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0110-17263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0110-172632
論文名稱
Title
高中生寂寞感對社群網站使用意願之影響
The Influence of Loneliness on the Adoption of Virtual Community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1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7-0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7-20
關鍵字
Keywords
科技接受模式、社群網站類型、寂寞感、虛擬社群、高中生
TAM, High-school student, Loneliness, Virtual communities, Virtual community websit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64 次,被下載 2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6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1 times.
中文摘要
摘要
數位時代雜誌 2010年 3月份對於台灣前 100名流行網站實施調查,今年社群網站佔了約 1/4,尤其以「Facebook」最為亮眼,第一次進榜就位居第二名,社群網站是今年最夯的網站類型;在網路使用年齡層方面,15-20歲青少年使用網站率高達 98.3% (數位時代雜誌, 2010) 。這個年齡層的青少年大部分就學於高中職校,不管是在求學歷程、人際關係維繫、身心發展各方面,都和網際網路有這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目前的高中生就是我們所稱的「e世代」。
本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TAM)為理論架構,根據過去的研究及文獻探討,擬定以「高中生的寂寞感」為外部變數,針對高中生心理層面的寂寞感對於虛擬社群網站的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與使用意願的影響作一深入探討,以問卷調查法針對高雄市15-19歲高中職學生500人實施分層抽樣,使用UCLA 寂寞量表第三版(UCLA Loneliness Scale Version 3)(Russell,1996)作為測量受測者寂寞程度的工具,盼能從研究中了解高中生目前參與虛擬社群現況,同時對於時下所流行的虛擬社群網站作一分類,並驗證不同的社群網站的類型與高中生的寂寞對於社群網站使用意願的影響為何?
研究工具採用SPSS 15.0 for Windows和Amos 7.0電腦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之分析,並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研究架構之因果路徑分析,檢測研究架構各變項間的因果關係,發現寂寞感對於社群網站的使用意願有顯著的影響,兩者間呈現負相關,而將寂寞感視為TAM架構的外部影響變數,對於整體模式的適配程度,達到可接受程度。並針對不同的社群類型網站實施AMOS多母群體的聯合分析,不同類型的社群網站對於模式中的各路徑並沒有顯著的差異。本研究之貢獻有助於家長、師長、及社群網站經營者,了解高中生目前對於社群網站使用之行為。
Abstract
Abstract
In March 2010, BusinessNext magazine examined Taiwan’s top 100 most popular website, and virtual community websites occupied approximately 25% of the spots. The social networking site “Facebook” is particularly notable because although it was the first time it entered the rankings, Facebook placed second. Virtual community websites are this year’s most popular type of website. Among 15 to 20 year-olds, network utilization ratios reached as high as 98.3% (BusinessNext, 2010). This majority of this age group studies in high school, and regardless of their course of stud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r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this age cohort has an inseparable connection to the Internet. Therefore, we call them the “e-generation”.
This research utilizes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as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AM predicts that a high-school student’s loneliness will affect that student’s use of virtual community websites. This study utilizes stratified sampling in questionnaire among 500 Kaohsiung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ages of 15 to 19, and the UCLA Loneliness Scale Version Three (Russell, 1996) is used in the survey to measure loneliness. Using this methodology, the hope is to confirm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students’ loneliness is positively linked to their participation in virtual communities.
Using SPSS 15.0 for Windows and Amos 7.0 to analyze the survey data and conduct a path analysis for a casual relationship, loneliness has a strong influence on students’ use of virtual community websites, which supports TAM as a theoretical construct. And aims at the different social group type website to implement the AMOS female community the coalition analysis. The data do not show a particular variance in usage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virtual community websit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helpful to the families, the military, and the managers of virtual community websites, who all benefit from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igh-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virtual communitie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2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研究限制------------------------------------------------------------4
第五節 名詞釋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虛擬社群-----------------------------------------------------------6
一、社群的概念-----------------------------------------------------------6
二、虛擬社群的定義-----------------------------------------------------7
三、虛擬社群的類型-----------------------------------------------------9
第二節 科技接受模式(TAM)---------------------------------------16
一、理性行為理論--------------------------------------------------------16
二、計劃行為理論--------------------------------------------------------17
三、科技接受模式--------------------------------------------------------18
四、TAM科技接受模式與網路科技之實證研究--------------------21
第三節 寂寞感-------------------------------------------------------------25
一、寂寞感的定義--------------------------------------------------------25
二、青少年之寂寞感-----------------------------------------------------29
三、網路使用與寂寞感--------------------------------------------------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33
第三節 研究構念定義----------------------------------------------------37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與工具-------------------------------------------42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一節 資料分佈之描述及量表信度分析----------------------------45
第二節 各類別變項之交叉分析----------------------------------------55
第三節 類別變項與潛在變項資料分析-------------------------------61
第四節 結構方程模式分析----------------------------------------------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果----------------------------------------------------------79
第二節 研究貢獻與建議-------------------------------------------------82
第三節 研究限制----------------------------------------------------------86
參考文獻--------------------------------------------------------------------88
附錄 本研究問卷--------------------------------------------------------9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英文文獻
Alexa The Web Imformation Company. (2009年6月17日). Top Sites in Taiwan . 2009年6月17日 擷取自 Alexa: http://www.alexa.com/topsites/countries/TW
AniteshBarua, WhinstonB.Andrew, & YinFang. (2000年5月). Value and Productivity in the Internet Economy. Computer, 頁 102-105.
Armstrong, Hagel, & 朱凱道譯. (1997/1998). 網路商機. 台北市: 麥田出版社.
B.Szajna. (1996).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vis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Management Science, 頁 85-92.
Bauminger& Kasari, C.N.,. (2000年4月). Loneliness and friendship in high-function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Child Development, 頁 447-456.
CohenA.P. (1985). The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New York: Routledge.
Creulo, K.J.Ruane, & M.Cayko. (1992). Technological Ties that Bind:Media Generated Primary Group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頁 109-129.
CummongsRhoda. (1995). Adolescence-A Developmental. Florida: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DavisF.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頁 319-340.
DittmannL.K. (2003).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eliness and Internet use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 School of Education, Andreww University.
EriksonH.E.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
FangQing, GaoJie, & GuibasJ.Leonidas. (2006年4月4日). Locating and Bypassing Holes in Sensor Networks. 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頁 187-200.
Heijden, & D.V.H. (2003).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usage of websites: the case of a generic portal in the Netherland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頁 541-549.
HeinrichM., & Gullone, E.L. (2006).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lonelines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頁 695-718.
J.M.Leimeister, & H.Krcmar. (2004年8月). Revisiting the Virtual Community Business Model.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頁 2716-2726.
JeyarajAnand, RottmanWJoseph, & LacityCMary. (2006). A review of the predictors, linkages, and biases in IT innovation adop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頁 1-23.
Kraut& Kiesler,S.R. (2002). Internet Paradox revisited. Journal of social Issue, 頁 49-74.
KrejcieV.Robert, & MorganW.Daryle. (1970年8月).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 Psychol Meas, 頁 607-610.
MarshHW.,Balla,J.R. (1988年5月). Goodness-of-fit indexes in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he effect of sample siz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頁 391-410.
MoonW.J., & KimG.Y. (2001). Extending the TAM for a World-Wide-Web context.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頁 217-230.
Morahan-MartinM., & Schumacher, PJ. (2000).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頁 13-29.
PorterEliseConstance. (2004年11月). A Typology of Virtual Communities:A Multi-Disciplinary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2010年02月15日 擷取自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 http://jcmc.indiana.edu/vol10/issue1/porter.html
PrezzaPacilli, M. G., & Dinelli, S.M.,. (2003年11月19日). Loneliness and new technologies in a group of Roman adolesc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頁 691-709.
RussellW.Daniel. (1996). UCLA Loneliness Scale (Version 3):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Factor Structure. Personality Assessment, 頁 20-40.
SandersE., Field, T. M., Diego, M.,& Kaplan, MC. (2000).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net use to depression and social isolation among adolescents. Adolescence35(138), 頁 237-242.
Seepersad S. (2004年7月5日). Coping with Loneliness: Adolescent Online and Offline Behavior.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頁 35-39.



中文文獻
王志平 (2008)。網路行銷導論。台北縣:全華圖書出版社。
田部井明美著;陳耀茂編審 (2005)。共變異數構造分析AMOS使用手冊。台北市: 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江嘉軒 (2004)。虛擬社群網站使用動機與社會臨場感研究。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余民寧 (2006)。潛在變項模式。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亞馨;朱素玥;方文昌 (2008年1月)。網路購物信任與科技接受模式之實證研究。資訊管理學報,頁 123-152。
李宜修 (2006)。網路拍賣對青少年消費行為與相關影響之研究─以yahoo拍賣網站為例。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
李政璋 (2008)。父母管教方式、親子依附關係與其國中少年寂寞感之相關研究─以南區後備指揮部志願役軍人為例。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出版之碩士論文。
辛政臻 (2007)。國中生之科技接受度對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以線上遊戲為例。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周文卿、周樹林、陳樺誼 (2006)。網路消費行為與商機模式研究。台北市:經濟部技術處。
林千立;林美珍 (2007)。中文版寂寞量表之效度與信度研究-以老年人為例。輔導與諮商學報。頁 41-50。
林宛臻 (2010年1月28日)。青年進入虛擬社交平台動機探討─以愛情公寓為例。台北市: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邵俊溎 (2006年6月)。遊戲虛擬社群網站忠誠度之研究。台南市:私立立德管理學院休閒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新原;梁定澎;張嘉銘 (2005年10月)。科技接受模式之彙總研究。資訊管理學報,頁 211-234。
紀姿吟 (2005年7月)。交友網站社群經營模式之研究。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系。
孫和翊 (2008年7月)。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享樂型網站之縱貫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2010年1月13日)。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教育現況統計資訊。2010年1月13日 擷取自 高雄市教育局全球資訊網:http://163.32.250.1:8000/Members/grp07/new_page_3.htm
康耕輔 (2009)。「覺得寂寞時,就上部落格吧」探討寂寞特質、上部落格留言與社交補償效果。資訊社會研究 (頁 1-18)。台南縣: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
張美美 (2007)。網際網路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以網路社群為例。台北縣:淡江大學。
梁德馨 (2009)。九十八年度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台北市: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許孟祥;詹佳琪 (2002年7月)。虛擬社群之知識分享、知識品質及夥伴關係品質對網路社群成員滿意度之影響。資訊管理學報,頁 1-20。
郭娉如 (2008年6月)。大學生社交焦慮傾向、反芻思考、寂寞感及網路使用時間之相關研究。新竹,台灣: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
陳玉真 (2009年5月)。台灣高速鐵路(THSR)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QSL)之模式建構與實證研究。台北市: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紆芳 (2004)。大學生參與虛擬社群動機之研究-以台北市兩所師院為例。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
陳美葉 (2009年1月)。網路環境與資訊素養對於無線網路教學意願之影響以高雄巿國中藝文領域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麥孟生 (2000年6月)。個人心理類型、自我效能及態度對電腦學習成效之影響。桃園: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1月)。台灣地區網路及媒體使用基礎調查。 2009年06月16日 擷取自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 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crossmedia_200901.html
湯宗泰;劉文良 (2008)。網路行銷Web2.0思維。台北市:學貫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黃照貴;顏郁人 (2009年1月)。以關係承諾觀點探討虛擬社群不同參與程度成員之行為。資訊管理學報,頁 57-81。
楊堤雅 (2000 )。網際網路虛擬社群成員之角色與溝通互動之探討。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企管理研究所。
經濟部商業司 (2008)。2008電子商務年鑑。台北市:經部商業司。
萬榮水;梁瑞文 (2007年6月)。虛擬社群之衡量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以網路書店為例。出版與管理研究,頁 1-38。
維基百科 (2009年3月15日)。維基百科。2009年5月27日 擷取自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9%9B%E6%93%AC%E7%A4%BE%E7%BE%A4
劉芳其 (2009)。青少年依附、寂寞與欺凌行為之研究。台北市: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劉蕙如 (2004)。台北市在學青少年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幸福感之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
劉襄儀 (2008年4月)。社群時代的博物館教育展望。博物館學季刊,頁 97-124。
數位時代雜誌 (2010年3月1日)。2010年台灣網站100強。數位時代,42-52。
蔡鳳薇 (2006)。大學親子互動模式與其寂寞感相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所。
鄭菲菲 (2001年6月)。網際網路商業模式之經營績效分析。高雄市: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簡士超 (2010年1月)。成年前期男性之寂寞因應行為研究-以Facebook 使用者為例。 台北市: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出版之碩士論文。
蘇文進 (2006年1月)。青少年網路使用與寂寞感相關因素研究-以雲林縣高中職學生為例。嘉義縣: 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5.58.169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5.58.169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