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19106-11322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19106-113224
論文名稱
Title
解放軍的政治影響力--解放軍參與外交政策之研究
PLA Political Influence—PLA Participation in China Foreign Polic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1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6-1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7-19
關鍵字
Keywords
軍事外交、政治影響力、黨軍關係
political Influence, military diplomacy, party-military relation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51 次,被下載 1194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5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1949 times.
中文摘要
中共建立政權以來,解放軍的政治角色及影響力有著不同的轉變。在毛澤東時期,解放軍的政治角色受到毛澤東至高無上的魅力和權威之影響,軍隊服從並聽命於毛澤東,解放軍成為效忠毛澤東個人的軍隊,具有強烈的工具性角色;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極力想要轉變軍隊以往過度政治化的角色,使軍隊不再捲入黨內政治鬥爭,故推行軍隊現代化,將軍隊重心置於本務上;在鄧小平過世之後,由於新領導人江澤民在軍隊中無強人的軍事背景,為了拉攏軍隊的支持,江澤民只好靠著黨領導人的資源分配與人事權來掌握與控制軍隊。此外,因後冷戰時期外交事務日益繁雜,牽涉層面愈趨廣泛,使得外交政策的制定更須幕僚機構所提供的意見,而軍隊的研究、分析與情報機構就扮演極為重要之角色。在江澤民時期,解放軍參與外交決策的機會與管道增多,透過角色重疊、外事領導小組及其他非正式方式,解放軍在外交決策過程中的影響力也較毛澤東時期及鄧小平時期更強大。
本論文研究動機是希望瞭解解放軍政治影響力之變化情形,期望藉由分析解放軍在中共外交決策的實際參與情形,以探求解放軍的政治影響力。本論文研究目的有五點:1.探究解放軍政治影響力轉變之因素;2.藉由解放軍參與外交決策的制定,瞭解解放軍之政治影響力;3.透過軍事外交之分析,明瞭解放軍配合及實踐中共國家外交戰略之狀況;4.分析解放軍與外交部門的不同立場及衝突,以瞭解解放軍在外交政策中之強硬態度;5.藉由領導者決策模式、黨軍關係的變化、政局穩定及國家安全議題等四個層面的分析,推論未來解放軍之政治影響力。
本論文將先分析影響解放軍政治影響力之因素;其次,探究在不同領導者時期,解放軍參與外交決策制定之方式,並說明解放軍在外交決策中的角色及影響力;再次,分析解放軍在重視軍隊現代化、政治局勢呈現穩定及非國家安全議題的情況下,其對外軍事交往的情形;第四,針對解放軍與外交系統的衝突作一說明;最後,推論解放軍未來的政治影響力情形。
Abstract
In Mao’s era , Mao Zedong had a dominant leadership role, and PLA political role was affected by Mao’s authority. PLA had to subordinate to Mao’s order. PLA only played a role as a tool. After the 1978 reform, Deng Xiaoping promoted military modernization in the 1980s to reduce the political influence of the military. After Deng’s death, Jiang Zemin lacked the personal authority and military background. As a result, Jiang had to grant concessions to PLA in order to ensure its support. One concession had obviously been the unprecedented participation of military chiefs in foreign affairs decisions that were of concern to PLA, including issues related to Taiwan and relat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Besides, in Jiang’s era,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nnels which PLA participated in foreign policies increased. PLA influence in foreign policy was stronger than Mao’s era and Deng’s era.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of this essay is to expect that can understand the change of PLA political influence. The research aims of the essay include the following: 1. exploring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PLA political influence; 2.probing into PLA participation in foreign policy, and realizing PLA political influence; 3.analying military diplomacy, and understand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PLA and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4.probing into the conflict between PLA and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understanding PLA strong attitude; 5.analying the decision model, Party-Military relations, political situation, the issues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security, and deducing PLA political influence in the futur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假設…………………………………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9
第五節 文獻回顧………………………………………………15
第六節 研究架構………………………………………………29

第二章 解放軍政治影響力轉變之因素
第一節 決策模式………………………………………………34
第二節 黨軍關係………………………………………………41
第三節 政局穩定………………………………………………57
第四節 國家安全議題…………………………………………61
第五節 小結……………………………………………………63

第三章 解放軍參與外交決策制定
第一節 外交決策的制定………………………………………66
第二節 解放軍參與外交決策的機構…………………………72
第三節 解放軍參與外交決策的方式…………………………78
第四節 解放軍在外交決策中的影響力………………………82
第五節 小結……………………………………………………90

第四章 組織合作—軍事外交
第一節 軍事外交的目的………………………………………92
第二節 軍事外交的類型………………………………………103
第三節 軍事交流的主要國家…………………………………118
第四節 小結……………………………………………………134

第五章 組織衝突及案例分析
第一節 中美關係………………………………………………135
第二節 軍機擦撞事件…………………………………………144
第三節 台灣問題………………………………………………151
第四節 1995-1996年台海危機事件……………………..……161
第五節 小結……………………………………………………165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167
第二節 未來解放軍之政治影響力……………………….……173

參考書目
中文參考資料……………………………………………………184
英文參考資料……………………………………………………198

表目錄
表1-1 中共政權結構…………………………………………1
表2-1 中共自改革開放以來的軍事費用狀況………………38
表2-2 中共已經購買及將要購買的國外武器裝備…………51
表2-3 不同領導者時期之解放軍政治影響力………………65
表3-1 外交事務各階段負責的黨政機構……………………73
表3-2 中央軍委主席副主席在黨內職務關係表……………75
表3-3 解放軍在政治局及中央委員中的比例………………79
表3-4 解放軍在外交決策過程中的政治影響力……………90
表4-1 中共與各國建立夥伴、睦鄰關係的情形……………95
表4-2 近年來中共軍事高層人員出國訪問情形……………104
表4-3 中共海軍軍艦外訪的情形……………………………107
表4-4 後冷戰時期中共向俄羅斯購買武器系統一覽表……110
表4-5 近年中共武器技術輸出遭美制裁案…………………115
表4-6 中共軍隊與外國軍隊舉行聯合演習情況……………117
表4-7 中共與美國軍事合作及交流概況表………………....124
表4-8 後冷戰時期中印軍事交流的情形……………………132
表5-1 軍機擦撞事件經過大事紀……………………………145
表5-2 兩岸貿易金額之估算…………………………………155
表5-3 台灣對大陸貿易占我外貿之比重……………………157
表5-4 台海危機共軍七波演習………………………………165
表5-5 外交系統與解放軍的立場……………………………166
表6-1 解放軍之政治影響力…………………………………171
表6-2 胡錦濤主要黨政軍經歷………………………………175
表6-3 十六屆軍委會成員……………………………………177
表6-4 十五屆軍委會成員……………………………….……178

圖目錄
圖1-1 研究架構圖………………………………………….…32
圖2-1 中共黨軍結構關係圖………………………………….45
圖2-2 解放軍政治影響力與四項影響因素的關係………….64
圖3-1 中共組織系統圖……………………………………….67
圖3-2 中共外交政策的決策體系圖…………..………………72
圖3-3 領袖主導決策模式……………………………………..84
圖3-4 集體領導決策模式……………………………………..87
圖3-5 官僚政治決策模式……………………………………..8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中文參考資料
(一)書籍
丁樹範主編,中國大趨勢。台北:新新聞出版社,2004年。
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出版社,2002年2月。
大紀元編輯部,江澤民其人。紐約:博大出版社,2005年。
中央研究雜誌社,1998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8年。
中央研究雜誌社,19999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9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卷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卷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央編委辦公室綜合司編,中央政府組織機構。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鑑1997。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鑑社,199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鑑2000。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鑑社,200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98年中國國防白皮書。北京:國務院新聞辦,199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0年中國國防白皮書。北京:國務院新聞辦,200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2年中國國防白皮書。北京:國務院新聞辦,200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4年中國國防白皮書。北京:國務院新聞辦,200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室綜合司編,中央政府組織機構。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黨政軍組織架構。香港:文滙出版社,2003年。
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93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4年。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歷史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與軍事後勤)。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中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03。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年。
王泰平主編,鄧小平外交思想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
王普豐,信息戰爭與軍事革命。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王維章主編,鄧小平軍隊現代化建設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年。
日本防衛廳,2001防衛白皮書。東京:財務省,2001年。
毛澤東,戰爭和戰略問題(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平可夫,外向型的中國軍隊-中共對外的諜報用具能力與軍事交流。台北:時報出版,1998年。
外交部,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外交年鑑。台北:外交部,1993年。
朱光磊,當代中國政府過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江澤民,論「三個代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
列寧,列寧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
佤可平編,全球化的悖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余炳輝等編譯,社會研究的方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87年。
李先念,李先念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李英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書局,1995年。
李英明、張亞中,中國:向後鄧時代轉折。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
李節明、唐思合編,張同瑩、馬勵、張定綺合譯,台灣有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關係揭祕。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
宗海仁,第四代。香港:明鏡出版社,2002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
林中斌,核霸:透視跨世紀中共戰略武力。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2月。
林正義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5-1996。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研所,1996年。
林長盛編,解放軍的現狀與未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
席汝楫,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79年。
洪陸訓,軍事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
胡偉,政府過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胡耀邦,”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政大國關中心,兩岸大未來。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4年5月22日。
姜殿銘主編,台灣一九九六。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7年。
徐爭游等編,中央政府的職能和組織結構(下冊)。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年。
郝雨凡、張燕冬主編,限制性接觸:布希政府對華政策走向。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
展望與探索雜誌社編,中國大陸綜覽。台北:展望與探索雜誌社,2003年。
浦興祖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香港:三聯出版社,1996年。
浦興祖主編,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高新等著,江澤民面臨的挑戰。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年。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年。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公司,2004 年。
張五岳主編,兩岸關係研究。台北:新文京出版社,2003年。
張同瑩等合譯,李潔明,唐斯合編,台灣有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關係揭密。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
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與現勢。台北:晶典文化出版社,2004年。
張虎,剖析中共對外戰爭。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96年。
張良編著,中國六四真相。香港:明鏡出版社,2001年。
張建邦,2010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出版公司,2003年。
張萬年,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院,1999年。
郭立民編,中共對台選輯1949-1991。台北:永業出版社,1992年。
郭瑞華,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台北:法務部調查局共黨問題研究中心,1996年。
景杉編,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年。
賀俊起主編,國防的多維結構。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年。
楊日旭、楊念祖合編,新世紀中共解放軍與台海安全。台北:中華民國高等政策
研究協會,2000年。
楊勝春著,中國最高領導班子的左右手—中共中央直屬機構檔案(1949-1998)。台北:永業出版社,2000年。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徵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台北:月旦出版公司,1999年。
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蔡瑋,中共的涉台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風雲論壇,2000年。
劉烈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機構。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88年。
鄭竹園,大陸政經巨變與中國前途。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2年。
錢其琛,外交十記。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下)。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韓漳主編,中南海外交珍聞錄。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4年。
蘇紹智,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的再認識。台北:風雲論壇,1995年。
Jano-witz, Morris著,洪陸訓等譯,專業軍人-社會與政治的描述(The professional soldier: a social and political portrait)。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8年。
Lewis A. Coser著,黃瑞祺、張維安譯,古典社會學理論(Masters of Sociological Thought)。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6年。
Lilley , James R. and David Shambaugh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共軍的未來(China's Military Faces the Futur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
Pfalezgraff, Robert L. and James E. Dougherty著,胡祖慶譯,國際關係理論導讀(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
Puska, Susan M.編,李憲榮、陳國雄譯,未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fter Next)。台北:玉山社出版,2001年。
Shambaugh, David著,高一中譯,現代化中共軍力:進展、問題與前景(Modernizing China's military progress, problems,and prospects)。台北:史政編譯室,2004年。
Stokes , Mark A.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中共戰略現代化(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Unites State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
Swaine, Michael D著,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共軍如何影響中共國家安全決策(The Role of the Chinese Military i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ing)。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9年。

(二)期刊論文
丁樹範,”1993年的中共軍隊:軍事現代化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研究,第37卷第2期(1994年2月):頁37-45。
丁樹範,”中共未來的軍備政策,”遠景季刊,第2卷第2期(2001年2月):頁1-27。
丁樹範,”中共軍隊的生產工作:內容與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8期(1993年8月):頁5-15。
丁樹範,”軍隊角色,『鄧後中國大陸何去何從』研討會,”中國大陸研究,第38 卷第3期(1995年3月):頁26-37。
丁樹範,”1990年代以來的中國黨軍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2003年3月):頁57-78。
于有慧,”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2004年1、2月):頁105-124。
王官德,”中共黨軍關係與對台政策取向探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7期(1990年7月):頁62-71。
王官德,”析論共軍在對台政策上的角色、立場與變數,”國防雜誌,第20卷第11期(2005年11月):頁31-40。
王官德,”從『裁軍50萬』看共軍體制改革及其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期(1999年1月):頁45-55。
王玲玲,”中共十四大人事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1期(1993年1月):頁14-26。
王緝思,”國際關係理論與中國外交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第1期(1993年2月)。
甘棠,”共軍體制改革精簡整編的研析,”中國大陸研究(1986年1月):頁1-10。
田道遠,”江澤民提出對美三大策略,”多維周刊,第49期(2001年5月)。
伍凡,”美國專家論中國的戰略發展趨勢--美國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的年度報告述評,”中國之春,第181期(1998年9月)。
伊然,”江澤民的『新安全觀』透視,”鏡報月刊(1999年5月):頁24-25。
行政院陸委會,”台灣對大陸貿易占我外貿之比重,”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149期(2005年3月)。
行政院陸委會,”兩岸貿易金額之估算,”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149期(2005年3月)。
杜筱越,”胡錦濤的對台決策幕僚大曝光,”新新聞,第919期(2004年10月18日):頁48-50。
吳安家,”中共『十四大』前的政治情勢”,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10期(1992年10月):頁5-15。
吳明杰,”1989年後中共人民解放軍對外交流情況研析,”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吳建德,”後冷戰時期中共對外軍事交流對東亞安全之影響,”新世紀中共解放軍與台海安全學術研討會,2000年1月,頁:83-132。
阮銘,”新政府的兩岸政策-觀察與展望,”遠景季刊,第1卷第3期(2000年7月):頁179-200。
李芙桃,”共軍人事調整的意義與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6期(1998年6月):頁67-79。
李登輝,”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李總統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專題演講全文,”人事月刊,第120期(1995年8月):頁1-7。
李華球,”中共十六大後---『黨、槍』的權力互動及其未來建軍走向,”投資中國雜誌,第105期(2002年11月20日)。
沈有忠,”中共解放軍戰略與軍事裝備的現代化,”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8期(2004年8月):頁32-50。
沈明室,”中共十六大權力繼承與軍隊角色,”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2期(2003年2月):頁31-51。
沈明室,”中共權力繼承與軍隊角色,”東亞季刊,第27卷第3期(1995年冬季號):頁31-51。
沈明室,”共軍對三個代表思想的實踐與影響,”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8期(2003年8月):頁43-57。
周繼祥,”軍辦企業下中共軍人的心態,”中國大陸研究,第34卷第4期(1991年4月):頁51-61。
河成柱,”八0年代以來中共決策過程與政治權力運作之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林火順,”江澤民掌握軍權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林文程,”中共與亞太多邊安全機制,”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71期(1997年8月19日):頁6-8。
林文程,”後冷戰時期美國的國家安全策略,”美國月刊,第8卷第6期(1993年6月):頁4-14。
林文程,”美國與中共軍事交流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2001年,編號:NSC89-2414-H-001-004。
林正義,”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期間美國對華政策,”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林正義,”中共與東南亞國家的軍事交流︰解放軍外交,”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55期(1997年1月7日)。
林正義,”布希政府台海兩岸政策初探,”中國事務,第7期(2002年1月):頁67-81。
林正義,”美國的東亞安全政策與預防外交,”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1期(2001年1月):頁16-37
林長盛,”論中共軍隊參與經濟活動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3期(1993年3月):頁59-72。
林長盛,”槍桿子到底支援誰?,”北京之春,第48期(1997年5月):頁32。
林宗達,”中俄關係之改善對中共軍事現代化的助力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8期(2001年):頁58-76。
林麗香,”中共與美國在東南亞的競逐,”中共研究,第36卷第2期(2002年2月):頁82-101。
林麗香,”中共黨軍關係,”空軍學術月刊,第586期(2005年9月):頁18-33。
林麗香,”後冷戰時期中俄美軍事合作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4卷(2000年4月):頁73-84。
周全華,“論毛澤東發動『文革』的動因,”二十一世紀,第48期(2006年3月)。
周煦,”冷戰後美國與中共的軍事關係,”政大國際關係學報,第13期(1998年12月):頁1-13。
帥化民,”東山演習戰略意涵,”國政評論,第178期(2001年8月24日)。
俞雨霖,”中共軍人的政治角色—比較與歷史的觀點,”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奕父,”從『集體領導』論江核心的問題,”中共研究,第31卷第3期(1997年3月):頁9-12。
孫德平,”戰爭的政治目的與軍事工具的關係,”政治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
翁明賢,”確保兩岸和平與我國國防安全之原則與方法,”兩岸和平與我國國防安全研討會,台北,2004年10月15日。
寇健文,「政權轉移VS解放軍地位」座談會,台北,2002年3月20日。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許志嘉,”鄧小平主政下參與中共外交決策的黨政組織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5期(1998年5月):頁21-48。
許志嘉,”鄧小平時期中共的外交決策模式,”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1998年8月):頁49-72。
陸民聲,”中共擴軍--僱傭前蘇聯國防專家,”中國大陸研究,第26卷第6期(1993年6月):頁55-57。
寇健文,”中共『幹部年輕化』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5期(2001年5月):頁1-16。
曾建元,”動員戡亂時期台灣憲法變遷的歷史回顧,” 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0期(2002年3月):頁113-146。
陳小平,”江澤民憑什麼扶胡錦濤上馬?,”多維周刊,第113期(2005年6月)。
陳志洪,”江澤民時期中共黨軍關係之研究,”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梓龍,”中共新軍事領導階層的特點與影響評析,”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3期(2003年3月):頁8-22。
陳梓龍,”現階段中共裁軍與體制改革之研析,”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2期(1999年4月):頁32-50。
陳紫財,”美國海外出兵準則檢驗之研究-以1995-1996台海危機為例,”戰略與國際研究,第4卷第2期(2002年4月):頁97-121。
陳錫蕃,”南海軍機擦撞事件,”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4卷(2001年6月):頁53-56。
陳鴻瑜,”美國自菲律賓撤軍及其與東南亞之安全關係,”美國月刊,第8卷第3期(1993年3月):頁37-43。
陳鴻瑜,”後冷戰時期東南亞之區域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1999年1月):頁16-58。
陳聯邦,”中共對台政策演變之研究-兼論一九九五年及九六年的軍事演習,”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彭光謙,”中美關係的晴雨錶:彭光謙評述中美軍事關係,”世界知識,第3期(2004年)。
鄒旺,”高新科技武器服役 國防整體實力增強,”鏡報(1999年9月)。
郭華倫,”中共當權派之權力與路線鬥爭現勢,”匪情月報,第21卷第11期(1979年5月)。
黃奎博,”冷戰後中共與東南亞國協之政治合作,”國際關係學報,第15期(2000年12月):頁173-214。
董立文,”中共十六大人事的初步分析—令人困惑的後江時代與第四代,”展望2003年兩岸政經發展研討會,高雄,2002年12月1日。
傅耀祖,”論鄧小平外交思想,”外交學院學報(1997年2月):頁25-29。
程瑞聲,”論中國對亞太安全的新方針,”國際問題研究,第3期(1999年):頁1-8。
楊志恆,”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1999年10月):頁29-43。
楊志恆,”中共近年對外軍事交流及其對我國國防安全之影響,”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台北,1996年7月,頁1-14。
楊志恆,”中共軍事擴張戰略之探討,”國策期刊,1997年1月7日。
楊志恆,”中共對外軍事交流對台海安全的影響,”新世紀中共解放軍與台海安全學術研討會,2000年1月14日~15日。
楊念祖,”軍隊角色,『鄧後中國大陸何去何從』研討會,”中國大陸研究,第38卷第3期(1995年3月):頁21-25。
楊開煌,”中共『對台政策』解釋與評估—決策人物取向之研究,”東吳政治學報,第7期(1997年3月)。
鄭大誠,”論中共新購之蘇愷30型戰機,”空軍學術月刊,第533期(2001年4月)。
劉正慶,”中共大國外交政策形成與實踐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2000年。
劉振安,”小布希時期美中軍事交流之研究,”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5期(2004年5月):頁23-43。
劉清波,”論中共『八二憲法』的『中央軍事委員會』,”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1期(2000年1月):頁4-16。
謝昌生,”江澤民時期中共軍事外交戰略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7期(1999年7月):頁14-27。
歐錫富,”中(共)俄軍工改革與軍事合作,”跨世紀兩岸軍力發展與區域安全學術研討會,高雄,1999年4月。
譚傳毅,”高技術條件下解放軍之作戰指導,”跨世紀兩岸軍力發展與區域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1999年,頁1-9。
韓璐,”美國處理中共飛彈演習之研究,”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羅冰,”對撞機事件處理有歧見,軍方拒表態支持江澤民,”爭鳴月刊,第283期(2001年5月):頁8-10。

(三)報紙
”2003中國軍事外交:聯合軍演受注目 參與維和加力,”解放軍報,2003年12月29日。
”2004年中國軍事外交更加活躍務實,”解放軍報,2004年12月20日。
”2005年中國軍事外交新思維,”青年參考報,2005年5月25日。
亓樂義,”殲八阻攔EP-3 所為何來?,”中國時報,1991年4月5日。
“廿年來軍隊建設的歷史經驗,”文匯報(香港),1999年7月8日,版4。
”中共M族飛彈小檔案,”中國時報,1999年11月25日,版3。
“中共加緊和戰兩手策略逼我接受『一中』,”中央日報,2000年8月22日。
“中共自信50年內成為『中型』強權,”聯合報,2000年7月4日,版5。
“中共計畫更動戰區戰略部署強化戰力,”中央社,2000年4月4日。
“中共建第二座對台飛彈基地,”中國時報,1999年12月9日,版2。
”中共新組合顯示經改反腐決定,”文滙報(香港),1997年9月21日。
“中共解放軍 明年加薪50%,”中國時報,2004年12月29日。
“中法軍售充漢變數,”中國時報,1997年1月6日,版4。
“中美決增強軍事交流,”文匯報(香港),1998年9月17日,版1。
”中俄北京宣言,”人民日報(北京),2000年7月19曰,版1。
“中俄在科索沃找到交集,”中國時報,1999年7月19日,版14。
”中俄實兵軍演精銳出五國觀觀摩”,中央日報,2005年8月22日。
”中國大陸新屆軍委會 將著重科技建軍,”中央社,2003年3月16日。
“中國共產黨章程,”人民日報(北京),2002年9月19日,版1。
”中國向東盟論壇提交新安全觀立場文件,”人民日報(北京),2002年8月2日,版3。
”中國青壯派解放軍不主張4年內和台灣決裂,”中國時報,2000年5月16日,版14。
”中國軍事外交步入新階段,”解放軍報(北京),2002年9月23日。
“日修事態法欲遏中國,”解放軍報(北京),2006年1月16日。
”六家中國公司涉嫌出售飛彈材料遭美國制裁,”中央社,2005年12月28日。
“六國簽署上海合作組織宣言,”中國時報,2001年6月16日,版10。
王良能,”美新中亞戰略與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時報,2001年6月26日。
王衛星,”美國背信棄義禍莫大焉,評美國對台軍售,”解放軍報(北京),2001年4月27日。
“巴國發展核武 中共是藏鏡人,”中國時報,1998年5月30日,版7。
”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人民日報(北京),2000年5月23日,版2。
“正視中俄軍演的意涵與影響,”中華日報,2005年8月22日。
由冀,”中共對台政策與解放軍角色轉變,”中國時報,2002年12月18日。
古呂,”軍事熱線不熱北京避免受控,”太陽報(香港),2005年10月24日。
“北京加緊建構國際抗美統一戰線,”中國時報,2001年5月15日,版13。
江澤民,”在慶祝建黨八十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北京),2001年7月2日,版1。
“江錢恩怨秘聞,”蘋果日報,1998年4月22日。
朱建陵,”共軍建置 聚焦台海 稱霸亞洲,”中國時報,2004年5月1日。
朱建陵,”處理撞機事件 中共軍方角色耐尋味,”中國時報,2001年4月9日,版13。
汪莉娟,2004-年9月20日,”胡錦濤主要簡歷,”聯合報,版3。
沈佛光,”再論信息戰,”中國國防報,1998年10月18日,版3。
”我與塞內加爾斷交 邦交國數降為25國,”聯合報,2005年10月27日。
李登科,”務實外交走出中美斷交陰影,”中央日報,1998年12月28日,版3。
李棠生,”中售伊朗飛彈技術美跳腳,”蘋果日報,2003年5月24日。
“美軍機組人員回家了,”中央日報,2001年4月13日。
林火順,”由中共歷屆全國黨代表大會,談解放軍在中國大陸的政治角色,”台灣新聞報,2002年12月24日。
林火順,” 淺談共軍參與政治活動原因與途徑,” 臺灣新聞報,2002年12月24日。
吳明杰,”軍艦外交 國力展示,”中國時報,2005年2月21日。
吳明杰,”美強化對台軍售 中國干預力漸弱,”中國時報,2002年2月19日,版13。
吳釗燮,”美中危機軟著陸 台灣如何解讀因應,”中國時報,2001年4月12日。
“阿米塔吉指美中軍事交流幾乎回到原本情況,”中央社,2004年1月31日。
”胡錦濤掌對台決策陣容翻新,”中央日報,2003年6月23日。
“美國小鷹號航母訪港 將停留四天,”人民日報(北京),2002年11月28日,版1。
“淡出北京政爭共軍角色蛻變,”中央日報,1998年2月20日。
“國防部外事辦公室負責人談『中國軍事外交,中國軍事外交呈現三特點交流合作趨向更加務實』,”解放軍報,2003年8月11日。
“國防部:對美造成我損失保留進一步交涉權利,”人民日報(北京),2001年4月4日,版1。
“張萬年:撞機事件將循外交途徑解決”,聯合早報(新加坡),2001年4月4日。
“連任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選擇緩退,”中國時報,2002年11月15日,版11。
逢先知,李捷,”毛澤東與抗美援朝,”解放軍報(北京),2000年10月25日。
“軍方提『炸、封、登』解決台灣”,大公報(香港),2005年8月2日。
“軍事外交 營造和平發展安全環境,”解放軍報(北京),2005年12月29日。
“專家:中共對台飛彈 遠超過496枚,”聯合報,2004年3月29日,版13。
“專家指中共外交及安全政策制訂模式趨多元化,”中央社,2001年3月14日。
“傅全有會見巴空軍參謀長,”解放軍報(北京),2001年2月18日,版1。
“解放軍報坦承中共軍隊官兵科學文化素質偏低,”中央社,2003年4月15日。
“撞機事件 解放軍態度比中央還強硬,”聯合報,2001年4月8日。
”發展合作才能獲得和平與繁榮,”文匯報(香港),1997年12月16日,版4。

(四)網路資料
“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陸委會網站,2000年2月。
“2002年美國國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軍力報告,”奇摩網,2002年12月3日。
2004年中國的國防,”新華網,2004年12月27日。
“2004年中國軍事外交回顧:更加活躍更趨務實,”新華網,2004年12月19日。
“2005年中國軍事外交『高與深』初露端倪,”國際在線,2005年2月2日。
”2005年:中國睦鄰外交譜新篇,”新華網,2005年12月7日。
“十六大報告全文,”新華網,2002年11月17日。
“八一七公報,”陸委會網站。
“大陸近五年軍購約6600億台幣,”中廣新聞網,2004年6月3日。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01年6月15日。
口峰,”從撞機事件看中美角逐,”中國之春,2001年5月。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新華網,2002年3月26日。
”中日聯合聲明,”新華網,2002年3月26日。
“中巴兩國海軍在上海海域聯合軍演倍受各方矚目,”青年參考,2003年10月21日。
“中印軍事交流升級 海軍聯合演兵印度領海,”人民網,2005年11月30日。
”中印關係回顧,”新華網,2005年1月25日。
”中共打壓林信義取代王金平出席APEC,”大紀元,2005年11月9日。
”中共近兩年來的重大軍事演習一覽,”新華網,2004年9月25日。
“中美空中交鋒 年來日益頻繁,”大紀元,2001年4月7日。
”中美軍事交流大事紀,”新華網,2003年10月29日。
“『中美撞機』情蒐行家 卯上強硬對手,”世界日報網,2001年4月5日。
“中美聯合聲明(1997年10月),”新華網,1997年10月29日。
”中俄聯盟權益之計 夥伴關係難持久,”大紀元,2005年8月2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 人民網,1997年3月14日。
“中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政治決議,”新華網,2006年3月13日。
“主動倡讓加強接觸 印度想和中國搞聯合軍演,”中國網,2003年10月17日。
“中國印度舉行軍演提升兩大國安全互信,”新浪網,2005年12月2日。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四中全會,” 北方網,2004年9月26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舉行(會議公報全文),”中國網,2005年10月11日。
“中國共產黨章程,”新華網,2002年11月18日。
”中國加速組建空降16軍阻遏台獨,”多維社,2003年8月25日。
“中國成為烏克蘭軍火第二大買主,”美國之音中文網,2005年1月1日。
”中國軍隊近年來涉外演習盤點,”新華網,2005年9月27日。
“中國和希臘發表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新華網,2006年1月19日。
“中朝雙邊關係,”人民網,2004年9月9日。
“反分裂國家法,” 人民網,2005年3月14日。
“外交部發言人朱邦造談美國軍用偵察機撞毀中國軍用飛機事件真相和中方有關立場,”人民日報(北京),2001年4月3日。
”外交部發言人要求美方在售台武器問題上慎重行事,”新華網,2001年4月24日。
“加強聯合反恐五國演兵中亞,”新華網,2003年8月6日。
民進黨,”中共軍力基本報告,”東森新聞網,2003年12月19日。
江天,”解放軍對政治的影響力更大了,”大紀元,2001年8月1日。
“江逞英雄朱背黑鍋,”大紀元,2001年4月12日。
“江澤民在中共十六大上的報告,”新華網,2003年11月8日。
“江澤民在紀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二十週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00年12月18日。
“江澤民胡錦濤出席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北方網,2004年9月21日。
“江澤民遙控作主 朱熔基插不上手,”大紀元,2001年4月12日。
沈明室,”中國共產黨之轉型及共軍『軍隊國家化』之探討,”和平論壇,2003年10月20日。
“抗美援朝大事記—中共中央決策出兵,”新華網,2005年10月19日。
李大衛,”台海危機十週年 江澤民其人揭內幕,”大紀元,2006年3月9日。
“我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有望 穩居世界第一,”新華網,2005年12月6日。
林長盛,”槍桿子到底支援誰?,”http://bjzc.org/bjs/bc/48/32
”美軍太平洋總部司令:美中兩軍增加了解非常重要,”新華網,2006年5月15日。
“美國正式致歉 中國同意放人,”大紀元,2001年4月11日。
“美國國防部台海安全情勢報告全文,”2003年11月13日,http://www.chenghaicity.com/mey/jimz/usth1.htm.
周文重,”努力推動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向前發展——紀念中美建交二十五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04年2月7日。
“政治局學習:堅持國防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新華網,2004年7月26日。
”胡錦濤和卡拉姆互致賀電 祝賀中印友好年開始,”中國網,2006年1月1日。
”胡錦濤參加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新華網,2004年2月25日。
“南韓議題紛紛踏訪中國 為國家安全選擇尋找答案,”瞭望東方周刊網,2005年5月27日)。
莫大華,”美國亞太軍力調整對兩岸之影響,”和平論壇,2004年6月25日。
莫大華,「政權轉移VS解放軍地位」座談會,遠景基金會會議紀錄摘要,2002年3月20日。
”唐家璇外長談2000年的中國外交,”新華網,2000年12月28日。
“孫玉璽稱美國表示’遺憾’是朝正確方向邁出一步,”人民網,2001年4月5日。
陳東龍,”如何界定『軍區』與『戰區』,”東森新聞報,2001年5月1日。
”售伊朗武器材料 美制裁中國等9家企業,”大紀元,2005年12月28日。
陳奎德,”從北韓核危機看北京外交方向,”大紀元,2003年8月1日。
陳喬之,”美國重返東南亞及其對中國的影響,”視野周刊網站。
陳漢華,”短期內中共科技在國防安全面向的趨勢評估,”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2004年8月13日。
“張萬年遲浩田代表表示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加速推進軍隊建設和改革,”人民網,2002年11月9日。
“曹剛川希望美勿軍售台灣先進武器 未獲美國回應,”東森新聞報,2003年10月30。
“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副局長顧傑在第九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香港推介會上的講話,”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經濟部貿易處網站,2005年6月29日。
葉斯偉、吳佳玲,”由空中巴士看歐洲整合,”認識歐洲,第5期(2000年8月)。
“就美國政府宣佈將向台出售大量先進武器裝備,我政府向美方提出強烈抗議,”新華網,1998年8月2 日。
“就美國偵察機撞毀中國軍用飛機事件外交部發言人發表談話,”人民網,2001年4月1日。
董立文,”中共十六大人事的初步分析—令人困惑的後江時代與第四代,中山大學網站,2002年12月1 日。
“解放軍一度主導撞機事件決策權,”大紀元,2001年4月16日。
溫家寶,”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五十週年,”解放軍報(北京),2004年6月29日,版4。
“新陣容新面貌新階段,”新華網,2006年4月27日。
“愛國主義實施綱要,”新華網,1994年8月23日。
廖文中,”中共軍力現代化對亞太地區之影響,”和平論壇,2004年6月25。
鄧謹,”中國發展戰略正式轉型,”南方周末(2006年3月9日)。
趙建民、許志嘉,” 民進黨執政後中共對台外交孤立策略及其效果,”和平論壇,2005年10月26日
“擅長兩棲作戰的朱文泉出掌南京軍區,”多維新聞網,2002年11月22日。
“樹大國形象2004年中國軍事外交更趨務實,”新華網,2004年12月19日。
魏靜,”從軍事合作看美日安保體制的重大變化,”國際在線,2004年9月27日。
“關於三支兩軍若干問題的決定,”人民網,1972年8月21日。
“關於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關係,”新華網,2002年3月26日。

二、 英文參考資料
(一)書籍
Allen, Kenneth W. and Eric A. McVadon. China’s Foreign Military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 Henry L. Stimson Center, 1999.
Allison, Graham and Philip Zelikow,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2. nd. ed. New York: Longman, 1999.
Allison, Graham T..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Boston: Little, Brown & Company, 1971.
Allen, Kenneth W. and Eric A. McVadon. China’s Foreign Military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The Herry L. Stimson Center, Oct. 1999.
Bachman, David. Bureaucracy, Economy, and Leadership in China: The Institutional Origins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Barnett, Doak. The Making of Foreign Policy in China: Structure and Process.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5.
Bullard, Monte R.. China’s Political-Military Evolution: The Party and Military in the PRC, 1960-1984 .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5.
Campbell, Angus, Philip E. Converse, William E. Miller, and Daniel Stokes. The American Vote. New York: Wiley, 1960.
Chang, Jaw-Lin. A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Decision-Making Models in US Foreign Policy.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85.
Economy, Elizabeth and Michel Oksenberg eds.. China Joins the World.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1999.
Eftimiades, Nicholas. Chinese Intelligence Operation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4.
Department of Defense of the United States, Report of th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Washington: Department of Defense, 1997.
Fairbank, John K. and Edwin O. Reishauer. China: 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 1989.
Flanagan, Stephen J. and Michael E.Marti.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China in Transtion.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Washington, D.C., 2003.
John Garver, Face Off: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Seattle, W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7.
Gittings, John. The Role of Chinese Army .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Goodman, David S. G., and Gerald Segal (eds.), China Rising: Nationalism and Interdependence. London: Routledge, 1997.
Gurtov, Melvin, and Byong-Moo Hwang. China’s Security: The New Roles of the Military. Boulder, Colorad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8.
Gurtov, Melvin and Byong-moo Hwang. China under Threa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0.
Harding, Harry. China’s Second Revolution: Reform After Mao. Washington, D. C.: The Brooking Institution, 1987.
Harding, Harry ed..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1980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Hamrin ,Carlo Lee and Sui Sheng Zhao. Decision Making in Deng’s China: Perspectives from Insiders. N.Y.: M.E. Sharpe, Inc., 1995.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 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Jencks, Harlan W.. From Muskets to Missiles: Politics and Professionalism in the Chinese Army, 1945-1981 .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2.
Joffe, Ellis. Party and Army: Professionalism and Political Control in the Chinese Officer Corps, 1949-1964.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1971.
Joffe, Ellis. The Chinese Army after Mao.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Khalilzad, Zalmay.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Towards a New U.S. 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 California: RAND Corporation , 2001.
Kissinger, Henry. Diplomac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4.
Lampton, David M..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Lee, Ngok. China’s Defence Modernisation and Military Leadership. Rushcutters Bay: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89.
Lampton, David M. ed., The Making of Chinese and Security Policyin the Era of Reform.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Lieberthal, Kenneth. Governing China: From Revolution through Reform. New York and London: WW Norton & Company, 1995.
Liberthal, Kenneth and Michel Oksenberg. Policy Making in China : leaders,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Lilley, James R. and David Shambaugh (eds). China’s Military Faces the Future. Washington DC: AEI and M. E. Sharpe,1999.
Liu, Alan P.. How china is Rul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s., 1986,
Ning, Lu. The Dynamics of Foreign Policy Decision-making in China.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7.
Macridis, Roy C.. Foreign Policy In World Politics. N.J.: Prentice Hall, 1992.
Melvin, Gurtov, and Hwang, Byong-moo. China under Threa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0.
Mulvenon, James C..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he Senior Chinese Officer Corps: Trends and Implications. Santa Monica: RAND, 1997.
Mulvenon, James C. and Richard Yang eds., Truth From Facts: A Retrospective on Chinese Military in the Post-Mao Era. Santa Monica, CA: Rand, 2001.
Mulvenon, J.C, and Richard. Yang. Yang.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Rand Corporation, 1999.
Nicolson, Harold. Diplomacy, 3rd.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Ning, Lu. The Dynamics of Foreign Policy Decision-making in China.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7.
Perlmutter, Amos. The Mmilitary and Politics in Modern Tim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7.
Pfalezgraff, Robert L. and James E. Dougherty.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J.B. Lippincott Company, 1971.
Plischke, Elmer. Modern Diplomacy: The Art and the Artisan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1979.
Roberts, Jonathan M.. Decision-Making during International Crisi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8.
Robinson, Thomas W. and David Shambaugh.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7.
Shambaugh, David. Modernizing China’s Military: Progres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California: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2003.
Shambaugh, David ed.. The American of Study of Contemporary China. Armonk, N. Y.: M. E. Sharpe, 1993.
Simon, Herbert A.. Administrative Behavior-Astudy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1976.
Snyder, Glenn. H. and Paul Diesing, Conflict Among Nations : Bargaining, Decision Making and System Structure in International Cris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Suettinger, Robert L. Beyond Tiananmen: The Politics of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2003.
Swaine, Michael D. and Ashley J. Tellis. 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Rand, 2000.
Swaine, Michael D.. China: Domestic Chang and Foreign Policy.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Rand Corporation, 1995.
Swaine, Michael D.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Succession in China: Leadership, Institutions, Beliefs. Santa Monica: Rand, 1992.
Swaine, Mickael D.. The Role of the Chinese Military i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ing.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Rand Corporation , 1996.
The Military & Political Succession in China-Leadership Institutions Beliefs.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Rand Corporation, 1992.
Waltz, Kenneth N.. Man,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Wasserman, Paul and Fred S. Silander. Decision-Making: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 NY: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rnell University, 1958.
Wortzel, Larry M. ed.. The Chinese Armed Forces in the 21st Century. arlisle, P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2000.

(二)期刊論文
Ashton, William. "Burma's armed forces: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James Intelligence Review, Vo.110 No.11(November 1998):28-31.
Bachman, David. “The Limits on Leadership in China,” Asian Survey, Vol. XXXII, No. 11(November 1992): 1046-1062.
Baum, Richard. “China after Deng: Ten Scenarios in Search of Reality,”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45( March 1996): 153-175.
Bickford, Thomas A.. “Regularization and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 Assessment of Change,” Asian Survey, Vol. XL, No. 3(May/June 2000): 456-474.
Brecher, Michael et al..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on Foreign Policy Behavior,”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utlion, Vol.13, No.1 (March 1969):75-101.
Bullard, Monte R., and Edward C. O’Dowd. “Defining the Role of the PLA in the Post-Mao Era,” Asian Survey, Vol. XXVI, No. 6( June 1986): 706-720.
Cheng, Li, and Lynn White. “The Army in the Succession to Deng Xiaoping: Familiar Fealties and Technocratic Trends,” Asian Survey, Vol. XXXIII, No. 8(August 1993): 757-786.
Cheng, Li. “Jiang Zemin’s Successors: The Rise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Leaders in the PRC,”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61( March 2000): 1-40.
“Demobilization: The Dialects of PLA Troop Reduc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46(June1996): 336-359.
Ding, Arthur. “The PLA and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Leadership,” CAPS-R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PLA Affairs, U.S.A., August 15-16, 2003.
Dreyer, June Teufel.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mparative Strategy, Vol. 5, No. 1(1985): 27-50.
Gause, Ken E.. “China’s Policy Towards Taiwan,”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Vol.7, No.12, (December 1995):561-566.
Godwin, Paul H. B.. “From Continent to Periphery: PLA Doctrine, Strategy and Capabilities Towards 2000,”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46(June 1996): 464-487.
Foley, Corazon S.. “Contending Perspectives: Southeast Asia and American Views on a Rising China,” US Army War College, August 2005, 1-5.
Godwin, Paul H. B.. “Preserving the PLA’s Soul: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and the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Leadership,” CAPS-R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PLA Affairs, U.S.A., August 15-16, 2003.
Halperin, Morton H., and John Wilson Lewis. “New Tensions in Army-Party Relations in China, 1965-66,” The China Quarterly, No. 26(April-June 1966): 58-67.
Holsti, Ole R.. “Model of International and Foreign Policy,” Diplomatic History, Vol.13, No.1(Winter 1989): 15-43.
Huang, Xiaoming. “Managing Fluctuations in U.S.-China Relations: World Politics, National Priorities, and Policy Leadership,” Asian Survey, Vol. XL, No. 2(March/April 2000): 269-295.
Ji, You. “Jiang Zemin’s Command of the Military,” The China Journal, Issue 45(January 2001): 131-138.
Joffe, Ellis and Gerald Segal. “The Chinese Army and Professionalism,” Problems of Communism, Vol. XXVII(Nov-Dec 1978): 1-19.
Joffe, Ellis. “The Chinese Army after the Culture Revolution: The Effects of Interven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No.55( July/September 1973):450-477.
Joffe, Ellis. “Party and Military in China: Professionalism in Command?,” Problems of Communism, Vol. XXXII(September-October 1983): 48-63.
Joffe, Ellis. “Party-Army Relations in Chin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46(June 1996): 299-314.
Kim, Samuel S.. “The Maoist Image of World Order,” World Order Studies Program Paper, Princeton University(1977).
Kitfield, James. “Dragon, Eagle, and Rising Sun,” Air Force Magazine(June 2005): 62-66.
Lewis, John W., Hua Di and Xue Litai. "Beijing's Defense Establishment: Solving the Arms-Export Enigm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5, No.4(Spring 1991):87-109.
Li, Nan. “Organizational Changes in the PLA, 1985-1997,”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58(June 1999): 314-349.
Li, Nan. “From Revolutionary Internationalism to Conservative Nationalism: The Chinese Military's Discourse on National Security and Identity in the Post-Mao Era,”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May 2001).
McClaran, John P.. “U.S. Arms Sales to Taiwan: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the Sino-U.S. Relationship,” Asian Survey, Vol. XL, No. 4(July/August 2000): 622-640.
Munro, Ross H.. "Awakening Dragon: 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 Policy Review, No.62(Fall 1992):10-16.
Nethercut, Richard D.. “Deng and the Gun: Party-Military Relation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ian Survey, Vol. XXII, No. 8(August 1982): 691-704.
Nelsen, Harvey W.. “Military Bureaucracy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sian Survey, Vol. XIV, No.4(April 1974): 372-395.
Qimao, Chen.. “The Taiwan Strait Crisis: Its Crux and Solutions,” Asian Survey, Vol.XXXVI, No. 11, (November 1996): 1055-1058.
Overbolt, William H.. “China After Deng,” Foreign Affairs, Vol. 75, No. 3(May/June 1996): 63-78.
Pultz, Christopher B.. “The PLA and China's Changing Security Environment,” Strategic Insights, Volume II, Issue 1 (January 2003).
Pye, Lucian W.. “Jiang Zemin’s Style of Rule: Go For Stability, Monopolize Power and Settle for Limited Effectiveness,” The China Journal, Issue 45(January 2001): 45-52.
Pye, Lucian W. “Mao's Tse-tung's Leadership Style,”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91, No.2(Summer 1976), 219-235.
Scobell, Andrew. “Show of Force: The PLA and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15, No. 2(Summer 2000), 227-246.
Shambaugh, David.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Research Bureaucracy,”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10(June 1987): 276-304.
Shambaugh, David. “China’s Military in Transition: Politics, Professionalism, Procurement and Power Projec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46(June 1996): 265-298.
Shichor, Yitzhak. “China and the Gulf Crisis,” Problems of Communism, Vol. XL(November-December 1991): 80-90.
Shirk, Susan L.. “Will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arty Leadership Survive the 2002-03 Succession?,” The China Journal, Issue 45(January 2001): 139-142.
Swaine, Michael D.. “The PLA and Chinese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Leadership, Srructures, Processes,”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46(June 1996): 315-335.
“The Fifteenth National Party Congress: Jiang Takes Command?,”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53( March 1998): 141-156.
“The New Officer Crops: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46(June 1996): 315-335.
“The Part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Gun,” Asian Survey, Vol. X, No. 7(June 1970): 441-471.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at 50: Reform at Last,”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59(September 1999): 660-672.
“The PLA and the Power Struggle of 1989,” Problems of Communism, Vol. XXXVIII( September-October 1989): 41-48.
“The PLA’s Evolving Warfighting Doctrine, Strategy and Tactics, 1985-95: A Chinese Perspective,”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46(June 1996): 443-465.
“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the Formation of Revolutionary Committees 1967-68,” The China Quarterly, No. 44( October-December 1970): 112-145.
“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 in China: The Political Work System in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27(September 1991): 527-568.
Waltz, Kenneth N.. "The Emerging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8, No.2(Fall 1993):66-69.
Whiting, Allen S..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Foreign Policy after Deng,”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42(June 1995): 295-316.
Yuan, Jing-dong. “Sino-US Military Relations Since Tiananmen: Restoration, Progress, and Pitfalls, Parameters,” US Army War College Quarterly, Vol. XXXIII, No. 1 (Spring 2003): 51-67
Zhe, Sun. “China’s Foreign Policy: System Transformation, Policy Formulation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ecision-making,” CSIS, Volume 1(January 30, 2004).

(三)報紙
Cliff, Rogqer. “Beware Beijing's Military Ambitions,” Los Angeles Times, August 7, 2005.
Hwang, Balbina Y.. “Resolving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Issue,” Heritage Foundation, May 8, 2003.
Isenberg, David. “How Russia keeps China armed?,” Asia Time, Nov 19, 2004.
"U.S. Seeks to Lift Sanctions on India," Washington Post, August 12, 2001, A01.
Lam, Willy. “Diplomatic Pain, Political Gain for Jiang,” CNN, April 11, 2001.
“Powell: 'We regret' Chinese pilot's loss,” CNN, April 4, 2001.
“The letter that led to release of U.S. crew,” CNN, April 11, 2001.

(四)網路資料
Byman, Daniel L. and Roger Cliff. “China's Arms Sales: Motivations and Implications,” 1999, 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MR/MR1119/index.html
Flanagan, Stephen J, and Michael E. Marti(eds.).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China in TransitionI, 2003, http://www.ndu.edu/inss/books/Books_2003/China/PLA_and_China_Transition.pdf
Kaiser, Robert G.. "2025 Vision: A China Bent On Asian Dominance," Washington Post, March 17, 2000.
Mulvenon, James C. and Andrew N. D. Yang (eds.).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 Retrospective on Chinese Military Studies in the Post-Mao Era,” 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CF/CF160/.
“PLA chief meets with U.S. deputy secretary of state,” embass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Dec 11, 2002.
“President Bush, Chinese President Jiang Zemin Discuss Iraq, N. Korea ,” whitehouse, October 25, 2002.
Scobell, Andrew. “Chinese Army Building in the Era of Jiang Zemin,” http://carlisle-www.army.mil/usassi/ssipubs/pubs2000/chinarmy/chinarmy.pdf.
Swaine, Michael D.. The Role of the Chinese Military i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ing, 1998, 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Report to Congress Pursuant for the FY2000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2005, http://www.defenselink.mil/pubs/d20050719PRC.pdf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Report to Congress Pursuant for the FY2000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2004, http://www.defenselink.mil/pubs/d20040528PRC.pdf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Report to Congress Pursuant for the FY2000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2003, http://www.defenselink.mil/pubs/20030730chinaex.pdf
Wortzel, Larry M., ed.. The Chinese Armed Forces in the 21st Century, 2000, http://carlisle-www.army.mil/usassi/ssipubs/pubs99/chinese/chinese.pdf.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