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17107-11444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17107-114449
論文名稱
Title
中國大陸推動城市社區建設之研究
The Study of China's Urban Community Building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6-2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7-17
關鍵字
Keywords
中介組織、業主委員會、建構主義、一黨專政、社區建設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35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3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是從建構主義觀點,研究中國大陸基層組織的興起,了解分析大陸社區基層組織發展的特殊性;尤其是在1978年以後中共推動改革進程中,引發政治、經濟、社會體制上的重大變革和結構變遷中所創造出來的廣大社會空間,造成社會民間團體的普遍興起,這些社會民間團體在中共『一黨專政』的結構下,竟獲得相當程度的自主性,本文借由中共在城市基層社會所推動的社區建設等,探討是否顯示了一種公民社會的發展在中國發酵?還是中共利用國家政權再一次向社會領域廷伸?政府的推動社區發展、城市中的業主委員會及其它中介組織的出現,是否可取代國家無法繼續提供傳統的社會服務功能?
儘管社區組織和市民在體制改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中國人民可能已經習慣了長期以來被領導統治地位,難以適應與政府合作、協商、夥伴關係,且因中共一黨專政的存在,市民社會的建構在中國目前看來似乎是一個難圓的夢:另外在推行社區建設方面,很顯然的,中國的黨和政府傾向於把社區建設當作是一個鞏固政治隱定、社會安全的工具和途徑,因為推動社區建設可以更低的成本鞏固國家對基層社會的控制與管理。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中文摘要 i
目次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理論分析與架構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二章 城市社區觀念架構的建立 9
第一節 社區的涵意 9
第二節 城市社區的涵意與分類 12
第三節 中國城市社區的發展脈絡 17
第三章 中國城市社區建設的組織與結構 25
第一節 社區建設的原則、目標及重要性 25
第二節 參與社區建設之組織 28
第三節 社區組織的結構 34
第四章 黨政組織與社區建設 39
第一節 政府與社區組織 39
第二節 黨與社區組織 43
第三節 民間組織與社區建設 50
第五章 城市社區建設的內容與功能 57
第一節 社區文化建設 58
第二節 社區服務 68
第三節 社區治安建設 72
第四節 社區環境 75
第五節 社區醫療衛生 78
第六節 社區社會保障 85
第六章 社區建設與國家社會之互動 91
第一節 國家與政府力量的推動 91
第二節 社會自主力量的興起 93
第三節 社會與國家關係的互動 99
參考文獻 11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中文參考書目

卜萬紅,”中國城市社區參與的新發展,”城市管理,第4期(2006年):頁23-27。
于雷、史鐵爾主編,社區建設理論與實務。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年1月。
中共寧波市委黨校課題組,”國家和社會關係視角下的村民自治探析,”學習論壇,第2期(2003年):頁25-28。
王平,”社區文化建設的多維度思考,”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第7期(2006年):頁43-48。
王青山、劉繼月,中國社區建設模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8月。
王勇,”對我國城市社區福利建設中幾個相關問題的探討,”經濟問題探索,2第4期(2006年):頁82-87。
王建平,”從當代中國研究反觀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學術交流,總第110期(2003年5月):頁93-98。
王思斌,”體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區建設的理論分析,”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第5期(2000年):頁5-14。
王春光,”中間組織在社區中的作用,”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6期(2003年):頁34-35。
王義,”中國城市社區居民政治參與的特點,”攀登,第22卷第3期(2003年6月):頁38-41。
左群,”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現實分析,”中山大學學報論叢,第1期(2004年):頁121-124。
任立兵,”政府在城市社區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南京審計學院學報,第3卷第1期(2006年2月):頁20-23。
向明宗超,”關於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問題研究綜述,”天津社會科學,4期(2000年7月):頁109-112。
托馬斯.海貝勒著,魯路譯,”中國的社會政治參與:以社區為例,”馬克斯主義與現實,第3期(2005年):頁17-24。
朱力,社會問題概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2年1月。
何江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管理中值得重視的法律問題,”中國社區醫師(綜合版),2006年17期(2006年):頁123-124。
吳光蕓,”社會資本:國家與社會良性互動的基礎,”南昌大學學報,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37-42。
吳海燕,”社會轉型與城市社區多中心治理初探,”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11月):頁1-5。
呂新江、王文霞,”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提高社區建設品位,”理論界(2007年1月):頁140。
李承宗,”論我國城市社區的生態文化建設,”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2期(2006年3月):頁108-112。
李程,”民間組織與和諧社區建設,”唯實,2007年1月(2007年1月):頁82-83。
李程偉、劉豔丹,”社區組織聯結與社會政策資源動員—北京市東化市南里社區公共服務協會案例分析,”法治論叢,第2期(2006年):頁32-36。
李麗、李映蘭,”中國社區衛生服務現存問題的分析與建議,”現代護理,第12卷第25期(2006年):頁2397-2398。
周晨虹、楊慶立,”和諧: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新境界,”理論學習,第2期(2006年):頁19-20。
周翔、陳田田、陳明磊,”城市社區文化發展的幾個思路,”社區(2006年11月):頁28。
周德鈞,”社區建設的意義、目的及方針步驟,”湖北大學學報,第31卷第1期(2004年1月):頁114-118。
孟固、白志剛,社區文化與公民素質。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1月。
范明林、匡碧波,”略論社區建設中社區自治組織建設和工作—兼論社區建設和社區發展之異同,”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7卷第2期(2004年2月):頁13-18。
夏軍,”中國社區發展與黨的建設,”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4月):頁4-16。
徐勇,”論城市社區建設中的社區居民自治,”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40卷第3期(2001年5月):頁5-13。
徐雪松,”從政府與社區關係的邏輯演變看中國行政體制的發展,”四川行政學院學報,第5期(2003年):頁64-67。
徐斌,”城市社區建設淺析,”廣西社會科學,第11期,總第113期(2004年11月):頁160-162。
徐道穩,”城市社區服務反思,”城市問題,第4期(2001年):頁50-63。
徐曉軍,”城市社區自治與特色社區,”唯實,2003年第7期(2003年):頁74-77。
袁瑞青,”「社區建設」筆談,”攀登,第3期第21卷,總第120期(2002年5月):頁81-98。
國辦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成立國務院城市社區衛生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http://www.gov.cn/zwgk/2006-02/23/content_208872.htm,2007年5月10日。
常鐵威,新社區論。北京:中國社區出版社,2005年1月。
張永?琚B張娟,”社區服務與社會和諧,”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84-87。
張寶峰,現代城市社區治理結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9月。
郭清,”中國社區衛生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分析與政策建議,”中國全科醫學,第2期(2007年):頁89-91。
郭聖莉,”國家對社會關係視野中的當代中國城市社區發展,”改革與發展(2006年4月):頁56-60。
陳小異,”中國城市社區建設的心理化戰略論,”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1期(2006年):頁18-21。
陳丹、池晴媛,”城市社區保障研究,”法制與社會(2006年10月):頁123-124。
陳雅麗,”社會轉型視野中的城市社區服務發展,”理論與現代化,第1期(2007年):頁78-89。
彭勃,”國家權力與城市空間:當代中國城市基層社會治理變革,”社會科學,2006年第9期(2006年):頁74-81。
曾昱,”社區養老服務—中國城市養老服務保障的新選擇,”天府新論,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頁104-107。
費孝通,”居民自治:中國城市社區建設的新目標,”江海學刊,2002年第3期(2002年3月):頁15-18。
楊柳、李海梅,”和諧的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法治與社會(2006年8月):頁137-138。
楊團,”中國的社區化社會保障與非營利組織,”管理世界,第1期(2000年):頁111-120。
楊輝,”公民社會參與社區衛生服務的治理,”中國全科醫學,2007年第2期(2007年):頁174-178。
葉南客,”我國城市社區管理體制的轉型,”南京化工大學學報,第2期(2000年):頁18-24。
詹成付,社區建設工作進展報告。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10月。
賈永民、王愛圖,”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提升社區管理水平,”2005年第7期(2005年):頁43-44。
鄒遠修、劉建波,”淺談我國城市社區建設,”濰坊學院學報,第4卷第5期(2004年9月):頁75-77。
熊躍根,”轉型經濟國家中的「第三部門」發展:對中國現實的解釋,”社會學研究(2001年),頁89-100。
臧乃康,”統治與治理: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演進,”理論探討,第5期,總第114期(2003年):頁9-11。
趙曉霞、范召全,”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看社區建設,”毛澤東思想研究,第24卷第1期(2007年1月):頁10-12。
劉君德,”中國城市社區組織制度的創新與思考,”杭州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1年3月):頁1-5。
劉秀英,”社區文化建設「四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第5期(2006年):頁41。
劉靜林、張蕾,社區服務。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年9月。
潘小娟,中國基層社會重構—社區治理研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1月。
蔣釗,”努力強化城市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實踐,2005年第7期(2005年):頁42。
鄭孟望,”改進我國治安服務供給模式探略,”廣西社會科學,第1期,總第139期(2007年):頁158-160。
黎昕,”拓展完善社區服務功能,促進和諧社區建設,”開放潮,2005年9-10期合刊,總第98期(2005年):頁18-19。
黎熙元、何肇發主編,現代社會概念。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年。
盧漢龍,”中國城市社區的治理模式,”上海行政學院學報,第5卷第1期(2004年1月):頁56-65。
鮑勇、高修銀、徐繼承、邱婷婷、吳永平、沈偉珍、淩雲,”中國社區衛生服務趨勢和發展研究,”中國衛生事業管理,第1期,總第163期(2002年):頁4-9。
戴安良,”對我國新時期治安防控發展的思考,”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2卷第2期(2004年6月):頁24-27。
薛占峰、武輝,”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之我見,”求實(2006年5月):頁177-178。
韓玲,”論文明社區形象工程建設,”江西社會科學,第8期(1998年):頁82-84。

二、 英文參考書目

Adler, Emanuel, Communitari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Epistemic 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Routledge, 2005.
Cheng, Xiaonong, “Breaking the Social Contract,” in Dilemmas of Reform in Jiang Zemin’s China, ed., by Andrew J. Nathan, Zhaohui Hong and Steven R. Smith,107-126.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9..
Copeland, Dale C., “The Constructivist Challenge to Structural Realism: A Review Essay,” in Constructiv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lexander Wendt and his Critics, ed., by Stefano Guzzini and Anna Leander,3..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Fisher, J., Nongovernment: NGOs and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World. West Hartford: Kumarian 1998.
Leary, Greg O’, “The Making of the Chinese Working Class,” in Adjusting to Capitalism: Chinese Workers and the State, ed., by Greg O’Leary .New York: M. E. Sharpe, 1998. 49.
Li, F., Jingqiaoqiao de geming: Zhongguo dangdai shimin shehui靜悄悄的革命:中國當代市民社會,264-267.. Hong Kong: Mirror Publishing House, 1998.
Ma, Qiusha, “The Governance of NGOs in China since 1978: How Much Autonomy?”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vol. 31, no. 3 (September 2002): 306.
Saich, Tony, “Negotiating the Sta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China Quarterly, 161 (2000): 124.
Wendt, Alexander,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91.132.194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91.132.194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