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15110-05541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15110-055410
論文名稱
Title
藉由探究式教學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童正向情緒之研究
The Use of Inquiry Teaching to Enhance Positive Emotion 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6-2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7-15
關鍵字
Keywords
探究式教學、國小學童、正向情緒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ositive emotion, inquiry teaching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7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小學童藉由探究式教學提升正向情緒之成效及了解不同背景的實驗組學童在實施探究式教學後其正向情緒提升的情形。
本研究以準實驗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高雄市某國小六年級61名學童為研究對象,其中31名為實驗組(16位男生、15位女生),30名為對照組(15位男生、15位女生)。實驗組學童進行9週共18節課融入正向情緒課程於探究式教學,對照組學童則以傳統講述式教學進行正向情緒融入課程,在實驗進行之前與結束後,所有參與學童填答研究者自編的「國小高年級學童正向情緒量表」藉以了解學童在實施探究式教學後正向情緒的提升成效。為了瞭解實驗組學生改變的軌跡,在教學結束後選取6位實驗組學童進行事後訪談。所有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性及相依性樣本t考驗、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最後再以訪談結果作為量化資料之佐證。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實施探究式教學後,實驗組學童在正向情緒中的「自信」後測表現顯著高於對照組學童。
二、實驗組學童在正向情緒中的「自信」後測總分顯著高於前測總分。
三、實驗組學童其學業成就表現為中等者,在正向情緒中的「自信」提升情形顯著優於高學業成就學童。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未來教學實施及相關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ositive emotion and assess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background students while they attending this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A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design was conducted on this stud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who were taught by 9-weeks of “Inquiry Teaching”;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trol group students who were taught b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During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courses, all participants conducted investigator-developed instrument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ositive Emotion Scale”. In addition, 6 target students with more improvement scores on the post-test of positive emotion scale were recruited a follow-up interview for finding the effects of inquiry teaching project. Independent-samples t-test, paired-sample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ANCOVA were conducted for comparing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A theme content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qualitative data.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After the use of “Inquiry Teach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scor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2.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scor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ptimistic” or “gratitude”.
3.The experimental group moderate academic achievers present significantly more improvement on self-confidence than those of the highest academic achievers.
According to those significant findings, educational recommendat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also provided toward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who can discussfurther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次
摘要…………………………………………………………………….……….Ⅰ
Abstract…………………………………………………………………………Ⅱ
目次…………………………………………………………………….……….Ⅳ
表次………………………………………………………………………..…….Ⅵ
圖次………………………………………………………………………..…….Ⅷ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探究式教學的內涵、模式及其相關研究…………………………..7
第二節 正向情緒的內涵、種類及其相關研究…………………………….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29
第一節 研究對象……………………………………………………………..30
第二節 研究工具…………………………………………………………......32
第三節 正向情緒融入探究式教學之課程架構……………………………..38
第四節 實施的過程…………………………………………………………..42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45
第一節 探究式教學融入正向情緒的實驗成效分析結果…………………..45
第二節 實驗組學生在正向情緒三向度之前後測差異分析………………..52
第三節 不同背景的實驗組學生在教學前後正向情緒提升之差異分析結果54
第四節 探究式教學提升正向情緒之質性分析結果………………………..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8
第一節 結論…………………………………………………………………..98
第二節 建議…………………………………………………………………..100
參考文獻……………………………………………………………………….105
一、中文部份…………………………………………………………………105
二、英文部分…………………………………………………………………108
附錄……………………………………………………………………………...110
附錄一 國小高年級學童正向情緒問卷……………………………………..110
附錄二 正向情緒教案設計…………………………………………………..114
附錄三 自信學習單…………………………………………………………..122
附錄四 樂觀學習單…………………………………………………………..125
附錄五 感恩學習單…………………………………………………………..129
附錄六 教學回饋單及訪談大綱……………………………………………..132

表次
表2-1 探究教學之相關研究與結果摘要………………………………………13
表2-2 正向情緒的分類…………………………………………………………20
表2-3 正向心理及正向情緒之相關研究與結果摘要…………………………22
表2-4 樂觀相關研究與結果摘要………………………………………………25
表3-1 實驗組及對照組學生背景資料分析……………………………….. ….31
表3-2 正向情緒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33
表3-3 社經地位等級計算表……………………………………………………35
表3-4 正向情緒量表Cronbach’α………………………………………………36
表3-5 審查問卷之專家名錄……………………………………………………37
表3-6 正向情緒教學課程架構與內容…………………………………………38
表4-1 受試者在正向情緒前測得分之描述統計摘要表………………………45
表4-2 受試者在正向情緒後測得分之描述統計摘要表………………………46
表4-3 教學組別 測量階段在正向情緒得分之描述統計摘要表…………….47
表4-4 以自信為依變項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48
表4-5 自信分量表後測得分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49
表4-6 以樂觀為依變項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50
表4-7 樂觀分量表後測得分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50
表4-8 以感恩為依變項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51
表4-9 感恩分量表後測得分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51
表4-10 實驗組在正向情緒三向度前後測改變情形之t-test摘要表………….52
表4-11 實驗組不同性別學生在正向情緒各向度前後測進步分數的t-test比較表54
表4-12 實驗組不同學業成就學生在正向情緒前後測進步分數比較表……..56
表4-13 實驗組不同社經地位學生在正向情緒前後測分數比較表…………..58
表4-14 實驗組不同社經地位學生在自信進步分數之ANOVA摘要表……..59
表4-15 實驗組不同社經地位在樂觀進步分數之ANOVA摘要表…………..59
表4-16 實驗組不同社經地位在感恩進步分數之ANOVA摘要表………..…59
表4-17 實驗組不同家中排行學生在正向情緒前後測進步分數比較表…….61
表4-18 實驗組不同家中排行在自信進步分數之ANOVA摘要表…………..62
表4-19 實驗組不同家中排行在樂觀進步分數之ANOVA摘要表…………..62
表4-20 實驗組不同家中排行在感恩進步分數之ANOVA摘要表…………..62
表4-21 實驗組父親不同教養方式學生在正向情緒前後測進步分數比較表..64
表4-22 實驗組父親不同教養方式在自信進步分數之ANOVA摘要表……..65
表4-23 實驗組父親不同教養方式在樂觀進步分數之ANOVA摘要表……..65
表4-24 實驗組父親不同教養方式在感恩進步分數之ANOVA摘要表……..65
表4-25 實驗組母親不同教養方式學生在正向情緒前後測進步分數比較表..67
表4-26 實驗組母親不同教養方式在自信進步分數之ANOVA摘要表……..68
表4-27 實驗組母親不同教養方式在樂觀進步分數之ANOVA摘要表……..68
表4-28 實驗組母親不同教養方式在感恩進步分數之ANOVA摘要表…. …68
表4-29 自信單元-學生列舉楷模對象統計表………………………………..74
表4-30 自信單元-「最沒有信心的事情」統計表…………………………..74
表4-31 自信單元-學生擬定改善策略統計表………………………………..75
表4-32 自信單元-學生執行改善策略自評統計表…………………………..76
表4-33 樂觀單元-學生挫折感來源統計表…………………………………..84
表4-34 樂觀單元-學生執行改善策略自評統計表…………………………..85
表4-35 感恩單元-一日生活感恩對象統計表………………………………..92
表4-36 感恩單元-畢業前夕感恩對象統計表………………………………..93
表4-37 感恩單元-為地球村傳愛行動統計表………………………………..94
表4-38 教學回饋統計表……………………………………………………….. 97
圖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29
圖 3-2 正向情緒課程核心概念發展圖……………………………………..40
圖 4-1 教學組別 測量階段在自信得分之型態圖………………………...4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份
方郁斌(2006)。以嵌入式評量融入國小中年級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王沂釗(2005)。幽谷中的曙光─正向心理學發展與希望理論在輔導上的應用。教育研究,134,106-117。
王美芬、熊召弟(1996)。國民小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王慈君(2006)。探究教學法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探討。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余福成(2005)。探究教學模式在國小社會學習領域鄉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吳柏菱(2005)。進行環境問題專題探究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環境典範之影響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吳相儀(2006)。樂觀訓練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樂觀信念、因應策略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佩倫(2005)。利用網路資源在國小五年級進行科學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杜品儀(2007)。樂觀學習課程方案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樂觀解釋型態及正向情緒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杜昭宜(2008)。正向心理團體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憂鬱情緒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仁和(2000)。與情緒共舞。台北:洪葉。
林木村(2008)。改良式探究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聲音」單元學習成效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懿行(2008)。不同體驗式探究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科學歸納能力與學習成效相關之研究∼以種植植物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邱廣興(2002)。探究教學在資訊融入自然學習領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未出版。
侯亭妤(2007)。我國青少年正向情緒及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振方(2003)。探究式教學的歷史回顧與創造性探究模式之初探。高雄師大學報,15,641-662。
徐秋碧(2007)。正向情緒輔導方案對生活適應困擾國小學童之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晉偉(2008)。國小高年級兒童依附關係、樂觀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常雅珍(2004)。激發心靈潛能-以正向心理學內涵建構情意教育課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常雅珍(2005)。國小情意教育課程-正向心理學取向。台北:心理。
常雅珍、毛國楠(2006)。以樂觀和正向意義建構國小五年級情意教育的質化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5,77-116。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清濱(2000)。探究教學法。師友,5,45–49。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德智體群美五育理念與實踐。台北:教育部。
許洛境(2008)。學童樂觀程度與學業成就關係之探究—以雲林縣一所小型學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佩宜(2007)。我的教學行動-促進國小高年級學童數學概念知識與過程能力之實踐。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陳乃綺(2009)。國小學童之樂觀信念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玫菁(2009)減悲/增樂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悲觀/樂觀信念、憂鬱及焦慮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為堅(2004)。學校憂鬱傾向學生推估及預防策略(教育部專案研究)。台北:教育部
陳淨怡(2008)。正向思考教學活動對高年級學童攻擊行為、人際關係與正向意義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博文(2006)。進行科學探究教學以促進五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探討。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陳學志、吳相儀、徐芝君、陳馨怡(2008)。揮灑正向的生活素養彩虹:涵養學生的感恩與樂觀情緒。教師天地,157,19-27。
傅維寧(2007)。正向情緒成長團體運用於憂鬱患者:療效評估與改變因子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雪芳(2008)。樂觀創意教學對國小學童樂觀解釋型態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志賢(2003)。科學探究教學模組對國小中年級兒童科學本質觀影響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黃婉鈴(2005)。以科學探究教學模組提升國小中年級學童科學過程技能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楊連智(2006)。動手作探究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對國小五年級力學學習成效比較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葉靜瑜(2008)。正向情緒課程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童之正向情緒及挫折容忍力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綺文(2004)。國小自然科建構式與食譜式探究教學比較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鄭嘉裕(2005)。科學探究教學模組設計、教學與精緻化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中年級「植物的認識與種植」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璟婷(2008)。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正向心理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弘志(2004)。從建構主義看探究教學。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39,1-14。
顏秀芳(2007)。兒童樂觀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份
Colburn A., & Bianchini,J.A.(2000). Teaching the nature of science through inquiry to prospective elementary teacher:A tale of researche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7(2), 177-209.
Covington, M. V. (1992). Making the grade: A self-worth perspective on motivation and school refor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vington, M. V., & Müeller, K. J. (2001). Intrinsic versus extrinsic motivation: An approach/avoidance reformul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 157-175.
Covington, M. V., & Omelich, C. L. (1991). Need achievement revisited: Verification of Atkinson’s original model. In C. D. Spielberger, I. G. Sarason, Z. Kulcsar, & G. L. Van Heck(Eds.), Stress and emotion: Anxiety, anger, and curiosity(Vol. 14)(pp.85-105). Washington, DC: Hemisphere.
Covington, M. V., & Roberts, B. (1994). Self-worth and college achievement: Motivational and personality correlates. In P. R. Pintrich, D. R. Brown, & C. E. Weinstein(Eds.), Student motivation, cognition, and learning: Essays in honor of Wilbert J. McKeachie(pp. 157-187). Hillsdale, NJ: Erlbaum.
Denzin, N. K. (1992).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and cultural studies: The politics of interpretation. Blackwell: Oxford.
Fredrickson, B. L., & Branigan, C. A. (2001). Positive emotions. In T. J. Mayne, & G. A. Bonnano (Eds.), Emotion: Current issu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NY: Guilford Press.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NY: Bantam Books.
Lawshe, C. H. (1975).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content validity.Personnel ychology, 28, 563-575.
Martin-Hansen, L. (2002). Defining inquiry. The Science Teacher, 69(2), 34-37.
Pintrich, R. P., & Schunk, D. H. (2008).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errill.
Seligman, M. E. P. (2002).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revention, and positive therapy.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3-12). NY: Oxford.
Trowbridge, L. W., & Bybee, R. W. (1986). Becoming a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 Columbus, Ohio: Merrill.
Watkins, P. C. (2003). Grateful and happiness: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grateful and relationships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2(5), 431-452
Watson, D., Clark, L. A., & Tellegen, A. (1988).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brief measu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The PANAS sca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1063-1070.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9.26.246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9.26.246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