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0104-11080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0104-110803
論文名稱
Title
西漢經學災異思想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33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6-2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7-20
關鍵字
Keywords
天人關係、災異思想、董仲舒、西漢經學、讖緯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09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0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天人關係的探討不惟是先秦以來學術上的重要議題,它也是人生的重要課題。對於天的析義,論者不一。馮友蘭先生劃分為五義:曰物質之天、主宰之天、運命之天、自然之天、義理之天。就拙文論述的重點言,自然之天與物質之天類同,主宰之天與運命之天類同,故拙文只就天的三個層面析論天人之間的關係。
第一層是將天視為自然的總稱,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與天為一體。第二層是將天視為義理的根源,人的善性善德來自天賦,人的行為與倫理道德必須遵循天道,天理是人類社會的最高原則。第三層是將天視為人類社會的最高主宰,人的行為違背天意,天降災異予以警戒,人的行為符合天意,天降祥瑞予以嘉賞。
所謂的天人感應主要是指第三層面的天人思想,持此論者認為有一個主宰一切的天,時時視人行為的善惡得失,以降下祥瑞或災異的方式表達天心。因人格天是依賴自然的天來呈現自己,這就包括第一層面的自然規律,故人體察天意,必須從自然的天加以觀察、順應;而天在監臨、掌控一切的獎懲標準,又多與第二層面的義理有關。但這一層的天人思想,實際上的體認及行為表現,卻往往因人而異,因此最為紛歧。春秋以降,天人感應論又與陰陽、五行觀念結合,認為陰陽的順逆、五行的生克,都可能是天意的展現,而且逐步把人對自然環境的觀察和解釋,引進政治、社會領域。到«呂氏春秋»的時代,以陰陽消長配合月令,以四季配合五行之德,認為人主當與天同氣,順天之道,禍福吉凶均視此而定。拙文所要探討的災異思想,主要就是指結合陰陽、五行以論人事得失的天人感應。
漢人所謂「天人相通」與「天人相類」等學說,與第三層面的天人合一思想實為近義詞。因天與人的相類,在董仲舒的眼?堙A天人關係應該是相應相合的,保持相合的辦法是人法天,體認上天的旨意行事。如人表現得不夠好,天就會出現種種警告。人能根據天變現象自省、修正作為,則天就會報以祥和;如不知自省,天就會出現更嚴重的反常現象,即所謂災異,乃至傷敗。董仲舒以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的觀念闡釋儒經,開闢了漢儒以災祥說經、論政的風氣,並對此下漢朝的政治、學術、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對於這一段學術思想的發展,近現代很多學者自認為站在所謂知識的立場、科學的角度,給予否定,其實不免失之於主觀。因為就歷史發展而言,在漢代經學形成的過程,我們常常看到許多學者宣稱對天意有預測的能力。如董仲舒因遼東高廟災警告諸侯當裁抑;眭孟預言有匹夫將成為天子,這個人來自故廢之家;又如夏侯勝諫昌邑王「臣下有謀上者」等等。歷史証實了他們的先見之明,而他們自謂這種見解來自對天人關係及經義的領會。這些學者如何預知天意,固然是別人無法經驗的地方,其中部份經學家的人格確實是無庸置疑的,況且這些天人感應之論,既在當時發揮歷史的影響,漢人認為有補於世道,站在所謂「歷史把握的立場」,就不應該一筆抹殺。故拙文認為研究這一段經學思想不應以今律古,因其中有不當的類比運用或假稱天意的情形,就一概謂其迷信、不科學。站在今日科學的角度,更應該釐清這一段學術思想的淵源、發展過程、對當時的意義及對後世的影響。拙文分為八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資料,並探討目前學術界研究的現況,拙文特別澄清「科學」在本議題的意義,希望以宏觀的角度釐清近代以來對經學災異思想的誤解。
第二章.災異思想的淵源。從«國語»、«左傳»中陰陽五行觀念的萌芽、戰國齊地陰陽五行思想的發展、«呂氏春秋»陰陽五行的融合及漢初的災異思想,闡述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等觀念源遠流長,不是董仲舒等經學家的獨創。
第三章.漢初經學與武帝的興革。從漢初經學、經學博士的發展,及武帝即位後種種儒學興革的意義,說明董仲舒之前,經學發展的實際情形、武帝隆儒的意義與制度上的影響,澄清武帝朝的儒術興革是武帝所主導,董仲舒的影響有限。
第四章.董仲舒經學的天人感應思想。從董仲舒的生平、著作、學術主張,論述董仲舒經學思想的特色,他兼綜諸子、陰陽五行等與儒學德政的觀念,提倡「奉天」、「法古」的經學思想,雖然在武帝朝的作用不大,其後適逢宣帝重視天人感應,五經博士遂濡染災異色彩,故就儒學的發展言,董仲舒有重要的作用。
第五章.西漢經學災異思想與政治的互動關係。從由西漢各朝發生的災異事件、在位者的態度、因應措施等,分析災異思想的流行是歷史因緣湊巧所促成。進而由災異思想對政治的影響、政治上接受災異之後學者說經的改變,論述二者的互動關係。
第六章.西漢經說推衍災異的方法及其致用。譬如文章寫作,不同文體敘述、推論各有原理,西漢經師推衍災異思想,也因經書性質的不同而作不同的推衍。如春秋災異用歷史比附法,易陰陽學則用象類推衍法。本章除論述各經推衍災異的方法外,並探究其在政治上致用的情形。
第七章.西漢經學災異思想的意義、影響與困境。論述西漢經學災異思想對當時的政治與學術的正面、負面意義與影響外,並及其激化為讖緯的發展與對社會各層面的影響,然後剖析西漢學者以經學災異思想作為政治哲學的困境。
第八章.結論。綜合上述各章論述的精神,總結拙文以審慎、宏觀的態度,釐清歷來對西漢經學災異思想的誤解,並剖析了其所以然之故。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緣起--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目前研究成果探討 16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研究資料 25
第二章.災異思想的淵源 31
第一節.陰陽、五行觀念的萌芽 36
一.«國語»、«左傳»中的陰陽五行觀念 36
二. «國語»、«左傳»中的天人感應思想 40
第二節.齊地的陰陽五行思想 43
一.«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 43
二.«管子» 47
三.鄒衍 55
第三節.«呂氏春秋»對陰陽五行的融合 61
第四節.漢初的天人思想與災異思想 67
一.陸賈 68
二.賈誼 72
二.«淮南子»等 75
第三章.漢初經學與武帝的興革 79
第一節.漢初的經學博士與博士淵源 84
一.漢初的經學博士 84
二.博士官的淵源 88
第二節.陸賈、賈誼及漢初的經學發展 92
一.陸賈 92
二.賈誼 98
第三節.漢武帝的儒學興革 104
一.五經博士與博士弟子員的建置 105
二.董仲舒對策時間的爭議及其意義 109
第四節.漢武帝對儒術的運用及其影響 118
一. 實務 118
二. 用人 122
三.社會風氣 124
第四章.董仲舒經學的天人感應思想 131
第一節.董仲舒的生平、著作 131
一.董仲舒的學養與性情 131
二.董仲舒的著作 134
第二節.董仲舒經學災異思想的內涵 137
一.董仲舒的對策 138
二.董仲舒的春秋學思想 140
三.董仲舒的天人關係論 148
第三節.董仲舒天人思想的兼綜博採 165
一.對孔孟天命觀的轉化 167
二.與墨家天志的異同 172
三.對陰陽家思想的發展 174
四.對法家治道的吸收 177
第四節.董仲舒經學思想的影響及其評價 182
一.董仲舒對春秋學的影響 182
二.董仲舒天人思想的局限 185
三.董仲舒天人思想的歷史地位 193
第五章.西漢經學災異思想與政治的互動關係 199
第一節.災異思想對西漢政治的影響 199
一.經學災異思想流行的歷史契機 199
二.西漢各朝的災祥事件及在位者的因應措施 204
三.西漢皇帝對災祥的態度及其意義分析 216
第二節.災異思想對學者說經的影響 223
一.春秋學 223
二.尚書學 228
三.詩經學 230
四.禮學 236
五.易學 239
第六章.西漢經說推衍災異的方法及其致用 243
第一節.春秋三傳 245
一.«春秋»災異論 245
二.«春秋»災異論的致用 250
第二節.«尚書» 255
一.«尚書»災異論 255
二.«尚書»災異論的致用 261
第三節.«詩經» 264
一.«詩經»災異論 264
二.«詩經»災異論的致用 271
第四節.«易經» 275
一.«易經»災異論 275
二.«易經»災異論的致用 285
第七章.西漢經學災異思想的意義、影響與困境 289
第一節.西漢經學災異思想政治運用的兩面性 289
一.正面意義和影響 289
二.負面意義和影響 291
第二節.西漢經學的激化—讖緯 301
一.讖緯之由來及名稱 301
二.讖緯對政治與經學的影響 303
第三節.西漢經學災異思想的社會影響 308
第四節.西漢經學災異思想政治哲學化的困境 310
第八章.結論 313
附錄.參考書目 31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經學
1.總集、通論類
«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
«漢魏古注十三經»(北京:中華書局,1998)
周 何等分段標點:«十三經注疏»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
班固著、清陳立注:《白虎通疏証》 (北京:中華書局,1997)
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0)
王夫之著:«讀四書大全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王引之著:«經義述聞»(台北:廣文書局,1979)
2.春秋三傳
公羊壽撰、何休注、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中華書局,1966)
王 皙著:«春秋皇綱»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四七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孔廣森著:«公羊通義»,收入«皇清經解»(台北:復興書局,1972)
3.尚書學
屈萬里著:«尚書釋義»(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0)
4.詩經學
韓 嬰著:«韓詩外傳»,收入«四部叢刊正編»第三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魏 源著:«詩古微»(湖南:嶽麓書社,1989)
王先謙著:«詩三家義集疏»(台北:世界書局,1979)
5.易學
京 房著、陸 績注:«京氏易傳»,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六四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徐 昂箋:«京氏易傳箋»,收入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一七三冊(台北:成文出版社,據1932排印本影印)
黃 奭著:«孟喜易章句»,收入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一七三冊(台北:成文出版社,據1934年黃氏逸書考本影印)
王 謨著:«京房易傳»,收入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據嘉慶三年刊漢魏遺書鈔本影印)
6.禮學
姚際?痤菕B陳祖武點校:«儀禮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王夢鷗著:«禮記校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
(二)史學
司馬遷著:«史記∙ »(北京:中華書局,1964)
班 固著:«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1964)
宋范曄著:«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
杜 佑著:«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魏 徵等著:«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
宋祁等著:«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
歐陽修等著:«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
司馬光著、胡三省注,章鈺校記:«新校資治通鑑注»(台北:世界書局,1987)
馬端臨著:«文獻通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趙 翼著:«廿二史劄記»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三)子學
«四部叢刊正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孫詒讓著:《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1986)
王 弼注:«老子道德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顏昌嶢著:«管子校釋»(湖南:岳麓書社,1996)
荀 卿著、李滌生集釋:«荀子集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
韓 非著、清王先慎撰:«韓非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88)
張雙棣等注譯:«呂氏春秋譯注»(吉林:吉林文教出版社,1996)
«馬王堆帛書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陳鼓應註譯:«黃帝四經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陸 賈著、王利器撰:«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6)
賈 誼著、饒東原注譯:«新譯新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8)
劉文典著:«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
董仲舒著、蘇輿撰:«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
賴炎元著:«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王 充著、劉盼遂集解、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四)其他
桓 寬著、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
周啟成等注譯:«昭明文選»(台北:三民書局,2001)
唐柳宗元著:«柳河東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75)
黃宗羲著:«明夷待訪錄»(台北:中華書局,1988)
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 (京都:中文出版社據同治十年皇華館書局補刻本影印,1990)
嚴可均輯:«全漢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嚴可均輯:«全後漢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影印大正原版,1973)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18.166.98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18.166.98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