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15111-16381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15111-163818
論文名稱
Title
唐聲詩及其樂譜研究
A Study of T’ang Vocal Poems and Music Score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30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1-06-3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1-07-15
關鍵字
Keywords
仁智要錄、三五要錄、敦煌曲譜、法曲、博雅笛譜、大曲、五弦琵琶譜
Boya Dipu, Renzhi Yaolu, Wuxuan Pipapu, Dunhuang Qupu, Daqu, Faqu, Sanwu Yaolu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901 次,被下載 1578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90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578 times.
中文摘要
唐朝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形式方面,無論古體律絕,或是五言、七言都由完備而達全盛之境。而且唐詩不僅可以朗誦,能合樂,還可披管弦,因此唐代音樂的興盛,與唐詩的發達,恰互為輝映。
本論文的聲詩歌辭方面,筆者主要討論隋唐至五代間,可歌唱的敦煌歌辭、唐詩與樂府詩;唐樂古譜方面,採用葉棟所譯譜的《敦煌曲譜》、唐傳《五弦琵琶譜》、唐傳十三弦《仁智要錄》箏譜、唐大曲《仁智要錄》箏曲、《三五要錄》琵琶譜與《博雅笛譜》橫笛譜等(不包含合奏樂譜與鋼琴伴奏譜)為素材,且將樂譜中與其所填配的唐聲詩作為研究對象,進而申說聲詩歌辭與樂譜二者的關係。
全文共分為九章,各章「唐聲詩」的部分,以唐聲詩「大曲」與「法曲」之分類為論述對象,又將「大曲」和「法曲」中的聲詩與各樂譜之間,作一討論。最後,再整理不歸屬於「大曲」和「法曲」二類的「唐舞曲」,說明聲詩與樂曲中的各項問題。
總結來說,本論文可從「聲詩總數與譯譜論述的情況」、「五種樂譜的結構與聲詩填配」與「聲詩歌辭在樂曲組織的詮釋」等三方面作綜合整理。筆者盼能在前人為「唐聲詩」所作的研究中,再賦予一新的生命力,也為「聲詩歌辭」在「唐樂譜」的實踐上,將中國唐、五代古典詩歌與傳統音樂樂譜間,作一跨領域的結合,以開啟不同的道路
Abstract
The Tang Dynasty was a golden ag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In terms of format, ancient-style lujue, five-character, or seven-character poems all achieved a peak status. Tang poems could not only be recited, paired with music, and can be used with wind and string instruments. Thus, the rise of Tang Dynasty music reflected the glory of Tang poetry development.
In this thesis, regarding sound poems and lyrical poems, the author primarily discusses the Dunhuang lyrics, Tang poetry, and Yuefu poetry that could be sung betwee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o the Five Dynasties. In terms of ancient poems of Tang music, this study uses the Dunhuang Qupu(《敦煌曲譜》)arranged by Ye Dong(葉棟), Tang Dynasty Wuxuan Pipapu(《五弦琵琶譜》), Tang Dynasty thirteen-string Renzhi Yaolu(《仁智要錄》) guzheng sheet music, Tang Daqu Renzhi Yaolu(唐大曲《仁智要錄》) guzheng song, Sanwu Yaolu(《三五要錄》) pipa sheet music, and Boya Dipu(《博雅笛譜》) horizontal flute sheet music (not including choral accompaniment sheet music and piano accompaniment sheet) as the materials, and studies the sheet music as well as the associated Tang sound poems, in turn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nd poem lyrics and the sheet music.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nine chapters. In each chapter, the portions on “Tang sound poems” are categorized as Tang sound poem “Daqu” and “Faqu” for discussion, and “Daqu” and “Faqu” sound poems and sheet music are discussed. Finally, “Tang dance music” not classified into “Daqu” and “Faqu” is discussed, to explain the various issues in the sound poems and the music.
In sum, this thesis compositely organizes the three aspects of “total number of sound poems and musical arrangement discourse conditions,” “the structure and sound poem application of five types of sheet music,”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und poem lyrics in musical organization.” The author hopes to infuse new vitality into previous scholarly research into “Tang sound poems,” mak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connection in the practice of “sound poem lyrics” in “Tang sheet music” to Chines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classical poetry and traditional sheet music, in order to blaze a new trail.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8
第四節 文獻探討 19
第五節 論文架構 31
第二章 從《敦煌曲譜》論唐代大曲之摘遍和樂譜——以〈慢曲子伊州〉、〈伊州〉為例 35
第一節 前言 35
第二節 唐代大曲與〈伊州〉的內涵 35
一、唐代大曲的結構 35
二、〈伊州〉歌辭的內容 38
第三節 《敦煌曲譜》的結構與配辭 40
一、《敦煌曲譜》的結構 40
二、《敦煌曲譜》的配辭 45
第四節 聲詩與曲譜的句式與樂句 47
一、〈慢曲子伊州〉歌辭的句式 47
二、〈慢曲子伊州〉曲譜的樂句 48
三、〈伊州〉歌辭的句式 49
四、〈伊州〉曲譜的樂句 54
第五節 曲譜與聲詩的樂調與音律 56
一、〈慢曲子伊州〉與〈伊州〉的旋律 56
二、〈慢曲子伊州〉與〈伊州〉的音值 57
三、〈慢曲子伊州〉與〈伊州〉的節奏 57
四、〈慢曲子伊州〉與〈伊州〉的用韻 58
五、〈慢曲子伊州〉與〈伊州〉的聲調 60
第六節 小結 62
第三章 從《仁智要錄》箏譜論唐代大曲之摘遍和樂譜——以〈涼州辭〉、〈還京樂〉、〈蘇莫遮〉、〈回波樂〉、〈春鶯囀〉為例 65
第一節 前言 65
第二節 五首大曲摘遍的來源 65
一、〈涼州辭〉曲調的來源 65
二、〈還京樂〉曲調的來源 67
三、〈蘇莫遮〉曲調的來源 68
四、〈回波樂〉曲調的來源 68
五、〈春鶯囀〉曲調的來源 69
第三節 聲詩與曲名的聯繫 70
一、〈涼州辭〉與「涼州」的關係 70
二、〈還京樂〉與「還京樂」的關係 75
三、〈蘇摩遮〉與「蘇莫遮」的關係 76
四、〈回波樂〉與「回波爾時」的關係 77
五、〈春鶯囀〉與「大小春鶯囀」的關係 84
第四節 樂曲與聲詩的填配 85
一、《仁智要錄》的作者與內容 85
二、「涼州」曲與〈涼州辭〉的填配 87
三、「還城樂」曲與〈還京樂〉的填配 90
四、「蘇摩遮」曲與〈蘇莫遮〉的填配 91
五、「回杯樂」曲與〈回波樂〉的填配 93
六、「春鶯囀」曲與〈春鶯囀〉的填配 95
第五節 小結 103
第四章 從《仁智要錄》、《三五要錄》與《博雅笛譜》論唐代大曲之摘遍和樂曲——以〈想夫憐〉、〈劍器渾脫〉、〈泛龍舟〉為例 105
第一節 前言 105
第二節 三種大曲摘遍的來源 106
一、〈想夫憐〉曲調的來源 106
二、〈劍器渾脫〉曲調的來源 107
三、〈泛龍舟〉曲調的來源 109
第三節 聲詩與曲名的聯繫 110
一、〈想夫憐〉的題意與聲詩 110
二、〈劍器渾脫〉的題意與聲詩 112
三、〈泛龍舟〉的題意與聲詩 115
第四節 樂曲與聲詩的填配 117
一、《仁智要錄.想夫憐》與〈相府蓮〉的填配 117
二、《三五要錄.想夫憐》器樂的特色 120
三、《仁智要錄.劍器渾脫》與〈劍器渾脫〉的填配 121
四、《博雅笛譜.劍器渾脫》器樂的特色 122
五、《仁智要錄.泛龍舟》與〈泛龍舟〉的填配 123
六、《博雅笛譜.泛龍舟》器樂的特色 125
七、《三五要錄.泛龍舟》器樂的特色 126
第五節 小結 127
第五章 從《五弦琵琶譜》論唐代大曲之摘遍和樂譜——以〈何滿子〉與〈簇拍陸州〉為例 129
第一節 前言 129
第二節 二首大曲摘遍的沿革 129
一、〈何滿子〉曲調的沿革 129
二、〈簇拍陸州〉曲調的沿革 132
第三節 聲詩與曲名的聯繫 133
一、〈何滿子〉與「何滿子」的關係 133
二、〈簇拍陸州〉與「簇拍陸州」的關係 139
第四節 樂曲與聲詩的填配 141
一、《五弦琵琶譜》的歷史與內容 141
二、「何滿子」曲與〈何滿子〉的填配 146
三、「簇拍陸州」曲與〈簇拍陸州〉的填配 149
第五節 小結 152
第六章 從《五弦琵琶譜》論唐代法曲和樂譜——以〈聖明樂〉、〈秦王破陣樂〉、〈飲酒樂〉與〈書卿堂堂〉為例 153
第一節 前言 153
第二節 「法曲」的淵源與特色 153
一、「法曲」的淵源與流傳 153
二、「法曲」的曲目與內容 156
三、「法曲」的特色與用途 158
第三節 四首法曲的沿革 163
一、〈聖明樂〉曲調的沿革 163
二、〈秦王破陣樂〉曲調的沿革 164
三、〈飲酒樂〉、〈堂堂〉曲調的沿革 167
第四節 聲詩與曲名的聯繫 169
一、〈聖明樂〉與「聖明樂」的關係 169
二、〈秦王破陣樂〉與「破陣樂」的關係 170
三、〈飲酒樂〉與「飲酒樂」的關係 173
四、〈堂堂〉與「堂堂」的關係 174
第五節 樂曲與聲詩的填配 176
一、「聖明樂」曲與〈聖明樂〉的填配 176
二、「秦王破陣樂」曲與〈破陣樂〉的填配 178
三、「飲酒樂」曲與〈飲酒樂〉的填配 182
四、「書卿堂堂」曲與〈堂堂〉的填配 184
第六節 小結 186
第七章 從《仁智要錄》與《五弦琵琶譜》論唐代法曲和樂譜——以〈王昭君〉與〈婆羅門〉為例 189
第一節 前言 189
第二節 〈王昭君〉法曲與聲詩 189
一、〈王昭君〉曲調的淵源 189
二、胡地與漢室的對比 195
三、象徵與譬喻的運用 199
四、連章詩的多面陳述 201
五、不屬於聲詩的詩作 204
第三節〈婆羅門〉法曲與聲詩 208
一、〈婆羅門〉的淵源與聲詩 208
二、〈婆羅門〉與〈霓裳羽衣〉的關係 211
三、〈霓裳羽衣曲〉的特色 214
四、〈霓裳羽衣曲〉的內容 215
第四節 樂曲與聲詩的填配 218
一、《仁智要錄.王昭君》與〈王昭君〉的填配 218
二、《五弦琵琶譜.王昭君》與〈王昭君〉的填配 220
三、《仁智要錄.婆羅門》與〈婆羅門〉的填配 224
第五節 小結 226
第八章 從《五弦琵琶譜》與《三五要錄》論唐代舞曲和樂譜——以〈昔昔鹽〉與〈三臺〉為例 227
第一節 前言 227
第二節 〈昔昔鹽〉舞曲與聲詩 227
一、〈昔昔鹽〉舞曲的沿革 227
二、〈昔昔鹽〉的各首聲詩 228
三、〈昔昔鹽〉的三類主題 236
第三節 〈三臺〉舞曲與聲詩 238
一、〈三臺〉舞曲的沿革 238
二、〈三臺〉的各首聲詩 239
三、〈三臺〉曲調的類別 243
第四節 樂曲與聲詩的填配 246
一、《五弦琵琶譜.惜惜鹽》與〈昔昔鹽〉的填配 246
二、《五弦琵琶譜.三臺》與〈三臺〉的填配 249
三、《三五要錄.三臺》與〈三臺〉的填配 252
第五節 小結 253
第九章 結論 255
一、聲詩總數與譯譜論述的情況 255
二、五種樂譜的結構與聲詩填配 256
三、聲詩歌辭在樂曲組織的詮釋 258
參考書目 261
一、古籍書目 261
二、近人著作 263
三、日文書目 267
四、學位論文 267
五、期刊論文 268
附錄一 《敦煌曲譜》 271
附錄二 《五弦琵琶譜》 275

圖次
譜例一:《敦煌曲譜.慢曲子伊州》 48
譜例二:《敦煌曲譜.伊州》 55
譜例三:《仁智要錄.涼州》 88
譜例四:《仁智要錄.還城樂》 90
譜例五:《仁智要錄.蘇莫者》 92
譜例六:《仁智要錄.回波樂》 94
譜例七:《仁智要錄.春鶯囀》 95
譜例八:唐大曲《仁智要錄.春鶯囀》 98
譜例九:《仁智要錄.想夫憐》 118
譜例十:《三五要錄.想夫憐》 120
譜例十一:《仁智要錄.劍器渾脫》 121
譜例十二:《博雅笛譜.劍器渾脫》 123
譜例十三:《仁智要錄.泛龍舟》 124
譜例十四:《博雅笛譜.泛龍舟》 125
譜例十五:《三五要錄.泛龍舟》 126
譜例十六:《五弦琵琶譜.何滿子》 147
譜例十七:《五弦琵琶譜.六胡州》 150
譜例十八:《五弦琵琶譜.聖明樂》 177
譜例十九:《五弦琵琶譜.秦王破陣樂》(B) 179
譜例二十:《五弦琵琶譜.秦王破陣樂》(A) 182
譜例二十一:《五弦琵琶譜.飲酒樂》 183
譜例二十二:《五弦琵琶譜.書卿堂堂》 184
譜例二十三:《仁智要錄.王昭君》 219
譜例二十四:《五弦琵琶譜.王昭君》(A) 221
譜例二十五:《五弦琵琶譜.王昭君》(B) 223
譜例二十六:《仁智要錄.婆羅門》 224
譜例二十七:《五弦琵琶譜.惜惜鹽》(A) 247
譜例二十八:《五弦琵琶譜.惜惜鹽》(B) 249
譜例二十九:《五弦琵琶譜.三臺》 250
譜例三十:《三五要錄.三臺》 252

表次
表格一:葉棟譯《敦煌曲譜》二十五首,入歌有三首 12
表格二:其他人譯《敦煌曲譜》二首,入歌四首 13
表格三:葉棟譯《仁智要錄》箏譜入歌三十首 13
表格四:其他人譯《仁智要錄》八首,入歌八首 15
表格五:葉棟譯唐傳《五弦琵琶譜》三十二首,入歌十一首 16
表格六:其他人譯《五弦琵琶譜》,入歌十首 16
表格七:葉棟譯《三五要錄》琵琶譜九首,入歌一首 17
表格八:葉棟譯《博雅笛譜》、《龍笛譜》橫笛譜五首 17
表格九:「音樂詩」與「聲詩」之碩博論文 2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古籍書目(先依年代,再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吳)韋昭注:《國語》(附校刊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9月。
(南朝梁)沈約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年。
(唐)元稹著,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唐)杜佑著:《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杜甫著,(清)錢謙益箋注,錢曾編:《杜甫錢注》,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9月。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詮》,台北:華正出版社,1990年。
(唐)姚思廉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梁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段安節著:《樂府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段成式著:《酉陽雜俎》,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0月。
(唐)崔令欽著,任半塘箋訂:《教坊記箋訂》,台北:宏業書局,1973年。
(唐)張鷟著:《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慧琳著,徐時儀校注:《一切經音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唐)魏徵,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台北:鼎文書局,2006年。
(唐)蘇鶚著:《杜陽雜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釋辯機撰,釋玄奘譯:《大唐西域記》,載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93,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後晉)劉昫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2000年。
(宋)歐陽修、宋祁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98年。
(宋)計有功著:《唐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
(宋)南卓著:《羯鼓錄》,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宋)陳暘著:《樂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211,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鄭樵著:《通志》,台北:新興書局,1959年7月。
(宋)王讜著:《唐語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錢易著:《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贊寧著,范祥雍點校:《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宋)王灼著:《碧雞漫志》,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9月。
(宋)沈括著:《夢溪筆談》,台北:中華書局,1985年。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
(宋)蘇軾著:《仇池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蘇軾著:《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蘇軾著:《東坡詞》,北京:中國書店,1996 年4月。
(宋)蘇軾著:《東坡題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王溥著:《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計有功著:《唐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
(宋)李昉:《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李冶著:《敬齋古今黈》,台北:中華書局,1985年。
(元)脫脫著,楊家駱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元)脫脫等著,楊家駱編:《新校本遼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明)胡震亨著:《唐音癸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5月。
(明)梅鼎祚著:《樂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95,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王士禛著,李永祥校注:《唐人萬首絕句選校注》,山東:齊魯書社,1995年3月。
(清)王重民輯錄,陳尚君修訂:《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何文煥著:《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5月。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增訂本)全十五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毛奇齡著:《竟山樂錄》,載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22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凌廷堪著:《燕樂考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仁壽本二十六史》,台北:成仁出版社,1971年。

二、近人著作(依照姓氏筆劃排列)
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舞蹈史研究組編:《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8月。
方寶璋、鄭俊暉著:《中國音樂文獻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王子初著:《音樂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王昆吾、任半塘編著:《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集》(上)(下),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
王昆吾著:《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王重民輯錄,陳尚君修訂:《補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王重民輯錄,陳尚君修訂:《補全唐詩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王維真著:《漢唐大曲研究》,台北:學藝出版社,1988年。
王德塤著:《中國樂曲考古學與實踐》,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耀華、杜亞雄著:《中國傳統音樂概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王耀華著:《中國傳統音樂樂譜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丘瓊蓀著,任中杰、王延齡校:《燕樂探微》,載於《燕樂三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丘瓊蓀著:《法曲》,台北:鼎文書局,1974年。
任半塘著:《唐聲詩》(上編)(下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
任半塘著:《敦煌曲初探》,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11月。
任半塘著:《敦煌曲校錄》,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5年5月。
任半塘著:《敦煌歌辭總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向回著:《雜曲歌辭與雜歌謠辭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
朱謙之著:《中國音樂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余照春婷編輯,盧元駿輯校:《增廣詩韻集成》,載於《詩詞曲韻總檢》,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10月。
吳湘洲著:《唐代歌詩與詩歌——論歌詩傳唱在唐詩創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李曉明著:《唐詩歷史觀念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沈冬著:《唐代樂舞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沈思岩著:《聲樂講座》,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
岳珍著:《音樂與文獻論集》,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
金文達著:《中國古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年4月。
南京大學歷史系編:《中國歷代人名辭典》,南京: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
洪萬隆著:《音樂與文化》,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6年9月。
唐朴林著,郭樹群、周小靜主編:《音樂學論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年3月。
夏野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簡編》,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5月。
孫望輯錄,陳尚君修訂:《全唐詩補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孫曉輝著:《兩唐書樂志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年8月。
孫繼南、周柱銓著:《中國音樂通史簡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徐俊纂輯:《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6月。
徐嘉瑞著:《近古文學概論》,台北:鼎文出版社,1974年。
袁綉柏、曾志安著:《近代曲辭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年8月。
張文德著:《王昭君故事的傳承與嬗變》,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12月。
張前著:《中日音樂交流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年10月。
張援著:《中國古代的樂舞》,台北:文津書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5月。
梁廷燦編:《歷代名人生卒年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梁海燕著,《舞曲歌辭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
莊捃華著:《音樂文學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年12月。
許之衡著:《中國音樂小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5月。
許倬雲著:《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台北:時報文化,2009年10月。
許常惠著:《尋找中國音樂的泉源》,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2月。
郭樹群、周小靜編:《音樂學論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年。
陳文和、鄭杰編:《從二北到半塘——文史學家任中敏》,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
陳萬鼐著:《中國古代音樂研究》,北京: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2月。
陳慶麒編著:《中國大事年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4月。
陳應時著:《敦煌樂譜解譯辯證》,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年6月。
曾永義著:《俗文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
童忠良、谷杰、周耘、孫曉輝著:《中國傳統樂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
舒蘭著:《敦煌歌辭總編》,台北:渤海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
項楚著:《敦煌歌辭總編匡補》,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6月。
黃敏學著:《中國音樂文化與作品賞析》,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楊旻瑋著:《唐代音樂文化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9月。
楊家駱,徐嘉瑞著:《近古文學概論》,台北:鼎文書局,1974年。
楊蔭瀏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台北:大鴻出版社,1997年7月。
葉棟著,饒宗頤編:《敦煌琵琶譜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年。
葉棟著:《唐代音樂與古譜譯讀》,西安: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出版,1985年9月。
葉棟著:《唐樂古譜譯讀》,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5月。
董榕森著:《中國樂語研究》,台北:樂韻出版社,1999年7月。
聞一多著:《唐詩雜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趙為民著:《唐代二十八調理論體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6月。
趙維平主編:《第五屆 中日音樂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年7月。
趙維平著:《中國古代音樂文化東流日本的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5月。
劉月珠著:《唐人音樂詩研究——以箜篌、琵琶、笛笳為主》,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劉永濟著:《宋代歌舞劇曲錄要》,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劉再生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
劉堯民著:《詞與音樂》,昆明: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
蕭滌非著:《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台北:長安出版社,1981年。
薛宗明著:《中國音樂史.樂器篇》(上)(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薛宗明著:《中國音樂史.樂譜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2月。
謝无量著:《中國婦女文學史》,台北:中華書局,1979年8月。
韓淑德、張之年著,劉東升、吳釗譯:《中國琵琶史稿》,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1987年。
魏勵編:《中國文史簡表匯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6月。
羅小平、黃虹著:《音樂心理學》,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年11月。
譚其驤著:《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6月。
關也維著:《唐代音樂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饒宗頤編:《敦煌琵琶譜》,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0年。
饒宗頤編:《敦煌琵琶譜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年。

三、日文書目(依照年代順序排列)
(日)林謙三著,錢稻孫譯:《東亞樂器考》,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
(日)林謙三著:《正倉院楽器の研究》,東京:風間書房出版社,1994年。
(日)林謙三著:《雅楽:古楽譜の解読》,東京都:音樂之友社,1969年。
(日)林謙三著,郭沫若譯:《隋唐燕樂調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年。

四、學位論文(依照年代順序排列)
鄭慧玲著:《唐大曲與大曲音樂詩探討》,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孫貴珠著:《唐代音樂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1月。
劉月珠著:《唐人音樂詩研究——以箜篌琵琶笛笳為主》,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陳鍾琇著:《唐聲詩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蔡霓真著:《白居易詩歌及樂舞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馮淑華著:《《唐聲詩》研究》,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5月。
周曉蓮著:《中唐樂舞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
林恬慧著:《唐代詩歌之樂器音響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劉怡慧著:《唐代燕樂十部伎、二部伎之樂舞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9年。
歐純純著:《唐代琴詩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沈冬著:《隋唐西域樂部與樂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6月。
謝怡奕著:《九宮大成譜中唐聲詩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4年。

五、期刊論文(依照年代順序排列)
張高評著:〈清人題詠昭君與琵琶寫怨——王昭君形象之流變與定調〉,《國文學報》14期(2011),頁1-31。
張高評著:〈《漢宮秋》本事之變異與創新——從唐宋詩到元雜劇的演化〉,《文化遺產》3期(2011),出版刊印中。
張高評著:〈王昭君和親主題之異化與深化——以《全宋詩》為例〉,《中國文學學報》1期(2010),頁103-122。
王顏玲著:〈論唐代大曲《陸州》、《涼州》〉,《樂府學》0期(2009),頁257-291。
蔡振念著:〈論唐代樂府詩之律化與入樂〉,《文與哲》15期(2009),頁61-98。
王安潮著:〈〈霓裳羽衣曲〉考〉,《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5卷4期(2007),頁39-57。
楊海義著:〈公孫大娘劍器舞四種學說評述〉,《體育科技文獻通報》15卷7期(2007),頁26-28。
孫麗萍著:〈從公孫大娘劍器舞的來源與影響看藝術間的互通〉,《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6卷1期(2007),頁84-87。
張高評著:〈〈明妃曲〉之同題競作與宋詩之創意研發——以王昭君之「悲怨不幸與琵琶傳恨」為例〉,《中國學術年刊》29期(2007),頁85-114。
張正民、楊秀梅、沈時明、張萍著:〈劍器源流考〉,《體育科技文獻通報》4卷7期(2007),頁10-11。
蔣玉斌著:〈唐人詠昭君詩與士人心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4卷8期(2003),頁192-297。
陳秉義著:〈關於《渭城曲》在唐宋元時期產生和流傳的情況及其研究〉,《樂府新聲》3期(2002),頁3-10。
趙春婷著:〈唐時《陽關》疊法探微〉,《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季刊)》2期(2002),頁83-89。
陳四海著:〈從《秦王破陣樂》談音樂的傳播與傳承〉,《中國音樂》3期(2000),頁29-30。
張高評著:〈王昭君形象之流變與唐宋詩之異同——北宋詩之傳承與開拓〉,《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專刊》17期(2000),頁487-526。
陳建華著:〈繼承、拓展、創新——評唐代的詠王昭君詩〉,《齊齊哈爾大學學報》6期(1999),頁30-33。
李石根著:〈唐代大曲第一部——秦王破陣樂〉,《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季刊)》1期(1997),頁3-5。
劉陽著:〈唐詩中所見外來樂舞及其流傳——兼論唐人詩中的「何滿子」〉,《中國比較文學》1期(1996),頁72-78。
金文達著:〈從日本雅樂術語觀念想到的——兼談〈春鶯囀〉的表演程式〉,《音樂研究》4期(1990年),頁51-57。
何昌林著:〈古譜與古譜學〉,《中國音樂》3期(1983),頁9-12。
黃坤堯著:〈唐聲詩歌詞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3卷(1982),頁111-143。
程石泉,蔡振念譯:〈某些敦煌曲的寫作年代〉,《大陸雜誌》66期(1979),頁258-262。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