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14118-16302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14118-163024
論文名稱
Title
中共「積極防禦」戰略演變對當前解放軍戰力發展之影響
The Impact of China’s Evolving 'Active Defense' Strategy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LA’s Capabili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1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8-07-0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8-08-14
關鍵字
Keywords
中美軍事衝突、中共軍力發展、反介入戰略、軍事戰略、積極防禦
Development of the PLA’s Combat Capability, Sino-U.S. Military Conflict, Active Defense, Military Strategy, Anti-Access Strateg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1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中共長期遵奉「積極防禦」戰略,然為因應國際局勢轉變,尤其在亞太地區可能引發中、美衝突,並適應現代化戰爭需求,其思維內涵亦隨之轉變,並勢必引導軍種戰略與戰力發展。本論文為探究中共「積極防禦」戰略內涵演變與戰力發展之間的鏈結關係,研究方法上採取「文獻分析法」,內容則聚焦「積極防禦」與「戰力發展」兩大主軸,期望透過研究「積極防禦」戰略內涵的轉變,證明其性質已從守勢型向攻勢型轉變,並分析各軍種戰略及重點戰力發展情形,進而了解對美國亞太地區軍力部署與臺灣安全的影響。
本論文研究發現,中共「積極防禦」戰略係基於國共內戰的歷史背景下,從原本的游擊戰術原則,逐漸發展成軍事戰略指導方針。內涵核心在整體戰爭層面強調戰略防禦性,但在戰役、戰鬥階層則主張採取進攻手段,以改變雙方的作戰態勢,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中共建政後,各個領導人對國際局勢判斷、國家利益需求與未來戰爭趨勢的觀點,主要影響「積極防禦」戰略內涵演變,並成為中共現今從事建軍備戰準繩。尤其進入21世紀後,中共強調保握前20年的戰略機遇期,再加上經濟發展挹注國防經費成長,促使積極軍事現代化,以因應美國介入亞太地區事務,威脅其國家安全與發展利益,使得「積極防禦」戰略逐漸向「攻勢型」轉變。
基於「積極防禦」戰略內涵轉變,勢必引導共軍各軍種戰略及戰力提升。火箭軍除遂行核子戰略嚇阻外,亦提升戰術彈道飛彈攻擊能力,為海、空軍作戰創造有利態勢;海軍展現「遠海護衛」企圖,逐步向太平洋與印度洋發展;空軍向「空天一體、攻防兼備」型轉變,實現全域反應及全疆到達的能力。
Abstract
The PRC has long adhered to the “active defense” strategy. Facing the rapid-changing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responding to potential Sino-America military conflicts, and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warfare, the strategic connotation of Active Defense Strategy is evolving. Content analysis is employed in this study to delineate linkages between the evolving strategic connotations of CCP’s “active defense” strategy & PLA’s military capability, and the impacts toward U.S. military deploymen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s and toward Taiwan’s security.
This study affirms that PRC’s “active defense” strategy is developed from CCP’s Guerrilla Warfare during the civil war against Kuomintang. The core of “active defense” strategy emphasizes strategic defensiveness at the level of the war yet advocates tactical offensiveness at the level of the battle. The evolution of PRC’s “active defense” strategy has been influenced by leaders’ judgements on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China’s national interests, and the trends of future warfare. And this evolution has also become the basis for the PLA’s armament build-ups & war preparation. Seizing the period of strategic opportunity, boosting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ing investments for its national defense, and conducting active military modernization, PRC’s “active defense” strategy is gradually shifting from “defensive defense” to “offensive defense” to respond to U.S. interven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nd to protect PRC’s national security & interests.
Based on the strategic connotation of “active defense” strategy, it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enhancements of military strategies and combat capabilities of the various services of the PLA. In addition to the nuclear deterrence capabilities, the PLA Rocket Force has also increased its tactical ballistic missile capabilities and created a favorable scenario for military operations of PLA’s naval and air force. The PLA Navy has demonstrated its intention of “far sea protection” and of gradual deployments into the Pacific and Indian Oceans. The PLA Air Force has transformed itself into a service of “integration of air & space, preparation for offensiveness and defensivenes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global response & all-terrain reaching”.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誌 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8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2
第三節 研究理論、途徑與方法 2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7
第五節 名詞界定 40
第六節 章節安排 43
第二章 「積極防禦」的內涵與影響因素 45
第一節 「積極防禦」的內涵 45
第二節 維護國家重要利益為主觀的影響因素 53
第三節 因應戰略環境改變為客觀的影響因素 67
第四節 符合現代戰爭需求為直接的影響因素 74
第五節 小結 83
第三章 「積極防禦」內涵的演變 87
第一節 「積極防禦」的探源 87
第二節 各領導人主政時期的演變情形 93
第三節 「積極防禦」向「攻勢型」轉變 107
第四節 小結 114
第四章 當前共軍軍種戰略與戰力發展及影響 117
第一節 火箭軍戰略與戰力發展 117
第二節 海軍戰略與戰力發展 127
第三節 空軍戰略與戰力發展 135
第四節 資訊戰略與戰力發展 145
第五節 對美、臺的影響 152
第六節 小結 159
第五章 結論 16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63
第二節 建議 168
參考文獻 17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分
專書

丁樹範,1996 年。《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1978-1991》。臺北:唐山出版社。 丁樹範等著,2014 年。《2014 年國家安全總體情勢報告》。臺北:遠景、亞太和平
基金會。

王建東,1986 年。《孫子兵法思想體系精解》。臺北:將門出版社。 王文榮,1999 年。《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王厚卿、張興業主編,2000 年。《戰役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王湘穗,2012 年。《趕超與遏制:中美博弈的歷史邏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毛澤東,1991 年。《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央文獻研究室、軍事科學院編,1993 年。《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一卷》。北京:中
央文獻、軍事科學出版社。

中央文獻研究室、軍事科學院編,1993 年。《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二卷》。北京:中 央文獻、軍事科學出版社。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編著,2001 年。《中國戰爭發展史(下)》。北京:人民出版 社。
中國南海研究院,2016 年。《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力報告 2016》。北京:時事出版 社。
中華民國 106 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編纂委員會,2017 年。《中華民國 106 年四 年期國防總檢討》。臺北:國防部。
田震亞,1992 年。《中國近代軍事思想》。臺北:臺灣商務。

平可夫,2006 年。《平可夫看後冷戰三場戰爭與台海衝突》。密西沙加:漢和資訊 出版社。
朱浤源主編,1999 年。《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出版社。

伍仁和,2004 年。《信息化戰爭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杜維運,1999 年。《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 何世同,2004 年。《戰略概論》。臺北:黎明文化。 何涤清主編,2001 年。《戰役學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李際均,1998 年。《軍事戰略思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李炳彥,2003 年。《大謀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李榮常、程建、鄭連清編著,2003 年。《空天一體信息作戰》。北京:軍事科學出
版社。

李少軍主編,2005 年。《國際戰略報告:理論體系、現實挑戰與中國的選擇》。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雲漢,2013 年。《中國近代史》。臺北:三民出版社。 肖天亮主編,2015 年。《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尚金鎖、吳子欽、陳立旭主編,2002 年。《毛澤東軍事思想與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 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孟憲生,2011 年。《人民戰爭整體戰》。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吳淑鳳等編著,2013 年。《中華民國國史紀要(二)十一年~二十年》。臺北:國史館。 邵維華,2016 年。《地緣政治與中美博弈》。臺北:如果出版社。 林中斌、亓樂義,2017 年。《撥雲見日:破解台美中三方困局》。臺北:時報文化。 胡文龍主編,1999 年。《聯合封鎖作戰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胡哲峰,2002 年。《毛澤東武略》。臺北:慧明文化。
胡波,2015 年。《2049 年的中國海上權力:海洋強國崛起之路》。臺北:凱信企管。 范震江、馬保安主編,2007 年。《軍事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軍事科學院軍事戰略研究部,2013 年。《戰略學(2013 年版)》。北京:軍事科學出
版社。

姚有志,2007 年。《國防理念與戰爭戰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高屹,2013 年。《歷史選擇了鄧小平》。臺北:靈活文化。

徐焰,2006 年。《中國國防導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郝柏村,2011。《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五~ 一九四九》。臺北:遠見天下 文化。
郝柏村,2013 年。《郝柏村解讀蔣公八年抗戰日記:一九三七~一九四五(上)》。臺 北:遠見天下文化。
唐德剛,2014 年。《中國革命簡史:從孫文到毛澤東》。臺北:遠流出版社。 章傳家主編,2007 年。《科學發展觀─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北
京:人民出版社。

陳仁公,2013 年。《中國軍事大戲》。臺北:領袖出版社。

陳偉華,2015 年。《戰略:思維邏輯與方法論》。臺北:漢蘆圖書出版社。 曾振,1986 年。《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 曾復生,2004 年。《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一輯》。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鈕先鍾,1988 年。《戰略研究與戰略思想》。臺北:軍事譯粹社。 鈕先鍾,1998 年。《戰略研究入門》。臺北:麥田出版社。
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04 年。《中華民國 93 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 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13 年。《中華民國 102 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
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15 年。《中華民國 104 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

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17 年。《中華民國 106 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 崔長琦主編,2002 年。《21 世紀空襲與反空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彭光謙、姚有志主編,2001 年。《軍事戰略學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彭光謙、姚有志主編,2001 年。《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彭光謙,2006 年。《中國軍事戰略問題研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黃玉洤,2013 年。《中國大陸的邊疆與安全─從陸權邁向海權的戰略選擇》。臺北:
秀威資訊科技。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2011 年。《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習近平,2014 年。《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

習近平,2017 年。《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 張晶、姚延進,1985 年。《積極防禦戰略淺說》。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張羽,2003 年。《論聯合戰鬥》。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張明貴,2005 年。《TOP100 國際關係用語熱門榜》。臺北:書泉出版社。 張玉良主編,2006 年。《戰役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張全啟、劉繼賢主編,2007 年。《毛澤東軍事思想原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張樹德,2010 年。《毛澤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大決策紀實》。臺北:靈活文化出
版社。

張嘯天,2010 年。《國家利益拓展與軍事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 張淑雅,2011 年。《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新北:衛城出版社。 楊中美,2013 年。《中國即將開戰:中國新軍國主義崛起》。臺北:時報文化。 熊光楷,2003 年。《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蔣磊,1997 年。《現代以劣勝優戰略》。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齊正鈞主編,1991 年。《新時期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發展》。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鄧小平,1994 年。《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定秩,2007 年。《國家戰略的理論與實踐》。臺北:中華戰略學會。 鄧鋒,2004 年《當代戰爭理論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劉化錦、單秀法,1984 年。《毛澤東軍事辯證法思想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蔡明彥,2005 年。《中共軍力現代化的發展與挑戰》。臺北:鼎茂圖書。 蔡仁照,2006 年。《信息化戰爭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蔡鳳震、田安平著,2006 年。《空天一體作戰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蔣寶祺、蔣一國、于連坤著,1997 年。《鄧小平新時期國防經濟思想研究》。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蔣磊,1997 年。《現代以劣勝優戰略》。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戴怡芳主編,1997 年。《鄧小平依法從嚴治軍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戴清民主編,2002 年。《直面信息戰》。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戴旭,2010 年。《C 形包圍:內憂外患下的中國突圍》。上海:文匯出版社。 戴旭,2014 年。《肢解中國?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中國的危機》。臺北:風格司藝術
創作坊。

鞠海龍,2009 年。《中國海權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

謝茂淞,2010 年。《亢龍有悔:中共反介入戰略之研究》。臺北:高手專業出版社。 蘇冠群,2013 年。《中國的南海戰略》。臺北:新銳文創。
專書譯著

卜睿哲(Richard C. Bush)著,林添貴譯,2012 年。《一山二虎─中日關係的現狀與亞 太局勢的未來》(The Perils of Proximity: China-Japan Security Relations)。臺北: 遠流出版社。
小川和久(Kazuhisa OGAWA)、西恭之(Takayuki NISHI)著,郭凡嘉譯,2015 年。《台 灣政府閉口不提的中國戰力報告:解放軍打算如何攻下台灣?台海為何是中、 美、日的最主要戰場?》(中国の戦爭力)。臺北:大是文化。
大衛‧拉普金(David P. Rapkin)、威廉‧湯普森(William R. Thompson)著,高一中譯, 2016 年。《二十一世紀的美國與中共權力轉移想定》(Transition Scenarios: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臺北:政務辦公室。
文徹(Daniel Ventre)著,胡生亮等譯,2013 年。《信息戰》(Information Warfare)。北 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平松茂雄(Shigeo Hiramatsu)著,黃壁川、楊鴻儒譯,1994 年。《中國人民解放軍》。
臺北:英瑞出版社。

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著,林添貴譯,2015 年。《2049 百年馬拉松:中國稱霸全 球的秘密戰略》(The Hundred-Year Marathon: China’s Secret Strategy to Replace America as the Global Superpower)。臺北:麥田出版社。
史坦伯格(James Steinberg)、歐漢龍(Michael E. O’Hanlon)著,蔡曉卉譯,2015 年。

《中美新型戰略關係─走向戰爭還是走向合作?》(Strategic Reassurance and

Resolve: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臺北:如果出版社。 石井明(Akira Ishii)著,顏雪雪譯,2016 年。《中國邊境的戰爭真相》(中国国境熱
戦の跡を歩く)。新北:八旗文化出版社。

吉原恒淑(Toshi Yoshihara)、詹姆斯‧霍姆斯(James R. Holmes)著,鍾飛騰、李志斐、 黃楊海譯,2014 年。《紅星照耀太平洋:中國崛起與美國海上戰略》(Red Star over the Pacific: China’s Rise and the Challenge to US. Maritime Strategy)。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貝納‧柯爾(Bernard D. Cole)著,李永悌譯,2015 年。《亞洲怒海戰略》(Asian Maritime Strategies: Navigating Troubled Waters) 。臺北:政務辦公室。
柯林‧葛瑞(Colin S. Gray)著,章昌文譯,2012 年。《作戰論談:戰爭、和平與戰 略的四十箴言》(Fighting Talk: Forty Maxims on War, Peace, and Strategy)。臺北: 史政編譯室。
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著,鍾友綸譯,2017 年。《美、中開戰的起點》(Crouching Tiger: What China’s Militarism Means for the World)。新北:光現出版社。 威廉‧恩道爾(Engdahl, F. W.)著,戴健、顧秀林、朱憲超譯,2013 年。《目標中國: 華盛頓的「屠龍」戰略》(Target China)。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約米尼(Antoine Henri Jomini)著,鈕先鍾譯,2003 年。《戰爭藝術》(The Art of War)。
臺北:麥田出版社。

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著,李靜宜譯,2011 年。《權力大未來:軍事力、經 濟力、網路力、巧實力的全球主導》(The Future of Power)。台北:天下遠見。 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著,王義桅、唐小松譯,2014 年。《大國政治
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臺北:麥田出版社。 范亞倫(Aaron L. Friedberg)著,溫哈溢譯,2014 年。《美國回得了亞洲嗎?》(A Contest
for Supremacy: China, America, and 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Asia) 。臺北:遠 流出版社。
埃利斯‧約菲(Ellis Joffe)著,蓋玉雲、上軍、趙黎青譯,1992 年。《一九七六年以

後的中國軍隊》(People’s War under Modern Conditions: A Doctrine for Modern War)。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
埃里克森(Erickson, A. S.)、戈爾茨坦(Goldstein, L. J.)、李楠(Li, N.)主編,徐勝等譯, 2014 年。《中國、美國與 21 世紀海權》(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21st Century Sea Power)。北京:海洋出版社。
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著,季大方譯,2017 年。《中國 1945:中國革 命與美國的抉擇》(China 1945: Mao’s Revolution and America’s Fateful Choice)。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麥可‧曼德爾邦(Michael Mandelbaum)著,林添貴譯,2017 年。《美國如何丟掉世 界?後冷戰時代美國外交政策的致命錯誤》(Mission Failure: America and the Word in the Post-Cold War Era)。新北:八旗文化出版社。
舒爾茨(Jürgen Schwarz)、赫爾曼(Wilfried A. Herrmann)、塞勒(Hanns-Frank Seller) 編,鞠海龍、吳艷譯,2014 年。《亞洲海洋戰略》(Maritime Strategies in Asia)。 北京:人民出版社。
翁羅素(Russell Ong)著,李柏彥譯,2013 年。《中共與美國的戰略競爭》(China’s Strategic Competi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 詹姆斯‧布萊德利(James Bradley)著,林添貴譯,2016 年。《中國幻象─美國亞洲
劫難的歷史和真相》(The China Mirage: The Hidden History of American Disaster in Asia)。新北市:八旗文化。
瑪格蕾特‧麥克米蘭(Margaret MacMillan)著,溫哈溢譯,2011 年。《只爭朝夕:當 尼克森遇上毛澤東》(Seize the Hour: When Nixon Met Mao)。臺北:時報文化。 薩姆‧坦格里迪(Sam J. Tangerdi)著,吳志丹譯,2015 年。《反介入∕區域拒止戰─ 即將到來的美中之戰和其他戰爭》(Anti-Access Warfare: Countering A2/AD
Strategies)。香港:全球防務出版社。

羅柏‧卡普蘭(Robert D. Kaplan)著,林添貴譯,2017 年。《地理的復仇:一觸即發 的區域衝突、劃疆為界的地緣戰爭,剖析地理與全球布局終極關鍵》(The

Revenge of Geography: What the Map Tells Us About Coming Conflicts and the Battle Against Fate) 。臺北:麥田出版社。
羅伯特‧哈狄克(Robert Haddick)著,童光復譯,2017 年。《海上交鋒:中共、美國 與太平洋的未來》(Fire on the Water: China, America, and the Future of the Pacific)。臺北:政務辦公室。
饒義(Denny Roy)著,周茂林譯,2015 年。《崛起中共與區域安全》(Return of Dragon:

Rising China and Regional Security)。臺北:政務辦公室。

專書論文

丁樹範,2002 年。〈中共軍事研究〉,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中國大陸研究基本手 冊(下冊)》。臺北:陸委會。頁 11-15。
王信力,2013 年。〈戰略研究的位置:戰略研究定位與學科界限的爭辯〉,翁明賢 主編,《戰略安全理論建構與政策研析》。新北市:淡大出版中心。頁 239-261。 艾約銘,2009 年。〈中共外部安全環境與國防政策演變〉,中共研究雜誌社、展望 與探索雜誌社編,《中共建政暨兩岸分治 60 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縣:
法務部調查局。頁 270-290。

任遠喆,2017 年。〈美國南海戰略的形成及其對中國海洋安全的影響〉,高飛、李 明江主編,《中國大周邊關係:和平發展 VS 戰略對冲》。臺北:八方文化。頁 279-297。
李志堯,2008 年。〈中共發動「懲越戰爭」戰略作為〉,殷榮源主編,《國防政策與 戰略:趨勢與發展》。桃園:國防大學戰爭學院。頁 243-259。
林利民,2004 年。〈”9.11”事件以來美國地緣戰略調整及其影響〉,傅夢孜主編,

《反恐背景下的美國全球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頁 187-200。 庸僧,1981 年。〈心臟地區與邊緣地區〉,陳文尚、雷家驥主編,《戰略理論研究》。
臺北:聯鳴文化公司,頁 85-104。

陳偉華,2017 年。〈新戰略環境下的台灣安全挑戰〉,李大中主編,《龍鷹爭輝:大

棋盤中的台灣》。新北:淡大出版中心。頁 33-51。

常漢青,2017 年。〈中國海軍戰略變遷之研究:從比較中國歷史與權力平衡的角度 分析〉,李大中主編,《龍鷹爭輝:大棋盤中的台灣》。新北:淡大出版中心。 頁 367-386。
蔡翼,2009 年。〈解放軍新世紀空權的威脅與挑戰〉,蔡翼主編,《崛起東亞:聚焦 新世紀解放軍》。臺北:勒巴克顧問公司。頁 121-129。
劉遠忠,2009 年。〈解放軍無人機的應用及發展〉,蔡翼主編,《崛起東亞:聚焦新 世紀解放軍》。臺北:勒巴克顧問公司。頁 193-208。
期刊論文

S. Snake,2017/10。〈中國轟 6 巡邏任務對東亞戰略局勢影響〉,《全球防衛雜誌》, 第 398 期,頁 62-68。
古克比,2017/12。〈中國火箭軍東風 31AG 飛彈亮相〉,《全球防衛雜誌》,第 400

期,頁 16-18。 江信良,2010/4。〈中共積極防禦戰略初探—從戰略文化研究途徑解析〉,《景女學
報》,第 10 期,頁 175-196。 吳育騰,2012/8。〈美中軍事戰略「前進部署」與「積極防禦」之研析〉,《空軍學
術雙月刊》,第 629 期,頁 18-42。 林賢參,2007/1。〈「攻擊性嚇阻」與中共介入韓戰之根源〉,《展望與探索》,第 5
卷第 1 期,頁 107-128。 林挺生,2015/4。〈解放軍的現代化與戰略文化:「積極防禦」的戰略思想與解釋架
構〉,《全球政治評論》,第 50 期,頁 49-70。 林中斌,2016/4。〈「解放軍」觀察的誤判與盲點〉,《展望與探索》,第 14 卷第 4 期,
頁 1-15。

沈明室,2009/11/29。〈中共積極防禦戰略的根源、演變與傳統〉,《第八屆國軍軍 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頁 231-266。

胡敏遠,2014/9。〈論析中共空軍在「反介入戰略」中的角色--「積極防禦」的觀 點〉,《中華戰略學刊》,第 103 卷秋,頁 29-57。
倪駿、邱智清,2007/6。〈北斗衛星真實還是唬人?中國的自主衛星導航之路〉,《全 球防衛雜誌》,第 274 期,頁 88-95。
施正鋒,2010。〈戰略研究的過去與現在〉,《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6 卷第 3 期, 頁 31-64。
陳偉華,2009。〈戰略研究的批判與反思:典範的困境〉,《東吳政治學報》,第二 十七卷第四期,頁 1-54。
鳴海裕,2017/3。〈中國崛起後的美軍東亞作戰〉,《全球防衛雜誌》,第 391 期,頁 70-74。
編輯部,2017/10。〈殲 16 多用途戰機〉,《全球防衛雜誌》,第 398 期,頁 34-35。 劉庭華,2003。〈積極防禦戰略與軍事鬥爭準備〉,《軍事歷史》,第 6 期,頁 49-54。 潘政偉,2017/6。〈中共對於南韓部署薩德系統之因應〉,《戰略安全研析》,第一四
六期,頁 41-54。 應天行,2001/7。〈當前中共研發衛星的新重心─小型衛星〉,《全球防衛雜誌》,第
203 期,頁 32-39。

應天行,2016/3。〈中國火箭軍武器庫與太空 C4ISR Part1〉,《全球防衛雜誌》,第 379 期,頁 98-103。
應天行,2016/4。〈中國火箭軍武器庫與太空 C4ISR Part2〉,《全球防衛雜誌》,第 380 期,頁 102-107。
錢尹鑫,2016/10。〈中國大陸南海戰略研究─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例〉,《空軍學術雙 月刊》,第 654 期,頁 33-48。
謝之鵬,2011/10。〈論中國大陸戰略體系與戰略方針之轉變〉,《空軍學術雙月刊》, 第 624 期,頁 44-60。
謝之鵬,2016/10。〈中共積極防禦軍事戰略發展與意涵〉,《陸軍學術雙月刊》,第 五十二卷第 629 期,頁 30-47。

謝游麟,2016/12。〈中共軍隊體制編制改革之研究〉,《展望與探索》,第 14 卷第

12 期,頁 50-74。 蘇長春,2011/2。〈中共軍事戰略轉變之意涵:「巴特雷特模式」分析〉,《國防雜誌》,
第二十六卷第一期,頁 116-133。 顧立民,2011/9。〈中共「積極防禦」戰略方針研析〉,《中華戰略學刊》,第 100 卷
秋,頁 140-166。

學位論文

丁德榕,2000 年。《後冷戰時期中共軍事戰略─信息戰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 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申云翰,2005 年。《美國與中共軍事戰略角力對亞太地區之影響─以地緣政治學分 析》。臺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信良,2004 年。《中共積極防禦戰略─從戰略文化探究》。臺北:淡江大學國際 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明室,2005 年。《中共積極防禦戰略:根源、演變與傳統》。臺北:政治作戰學 校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原池,1996 年。《中共積極防禦戰略之研析》。臺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 碩士論文。
林琰輝,2006 年。《中共軍事戰略轉變之研究(1950-2000)》。桃園:中央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志良,2007 年。《從中共軍事戰略之演變論台海安全》。臺北:政治作戰學校政 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文仲,2005 年。《中共軍事戰略與軍事現代化之演變─從現實主義之觀點分析》。 高雄: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浩彥,1996 年。《中共積極防禦戰略思想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 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國志,1998 年。《後冷戰時期中共軍事戰略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三民 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大元,2003 年。《中共軍事戰略之研究(1922-2002)─兼論我國軍事戰略之方向》。 花蓮: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昇,2010 年。《胡錦濤時期中共軍事戰略發展之研究(2002-2010)》。臺北:政治 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論文。
曹義修,2004 年。《中共積極防禦的戰爭觀─區域性與全球性的持續與變遷》。臺 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連煒,2007 年。《從「反分裂國家法」析論中共軍事戰略之轉變》。臺北:政治 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宇翔,1997 年。《毛、鄧軍事思想的「積極防禦」之比較》。臺北:政治作戰學 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家葦,2014 年。《中共軍事戰略思維研究─以釣魚臺主權爭議為例》。臺北:國 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諸葛雲,2005 年。《中共軍事戰略發展之淨評估》。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 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順銘,2001 年。《從戰略文化觀點探討中共軍事戰略與用兵動因》。臺北:國防 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興臨,2005 年。《冷戰後中共軍事戰略理論與實踐》。臺北:政治大學戰略與國 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陽文山,2015 年。《中共軍事戰略之研究─戰略文化觀點》。高雄:中山大學中 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論文。
顧立民,2007 年。《中共軍事戰略轉變(1989-2007)》。高雄: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 博士論文。
報紙

中央社,2017/5/21。〈習嗆菲律賓:敢在南海硬幹就開戰〉,《聯合報》版 9。 田思怡,2016/8/31。〈美印簽軍事後勤協定抗衡大陸〉,《聯合報》,版 10。 李仲維,2018/5/19。〈轟 6K 南海起降訓練〉,《聯合報》,版 A10。 林中斌,2016/9/14。〈南海仲裁將成「歷史註腳」〉,《聯合報》,版 15。 林庭瑤,2017/2/2。〈陸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專家估第二季下水〉,《聯合報》,版 8。 林庭瑤,2018/2/7〈陸基中段反飛彈攔截共軍試驗成功〉,《聯合報》,版 8。 郭玫君,2017/1/23。〈大陸深度軍民融合習近平親掌〉,《聯合報》,民國,版 8。 程嘉文,2016/12/26。〈共軍遼寧艦穿越第一島鏈〉,《聯合報》,版 1。 蔡佩芳,2017/11/7。〈美日勾勒「自由印太」新戰略〉,《聯合報》,版 1。
網際網路

中央軍委會,2016/1/1。〈中央軍委關於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意見〉,《新華社》,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6-01/01/c_1117646695.htm>。 中安線上,2012/8/24。〈外媒:中國裝備 EJ-10 電子戰飛機堪比美軍 EA-18G〉,《中
華 網 》 ,

<http://big5.china.com/gate/big5/military.china.com/important/64/20120824/17391 476.html>。
林序家,2018/4/12。 〈史上最大!南海閱兵習近平:建成世界一流海軍〉,《新頭 殼》,<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8-04-12/120674>。
陳建瑜, 2016/5/1 。 〈 黃 岩 島 造 陸 卡 特 : 恐 爆 軍 事 衝 突 〉 , 《 旺 報 》 ,

<https://tw.news.yahoo.com/黃岩島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