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13110-14250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13110-142504
論文名稱
Title
探討融入道德主題於合作學習提升國小學童關懷、負責、誠信行為之研究
The Use of Moral-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to Enhance Compassion, Responsibility and Honesty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6-2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7-13
關鍵字
Keywords
國小學童、道德行為、合作學習
cooperative learni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moral behavior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72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7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小學童藉由「融入道德主題於合作學習」後,提升其關懷負責、誠信行為的成效;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童在實施「融入道德主題於合作學習」教學後,其道德行為的改變情形。
本研究為準實驗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便利取樣,選取高雄市某國小二年級54名學童為樣本,其中26名為實驗組(12位男生、14位女生),在11週次(共22堂課)的教學期間實施「融入道德主題於合作學習」,另外並選取同校同年級一班28名學童為對照組(13位男生、15位女生),在實驗教學期間以傳統講述式教學進行道德主題教學,使用研究者自編的「國小學童道德行為量表」以了解學童在實施「融入道德主題於合作學習」前後的道德行為改變情形,由前測的結果選取6位道德行為較佳、中等與較差之目標學童進行日常道德行為檢核與事後訪談,以佐證量化資料結果。所有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共變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此外,並用主題內容分析法針對訪談結果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述:
一、實施「融入道德主題於合作學習」教學後,實驗組學童其整體道德行為、關懷、誠信行為顯著優於對照組學童。
二、實驗組學童在道德行為的改變情形以關懷、誠信行為最為顯著。
三、實驗組目標學童的道德行為以低分組學童的進步較大。
四、不同性別、排行序、家庭結構、社經地位的實驗組學童道德行為無顯著差異。
五、學童在關懷、負責、誠信三者的道德行為間有中高度顯著相關。
由導師平日的觀察紀錄、檢核表與事後訪談結果,與量化結果相符合。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國小教師實施道德教學以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using moral-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enhancing compassion, responsibility and honesty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design is conducted on this stud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receive 11-week of “Moral-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the other hand, control group students receiv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During the course, all participants response investigator-developed instrument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Moral Behavior Scale” . In addition, observation, daily student behavior records and follow-up individual interview are conducted to 6 target students with the high, moderate, and the low scores of moral behavior in the pre-test. Correlation, t-test, ANOVA and ANCOVA are conducted for comparing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A theme content analysis i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qualitative data.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ing:
1. After the use of “Moral-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moral behaviors, compassion and honesty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tudents’.
2.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make mor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their moral behaviors on “compassion”and “honesty” than “responsibility”.
3. The low score group students make more significant progress of their moral behaviors than the high and moderate score group students.
4.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moral behaviors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 birth order, social-economic status or family structure.
5. There i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compassion, responsibility and honesty of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ose significant findings, educational recommendation and suggestions provide toward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be discussed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摘要……………………………………………………………………………I
Abstract ……………………………………………………………………II
目次 …………………………………………………………………………I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合作學習理論與相關研究 …………………………………………8
第二節 道德發展理論與相關研究…………………………………………20
第三節 道德課程的範疇與教學……………………………………………27
第四節 道德內涵及合作學習相關研究……………………………………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8
第二節 實驗設計與研究假設 ……………………………………………4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3
第五節 融入道德主題於合作學習課程之設計 …………………………5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3
第七節 研究程序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分析…………………………………………………56
第二節 不同道德教學方式影響學童道德行為改變情形…………………61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實驗組學童道德行為的差異性……………………98
第四節 關懷、負責與誠信之相關性 ……………………………………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3
第二節 建議 ………………………………………………………………10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110
二、英文部分………………………………………………………………117
附錄
附錄一:國小學童道德行為量表(正式版)………………………119
附錄二:國小學童道德行為量表(專家意見表)…………………123
附錄三:家長同意書…………………………………………………129
附錄四:小組合作行為檢核表………………………………………130
附錄五:國小學童道德行為日常表現檢核表………………………132
附錄六:「融入道德主題於合作學習」課程教案…………………133
附錄七:單元學習單…………………………………………………14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份
丁惠琪(2000)。合作學習應用在國小數學教學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
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天下雜誌(2004)。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台北:天下雜誌。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宇萱(2008)。資訊科技融入低年級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
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彩樺(2007)。合作閱讀學習策略對於學童閱\讀理解效用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兒童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彩鳳(2005)。利社會行為融入國小三年級綜合活動領域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方國榮(2008)。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 ~ 以「植
物世界面面觀」單元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
石兆蓮(2002):合作學習對兒童溝通表達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任凱(譯) (2005)。團體動力:理論與技巧(原作者:Johnson, D. W. &Johnson, F. P )。臺北:學富。(原著出版年:1996)
朱敬先(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吳明隆(2005)。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惠婷(2009)。小組合作概念構圖融入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屏
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麗寬(2000)。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效果與同儕社會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秋芳(2002)。國小高年級社會科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4),53-68。
李琪明(1990)。德育課程之理想與建構:我國國民中小學德育課程硏究。臺北: 師大書苑。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
李琪明(2009)。台灣品德教育之反思與前瞻。學生輔導季刊,107,6-20。
李琪明、林煥祥、洪振方、洪瑞兒、徐元民、陳瓊花等(2007)。德智體群美五育
理念及實踐。臺北:教育部。
沈六(1994)。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硏究。臺北:水牛。
沈明慧(1994)。價值澄清團體對國中適應不良學生自我概念、價值觀與道德判斷
影響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林生傳(1990)。新教學理論與策略 : 自由開放社會中的個別化教學與後個別化
教學。臺北:五南。
林青蓉(2006)。合作學習教學法促進國ㄧ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
學數學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林清山(2003)。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東華。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臺北:五南。
邱紹一、李介至(2004)。西方品格教育對我國中學品德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月
刊,120(4),44-52。
施淑棉(2007)。國小兒童繪本教學融入品格教育-以「公平」為核心價值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柯儀婷(2008)。藉由探究式道德認知教學以提升國小學童道德發展之成效。國立
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志成(2007)。關懷德行融入國小教學策略:與關懷對象共舞。教育資料與研究
雙月刊,76,71-88。
洪堯群(2000)。故事講述與討論對幼兒助人意願與利社會道德推理之影響。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紀淑萍(2001)。在國小實施觀功念恩教學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芳儀(2000)。群組規範與凝聚力對群組合作學習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
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唐薇芳(2004)。花田協奏曲∼從整潔工作到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
學院輔導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翁毓旋(2008)。北市國小低年級教師實施品格教育課程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
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
袁崇敏(2006)。探究品格教育透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落實於七年級國中數學課室
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硏究委員會主編(1994)。教學法硏究。臺北:五南。
國立編譯館(譯) (2008)。教育道德人 : 品格教育的關懷取向(原作者:Noddings)。
臺北:巨流。(原著出版年:2002)
張文哲(譯) (2005)。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原作者:Slavin.R. E.)。臺北:學富。
(原著出版年:2003)
張正仁(2005)。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國語文學習成效與同儕互動影響之研
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新仁、許桂英(2004)。國小數學領域採合作學習之教學成效。教育學刊,23,
111-136。
張鳳燕、呂維理、林文瑛、翁開誠、單文經(合譯) (2004)。道德發展:研究與理
論之進展(原作者:Rest, J. R. )。臺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86)
張燕文(2007)。繪本應用於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
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1979) 。國民教育法
梁培勇(1980)。以團體討論方式促進兒童道德發展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美華、林坤燦(2006)。合作學習對國小普通班學習障礙兒童數學學習成效之研
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8),39-69。
郭律吟(2008)。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學童道德認知與行為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世澎(1994)。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生數學科學習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南師範
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正昌、張慶勳(2007)。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新學林。
陳俊良(2007)。高中物理科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俐燁(2002)。合作學習教學法與一般教學法於國小五年級音樂科教學之比較研
究。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康宜(2004)。教部五年培養學生具備六美德。國語日報。2010年2月20日。
取自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adv_listdetail.asp?serial=35698。

陳薔百、蕭惠珍、闕渟秝、張凱翕(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品德教育問題探討。
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中心95年度基層主管人員研習班第4期專題研討
書面報告。
陳麗卿(2006)。實施多元智能品格教育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
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單文經、汪屢維(譯) (1989)。道德發展與教學(原作者:Hersh R.H., Paolitto D.P.
&Reimer J.)。臺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83)
湯平冶(2001)。小組合作學習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識字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暨閱\讀態
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程上修(2000)。運用合作學習及創造思考問題解決策略於高一氣象學習之成效分
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家政(2000) 。學校課程的統整及其教學。課程與教學季刊,3(1),19-38。
黃巧琪(2005)。品格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品格表現與人際關係影響之實驗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冠瑛(2008)。品格教育方案對弱勢家庭兒童處遇成效影響因素之研究—以三種
課程模式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建一、余作輝(1999)。國民小學道德課程與教學。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台北:五南。
黃惠英(2008)。教育戲劇策略融入國小三年級學生品格教育之研究~從「尊重」
與「關懷」出發。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黃雅琳(2008)。父親品格教養實踐與國小學生品格表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
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4),
35-43。
黃寶園、林世華(2002)。合作學習對學習效果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教育心理
學報。34(1),21-42。
楊深坑(2004)。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4),15-21。
葉學志(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4),5-14。
詹棟樑(1997)。德育原理。台北:五南。
劉金花(1989)。道德兩難情境討論團體對促進國小六年級學生道德判斷發展效果
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慧慧(2002)。國中資優生情緒智力與道德判斷關係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陽教(1992)。德育原理。台北:文景。
蔡子瑜(1999)。故事討論對幼兒道德推理的影響之研究--以「分享」的故事主題
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秀蓉(2008)。國小學童覺知父母品格教育方式與品格、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淑桂(1980)。國小資優學生高層次認知能力、道德判斷輿道德行為之間的相關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慧君(2004)。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鵑竹(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之社會科學習表現的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石岩(2004)。中小學生道德發展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61,7-13。
薛博仁(2009)。合作學習對兒童自尊、班級氣氛及學習成就之影響。大葉大學教
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
簡妙娟(1999)。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
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顏麗雪(2007)。價值澄清導向之道德教學的實驗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鐘鳳香(2005)。合作學習對國小兒童閱讀表現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
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Bohlmeyer, E. M. & Burke, J P.(1987). Selec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echniques: A
consultative strategy guide.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16(1),36-49.
Gillies R. M. (2007). Cooperative learning :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Los
Angeles : SAGE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Jaap, S. , Geert, T. D. &Wiel, V(2008).Teaching strategies for moral education: a
review.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40(1), 69–89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1994).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Boston: Allyn and Bacon.
Jolliffe, W. (2007).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 putting it into practice .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Paul Chapman.
Joyce, B., & Weil, M. (1992). Models of teaching.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amuran Tarm D. I. (2009).The effects of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
supported by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on Turkish elementary students’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sia Pacific Education.Rev.10, 465–474.
Kohlberg, L. (1981). 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Kohlberg, L. (1984). The psychology of moral development: The nature and validity
of moral stages.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Lawshe, C. H. (1975).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content validity. Personnel
Psychology, 28, 563-575.

Orlich, D.C. (1990). Teaching strategies:A Guide to Better Instruction. Lexington,
Mass.: D.C. Heath.
Patton, M.Q. (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 Sage.
Rest, J. R. (1986) . Moral development : Advance in research and theory. New York:
Praeger.
Rose, C.M., & Sharon, W. W. (2001).Classroom idea-sparkers. Childhood
Education, 77, 222-227.
Simon Veenman, Brenda Kenter & Kiki Post(2000).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Dutch
Primary Classrooms. Educational Studies, 26(3), 281-302.
Slavin. R. E. (1995).Cooperative learning :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Toshinobu Takeda , Kiyoto Kasai & Nobumasa Kato (2007)。Moral judgment in
high-functioning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61, 407–414.
Tredway, L. (1995). Socratic seminar: Engaging students in intellectual discours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3(1), 26-29.
Willaiams. R. B. (2002).Cooperative learning: a standard for high achievement.
Thousand Oaks, Calif : Corwin.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17.137.64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17.137.64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