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0114-09312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0114-093120
論文名稱
Title
唐古文運動與孟學發展的關係
Ancient Prose M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encius Doctrine in the Tang Dynas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7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4-07-2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4-08-20
關鍵字
Keywords
柳宗元、李翱、唐代古文運動、孟子、孟學、韓愈
Li Ao, Liu Zong-yuan, Ancient Prose Movement in the Tang Dynasty, Mencius, Mencius Doctrine, Han Yu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81 次,被下載 121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8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210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唐代古文運動為界線,探討唐代孟學發展的概況與重點,並分析唐代古文運動中孟學發展的意義與特色,藉以解釋宋代孟學之所以興盛的原因。本文透過政治、儒學、宗教與文學的角度分析孟學發展的背景,肯定古文運動先驅提倡明道、宗經之功,他們衛道的立場鮮明,提攜後進,使儒學復興的旗幟得以飄揚,喚起士人重新重視傳統儒學的價值。其次,針對韓愈繼承孟學以「廣」、李翱發展孟學以「深」、柳宗元改革孟學以「理」,三種相異的立場,看孟學在古文運動的開展。此外,從訓詁章句轉為闡發義理的治學方式,解釋唐代孟注發展的狀況。最後,從晚唐士人與宋儒對古文運動學者的推崇,並歸納唐代古文運動對宋代道統說、心性說、治學方法轉變等的影響,得出唐代孟學發展的必然性、適切性、實用性的特色。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probe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encius Doctrine in the Tang Dynasty, with the Classical Prose Movement (Gu Wen Yun Dong) in the Tang Dynasty as the compass, and to analyze the meaning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ncius Doctrine in the Classical Prose Movement in the Tang Dynasty, so as to elucidate the thriving Mencius Doctrine in the Song Dynasty.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n Mencius Doctrine’s development via the angles of politics, Confucianism, religion, as well as literature, this essay acknowledges the efforts of the pioneers of Classical Prose Movement in Ming Tao (to illuminate the Tao) and Zong Jing (to revere the classics of Confucianism). These pioneers forcefully defended the traditional orthodoxy and were keen to promote those with potential. They therefore revived Confucianism and recalled the scholars to the values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Thus, we will review the growth of Mencius Doctrine in Classical Prose Movement via three distinctive philosophies: the theory of “Width” Han Yu inherited, the theory of “Depth” Li Ao developed, and the theory of “Reason” Liu, Zong-yuan innovated. In addition, we will depict the development of Mencius Doctrine’s annotations in the Tang Dynasty as research methods changed from exegesis on a textual basis to elucidation of arguments within. Last but not least, through the reverence for the scholars leading Classical Prose Movement by the scholars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in the Song Dynasty, we will sum up the influences that the Classical Prose Movement in the Tang Dynasty had on Confucian Orthodoxy, Theory of Mind, and the change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finally conclude the certainty, suitability, and practicality of Mencius Doctrine’s development in the Tang Dynast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論文審定書…………………………………………………………………………i
誌謝…………………………………………………………………………………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步驟………………………………………………………2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3

第二章 古文運動發展的契機…………………………………………………13
第一節 唐代政治社會的開明與衰敗…………………………………………13
一、儒家地位的鞏固……………………………………………………………14
二、注疏方法的僵化……………………………………………………………20
三、科舉制度的確立與弊病……………………………………………………23
四、安史之亂給士人的衝擊……………………………………………………26
第二節 釋、道思想的衝擊與融合……………………………………………28
一、佛教的興盛與排佛…………………………………………………………30
二、道教的思想與發展…………………………………………………………33
第三節 唐代散文發展的侷限與突破…………………………………………35
一、文章形式的改革……………………………………………………………36
二、古文運動的基本理論………………………………………………………37

第三章 古文運動前期與孟學發展的關係……………………………………41
第一節 唐以前孟學發展概說…………………………………………………38
第二節 古文運動的先驅──蕭穎士、李華的寫作精神……………………43
一、提升作者的修養──宗經、尚德…………………………………………46
二、對社會現實的重視…………………………………………………………48
第三節 儒學復興的舵手──柳冕的衛道精神………………………………51
一、革科舉之弊…………………………………………………………………51
二、文章教化與明道的功能……………………………………………………52
三、文氣說………………………………………………………………………54
第四節 承上啟下的樞紐──權德輿…………………………………………57
一、前期古文運動思想的整合…………………………………………………58
二、將《孟子》入科舉考題……………………………………………………60
三、稱譽前人,提攜後進………………………………………………………64

第四章 古文運動後期與孟學發展的關係…………………………………67
第一節 韓愈對孟子思想的繼承……………………………………………67
一、尊孟宗儒的道統論………………………………………………………69
二、效法孟子以辟異端並以此入科考題……………………………………73
三、孟子對韓愈文學觀的影響………………………………………………76
四、韓愈「誠身踐形」說的要旨……………………………………………81
五、韓愈對孟子教育觀的繼承………………………………………………83
六、韓愈對孟子「君臣之義」與「仁政」思想的應用……………………86
第二節 李翱對孟子心性論的發展…………………………………………92
一、思孟心性論的新發展……………………………………………………96
二、三教融合的復性工夫……………………………………………………102
第三節 柳宗元對孟子的研究與應用………………………………………106
一、傳承宗經明道的思想,視《孟子》為經………………………………108
二、突破治經舊習,不為章句之儒…………………………………………111
三、義利之辨的化用…………………………………………………………113
四、天人關係的理性發展……………………………………………………117

第五章 古文運動孟學觀後續發展與影響…………………………………121
第一節 晚唐士人的孟學觀…………………………………………………121
一、尊孟崇韓的皮日休………………………………………………………121
二、林慎思《續孟子》與唐注《孟》的發展狀況…………………………126
第二節 唐古文運動孟學觀對宋代的影響…………………………………129

第六章 結論…………………………………………………………………135

參考文獻………………………………………………………………………141
附錄1…………………………………………………………………………147
附錄2…………………………………………………………………………15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漢〕司馬遷:《史記三家注》(臺北:七略出版社,2003年)
〔漢〕李延年:《北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1999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1999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註:《說文解字》(臺北:洪葉文化,1999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一九五冊,(臺北:臺灣商務,出版年不詳)
〔晉〕釋慧皎:《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南北朝]作者不詳:《洞玄靈寶本相運度劫期經》,《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1988年)第十冊,洞玄部,本文類。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五南圖書,1994年)
〔隋〕王通著、王雲五主編:《文中子中說》(臺北:台灣商務,1975年)
〔唐〕皮日休:《皮子文藪》(《四部叢刊初編縮本‧集部四十》,明成化乙未刊本,臺北:台灣商務,1965年)
〔唐〕李翱:《李文公集》,〔清〕紀昀等編:《四庫全書》第1078冊,集部二‧別集類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據民國73-76年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修正重印。
〔唐〕吳競:《貞觀政要》(臺北:河洛圖書,1975年12月)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1999年)
〔唐〕杜佑:《通典》(臺北:新興書局,1962年3月)
〔唐〕林慎思:《續孟子》,楊家駱主編:《隋唐子書十種》(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
〔唐〕房玄齡:《晉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1999年)
〔唐〕長孫吳忌等:《隋書‧選舉志》(臺北:藝文印書館二十五史‧第十九冊,1982年)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一-四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道宣:《續高僧傳》(臺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
〔唐〕韓愈、李翱:《論語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韓愈撰、[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
〔唐〕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0月,2刷)
〔唐〕釋智昇:《開元釋教錄》(臺北:台灣商務,出版年不詳)
〔五代〕王定保撰、〔清〕蔣光煦校:《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5月)
〔宋〕王欽若:《冊府元龜》(臺北:大化書局,1984年)
〔宋〕王堯臣等編次:《崇文總目‧附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年)
〔宋〕祝穆:《新編古今事文類聚‧前集》(東京:中文出版社,1982年)
〔宋〕陳振孫撰:《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1月)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丙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月)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上冊(臺北:河洛圖書,1975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
〔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第三冊(京都市:中文,1990年)
〔清〕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臺北:中華書局,1983年10月)
[清]董皓等編:《欽定全唐文》(臺北:華文書局,1965年)
〔清〕嚴可均輯:《全梁文》(北京:商務書局,1999年)
〔清〕顧炎武:《石經考》,《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出版年不詳)

二、專書
方俊吉:《孟子學說及其在宋代之振興》(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7月)
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開明開放》(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初版一刷)
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王國櫻:《中國文學史新講(下)》(臺北:聯經,2006年9月,初版)
王凱旋:《中國科舉制度史》(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2年9月)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臺北:桂冠圖書,1991年)
朱維錚:《中國經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江政寬:《皮日休的生平與思想──堅論其在唐宋之際思想變遷中的角色》(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余冠英等編:《唐宋八大家全集》(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李大華、李剛、何建明:《隋唐道家與道教》(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生龍:《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98年3月,一版一刷)
李申:《中國儒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李峻岫:《漢唐孟子學述論》(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3月)
步近智、張安奇:《中國學術思想史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月)
周予同:《羣經概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臺二版一刷,1997年1月)
周淑萍:《兩宋孟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一輯》(臺中:文听閣圖書,2008年)
邵增樺註釋:《韓非子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1990年)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二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台灣商務,初版十四刷,2007年)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台灣學生,2004年)
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學說史‧魏晉南北朝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張國剛:《佛學與隋唐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張善文、馬重奇主編:《孟子漫談》(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8月初版)
許凌雲:《中國儒學史‧隋唐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陳弱水:《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文集》(臺北:三人行出版社,1974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1月,三版四刷)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臺北:東大圖書出版,1991年,初版)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7年,初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中華書局,1992年)
傅斯年:《性命古訓辯證》(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程方平:《隋唐五代的儒學─前理學教育思想研究》(雲南:雲南教育出版社,1991)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六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8月)
楊澤波:《孟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三刷)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上冊(臺北:學生書局,1997年,修訂重版)
鄭卜五:《孟子注疏考(一)》(臺北:編譯館,2003年,初版)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初版)
潘呂棋昌:《蕭穎士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10月)
錢冬父:《唐宋古文運動》(臺北:群玉堂發行,1992年7月)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評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羅聯添:《韓愈》(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7年)
嚴國榮:《權德輿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9月)
顧嗣立補註:《昌黎先生詩集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年)

三、碩博士論文
余莉:《梁肅和古文運動》(武漢:華中師範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吳雪美、徐瑋琳編輯:《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中文系,2000年)
曹靜嫻:《唐代蕭李集團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許恬怡:《權德輿及其文學研究》(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蘭翠:《唐代孟學探賾》(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12年)

四、期刊
何寄澎:〈簡論古文運動中的文學集團〉(《古典文學》第六集,1984年12月),頁301-315。
李葆華:〈林慎思《續孟子》對孟子的解讀〉,(《北方論叢》2005年第3期),頁28-30。
肖滿省:〈論《經典釋文‧序錄》的南學傾向及對唐初經學的影響〉,(《棗莊學院學報》第二十六卷,第一期,2009年2月),頁82-85。
林雅琪:〈論唐代孟子升格運動〉(《孔孟月刊》第五十卷,第三、四期,2011年12月),頁28-36。
段承校:〈權德輿與韓愈關係探微〉,(《西安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卷,第三期,2000年7月),頁46-51。
徐洪興:〈論唐宋間的「孟子升格運動」(上)〉(《孔孟月刊》第三十二卷,第三期,1993年11月),頁9-17。
徐洪興:〈論唐宋間的「孟子升格運動」(下)〉(《孔孟月刊》第三十二卷,第三期,1993年12月),頁36-44。
張勇:〈論柳宗元的的孟子觀〉,(《哲學與文化》第三八卷,第六期,2011年6月),頁63-75。
陳弱水:〈柳宗元與中唐儒家復興〉,《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9年),頁249-250。
葛曉音:〈論唐代的古文革新與儒道演變的關係〉,(《中國社會科學》,1987年第1期),頁121-136。
趙由靖:〈新儒學思想的先驅─李翱〉,(《史苑》第四七卷,1988年10月),頁1-19。
龐樸:〈孔孟之間-郭店楚簡中的儒家心性說〉,中國哲學編輯部,國際儒聯學術委員會編,《郭店楚簡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頁22-35。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