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13115-09095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13115-090954
論文名稱
Title
中國大陸對非政府組織監控之研究
The Study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under the Surveillance of Mainland China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5-01-1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5-08-13
關鍵字
Keywords
群眾運動、中國共產黨、網際網路審查、組合主義、中國特色的非政府
mass movement, Internet Censorship, corporatism, NGO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56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5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中國共產黨對於中國大陸的統治,於改革開放後展現出與過去不同的樣貌。隨著時間的推延,中國共產黨開始接觸不同時期所帶來的不同挑戰。中國大陸在實行改革開放前,群眾運動的發起主要由中國共產黨所引領。透過動員群眾發起各類政治活動的行為,能夠展現中國共產黨對社會的絕對控制力。由於改革開放的實行,使得原先掌控的社會出現鬆動,政府無法再藉由舊的單位體系控制模式再次控制社會。許多因改革開放所造成的社會問題,促使大量的草根型非政府組織的出現。這類非政府組織的出現,使原先鬆散的個人能夠被非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所集結、動員。從改革開放後,歷年來的社會抗議事件遭受整頓可看出,中共於事件過後都會制訂相關法令,來控制非政府組織的行為能力。設立底線,使其不能跨越並嚴格監控非政府組織的發展,迫使非政府組織喪失動員、組織群眾的能力。近年來中國社會上出現抗議運動,只要將其侷限於地方、切斷其與別處串聯的連結(網際網路審查),就能侷限住抗議運動。

中國共產黨便是利用控制非政府組織的方式,來間接控制住中國社會。中國非政府組織在與國家互動的過程中,透過組合主義可理解國家能決定何種非政府組織合法,何種非政府組織能獲得政府資源。在中國的非政府組織要有良好的發展與生存,與中國政府合作對組織的發展是相對有利。中國政府近年來對於非政府組織的態度,對非政府組織的控制採取選擇性的開放。被中國視為敏感性質的非政府組織,依然要以最嚴格的管理制度來給予控制。其他低敏感性的非政府組織,則是加速發展並與其合作,並向社會提出各類支持與服務。這種混合型的控制方式,標識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非政府組織樣貌,也說明了中國如何透過非政府組織來控制中國社會。
Abstrac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howed a different facet of its ruling.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encountered different challenges brought about by different periods. Befor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mass movement was mainly initiated and l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se mass mobilazation through all kinds of political actvities were a way for the CCP to show its absolute control over the chinese society.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led to the slackening of the state control over society, i.e the governemnt can no longer use the old unit of social control.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given rise to many social issues, prompting the emergence of a grass-roots type of NGOs. The emergence of these NGOs allowed the mobilz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people who were freed from the CCP control.
From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ver the years suffered rectify social protests can be seen, the CPC will develop after the events related decree, the ability to control the behavior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it is interesting to notice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lways adopt relevent decrees following social protests to control the NGO and limit its capacity . This goes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bottom lines, and strict monit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NGO's, driving them to lose their ability to mobilize and organize the masses. Protest movement emerged in recent years on Chinese society, as long as they are local, cut from international links(Internet Censorship), they can be controlled. Controlling the NGOs is therefore an indirect way for the CCP to control the chinese society.
In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state from a corporatist persperctive, we can see how the government decides which NGO is legal and which NGO can have access to government resources.
For a positive development and survival, cooperating with the government can be beneficial to the chinese NGOs.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dopted a selcetive attitutude regarding its control of the NGOs.When an NGO’s activities are linked to sensitive issues, the state use the most stringent system of control. However, when it is linked to low sensitivity matters, the attitude of the state is cooperative with the eneadvor to enhance its develoment by giving it all kinds of supports so that it will could provide services to the community. This type of hybrid control, not only exposes the specificty of NGO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shows how China controlls society through NGO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學位論文審定書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 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1
第二章 理論架構 14
第一節 前言 14
第二節 國家與社會關係 15
第三節 組合主義 21
第四節 小結 26
第三章 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演變 27
第一節 前言 27
第二節 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發展分析 29
第三節 中國政府如何運用監控模式來控制社會 40
第四節 小結 46
第四章 中國大陸對非政府組織的監控:制度的層面 47
第一節 前言 47
第二節 雙重管理機制 50
第三節 黨建組織工作 61
第四節 非政府組織的回應與發展 72
第五節 小結 75
第五章 中國大陸對非政府組織的監控:網際網路的層面 77
第一節 前言 77
第二節 中國網路的發展與現況 79
第三節 網際網路的發展對社會控制的挑戰 85
第四節 監控網路對非政府組織發展之影響 95
第五節 小結 111
第六章 結論 112
第一節 前言 112
第二節 中國大陸對非政府組織的監督與控制 113
第三節 非政府組織在中國政府監控下的未來發展 119
參考書目 127



表目錄

表5-1 中國大陸網路法規演進表2000年-2014年………………………101

表5-2 中國大陸2014年網路審查大事紀………………………………..104




圖目錄


圖3-1 非政府組織受控制改變的過程…………………………………….41

圖3-2 中國政府透過管控的非政府組織監控中國社會………………….43

圖4-1中共黨建組織在全中國大陸各校綠色學生協會控制示意圖……..70

圖5-1 網路發展對中國大陸非政府組織的影響示意圖………………….9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ㄧ、中文書籍與期刊

Babbie, Earl 著,林秀雲 譯,201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 13th ed .)。台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Brady, Anne-Marie 著,安瑪麗‧布蕾迪 等譯,2015。《推銷中共──中宣部運作:讓黨繼續掌權》。台灣:明鏡出版社。

Callick, Rowan著,盧義寧、吳孟真譯,2014。《我是世界最大黨:誰在統制及如何統制中國》(Party time: who runs China and how)。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Caryl, Christian 著,林添貴 譯,2014。《歷史的反叛:一九七九年的奇異變革及其影響》(Strange Rebel: 1979 and the Birth of the 21st Century)。新北市:八旗文化/遠足文化。

Davidow, William H. 著,李利軍 譯,2012。《過度互聯:互聯網的奇蹟與威脅》(Overconnected: The promise and threat of the internet)。北京:中信出版社。

Dobson, William J. 著,謝惟敏 譯,2014。《獨裁者的進化:收編、分化、假民主》(The Dictator’s Learning Curve: Inside the Global Battle for Democracy )。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

Fukuyama, Francis著,閻紀宇譯,2005。《強國論》(State-Building: Governance and World Order in the 21st Century)。臺北市:時報文化。

Halper, Stefan 著,王鑫、李俊宏等 譯,2010。《北京說了算?:中國的威權模式將如何主導二十一世紀》(The Beijing Consensus: 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Model Will Dominate the 21st Century)。臺北縣新店市:八旗文化、遠足文化。

Heywood, Andrew著,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2001。《最新政治學新論》(Politics)。臺北:韋伯文化。

Ho, Peter,2012。〈組織自律與“去政治化”的政治立場〉,Peter Ho & Richard Louis Edmonds 著,李嬋娟 譯,《嵌入式行動主義在中國:社會運動的機遇與約束》(China’s Embedded Activism-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of a Social Movement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Johnson, Ian 著,吳美真 譯,2012。《苛稅、胡同和法輪功:底層中國的緩慢革命》(Wild Grass: Three Portraits of Change in Modern China)。新北市:八旗文化/遠足文化。

Ma, Damien、Adams, William 著,蔣文豪、楊國濤、魏宏舉 譯,2014。《匱乏:中國到底還缺什麼》(In Line Behind a Billion People:How scarcity will define China’s ascent in the next decade)。新北市:八旗文化/遠足文化。

MacFarquhar, Roderick、Schoenhals, Michael 著,關心 譯,2009。《毛澤東最後的革命》(Mao's Last Revolution)。臺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遠足文化。

Marsh, David and Stoker, Gerry等著,陳義彥、陳景堯、林妤虹、吳宜璇、何景榮、任雲楠譯,2007。《政治學方法論與途徑》(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2 nd ed)。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Neuman, W.Lawrence著,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Social Research Method: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臺北市:學富文化發行。

Schmidt, Eric、Cohen, Jared 著,吳佳恆、藍美貞、楊之瑜、鐘玉珏、高仁君譯,2013。《數位新時代》( The New Digital Age: Reshaping the Future of People, Nations and Business )。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Shirky, Clay 著,李宇美 譯,2011。《鄉民都來了: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Here Comes Everybody: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 )。臺北:貓頭鷹出版,2011年。

Wiarda, Howard J. 等編,李培元、林妤虹、陳景堯、徐子婷、李靜旻 等譯,2005。《比較政治研究的新方向》(New Direction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3rd ed.)。台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Yamaguchi, Kazuo 著,杜素豪、黃俊龍 譯,2001。《事件史分析》(Event History Analysis)。台北市:弘智文化。

于建嶸,《危機與對策:中國社會衝突觀察》,2010。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王 名、劉求實,2010。〈我國社會組織管理體制的形成及其改革建議〉,陳金羅、劉培峰主編,《轉型社會中的非營利組織監管》。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冬芳,2009。《非政府組織與政府的合作機制:公共危機的應對之道》。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王名 主編,2010。《社會組織概論》。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年。

王名、劉國翰、何建宇,2001。《中國社團改革:從政府選擇到社會選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信賢,2006。《爭辯中的中國社會組織研究:「國家-社會」關係的視角》。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王信賢、寇健文,2014。〈結語:社會力量與黨國回應〉,王信賢、寇健文主編,《邁向公民社會?當代中國「國家─社會」關係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367-389。

王建芹,2005。《非政府組織的理論闡釋:兼論我國現行非政府組織法律的衝突與選擇》。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

王浦劬,Salamon, Lester M.等著,2010。《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石國亮、廖鴻,2012。〈社會組織黨建的現狀、難題與對策—基於一項全國性調查的深入分析〉,《長白學刊》,第3期,頁35-40。

汪永晨、王愛軍 主編,2010。《參與:中國環境記者調查報告:2008年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吳強,2011。〈在場的權利:中國的推特政治〉,《二十一世紀評論》,125期,2011年6月,頁18-30。

高丙中、袁瑞軍 主編,2008。《中國公民社會發展藍皮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宋惠芳,2008/2。〈“合作主義”語境下政府中介組織的雙贏戰略〉,《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1期,頁18-22。

李慎名 主編,2013。《居安思危:蘇共亡黨的歷史教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林德昌,2006/10。〈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演變模式:一項理論上的探索〉,《遠景基金會季刊》,第7卷第4期,頁1-41。

林德昌、林江,2015。〈中國大陸社區居民委員會角色與功能的變遷:以東莞市塘廈鎮為例〉,《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6卷第2期,頁129-131。

林德昌,2001。《廣東省與四川省的國有企業改革: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新詮釋》。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許光泰,1976。〈我們的動機與目的〉,《正視問題雜誌社試刊號》,頁2-3。

許光泰,2010。〈徒法不足以自行:四川大地震與社會動員之研究〉,《非政府組織與全球治理季刊》,第1卷第1期,頁50-51。

祁建民,2012。《中國共產黨與資本主義:從否定到肯定的兩次循環》。臺北市:人間出版社。

洪敬富、陳柏奇,2010/6。〈網路通訊時代下的中國公眾參與–以廈門PX廠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53卷第2期,頁1-38。

范明林、程金,2006/7。〈政府主導下的非政府組織運作研究-一項基於法團主義視角的解釋和分析〉,《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6期,頁73-77。

孫立平等,1999。《動員與參與-第三部門募捐機制個案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袁柏順、胡稀賢,2009。〈合作主義政治秩序觀的結構分析〉,《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6期,頁49-52。

寇建文,1999/12。〈共黨統治下的大規模反抗運動與共黨的預防策略:理論探討〉,《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12期,頁55-71。

寇健文,2007。〈從權力繼承看中共黨史〉,李英明、關向光 編著,《中國研究的多元思考》。臺北市:巨流,2007年。頁73-103。

康曉光 主編,2011。《非營利組織管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康曉光,2003。〈法輪功的興起與衰弱〉,張茂桂、鄭永年編,《兩岸社會運動分析》。臺北市:新自然主義,頁349-365。

康曉光,2013。《政府─社會組織博弈研究》。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

康曉光,2008。《當代中國大陸文化民族主義運動研究》。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

康曉光,2014。《鄧小平時代》。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

康曉光、鄭寬、蔣金富、馮利,2010。《NGO與政府合作策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康曉光、韓恒、盧憲英,2010。《行政吸納社會:當代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研究》。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頁15。

張劭勳,2004。《研究方法:精裝本》。台中市:滄海書局。

張鍾汝、范明林,2010。《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合作機制建設:對兩個非政府組織的個案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閆東,2011。《中國共產黨與民間組織關係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柏奇、洪敬富,2012/3。〈茉莉花革命浪潮下對當前中國國家-社會關係的再檢視:網路政治中的公民維權與黨國維權雙重分析視角〉,《臺灣民主季刊》,第9卷第1期,頁195-244。

單文婷,2014。《中國大陸網路公民社會發展與國家權力競合關係之研究》。臺北市:致知學術出版。

楊 培,2012。〈微博時代的集體行動─解讀“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行動〉,康曉光,馮 利 主編,《中國第三部門觀察報告201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357-376。

楊國斌 著,鄧燕華 譯,2013。《連線力:中國網民在行動》(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 Citizen Activism Online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楊國斌,2009/8。〈互聯網與中國公民社會〉,《二十一世紀評論》,114期,頁14-25。

葉明德,2014/2。〈大陸互聯網「微博」的社會效應:衝擊威權治理〉,《展望與探索》,第12卷第2期,頁40-62。

鄒讜,1994。《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的角度來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鄒讜,何高潮 等譯,甘陽 主編,2002。中國革命再闡釋(Interpreting the Revolution in China)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

趙秀梅,2004。〈中國NGO對政府的策略:一個初步考察〉,《開放時代》,第6期,頁19。

趙鼎新,2007。《國家‧社會關係與八九北京學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趙樹坤,2008。《社會衝突與法律控制: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的法律秩序檢討》。北京:法律出版社。

鄧正來、Alexander, J.C. 主編,2006。《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1993。《鄧小平文選 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鄭永年 著,邱道隆 譯,2013。《技術賦權:中國的互聯網、國家與社會》(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The Internet, 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 )。北京:東方出版社。


二、中文網路資料

1978/12/22。〈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届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3/65371/4441902.html>。

1989/6/24。〈第十三届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人民網》,<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6/65386/4441846.html>。

1995/9/28。〈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係〉,《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7/65397/4441712.html>。

2006/10/11。〈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决定〉,《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9/72347/6347991.html >。

2013/11/15。〈授權發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决定〉,《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35.htm>。

〈中國啟動新一輪“微博”整治運動〉,《紐約時報中文網》,2013/5/16,<http://cn.nytimes.com/china/20130516/cc16weibo></http:>。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 (1989年)〉,《新華社》,2009/10/9,<http://www.gov.cn/test/2009-10/09/content_1434332.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關於取締法輪大法研究會的決定〉,《人民網》,(1999年7月22日),2000/7/6,<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1/10/20000706/132286.html>。

〈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人民網》,2004/11/30,
<http://www.people.com.cn/BIG5/14677/40759/41274/3022437.html>。

〈互聯網新聞資訊服務管理規定全文〉,《新華網》,2005/9/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09/25/content_3538899.htm>。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中國人大網》,2001/3/5,<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1-03/05/content_5131101.htm>。

〈李立國:修訂行政法規 將社會組織的資金、活動、行為都納入監管〉,《人民網》,2013/3/13,<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3npc/n/2013/0313/c358872-20774815.html>。

〈兩高發佈關於辦理網路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檢察院》,2013/9/10,<http://www.spp.gov.cn/zdgz/201309/t20130910_62417.shtml>。

〈法輪大法與簡介〉,《台灣法輪大法學會》,2014/7/20,<http://www.falundafa.org.tw/intro.htm>。

〈圈地是城市對農村掠奪〉,《新京報網》,2010/11/5,<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0/11/05/81010.html>。

〈授權發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新華網》,2012/12/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2/28/c_114195221.htm>。

〈授權發佈:即時通信工具公眾資訊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新華網》,2014/8/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8/07/c_1111979566.htm>。

〈習總極左言論:互聯網亡黨亡國〉,《蘋果日報》,2013/11/6,<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first/20131106/18495692>。

〈歷史回顧:1999年4.25法輪功萬人大上訪(錄像片)〉),《大紀元》,2002/4/18,<http://www.epochtimes.com/b5/2/4/26/n186061.htm>。

〈關於泡泡〉,《泡泡網民報告》,2015/1/4,<https://pao-pao.net/about-us>。

〈驚人內幕!中共一機密文件被曝光(組圖)〉,《中國觀察》,2014/6/25,<http://www.bayvoice.net/b5/chinaexaminer/ccpsecrets/2014/06/25/驚人內幕!中共一機密文件被曝光-組圖-8304.html>。

CNNIC,2009/5/26。〈1994年~1996年互聯網大事記〉,《中國互聯網絡資訊中心》,<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dsj/201206/t20120612_27415.htm>。

CNNIC,2014/10/15。〈2014年中國網民搜索行為研究報告〉,《中國互聯網絡資訊中心》,<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ttp:>。

CNNIC,2014/12/28。〈CNNIC簡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gywm/CNNICjs/jj></http:>。

中國共產黨新聞,1989/4/26/。〈《人民日報》發表標題為《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的社論〉,《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5/78561/79775/5626717.html>。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1998/2/16。〈中共中央組織部、民政部關於在社會團體中建立黨組織有關問題的通知〉,《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71380/71382/71383/4844846.html>。

中國社會組織網,2014/10/10。〈民政部2013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中國社會組織網 國家民間組織管理局主辦》,<http://www.chinanpo.gov.cn/2202/80757/yjzlkindex.html >。

中國社會組織網,2014。〈年檢結果公示〉,《中國社會組織網國家民間組織管理局主辦》,< http://www.chinanpo.gov.cn/njResult.html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5/5/4。〈主要社會團體〉,《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guoqing/2005-05/24/content_2582481.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12/6/21。〈民政部發佈2011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全國民政門戶民政要聞》,<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206/20120600324725.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門戶網站,2011/1/13。〈社會組織評估管理辦法〉,《中國社會組織網 國家民間組織管理局》,<http://zfjc.chinanpo.gov.cn/1201/47390.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98/10/25。〈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50號,<http://www.chinanpo.gov.cn/1202/15483/index.html>。

文芬,2011/12/9。〈汕尾通報“9•21”陸豐烏坎村事件處置結果〉,《南方網》, <http://news.southcn.com/dishi/shanwei/content/2011-12/09/content_34742612.htm>。

自然之友,2010/4/11。〈機構章程〉,《自然之友》,
< http://www.fon.org.cn/index.php/Index/post/id/27 >。

李立國,2014/5/16。〈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 激發和釋放社會發展活力〉,《求是理論網》,期號:2014/10,<http://www.qstheory.cn/zxdk/2014/201410/201405/t20140513_348201.htm>。

汪蘇,2012/3/22。〈李立國:繼續推進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改革〉,《中國社會組織網》,<http://zfjc.chinanpo.gov.cn/3201/52160.html>。

法輪大法亞太研習中心,2014/7/20。〈法輪功真相〉,《法輪功研究學會》,<http://www.falunasia.info/infocenter/fact.html>。

泡泡,2015/1/4。〈2014網路審查大事記〉,《泡泡網民報告》, <https://pao-pao.net/article/326>。


馬 利,2013/11/27。〈做好網上輿論工作的時代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人民網》,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27/c1001-23664936.html>。

陳右怡,2010/3/22。〈從Google拒網路監控,看中國搜尋引擎市場趨勢〉,《工研院電子報》,<http://edm.itri.org.tw/enews/epaper/9903/c01.htm>。

塗超華,2007/12/28。〈趙玉芬院士:最先站出來反對廈門PX項目的人〉,《中國青年報》,轉引自《科學網》,<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71228104543869197985.html>。

衛鳴溪,2014/1/8。〈中國民間組織發展與公民結社自由現狀調研報告(下)〉,《維權網》,<http://wqw2010.blogspot.tw/2014/01/blog-post_9758.html>。


三、英文書籍與期刊

Baldwin, David A. ,1979. “Power Analysis and World Politics : New Trends Versus Old Tendencies,” World Politics 31 , January 1979, pp.162-163.

Cawson, Alan., 1986. Corporatism and political theory.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Chong, Agnes., 2005/9/22. “Chinese civil society comes of age,” openDemocracy, , pp.1-5.

Frolic, B. Michael, 1997. “ State-Led Civil Society, ” in Timothy Brook & B. Michael Frolic , eds., Civil Society in China . New York: Routledge, pp.46-67 .

King, Gary , Pan, Jennifer , Roberts, Margaret E., 2013/5.“ How Censorship in China Allows Government Criticism but Silences Collective Expression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pp.1-18.

Kornai, Janos, 1992. The Socialist System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sm .Oxford and New York: Clarendon Press.

Lathan, Kevin, 2007/6. “Sms, Communication, and Citizenship in China’s Information Society,”Critical Asian Studies, Vol. 39, No. 2, pp. 295-314.

Lin, Teh-chang, 2007/12. “Environmental NGOs and Anti-Dam Movements in China: A Social Move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sues & Studies, Vol. 43, No. 4, pp. 149-184.

Lin, Teh-chang & Lin, Jean Yen-chun, 2007, “The Environmental Civil Socie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China: Building a Tri-Level Analytical Framework,” Pacific Focus, Vol. 22, No. 2, pp. 113-139.

Lu,Yiyi, 2009.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The Rise of Dependent Autonomy .New York: Routledge .

Ma, Qiusha , 2006.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 Paving the Way to Civil Society? . New York: Routledge .

Migdal, Joel S ,1985. “A Model of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Howard J. Wiarda, ed., New Direction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Migdal, Joel S., 1998. Strong societies and weak states: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state capabilities in the Third Worl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athan, Andrew James, Scobell, 2012. Andrew., 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athan, Andrew J., 2001/1-2. “The Tiananmen Papers”, Foreign Affairs. New York: Foreign Affairs, Vol. 80 Issue 1, pp. 1-48.

Nordlinger, Eric A.,1981. On the autonomy of the democratic state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Brien, Kevin J., Li, Lianjiang, 2006. 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 .New York: Cambridge Press.

Pye, Lucian W., 1992. 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 . Cambridge,Massachusetts and London,Englan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almenkari, Taru , 2008/11.“Searching for a Chinese Civil Society Model,” China Information, vol. 22 no. 3 , pp.397-421.

Shirk, Susan, 2007. China-Fragile Superpower: How China's Internal Politics Could Derail Its Peaceful Ris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ong, Yanqi, Lei, Shaohua , 2014. Social Protest in Contemporary China, 2003-2010: Transitional Pains and regime legitimacy .New York : Routledge.

Yang, Guobin, 2005/3. “ Environmental NGOs and Institutional Dynamics in China, ” The China Quarterly, Vol. 181 , pp. 46-66.


四、英文網路資料

Hampson, Rick, 2014/12/25. “2014 protests: From Ferguson to Hong Kong, impact unclear,” USA TODAY, <http://www.usatoday.com/story/news/nation/2014/12/25/ferguson-staten-island-protest-2014/20435471/?AID=10709313&PID=6157437&SID=xe5clo8mrdlh>.

Schroeder, Stan, 2011/11/22.“Facebook Makes the World Smaller, Shrinks 6 Degrees of Separation to 4”, Mashable, <http://mashable.com/2011/11/22/facebook-six-degrees></http:>.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39.82.23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39.82.23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