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18115-17493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18115-174934
論文名稱
Title
孫悟空的生命歷程──《西遊記》的神話原型閱讀
Sun Wu-kong's Journey:Myth and Archetypes in“The Journey to The West”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5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5-07-2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5-08-22
關鍵字
Keywords
西遊記、孫行者、金箍棒、齊天大聖、孫悟空、大鬧天宮
Sun Wu-kong the Wandering Monk, Sun Wu-kong, Gold-banded Staff, Heaven-rivaling Great Sage, Raising Havoc in Heave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94 次,被下載 224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9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247 times.
中文摘要
《西遊記》最生動的人物是孫悟空。全書從孫悟空誕生說起,最終敘述悟空保護唐僧到西天、送經到東土,成為鬥戰勝佛。平情而論,《西遊記》可以說是以孫悟空為主角的故事。本論文即是以神話批評法,探討《西遊記》中孫悟空的生命歷程及其意義。
  悟空的生命歷程,可以分為齊天大聖時期和孫行者時期;前者為悟空的成長時期,後者為悟空的修行歷程。在他的生命旅程中,有許多人、事、物,具有特殊的意義,可以視為原型意象,如:器物、山水、宮苑道場、諸神菩薩、妖魔精怪。
  悟空是天產石猴,他向菩提祖師修習法術,學會長生妙法、觔斗雲、七十二般變化,得以不受時空局限,可以變化成其他事物。他取得金箍棒,有無窮的力氣,突破種種難關,大鬧天宮,試圖突破天道,結果被如來鎮壓在五行山下。這是齊天大聖時期。後來,他皈依佛法,與三藏做了徒弟,護持三藏取經;克服山川險阻,煉魔降怪,即是修行的表現,具有去除惡性的意涵。這是孫行者時期。這個時期之所行所為,就是坎伯所說的「戰士英雄」。
  綜觀悟空的生命歷程,顯示出一個人修練的過程,符合神話中的英雄原型模式。他的生命歷程,即是坎伯說的「英雄旅程」──啟程→啟蒙→回歸。
Abstract
The most vividly-depicted character i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is Sun Wu-kong. The book starts with the birth of Sun Wu-kong, and ends with a description of how, after guarding the monk Tang Sanzang (Xuanzang) on his journey into the western regions to collect Buddhist sutras and bring them back to China, Sun Wu-kong is rewarded by being granted Buddhahood (as the “Victorious Fighting Buddha”). Viewed objectively, it is probably fair to say that Sun Wu-kong, rather than Tang Sanzang, is the main character i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The present study uses the mythological criticism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life story of Sun Wu-kong as presented in the book, and to analyze its significance.
  Sun Wu-kong’s life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the period in which Sun Wu-kong went under the title of “Great Sage, Equal of Heaven,” and his time as “Sun Wu-kong, the Wandering Monk” accompanying Tang Sanzang on his journey. During the first period, Sun Wu-kong underwent a process of growth and maturation; in the second period, he engaged in a search for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The many different people, creatures and events that Sun Wu-kong encounters over the course of his life all have their own individual significance, and can be thought of as archetypes; examples include the various magical artifacts, the landscapes through which Sun Wu-kong and his companions travel, the palaces and temples, and the various different gods, Bodhisattvas and demons, etc.
  Sun Wu-kong was a Heaven-born Stone Monkey. Studying under the patriarch Subodhi, he learned the secrets of immortality, the ability to walk across the clouds, and the “72 Transformations.” Unrestricted by temporal or spatial constraints, Su-kong was able to transform himself at will. The Gold-banded Staff that came into his possession gave Sun Wu-kong unlimited energy. After overcoming numerous challenges, he raised havoc in Heaven, seeking to overthrow Heaven’s rulers. Eventually, he was imprisoned under the Mountain of the Five Elements by the Vairocana Buddha. Following this period as the “Great Sage, Equal of Heaven,” Sun Wu-kong converted to Buddhism, and became Tang Sanzang’s disciple. As he guarded Tang Sanzang on the latter’s journey in search of precious Buddhist sutras, Sun Wu-kong’s spiritual cultivation took the form of his efforts in overcoming dangers and hardships, and defeating demons and monsters; these actions symbolized Sun Wu-kong’s conquering of the evil side of his own personality. Sun Wu-kong’s actions during his period as “Sun Wu-kong, the Wandering Monk” embody what the comparative mythologist Joseph Campbell referred to as “the Hero as Warrior.”
  Sun Wu-kong’s life story thus represents a process of self-realization that conforms to the hero archetype seen in mythology. The course of Sun Wu-kong’s life embodies Campbell’s “hero’s journey”: from departure, through initiation, to the return.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 一 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9
第 二 章 齊天大聖 13
第一節 石猴誕生 13
第二節  追求永生 14
第三節  大鬧天宮 18
第四節  如來佛的手掌心 20
第 三 章 孫行者 23
第一節 皈依與第一次被逐 23
第二節  第二次被逐 33
第三節  修德行道 46
第 四 章 生命歷程的意象 69
第一節 器物 69
第二節 山與水 75
第三節 宮苑道場 83
第四節  諸神菩薩 91
第五節  妖魔精怪 98
第 五 章 生命的意義 109
第一節 仙石生猴 109
第二節 七十二變 112
第三節 大鬧天宮 115
第四節 鎮壓五行山 118
第五節 真假悟空 119
第六節 煉魔降怪 122
第七節 英雄旅程 132
第 六 章 結論 139
參考書目 14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專書
* 古籍
漢.高誘:《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65。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1985。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80187&page=49
漢.嚴遵著:《道德真經指歸》,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27782&page=9
漢.班固:《白虎通義》(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據《關中叢書》本),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82303&page=38
漢.應劭著:《風俗通義》,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據《四部叢刊初編》中第441~442冊,景常熟鐵琴銅劍樓瞿氏藏元刊本,本書十卷,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77798&page=86
漢.迦葉摩騰、竺法蘭譯:《佛說四十二章經》,臺北市:杏林輔仁精舍,2010。
魏.王弼等著:《老子四種》,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9。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乘妙法蓮華經》,臺北:菩堤觀音寺,2000。
宋.李昉等奉勅撰:《太平御覽》,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四部叢刊三編》中第234~369冊,一千卷,中華學藝社借照日本帝室圖書寮京都東福寺東京靜嘉堂文庫藏宋刊本,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80601&page=61
宋.宋人撰,楊家駱主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四部刊要,臺北:世界書局,1997。
明.吳承恩原著,徐少之校,周中明、朱彤注:《西遊記校注》全3冊,臺北市:里仁書局,1996。
明.吳承恩著:《李卓吾先生批評西游記》,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日本內閣文庫影印本,明刊本,一百回,卷首幔亭過客(袁幔亭)題辭,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4619
明.吳承恩著:《李卓吾先生批評西游記》全2冊,香港:中華書局,1996。
明.吳承恩著,陳先行、包于飛校點:《西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清.郋園校刊:《繪圖三教源流大全》外二種,據郋園校刊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褚人獲著:《堅瓠集》,中國哲學書電子計劃,據清康熙刊本影印本,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38855&page=38。
* 現代著作
Alan Dundes(阿蘭‧鄧迪斯)編,朝戈金等譯:《西方神話學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Arthur Colman和Libby Colman著,劉文成和王軍譯:《父親:神話與角色的變換》,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Carl G. Jun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Carl Gustav Jung,黃奇銘譯:《尋求靈魂的現代人》,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71。
Carl Gustav Jung著,徐德林譯:《原型及集體無意識》,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
Carol S. Pearson著,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譯:《內在英雄》,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95。
Erich Fromm著:《夢的精神分析》,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71。
Erich Neumann,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市:東方出版社,1998。
James G. Fraze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Jeseph Campbell、Bill Moyers著,朱侃如譯:《神話》,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Jeseph Campbell著,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John D. Jump著,顏元叔主譯:《西洋文學術語叢刊》下,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3。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Joseph Rosner著,鄭泰安譯:《精神分析入門》,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71。
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蔡昌雄校訂:《榮格心靈地圖》,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Norhrop Frye 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吳持哲校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René Wellek、Austin Warren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76。
René Wellek、Austin Warren著,梁伯傑譯:《文學理論》,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1。
Rober H. Hopcke著,蔣韜譯:《導讀榮格》,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Stanislav and Christian Grof著,雁栖、李軍譯:《死亡探秘──人死後的另一種境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Stith Thompson著,鄭凡等譯:《世間民間故事分類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Wilfred L. Guerin, E. Labor, Lee Morgan, John R. Willinghan等著,徐進夫譯:《文學欣賞與批評》,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5。
Wilfred L. Guerin, E. Labor, Lee Morgan,Jeanne C. Reesman, John R. Willinghan:”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William K. Wimsatt,Jr. Cleanth Brooks著,顏元叔譯:《西洋文學批評史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75。
Wolfram Eberhard:”A Dictionary of Chinese Symbol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86。
Wolfram Eberhard著,王燕生、周祖生譯:《中國民間文學類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松浦友久著,陳植鍔、王曉平譯:《唐詩語滙意象論》,北京:中華書局,1992。
御手洗勝等著,王孝廉、吳繼文編:《神與神話》,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
王以欣:《神話與歷史》,北京:神話與歷史商務印書館,2006。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上》,臺北市:中正書局,1983。
王鍾陵主編:《二十世記中國文學史論文精粹》小說戲曲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朱一玄、劉毓忱編:《西遊記資料滙編》,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
余國藩著,李奭學編譯:《余國藩西遊記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9。
宋貞和:《西游記與東亞大眾文化:以中國、韓國、日本為中心》,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
林道生:《原住民神話與文化賞析》,臺北市: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竺洪波著:《四百年西遊記學術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臺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3。
胡萬川:《臺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臺北市:里仁書局,2008。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全三冊,臺北市:里仁出版社,2000。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
袁珂編著:《中國神話傳說辭典》,臺北市:華世出版社,1987。
張靜二:《西遊記人物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梅新林、崔小敬主編:《20世紀西遊記研究》上下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市:華正書局,1980。
陳文新、閻東平著:《佛門俗影:西遊記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秦皇島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陸澹安編著:《小說辭語匯釋》,臺北市:華巨書局,1982。
陶陽、鍾秀編:《中國神話,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
楊利慧著:《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2009。
楊昌年:《古典小說名著析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4。
葉舒憲選編:《神話──原型批評》,陝西:陝西師範大學,1987 。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布農族神話與傳說》,臺北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卑南族神話與傳說》,臺北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阿美族神話與傳說》,臺北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泰雅族神話與傳說》,臺北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排灣族神話與傳說》,臺北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達悟族神話與傳說》,臺北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鄒族神話與傳說》,臺北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魯凱族神話與傳說》,臺北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10卷,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趙熙著:《虛無縹緲的鬼神世界》,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
劉錫誠、王文寶主編:《中國象徵辭典》,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
劉耀中:《榮格》,臺北:東大,1995。
蔡鐵鷹編:《西遊記資料彙編》上下冊,北京市:中華書局,2010。
鄭明娳:《西遊記探源》,臺北:里仁書局,2003。
蕭兵:《神話學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釋證嚴講述:《無量義經》,臺北市:慈濟人文出版社,2001,頁143。
二、學位論文
王姵棻:「西遊記宇宙建構及人物探源」,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吳璧雍:「西遊記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林郭喬湞:「西遊記裡的觀音形象」,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1。
胡玉珍:「西遊記中的精怪與神仙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3。
徐貞姬:「西遊記八十一難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黃鈺玲:「西遊記之神話原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謝玉娟:「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形象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三、單篇論文
Andiew H.Plaks著,孫康宜譯:〈西遊記、紅樓夢的寓意探討〉,《中外文學》第八卷第二期,1979。
王志瑋:〈論西遊記中「五聖取經」事件的宗教修煉意義〉,《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4期,2008.7。
王益民:〈孫悟空「生」在福建寶山,二〉,歷史月刊電子報,第65期,2004/12/30,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I0002/69421/web/#02
李福清:〈「西遊記」與民間傳說〉,《歷史月刊》,第一百零三期,1996。
李福清:〈臺灣土著民族與大陸南方諸族人類起源神話的比較研究〉,《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
林婉婷:〈西遊記白骨精形象構成與象徵意義探析〉,《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12卷第1期,2014.6。
徐貞姬:〈西遊記八十一難的意義及其基型結構〉,《文學評論》,第7 期,1983.04。
張靜二:〈國外學者看西遊記〉,《中外文學》,第14卷第5期,1985。
許麗芳:〈命定與超越:西遊記與紅樓夢中歷劫意識之異同〉,《漢學研究》,2005。
陳光憲:〈孫悟空人格剖析〉,《北市師院語文學刊》,創刊號,1994.5。
陳昱珍:〈西遊記中法術之變形-以孫悟空七十二變為考察〉,《大仁學報》第,十六期,1998.3。
陳純禛:〈觀音菩薩在西遊記中的地位之探討〉,《光武學報》,第26期,2003.03。
華唐:〈孫悟空是國貨、舶來品、還是混血猴?──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試析〉,《明道文藝》,第221期1994.8。
華唐:〈孫悟空為何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明道文藝》,第263期,1998.2。
華唐:〈從孫悟空形象看小說家如何化用佛經故事〉,《明道文藝》,第258期,1997.9。
黃慶萱:〈西遊記的象徵世界〉,《幼獅月刊》,第46卷第3期,1977,頁50-61。
賴瀅宇:〈千變萬化神通大指物騰那手段高:談「西遊記」中孫悟空之七十二變〉,《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0卷第3期,1999.10。
謝明勳:〈西遊記修心歷程詮釋:以孫悟空為中心之考察〉,《東華漢學》,第8期,2008.12。
魏淑珠:〈從「胡鬧小兒」的角度看孫悟空〉,《中外文學》,第十五卷第四期,1986.9。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