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19104-16452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19104-164525
論文名稱
Title
論《儒林外史》的敘事方式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1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6-1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7-19
關鍵字
Keywords
長篇白話小說、儒林外史、敘事學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71 次,被下載 1248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7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2489 times.
中文摘要
若我們欲從中國傳統小說裡,尋找長篇白話小說的代表性作品,《儒林外史》顯然具有極特出的價值性地位;之中原因不只在於《儒林外史》本身的高度藝術成就,其作品成熟度足以和其他優秀的長篇白話經典並駕齊驅。這部乾隆年間的章回小說經典,承襲往前長篇白話小說特有的寫作架構以及純熟的語言風格(如我們可以《西遊記》、《水滸傳》、《金瓶梅》這些臻至成熟的經典名篇互作比較),例如在小說語言上,幾乎完全運用「白話」取代章回小說中小部份的韻文使用(我們亦可在《紅樓夢》裡看到相同的狀況),顯示出白話小說已發展出一種更為純熟的“小說敘述”觀念。另一方面在其內容架構的展現;其看似由「一個接著一個的人物故事」貫穿而成。這種類似“單元性”的寫作技巧似乎減低作者構思長篇小說的困難度,繼《儒林外史》後反被沿用,成為另一種小說表現形式。

在此我們不妨就《儒林外史》所呈現的幾個特殊點,討論本書在長篇白話小說發展上的定位。舉列明清兩代最優秀的幾部白話長篇小說,尤其是明代的「四大奇書」和清代創作水準與之並駕的作品,《儒林外史》位居於一個轉折性的階段。此作品問世之前,長篇白話小說的藝術成就已發展臻至高峰。經歷之前幾部成熟的長篇白話小說問世,對於小說創作觀念的產生、情節結構的完整性、人物性格深度刻劃、或是小說語言由「模擬說書」方式過渡至純然文字敘述等等,到了《儒林外史》的創作年代均完成階段性發展。之後則因本書的出現,長篇白話小說有了另一種題材與表現形式上的發揮,但藝術成就上卻不見得能與之前幾部經典匹敵。--此後長篇白話小說在創作上難以維持此前的高度藝術性,而漸趨衰頹;但是此類小說型態卻為晚清小說帶來新的題材、新的創作方式。 在敘事的表現方式上,《儒林外史》將原本長篇白話小說情節發展的一貫趨勢,改為以“一個接著一個”的人物銜接法則,而造成某種敘事手法上的轉變。這也使《儒林外史》在長篇白話小說的創作發展上處於一個微妙的地位:相對於之前幾部情節完整的優秀巨作,《儒林外史》改變創作方式,某方面似乎淡化章回小說中縝密的情節發展過程,以另一種狀況取代章回小說慣有的「長篇敘事美感」(例如長篇白話小說情節上常見層層衝突、懸宕,發展至整部三分之二處陡然直下,末了以「人事已非」的滄涼結尾所帶來的高度藝術感受。 )。值得我們探究的是,縱使經過這層敘事手法,使至讓小說的故事結構產生類似於“變形”的作用,而《儒林外史》在小說整體上仍維持傳統的趨勢發展過程,保有長篇白話小說的全篇性架構。

這些寫作上的特點普遍引起學者們的注意;然而引起各方探討的,通常是關於《儒林外史》的故事結構以及內容方面的研究。直至目前,《儒林外史》已有過許多相關的精闢研究;如作品主題、題材、小說人物性格、情節架構發展、甚至是作者與小說成書之關連性--如本書所包含的“自傳”成分等等。卻較為缺乏純以敘事層面為出發,探討一種完全因之於小說“陳述”所生的趣味。--這個問題似乎必須放置在「敘事學」(narratologie)這樣的討論範圍裡顯得較為適切。我們寧可以一個“小說敘事型態”的整體呈現角度,單純探討本書在“敘述手法”上的種種表現。如結構主義學者傑哈.簡奈特(Gerard Genette)對於小說批評所提出的看法:「將小說敘事視為一整體而言,其特點無法予以簡化,任何推論都是方法上的錯誤;小說只闡明其自身。但另一方面,其特點也並非不可分解,從分析中得出的每個特色都可進行某種對照、比較和整合、像所有作品和有機組織一般,小說是由普遍性的,或至少是超越個體的要素所構成和組合成的特殊的綜合體,獨特的整體。」 這也是為何儘管在東、西方兩種全然不同的小說敘述傳統之下,我們仍把《儒林外史》置於一個西方的方法學當中討論。我們所處理的,是基於「小說」這個文類所共有的模式;不論因之於歷史或是文化層面上的相異,一切語言均可能產生的「敘述形式」。故關於本篇討論的題目--《儒林外史》的「敘述手法」,主要是把討論重心擺在本書整體敘述型態的構成上而言。來自於傳統長篇白話小說高度的文學成就,《儒林外史》除了接續這個敘事文類的傳統外,亦獨出本身相當的價值成就。而我們所關心的,更包含著本書之外一個長篇白話小說的敘事模式問題:這本優秀的長篇白話小說,是如何展現其敘述中不同其他的特質?而這層文本“特出之處”的傳達,如同其他小說一般,也是藉由某種基本層面上的共通「形式」所構成(當然,對於這類的比較我們更希望是以長篇白話小說為主)。我們將由這層敘述層次上的分析、探索,理解整部《儒林外史》。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儒林外史》的敘事方式

目次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二)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說明
(一)方法概論
(二)論文架構說明

第二章 功能層的運用

第一節 複重式的情境構成
(一)場景裡人物生活型態的反映
(二)人物活動的情境展現
(三)地點大幅轉換的意義
第二節 人物安排的規律性呈現
(一)人物之間的組合關係
(二)行動規律的產生
(三)人物群組的出現

第三章 行動層的呈現

第一節 出身里野鄉間的第一輩士子群
(一)人物行動的發展
(二)行動意義
第二節 迷醉宴飲酬唱的第二輩士子群
(一)人物行動的發展
(二)行動意義
第三節 由賢人君子至文治武功的轉型
(一)人物行動的發展
(二)行動意義
第四節 趨近尾聲的人士消磨
(一)人物行動的發展
(二)行動意義
第五節 情節整體的發展趨勢


第四章 敘述論述分析

第一節 事件敘述
第二節 言語敘述
第三節 人物的聚焦方式
第四節 時間的敘述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 專書
(一)相關主題研究
吳敬梓:《儒林外史》,(台北:華正書局,民75年1月初版)
李漢秋編:《儒林外史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7月初版)
李漢秋編:《儒林外史研究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9月初版)
李漢秋:《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李漢秋:《儒林外史的文化意蘊》,(河南:大象出版社,1997年4月初版)
李漢秋:《儒林外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陳汝衡等著:《吳敬梓與儒林外史》,(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2年7月初版)
中國儒林外史學會全椒吳敬梓紀念館編:《儒林外史學刊》,(合肥:黃山書屋,1988年10月初版)                           
王俊年:《吳敬梓和儒林外史》,(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2年6月初版一刷)
何滿子:《論儒林外史》,(上海:上海出版公司,民國44年出版)
陳美林:《儒林外史人物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月初版)
陳美林:《吳敬梓與儒林外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
陳美林:《吳敬梓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何澤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略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初版)
張國風:《儒林外史的人間》,(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4月1日初版)
張國風:《儒林外史及其時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孟醒人、孟凡經:《吳敬梓評傳》,(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2月)
李漢秋:《儒林外史鑑賞辭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7年9月)
陳美林編:《儒林外史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
李漢秋、陳美林、寧宗一等編:《儒林外史學刊》,(中國儒林外史學會全椒吳敬梓紀念館,合肥:黃山書社,1988年10月第一版)
吳組緗等編:《儒林外史研究論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年1月北京第一版)
竺青主編:《名家解讀儒林外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吳組緗等編:《儒林外史研究論文集》,(安徽省紀念吳敬梓誕生二百八十週年委員會編,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

(二)小說評論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浦安迪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年10月)
李福清:《漢文古小說論衡》,(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初版)
李福清:《李福清論中國古典小說》,(台北:洪葉文化有限公司,1997年6月初版)
韓南(Patrick Hanan):《中國古典小說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68年9月初版)
韓南(Patrick Hanan):《中國短篇小說》,(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6年7月初版)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6年7月初版)
張靜二:《文學的省思與交流》,(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4年5月初版)
方珊:《形式主義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初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山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初版)
王定天:《中國小說形式系統》,(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年8月初版)
董乃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北京:中國社科院出版社,1994年2月初版)
胡亞敏:《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楊義:《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史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12月初版)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科院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三)其他
孫遜 孫菊園編:《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1月初版)
黃霖 韓同文選注:《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
孔另境編輯:《中國小說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初版)
蔣祖怡編輯:《小說篹要》,(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8年1月五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
胡適:《胡適文存》,(台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5月初版),第二集。
胡適:《胡適文存》,(台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5月初版),第三集。
胡從經:《中國小說史學史長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
郭毓適:《中國古代小說論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1月初版)
張俊:《清代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
歐陽健:《明清小說采正》,(台北:貫雅文化有限公司,民國81年1月初版)
蔡國梁:《明清小說探幽》,(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6年7月初版)
賈文昭 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2年3月初版)
吳淳邦:《晚清諷刺小說的諷刺藝術》(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2年1月初版)
莊因:《話本楔子彙說》,(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67年6月初版)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5月初版一刷)
游友基:《中國社會小說通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齊裕焜:《明清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8年12月第一版)
鄭明娳:《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新探》,(台北:時報出版社,民國76年12月初版)
鄭明娳:《珊瑚撐月 古典小說新量》,(台北:漢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5年6月15日初版)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出版社,民國69年6月初版)
寧宗一主編:《中國小說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民國84年10月初版)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65年10月初版)
靜宜文理學苑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輯》,(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68年8月初版)
香港中文大學編:《英美學人論中國古典文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3年3月初版)
劉世德編:《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台灣香港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初版)
中華文化總文藝研究促進委員會國家文藝基金管理委員會:《中國古典小說賞析與研究》,(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2年8月初版)
吳組緗:《說粺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8月初版)
石昌渝:《中國古代文體叢書 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二、文學理論
熱拉爾.熱奈特著 王文融譯:《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年11月初版)
傑哈.簡奈特著 廖素珊、楊恩祖譯:《辭格Ⅲ》,(台北:時報出版社,2003年1月27日初版)
羅蘭.巴爾特著,洪顯勝譯:《符號學要義》,(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年初版)
華萊士.馬丁著 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2月初版)
W.C.布斯著 華明、胡蘇曉、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10月初版)
提格亨著 戴望舒譯:《比較文學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2月初版)
李達三著:《比較文學研究之新方向》,(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67年初版)
韋勒克、華倫著:《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76年10月初版)
雷內.韋勒克著 張今言譯:《批評的概念》,(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艾恩.瓦特著 魯燕萍譯:《小說的興起》,(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7月初版)
伍蠡甫 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
胡經之 王岳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胡曙中著:《英漢修辭比較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初版)
顏元叔主譯:《西洋文學術語叢刊》,(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2年6月初版)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6年11月初版)

三、單篇論文
王進駒:〈品評士林與自我賞鑒-《儒林外史》創作宗旨探論〉,第21卷第4期,2000年10月。
王進駒:〈吳敬梓對中國古代喜劇性文學的傑出貢獻〉,《學術論壇》,1994年第5期。
王進駒:〈《儒林外史》文體淵源試探〉,《廣西師院學報》,1999年第1期。
王平:〈《儒林外史》:文化反思與整合的藝術顯示〉,《天津師大學報》,1995年第5期。
王海洋:〈《儒林外史》審美創造三層次〉,《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6期。
中野美代子:〈從《儒林外史》論諷刺與幽默〉,《當代》,第100期。
田毓英:〈《儒林外史》與湯姆河的拉匝里攸的反英雄人物〉,《中外文學》,第12卷第7期。
朱凱:〈論《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昌濰師專學報》,第19卷第4期。
地藏堂貞二:〈從語言的角度看《儒林外史》的作者問題〉,《中國語文》,總第274期。
李正西:〈對吳敬梓、吳烺父子悲劇人生的文化考察〉,《柳州師專學報》,第14卷第1期。
李漢秋:〈《儒林外史》與傳統文化〉,《文學遺產》,1989年第5期。
李漢秋:〈《儒林外史》裡的儒道互補〉,《文學遺產》,1998年第1期。
李漢秋:〈吳敬梓的諷刺三重奏-范進中舉笑聲賞析〉,收錄在《中國古典小說戲劇賞析》,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7年初版。
李漢秋:〈王玉輝的悲劇世界〉,《文學遺產》,2000年第六期。
李琇玲:〈《儒林外史》中的前綴探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二號。
杜若:〈吳敬梓的幽默〉,《臺肥月刊》,16卷第3期。
杜貴晨:〈《儒林外史》假託明代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何滿子:〈歷史呼喚新《儒林外史》〉,《文學自由談》,1998年第2期。
林順夫著、胡錦緩譯:〈儒林外史中的禮及其敍事結構〉,《中外文學》,第13卷第6期,民73年11月。
周唯一:〈吳敬梓的儒學精神對儒林的批判〉,《衡陽師專學報》,第18卷第一期,1997年2月。
周淑舫:〈破禮教世俗、求獨立平等-論《儒林外史》中的沈瓊枝〉,《中國文化月刊》,第230期。
林祖亮:〈吳敬梓與《儒林外史》〉,《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2卷第7期。
孟昭連:〈《儒林外史》諷刺意識與敘事特徵〉,《南開學報》,1996年第2期。
孟醒仁、孟凡經:〈吳敬梓具有生父與嗣父的新證〉,《安徽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
宣建人:〈《儒林外史》中的野語方言〉,《自由談》,第30卷第9期。
徐又良:〈禮讚文壇奇人絕學-《儒林外史》文化意蘊新探〉,《江漢論壇》,1997年第11期。
秦川:〈李漁《十二樓》與吳敬梓《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之比較〉,《九江師專學報》,1997年第一期。
張錦池:〈論吳敬梓心目中的理想國-說《儒林外史》的思想性質及其文化沿革〉,《北方論叢》,1998年第4期(總第150期)。
張錦池:〈論《儒林外史》的紀傳性結構形態〉,《文學遺產》,1998年第五期。
張新紅:〈論《儒林外史》筆記體小說的文體結構特色〉,《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張達人:〈《儒林外史》與元明中的王冕〉,《生力月刊》,6卷96期。
陳文新、魯小俊:〈《儒林外史》與傳統人文精神-論吳敬梓筆下的賢人及其人格追求〉,《江漢論壇》,1998年第9期。
陳文新、魯小俊:〈顛覆傳統-《儒林外史》的解構主義特徵〉,《武漢大學學報》,總第235期。
陳昭霏,傳榮珂:〈儒林外史諷刺藝術之研究〉,《嘉義大學學報》,第69期,民國89年4月。
陳美林:〈知識分子人生之路的探尋〉,《江淮論壇》,1994年第5期。
陳美林:〈《儒林外史》張評略議-位吳敬梓逝世240周年作〉,《江淮論壇》,1994年第5期。
陳美林:〈20世紀《儒林外史》研究回顧〉,《文學遺產》,1994年第3期。
陳美林:〈論晚清學人對《儒林外史》的評論-紀念吳敬梓誕辰三百週年〉,《東南大學學報》,第3卷第1期。
陳美林:〈莊尚志論〉,《南京師大學報》,1994年第4期。
黃偉:〈從《儒林外史》看吳敬梓的人格理想〉,《惠州大學學報》,第20卷第2期,2000年6月。
馮保善:〈論吳敬梓的理想人格範型〉,《江海學刊》,1997年第4期。
傅繼馥:〈一代文人的厄運─《儒林外史》主題新探〉,竺青編選:《名家解讀儒林外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楊義:〈《儒林外史》的時空操作與敘事謀略〉,《江淮論壇》,1995年第1期。
詹西陵:〈《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能仁學報》,第2期。
董健:〈論禮樂精神的文化價值〉,《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
樂蘅軍:〈世紀的漂泊者-論《儒林外史》群像〉,《現代文學》,45卷。
董達:〈吳敬梓與朴趾源之諷刺小說比較〉,《韓國研究》,第9期。
董國炎:〈《儒林外史》主題新說〉,《山西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
遇笑容:〈從語法結構探討《儒林外史》的作者問題〉,《中國語文》,總第254期。
蔡景康:〈《儒林外史》婦女形象勝談〉,《廈門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
鄭明娳:〈《儒林外史》論著目錄補編〉,《書目季刊》,第11卷第1期。
鄭明娳:〈《儒林外史》之版本及其流傳〉,《學粹》,第18卷第4、5期。
鄭明娳:〈儒林外史的單體結構〉,《幼獅月刊》,第45卷第6期。
鄭明娳:〈《儒林外史》的象徵技巧〉,《國魂》,402期。
鄭明娳:〈《儒林外史》的特色〉,《明道文藝》,第16期。
鄭明娳:〈《儒林外史》中的孝〉,《國魂》,389期。
盧敬川:〈一幅圍著功名富貴旋轉的世相圖-對《儒林外史》主題的再認識〉,《江漢論壇》,1991年第7期。

四、學位論文
鄭明娳:《儒林外史》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民國65年4月。
邱琇環:《儒林外史的表現技巧與時代意義》,台北:台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
馮康泰:《金瓶梅詞話與儒林外史中人物形象研究》,香港大學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8年7月。
林源茂:《儒林外史的人物刻畫與諷刺手法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1年4月。
康泰權:《儒林外史的藝術形象與主題思想》,台北:台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6月。
李志宏:《儒林外史敍事藝術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簡春月:《儒林外史文人世界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