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16107-11035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16107-110354
論文名稱
Title
唐代士人悲劇意識之研究——以唐人小說為例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7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6-2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7-16
關鍵字
Keywords
悲劇意識、士人、唐代小說、唐傳奇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12 次,被下載 331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1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319 times.
中文摘要
本篇論文探究的對象為唐代小說中的士人群體,始於小說中外在形象的歸納,終於唐代士人的心理衝突與悲劇意識。
  唐代小說中塑造出的文人群像為:兼具文采與博聞強記之能,體貌秀雅,且好遊賞宴飲的逸興,由此推知唐代士人之所以看重文采與強記之能,實與唐代的進士科、明經科的選才方式相關。中國的人道悲劇意識根源於儒家思想中的倫理精神,而「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大道不但濃縮了士人的一切想望,其中亦暗示著士人失落、矛盾的種種可能。在中國的倫常觀下,唐代小說中所謂「不可規避的力量」,除天命外,在家國結構中指的即是君、父的力量,故此亦是唐代士子立足於家族、社會中所面臨的各式心理衝突之根源,而唐代士人的悲劇意識亦發端於此。只是,在溫柔敦厚的美學觀與因果報應的天命觀下,使得唐代小說中總是不乏衝突消解的例證,而士子在窮達之間亦皆有遵循之途。因此唐代士人往往在自覺或不自覺間尋找心理補償或價值轉移,故而不但消解了悲劇的衝突,也多了些許柔韌的基調,發展出專屬於中國的悲劇意識特色。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誌謝Ⅰ
摘要Ⅲ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10
第四節 文獻探討13

第二章 從唐人小說看士人的外在風采 18
第一節 命名與家世 19
第二節 才智與體貌衣飾26
第三節 時代風尚與生活情趣 31
一、鬥雞 31
二、蹴鞠與擊鞠 34
三、宴遊 38

第三章 從唐人小說看士人的心理困境 44
第一節 情慾與性靈的衝突45
第二節 婚與愛的衝突 51
第三節 仕與隱的衝突61
第四節 仙道與窮達的衝突 69

第四章 唐人小說中士人的悲劇意識 76
第一節 中西「悲劇」論述之比較77
一、亞里斯多德與西方悲劇理論 77
二、王國維與中國悲劇意識 81
三、中國文學中的悲劇意識與悲劇元素 86
第二節 性格形成的悲劇意識 90
第三節 現實形成的悲劇意識102
一、集體主體意識之怨 103
二、鄉愁之怨 108

第五章 唐人小說的悲劇衝突與消解 113
第一節 悲劇衝突論與悲劇和解論 114
一、黑格爾的悲劇衝突論與和解論 115
二、叔本華的悲劇衝突論 119
第二節 唐人小說中的悲劇衝突 122
一、意志的自我衝突122
二、倫理力量的衝突128
第三節 唐人小說中衝突的消解模式 133
一、衝不破的宿命134
二、悲劇的和解139
三、意志的捨除142

第六章 結論148

參考書目158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古籍( 依姓氏筆劃)
王充著、宏業書局編輯部編,《王充論衡》( 台北:宏業書局,1983 年
出版)。
王弼注、孔穎達疏,《周易正義》( 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 年出
版)。
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出版)。
司馬光撰、胡三省注,《新校資治通鑑注》( 台北:世界書局,1962 年
出版)。
朱熹集注,《四書集注》( 台北:中華書局,1981 年出版)。
竹添光鴻,《左傳會箋》( 台北:天工書局,1988 年9 月初版)。
杜佑,《通典》( 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12 月一版,1992 年6 月二
刷)。
余培林註譯,《老子》(台北:三民書局,1973 年1 月初版,1981 年3
月三版)。
李昉等,《太平廣記》(北京: 中華書局,2003 年重印) 全十冊。
李昉等,《文苑英華》(北京: 中華書局,1966 年出版)。
李建崑校注,《賈島集校注》( 台北:里仁書局,2002 年12 月初版)。
吳自牧,《夢粱錄》(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6 年出版)。
宗懍,《荊楚歲時記》(出版地不詳:藝文印書館,1968 年出版)。
長孫無忌,《唐律疏議》(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 年出版)。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 聯經出版社,1983 年2 月初版,1999
年4 月初版十二刷)。
林寶、孫星衍、洪瑩校:《元和姓纂》( 合肥市: 安徽教育出版發行,2002 年出版)。
胡震亨,《唐詩談叢》(出版地不詳:藝文印書館,1968 年出版)。
班固,《漢書》(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 年初版)。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 年9 月出版)四
部刊要經學部• 小學類。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讀書劄記叢刊第二集•少室山房筆叢•?
林下冊》,( 台北:世界書局,1963 年4 月初版)。
徐松,《登科記考補正》(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年7 月一版)。
徐陵編、吳兆宜注,《玉臺新詠箋注》( 台北:明文書局,1988 年7 月
初版)。
凌迪知,《萬姓統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出版,景印文
淵閣四庫全書)。
馬端臨,《文獻通考》(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年出版)臺一版。
桓寬著,徐南村釋,《鹽鐵論集釋》(台北:廣文書局,1975 年4 月初
版)。
高誘注,《呂氏春秋》(台北: 藝文印書館,1974 年出版)。
郭茂倩,《樂府詩集》(台北: 中華書局,1981 年出版)。
郭璞注,《宋本爾雅》(台北: 藝文印書館,1998 年出版)。
郭象注,《莊子注》( 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83 年出版)景印文淵閣
四庫全書。
陳鐵民、侯忠義校注,《岑參集校注》(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5 年
5 月初版)。
陳師道,《后山集》( 四部備要本, 中華書局,1970 年出版)。
陶宗儀,《輟耕錄》( 台北:世界書局,1963 年4 月初版)。
清聖祖彙編,《全唐詩》( 北京:中華書局,1960 年4 月1 日出版)。
張九齡等,《唐六典》(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 出版)。
張福清編注,《女誡—— 女性的枷鎖》(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1996 年6 月一版一刷)。董誥等編,《全唐文》(台北: 大通書局印行,1979 年出版)。
焦循,《孟子正義》( 台北:藝文書局,1969 年出版)。
劉向輯,《戰國策》( 濟南市: 齊魯書社,2000 年出版)。
劉向,《別錄》( 出版地不詳: 藝文印書館,1968 年出版)。
劉劭,《人物志》(出版地不詳:藝文印書館,1966 年出版)。
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 中華書局,1997 年出版)。
劉歆,《西京雜記》( 出版地不詳: 藝文印書館,1968 年出版)。
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3
年出版)。
劉鶚,《老殘遊記眉批詳註》( 高雄:河畔出版社,1997 年5 月初版,
1989 年5 月六版)。
歐陽詹,《歐陽行周集》( 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歐陽脩、宋祈,《新唐書》(北京: 中華書局,1997 年出版)。
葛洪,《西京雜記》(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年臺二版)四部叢
刊初編。
鄧名世,《古今姓氏辯證》,《守山閣叢書》( 出版地不詳:藝文印書館)。
鄭玄注,《禮記鄭注》(台北: 學海出版社,1979 年出版)。
戴德撰、盧辯注,《大戴禮記》(北京: 中華書局,1985 年出版)。
鍾嗣成著、浦漢明校,《新校錄鬼簿正續編》(成都: 巴蜀書社, 1996
年出版)。
羅燁,《醉翁談錄》( 台北:世界書局,1972 年再版)。
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 台北:萬卷樓,1993 年出版)。

二、 專書(依姓氏筆畫)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3 月一版一刷)。
卞孝萱,《唐傳奇新探》(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年11 月一版一刷)。
王汝壽編校,《全唐小說》( 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 1993 年3 月一版一刷)。
王宏維,《命定與抗爭— —中國古典悲劇及悲劇精神》(北京:三聯書店,1996 年4 月一版一刷)。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 台北:藝文出版社,1957 年出版)。
王國維,《紅樓夢藝術論— —紅樓夢評論》(台北: 里仁書局, 1984 年12 月初版五刷)。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 北京:中華書局,2001 年出版)。
王辟疆,《唐人小說》 (台北: 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年10 月臺景印初版)。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年6 月初版二刷)。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二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3 年3 月初版)。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三集》(台北: 藝文印書館,1974 年11 月初版)。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四集》(台北: 藝文印書館,1978 年10 月初版)。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台北: 時報公司,1987 年出版)。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上、下冊(台北:正中書局,1988 年出版)。
方寶璋,《中國審計史》( 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5 年12 月初版一刷)。
方組燊,《小說結構》(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1995 年10 月初版)。向淑雲,《唐代婚姻法與婚姻實態》(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1 年11 月初版一刷)。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 板橋市: 駱駝出版社,1987 年7 月出版)。
朱光潛,《狂飆時代的美學》( 台北:金楓出版社,1987 年出版)。
尼采著,周國平譯,《悲劇的誕生— —尼采美學文選》(北京:三聯書店,1986 年出版)。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 人民出版社,1987 年12 月一版一刷)。
李昂,《迷園》(台北:麥田出版,1998 年6 月初版,2001 年6 月二版一刷)。
李道增,《西方戲劇•劇場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年出版)。
完顏紹元,《到衙門上班去—— 古代公務員職場生涯全記錄》(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2005 年10 月初版一刷)。
周陽山編,《知識份子與中國》(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 1980年初版)。
孟瑤,《中國小說史》(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1969 年初版,1996年12 月1 日再版)。
佛斯特、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 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 年1 月,新版一刷)。
佛洛依德著、楊韶剛等譯,《佛洛依德心理哲學》(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年7 月出版)。
佛洛依德著、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台北: 貓頭鷹出版社, 2001年4 月初版)。
叔本華著、劉大悲譯,《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台北: 志文書局, 1983年出版)。
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5年12 月一版一刷)。
吳志達,《唐人傳奇》(台北: 木鐸出版社,1983 年9 月出版)。
吳禮權,《古典小說篇章結構修辭史》(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005年12 月初版一刷)。
吳宗國主編,《盛唐政治制度研究》(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3 年8 月一版一刷)。
卓遵宏,《唐代進士與政治》(台北:國立編譯館,1987 年3 月初版)。
侯忠義,《隋唐五代小說史》(浙江: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年6 月一版一刷)。
侯迺慧,《詩情與幽境— —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年6 月初版)。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 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8 年9 月初版,1997年7 月六版)。
祝秀俠,《唐代傳奇研究》(台北: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 年11月出版)。
胡懷琛,《中國小說論》( 台北,清流書局,1971 年出版)。
袁閭琨、薛洪勣主編,《唐宋傳奇總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9 月初版)。
亞里斯多德著、陳中梅譯注,《詩學》(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001年8 月初版一刷,2003 年11 月初版二刷)。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台北: 世界書局,1975 年3 月再版)。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66 年9 月臺一版一刷, 1998 年7 月臺二版二刷)。
陳文新,《中國傳奇小說史話》(台北:正中書局,1995 年3 月臺初版)。
郭紹林,《唐代士大夫與佛教》(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年9 月初版)。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話》(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年出版)。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台北: 文津出版社,2000 年2 月初版一刷)。
彭修銀,《美學範疇論》(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年6 月初版)。
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9 年1 月一版,1989 年11 月二刷)。
張法,《美學導論— —關於「美」的種種思考與說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4 年7 月初版一刷)。
張德勝,《思入風雲—— 現代中國思想發展與社會變遷》(台北: 巨流圖書公司, 1997 年3 月出版)。
張友鶴,《唐宋傳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年5 月出版)。
張春興編著,《心理學思想的流變— —心理學名人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黑格爾著、朱孟實譯,《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3 年3 月初版)。
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台北: 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1984 年9 月初版)。
傅偉勳主編,《從傳統到現代— —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 東大出版社,1990 年出版)。
傅璇宗,《唐代科舉與文學》(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年8 月初版)。
楊昌年,《唐傳奇名篇評析》( 台北:里仁書局,2003 年9 月20 日出版)。
廖玉蕙,《人生有情淚沾臆:唐代小說的美麗與哀愁》(台北:九歌出版社, 2001 年1 月15 出版)。
鄭振鐸,《中國文學中的小說傳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 年出版)。
葉慶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 台北:時報文化,1978 年出版)。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 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2003 年2 月28 日增訂一版二刷)。
劉開榮,《唐代小說研究》(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6 年6 月初版一刷, 1997 年9 月二版二刷)。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年10 月一版,2006年修訂二版)。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續集》(台北:正中書局,1999 年12 月臺初版)。
劉燕萍,《愛情與夢幻— —唐朝傳奇中的悲劇意識》(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 年3 月香港初版, 1996 年12 月台灣初版一刷)。
劉燕萍,《古典小說論稿——神話、心理、怪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006 年7 月初版一刷)。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 年11 月初版)。
蔡守湘選注,《唐人小說選注》(台北: 里仁書局,2002 年初版)。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台北: 文津出版社,1995 年出版)。
薛洪勣,《傳奇小說史》( 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年12 月一版一刷)。
羅聯添,《唐代文學論集》(台北: 學生書局,1989 年出版)。
David Lodge 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新店: 木馬文化出版,2006 年12 月初版)。
Joseph Rosner 著、鄭泰安譯,《精神分析入門》( 台北:志文出版社,)。
Peter A. Angeles 著、段德智、尹大貽、金常政譯,《哲學辭典》( 台北:城邦文化事業, 1999 年5 月初版,2004 年6 月二版二刷)。

三、 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
吳玉霜,《黑格爾《美學》的悲劇理論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翠琴,《太平廣記所反映之唐人仕宦觀念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年。
郭明珠,《唐傳奇愛情故事〈李娃傳〉〈霍小玉傳〉〈鶯鶯傳〉之寫作技巧研究》,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年。
楊美珠,《曹文軒少年小說悲劇意識之研究— —以《草房子》及《紅瓦
房》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莉麗,《唐傳奇女性宿命觀研究》,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熊嘉瑜,《唐傳奇女性傳記研究》, 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年。
蕭佩瑩,《唐傳奇人物研究》,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年。
謝淑慎《唐代士人的價值觀:以唐人小說為研究範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年。
楊植勝:《黑格爾精神現象學裡倫理實體的導出》,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年。

四、 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
王小琳,〈唐代「傳奇」名稱問題辨析〉,中山大學人文學報第三期,1995 年4 月。
李豐楙,〈仙、妓與洞窟— —從唐到北宋初的娼妓文學與道教〉,《北宋文學與思想》(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 出版), 頁473∼ 515。
宋德熹,〈唐代的妓女〉,《中國婦女史論文續集》( 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 年出版), 頁67∼122。
林惠萱,〈唐代進士曲江會及其政治功能〉,中興史學第七期,2001 年4 月。
胡守為,〈略談陳寅恪先生的詩文證史〉,收入張杰、楊燕麗編選:《解析陳寅恪》(北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年9 月一版一刷)。
陳弱水,〈從「唐晅」看唐代士族生活與心態的幾個方面〉, 新史學十卷二期,1999 年6 月。
陳弱水,〈試探唐代婦女與本家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1997 年3 月。
陳昭利,〈從作者創作意圖及讀者詮釋觀點探討《鶯鶯傳》與《霍小玉傳》〉,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第十一期,2003 年12 月。
陳燕玲,〈論「霍小玉傳」「非煙傳」悲劇結局的必然性〉,雲漢學刊第十一期,2004 年5 月。
梁惠敏,〈談《竇娥冤》的悲劇性與悲劇美感〉, 輔大中研所學刊第八期,1998 年9 月。
傅樂成,〈唐人生活〉,《漢唐史論集》( 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 年初版,1987 年第5 次印行)。
傅樂成,〈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漢唐史論集》( 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 年初版, 1987 年第5 次印行)。
黃暄,〈「鶯鶯傳」之性別解讀( 毒? ! ):女性身體、慾望與價值秩序〉,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五十五期,2000 年6 月。
劉月珠,〈試論唐傳奇《霍小玉傳》中的悲劇性〉,崇右學報第十期,
2004 年3 月。
臺靜農:〈論唐代士風與文學〉,《文史哲學報》台灣大學文學院,1965。
鄭毓瑜,〈神女論述與性別演義〉,《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 台北: 里仁書局,1997 年一版), 頁29∼56。
魯迅,〈六朝小說和唐代傳奇文有怎樣的區別?〉,《魯迅小說史論文集—— 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2003 年2 月28 日增
訂一版二刷)。
羅聯添,〈從兩個觀點試釋唐宋文化精神的差異〉,《唐代文學論集》冊上(台北: 學生書局,1989 年出版)。

五、 其他引用資料
「西洋雙陸棋俱樂部 Hong Kong Backgammon Club」: 網址為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hkbackgammon/ 。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