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0109-15020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0109-150202
論文名稱
Title
晚明西湖小品的旅遊美學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07-0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07-20
關鍵字
Keywords
旅遊美學、西湖小品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3 次,被下載 285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854 times.
中文摘要
晚明文人好遊,遊必有記,且遊記小品化,不同於唐代之「詩人遊記」及宋代之「哲理遊記」,而最恆見於晚明遊記小品者為西湖,渠等之記遊,或單篇或連篇,形成一「西湖小品」的藝術整體,予以歸納分析,實別具意義。
旅遊美學是旅遊學與美學交叉結合的新興應用學科,其對象和內容分為兩大主軸:旅遊審美客體(旅遊景觀世界),包括自然、人文景觀審美特徵和賞析;旅遊審美主體(旅遊者),包括旅遊者的審美心理過程等。本論文應用「旅遊美學」歸納分析西湖小品,多樣發現明代西湖客觀風景環境和小品創作群體主觀情感結合的過程,包括其性格、情緒等的連結情形,共分五章論述: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旅遊美學定義、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就審美客體,描述明代之西湖,包括其旅遊動線,以及當時其旅遊盛況,除呈現名人遊蹤外,亦顯當時西湖之遊的氛圍,此為粗線條的大筆勾勒。
第三章:仍圍繞在審美客體西湖上,惟係以西湖之旅遊景觀為主體,以晚明西湖小品所記,依峰石地貌、溪泉潭水、生植物等景觀,以及人文景觀,如亭園寺廟,予以歸納,作審美分析,此為細線條的精心描繪,俾晚明文人眼中之西湖更為鮮明。
第四章:就審美主體,即旅遊者,亦即晚明文人,分析其審美意識,亦即在與審美客體西湖的互動中,其審美需求、審美個性、審美心理過程和審美感受層次,以及主客體互動所形成的外部行為等等。
第五章:結論。總結晚明文人中的西湖審美境界,以及研究後所獲得之啟示。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旅遊美學定義…………………………………………………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0
第二章 晚明的西湖世界 …………………………………………… 12
第一節 晚明文人的西湖印象 ………………………………………12
第二節 晚明西湖旅遊動線 …………………………………………21
第三節 晚明西湖旅遊盛況 …………………………………………37
第三章 西湖旅遊景觀美學特徵 …………………………………44
第一節 西湖時序與審美 …………………………………………44
第二節 西湖自然景觀與審美 ………………………………………53
一、 峰石溪澗景觀欣賞 …………………………………………53
二、 生態景觀欣賞………………………………………………61
第三節 西湖人文景觀與審美 ………………………………………69
一、 建築景觀欣賞 ………………………………………………69
二、 民俗風情欣賞………………………………………………80
第四章 晚明西湖的審美主體………………………………………92
第一節 袁宏道與西湖 ………………………………………………94
第二節 張岱與西湖 ………………………………………………105
第三節 其他文人與西湖 …………………………………………112
第四節 審美主體的外部行為 ……………………………………116
一、 偕遊共文談禪 ……………………………………………118
二、 追尋旅遊情趣………………………………………………125
第五章 結論…………………………………………………………130
參考書目 ………………………………………………………………13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專書】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10月。
宋.蘇軾撰,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0月。
宋•周密著,李小龍、趙銳評註:《武林舊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

明•王煒:《鴻逸堂稿》,台北: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清初刊本。
明•王褒:《王養靜全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明萬曆16年序刊本。
明•王祖嫡:《師竹堂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明崇禎4年刊本。
明•王士性著、周振鶴編校:《王士性地理書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
明•王士性:《五嶽遊草》,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明•王思任,蔣金德點校:《文飯小品》,湖南:岳麓出版社,1989年5月。
明•田汝成著,楊家駱主編:《西湖遊覽志》,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5月。
明•田汝成著,楊家駱主編:《西湖遊覽志餘》,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5月。
明•田藝蘅:《香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
明•左贊:《桂坡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正德16年序刊本。
明•朱國禎,繆宏點校:《湧幢小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8月。
明•呂維祺:《明德先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7年6月。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月。
明•李流芳:《檀園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年5月。
明•李東陽:《懷麓堂稿》,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3年3月。
明•沈愷:《環溪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7年6月。
明•吳鼎:《過庭私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7年6月。
明•茅坤:《向華樓續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7年6月。
明•胡文學:《甬上耆舊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明•姜寶撰,張治真編:《姜鳳阿文集》,收入《傅斯年圖書館視聽室縮影資料》。
明•袁宗道著,錢伯城標點`:《白蘇齋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清流出版社,1976年10月。
明•袁中道:《珂雪齋近集》,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9月。
明•袁中道:《珂雪齋前集》,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9月。
明•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1月。
明•唐時升:《三易集》,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9月。
明•高濂,王雲五主編:《遵生八牋》,收入《四庫全書珍本》。
明•徐階:《少湖先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7年6月。
明•徐宏祖著,全俊、黃亮校注:《徐霞客遊記》,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年9月。
明•夏基:《隱居放言》,台北: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藏日本內閣文庫,康熙32年翰墨林刊本影印。
明•陸雲龍等選評,蔣金德點校:《明人小品十六家》,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2月。
明•陳師:《禪寄筆談》,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5年9月。
明•陳淳:《陳白陽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7年6月。
明•鄒迪光:《調象菴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7年6月。
明•黃仲昭:《未軒公文集》,收入《傅斯年圖書館視聽室縮影資料》。
明•張岱撰,孫家遂校注:《西湖尋夢》,杭卅: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3月。
明•張岱撰,雲告點校:《琅嬛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明•張岱:《陶庵夢境》,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5月。
明•張瀚,嚴一萍選輯:《松窗夢語》,台北:藝文印書館。
明•張維樞:《澹然齋小草》,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明•葉權:《賢博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鄭岳:《山齋文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四集》。
明•戴澳:《杜曲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尊經閣文庫景照本,明崇禎刊本。
明•譚元春:《譚友夏合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清.丁丙:《武林掌故叢編》,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67年5月。
清.李鼎和:《西湖小史》,收入《筆記小說大觀》。
清.許承祖:《西湖漁唱》,收入《筆記小說大觀》。
清.程正揆:《青溪遺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7年6月。
清.魏源撰,楊家駱主編:《魏源集》,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11月。
清.歸莊:《歸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6月。

刁兆彥主編,曾曉華撰文:《西湖》,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1月。
于在春選、孫旭升注釋:《西湖筆記小品選譯》,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4年3 月。
毛文芳:《明晚閒賞美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4月。
田素蘭:《袁中郎文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3月。
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夜,1989年3月。
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朱劍心選注:《晚明小品選注》,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5年2月。
余秋雨:《文化苦旅》,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年12月。
李厚澤:《美學論集》,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10月。
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
周來祥、周紀文著:《美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2月。
周續庚、馬嘯鳳、盧今注:《歷代筆記選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12月。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6月。
胡祥翰:《西湖新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21年2月。
凌繼堯:《美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
施蟄存編輯:《晚明二十家小品》,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 9月。
徐輯熙:《旅遊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牟2月。
夏咸淳:《明六十家小品文精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8月。
梅新林、俞樟華主編:《中國遊記文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12月。
致新主編:《明清性靈小品》,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4年10月。
陳少棠:《晚明小品論析》,台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5月。
陳江:《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4月。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5月。
陳平原:《明清散文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2月。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9月。
黃集偉:《美學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3年11月。
黃卓越:《閑雅小品集觀-明清文人小品五十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
曹淑娟:《流變中書寫—祁彪佳與寓山園林論述》,台北:里仁書局,20006年3月。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年7月。
曹文趣:《西湖遊記》,杭卅: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5月。
張嘉昕:《明人的旅遊生活》,台北:明史研究小組,2004年8月。
彭修良、高玉著:《旅遊美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5年1月。
蒲震元、杜寒風:《美學前沿》,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4月。
葉秀山:《美的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3年11月。
鄭祖安、蔣明宏著:《徐霞客與山水文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5月。趙伯陶選注:《明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2007年。
賈平凹:《散文研究》,寶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謝彥君:《基礎旅遊學》,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4年4月。
謝國禎:《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收入《民國叢書》第二編。
羅宗強:《明代後期士人心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期刊論文】
范能船:〈山水意識與旅遊文化〉《上海大學學報》,1997年8月,第4卷第4期,頁83-89。
蔣祖雲:〈試論雁蕩山“變化”的旅遊美學特徵〉《旅遊論壇》,1998年,第1卷第1 期,頁68-70。
羅國輝:〈遊山水而知返,繪自然以述志-試論柳宗元山水遊記的美學價值〉《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1999年4月,第17卷第2期,頁45-47。
莊志民:〈旅遊美學的基本內涵及其理論框架〉《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旅遊學科建設與旅遊教育增刊》,1999年10月,頁55-59。
牟瑞平:〈柳宗元山水遊記的繪畫美〉《旅遊論壇》,2000年,第1期,頁49-53。
顏亞玉:〈試論旅遊美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11卷第3期,頁5-6。
劉麗:〈審美主體在旅遊美學中的作用〉《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年3月,頁42-43。
唐超:〈關於旅遊美學的幾點思考〉《財貿研究》,2001年2月,頁45-47。
章海榮:〈旅遊審美三論:動態、參與和快感〉《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12卷第4期,頁31-34。
佘大平:〈謝靈運山水詩的旅遊美學意境〉《東南大學學報》,2001年5月,第3卷第2期,頁50-53。
黃藝農:〈略論旅遊美學的建構〉《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6月,第25卷第3期,頁105-107。
齊亞萍:〈論旅遊的和諧之美〉《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12卷第4期,頁35-37。
劉萬青、周秉根、萬榮榮:〈黃山旅遊景觀美學特徵與欣賞〉《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3月,第25卷第1期,頁79-83。
白銀亮:〈旅遊美學的地位〉《燕山大學學報》,2002年5月,第3卷第2期,頁71-76。
章海榮:〈旅遊美學研究對象辨析〉《東南大學學報》,2002年9月,第4卷第5期,頁64-68。
章海榮:〈試論遊覽主體動態審美的三種方式〉《上海大學學報》,2002年9月,第9卷第5期,頁92-96。
章海榮:〈從史實梳理中拓展旅遊美學研究〉《東方論壇》,2002年,第5期,頁7-12。
章海榮:〈旅遊美學學理源流探索〉《同濟大學學報》,2002年12月,第13卷第6期,頁10-15。
陳昌茂:〈歷史文化的旅遊審美初探〉《理論與當代》,2003年,第5期,頁62-63。
唐超:〈旅遊美學在實踐中指導的指導意義〉《市場周刊.財 經 論 壇》,2004年12月,頁136-137。
吳世傳、段仁斌:〈明代遊記興盛原因探析〉《皖西學院學報》,2005年2月,第21卷第1期,頁55-58。
丁俊玲:〈任情適性:論性靈說的生命意緒〉《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7月,第31卷第4期,頁172-176。
王屏:〈論人文旅遊景觀中關於時、空、意象的統一-以上海東方明珠塔為例〉《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6月,第16卷第3期,頁51-55。
馮俊學:〈旅遊中的山水景物審美-對中國旅遊地理學中美學理論的研究〉《攀登雙月刊》, 2005年10月,第24卷第141期,頁150-151。
汪繼東:〈山水之旅的四種審美境界〉《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10月,第25卷第5 期,頁90-91。
萬書元:〈旅遊的美學表述〉《麗水學院學報》,2005年12月,第27卷第6期,頁24-25。
姜紅瑩:〈論“自然為美”的道家美學思想對現代旅遊的影響〉《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6月,第27卷第2期,頁109-112。
王衍用、周宜君:〈珠聯璧合融會創新-“旅遊文化與審美”評介〉《三峽大學學報》,2006年5月,第28卷第3期,頁115-116。
王玉:〈從審美體驗角度看旅遊資源的美學價值評價〉《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頁63-66。
劉玉華:〈旅遊資源的審美特徵分析〉《科技資訊》,2006年,第5期,頁233-234。
蕭儉偉、邱美玲:〈關於旅遊審美經驗的思考〉《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3月,頁73-78。
劉成紀:〈重新認識中國當代美學中的自然美問題〉《鄭州大學學報》,2006年9月,第39卷第5期,頁121-127。
趙婷:〈新時期以來關於美學研究對象的觀點述評〉《懷化學院學報》,2006年5月,第25卷第5期,頁181-184。
張彥:〈淺析布洛的美學理論“心理距離說”〉《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7月,第8卷第3期,頁73-75。
劉成紀:〈重談中國美學意境之誕生〉《求是學刊》,2006年9月,第33卷第5期,頁87-92。
任榮勝、龐瓊:〈淺析森林生態景觀的旅遊美學〉《四川森勘設計》,2006年9月,第3期,頁28-30。
周麗雲、韓曉雲:〈張載美學思想四論〉《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12月,第39卷第6期,頁88-91。
伍世昭、陳愛華:〈中國20世紀文學理論批評審美感悟價值取向論〉《暨南學報》,2006年,第28卷第6期,頁104-109。
蕭鷹:〈美學與文學理論-對當前幾個流行命題的反思〉《文藝研究》,2006年,第10期,頁12-22。
楊林:〈意識:中國傳統藝術美的存在方式〉《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2006年6月,頁29-34。
印曉紅:〈美學、藝術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州學刊》,2007年1月,第1期,頁254-256。
陳愛華:〈意境的動態成像過程初探〉《惠州學院學報》,2007年2月,第27卷第1期,頁53-57。
陳涵平:〈審美態度的現象學考察〉《學術論壇》,2007年,第1期,頁24-27。
朱志榮:〈實踐美學發展的必要性問題〉《河北學刊》,2007年1月,頁192-195。
余開亮:〈美學史視野中的《美學四講》〉《中州學刊》,2007年,第1期,頁249-251。
劉旭光:〈實踐美學發展的方向與思路〉《河北學刊》,2007年1月,頁193-195。
程小林:〈試論晚明遊記小品文〉《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年4月,第16卷第4期,頁22-24。
王承丹:〈試論袁宏道前期的詩文理論〉《齊魯學刊》,1997年,第6期,頁94-100。
周明初:〈袁宏道:適意與避世〉《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1期,頁50-56。
金庭希:〈袁宏道性靈說研究-兼與李贄比較〉《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7年,第5期,頁92-98。
周群:〈佛學與袁宏道的詩歌創作〉《南京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頁39-46。
黃春蓮:〈袁宏道文學觀簡論〉《天中學刊》,1998年2月,第13卷第1期,頁53-56。
劉再華:〈袁宏道性靈說論評〉《長沙電力學院學報》,1998年,第13卷第2期,頁95-98。
陳祺生:〈出自靈竅吐于慧舌-淺析袁宏道“遊記卷”中的比喻〉《無錫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3月,第13卷第1期,頁44-46。
郭順玉:〈寫武當山水抒二袁性靈-論袁宏道、袁中道的武當之遊〉《鄭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8月,第19卷第4期,頁7-15。
郭順玉:〈袁宏道的詩文觀與老莊思想〉《上饒師專學報》,1999年8月,第19卷第4期,頁56-61。
賀付開:〈論袁宏道的審美觀及其遊記藝術〉《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2期,頁65-68。
陳文忠:〈柳宗元與袁宏道山水遊記散文的藝術風格比較研究〉《四川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3月,第2期,頁54-57。
韓石:〈誘引的聲色:袁宏道遊記新論〉《南京師大學報》,2001年3月,第2期,頁154-160。
李聖華:〈袁宏道與吳地人文〉《蘇州大學學報》,2001年4月,第2期,頁83-88。
李靜:〈戀軀惜命,何用遊山-論袁宏道的旅遊觀〉《上海大學學報》,2001年6月,第8 卷第3期,頁85-89。
馬黎麗:〈在乎山水之間-讀袁宏道山水小品文〉《黔西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12月,第4期,頁54-57。
甘玲:〈性靈化的山水-讀袁宏道的《西湖(一)》〉《高等函授學報》,2003年2月,第16卷第1期,頁61。
雷建平:〈試論袁宏道詩文創作對晚明文學發展的貢獻〉《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3月,第10卷第1期,頁77-80。
易聞曉、諶貽春:〈袁宏道:自然與理性夾縫中的自適人生〉,《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頁43-44。
張紅花:〈試論袁宏道遊記中人與自然的親和〉《宜春學院學報》,2004年6月,第26卷第3期,頁72-75。
陸嘉明:〈獨辟蹊徑獨抒性靈-明袁宏道《虎丘記》的閒暇式閱讀〉《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6月,第23卷第2期,頁83-86。
王承丹:〈試論晚明作家對張岱的影響〉《天府新論》,2000年,第5期,貢72-77。
蔣芝蘭:〈淡妝濃抹總相宜-談張岱小品的藝術特色〉《雁北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10月,第17卷第5期,頁54-55。
李娟:〈張岱小品文論略〉《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3月,第18卷第1期,頁83-85。
胡冠瑩:〈張岱的文學主張淺探〉《廣西師院學報》,2002年4月,第23卷第2期,頁54-56。
林邦鈞:〈夢醒尋夢-張岱及其小品〉《深圳大學學報》,2002年5月,第19卷第3期,頁53-60。
張則桐:〈“冰雪之氣”:張岱散文藝術精神論〉《浙江社會科學》,2003年5月,第3期,頁172-175。
許衛全:〈略論張岱《陶奄夢憶》的審美特質〉《蘇州大學學報》,2003年10月,第4期,頁39-42。
張小茜:〈張岱的小品文及其“平中之奇”的審美傾向〉《肇慶學院學報》,2003年12月,第24卷第6期,頁36-39。
劉永泉:〈張岱山水小品文的個性意識與時代內涵〉《武警學院學報》,2003年12月,第19卷第6期,頁84-86。
張則桐:〈試論戲曲藝術對張岱散文的影響〉《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第5期,頁86-88。
佘德餘:〈甘灑熱血存“春秋”-張岱《自為墓志銘》現象窺探〉《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4年6月,第24卷第3期,頁40-44。
羅玉華:〈民俗風土人生品味-談張岱《陶奄夢憶》〉《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9月,第4卷第3期,頁70-71。
尚繼武:〈自為墓志寫心曲-張岱的特異文化人格探窺〉《前沿》,2005年,第5期,頁206-209。
劉桂蘭:〈精神家園的夢憶與夢尋-解讀張岱的小品的“西湖情結”〉《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1月,第24卷第1期,頁53-56。
沈星怡:〈近十年張岱研究綜析〉《蘇州大學學報》,2005年3月,第2期,頁70-73。
劉春興、劉鳳偉:〈張岱與休閒文化〉《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5年3月,第5卷第
2期,頁99-101。
裘新江:〈曹雪芹與張岱的人生情懷〉《巢湖學院學報》,2005年,第7卷第2期,頁105-110。
劉燕玲:〈隨性任情見真趣-張岱小品淺析〉《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12月,第21卷第4期,頁53-57。
劉桂蘭:〈張岱小品文“西湖情結”管窺〉《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4月,第27卷,頁542-545。
章芳:〈張岱尚真寫實創作思想成因探討〉《長江大學學報》,2006年2月,第29卷第1期,頁40-42。
王彥永:〈張岱小品文的藝術特色及其文化成因〉《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5月,第20卷第3期,頁114-116。
李霞:〈張岱研究述略〉《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6年6月,第26卷第3期,頁89-92。
蘇愛琴:〈淺論張岱散文的文化內涵〉《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9月,第20卷第9期,頁119-120。
潘承玉:〈別一時代與文體視野中的張岱小品〉《文學遺產》,2006 年,第1期,頁116-122。
田世界:〈細品《湖心亭看雪》〉《鑒賞者》,2007年9月,頁95。
莫志華:〈《望海潮》與《西湖七月半》的異同比較〉《研究者》,2007年9月,頁35-37。
蔣郁葱:〈試論張岱散文的文化取向〉《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1月,頁81-85。
趙書苑:〈一粒栗中藏世界,半升鐺?媯N山川-張岱《自為墓志銘》述評〉《古代文學研究》,2007年3月,頁48-53。
陳亮:〈儉約修辭策略營構的妙境-張岱小品文語言藝術析論〉《畢節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頁19-23。
胡益民:〈張岱散文初論〉《滁州學院學報》,2007年9月,第9卷第5期,頁11-13。
汪朝勇:〈論張岱散文的心態及其表現形式〉《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07年11月,第26卷第6期,頁80-83。
趙佳麗:〈張岱《陶奄夢憶》的審美意蘊〉《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12月,第27卷第6期,頁84-88。
張麗傑:〈晚明文藝思潮和社會風尚對張岱散文創作的影響〉《廣西社會科學》,2008
年,第4期,頁156-158。
李艷、朱令軍:〈試論張岱《陶奄夢憶》的文化情韻與蘊涵〉《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3月,第21卷第1期,頁68-72。
喻雙:〈以《西湖七月半》觀張岱山水小品文之特色〉《文學教育》,2008年4月,頁70-71。
張麗傑:〈論《陶奄夢憶》的創作心理動因〉《社會科學輯刊》,2008年,第1期,頁187-188。
李晨:〈李流芳藝術創作簡論〉《中國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2期,頁28-29。
李晨:〈李流芳生平交游考略〉《中國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1期,頁41-42。
夏咸淳:〈論明末嘉定文人李流芳〉《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3月,第34卷第2期,頁29-32。
陳雲飛:〈高濂《遵生八牋.四時幽賞》對茶都品質生活的啟示〉《杭卅西湖博物館茶葉》,2007年,第33期,頁118-119。
孫紅:〈水之喻:袁宏道、王思任小品文的異質美〉《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頁81-85。
【學位論文】
黃明莉《明代江南的遊觀文化與社會心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7月。
蘇美璇《晚明文人旅遊生活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