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19107-20301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19107-203018
論文名稱
Title
應用凱勒模式改善學童資訊素養之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of Keller Plan on Improving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7-0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7-19
關鍵字
Keywords
凱勒模式、行動研究、資訊素養
action research, Keller Plan, information literac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1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有鑑於資訊素養在現在及未來教育的重要性,但資訊學習的成效卻鮮少有人去評估,所以臚列以下的研究目的:
一、依本校資訊素養指標評估本校學童在資訊教學的學習成效。
二、了解哪些因素影響本校學童的資訊素養。
三、依據學童欠缺的資訊素養,設計實施凱勒式教學改善。
四、評估凱勒模式教學法是否能做為有效的改進資訊教學效能的教學方法,並據以做為推動資訊教育課程時的建議參考。
為達此目的,本校的資訊能力指標將用於評量學生的資訊素養以及電腦教學的成效,在評量之後,將針對學童不足的地方將採用凱勒模式教學法來協助學童補強資訊素養,最後再以畢業光碟的實作評量做為凱勒模式教學法後的成果驗收。
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前測時本校學童資訊學習的成效未能符合所訂定的資訊素養指標。
二、性別、父親教育程度、資訊設備、資訊使用習慣等個別相關因素並未對本校學的資訊素養產生重大的影響。
三、設計的凱勒模式教學方案能有助於改善個案學校一般程度及較差程度學童的資訊素養。
四、改良後的凱勒式教學法可以運用在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上。
本研究的建議如下:
一、 學校行政層面
(一)建立資訊素養檢覈機制
(二)資訊素養教育採用螺旋式課程
(三)開辦家長資訊素養課程
二、 教師教學層面
(一)以主題為導向的教學
(二)採用合作學習的資訊素養教學
(三)教學時先指導實作的方法,再介紹相關概念的知識
三、 學生學習層面
(一)學習如何篩選有用的資訊
(二)鼓勵學生課外的學習
四、未來的研究方向
(一)樣本擴大至縣市或全國的取樣
(二)建立全國性的檢覈系統

闗鍵字:資訊素養、凱勒模式、行動研究
Abstract
In terms of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future education; the efficacy of information learning is hardly assessed; therefore,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1)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t case school;(2)to know what influences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students at case school;(3)to implement remedial courses based on Keller Plan ;(4)to assess whether Keller Plan is effective in improv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
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information indicators of case school were used as a tool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t case school and Keller Plan was adopted to improv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ly, the production of graduation CD would be used to reassess teaching efficacy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Keller Plan.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were made as follows:
1、 In the pretest, the efficacy of students’ information learning did not corre-
spond to information literacy indicators established by case school.
2、 Gender, father’s educational level, information equipment and habits of use
did not mak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at case school.
3、 Programmed Project based on Keller plan could improve general and inferior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at case school.
4、 Modified version of Keller Plan can be used to elevat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Suggestions of this research were listed below:
1、 For school administration:
(a) To establish certification mechanism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b) To adopt spiral curriculum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c) To open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s for parents.
2、 For teachers’ teaching:
(a) To adopt project-based teaching.
(b) To integrate cooperative learning into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c) To teach skills before related concepts.
3、 For students’ learning:
(a) To learn how to screen useful information.
(b) To do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4、 For future research:
(a) To expand sampling locally or nationally.
(b) To establish national certification system.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Keller Plan, action research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資訊素養的定義 …………………………………………………7
第二節 資訊素養教育的內涵 …………………………………………12
第三節 資訊素養的相關研究 …………………………………………19
第四節 國內數位落差的情形 …………………………………………25
第五節 資訊素養的評量 ………………………………………………27
第六節 個別化教學理論 ………………………………………………33
第七節 個別化教學的實證研究….……………………………………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2
第一節 研究情境 ………………………………………………………42
第二節 研究模式 ………………………………………………………4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4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編制 ………………………………………………45
第五節 課程設計 ………………………………………………………47
第六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48
第七節 研究方法 ………………………………………………………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5
第一節 實施資訊素養檢測過程及結果分析 …………………………55
第二節 影響學生資訊素養原因分析 …………………………………64
第三節 改善學童資訊素養的實施過程及困難因應之道 ……………71
第四節 實施凱勒模式融入教學後的成效 ……………………………80
第五節 研究省思與行動 ………………………………………………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93
第二節 建議……………………………………………………………96
參考文獻 …………………………………………………………………99
一、 中文部分 ……………………………………………………………99
二、 英文部分 ……………………………………………………………10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元庚鮮(1987)。資訊時代對資訊教育的認知。臺灣教育,572,17-19。
王梅玲(1999)。圖書館與資訊素養教育。載於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台北:師大。
王秋絨、張稚凰(1999)。成人資訊素養研究。載於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1-234頁)。台北:師大。
池增輝、張苑珍(1999)。從終身學習的觀點論高中教師資訊素養之培育-以松山高中為例。載於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93-324頁)。台北:師大。
吳美美(1996)。在新時空座標中的圖書館功能─談資訊素養教育。圖書館與資訊科學,22(2),29-52。
吳清山、林天祐(1997)。實作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15,68。
吳美美(1996)。資訊時代人人需要資訊素養。社教雙月刊,73,4-5。
吳明隆、溫家榮(2000)。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際應用。臺北市:松崗。
吳毓瑩(2001)。九年一貫課程之基本能力與學習領域的關係—交會合一或相互對話。
課程與教學季刊,4(3),103-124。
吳清山(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初等教育學刊,12,1-18。
吳莉欽、溫嘉榮(2003)。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指標之探討研究。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主編,2003年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89-314頁)。台北:師大。
沈美如(2002)。公共圖書館讀者資訊素養之研究─以台南市公共圖書館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虎雄、張敏雪(1999)。由學力測驗方法談實作評量之功能。教師天地,99,61-66。
李德竹(1994)。由資訊素養研究圖書館資訊服務之意義與內涵。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3-0111-S002-006-TL),未出版。
李昆翰(1998)。國小電腦教育探究芻議。國教月刊,44,28-35。
李德竹(2000)。資訊素養的定義、內含與演變。圖書與資訊學刊,35,1~25。
李清泉(2003)。高職學生的電腦態度調查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貴發(1992)。資訊社會國民的電腦素養教育。社教雙月刊,73,13~18。
林美和(1996)。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的關係。社教雙月刊,73,7-12。
林生傳(1990)。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林秋風(1994)。凱勒教學模式在語科教學之應用。台灣教育,518,17-18。
林寶山(1990)。個別化教學之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林佳宏(1998)。資訊教師的時代重任。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712,14-21。
林寶山(2000)。教學論。台北:五南。
林進材(2000)。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沈美如(2002)。公共圖書館讀者資訊素養之研究─以台南市公共圖書館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周苡靖(2003)。國民小學學生資訊素養之研究─以雲林縣北港鎮各國小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研考會(2006)。95年個人家戶數位落差調查報告。台北:作者。上網日期:2006年12月10日 摘自http://www.digitaldivide.nat.gov.tw/
姚秀雲(2003)。高中學生的電腦態度調查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孫國珊(2002)。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中市。
唐文儀(1994)。南部地區國小電腦素養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5,75-82。
倪達仁(1987)。國民中學教師電腦素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倪惠玉(1995)。國民小學教師科技素養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工藝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奇勳(1992)。我國小學教師電腦素養之研究。載於八十一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集(69-103頁)。嘉義:嘉義師院。
張鈿富(1986)行動研究法之研究。載於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研習叢書(十)「教育研究法之介紹」(100-103頁),台北市。
張一蕃(1998)。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期末研究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未出版。
張敏雪(1998)。教室內的實作評量。教育資料文摘,41(6),70-73。
陳炳男(2002)。國小學生網路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雪華(1996)。網路資源與圖書館利用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25,18-21。
陳英豪、吳裕益(2003)。測驗與評量(第六版)。高雄市:復文。
教育部(1998)。資訊教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學習成就評量指標與方法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正式綱要。臺北市:作者。
黃榆峯(2003)。高雄縣準國一生資訊素養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惠敏(1998)。國小分數概念實作評量之發展及其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單文經(1998)。評介二種多元評量:真實評量與實作評量。北縣教育,25,46-52。
彭森明(1996)。實作評量理論與實際。教育資料與研究,9,44-48。
黃雅君(1999)。台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知能及其相關設備利用情形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玲玲(2003)。彰化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蔣姿儀(1996)。國中、小學生電腦態度、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文福(1996)。高雄市國小資訊教師電腦素養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劉貞孜(1999)國小課程與資訊素養教育。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所主編,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98-101頁)。台北:師大。
劉淑娟(1998)。我國公共圖書館技術服務館員資訊素養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圖書館與資訊科學組。未出版,台北縣。
劉秀娟(2002)。偏遠地區學生資訊素養現況探討研究—以台東縣國中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苑玲(1999)。國小學生資訊素養與國小圖書館利用教育之研究。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所主編,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54-91頁)。台北:國立師範大學。
賴苑玲(2000)。以資訊素養為基礎之國小圖書館利用教育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52,19-29。
賴苑玲(2000)。國小實施資訊素養之實驗研究。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賴麗珍(1999)。國高中課程與資訊素教育。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素養研討會。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所主編,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110-119頁)。台北:國立師範大學。
盧雪梅(2004)。從技術面談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建構:美國學習標準建構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12(2),3-34。
鍾聖校(1995)。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謝清俊(1995)。資訊科技與便民—從資訊的本質談起。研考雙月刊,19(4),34-41。
顏嘉億(2000)。高雄市國小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能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9).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 report. Chicago:ALA.
AASL(1995).Information literacy: A position paper on information problem solving.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ans position statement. Retrieved October 20, 2006 from:
http://www.ala.org/assl/positions/ps_infolit.html
Allan, D. P. (1982). The Information of the Image.Norwood, (N. J.: Ablex Publishing),36.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1998). A progress report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 update on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 report. Retrieved October 22, 2006, from NCLIS web- site: http://www.infolit.org/documents/progress.html.
Behrens, S. J. (1994). 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overview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55(4), 309-322.
Bruce, C. (2001). Think like a higher educator: progress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 lifelong learning, Feng Chia University Library.
Callahan, Connie, Smith, &Richard(1990).Keller's Personalized System of Instruction in a Junior High Gifted Program. Roeper Review, (13), 1.
Dick(2002). Action research:Action and research, retrieved Oct.18,2006 from http://www.scu.edu.au/schools/gcm/ar/arp/aandr.html
Doyle, C. S. (1992). Development of a mode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outcome measures within national goals of 1990. Final Report to the National For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Syracuse, N. Y.: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ED 351 033)
Gronlund, N.E. (1993). How to make achievement tests and assessments (5rd ed.). Boston: Allyn & Baco.
Howard Gallup.(1995). Personalized System of Instruction: Behavior Modification in Education, psychology club talk.retrievd Nov.20, 2006 from http://ww2.lafayette.edu/~allanr/gallup.html
Jacobs, R.L., & Gedeon, D. V. (1982). The relationship of cognitive style to the frequency of proctor/student interactions and achievement in a PSI technology course.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 19, 18-26.
Jumpeter, J. (1985). Personalized system of instruction versus the lecture-demonstration method in a specific area of a college music appreciation cours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33, 113-122.
Keller, F. S. (1968). Good-bye Teacher... .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5, 79-89.
Linn,R.L.,& Burton,E.(1994).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 : implications of task specificity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 Issues and Practice ,13(1),5-8.
Linn, R.L., & Gronlund, N.E.(1995).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Prentice-Hall.
Luehrmann,A.(1982).Computer Literacy:What it is;Why it's important, Electronic Learning, 1(5), 20-23.
Mary, K.A.(2001). Writing tasks and measuring mastery. Principal Leadership, 1(5),54-58.
McClure, C. R. (1994) .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6-117.
Meadow, C. T., & Yuan W. (1997).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defining The concept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 33(6),706.
Nelson, T.F. & Scott, D.W.(1972).Personalized instruction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Michigan Academician,4(3)
Oosterhof, A.(1994). Classroom applications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Merrill.
Pear, J. J., & Crone-Todd, D. E. (1999). Personalized system of instruction is cyberspac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2, 205-209.
Roeber, E.D.(1990).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 national perspectiv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0980)
Shearn, E. T., JR.(1995).Development of a Definition and Competencies for Network Literacy,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56/04A.
Shelly, G. B., Cashman, T. J.&Waggoner, G. A.(1996). Using computer:A gateway to information. Danvers, MA:Boyd & Fraser publishing Company.
Sirje Virkus(2003).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Europe:a literature review. Information Reasrch.8,4.
Turock, B. J.(1995). Who Will Drive National Information Polic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Journal of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 2:1,4-10.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5.202.145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5.202.145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