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1104-14505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1104-145055
論文名稱
Title
臺灣地區數位有線電視早期使用者創新傳佈特質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 in Digital Cable TV Early Adopters in Taiwan Area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0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7-0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7-21
關鍵字
Keywords
數位機上盒(STB)、數位有線電視、創新傳佈、早期使用者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Digital Cable, Early adopters, Set top Box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7 次,被下載 343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432 times.
中文摘要
在全球媒體整合、匯流的趨勢下,在台灣地區佔有高使用率的有線電視也將面臨數位化時代的到來,雖然國外在數位有線電視上的發展甚為艱辛,但有線電視業者在數位化是必然的趨勢下,如何面對龐大收視戶的需求,並了解早期使用者的特質,鎖定推廣的對象,進而掌握市場商機,勢必將成為熱門的研究課題。

本研究以Rogers在創新傳佈理論中所提到新傳播科技事物需具備的相對利益、相容性、複雜性、適用性及可觀察性等五種類型,來檢視數位有線電視是否符合其條件,另從人口變項、社經地位、人格特質、傳播行為等四個方向來探討數位有線電視早期使用者的個人特質,同時以問卷調查法所取得的早期使用者97份與非使用者198份,共295份的樣本進行統計檢定分析二者之間是否有顯著的差異,以了解數位有線電視早期使用者創新傳佈的特質為何。

透過本研究的發現,數位有線電視與其他新傳播科技事物的創新特質有相似之處,而早期使用者除了在人口變項中的婚姻及人格特質中的具象能力、宿命觀念、風險承受等三種特質與非使用者無顯著差異外,在社經地位及傳播行為的特質上,二者則有顯著的差異性,因此可以知道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收入狀況、社經地位以及傳播行為等是數位有線電視使用與否的關鍵因素。而本研究的發現也將做為國內數位有線電視相關業者推展之參考,同時也對後繼的研究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Abstract
Since the merge of global media, the usage of digital cable is becoming popular in Taiwan. Even 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able is difficult, the cable companies realize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digital cable. Therefore, how do the companies meet the needs of the enormous cable consumers. The first steps are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lier users, focus on target consumers and control and the opportunities of market are definitely becoming very popular topics.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Rogers’s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 It includes five types, profitability、compatibility、complexity、usage、and observation. This research is to test whether the digital cable mee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technology media. It also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lier adopters based on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socio-economic status, personality and the trend of media.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examine the difference of samples between 97 cable consumera and 198 non-cable consumers. This helps us to understand the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arlier adopters.
From this research we will discover th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cable and other new media technologies. The early adopters except in the population variable of marriage and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embodiment ability, the fate idea, risk withstanding and so on three kind of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non- user,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I communication behavior special characteristic, the two has reveals the difference, therefore we can know sex, the age, the education level, the income condition and communication pathway, user level in digital cable TV uses or not the key aspect. Moreover, this study find out domestic digital cable TV or relative industry can be their promoting refer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er also give them suggestion for their research and relativ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摘要………………………………………………………………… I
目錄………………………………………………………………… IV
表次………………………………………………………………… V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4
第三節 研究假設……………………………………………………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五節 研究程序……………………………………………………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何謂數位有線電視……………………………………… 8
第二節 數位有線電視服務的誔生…………………………………10
第三節 各國數位電視之推展過程…………………………………18
第四節 關於新科技傳播的理論………………………………… 29
第五節 創新傳佈理論及實證研究……………………………… 34
第六節 早期使用者特性之實證研究………………………………42
第七節 國內數位有線電視如何創新傳佈…………………………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2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2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57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問卷設計………………………………………5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62
第一節 樣本分析………………………………………………… 62
第二節 數位有線電視使用者與非使用者樣本描述…………… 63
第三節 數位有線電視使用者與非使用者之差異分析………… 66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5
第二節 討論…………………………………………………………89
第三節 結論…………………………………………………………92
第三節 建議…………………………………………………………94
中文部份…………………………………………………………97
英文部分…………………………………………………………100
附錄一 問卷型式…………………………………………………10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份
王明妤(1990)。新產品開發流程中功能性價值之選擇研究—以數位電視機與經營資訊服務為例。交通大學博士論文。
王嫦瑛(1998)。歐洲主要國家數位地面廣播發展現況及市場預測。數位視訊多媒體月刊。1998年7月。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中央社(2002)。美國數位電視2007年全面換裝內建。華盛頓電,2002年1年12月23日。
行政院新聞局(2003)。2003廣播電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李秀珠(2001)。有線電視數位化之後提供雙向互動服務之因應策略與市場需求研究。(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2001年會暨委託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台北。
李秀珠(2003)。新傳播科技與媒體市場之經營管理。廣電系列叢書,229-254。
李長龍(1999)。美國ATSC數位電視發展十年回顧。高傳真視聽,1999年4 月,254:52-56。
李長龍(1998)。電視機的第三波—DTV數位電視。高傳真視聽,1998年2月。
李雪津、莊正安、何吉森、呂美莉(2003)。英法廣電政策出國考察報告。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汪琪、鍾蔚文(1991)。第二代媒介-傳播革命之後。台北:東華書局。
吳翠珍(1994)。電視事業節目品質管理研究報告。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吳明隆(2000)。SPSS統計運用實務。台北:松崗。
林東泰(1997)。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煌凱(1991)。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學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邱莞慧(2000)。數位電視的風險與機會。廣電人,1999年5月,50-51。
翁秀琪(199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三民書局。。
高華琦(1998)。我國無線電視台數位化之組織創新傳佈者的社會資訊處理研究—以中視及華視新聞部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秋華(2003)。中國數字高峰會參訪報告。公共電視研究發展部。
張慧君(2000)。數位視訊服務(DVS)發展現況與趨勢。台北:經濟部技術處。
張慧君(1999)。我國數位視訊服務拓展方向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美娟(2002)。國內有線電視發展數位電視服務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張慧君(2002)。互動電視軟體百家爭鳴。數位視訊多媒體月刊,2002年3月。
陳炳宏(2001a)。傳播產業研究。台北:五南。
陳昭伶(2000)。台灣無線電視台數位化研究-以產業與組織觀點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安(1999)。傳播科技對媒介消費者影響分析-比較傳統媒介、電腦網路與有線電視。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毓麒(1999)。電視新聞雙重文本與閱聽人理解之研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淑芸、許績偉、張慧君(2001)。我國有線電視寬頻產業未來發展研究。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
許強(1999)。吸收能力,網路關係與企業創新之關聯。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耀鋒(1991)。技術創新型產品之市場區隔研究--以數位相機為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黃玉珍(2003)。電視商務當紅 東森和信搶進。經濟日報,2003年9月16日,第三十版。
黃台陽(2002)。華文數位內容產業發展分析。數位內容產業發展研討會手冊。
景崇剛(1998)。數位電視在技術與政策法規層面之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漣漪(2002)。4年內,你一定要買數位電視?。e天下雜誌,六月號。
彭芸、王國樑(1997)。我國影視媒體產業(值)研究。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
程宗明(2002)。 批判台灣的電視政策,2000-2002:無線電視台公共化與數位化之思辯。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程予誠(1999)。新媒介科技論。台北市:五南。
楊淑貞(2001)。創新特質與網路購物採用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傳學鬥電子(2002)。電信電視跨業大戰-主管機關且戰且走。傳學鬥電子報,第114期。
劉駿州(2001)。數位電視經濟與營運策略分析架構初探。(新視野:公共電視的發展與未來國際研討會引言論文)。台北。
劉幼琍(2000)。有線電視分級付費之策略分析。(台灣有線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專案委託研究計畫)。
蔡念中(2002)。國內無線電視與有線電視台數位化競爭策略分析探討。台北市: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
潘明君(2003)。主要國家電子化政策分析研究報告。經濟部技術處。
賴雅芹(1991)。台灣地區互動電視產業發展現況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盧盟晃(2003)。以創新傳佈理論探討電子書閱讀器導入電子書包市場之經營策略研究。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關尚仁(2002)。資訊時代的大媒體---談傳播科技發展。(華視演講---新傳播科技)。
蘇登呼(1990)。政府官僚組織內部創新傳佈之研究:以台北市戶政事務所與高雄市衛生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份
Aaker, D. A.(1992).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3rd ed.). New York:John
Adams,S.D.A.,Nelson,R.R.,& Todd.P.A.(1992).Perceived usefulness,ease of use and usa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A replication.
Arlen, G. H., Prince, S. & Trost, M.(1987). Tomorrow’s TV.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roadcasters.
Atkin, D. (1993). Adoption of cable amidst a nultimedia environment.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10(1), 51-58.
Boston, J.(2000). DTV survival guide. New York:McGraw Hill.
Busselle, R., Reagan, J., Pinkleton, B., & Jackson, K. (1999). Factors affecting
Internet use in a saturated-access population.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16, 45-58.
Davis, F. D., Bagozzi, R. P. and Warshaw, P. R.,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si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 Management Science, August 1989
Dupagne, M., & Agostino, D.E. (1991). High-Definition Television: A survey of potential adopters in Belhium.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8(1), 9-30.
Jeffres, L., & Atkin, D. (1996) Predicting use of technologies for communication and consumer need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0,318-330.
Katz, E., Blumler, J. G. & Gurevitch, M.(1974). Uti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individual: an overview. In J. G. Blumler & E. Katz(eds. ).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Beverly Hills: Sage.
Leung, L.(1998). Lifestyles and the use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in urban China.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2(9),781-790.
Leung, L., & Wei, R. (1998). Factors injluencing the adoption of interactive TV in Hong Kong: Implications for advertising. Asian Jaurnal of Communication,
8(2),124-147.
Lin, C. A. (2000). A paradigm for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option research.
Li, S. S.(2000).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mardet competition: A niche analysis on Internet shopping,cable TV shopping, catalog shopping, and store shopping.
McQuail , D.(1994).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London:Sage.
McLuhan, Marshall著;葉明德譯;祝振華校訂1978 《傳播工具新論》。台北:巨流。
Media Guide.(2003). Broadband horizons in the media future .
http://www.messetreff.com/mg-b/03telekom/telekom04e.htm
Negroponte, N. (1995). Being Digital. New York:Alfred A. Knopf. 齊若蘭譯(1995):《數位革命》。台北:天下。
Neuendorf, K. A., Atkin, D., & Feffres, L. W. (1998). Understanding adopters of audio information innovations.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楊子江、王美音譯。(1997)。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台北:遠流。
Paul Gough(2002):Study Finds Varied Picture of Digital TV. Media Daily News.
Rogers, E.M. (1986).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 The new media in society.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ogers, E. M. (198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3rd 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4th 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Wiley & Sons.
Stonton, N. A. & Baber, C. (1994). The myth of navigating in hypertext: How a“bandwagon”has lost its cour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Sohn, A. B., Wicks, J. L., Lacy ,S., & Sylvie, G. (1999), Media Management: A casebook approach.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Wei, R., & Leung, L. (1998). Owning and using new media technology as predictors of qulity of life.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15,237-251.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