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12106-11241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12106-112415
論文名稱
Title
中國對外戰略構想「和平崛起」之研究
Exploration Of China`s Foreign Strategy “Peaceful Ris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7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6-1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7-12
關鍵字
Keywords
和平崛起、中國威脅論、一超多強、新安全觀、多邊機制
New Security perspective, Multilateral Regimes, Multi-Powers Under Uni- Polar, Peaceful Rise, China Threat Theor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02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0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冷戰結束後蘇聯解體,舊的「兩極對抗」的國際體系已被打破,世界力量結構並未立即清晰地顯現出來。雖然學者對目前國際體系是處在「獨霸體系」、「多極體系」或「一超多強」仍各有主見,惟在中共眼中,「一超多強」既能符合其國際戰略定位;「一超」是指美國,「多強」即多種重要力量,不僅包括中、俄、日、歐盟等主要大國和集團,也有印度、巴西、南非等發展中大國和其他力量。
中共為躋身於列強之列,先是提倡「新安全觀」,企圖以對話、協商、合作之方式與大國及周邊國家擴大共同利益,隨後於2003年11月3日則是藉「博鰲論壇」之機公開闡述其「和平崛起」理論;「和平崛起」理論出台,立即引起美國、日本及周邊國家的疑慮,尤其是伴隨國防預算大幅成長之「和平崛起」,更激發「中國威脅論」之興起。
因此,本論文就是以探討中共「和平崛起」之理論基礎、戰略意涵及核心價值為主軸,延伸研究中共如何以大國外交、多邊機制及睦鄰政策達成其「穩定周邊、立足亞洲、崛起稱強」及打破「獨霸體系」之目的,另外並整理台灣各界對「中國崛起」之相關反應,最後則對政府在制定兩岸政策上提供己見,以利政府能及早因應、反制。
Abstract
After the ending of the Cold War and the break down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old polarized system collapsed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 structure of world powers hasn't formed yet in a short time. Researcher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ve diversely defined the new framework of world power as “uni-polar”、 “ multi-polar” or “multi-powers under uni- polar”.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hina, the definition of “ multi-powers under uni- polar” can most properly describe the new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is complete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y of China. In the assumption, uni-polar means US and multi-powers means other important powers, including major regional actors or groups like China、Russia、Japan、EU and some newly developing powers like India、Brazil and South Africa.
In response to the hug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in order to develop much more power of influence on international affairs,China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New Security perspective” to try to develop common interests with major powers and neighboring states through cooperation and dialogues. Then in 2003, China publicly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Peaceful Rise” and soon has been regarded as competitive opponent by U.S.A and countries around China. The way China rose aro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China Threat Theor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well-know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basis、strategic value and purposes of the theory about China's peaceful rise, and extensively to analyze how China develops new international strategies and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Additionally, I try to develop findings about the theme and hope that will helpful for our government to schem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to ensure our national securit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章節安排...........6
第二章  冷戰後國際情勢轉變與中國威脅論興起 ..... 9
第一節  冷戰後國際情勢發展 .......... 9
第二節  中國威脅論之緣起及形成背景 ......13
第三節  中共新安全觀之建立 ..........24
第三章  中國和平崛起之理論基礎........... 41
第一節  中國和平崛起命題之起源與國際關係理
        論中之意涵.............. 42
第二節  中國和平崛起之背景與戰略機遇期.... 56
第四章  和平崛起對中共外交之戰略意涵........ 73
第一節 911恐怖攻擊事件後中共外交戰略轉變...78
第二節 中共以和平作為外交戰略之具體作為 ...83
第五章  中共和平崛起對台灣影響...........123
第一節 中共和平崛起與兩岸關係....... 126
第二節 中共和平崛起下之對台戰略作為.... 130
第六章  結論.................. 13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4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45
參考書目.......................14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杰主編,國際機制論。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
王逸舟主編,恐怖主義溯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王逸舟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逸舟著,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編,世界發展狀況-2004年。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中共建政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研究中心編,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反恐政策與措施。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編,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2-2003年。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中國政治學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政治學年鑑-2002年。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究中心著,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2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理論探索。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中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中國外交-2004年。北京:知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編,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3-2004年。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編,各國及聯合國反恐怖主義法規選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中華歐亞基金會主編,中亞情勢與上海合作組織。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中國外交-2003年。北京:知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中華歐亞基金會主編,四年期程國家安全情勢評估。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4年。
包宗和、吳玉山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史密斯(James M. Smith)主編,國防部史政編繹室譯,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核生化威脅中尋求國家安全(Searching for National Security in an NBC World)。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
白邦瑞著(Michael Pillsbury),國防部史政編繹室譯,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江西元,大國戰略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西原正編,美日聯盟的新挑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1年。
伍爾澤(Andrew Scobell),施道安(Larry M. Wortzel)著,國防部史政編繹室譯,中共軍力成長(China Growing Military Power:Perspectives on Security, Ballistic Missiles, and Conventional Capabilitie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4年。
朱宏源主編,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
行政院陸委會編,中國大陸研究基本手冊(上、下冊)。台北:陸委會,2002年。
何思因、吳玉山主編,邁入21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2000年。
何思因、陳德昇、耿曙主編,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
何新著,全球戰略問題新觀察。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李五一等著,大國關係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李玉、陸庭恩等著,中國與周邊及「九一一」後的國際局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李向陽主編,國際形式黃皮書-2004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李登科著,冷戰後中共對中東地區的外交政策。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
李慎明、王逸舟主編,國際形式黃皮書-2002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沈偉烈、陸俊元主編,中國國家安全地理。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林正義,台灣安全三角習題—中共與美國的影響。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書局,1990年。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釋。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
吳東野、鄭端耀著,「九一一」與國際反恐。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3年。
周榮耀主編,「911」後的大國戰略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3年。
金鑫、辛偉主編,世界熱點問題報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法務部調查局共黨問題研究中心編,中國大陸綜覽。台北:展望與探索雜誌社,2003年。
洪停杓、張植榮著,當代中國外交新論。香港:勵志出版社,2004年。
俞新天主編,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約瀚•馬丁(John R. Martin)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擊潰恐佈主義:戰略分析(Defeating Terrorism:Strategic Issue Analyse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威廉•陶(William T. Tow)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亞大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Asia-Pacific Strategic Relations Seeking Convergent Securit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高哲翰、邱伯浩、蔡衡等著,中國人民武裝警察大解構。台北:揚智出版社,2003年。
倪健民、陳子舜著,中國國際戰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編,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2年。
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編,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2-2003。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3年。
徐亞清著,中亞五國轉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麥可•布朗(Michael E. Brown)等編,國防部史政編繹室譯,中共崛起(The Rise of Chin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2001年。
連玉明主編,中國資政報告-2004年。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4年。
陳忠偉主編,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陳向陽著,中國睦鄰外交。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陳明,布希新政府之兩岸政策走向。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1年。
陳東龍著,中共軍備現況。台北:黎明文化,1999年。
陳啟懋編,中國對外關係。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0年。
陳儔美主編,轉換期的東亞與台日中關係-三十年的分析與展望。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
許志嘉主編,冷戰後中國週邊安全態勢。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
許志嘉著,當代中共外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出版社,2004年。
張五岳主編,張士賢、邱坤玄等著,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社,2003年。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出版社,2002年。
張登及著,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出版社,2003年。
張薀嶺、孫士海主編,亞大地區發展報告-2003年:發展趨勢預測與熱點問題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張蘊嶺主編,未來10-15年中國在亞太地區面臨的國際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裘兆琳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8-2000。台北:中研院歐美研究所,2002年。
楚樹龍、耿秦主編,世界、美國和中國:新世紀國際關係和國際戰略理論探索。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葉自成著,中國大戰略:中國成為世界大國的主要問題及戰略選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董立文,911事件對美國安全戰略與對華政策的影響。台北:台灣英文新聞,2002年。
楊潔勉等著,國際合作反恐:超越地緣政治的思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楊潔勉、趙念渝,國際恐怖主義與當代國際關係。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熊光楷著,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劉杰著,機制化生存:中國和平崛的戰略抉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劉慶元著,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揚智出版社,2003年。
鄭宇碩、孔秉德,1997-1998峰會後中美關係之發展。香港:中文大學,1999年。
潘進章,911事件對美國戰略思維影響之研析-兼論對我之啟示,對美國911事件及反恐戰爭研究論文專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
蔡文中、陳文劍主編,「911」後的國際形勢。北京:華藝出版社,2003年。
蔡瑋,中共的涉台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年。
默漢•馬力克(Mohan Malik)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龍困險灘:911之後中共的戰術收獲與戰略損失(Dragon on Terrorism:Assessing China’s Tactical Gains and Strategic Losses Post-September 11)。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戴鳳秀著,防恐佈戰略與對策。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年。
魏鏞主編,美國政府對華政策可能演變及政策因應分析。台北:前瞻政策研究中心,2002年。
叢鵬,大國安全觀比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二)論文
王元綱,”樂觀的現實主義:國際關係守勢現實主義之評析,”國際關係之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2003年4月,頁223-225。
王崑義,”和平崛起:轉型中的中國國際戰略與對台政策,”第二屆國防戰略與台海安全學術研討會,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2004年5月,頁93-94。
林正義,”東協區域論壇與南海信心建立措施,”信心建立措施的理論與實際研討會,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和平研究所, 2001年2月,頁117-121。
林碧炤,”全球化與人類安全,”人類安全與廿一世紀的兩岸關係研討會,台灣綜合研究院和平論壇,2001年4月,頁78-84。
吳巨盟,”後冷戰時期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政策,”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頁116-119。
吳志中,”地緣政治理論與兩岸關係,”國際關係之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2003年5月,頁15-21。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中共十六大之後內部暨國際環評估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2002年1月,頁58-62。
姜家雄,”從文明衝突到宗教對話,”全球化與兩岸宗教發展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2003年8月,頁135-142。
張中勇,”論各國反恐怖主義活動之對策與經驗對我國國境安全維護的啟示,”中央警官學校國境警察學系學術研討會,中央警官學校,1993年11月,頁118-132。
許志嘉,”中共軍事外交及對台軍事孤立策略,”二十一世紀的解放軍:是黔驢還是老虎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2004年9月,頁10-15。
賴岳謙,”現階段中共的軍事戰略,”二十一世紀的解放軍:是黔驢還是老虎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2004年9月,頁100-103。。
蔡東杰,”美國霸權變遷兩岸關係發展,”國際關係之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2003年8月,頁156-170。


(三)期刊

于有慧,”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3卷第1期(2004年3月):頁105-114。
王高成,”安全兩難下的兩岸外交競爭,”問題與研究月刊(台北),第36卷第12期(1997年1月) :頁23-35。
王德華,”試論國際恐怖主義概念、特徵和根源,”世界經濟研究(台北),2001年第6期(2001年6月) :頁25-27。
王崑義,”美國的反恐佈主義與國際安全:兼論911事件以後台海兩岸的處境,”遠景基金會季刊(台北),第2期(2002年5月):頁137-154。
何思慎、趙建民,”日本外交中有關中國或美國優先之爭論:兼論日、中、台新安全架構,”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3卷第1期(2004年5月) :頁83-94。
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6卷第6期(2003年1月):頁75-88。
宋鎮照,”解析當前美『中』兩國亞太政策下的東南亞發展策略,”展望與探索(台北),第1卷第7期(2003年8月):頁18-23。
李孟勳,”911後中共反恐作為之研析,”展望與探索(台北),2003年第9期(2003年3月) :頁55-68。
林碧炤,”論危機處理:美國的研究與經驗再評估,”美歐月刊(台北),第10卷第5期(1995年5月) :頁6-15。
林碧炤,”國際衝突的研究途徑與處理方法,”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5卷第3期(1996年3月):頁1-11。
林碧炤,”台灣的綜合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台北),第1卷第1期(1999年1月):頁1-6。
明居正,”國際格局之變遷及其對中國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2卷第6期(1996年6月):頁18-23。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台北),第30卷第3期(1999年7月) :頁23-38。
邱坤玄,”柯江高峰會與中共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中共研究(台北市),1998年第7期(1998年7月):頁7-10。
高哲瀚、黃秋龍,”兩岸關係中的國際反恐佈主義因素,”展望與探索(台北),第12期(2003年10月):頁17-27。
許志嘉,”911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2卷第3期(2003年5月):頁79-102。
黃奎博,”東協區域論壇的反恐措施與展望,”展望與探索(台北),第2卷第8期(2004年8月):頁18-26。
黃榮嶽,”恐怖主義與反恐怖的辯證關係-談中共反恐怖鬥爭作為,”中共研究(台北),第37卷11期(2003年11月):頁37-49,
張亞中,”中共的強權之路: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挑戰,”遠景季刊(台北),2002年第2期(2002年4月):頁1-12。
張中勇,”國際恐怖主義的演變與發展,”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台北),第4卷第1期(2002年1月):頁2-13。
張中勇”國家安全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警政學報(台北),第22期(1993年8月),頁102-110。
莫大華”安全研究論戰之評析,”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7卷第8期(1998年8月):頁45-53。
莫大華,”安全研究之趨勢,”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5卷第9期(1996年9月):頁64-75。
楊永明,”亞太安全環境對台灣安全的衝擊,”遠景季刊(台北),第1卷第2期(2000年4月):頁2-5。
楊致恆,”國家安全戰略之整合與發展,”國家政策雙週刊(台北),第139期(1996年5月):頁22-31。
褚漢生,”從國家安全觀點探討影響中華民國國家安全變數,”海軍學術月刊(台北),第31卷第6期(1997年6月):頁7-18。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8卷第2期(1999年2月):頁22-26。
羅致政,”台灣安全多邊化戰略,”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5卷第9期(1996年5月):頁24-43。
鍾聲實”亞太安全保障的新體系,”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5卷第12期(1996年12月):頁11-18。
劉復國”台灣國家安全內涵擴大之必要性,”國家政策雙週刊(台北),第173期(1997年9月):頁2-10。
二、英文部分
(一)Books:
Aaron, Henry J. and Robert Reischauer. Setting National Prioritie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1.
Allison, Graham T. Essence of Decision :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Boston: Little, Brown, 1971.
Buzan, Barry. People, States,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Post-Cold War. Hartfonshire: Harvester Wheatsheaf Books Ltd., 1991.
Chao, Linda and Ramon H. Myers. The Divided China Problem: Conflict Avoidance and Resolution.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Easton, David.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65.
Etzioni, Amital. Political Unification : On Building Supranational Communities.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 2001.
Halperin, Morton H.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ing : Analyses, Cases, and Proposals. Lexington. Mass.: Lexington, 1975.
Mansbach, Richard W. The GLOBAL Puzzle: Issues and Actors in World Ploitic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0.
Ross, Robert S. eds.,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uion: Tripolarity and Policy Making in the Cold War. New York: M. E. Sharpe, 1993.
Segal, Gerald. The Great Power Triangl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82.
Tanter, Raymond. Rogue Regimes: Terrorism and Proliferation.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8.



(三)Articles:
Berkowitz, Bruce. “The New Protracted Conflict : Intelligence and the War on Terrorism,” Orbis, vol.46, no.2,( Spring 2002): pp.289-300.
Carter, Ashton B. “The Architecture of Government in the Face of Terrorism.”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6, no.3,( Winter 2001-02): pp.5-23.
Chalk, Peter. “The U.S. agricultural sector: a new target for terrorism?,”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February (2001):pp. 12-13.
Dewitt, David B. “Concepts of Security for the Asia Pacific Region,”The Making of Security Community in Asia-Pacific. Kuala Lumpur, Malaysia: Institute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1994): pp26-53.

三、網路資料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未來中國研究http://www.future-china.org/index_o.html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http://www.taiwanncf.org.tw/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自由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http://www.sef.org.tw/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http://www.gwytb.gov.cn/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html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54.225.35.224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54.225.35.224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