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19106-14083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19106-140831
論文名稱
Title
台灣公賣政策形成之研究—台灣省參議員(1946~1951)對公賣制度之議政分析
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Taiwan’s Monopoly System--Based on a Assembly Councilor’s Analysis of Parliamentary Politics on the Monopoly System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3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6-0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7-19
關鍵字
Keywords
公賣制度、政策過程、經濟統制、臺灣省參議會、節制資本
monopoly system, economic centralization, Taiwan Provincial Assembly, policy-making proces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64 次,被下載 389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6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894 times.
中文摘要
臺灣的專賣制度,創始於前清巡撫劉銘傳,日本人加以應用,為殖民統治財政上的主要收入來源。陳儀長官只將總督府專賣局改個名,冠上臺灣省專賣局,繼續辦理專賣業務,規定煙、酒、樟腦、火柴、度量衡五種物品由專賣局統轄,由政府專賣,禁止人民私造販賣。此外,民生物資如食鹽、石炭、蔗糖、石油、電力等則由公賣局以外的機構統制配銷,均不得自由買賣。以為這樣可以節制私人資本,發達國家資本,實現三民主義的建國理想。
問題是中山先生主張節制資本不但不反對私人資本,更獎勵民營企業,將國家實業開發,分兩路進行,一為個人企業,二為國家經營是也。「凡事務可以委諸個人,或較國家經營為適宜者,應任個人為之,由國家獎勵,而以法律保護之」。顯然民生主義和收歸國有意義不同,絕非把人民已經有的產業都搶去政府?媕Y而據為政府所有。
深入探討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實施經濟統制和民生主義節制資本的主張大不相同,接收龐大的日產企業不等於可以發達國家資本。相對的專賣事業本就是政府經營,反而成為戰後臺灣經濟事業一支獨秀的公營事業樣本。關鍵在公營事業接受議會監督,提高了經營管理的績效。
菸酒公賣收益對國家財政舉足輕重,促成了國家整體經濟建設的發展。其中有兩個主要功能,一是帶動重建公營事業的生產,為1953年起實施六期四年經濟計劃,打開進口替代、出口擴張,經濟起飛的大門奠立基礎;二是增進省政農村建設為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與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提供不可缺少經費支柱,間接保障了農業部門的資金可以移轉為工業部門,從而證實省政建設和國家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Abstract
Taiwan’s monopoly system, originating from the Military Governor Ming-chuan Liu of Qing Dynasty and applied by the Japanese, was a major financial source in Japan-colonized Taiwan. Chen Yi, the first ROC Chief Executive and Garrison Commander of Taiwan, renamed the Monopoly Bureau of Government-General as the Monopoly Bureau of Taiwan and then continued its monopolistic business. He stipulated five items -- tobacco, alcohol, camphor, matches, and measurement gadgets-- be monopolized by government whereas private manufacturing and sales be barred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Monopoly Bureau. Also banned from private transactions are certain necessities, such as salt, lime, cane sugar, gasoline, and electricity, which were distributed by some authorities other than the Monopoly Bureau. It was thought that such measures could restrict individual capital, and reinforce national capital in the hopes of realizing the idea of the nation founding, based on the doctrines of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Dr. Sun Yat-sen, though asserting capital restrictions in some degree, was not opposed to private capital, but, rather, was keen to encourage private enterprises. He had the national industries developed by a dual action via both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national organizations. His philosophy argued that those productions not so proper to be commissioned to a state-run organization as to a private one should, along with incentives from the state and protection by the law, be rendered to the latter for operations. Based on this, it appeared obvious that people’s livelihood didn’t connote nationalization. And by no means did livelihood denote that the government could confiscate the industries already operated by civilians.

After a further study, a distinction could be found in the argument between the economic centralization implemented by the authorities of Taiwan’s administrative officers and the capital restriction elaborated in the 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 The colossal assets taken over from Japanese-owned industries didn’t mean any opportunities to reinforce national capital. Instead, monopolistic business was designed to operate by the government and afterwards turned up being outstanding samples of state-owned businesses among the industries in post-war Taiwan. The key factor consisted in the fact that state-owned industries were run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Taiwan Provincial Assembly, which boosted the managerial performance.

The revenues from monopolistic sales of tobacco and spirits were crucial to the finances of our country and were help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its economic constructions. The monopoly featured two functions. One function was to revive the production of the state-owned industries, which laid a foundation to carry out a six-term Four-year Economic Program, beginning in 1953; to make a substitute for imports; to spur export expansion; and to help kick-start our country’s economic boom. The other function was to improve village constructions with land reforms of Three-seven-five Rent Deduction (a program limiting the rent of a land to a maximum of 37.5 percent of its total product), Release of State Lands, and Land-to-the-tillers Movements. The monopoly system was an indispensable support of finances, and it also ensured that the capital from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could be transferred to the industrial sector, which proved that provincial construction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7
第四節 文獻回顧與名詞釋義 12
第二章 節制資本與公賣制度理論探討
第一節 節制資本與發達國家資本 23
第二節 經濟發展與經濟穩定 29
第三節 經濟公平與經濟福利 35
第四節 公賣制度與獨占事業 42
第三章 戰後臺灣實施公賣制度的政策分析
第一節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採取經濟統制 55
第二節 接收日產統整國家資本 66
第三節 面對惡性通貨膨脹經濟風暴 72
第四節 承襲日治時代臺灣專賣事業 83
第四章 臺灣省「專賣局」改制「菸酒公賣局」
第一節 公賣緝私釀成二二八社會動亂 93
第二節 「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改革訴求 98
第三節 臺灣省政府改制並成立菸酒公賣局 104
第四節 臺灣省參議會監督公營事業經營 111
第五章 臺灣省參議會對公賣制度的評估建議
第一節 審議公賣營業預算 118
第二節 公賣營運制度改進建議 124
第三節 參與菸酒移運入口決策 134
第四節 提案取消菸酒公賣開放民營 137
第六章 臺灣公賣制度的變遷與轉型及政策思考
第一節 財政需求主導公賣政策 141
第二節 市場開放提高經濟效率 153
第三節 強化國際貿易調整經濟結構 160
第四節 黨國資本體制轉型福利國家 161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建議事項 163
第二節 研究展望與後續研究 174
參考書目 183
附錄
一、菸酒公司(前公賣局)深度訪談資料 192
二、于百溪呈報長官公署貿易政策意見書 199
三、臺灣省參議會組織條例 201
四、臺灣省內菸酒專賣暫行條例 204
五、臺灣省內菸酒專賣暫行條例施行細則 210
六、中美菸酒協議書 21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2),〈光復志〉,載於《臺灣省通志稿十卷》,臺北: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臺灣一年來之人事行政》,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1946),《臺灣省民意機關之建立》,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1946),《臺灣省民意機關法令輯覽》,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1947),《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陳長官治臺言論集》,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省政府秘書處(1947),《臺灣省政府公報第一期》,臺中:臺灣省政府。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95),《經濟發展的回顧與展望》,臺中:臺灣省政府。
臺灣省政府財政廳(1991),《菸酒專賣業務經營權歸屬檢討資料節略》,臺中:臺灣省政府。
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46),《臺灣省參議會有關二二八事件資料檔案彙編》,臺中:臺灣省參議會。
臺灣省菸酒公賣局主計室(1949),《民國三十八年臺灣省菸酒事業統計年報》,臺北:臺灣省菸酒公賣局。
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志編輯委員會(1997),《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局志》,臺北:臺灣省菸酒公賣局。
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專賣圖錄編輯委員會(1999),《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專賣圖錄》,臺北:臺灣省菸酒公賣局。


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81),《臺灣省議會三十五年》,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參議會祕書處,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一∼第十一次大會特輯,臺北:臺灣省參議會。
臺灣省諮議會典藏之檔案史料。
二、專書
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1991),《臺灣戰後史資料選—二二八事件選輯》,臺北:前衛出版社。
于百溪(1945),〈陳儀治臺經濟措施〉,李敖編,《二二八研究三集》,臺北:李敖出版社,173。
于宗先、王金利(1999),《臺灣通貨膨脹》,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中央研究院社科所編(1993),《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社科所。
王育德(1990),《臺灣:苦悶的歷史》,臺北:前衛出版社。
丘念臺(1981),《我的奮鬥史》,臺北:中華日報社。
丘昌泰(2003),《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史明(1980),《臺灣人四百年史》,臺北:蓬島文化出版公司。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1994),《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文化公司。
余玲雅(2004),《余玲雅諮議長議政訪談回憶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何思瞇(1997),《抗戰時期的專賣事業(1941-1945)》,臺北︰國史館。
何漢文(1991),〈臺灣二二八事件見聞記略〉,鄧孔昭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何鳳嬌編(1990),《政府接收臺灣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
李敖(1989),《二二八研究》,臺北:李敖出版社。
李敖編(1991),《二二八研究》(一-三),臺北:李敖出版社。
李敖、陳境圳(1997),《你所不知道的二二八》,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
李登輝(1976),《臺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臺灣研究叢刊第10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李筱峰(1991),《二二八消失的臺灣菁英》,臺北:自立晚報社。
李筱峰(1991),〈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與陳儀的對策〉,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臺北:二二八民間工作小組。
李筱峰(1993),《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社。
李筱峰(1993),《島嶼新胎記:從終戰到二二八》,臺北:自立晚報社。
李筱峰(1993),《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社。
李筱峰(1998),《解讀二二八》,臺北:玉山社。
胡煜嘉譯(1987),《臺灣奇蹟: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觀察》,臺北:洞察出版社。
吳仕漢(1968),《財政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吳若予(1992),《戰後臺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臺北︰業強出版社。
周憲文(1958),《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第一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玉津(1981),《財政學的理論與實際》上冊,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林忠(1983),《臺灣光復前後史料概述》,臺北:皇極出版社。
林忠(1990),〈林忠先生口述記錄〉,《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華德(1990),《財政學要義》,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林德龍(1992),《二二八官方機密史料》,臺北:自立晚報社。
侯坤宏(1997),《國史館藏二二八檔案史料上中下冊》,臺北:國史館。
若林正丈編,陳豔紅譯(1988),《中日會診臺灣——轉型期的經濟》。臺北:故鄉出版社。
袁克吾(1926),〈臺灣〉,《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77-86,臺北:文海。
翁嘉禧(1998),《臺灣光復初期的經濟轉型與政策(1945~1947)》,高雄:復文圖書。
梁敬錞(1973),《開羅會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孫中山(1921),〈實業計劃第一計劃〉,《孫中山全集第一冊》,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
孫中山(1924),〈民權主義第六講〉,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編,《國父全集》第一冊,臺北:中央文物出版社。
孫震(2003),《臺灣經濟自由化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
徐育珠(1975),《節制資本新論》,臺北:正中書局•
張炎憲、李筱峰編(1989),《二二八事件回憶錄》,臺北:稻鄉出版社。
張則堯(1980),《財政學原理》,臺北:三民書局。
張瑞成(1990),《光復臺灣之籌畫與接收》,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
張清溪等(1995),《經濟學》下冊,臺北:翰蘆圖書。
郭婉容(1968),《臺灣菸酒公賣價格與公賣利益之研究》,行政院賦程改革委員會報告書。
陳三井(1988),《臺灣近代史事與人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正茂(2003),《臺灣經濟發展史》,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正卿(1989),〈試析臺灣「二二八」起義前的四大經濟矛盾〉,李敖編,《二二八研究續集》:159-182,臺北:李敖出版社。
陳明通(1992),〈派系政治與陳儀治臺論〉,賴澤涵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223-302,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陳明通(2001),《派系政治與臺灣地方變遷》,臺北:新自然主義。
陳芳明(1991),《謝雪紅評傳》,臺北:前衛出版社。
陳芳明編(1991),《臺灣戰後史資料選-二二八事件專輯》,臺北: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
陳琮(1983),《戰時財政學》,臺北:三民書局。
陳嘉庚(1989),《南僑回憶錄》,臺北:龍文出版社。
陳銘鐘、陳興唐編(1989),《臺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下),南京:南京出版社。
陳興唐編(1992),《臺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臺北:人間出版社。
黃城(2003),《孫中山思想與國家發展的整合研究》,桃園:鍾郡出版社。
黃朝琴(1989),《我的回憶》,臺北:龍文出版社。
黃煌雄(1992),《蔣渭水評傳》,臺北:前衛出版社。
楊國樞等(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臺北:五南。
楊肇嘉(1978),《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
葉榮鐘(1985),《臺灣人物群像》,臺北:帕米爾書店。
葉榮鐘、蔡培火、吳三連(1987),《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社。
葉尚志(1966),《民生經濟學》,臺北:幼獅書店。
鄧孔昭(1991),《二二八事件資料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劉士永(1996),《光復初期臺灣經濟政策的檢討》,臺北:稻鄉出版社。
劉進慶,王宏仁、林繼文、李明峻譯(1992),《戰後臺灣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
嚴演存(1992),《早年之臺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蔣永敬、李雲漢、許師慎編(1988),《楊亮公先生年譜》,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鄭牧心(1987),《臺灣議會政治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
鄭梓(1985),《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臺灣省參議會史研究(1946-1951)》,臺北:著者自印。
鄭梓(1994),《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灣現代史研究論集》,臺北:新化圖書。
鄭梓(2003),《戰後臺灣議會運動史之研究(增訂版)—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1946~1951)》,臺中:自印。
鄧孔昭編(1991),《二二八事件資料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賴澤涵(1994),《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出版社。
賴澤涵、馬若孟、魏萼合著,羅珈珞譯(1993),《悲劇性的開端-臺灣二二八事變》,臺北:時報文化。
戴國輝、葉芸芸(1992),《愛憎二二八》,臺北:遠流出版社。
薛化元主編(1990),《臺灣戰後歷史年表》,1-3冊,臺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薛月順編(2001),《臺灣省貿易局史料彙編》第一冊,臺北:國史館。
薛琦等(1983),《臺灣省菸酒公賣局經營績效評估報告》,油印本,臺北:公賣局。
謝漢儒(1998),《關鍵年代的歷史見證—臺灣省參議會與我》,臺北:唐山出版社。
韓石泉(1966),《六十回憶》,臺南:韓石泉先生逝世三週年紀念專輯編印委員會。
蕭全政(1994),《政治與經濟的整合: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矢內原忠雄 著,周憲文譯(1987),《日本帝國主義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帕米爾書店。
高隸民(Thomes B. Gold)著,胡煜嘉譯(1988),《臺灣奇蹟: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觀察》,臺北:洞察出版社。
高希均(1985),《經濟學的世界》。臺北:經濟與生活出版公司。
George H.Kerr 原著,陳榮成譯(1991),《被出賣的臺灣》,臺北:前衛出版社。
Michael Hill原著,林鍾祈等譯(2003),《現代國家的政策過程》,臺北:韋伯文化。
Wilhelm Ropke 著,夏道平 譯(1991),《自由社會的經濟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三、學位論文
王克陸(1980),〈臺灣省菸酒公賣組織體制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思瞇(1993),〈抗戰時期的專賣事業(1941-194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張世和(1968),〈臺灣省菸酒專賣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禎庭(1993),〈戰後初期臺灣行政長官公署與省參議會的關係(1945-1947)〉,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
陳佳文(1986),〈我國菸酒專賣政策及專賣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亮州(1998),〈戰後臺灣日產的接收與處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福安(2001),〈我國菸酒專賣制度之演進〉,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劉士永(1991),〈光復初期臺灣經濟政策的檢討〉,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慶良(1999),〈日據時期臺灣之菸酒專賣〉,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奕旬(2000),《八○年代以來政治學中 國家能力研究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期刊、論文、報紙
丁果(1991),〈臺灣「二二八」事件之一考察〉,《臺灣風物》,41卷1期,108-120。
王宏仁(1998),〈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各階級之經濟活動〉,《臺灣風物》,第47卷第1期,23-38。
中央通訊社.(2004), 《2005世界年鑑》. 臺北: 中央通訊社. 336
臺灣銀行季刊(1947),〈臺灣光復後的經濟日誌〉,《臺灣銀行季刊》,創刊號,166-167。
朱高影(1992),〈行政長官公署時期臺灣經濟探討〉,《臺灣風物》,第42卷第1期。
余玲雅(2004),〈臺灣省諮議會轉型順利〉,《臺灣省諮議會會訊》第十四期,臺中:臺灣省諮議會4-5。
周憲文(1957),〈日據時代臺灣之專賣事業〉,《臺銀季刊9卷1期》,11-13。
吳聰敏(1997),〈1945-1949年國民政府對臺灣的經濟政策〉,《經濟論文叢刊》,第25卷第4期,521-554。
吳濟華(1989),「環境影響評估之程序與方法」,台灣經濟月刊,第149期,pp.13-23
吳濟華(1994),"國土規劃與營運中心建設",因應成熟經濟社會之國土綜合開發研討會,行政院經建會主辦。
徐振國(2003),〈陳儀在臺主政時期的經濟意識型態和務實政策調整〉,「光復初期的臺灣(1945-1949)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
黃人傑(2003),〈籌設國立台灣議政博物館的價值與使命〉,《臺灣省諮議會會訊》第十三期,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5-26。
黃紹恆(1998),〈日治時期(1895~1911)臺灣鹽專賣政策形成過程〉,《經濟論文叢刊》26輯第1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91–126。
翁嘉禧(1998),〈二二八事件與戰後臺灣的經濟政策〉,《思與言》,第36卷第4期,1-39。
翁嘉禧(1998),〈論二二八事件與經濟政策的因果關係〉,《臺灣風物》,第48卷第4期,91-117。
陳明通(1993),〈派系政治與陳儀治臺論〉,《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研院社科所。
陳延輝(1999),〈公營事業移轉民營的範圍與時限〉,「海峽兩岸孫中山思想之研究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順珍(2003),〈臺北市議會預算審議附帶決議行使問題研究—以間接創制的觀點討論〉,「臺灣地方政治變遷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葉淑貞(1993),〈日據臺灣租稅結構之分析〉,《經濟論文叢刊》21輯2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179-227。
葛敬恩(1992),〈接收臺灣紀略〉,《二二八事件之文獻續錄》,臺中:臺灣文獻會。
裘若蘭(2001),<以少變多生態效率革命> 刊載《天下雜誌》241期,臺北:天下雜誌社. 154-160。
劉士永(1990),〈陳儀的經濟思想及其政策〉,《臺灣風物》,第四十卷第二期。
嚴演存(1946),〈二二八事變的親歷與分析〉,《傳記文學》,第五十卷第六期。
蘇嘉宏、王呈祥(2003),〈陳儀在臺主政期間(1945-1947)的經濟政策:孫中山先生「民生主義」的實踐與背離〉,《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2期︰55-70。

英文部分
Brittan, S.(1990). A Restatement of Econonic Liberalism, London: Social Market Foundation.12.
Harper, John (1997). Monopoly and Competition in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London and Washington:Pinter.
Hood, Christopher (1991). 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Reason? , Public Administration 69(1) pp.3-19.
Maskin, Eric and Sumonovits, Andr&aacute;s(eds)2000 , Planning, Shortage,and Transformation:Essays in Honor of J&aacute;nos Kornai. Cambridge:The MIT Press.
Clarke, Roger, Davies,and Nigel Driffield (1998) .Monopoly Policy in the UK. Cheltenham:Edward Elgar.
Cnossin ,Sijbren, (1977) .Excise Systems ---A Global Study of the Selective Taxa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Wildavsky,A (1979) .Speaking the Truth to Power, The Art and Craft of Policy Analysis.Boston,M.A:Little &Brown.
Bergson, Abram,(2000). “Monopoly under Labor Management”, Maskin, Eric and Sumonovits, Andr&aacute;s(eds)2000 Planning, Shortage,and Transformation:Essays in Honor of J&aacute;nos Kornai. Cambridge:The MIT Press,17-23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