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18111-21484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18111-214846
論文名稱
Title
影響民眾對極端氣候採取防備措施的因素─以強降雨災害為例
Factors Influencing People’s Intention to Prepare for Extreme Climate: A Study of Rain-Disaster Preparednes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1-06-0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1-07-18
關鍵字
Keywords
降雨災害、保護動機理論、極端氣候、風險溝通
rainfall disaster,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risk communication, extreme climat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77 次,被下載 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7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7 times.
中文摘要
強降雨是台灣地區最主要的災害來源。近年來,台灣地區有旱澇加劇的現象,在極端氣候的影響下,如何在災害發生前做好防災工作、在災害發生時能減少災害的損失、災害後能盡速復原,已是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本研究以高雄市民眾為研究對象,目的在於探討探討影響高雄市市民對於降雨災害的防備措施決策因子與行為。本研究參考保護動機理論與國內災害識覺研究成果,編製成降雨災害風險判斷與災害防備意向問卷,並採用便利抽樣,透過256份有效訪問問卷之資料分析,探討個人社經屬性、受災經驗、災害認知、預報資訊等構面對民眾災害威脅評估、因應評估間的關係。
研究發現,災害認知、預報資訊對民眾的威脅評估、因應評估皆有顯著的影響,受災經驗僅影響民眾的威脅評估,個人社經屬性的差異則對威脅評估、因應評估無顯著的影響。本研究建議防災教育應特別重視民眾對災害特性的瞭解,以提高其防備意向,並應提昇預報資訊品質,以降低民眾對預報資訊不準確的疑慮。
Abstract
Heavy rainfall is a common source of disasters in Taiwan. In recent years, floods have become more frequent and more severe. Therefore, there is a need for more research on Taiwanese flood preparedness. This study aims to study Kaohsiung residents’ risk perception and preparation for floods, using Rogers’ (1983)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model. A convenience sample of 256 residents answered the questionnaire in this study. Results found that respondents’ perception of flood risk and perception of weather forecast (its timeliness, accuracy and comprehensibility) could affect their intent to prepar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ut more effort into flood risk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trustworthiness of weather forecas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摘 要 I
Abstract 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1
第三節 研究目的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 6
第五節 研究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天然災害研究 8
第二節 保護動機理論 14
第三節 災害識覺研究 17
第四節 風險溝通研究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5
第三節 變數操作性定義與問卷設計 35
第四節 預試結果 40
第五節 正式問卷 48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52
第一節 受訪者基本背景屬性之描述性分析 52
第二節 威脅評估、因應評估之描述性統計及關聯性分析 55
第三節 威脅評估、因應評估於社經屬性之差異性檢定分析 62
第四節 威脅評估、因應評估於受災經驗之差異性檢定分析 68
第五節 威脅評估、因應評估與災害認知之關聯性分析 72
第六節 威脅評估、因應評估與降雨預報之關聯性分析 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2
第一節 研究假設驗證與結論 82
第二節 研究結果實務建議 87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後續研究方向 88
參考文獻 90
中文文獻 90
英文文獻 92
附錄一 前測問卷 94
附錄二 正式問卷 100
附錄三 1999年至2009年間台灣來重大天然災害一覽表 105
附錄四 莫拉克颱風各地單日累積雨量圖 105
附錄五 莫拉克颱風各地總雨量預測 106
附錄六 凡那比颱風各地單日累積雨量圖 107
附錄七 凡那比颱風淹水區域與降雨分析 107
附錄八 梅姬颱風各地單日累積雨量圖 108
附錄九 論文口試委員審查意見修改說明 10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文獻
王琳、白璐(1993)。「受訪者的災難意識」。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9-75號。
王閔玲(2006)。「災害衝擊對家戶調整行為之影響-以東勢九二一地震及七二水災為例」。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何俊彥(1999)。「雲林縣沿海地區環境災害識覺及調適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杰穎(2009)。「不同土石流潛勢區居民疏散避難決策與行為之比較」。坡地防災學報,8卷1期,1-12。
巫孟珊、蘇淑娟(2003)。「集集地震後埔里居民的生活空間調適行為」。環境與世界,8期,55-84。
宋明哲、蔡政憲、徐廷榕(2002)。「風險管理」。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李宗融、于宜強、鄭兆尊、陳永明、周仲島、林沛練(2011)。「2010 年颱風與梅雨季豪雨事件回顧」。災害防救電子報,67期。
周文欽、高熏芳、王俊明(1996)。「研究方法概論」。初版,台北縣:空大。
邱皓政(2007)。「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
林韋秀(2005)。「汐止地區店家的洪患災害識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香吟(2003)。「中學地理實習教師災害識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政耀(2009)。「新竹縣五峰鄉、尖石鄉坡地災害特性與災害識覺關聯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曹建宇、張長義(2008)。「地震災害經驗與調適行為之比較研究-以台南縣白河、台中縣東勢居民為例」。華岡地理學報,21期,52-75。
許天生(2010)。「颱風災害風險判斷與災害防備之研究-以澎湖地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時雄(1995)。「台灣之洪水災害」。工程環境特刊,6期,1-6。
陳正改(1998)。「台灣梅雨面面觀」。地球環境科學,5期。
陳亮全、吳杰穎(2007)。「土石流潛勢區內居民疏散避難行為與決策之研究-以泰利颱風為例」。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8卷4期,325-340。
陳素珠、王清賢(2006)。「九二一重建區民眾對土石流防災教育之研究-以南投縣中寮鄉為例」。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7卷1期,43-54。
陳順宇(2004)。「統計學」。第四版,台北市:華泰書局。
陳騫文 (2003)。「洪水災害對家戶選擇調整措施之影響-以汐止地區為例」。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黃柏鈞(2001)。「環境風險知覺之研究--以神木村土石流為例」。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黃朝恩(1999)。「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認知及時空差異」。環境教育,10期,
26-36。
黃鈴媚(1999)。「恐懼訴求與健康宣導活動:宣導訊息內容設計之研究」。新聞學研究,61期,99-135。
甄冠傑(2009)。「家戶選擇洪水調整策略之機制探討」。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楊雲龍(1995)。「蘭陽平原環境災害識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雅貞、陳紫娥(2008)。「從災害識覺觀點看花蓮縣土石流保全住戶之疏散配合意願」。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9卷2期,125-139。
魯開元(2005)。「汐止水患對居民的災害識覺及其調適行為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謝育茱(1996)。「屏東縣林邊鄉地層下陷災害識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魏玉蕙(2002)。「21地震災害與災後重建之研究--以埔里蜈蚣里為例」9。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國彰(2003)。「居民的洪患識覺與調適行為之研究─台北縣汐止市個案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俐洙(2004)。「居民災害識覺與教育之探討----以汐止洪患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Burton, I., Kates, R. W., & White, G. F. (1993). The Environment as Hazard.黃朝恩、徐勝一、蘇淑娟、廖學誠、翁叔平、許嘉恩(譯)。「環境也是災害:你準備好面對了嗎?」。台北市:聯經。

英文文獻
Baker, E. J. (1995). Public response to hurricane probability forecasts.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47(2), 137-147.
Barach, J. A. (1969).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and risk in the consumer decision proces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6, 314-320.
Bell, P. A., Greene, T. C., Fisher, J. D., & Baum, A. (1996).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4th ed. ). Fort Worth, TX: Harco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Burton, I., Kates, R. W., & White, G. F. (1978). The Environment as Haza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unningham, S. M. (1965). The major dimension of perceived risk. In Donald F.Cox (Ed.), Risk taking and information handling in consumer behavior.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aggett, C. J. (1989). The role of rise communication in environmental gridlock. In Covello, V. T., McCallum, D. B., & Pavlova, M. T. (Eds. ). Effective risk communication. New York:Plenum Press.
Edward, M. L. (1993). Social location and self-protective behavior: Implications for earthquake prepared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Emergencies and Disasters , 11, 293-304.
Jackson, E. L. (1977). Public response to earthquake hazard. California Geology, 30, 278-80.
Jackson, E. L. (1981). Response to earthquake hazard: The West Coast of North America.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3, 387-416.
Kerlinger, F. N., & Lee, H. B. (2002). Foundation of behavioral research (4th ed. ). New York: Wadsworth Publishing.
Lindel, M. K. & Perry, R. W., (2000). “Household Adjustment to Earthquake Hazard: A review of research”,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2(4), 461-501.

Morgan, M. G., Fischhoff, B., Bostrom, A., & Atman, C. J. (2002). Risk communication a mental models approach. New York: Cambrage Univerisity Press.
Neuwirth, K., Dunwoody, S., & Griffin, R. J. (2000). Protection motivation and risk communication. Risk Analysis, 20(5), 721-734.
Park, C. (1991), Environmental Hazard. London: Macmillan.
Rincon, E., Linares, M. Y-R., & Greenberg, B. (2001). Effect of previous experience of a hurricane on preparedness for future hurricanes.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19(4), 276-279.
Rogers, R. W. (1975). A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of fear appeals and attitude change. Journal of Psychology, 91, 93-114.
Slovic, P. (2000). The perception of risk. 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 Wang, X., & Kapucu, N. (2007). Public complacency under repeated emergency threat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8(1), 57-78.
Smith, K. (2001). Environment Hazards: assessing risk and reducing disaster. New York: Routledge.
White, G. F.(1974). Natural hazard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5.163.58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5.163.58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