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1112-14442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1112-144429
論文名稱
Title
朱鶴齡《李義山詩集注》研究
A Study on Zhu He-Ling's "Explanatory Notes of the Poetry Collection of Li Yi-Sh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5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2-07-1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2-07-21
關鍵字
Keywords
《李義山詩集注》、朱鶴齡、李商隱、錢謙益、知人論世
zhi ren lun shi, Qian Qian-Yi’s, Li Shang-Yin, Explanatory notes of the poetry collection of Li-Yi-Shan, Zhu He-Ling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8 次,被下載 108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089 times.
中文摘要
在清初箋釋李商隱詩歌的風潮中,朱鶴齡是位居領頭羊的角色,他於錢謙益的授意下著手進行箋注李商隱詩歌,此時正處在易代之際,再加上文字獄的實施
,恰巧與唐末動盪不安的局勢相雷同,而李商隱就是唐末人,其詩歌又有著隱晦寄託的特性,給了有著跟李商隱相同處境的朱鶴齡發揮注疏長才的舞臺,他採用了「知人論世」之法來解讀李商隱詩歌,使得《李義山詩集注》一書付梓之後便引起了大家的共鳴,成為今日研究李詩的重要著作。如能經由了解朱鶴齡成書的過程,及歸納書中的要旨與發現本書之特色,定能於研究李商隱及其詩歌上增添顯著的裨益。
本論文之內容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言撰寫之動機及方法,並透過朱鶴齡之生平了解其人格特質,藉由創作緣由獲悉《李義山詩集注》的中心思想。次章為〈朱鶴齡箋注李義山詩之時代背景〉,言作者在受所處的政治、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進行創作,也受到當時學術風氣的薰陶,而有「詩史」、「比興」的概念。另外,並論及朱鶴齡《李義山詩集注》成書之經過,且就不同的版本進行比較異同,以明朱氏治學的態度和成果。第三章為〈《李義山詩集注》之體例〉,將此書的訓解補釋、詮釋用語、徵引典籍之例進行體例分析,可看出朱鶴齡箋注李詩之用心,並做到了保存前人所遺留的資料。第四章為〈《李義山詩集注》之貢獻與缺失〉,詳論此書對後人研究李商隱詩歌的貢獻有三,所產生的缺失有二,以明朱鶴齡箋注之得失。第五章為〈結論〉,總述二到四章之主旨,期能綜觀朱鶴齡《李義山詩集注》之全貌。以上為本文撰寫之梗概也。
Abstract
Among those who interpreted the poetry of Li Shang-Yin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Zhu He-Ling was the one that took the lead. He interpreted the poetry of Li Shang-Yin on Qian Qian-Yi’s instructions. It was a time of dynasty changes and literary inquisition, similar to the late Tang Dynasty. The poetry of Li Shang-Yin, poet of the late Tang, was ambiguous and obscure, which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for Zhu who was in the same situation as Li-Shang-Yin to display his commentary ability. Zhu adopted the method of “zhi ren lun shi” to interpret Li’s poems, which is a method of understanding a person by research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fter “Explanatory Notes of the Poetry Collection of Li Yi-Shan” was published, it evoked resonance among readers. Therefore, it is now an important book for studying Li’s poems. If the process of how Zhu finished the book could be understood and the essence and features of the book could be outlined and summarized, it would be beneficial for researching the poet Li Shang-Yin and his poems.
This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contains the purpose and method of the study. The lif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Zhu and the gist of “Explanatory Notes of the Poetry Collection of Li Yi-Shan” were also introduced. The second chapter-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Zhu He-ling’s interpretation of Li Yi-Shan’s poems-indicates that the author wrote and developed the concept of shishi (詩史) and bixin (比興)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at that time. 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how Zhu finished the book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versions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outcomes of Zhu’s studies. In chapter three-the style and structure of “Explanatory notes of the poetry collection of Li-Yi-Shan”- the style and structure of the explan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quotation in the book were analyzed. By doing this, Zhu’s devotion to interpreting Li’s poems and to preserving predecessors’ works could be easily seen. Chapter four-the contribution and defect of “Explanatory notes of the poetry collection of Li-Yi-Shan”-depicts the contribution and defect of the book for those who study Li Shang-Yin’s poems. Chapter five-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main ideas from chapter two to four in the hope that the whole picture of “Explanatory notes of the poetry collection of Li-Yi-Shan” could be understood.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誌  謝 ii
摘 要 iii
Abstract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 5
第三節 朱鶴齡之生平、著作與創作緣由 8
一、朱鶴齡之生平與著作 8
二、創作緣由 9
第二章 朱鶴齡箋注李義山詩之時代背景 11
第一節 時代環境 11
一、改朝換代的衝擊 11
二、文字獄的桎梏 15
第二節 學術背景 19
一、「詩史」說的演變與宣揚 19
二、「比興」觀的重視與闡釋 24
三、「考據」學的興起及盛行 29
第三節 成書過程 32
第四節 版本概論 38
第三章 《李義山詩集注》之體例 43
第一節 訓解補釋之例 44
一、詩題之箋評 45
二、詩中之箋評 48
三、詩末之箋評 57
第二節 詮釋用語之例 68
一、表解說之釋語 68
二、表未知之釋語 80
第三節 徵引典籍之例 82
一、引用典籍之來源 82
二、引用典籍之方式 87
第四章 《李義山詩集注》之貢獻與缺失 91
第一節 《李義山詩集注》之貢獻 91
一、知人論世,以史證詩 91
二、首創詩譜,按年繫詩 96
三、彙整前人論述,少有穿鑿附會 101
第二節 《李義山詩集注》之缺失 108
一、資料未臻周全 108
二、詩譜繫年錯誤過多 114
第五章 結論 118

參考文獻 124
附錄 13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古籍(依朝代順序排列)
唐•李商隱撰,清•朱鶴齡注:《李義山詩集注》(欽定四庫全書薈要版),長春:吉林出版社,2005年5月。

清•朱鶴齡箋注,清•程夢星刪補:《李義山詩集箋注》,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8月

清•馮浩:《玉谿生詩箋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8月。

清•朱鶴齡箋注,清•沈厚塽輯評:《李義山詩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4月。

漢代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本,清•阮元審定,臺北 : 藝文印書館,1997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清•阮元審定,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8月。

魏晉南北朝
梁•鍾嶸著,趙仲邑譯注:《鍾嶸詩品譯注》,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7月。

五代
前蜀•韋穀編集,溫謙山纂定:《才調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年2月。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

唐代
唐•李涪:《刊誤》,臺北:新興出版社,1975年。

唐•孟棨等著,李學穎標點:《本事詩》(與《續本事詩》、《本事詞》合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宋代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12月。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代
明•楊慎:《升庵詩話》,臺北:宏業書局,1972年4月。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清代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上海:新華書店,1989年4月。

清•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4月。

清•馮舒:《默庵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清•朱鶴齡:《愚庵小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清•黃宗羲:《南雷文定》,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11月。

清•黃宗羲:《南雷文案》,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70年。

清•吳喬:《西崑發微》,臺北:藝文出版社,1967年。

清•吳喬:《圍爐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顧炎武:《亭林詩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4月。

清•杜詔、杜庭珠:《中晚唐詩叩彈集》,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2年。

清•王應奎:《柳南隨筆》,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胡以梅:《唐詩貫珠箋釋》,清康熙乙未素心堂刊本,1715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新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金•元好問著,清•施國祁箋注:《元遺山詩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清•李慈銘著,由雲龍輯:《越縵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6月。

清•徐世昌:《晚晴簃詩匯》,北京:中國書店,1993年。

清•陳衍:《石遺先生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4年。

清•丁福保:《清詩話》,臺北:西南書局,1979年11月。

清•王易:《詞曲史》,臺北:廣文書局,1988年。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文化史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王雲五:《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王鍾翰校閱:《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米彥青:《清代李商隱詩歌接受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臺北:牧童出版社,1977年2月。

吳調公:《龔自珍詩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7月。

周裕鍇:《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周裕鍇:《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周駿富輯:《清史列傳》,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胡幼峰:《清初虞山派詩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10月。

孫善欽選注:《龔自珍詩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7月。

郝潤華:《錢注杜詩》與詩史互證方法,合肥:黃山書社,2000年12月。

張健:《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張爾田:《玉谿生年譜會箋》,臺北:中華書局,1979年5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2月。

陳永正:《李商隱詩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傅璇琮主編:《唐代文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劉學鍇、余恕誠、黃世中:《李商隱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2月。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洪葉文化,1992年10月。

劉學鍇: 《李商隱詩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劉學鍇:《李商隱詩歌接受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錢鍾書:《宋詩選註》,臺北:木鐸出版社,1984年。

簡恩定:《清初杜詩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8月。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11月。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4月。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

龔鵬程:《讀詩隅記》,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4月。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安東、劉蓮:〈試論清代文字獄的起因、特點及影響〉,《東方論壇》第4期,2003年。

朱易安:〈「詩家」並非「總愛西崑好」〉,《文學遺產》第2期,2000年。

黃文斌:〈再論清代文字獄〉,《邊疆經濟與文化》第2期,2007年。

黃世中:〈李商隱詩版本考〉,《文學遺產》第2期,1977年。

廖宏昌:〈《玉溪生詩說》版本考釋〉,《清代文學與學術》,2007年3月。

劉學鍇:〈本世紀中國李商隱研究述略〉,《文學評論》第1期,1998年。

蔡子葵:〈清代”注李”熱潮的成因探討〉,《鄭州大學學報》第38卷第4期,2005年7月。

蔡子葵:〈馮浩《玉谿生詩箋註》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1期,2006年1月。

韓大強:〈宋元明時期李商隱研究冷落之原因〉,《殷都學刊》,2005年。

韓大強:〈清代李商隱研究綜述〉,《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5期,2005年10月。

韓大強:〈清代李商隱研究熱探因〉,《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第6卷第1期,2005年2月。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英俊:《清代李商隱詩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朴仁成:《李商隱及其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4月。

吳榮富:《李商隱詩用典析疑》,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7月。

徐滋鴻:《馮浩《玉谿生詩箋注》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

黃盛雄:《李商隱與令狐氏關係考─兼論相關詩文及史事》,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5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