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0109-12172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0109-121729
論文名稱
Title
戲曲詮釋小說作品的藝術特色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06-2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07-20
關鍵字
Keywords
小說、現代化、戲曲、改編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44 次,被下載 314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4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141 times.
中文摘要
中國人一向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儒家的禮義規範之下,幸好有小說與戲曲讓我們在嚴謹的生活中稍作喘息,探究真實的人生面貌。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我們似乎迷失了,覺得老祖宗的東西上不了檯面,然而我們延續數千年的文化卻一直滋養著我們,隱藏在小說與戲曲中的情感記憶不是形式可以取代的,我們之所以可以驕傲的正是因為我們跟西方是如此的不同。戲曲的程式化、虛擬性正是特殊之處,西方的思潮提供我們不同的視角,重新審視在時間長河中我們還可以看見什麼,是審美意識的提升。科技是技術性的改善,協助彰顯戲曲的特性與創造舞台。在中國,小說與戲曲是相依相生的,都具備著文學性與戲劇性,以不同的方式存在於文字中或者舞台上,較之於西方毫不遜色。雖然現實中戲曲面臨現代化的考驗,但這並不代表它是不好的,我們藉著表演重新審視人的位置與本質;藉著小說文本新編戲曲,將文字意象轉化成舞台意象,讓我們的傳統表演方式更顯豐富與層次,藉此把自己推向國際舞台,而不是自限於地方戲曲。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誌謝............................... Ⅰ
摘要............................... Ⅱ
目次............................... Ⅲ
緒論............................... 1
第一章 戲說從頭.......................... 6
第一節 中國的戲劇概念...................... 6
第二節 中國傳統戲曲的特色................... 16
第三節 西潮下的戲曲轉變.................... 30
第二章 小說與戲曲........................ 40
第一節 正統之外的兩朵奇葩................... 40
第二節 相依相生........................ 48
第三章 以情節重塑人物:以魏明倫《荒誕潘金蓮》為例........ 61
第一節 為什麼有潘金蓮..................... 61
第二節 說什麼,怎麼說..................... 68
第三節 審美價值的轉變..................... 79
第四章 以表演再造意象:以新編京劇《金鎖記》為例......... 91
第一節 從文學到戲曲舞台.................... 91
第二節 說什麼,怎麼說..................... 100
第三節 舞台意象........................ 111
結論.............................. 122
參考文獻............................ 12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古籍
元.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台北:商務,1979年。
元.高明:《琵琶記》,台北:里仁,1998年。
明.李漁:《李漁全集》,台北:成文,1970年
清.曹雪芹:《紅樓夢》,台北:里仁,1980年。
二、近代專書
王一心:《深艷:藝術的張愛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王安祈:《絳唇珠袖兩寂寞》,台北:印刻,2008年一月初版。
王安祈:《當代戲曲》,台北:三民,2002年9月初版。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里仁,1996年10月初版。
王曉鷹:《從假定性到詩化意象》,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毛迅、李怡主編:《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4月第
一版。
伊沛霞著,胡志宏譯:《內闈:宋代婦女的婚姻和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6年9月第2版。
朱芳慧:《當代戲曲新觀點》,台北:國家,2008年9月初版。
西蒙波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1999年10月。
李立亨:《我的看戲隨身書》,台北:天下遠見,2000年第一版。
李澤厚:《中國美學史 上下冊》,台北:谷風,1986年10月。
余秋雨:《中國戲劇史》,台北:天下遠見,2007年第一版。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台北:國家,2006年5月。
吳濟時:《文藝生態運動與當代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7月。
易中天:《中國的男人和女人》,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2月第24刷。
周傳家:《粉墨豋場—古代戲劇與劇作》,台北:萬卷樓,2000年初版。
周慧玲著:《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1910-1945》,台北:麥
田出版社,2004年6月。
洪淑苓:《民間文學的女性研究》,台北:里人,2004年2月初版。
孫玫:《中國戲曲跨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一版。
張大春:《小說稗類》,台北:網路與書,2004年11月初版1刷。
張庚主編:《中國戲曲臉譜藝術 = The art of face painting in Chinese。
music-drama》,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編。南昌:江西美術,1993 年。
張愛玲:《流言》,台北:皇冠,1984年1月。
張愛玲:《惘然記》,台北:皇冠,1984年1月。
張愛玲:《怨女》,台北:皇冠,1984年1月。
陳多:《陳多戲曲美學論》,台北:國家,2006年11月。
陳芳:《戲曲概說》,台北:中研院,2002初版。
曼素恩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文化,
2005年初版。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立緒,2000年4月初版。
曾永義:《說戲曲》,台北:聯經,1983年5月第3次印行。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台北:聯經,1979年12月第3次印行。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1988年4月。
舒紅霞:《女性.審美.文化:宋代女性文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7月。
程華平:《中國小說戲曲理論的近代轉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年10月第一版。
傅謹:《戲曲美學》,台北:文津,1995年7月初版。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1994年11月初版三刷。
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的五十堂課》,台北:五南,2008年1月初版1刷。
暢廣元:《文藝學的人文視界》,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趙景勃主編:《戲曲角色創造教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6月第二
次印刷。
趙景深主編:《中國古典小說戲曲論集》,上海:古籍,1985年6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年8月初版第二次印刷。
鄭傳寅:《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台北:揚智文化,1995年1月初版一刷。
鄭傳寅:《中國戲曲文化概論》,台北:志一,1995年4月初版。
盧卡奇著,楊恆達編譯:《小說理論》,台北:唐山,1997年7月初版一刷。
霍不思:《做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第一刷。
錢南揚:《戲文概要》,台北:木鐸,1982年2月。
魏子雲:《國劇的舞台》,台北:台灣學生,1990年5月二刷。
魏明倫:《潘金蓮劇本與劇評》,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8月第一版。
韓幼德:《戲曲表演美學探索》,台北:丹青,1987年2月初版。
譚帆、陳煒著:《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修訂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羅錦堂:《錦堂論曲》,台北:聯經,1979年11月。
Caterine Diamond 著,呂健忠譯:《做戲瘋,看戲傻:十年所見台灣劇場的觀眾與表演》,台北:書林,2000年7月一版。
三、學位論文
范育維:〈魏明倫《好女人與壞女人》之研究—以女性角色為對象〉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秋雯:〈張愛玲小說在台灣的接受現象〉,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四、期刊論文
王友輝:〈華麗也蒼涼的現代京劇〉,台灣戲專學刊第13期,2006年7月。
王評章:〈戲曲性、劇種性與文學性、戲劇性的融合〉,福建藝術,2008年1月。
李怡瑾:〈現代戲曲的「跨文化」表演藝術——以高行健的《八月雪》為例〉。
李怡瑾:〈建立一種「民族形式」的「實驗戲曲」——以國光劇團的《試妻.弒妻》為例〉。
郭玉雯:〈〈金鎖記〉與《怨女》比較研究〉,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5期,2006年11月。
姚民治:《中國古代小說戲曲同源互補論》,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4月。
周佳榮、王雙懷:〈武則天的女性觀〉,《當代史學》6 卷1 期,2003 年3 月。
沈新林:〈同工而異曲-中國古代小說戲曲題材的相互為用〉,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月,第3卷第1期。
皋於厚:《古代小說、戲曲的相互滲透及小說戲劇化手法的演進》,藝術百家,1999第4期。
張薇、唐后祥、劉太平:〈《水滸傳》對女性的敵意描寫探源〉,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12月。
趙德昌:《清末民初戲劇改良與西方戲劇文化的影響(上)》,戲曲史研究,戲曲藝術,2001年3月。
鄭傳寅:〈戲曲程式的文化意涵與歷史命運——兼論現代戲曲符號體系的建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
魏崇新:〈潘金蓮形象的歷史演變〉,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傳藝中心,2003年1月。
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卷一,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1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