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1107-00043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1107-000435
論文名稱
Title
必由之路?日本進入全球化的中國途徑 ──入江昭、大前研一與小室哲哉的論述
The China shortcut to Globalization, Comparing Akira IRIYE’s, Kenichi OHMAE’s, and Tetsuya KOMIRO’s Identity Strategie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7-1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7-21
關鍵字
Keywords
入江昭、日本、大前研一、身分認同、全球化、小室哲哉
Tetsuya Komuro, Kenichi Ohmae, Akira Iriye, Japan, Identity, Globaliza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62 次,被下載 2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6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2 times.
中文摘要
本篇論文包括三位作家對全球化議題的論述與親身經歷,其共同點是中國。中國在日本全球化的途徑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中國如何影響日本身分認同的形塑與改變、身分認同與日本進入全球的關係又為何?本文的目的即試圖在三位作家的論述與體驗中,尋找上述三項問題的參考答案。這些身處於不同專業與地域領域的作家,卻巧合的共同以中國他者作為論述與構想的來源,而他們各自所歸結的答案,則為日本進入全球的途徑與身分提供了其中三種不同的可能性。
Abstract
This thesis compares the discourses on globalization as well as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three authors, and finds that their common vehicle is China. To answer what role China plays in Japan’s route to globalization, how China affects the form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Japanese identity, and what relations the identity strategies have to do with globalization, this thesis collects previously rarely noted approaches present in the narratives of the three authors. However different these authors are in term of their areas of expertise or residential locations in the world, China serves as a major source of intellectual creativity. China means different things to them although they all find China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Japan’s self-representation. In Japan’s various routes toward globalization, the China conception has always been a short cu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架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7
第二章 入江昭的全球論述──偕同中國形成亞洲 11
前言 入江昭其人其事 11
第一節 全球化下日本外交與國際地位之困境 14
壹、全球化的影響 15
貳、日本的身分困境 16
參、日本的未來 18
第二節 入江昭的文化論述及跨文化實踐 18
壹、文化論述、跨文化交流與穩定的國際秩序 19
貳、以史為鑑──過去中日文化交流實例 24
參、個人層次的跨文化實踐──入江昭的經驗 32
第三節 入江昭設想的日本身分策略 34
壹、亞洲身分對日本的意義 35
貳、入江昭的亞洲觀 37
參、入江昭對亞洲共同體的具體建議 41
肆、亞洲共同體的困境與挑戰 45
伍、亞洲共同體的展望 49
第四節 日本的全球化途徑 50
壹、入江昭對全球趨勢的分析 51
貳、入江昭的文化主張 52
參、日本在文化方面的可能實踐 53
結論 入江昭的文化脈絡──戰爭、中國與全球化的省思 60
第三章 大前研一的全球化策略──積極加入中國市場 62
前言 另一種認識大前研一的角度 62
第一節 日本的憂慮 64
壹、全球化下新經濟時代的來臨 64
貳、死守舊經濟典範的政府,是阻礙日本全球化的元兇 64
參、政府必須改革,然而它卻什麼都沒做 65
第二節 他者中國的啟示 66
壹、作為他者的中國――擁有成功的全球化機制 67
貳、作為合作對象的中國,是日本進入全球舞台的最佳夥伴 72
第三節 日本的自省──擬定計畫、進入全球舞台 76
壹、體制改革,塑造優良的經貿環境 77
貳、教育改革,汲取全球化新知 78
參、企業改革,打造日本新形象 79
肆、與全世界合作、成為無國界世界之一員 80
伍、獲得全球認同、成為成功的全球化國家 82
第四節 回顧──日本的身分策略 83
壹、全球定位與排名是兩回事 84
貳、認清現實──日本要的是什麼樣的定位 85
參、找出自己存在的價值,日本即獲得了全球身分? 86
結論 跨國企業──日本進入全球舞台的典範 87
第四章 小室哲哉的全球化途徑──從西方挑戰中國 89
前言 研究小室哲哉的意義 89
第一節 戰後日本流行文化的認同 90
壹、日本流行文化的發展 90
貳、現代日本流行文化的身分意識 91
第二節 小室哲哉在日本的成敗 92
壹、走向專業製作人之路 92
貳、小室哲哉的成功之道 93
參、小室熱潮的退燒? 97
肆、小室哲哉將如何挽回頹勢? 98
伍、小結 100
第三節 首次亞洲經驗及其對小室哲哉的影響 100
壹、小室哲哉全球戰略的初步構想 100
貳、檢討小室哲哉的中國策略 106
參、中國經驗對小室哲哉的影響 108
第四節 小室哲哉的全球化途徑與身分策略 109
壹、小室哲哉的全球化途徑 109
貳、小室哲哉的身分策略 112
結論 小室的認同對其身分定位與全球策略之影響 112
第五章 結論 115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比較 115
壹、日本國際地位與中國崛起之建構性 115
貳、中國認識對三人的影響 117
參、三人本身的身分認同,及其眼中的日本應如何定位自己 117
肆、日本全球化的三種可能途徑 119
第二節 展望 121
參考文獻 12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譯著
Andy Bennett著,孫憶南譯。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台北:書林。
Mark Schilling著,劉名揚譯。2000。《日本流行文化小百科》(The Encyclopedia of Japanese Pop Culture)。台北:紅色文化。
入江昭、孔華潤編。1991。《巨大的轉變:美國與東亞》(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 the United States and East Asia, 1931-1949)。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小室哲哉、中谷彰宏著,許嘉祥譯。1999。《打造世紀末的流行小室家族的經營之道》。台北:旗品文化。
大前研一著,李宛蓉譯。1996。《民族國家的終結》。台北:立緒。
大前研一著,許曉平譯。2002。《中國出租中》。天下雜誌。
大前研一著,張新琦譯。2003。《力用中國》。天下雜誌。
大前研一著,顧淑馨譯。2005。《全球舞台大未來》。台北:培生。
日下公人著,謝大聖譯。1994。《國家的復興:日本的新出路》。台北:錦繡。
哈瑞森(L.E. Harrison)、杭廷頓(S.P. Huntington)編著,李振昌、林慈淑譯。2003。《為什麼文化很重要》。台北:聯經。
盛田昭夫。1992。〈日本的危機與出路〉。《面對大師,是誰決定了新世紀的競爭規則》(pp161-168)。台北:天下雜誌。
落合信彥著,接桑譯。1992。《解讀世界新秩序》。台北:錦繡。
參考黃俊傑,2004,〈子安宣邦對東亞近代性的再思考〉。《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理察隆沃思著,應小瑞譯。2000。《虛幻樂園 全球經濟自由化的危機》。台北:天下遠見。
傅高義。1989。〈日本挑戰〉。《面對大師,是誰決定了新世紀的競爭規則》(pp117-126)。台北:天下雜誌。
賽門.佛瑞茲(Simon Firth)著,彭倩文譯。1978。《搖滾樂社會學》(The Society of Rock)。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二)期刊論文
王正毅。2006年11月14日。〈亞洲區域化:從理性主義走向社會建構主義?——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中國東南亞研究網》。
http://www.jnuir.org/ReadNews.asp?NewsID=1882
石之瑜、李圭之、曾倚萃。2006。〈回到亞洲?日本認識中國崛起的思想基礎〉。《中國社會科學》。
孫歌。1995。〈作為方法的日本〉。《北大史學論壇》。原載於《讀書》1995年第3期。
http://www.hist.pku.edu.cn/club/dispbbs.asp?BoardID=31&ID=3040&page=3
陳生洛。2003。〈中國大學生對日本的看法〉。原載於《青年研究》2003年第11期,轉載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網站。
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2770。
趙勇。2003。〈從聽覺渙散到視覺退化 試析阿多諾的流行音樂接受理論〉。《音樂研究季刊》第1期,頁44-48。
(三)報刊雜誌
Tom Plate。2005/12/05。〈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的鄰國〉。《中國時報》A13國際新聞。
王茜穎。2006-10-16。〈未來社會沒有軌道,讓孩子自己找答案〉(專訪大前之整理稿)。《商業周刊》第986期。
天下雜誌編輯部。。2001年4月1日。〈如何在新經濟中制勝〉。《天下雜誌人物專訪》第239期。
朱文琪編輯。2006年11月12日。〈淳君:日本音樂製作人NO.1〉。《中國傳媒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中心》。
http://cci.cuc.edu.cn/Html/Cyleader/musician/2006-11/1/2006110122554078.html
吳迎春。2002年11月1日。〈日本要學會成為「十分之一」的國家〉。《天下雜誌人物專訪》第262期。
陳一新,2007年5月2日,〈東森專題�中美日三強較勁分析〉。《東森新聞》。
http://www.ettoday.com/2007/05/02/91-2089433.htm
孫曉萍。2004/3/1。〈大前研一:領導人請去中國走走〉。《天下雜誌》294期封面故事。
記者劉波、馬娟。2006年11月11日。〈文明的交匯:讓我們更加互相依賴〉(專訪哈佛大學教授入江昭)。《21世紀經濟報導》。
http://news1.jrj.com.cn/news/2006-11-11/000001774621.html。
劉佩修、賀先蕙。2007-01-29。〈丹麥,最快樂的國家〉。《商業周刊》第 1001 期。
劉佩修。2007-01-29。〈坦然面對自己的小,讓我們學習開放〉。《商業周刊》第1001期。
新聞網記者劉璿。2006年11月6日。〈國際文化主義者入江昭:呼籲超越國家的文明交匯〉。《北大新聞網www.OneXun.com》。
http://www.onexun.com/Html/GXHD/2006-11/6/20061106121238314.html
記者劉璇。2006年10月28日。〈北大師生對話入江昭:呼籲超越國家的文明交匯〉。《北京論壇》。原始出處:《北大新聞網》。
http://www.beijingforum.org/dongtai/ShowArticle.asp?ArticleID=435
樊繁。2003年4月16日。〈回顧美國改造戰敗日本:扶植代理人、間接統治〉。《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25/97/20030416/973182.html
曠文琪。2006-10-16。〈M型社會來了!〉。《商業周刊》第986期刊。
〈大前研一的謬論缺少對台灣深入的瞭解〉。2003年1月21日。《自由時報今日社論》
〈小室哲哉:打幾槍換一個地方?〉。2005年8月9日。《南方》。
http://big5.phoenixtv.com:82/gate/big5/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6563414163390464/20050809/606105.shtml。
〈日本去年對華投資65億美元創歷史紀錄〉。2006年4月5日。《人民網第一財經日報》。
〈日本對華投資為何創新高〉。2006年4月6日。《人民網環球時報》。
〈日報:如小泉繼續參拜中日關係可能面臨危機〉,2004年11月24日。《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11/24/content_2253888.htm
〈百度攜手華友世紀,打造數位音樂萬人迷〉。2005年10月24日。《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it/2005-10/24/content_3677284.htm
〈安南期待中國為世界經濟發展和減少貧困作出重要貢獻〉。2005年9月9日。《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9/09/content_3467689.htm
〈東洋歌手攜手合作力量〉。2005年6月22日。《蕃薯藤》。
http://stars.yam.com/hotjapan/026.html
〈音樂製作人小室哲哉〉。2005年8月15日。《鳳凰網》(鳳凰中文台名人面對面節目全文)。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76563396983521280/20050815/610141.shtml
〈美報:菲律賓總統稱中國是地區老大哥〉。2007年1月16日。《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1/16/content_5612535.htm
〈陳好成為歌壇新人王,專輯相繼拿下八個新人獎〉。2006年5月23日。《騰訊娛樂》。
  http://ent.qq.com/a/20060523/000202.htm
〈樂壇製作人傳奇〉。n.d.。《蕃薯藤》。
http://stars.yam.com/hotjapan/026.html
〈報告指亞裔是美國最富有消費群〉。2006年8月6日。《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6/8/6/n1412648.htm
〈學者析大學生的日本觀:厭惡但並不全面否定〉。2004年1月3日。《CRI online》。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41/2004/01/03/109@36024.htm
(四)網路資料
吳偉明。2005年11月22日。〈音樂多莉羊:從Tokyo Performance Doll到Shanghai Performance Doll〉。《知日部屋》。
  http://www.cuhkacs.org/~benng/Bo-Blog/read.php?334
李焰。2007年4月18日。〈魅力攻勢:中國仗『軟實力』屹立世界〉。《華盛頓觀察週刊》2007年第14期。
  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story.cfm?storyid=1730&charid=2
張潔。2004。〈東南亞安全共同體的政治基礎〉。
  http://www.iapscass.cn/xueshuwz/showcontent.asp?id=323
〈二十世紀中期以後的音樂〉。n.d.。《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F%B3%E4%B9%9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2006年6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
http://www.moc.gov.cn/06tongjisj/06jiaotonggh/guojiagh/guojiaxg/200608/t20060815_46063.html
〈成為連結亞洲音樂橋樑、地球樂團奪下ORICON公信排行榜專輯首日冠軍〉。2005年8月17日。《艾迴官網》。
  http://www.avex.com.tw/3rd/artist_news.asp?aid=619022&id=468
〈各國經濟成長率〉。2006年4月10日。
  http://win.dgbas.gov.tw/dgbas03/bs8/world/gdprate.htm
〈東南亞國家聯盟及其主要合作機制〉。2006年6月13日。《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HIAW/zhuanti/gjyj2/1240592.htm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Akira Iriye. The World of Asia. St. Louis: Forum Press, 1979.
Akira Iriye. Across the Pacific: An Inner History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hip. Imprint Publications, Inc., Chicago, 1992a.
Akira Iriye. China and Japan in the Global Setti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b.
Akira Iriye. Cultural Internationalism and world order.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a.
Akira Iriye. Japan and the wider world : from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1997b.
Akira Iriye. Global communit :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the making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Edited by Herbert Passin and Akira Iriye. Encounter at Shimoda: search for a new Pacific partnership.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79.
(二)網路
Douglas McGray. “Japan's Gross National Cool” Foreign Policy, 2002.
http://www.chass.utoronto.ca/~ikalmar/illustex/japfpmcgray.htm
James Kao. “Tetsuya Komuro: The Phenomenon of the J-pop Mega-Hit Writer/Producer/Composer”. 1998.
http://www.cjas.org/~leng/komuropa.htm.
“Escape to New York, Top pop artists seek US recording cachet”. Shanghai Star, 2001/6/21.
http://app1.chinadaily.com.cn/star/2001/0621/fe20-1.html.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6-2007”. World Economic Forum, 2007/02/14.
http://www.weforum.org/en/initiatives/gcp/Global%20Competitiveness%20Report/index.htm.

相關資料
大前研一著,韓應寧譯。1987。《解開島國心結-日本人的自我批判》。天下文化。
大前研一著,黃柏琪譯。1993。《無國界的世界》。台北:聯經。
大前研一著,王德玲、蔣雪芬譯。2001。《看不見的新大陸》。天下雜誌。
大前研一著,趙家誼、劉錦秀、黃碧君譯。2003。《中華聯邦》。台北:商周出版。
徐興慶。2002。〈日本幕府思想家高杉晉作的中國觀—兼論「明倫館」與「松下村塾」之思想教育〉。《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孫歌。2003。〈日本和學的臨界點〉。《世紀中國網站》。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ch-yuwai/145013.htm
葛兆光。2002。〈想像的和實際的:誰認同「亞洲」?關於晚清至民初日本與中國的「亞洲主義」言說〉。《台大歷史學報》第三十期。
《走向中國的最初階梯,小室哲哉中國特寫》。1998。台北:SONY MAGAZINES, SHARP POINT。
Akira Iriye. 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1987.
Edited by Akira Iriye. The Chinese and the Japanes : essays in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Edited by Akira Iriye. American-East Asian cultural relations : proceedings from the Henry Luce Foundation seminar, 1977-1982. Chicago, Ill: Center for Far Easter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4.
Edited by Akira Iriye and Warren Cohen. American, Chinese, and Japanese perspectives on wartime Asia, 1931-1949. Wilmington, Del.: SR Books, 1990.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217.108.11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217.108.11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