)。行政院暨地方各級行政機關九十二年實施績效獎金計畫標準作業程序參考手冊。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編印(2003年11月)。行政院暨地方各級行政機關九十三年實施績效獎金計畫作業手冊。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編印(2004年4月)。行政機關績效管理暨績效獎金制度學術研討會。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編印。(2004年11月)。行政院暨地方各級行政機關實施績效獎金及績效管理計畫。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2004年1月)。政府績效評估-行政機關績效評估制度的建置與回顧。台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江岷欽.劉坤億(1996年6月)。企業型政府-理念.實務.省思。台北:智勝。
朱楠賢(2001年11月)。行政機關推動績效獎金制度應有的觀念及作法。「人事月刊」。第33卷第5期。頁24-26
朱楠賢(2000年1月)。形塑行政機關為學習型組織之困境與對策。「人事月刊」。第30卷第1期。頁6-25。
李長貴(1997年9月)。績效管理與績效評估。台北:華泰。
李長貴(2000年2月)。人力資源管理-組織的生產力與競爭力。台北:華泰書局。
李美華等譯(1998年2月)。Earl. Babbie原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台北:時英出版社
李茂興譯(1992年4月)。Gary Dessler譯。人事管理。台北:曉園
李建華、茅靜蘭(1994年1月)。薪資制度與管理實務。台北:超越企管顧問
李正綱、黃金印(2002年9月)。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前程企業
邱天欣譯(2003年3)。羅伯特.貝可(Robert. Bacal)原著。績效管理—立即上手。台北:麥格羅希爾
吳明隆(2003年10月)。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知城數位
吳進財(2003年7月)。從公務人力資源的觀點論行政機關績效管理制度之強化-以考績及待遇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
余致力(2002年11月)。激勵士氣?打擊士氣?行政機關實施績效獎金制度之探討。「人事月刊」。第35卷第5期。頁45-61頁。
李花書(2002年11月)。整合公務人員士氣激勵機制之研究。「人事月刊」。第37卷第六期。。頁62-65
李允傑(2001年6月)。公部門之績效評估。「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15輯。台北:公務人員月刊社
李穆生(2002年12月)。績效管理-台南縣環保局推動績效管理實務介紹。「人事月刊」。第35卷第6期。頁39-50
林文燦(2003年5月)。落實績效獎金及績效管理制度的參考做法-建立一套具效度及公信力的績效獎金評核機制。「人事月刊」。第36卷5期。頁15-33。
林文燦(2004年4月)。實施績效獎金制度之實務操作技術分析。「政機關績效管理暨績效獎金學術研討會」。頁1-10。
林文燦(2001年8月)。行政機關推動績效獎金制度的策略與作法。「人事月刊」。第35卷第2期。頁6-27
林文燦(2001年12月)。行政機關績效獎金制度研訂始末。「人事月刊」。第33卷第6期。頁33-46
林嘉誠(2003年10月)。行政機關績效評估制度之推動與展望。研考雙月刊。第27卷第5期。
周威廷(2002年12月)。行政院暨地方各級行政機關九十二年實施績效獎金計畫問答集。「人事月刊」。第35卷第6期。頁63-71
竺秀樸(2001年12月)。型塑企業型政府-行政院暨所屬各級行政機關績效獎金實施計畫介紹。「人事月刊」。第33卷第6期。頁55-58
洪基文(2004年4月)。公部門績效獎金實務析探與平衡計分卡在績效管理的運用。「行政機關績效管理暨績疾獎金制度學術研討會」。台北:人事行政局編印。頁1-25。
施金山(2003年6月)。我國公務人員考績制度之研究─兼論行政機關績效獎金制度。私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基文(2003年7月)。行政機關實施績效獎金制度之績效評估-以桃園縣鄉鎮市公所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
國家政策季刊(2004年6月)。公部績效評估技術與指標建立。第三卷第二期
陳姿蓉(2002年12月)。概述人事局研訂實施行政機關員工績效獎金制度之經過。「人事月刊」。第31卷第6期。頁60-62
黃富順(1999年12月)。學習型組織緣起、意義、特性與實施。「學習組織」。台北市:師大書苑。頁1-39
黃國光(2000年3月)。SPSS與統計原理剖析。台北:松崗
陳國嘉(2001年12月)。績效管理:全面提升利潤的評估制度。台北市:書泉。
黃英忠(2001年9月)。現代管理學。台北:華泰
郭進隆譯(1995年6月)。彼得.聖吉(Peter M.Senge)原著。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許道然等譯(2000年7月)。B. Guy. Peters原著。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台北市:智勝文
許世雨等5人合譯(1999年9月)。David A. Decenzo. Stephen P.Robbins原著。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五南
張炎舜(2003年7月)。我國公務人員績效獎金制度變革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美玲(2003年7月)。我國公務人員對績效獎金制度認知之研究-以桃園縣政府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傅肅良(1994年8月)。人事管理。台北:三民
詹中原等合著(1999年6月)。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台北:五南
滕玉成、俞實忠(2003年9月)。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劉明德等合譯(1998年3月)。Grey, E.R. and Smeltzer,L.R原著。管理學:競爭優勢。台北:桂冠
劉明德等合譯(1993年2月)。大衛.歐斯本(David Osborne)、泰德.藍伯勒(Ted.Gaebler)原著。新政府運動。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劉秀娟等合譯(1993年3月)。Lawrence S.kleiman原著。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楊智
蔡基福(2004年4月)。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實迤績效獎金制度之實務策略。「行政機關績效管理暨績效獎金制度學術研討會」。台北:人事行政局。
錢士中(2001年9月)。公務人員績效獎金制度之規劃建構與落實。「人事月刊」。第33卷3期。頁43-44頁。
蕭佳純(2003年12月)。從知識管理觀點論學習型組織之建構。「人事月刊」。第37卷第6期。頁42-50
貳、外文書籍與期刊
英文部份
A.H.Maslow, “A Thery of Human Needs,”Pychological Review,1948,80:370-396.
B.F.Skinner, “What Ever Happened to Psychology as a Science of Begavior?” American Psychologist,1987,42:780-786.
Clayton P.Alderfer,Existence, Relatedness and Growth Huamn Needs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New York,Free Press,1972,P10-11.
Don Hellriegel,etc.,op.cit.,7th ed.,P.430.
Keith Davis,Human Behavior at work:Human Rela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4thed;McGraw-Hill,N.Y.1972,P.43.
Michael J.Jucius,Personnel Management,Homewood,Illinois:Richard D.Irwin,Inc.,1975,P.38
Perry,James L. 1991“Linking Pay to Performance:The Controversy Continues.”In Carolyn Ban & Norma M.Riccucci,(Eds),Public Personnel Managemnet: Current Concerns-Future Challenges.NewYork:Longman.
Thomas Patten,Jr, Pay:Employee Compensation and Incentive Plans(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7),P.1.
V.Vroom,Work and Motivation.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64;J.E.Eills, “Feeling Stuck at Hyatt? Create a New Business.”Business Week.December 10,1990,P.195.
Wilson Thomas B.2000. Performance-based Rewards. In Lance A. Berger, and D.R. Berger Editors,The compensation Handbook A State-of-the-Art Guide to Compensation Strategy and Design,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y, Inc.
參、網路資源及其他類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網址:http://www.cpa.gov.tw/
考試院網址:http://www.exam.gov.tw/
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出國報告書。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九十二年人事人員澳、紐考察團考察報告)。
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彙整,學員講義。
 (94年人事人員密集班,92年度績效評估與管理研習班)。台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十五輯)。頁432-433。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