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18108-15504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18108-155048
論文名稱
Title
《古今韻表新編》音韻探討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9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6-2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7-18
關鍵字
Keywords
韻書、吳語、近代音、仇廷模、古今韻表新編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4 次,被下載 110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102 times.
中文摘要

  《古今韻表新編》共五卷,為清初.仇廷模所撰,內容分新編四卷;後編一卷。前四卷收〈四聲提要〉、〈韻表新編〉;後一卷收〈表例續識〉、〈集韻類紐序編〉、〈毛詩證韻〉。〈韻表新編〉四卷,以聲調平、上、去、入分卷,各卷下再依韻部歸字,乃運用同音字編排的韻書。

  書中對時音的掌握方式為移古入今,仇廷模運用舊紐闡述時音聲母時,自言:「是編一如舊韻之定紐,集韻之聯類,期於通俗,不泥古之中,而與古仍不悖耳。」;韻母「六支二十二韻」乃取鄭庠古韻六部再加以更變:「以原韻為經,通韻為緯,律古可以並拈,不必妄為移併也。」,《古今韻表新編》自行創用「前定、中轉、後開、末放」之名,取代「開齊合撮」四呼之名,又別用「轉末、孑前、前界、後界」歸納較特殊的韻類,使得研究時不易掌握其內涵。前人研究指出,《新編》具吳語方言特色,仇廷模自己也說「韻文依上海潘氏輯畧」,按「上海潘氏」應指潘耒《類音》。本文採取的研究方法為先行掌握收字編排情況,運用《廣韻》、《集韻》反切加以定位,製作音節表,觀察所涵攝的內容,了解所用術語、對當其中古聲母、韻母、掌握歷時音變與現代吳語方音的關係後,再行構擬聲、韻母系統。

  本文第一章緒論,介紹前人研究概況及該書體例。第二章音節表,則呈現《古今韻表新編》一書收字的音韻情形。第三章則針對聲母的特色及內容加以分析、擬定聲母。第四章先了解所用術語的內涵、中古到現代的音變情形、擬定韻母及了解《新編》反映的聲調現象。第五章結論,歸結前述討論結果。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前人研究概況……………………………………3
第二節 本文參考相關材料………………………………7
一、韻書-潘耒《類音》…………………………………7
二、吳語方言-寧波音系…………………………………8

第二章 《古今韻表新編》音節表………………………12
一、凡例…………………………………………………12
二、音節表………………………………………………17

第三章 《古今韻表新編》的聲母……………………117
第一節 《古今韻表新編》聲母概說…………………117
一、《古今韻表新編》聲母與中古聲母的關係………117
二、《古今韻表新編.表例續識》反切樞紐二十三聲…120
三、《古今韻表新編.四聲提要》五綱二十三目……122
(一)「五綱」…………………………………………122
(二)「二十三目」……………………………………124
第二節 《古今韻表新編》聲母分析…………………125
一、預設吳語基礎音系 ………………………………125
二、《古今韻表新編》23聲母特色…………………126
(一)保存全濁聲母 …………………………………127
(二)精知章莊組字合為同音………………………128
(三)從、澄、崇母合一;邪、禪、神(船)、日母合一 ………………132
1.從邪分立.………………………………………………132
2.日母兩讀.………………………………………………133
(四)其他聲母的討論…………………………………134
1.匣、于以合一;保存疑母……………………………134
2.奉微合為一……………………………………………138
3.泥娘合一………………………………………………139
三、《古今韻表新編》23聲母擬音表………………140

第四章 《古今韻表新編》的韻母……………………142
第一節 《古今韻表新編》韻母概說…………………142
一、韻母命名原則………………………………………142
二、《古今韻表新編》韻母與中古韻母的關係………143
第二節 《古今韻表新編》反映的韻母特點…………146
一、《新編》中的四呼與中古開合等第………………146
二、中古幫非組與韻母搭配的音變情形………………157
三、中古精章莊知組與韻母搭配的音變情形…………161  
四、舌尖元音的產生……………………………………166
五、陽聲韻與入聲韻相配的探討………………………167
第三節 《古今韻表新編》韻母音值構擬……………170
一、擬音原則……………………………………………170
二、二十二韻部擬音……………………………………171
(一)通攝的演化………………………………………171
(二)江攝混入宕攝……………………………………171
(三)梗曾合流…………………………………………173
(四)止蟹兩攝合流……………………………………173
(五)臻攝………………………………………………175
(六)山攝………………………………………………175
(七)效攝………………………………………………176
(八)流攝………………………………………………177
(九)遇攝………………………………………………178
(十)果假、假蟹合流…………………………………178
(十一)深攝……………………………………………180
(十二)咸攝……………………………………………180
三、《古今韻表新編》40韻類擬音表………………181
第四節 《古今韻表新編》的聲調……………………182

第五章 結論……………………………………………184
一、《古今韻表新編》是一本反映清初吳語方言之作…184
(一)聲母方面…………………………………………184
(二)韻母方面…………………………………………184
二、作者主觀審音判斷…………………………………185
三、以古參照、比較方言………………………………185


參考書目……………………………………………… 18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古籍(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丁 度等,1039,《集韻》,述古堂影宋鈔本,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影印)。
仇廷模,?,《古今韻表新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雍正刻本影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219冊,台南:莊嚴出版社(1997影印)。
毛 曾、陶承學輯,《併音連聲字學集要》,明萬曆二年周恪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209冊,台南:莊嚴出版社(1997影印)。
李 登,《書文音義便考私編》,《續修四庫全書.經部》251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李傑超修;王文清纂,《故宮珍本叢刊.湖南府州縣志20》,清乾隆13年(1748)刻本,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1影印)。
沈寵綏,《度曲須知》,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五冊,北京市:中國戲劇出版社。
周德清,1324,《中原音韻》,元刊本,臺北:廣文出版社(1960影印)。
紀 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影印)。
陳彭年等,1008,《廣韻》,張氏重刊澤存堂鈔本,臺北:黎明文化有限公司(1974影印)。
黃公紹 編輯;熊忠 舉要,《古今韻會舉要》,據光緒九年十月淮南書局重刊本影印,日本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90影印)。
樂韶鳳等,1376,《洪武正韻》,文淵閣四庫全書影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影印)。
劉 鑑,《經史正音切韻指南》,《等韻五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潘 耒,《類音》八卷 康熙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218冊,台南:莊嚴出版社(1997影印)。
蘭 茂,《韻略易通》,《罕見韻書叢編》(上下冊)上冊,香港:長城文化出版公司(1995影印)。


二、專論(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丁 鋒,2001,《同文備攷音系》,福岡:川島弘文社。
中國地方誌集成編輯委員會,1993,《中國地方誌集成.浙江府縣志輯17.民國鄞縣通志(二)》,文淵閣四庫全書影本,上海:上海書店。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1987,《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出版社。
王 力,1985,《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再版)。
王松木,2000,《明代等韻之類型及其開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博士論文。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2003,《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
何大安,1996,《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
李 榮,1952,《切韻音系》,北京:鼎文書局。
李新魁,1983,《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林慶勳、竺家寧,1989,《古音學入門》,臺北:學生書局。
竺家寧,1991,《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周美慧,2004,《漢語入聲之性質及其演化》,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博士論文。
周祖謨,1966,《問學集》,臺北:中華書局。
耿振生,1992,《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徐通鏘,1991,《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通鏘,1997,《語言論》,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陳新雄,1981,《中原音韻概要》,臺北:學海出版社。
曹志耘,2002,《南部吳語語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麥 耘,1995,《音韻與方言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甯繼福(甯忌浮),1985,《中原音韻表稿》,吉林省:吉林文史出版社。
游汝傑,1992,《漢語方言學導論》,上海:教育出版社。
游汝傑,2001,《吳語聲調的實驗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董同龢,1979,《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詹伯慧,1981,《現代漢語方言》,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1台初版)。
楊劍橋,1996,《漢語現代音韻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趙元任,1928,《現代吳語的研究》,北京:清華學校研究院。
趙蔭棠,1957,《等韻源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再版)。
錢乃榮,1992,《當代吳語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錢乃榮,1992,《北部吳語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應裕康,1972,《清代韻圖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
羅常培,1982,《漢語音韻學導論》,臺北:?堣祚悝翩C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方松熹,2005,〈甬江片吳語語音內部的共時比較〉,《吳語研究——第三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3-127。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方南生,1988,〈海內罕見的仇兆鰲自訂《尚友堂年譜》〉,《文獻》2:頁147-154。
平田直子,2003,〈北部吳語假攝開口三等章組字的語音演變〉,《吳語研究——第二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4-79。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平田直子,2005,〈《古今韻表新編》的音系〉,《吳語研究——第三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3-170。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 榮,1996,〈我國東南各省梗攝字的母音〉,《方言》1:頁1-11。
何大安,1994,〈「濁上歸去」與現代方言〉,《聲韻論叢》2:頁267-292。臺北:學生書局。
汪 平,1990,〈寧波方言連調的探討〉,《語言研究》2:頁9-14。武昌市:華中工學院出版社。
林慶勳,2005,〈明清韻書韻圖反映吳語音韻特點觀察〉,《聲韻論叢》14:頁91-111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竺家寧,1991,〈近代音史上的舌尖韻母〉,《聲韻論叢》3:頁205-221。
秋谷裕幸,2003,〈吳語的深臻攝開口三等字和曾梗攝開口三四等字〉,《吳語研究——第二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14。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 方,2001,〈試論百年來寧波方言聲母系統的演變〉,《語言研究》3:頁65-68。武昌市:華中工學院出版社。
胡 方,2007,〈論寧波方言和蘇州方言前高母音的區別特徵-兼談高母音繼續高化現象〉,《中國語文》5:頁455-464。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徐 青,2005,〈關於喉門音與齊齒韻的拼合問題〉,《吳語研究——第三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4-76。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 越,1991,〈浙江吳語聲調略說〉,《杭州大學學報》21.3:頁176-186。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高志佩、辛創、楊開瑩,1991,〈寧波方言同音字匯〉,《寧波大學學報》4.1:頁59-69。
陳忠敏,1990,〈鄞縣方言同音字匯〉,《方言》1:頁32-41。
許寶華著;侯精一主編,2002,〈現代漢語方言概論.吳語部分〉,《現代漢語方言概論》頁67-87。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張民權,2002,〈論清儒仇廷模對《集韻》聲韻問題研究的貢獻〉,《漢語史研究集刊》5。
張 琨,1985,〈論吳語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2:
頁215-260。
陶 寰,2003,〈吳語一等韻帶介音研究-以侯韻為例〉,《吳語研究——第二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21。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湯珍珠、游汝傑、陳忠敏,1990,〈寧波方言(老派)的單字調和兩字組變調〉,《語言研究》1:頁106-117。武昌市:華中工學院出版社。
游汝傑,1997,〈吳語的音韻特徵〉,《開篇》15:頁98-113,東京:好文出版。游汝傑,2001,〈吳語內部各片的音韻對應〉,《聲韻論叢》12:頁189-216。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傅國通、蔡勇飛、鮑士杰、方松熹、傅佐之、鄭張尚芳,1986,〈吳語的分區(稿)〉,《方言》1:頁1-7。
楊耐思,1997,〈論元代漢語的開、合口〉,《近代漢語音論》頁188-191。北京:商務印書館。
楊劍橋,2001,〈再論近代漢語唇音字的u介音〉,《聲韻論叢》11:頁109-122。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鄭再發,1965,〈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6(下):頁635-648。
鄭張尚芳,2005,〈吳語寒覃韻的[O]化歷程及分區意義〉,《吳語研究——第三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3-175。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魯國堯,1985,〈《南村輟耕錄》與元代吳方言〉,《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頁217-252。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錢乃榮,1990,〈寧波方言新派音系分析〉,《語言研究》1:頁118-125。武昌市:華中工學院出版社。
顏逸明,〈吳語分區論衡〉,《新亞學術集刊第十一期:吳語研究》頁21-35。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薛才德,2005,〈吳語梗攝字和宕攝字的分合及類型〉,《吳語研究——第三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6-184。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