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17112-17040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17112-170407
論文名稱
Title
春秋時代晉、秦之戰研究
Analysis of battles between Jin and Qin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2-06-2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2-07-17
關鍵字
Keywords
晉、秦、戰爭、春秋
Jin, Qin, War,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65 次,被下載 239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6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394 times.
中文摘要
本文以研究春秋時期晉、秦兩國之間的戰爭為主,起於魯莊公二十二年(B.C.672年)晉伐驪戎,迄於魯襄公二十七年(B.C.546年)春秋時期第二次弭兵之盟前,研究歷時一百二十六年間晉、秦兩國所發生的二十一次戰爭,主要探討戰爭成因、戰事經過及戰後形勢。論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是緒論,旨在說明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以及相關文獻探討。
第二章為韓原之戰,戰爭遠因分列晉惠公、秦穆公兩子題,戰爭近因則著眼在秦穆公企圖拿下河東列城才以晉受三施未報為藉口發兵韓原。戰事經過論及晉國因慶鄭阻撓招致落敗甚而惠公被俘的過程,戰後晉惠公藉「作爰田」、「作州兵」攏絡國人扭轉戰敗後的頹勢;秦國雖勝,所得河東列城兩年後又歸還晉國。秦穆公為繼續拉攏晉國,在晉惠公卒後協助重耳繼任為晉文公,以維持晉、秦兩國良性互動。
第三章以殽之戰為主,兼論與殽戰後相關的四次戰爭。殽之戰是晉、秦兩國間最重要的戰爭,秦穆公因急於東進不惜在晉文公卒後越境襲鄭,招致晉中軍帥先軫主導的晉軍聯合姜戎在殽函地區殲滅式的大破秦師,此後秦國於春秋時期再無力東進中原,只能改往西戎發展。晉、秦之好至此情勢丕變,後續三年又接連四戰,直至晉襄公、秦穆公同年卒後才告段落。
第四章以令狐之役、河曲之戰、麻隧之戰、櫟之役為主,並兼論與之相關的十一次戰爭。令狐之役是晉趙盾為鞏固執政地位所發動的戰役,河曲之戰則是秦康公針對令狐之役的報復性戰爭。麻隧之戰導因於秦桓公背盟,晉厲公使呂相至秦發表〈絕秦書〉,晉、秦兩國在此役正式決裂。晉國在厲公、悼公時復霸,秦國為避晉國鋒芒轉而加強與楚結盟。而後晉國在櫟之役與報櫟之役又接連挫敗,顯示晉國六卿勢力凌駕悼公之上的窘境。此後《春秋》不再書晉、秦兩國征伐,兩國交戰至此終告結束。
第五章為本文結論,分列戰爭影響、研究發現及綜合分析三部分,以總結春秋時晉、秦之戰與兩國的關聯性。
Abstract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war between Jin(晉國) and Qin (秦國)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春秋時期) in China, emphasizing on the 21 battles between Jin and Qin over hundred and twenty six years starting from 672 B.C. till 546 B.C.. Events commenced with Jin attacked Li Jung (驪戎) in 672 B.C. and ending just before the second cease fire treaty (第二次弭兵之盟)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546 B.C.. The discussion topics include the rationale, proceedings of events and outcome of the battles, with an evaluation of power distribution after the battles. This thesis comprises of 5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preface, explaining the motives and aims of this research. It also includes the scope, methods and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dwell on the Battle of Hanyuan (韓原之戰), with Duke Hui of Jin (晉惠公) and Duke Mu of Qin (秦穆公) as the main background characters. The third chapter is on the most important battle between Jin and Qin - the Battle of Yao (殽之戰) and four of its related battles.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Battle of Linghu (令狐之役), Battle of Hequ (河曲之戰), Battle of Masui (麻隧之戰), Battle of Li (櫟之役) and 11 other related battles. The conclusion is in three parts: the effect of battles, the findings of research and the integrated analyses. Six important points are made to finalize the importance of battles in the maintenanc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Jin and Qin.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錄……………….…………….………………………. v
第 一 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
第三節 文獻探討………………………………….. 3
第 二 章 韓原之戰…………………………………… 7
第一節 戰爭遠因………………………………….. 7
壹、 晉惠公…………………………………………… 7
一、 穆姬怨惠公……………………………………… 8
二、 惠公背信………………………………………… 9
三、 國內反彈…………………………………………18
貳、 秦穆公……………………………………………20
一、 立晉惠公…………………………………………20
二、 晉、秦饑荒………………………………………23
第二節 戰爭近因及經過…………………………..25
壹、 秦欲取河東之地…………………………………25
貳、 晉易車右…………………………………………29
參、 戰爭經過與結局…………………………………31
一、 慶鄭左右戰局……………………………………31
二、 晉君被俘…………………………………………34
第三節 戰後情勢…………………………………..36
壹、 秦國情勢…………………………………………36
一、 秦立晉惠公………………………………………36
二、 呂甥外交斡旋……………………………………42
貳、 晉國情勢…………………………………………45
一、 作爰田、作州兵…………………………………45
二、 誅殺慶鄭…………………………………………47
三、 秦立晉文公………………………………………50
第四節 結語………………………………………..55
第 三 章 殽之戰………………………………………57
第一節 戰爭遠因…………………………………..57
壹、 晉文公…………………………………………....57
一、 回國即位………………………………………….57
二、 晉、秦圍鄭……………………………………… 60
貳、 秦穆公…………………………………………… 65
一、 秦欲東進中原…………………………………… 65
二、 勞師襲遠………………………………………… 67
第二節 戰爭近因及經過…………………………...68
壹、 秦越晉境襲鄭…………………………………… 68
貳、 晉聯姜戎擊秦…………………………………… 73
參、 晉大破秦師於殽………………………………… 75
第三節 戰後形勢…………………..……………… 78
壹、 晉國形勢………….......………………………… 78
一、 晉釋三帥……………….............……………… 78
二、 先軫殉國……………………….......…………… 80
貳、 秦國形勢………………………………………… 82
一、 秦伯哭師………………………………………… 82
二、 續用孟明………………………………………… 83
參、 後續四戰………………………………………… 85
一、 彭衙及報彭衙之役……………………………… 85
二、 王官及報王官之役……………………………… 87
第四節 結語……………………………………….. 90
第 四 章 令狐之役、河曲之戰、麻隧之戰、櫟之戰 93
第一節 令狐之役………………………………….. 93
壹、 晉趙盾改立太子………………………………… 93
貳、 戰爭近因及經過………………………………… 94
一、 晉易中軍帥……………………………………… 94
二、 晉趙盾大敗秦師………………………………… 99
參、 趙盾專政………………………….…………… 101
第二節 河曲之戰………………………………….103
壹、 戰爭近因及經過………………….....………… 103
一、 秦報令狐之役………………………..………… 103
二、 晉士會主導戰局…………………………..…… 104
貳、 戰後形勢………………………………..……… 106
一、 士會歸晉………………………………..……… 106
二、 秦聯楚國…………………………..…………… 109
第三節 麻隧之戰……………………………….... 110
壹、 戰爭遠因………………………..……………… 110
一、 晉侵崇求成於秦……………………..………… 110
二、 晉趙盾弒靈公………………………..………… 112
三、 晉景公中興…………………………..………… 116
貳、 戰爭近因及經過………………………..……… 119
一、 秦背盟伐晉…………………………..………… 119
二、 呂相絕秦書…………………………..………… 121
參、 戰後形勢………………………..……………… 125
第四節 櫟之役…………………………….……… 127
壹、 鄭聯晉攻楚、秦聯軍………………..………… 127
貳、 晉兵敗櫟地…………………..………………… 129
參、 戰後形勢……………………..………………… 131
一、 晉蒐於綿上……………………..……………… 131
二、 晉、秦不再征伐……………….....…………… 138
第五節 結語……………………………………… 139
第 五 章 結論……………………………….……… 143
第一節 戰爭影響………………………………... 143
第二節 研究發現………………………………… 146
第三節 綜合分析………………………………… 151
參考文獻…………………………..…………….…… 153
附錄…………………………………………………… 15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古籍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臺北:中國人雜誌社,1986年1月,初版,影印【清】嘉慶20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臺北:中國人雜誌社,1986年1月,初版,影印【清】嘉慶20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中國人雜誌社,1986年1月,初版,影印【清】嘉慶20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臺北:中國人雜誌社,1986年1月,初版,影印【清】嘉慶20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中國人雜誌社,1986年1月,初版,影印【清】嘉慶20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漢】何休解詁,【唐】徐 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中國人雜誌社,1986年1月,初版,影印【清】嘉慶20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榖梁傳注疏》(臺北:中國人雜誌社,1986年1月,初版,影印【清】嘉慶20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魏】何晏注,【宋】邢昞疏:《論語注疏》(臺北:中國人雜誌社,1986年1月,初版,影印【清】嘉慶20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漢】趙岐注,【宋】邢 昞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中國人雜誌社,1986年1月,初版,影印【清】嘉慶20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2月,初版)。
【周】孫武著,宋本十一家注:《孫子集校》(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11月,初版)。
【秦】呂不韋編:《呂氏春秋》(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72年9月,臺二版,據畢氏靈巖山館校本校刊)。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清】孫希旦撰:《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一版)。
【漢】司馬遷著,【南北朝】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影印乾隆武英殿刊本)。
【漢】司馬遷著,日本.瀧川資言撰:《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9月,1版3刷)。
【漢】桑欽撰,【後魏】酈道元注:《水經注》(臺北:商務出版社,1967年)。
【漢】王充撰,劉盼遂集解:《論衡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12月再版)。
【晉】杜預集解,日本.竹添光鴻會箋:《左傳會箋》(臺北:鳳凰出版社,1977年9月,景印三版)。
【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4月,三版)
【元】李廉撰:《春秋諸傳會通》(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經部第39冊)。
【明】王夫之著:《船山全書(五).春秋世論》(湖南:嶽麓書社,1993年1月,第1版)。
【清】馬驌撰:《左傳事緯》(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6月,初版)。
【清】顧棟高撰:《春秋大事表》(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10月)。
【清】劉聲木著:《萇楚齋續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初版)。
【清】姜炳璋撰:《讀左補義》(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初版)。
【清】梁玉繩撰:《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二) 今人專書(依作者姓名排列)
王蘧常:《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方朝暉編著:《春秋左傳人物譜》(山東:齊魯書社,2001年8月第1版)。
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史》第一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1月,三版)。
李孟存,常金倉:《晉國史綱要》(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吳洛:《中國度量衡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3月,臺四版)。
林劍鳴:《秦史稿》(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12月,初版)。
馬非百著:《秦集史》(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10月,初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陳東林著:《春秋史》(屏東:益民叢書出版社,1981年8月,初版)。
張玉法:《先秦傳播活動及其影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4月,初版)。
童書業:《春秋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5年11月,臺3版)。
彭友生:《秦史》(臺北:帕米爾書店,1970年3月,再版)。
程發軔:《春秋左氏傳地名圖考》(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11月,初版)。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9月,再版)。
楊伯峻、徐提編:《春秋左傳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1月,第1版)。
楊家駱主編:《清儒春秋彙解》(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4月,初版)。
劉師文強:《晉國伯業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7月,初版)。
劉伯驥:《春秋會盟政治》(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7年6月,再版)。
劉麗華:〈中國春秋戰國軍事史〉,《中國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臧勵龢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2月,臺5版)。
韓席壽編註:《左傳分國集注》(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10月,台一版)。
顧頡剛編著,王煦華整理:《春秋地名考》(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三) 今人期刊、學位論文(依出版年月排列)
洪安全:《春秋的晉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2年11月,初版)。
劉師文強:《春秋時代封建制度的解體》(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李隆獻:《晉文公復國定霸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初版)。
孫衛國:〈試論秦晉之好〉(《山西師大學報》,1988年,第4期)。
李隆獻:《晉史蠡探──以兵制與人事為重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林俞學:《春秋戰國時代秦國重要人物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簡福興:《春秋無義戰論》(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5月)。
楊憶慈:〈「左傳」敘戰的資鑑精神--以春秋六大戰役為例〉(《南榮學報》,復刊6,2002年7月)。
李岩樹:〈從秦晉之好到秦晉交兵〉(《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6卷第3期,2002年9月)。
郭 丹:〈「左傳」中的戰爭思想〉(《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6卷第2期,2004年6月)。
李傳山:〈論晉惠公〉(《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2年)。
魏千鈞:《顧棟高「春秋大事表」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羅大維:《春秋時代秦晉軍事名臣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施鴻琳:《「左傳」戰爭研究──以晉國為中心之考察》(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8月,初版)。
白崢勇:〈論「左傳」之敘戰觀點──以韓原之戰、城濮之戰為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6卷第2期,2008年12月)。
蔡翔任:〈論晉欒氏之亡〉(《應華學報》,第3期,2008年5月)。
蔡妙真:〈戰場在哪裡──《左傳》「秦晉殽之戰」結構意涵分析〉(《興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9年6月)。
黎群偉:〈從「左傳」秦晉殽之戰考察兩國霸業走向〉(《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11期,2009年6月)。
黃漢文、王仲乎:〈春秋時代秦穆公稱霸西戎之研究〉(《史學彙刊》,第26卷,2010年12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