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17108-23440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17108-234408
論文名稱
Title
高中生就近入學政策效益之研究--以高雄市北區為例
The Study for the benefit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nearby school enrollment policy--An example of the north districts of Kaohsiung Ci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6-2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7-17
關鍵字
Keywords
就近入學、跨區就學
cross academic district enrollment,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nearby school enrollmen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1 次,被下載 18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8 times.
中文摘要
我國自83學年度起推動教育改革,廣設高中及辦理綜合高中,暢通升學管道;90學年度起實施高中職社區化政策,其核心目標為均衡地區差距,提昇高中職教學品質,鼓勵學生就近入學,以節省社會成本,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奠基;近年來國中畢業生之升學率皆超過96﹪,只要有心向學皆有超過100﹪的升學機會,但却仍未見疏緩國中升學壓力,導正教學,究其原因在於追求「菁英學校」的觀念深植人心,家長與學生的升學期待,咸認進入所謂「菁英高中」是促成社會階級流動的最佳工具,忽略了營造多元社會價值的真義,阻礙學子適性之學習與發展。
「明星高中」真的就是升學的保證嗎?
本研究針對國中畢業生進行研究,比較分析相同國中基測表現的學生,因不同的選校行為,於三年後的學業成就表現及就學動機與學習感受間的差異性。
研究的主要結果:
一、就近入學(社區國中畢業生就讀同區域的社區高中)的學生,在大學學測總分成績的表現上,大多優於跨區就學的學生。
二、高中生選校就讀之最大考量因素為傳統的社會價值觀(依傳統之高中排名),其次才是交通便利性、校風優與師資良,高額的獎學金誘因是最不被重視的;能否吸引優秀學子就近入學的關鍵在營造優質的學校環境,建構學校優良校風及形塑口碑形象。
三、對所就讀的學校之學習感受滿意度,以「非學科表現」最感滿意,依次為「師資優秀關心學生」及「優良校風」;最感不滿者為「就讀學校提供獎學金優厚」及「學科表現」。
根據研究結論,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實施,所要面對的「學區劃分」與「就近入學」之議題,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就近入學、跨區就學
Abstract
Taiwan has enforced the educational reforms since the academic year of 1994. One of the policies is expand the chance for further education by means of increasing the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launching the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From academic year of 2001, the policy of high school integrating with local community was undertaken, the core objectives are balancing the gaps between the urban and country districts and promoting the educational quality of the genera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encouraged the students attend the nearby schools to save the social costs and set up the fundamental for the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enrolment rate of the junior student graduates have been over 96% in the recent years. If the student has the will for further education, the chance is almost 100%. However, the pressure of enrolment has never eased off or calmed down. Because the pursuits for the “elite school” have never faded off among the mind of the general public. The expectation for entering the “elite senior high school” for the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is to seek a better opportunity for superior social class. They do not understand the objectives of diversified social values and hindered the students to seek for their best development by their talent and orientation.

Even thought, can the “elite senior high school” guarantee a ticket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The study focus o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with the same score level of the basic competence test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n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s, motives for further education and their reception of education according their different choice of attending schools 3 years after the graduation.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listed below:
1. The students who chose the nearby schools they have better grades for the Academic Attainment Testing for university than the students who attend the schools located on different districts.
2. Most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hoose their attending school on the preferences of the conventional social values (according the traditional ranking of high schools). The second consideration is the traffic, the reputation of school and the faculties. The incentive of high scholarship is the latest consideration of choosing school. The key for the student chose to attend the schools nearby is on the schools’ high quality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good tradition and the word- of- mouth reputation.
3. Most of the students’ satisfaction for the attending schools lied on the “non-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the second lied on the “teacher’s caring on students” and “good school reputation and tradition”. The least items lies on “high scholarship” and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The study concluded with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enforcements of the “academic district allocation” and “nearby school enrollment” for the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Key words: nearby school enrollment; cross academic district enrollment;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第一節 學區劃分的理念及世界主要國家之學區制度 22
第二節 我國有關後中學區劃分與入學方式之相關研究 35
第三節 高中生選校與學習成就之關鍵因素 4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5
第二節 研究方法和程序 5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7
第一節 國中畢業生升學進路之分析 67
第二節 國中畢業生選擇就近與跨區入學之學測表現之分析 68
第三節 調查與問卷結果分析 87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8
第一節 結論 118
第二節 建議 119

參考文獻 123
壹、中文部分 123
貳、西文部分 129
附 錄
附錄一 高雄區各高中最近三年學生升學測驗資料表 131
附錄二 高雄市北區各國中畢業生升學進路統計表 132
附錄三 高雄市北區高中生選校考量因素與學習感受問卷 133
附錄四 全國四十五個適性學習社區表 134
附錄五 91∼93年全國第一次基測量尺分數PR值及累積人數對照表 138
附錄六 研究者蒐集91、92、93年第一次基測PR值及累積人數對照表 13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份:
1. 方德隆 ( 1994 )。學校影響因素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學校效能的社會學分析。高師大學報,5,41-58。
2. 王敬甯(2003)。學區規劃研究:動態位模式之應用。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3. 王進焱、李坤崇、宋修德、陳金進(2006,7)。「高中職學校轉型及入學學區劃分之研究」。成功大學。教育部中教司。
4. 田振榮、宋修德(2005)。「九十四年度台灣省暨金馬地區高中職社區化(北區)教育需求評估之研究」期末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5. 田振榮、宋修德、楊瑞明、陳清誥、謝念慈、陳信正(2005)。「九十三學年度高中職社區化成效評估推動工作委辦計畫結案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6. 田振榮、趙志揚、湯誌龍(2004)。「九十三年度台灣省暨金馬地區高中職社區化教育需求評估」。臺北市:教育部。
7. 田振榮、宋修德、陳信正。2005。「高中職社區化各適性學習社區發展狀況—以適性學習社區概況、學習課程、教師教學素質與學生輔導為焦點」,2005全國高中職社區化研討會,高雄國賓大飯店,7月21日至22日。
8. 江耀淇。2003。「高中職社區化實施問題與改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9. 自由時報教育新聞(2007,11,21)。基測成績相同就讀社區高中,大學學測贏名校。
10. 吳清山、高家斌(2005)。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發展的回顧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63,53-66。
11. 吳京口述,楊蕙菁撰寫(1999):「吳京教改心」。台北:天下文化。
12. 吳俊憲(2001):高中多元入學的爭議與檢討。「台灣教育(605)」,頁49-53。
13. 吳清山、林天祐(2001)。「學區制」。國立教育資料館,2006年8月4日,取自http://192.192.169.102:82/basis3/14/gh16.htm
14. 吳清山、林天祐、高新建、張輝政(2003)。「十二年國民教育之教育資源及課程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15. 吳百祿。2006。「高雄市九十四年度高中職社區化建構適性學習社區」期末檢討會,尖山埤江南渡假村,1月12日至1月13日。
16. 宋修德、田振榮(2005)。「臺北市南適性學習社區教育需求評估」。全國高中職社區化研討會,臺北市。
17. 李坤崇、林杏足、陳清誥、汪大久、陳國偉、邱玉蟾、莊雅慈(2003)。「高中職社區化推動方案『就學社區規劃小組』之研究期末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18. 李國正(2000)。「公共設施區位之合理配置」。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19. 李意文(2002)。台北市中山區國民中學學區劃分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學碩士論文。
20. 余錦漳、李坤崇、歐慧敏、吳思穎(2003)。「新課程實施配套措施手冊」。臺北市:教育部編印。
21. 何瑞珠(1998)。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闡釋。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報,26(2),233-261。
22. 林全義(2002):「台灣地區高級中學入學方式的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23. 林生傳、林清江等(1994):「主要國家後期中等學校入學方式之比較研究」。台北:教育部。
24. 林文達(1986)。「教育財政學」。臺北:三民。
25. 林素心(1988)。「臺北市公共圖書館的服務空間分析」。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26. 林枝旺(2005)。家庭背景因素對子女學業成就之影響。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9。
27. 周燦德(2003)。「高中職社區化」的政策意涵與推動策略。教育月刋社,第107,頁5-11。
28. 周賢榕(2004,6)。台北縣立高級中學學生入學來源之地理研究:以永平、三民、海山和三重中學四校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29. 邱玉蟾(2002)。「美國學區制度之規劃與實務考察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30. 韋彰武(1990)。「臺北市高級中學區位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31. 范巽綠。2005。「國家教育政策」。國立大山大學社會科學院EMPP在職專班講義,頁7,3月13日。
32. 張芳全(2006)。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方程式檢定。測驗學刊,53,261-296。
33. 莊珮真(2003)。高中生因應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生涯決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4. 莊勝義(1989)。台灣地區高級中等教育機會均等問題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5. 高政賢(1988)。「基隆市國民中學學區劃分之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36.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4b。「高雄市九十三年度高中職社區化建構適性學習社區工作坊」研習活動,台南尖山埤,6月2日至3日。
37.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5。「高雄市各公、私立高中職學校概況」。高雄市教育局第一科編印。
38.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6。「高雄區95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聯合申請入學委員會第一次籌備會議」。薪莊高中,1月10日。
39. 許益財(2001)。學生選擇臺北市高中職學校因素。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40. 國民教育法(2004)。「國民教育法」,民國93年9月1日修正。
41. 張芳全(1997a) :最教對題古巾。台北:商鼎文化。
42. 張芳全(1997b) :多元入學方案的評估指標。輯於目頁176-179。台北:商鼎文化。
43. 張芳全(1997c):多元入學方案評估的重要性。輯於目頁176-179。台北:商鼎文化。
44. 張登欽(1984)。「國民中學學校規模、區位、學區劃分之研究一臺北市松山區貫謐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45. 張德永。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創造學校、社區雙贏的新時代」。台北:師大書苑。
46. 張錦弘(2006年5月26日)。「鼓勵在地升學,弱勢地區將設完全中學」。聯合報。2006年5月26日,取自: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052606.shtm
47. 教育基本法(1999)。「教育基本法」,民國88年6月23日發布。
48. 教育部(1999b)。「高級中學法」,民國88年7月14日修正。
49.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6)。「教育統計」。2006年7月,取自http://www.tpde.edu.tw/compile/94.htm
50.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200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規劃方案(草案初稿)」。中等教育司向部長簡報資料,教育部。
51.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2005)。「高中職社區化建檮適性學習社區推動工作計畫」,2005年10月6日台技(一)字第0940137757號函發布。
52. 教育部。2005。「2005全國高中職社區化研討會活動實錄」,高雄國賓大飯店,7月21日至22日。
53. 教育部技職司。2004b。「高中職社區化-建構適性學習社區成效摘要」,台北:教育部。
54. 教育部就學社區規劃小組。2003。『高中職社區化推動方案期末報告』。
55. 教育部,2002a。高中職社區化:就學社區規劃的省思—由就學社區到適性學習社區。教育研究月刋,107期。
56. 教育部(2006)。第 221 期電子報,http://epaper.edu.tw/old/221/main04.htm
57. 陳家如(2006)。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58. 陳正雄(1994)。「加油站選址模式建立之研究一以地理資訊系統為輔助工具」。私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59. 陳伯璋(2002)。「後現代與台灣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教育研究月刊,102期,5-12頁。
60. 陳伯璋、周志宏、李坤崇、吳武雄(2003)。「實施十二年國民教育理論基礎及比較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61. 陳淑丹(2001)。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目標達成及其對國中學生選校的影響之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2. 陳益興(2006,7,21)十二年國教規劃之重點方向及未來發展。教育部中教司長。
63. 馮先勉,「都市加油站配置模式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64. 湯誌龍、鄭明長、吳雅玲(2004)。「台灣省暨金馬地區高中職社區化(南區)育教需求評估期末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65. 湯誌龍、鄭明長、吳雅玲(2005)。「台灣省暨金馬地區高中職社區化(南區)教育需求評估期末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66. 湯誌龍、劉永元、陳武雄、謝佳蓁、黃群豪、楊麗香。2004。「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學生適性學習調查研究」,全國高中職社區化研討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3月4日至5日。
67. 覃吉生(1965)。「美國教育行政」。臺北市: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印。
68. 程振隆。2004。「挑戰來自對的堅持」。台北:龍岡印刷公司。
69. 黃增榮、王保進(2006)。「十二年國教『學區劃分』之探討」。研習資訊, 23(1),37-48。
70. 黃政傑。2001。『開創高中職社區化的春天』。師友月刊,403,頁5-10。
71. 黃寬重、李坤崇(2002)。「日本高中課程考察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72. 黃譯瑩、李坤崇、蔡清田、許育典(2001)。「世界主要國家高級中學課程發展之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73. 黃柏維(2002)。家庭背景能否影響學生之學業成就。北縣教育,42,78-79。
74. 黃崇松(1998)。教育機會均等與教育改革—高級中等教育階段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75. 楊思偉。1999。「中日學校經營之比較研究」。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76. 楊思偉(2000)。「日本教育」。臺北市:商鼎。
77. 楊思偉、施明發、許照庸、黃棋楓、黃文振(2003)。「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辦理模式之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78. 楊朝祥。2001。「高中職社區化-十二年國教奠基」。中央日報,2001年4月9 日,第14版。
79. 葉于釧CL971)。臺北市國民中學學區劃分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80. 趙志揚、蕭錫錡、梁滄郎、楊寶琴(2004)。「九十三年度台灣省暨金馬地區高中職社區化(中區)教育需求評估之研究期末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81. 趙志揚、陳清濱、楊寶琴(2005)。「九十四年度高中職社區化台灣省暨金馬地區各適性學習社區(中區)教育需求評估之研究期末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82. 趙志揚、胡秀玲、楊寶琴、葉麗君。2004。「高中職社區化實施問題與困難之探討」,全國高中職社區化討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3月4日至5日。
83. 蔡清華。2005。「國家教育政策」,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階公共政策碩士學程在職專班講義,頁229,4月24日。
84. 鄭英耀。2004。『我國高中職適性學習社區推動模式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07期,頁67-81。
85. 鄭進丁。2006。「高雄市九十四年度高中職社區化建構適性學習社區」期末檢討會,尖山埤江南渡假村。1月12日至13日。
86. 鄭春子( 1999)。「國民小學學區劃分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87. 劉和然(2004)。「十二年國教『配套措施』之規劃」。
88. 劉慶仁(2004)。「英國教育現況與改革」。教育部部務會報專案報告。
89. 劉淑慧、林怡青(2002)。國中學生選擇甄選入學學校之抉擇歷程與其影響因素。中華輔導學報,11,71-124。
90. 賴顯松(2005)。「94年高中職社區化民意調查報告(簡約版)」。取自http://140.127.32.100/news/Data/94年高中職社區化民意調查報告(簡約版)。
91. 鍾佳欣(2004)。都市舊市區緊急避難據點之規劃建置。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92. 戴光輝(2001)。「德國教育一瞥」。中國職業教育網。2006年 8月5日,取自http://www.edu.cn/20010823/207744.shtm1
93. 簡茂發(1984)。高級中學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6,1-97。
二、西文部份:
1. 岩內亮一、荻原元招、深谷昌志、本吉修(2000)。教育學用語字典(3版)。東京:學文社。
2. Dai, D. Y.(2004). How universal is the Big-Fish-Little-Pond Effect. American Psychologies, 59,( 4)。267-268.
3. Drezner,Z.and Wesolowsky,G.O.(1991)Fa cility location when demand is time dependent,Naval Research Logistics,38,763-777.
4. Espenshade, T. J., Hale, L. E., & Chung, C. Y.(2005). The frog pond revisited: high school academic context, class rank, and elite college admissi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78, 4, p.269-293.
5. Hodgart,R.L.(1978) Optimizing access to public services:a review of problems,models and methods of locating central facilities,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1),17-48.
6. Hanushek,E A.,Kain,J.F.,Markman,J.M.,& Rivkin,S G (2003) Does Peer AbilityAffect Student Achie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18(5), 527-544.
7. Jencks, C. (1972). Ineguality:A reasseaament of the effect of family and schooling in America ,NY:Harper & Row ,Publishers.
8. Ludtke, O., Koller, O., Marsh, H. W., & Trautwein, U. (2005). Teacher Frame of Reference and the Big-Fish-Little-Pond Effect.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0(3),263-285.
9. Marsh, H. W. & Hau K. T. (2003). Big-fish-little pond effect on academic self-concept.American Psychologist, 58, 364-376.
10. Marsh, H. W. & Hau, K. T. (2003). Big-Fish-Little-Pond Effect on Academic Self-Concept; ACross-Cultural Test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Academic Selective School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8(5), 364-376.
11. Marsh, H. W., Kong, C. K., & Hau, K. T. (2000). Longitudinal Multilevel Models of the Big-Fish-Little-Pond Effect on Academic Self-Concept; Counterbalancing Contrast and Reflected-Glory Effects in Hong Kong Schoo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2), 337-349.
12. Plucker, J. A., Robinson, N. M., Greenspon, T. S., Feldhusen, J. F., McCoach, D. B., & Subotnik, R. F.(2004). American Psychologies, 59, 4, p. 268-269.
13. Rossetti, R. (1991).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tudents Not to Enroll at the Vanguard JointVocational school.(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 Service N0.ED334-357).
14. Reitz, J. G (1975). Undergraduate Aspirations and Career Choice: Effects of College Selectivit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48(3), 308-323.
15. St. John, N. (1971).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as a Frog Pond: Self-Concept, Sense of Control and Social Context. Social Forces, 49(4),s, 49(4), 581-595.
16. Schilling,D.A.(1980)Dynamic location modeling for public-sector facities:A multicriteria approach,Decision Science,11,714-726.
17. Wesolowsky,G.O.(1973)Dynamic facility location,Management Science,19(11),1241-1248.
18. Wesolowsky,G.O.and Truscott,W.G.(1975)The multiperiod location-allocation problem with relocation of facilities,Management Science,22(1),57-65.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217.67.225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217.67.225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