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1113-16561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1113-165614
論文名稱
Title
台灣經濟與金融自由化中的結構、制度與理念互動關係
The Interaction of Structures, Institutions and Ideas in Taiwa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3-07-2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3-08-21
關鍵字
Keywords
理念、論述制度主義、台灣經濟與金融自由化、結構、制度
institutions, ideas, structures, Taiwa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discourse institutionalism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29 次,被下載 101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2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016 times.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是以論述制度主義(discourse institutionalism)來檢視台灣經濟與金融自由化中的結構、制度與理念互動關係,並試圖彰顯理念在其中的作用與角色。首先,透過1950至1990年代國內外政治經濟結構的變遷,來分析國外政治經濟環境對於國內經濟與金融制度變革的影響。再來,利用各時期產官學對於政策或制度的爭辯,勾勒行為者的理念與利益,並進一步標示理念、制度與結構間的互動關係。
故本文研究發現,論述制度主義是難以解釋1950至1970年代台灣威權時期的經濟與金融自由化,肇因國民黨在政治、經濟及社會的控制下,經濟結構不僅受到國民黨的宰制,更決定了「理念」與「制度」的關係。相反地,1980至1990年代,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與國內政治民主化,社會的反動能力、反對黨的力量及民間企業等,對於制度或政策的影響力攀升,促使論述制度主義的內涵得以彰顯。
Abstract
By using discourse institutionalism,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interactions of structures, institutions, and ideas in Taiwa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thus, manifests the functions and roles of ideas in the interactions.
Firstly, this study analyses ho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affects reforms of domestic economic institutions and the financial supervisory system through involving bo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ructural change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50s to 1990s. Sequentially, each actor’s ideas and interests are to be portrayed through controversies among industry, official and scholars over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furthermore, the interaction of ideas with institutions and structures are to be indicated.
This research results that discourse institutionalism hardly explains economic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Taiwan authoritarian period from 1950s to 1970s due to the fact that KMT controlled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us determined the relation between ideas and institutions. Contrariwise, discourse institutionalism fully explains the period from 1980s to 1990s because influences of social movements, opposition parties,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in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increased a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changed and politically democratized in the period.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五節 章節安排 14
第二章:論述制度主義的圖像 16
第一節 論述的內涵 16
第二節 論述的理念層面與互動層面 17
第三節 理念、利益與制度的關係 27
第三章:從金融管制到逐步開放(1950~1979年) 34
第一節 1950年代國內外政經結構與理念之轉變 34
第二節 1960年代國內外政經結構與理念之轉變 49
第三節 1970年代國內外政經結構與理念的轉變 62
第四章:經濟與金融自由化的初現與爭議(1980~2000年) 75
第一節 1980年代國內外政經結構與理念之轉變 75
第二節 1990年代國內外政經結構與理念之轉變 90
第五章:結論 110
參考文獻 11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
期刊:
王作榮,1964,〈尹仲容先生在經濟方面的想法和作法〉,《自由中國之工業》,21(1):2-7。
王福傳,1975,〈漫論我國實施浮動匯率的商榷〉,《華銀月刊》,25(1):13-22。
何卓恩,2011,〈自由與平等:《自由中國》時期殷海光、夏道平對政治與經濟的反思〉,《思與言》,49(2):91-125。
吳親恩,2008,〈政治力對金融體系的干預: 台灣本土型金融風暴與重建〉,《問題與研究》,47(4):33-69。
吳聰敏,1988,〈美援與台灣的經濟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145-188。
宋天祥、陳亭伊,2001,〈金融控股公司法〉,《理律雙月刊》,九月號。
李國樞,1967,〈提高利率抑或降低利率〉,《中國會計》,14(5):20。
李寰,1969,〈鄔志陶先生傳略〉,《四川文獻》,84:18。
杜文苓,2007,〈審議民主與社會運動:民間團體籌辦新竹科學園區宜蘭基地公民會議的啟發〉,《公共行政學報》,23:67-93。
汪震亞、蔡育儒,2013,〈美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之分析〉,《經濟研究》,13:371。
沈中華,2012,〈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洽簽後之影響〉,《展望與探南》,10(5):10-15。
周呈奇、馮楊,2007,〈《自由中國》的經濟思想〉,《華人前瞻研究》,3(1):23-37。
林文斌,2003,〈台灣金融自由化與國家金融能力─台灣個案研究,1949-2000〉,《思與言》,41(3):83-154。
林文斌,2004,〈制度變遷:動態機制的觀點,以台灣中央銀行制度的變遷,1949-61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6(3):389-433。
───,2008,〈台灣「發展型國家」的調適或轉型?政府、金融與企業間關係的考察〉,《政治科學論叢》,37:95-150。
林灼榮、張國雄、徐啓升及邱敬貿,2007,〈金融自由化對台灣十大行庫營運績效之影響〉,《經濟研究》,43(1):1-33。
林春燕,1991,〈淺談金融自由化與金融管理─根據財政部金融管理局副局長陳沖先生八十年七月二十三日於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舉辦研討會之演講加以記錄整理而成〉,《台灣經濟金融月刊》,27(8):16-20。
社論,1956,〈糾正「自由中國」的謬論〉,《中國一週》,337:3。
邱正雄,2001,〈我國金融自由化、波動度與透明化的回顧與展望〉,《經濟前瞻》,74:96-105。
邱毅,1997,〈王永慶挑戰得了李登輝嗎?─台塑風波與戒急用忍〉,《海峽評論》,77:46-48。
施建生,1974,〈論浮動匯率〉,《工商月刊》,22(8):15-18。
胡至沛,2001,〈新制度主義的檢視與反思〉,《中國行政評論》,11(1):頁145-162。
孫震,1964,〈銀行利率應速降低〉,《貿易週刊》,6:2。
徐育珠,1974,〈六院士「浮動匯率平議」〉,《台北市銀月刊》,5(9):10-14。
馬凱等,1995,〈兩岸經貿應進?應退?〉,《經濟前瞻》,42:10-27。
高叔康,1952,〈自由經濟與計畫經濟〉,《中國經濟》,27:31-35。
高樾夫,1951,〈自由經濟乎?計畫經濟乎?〉,《中國經濟》,1(8):13-15。
張一夢,1984a,〈為新內閣經建與經濟把脈〉,《民主潮》,34(7):14-16。
───,1984b,〈我看經濟自由化與利率自由化〉,《民主潮》,34(12):21-23。
張京育,1998,〈考量風險,戒急用忍〉,《交流》,42:11-12。
張則堯,1964,〈關於「儲蓄、投資與利率」問題之管見〉,《台灣合作金融》,2(3):1-2。
張鐵志,2008,〈台灣經濟自由化的政治邏輯:黨國資本主義的轉型與新政商聯盟1980-2000〉,《台灣政治學刊》,12(1):101-145。
梁國樹,1987,〈全面檢討外匯管理的放寬〉,《經濟前瞻》,8:35-41。
現代政治社論,1959,〈論「自由中國」雜誌的態度問題〉,《國魂》,165:3
許振明,2001,〈由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的過程談金融監理〉,《國家政策論壇》,1(8):47-56。
許添財,1995,〈政府與企業應有的互動關係─民進黨篇〉,《國家政策雙週刊》,103:8-9。
陳尚懋,2007,〈台灣金融改革的政治分析:ACTA 模型的檢驗〉,《東吳政治學報》,25(1):115-160。
陳厚侗,1960,〈台省能否運行有效的利率政策〉,《財經學報》,1:25-26。
陳博志,1998,〈戒急用忍政策符合經濟法則〉,《交流》,42:27-31。
陳懷德,1986,〈經濟部權力貫徹俞院長的「四項指示」─中美三〇七案談判即將上場〉,《財訊》,54:59-61。
黃永仁等,1984,〈台灣地下金融問題─銀間合會與地下錢莊〉,《基層金融》,8:164。
楊立華,1974,〈不受國人歡迎的浮動匯率〉,《貿易週刊》,554:6-9。
葉萬安,1983,〈台灣工業發展政策的設定與實施〉,《台北市銀月刊》,14(12):7-8。
解立亞,1991,〈金融創新、自由化與貨幣政策〉,《台灣銀行季刊》,27(1):15-30。
詹維玲、劉景中,2006,〈金融自由化後台灣銀行的效率及生產力〉,《經濟論文》,34(2):251-300。
鄔志陶,1960,〈論利率與金融〉,《中國經濟》,119:1-3。
廖益興,1995,〈台灣地區政商關係的演變〉,《國家政策雙週刊》,103:2-3。
漆立平,1961,〈投資與利率〉,《財經學報》,2:7-10。
劉榮超、薛天棟,1963,〈台灣的真實利率〉,《財政經濟月刊》,13(4):8-15。
樓偉亮,1989,〈當前金融制度之發展趨向與問題〉,《台灣銀行季刊》,25(7):2-8。
潘志奇,1971,〈論浮動匯率制〉,《銀行家》,183:13-14。
蔡宗羲,2004,〈九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之長期衰退與政策論爭之研究〉,《華岡社會學報》,18:17-35。
蔣碩傑,1960,〈台灣之利率問題〉,《台灣銀行季刊》,11(1):192-202。
蔣碩傑等人,1989,〈「金融自由化」專題座談會紀實〉,《經濟前瞻》,第15號:10-26。
蕭峰雄、林美萱,2003,〈兩岸經濟和產業發展之回顧〉,《國家政策論壇》,夏季號。
蕭萬長,1998,〈戒急用忍,行穩致遠〉,《交流》,42:22-26。
賴朝明,1985,〈金融自由化與金融紀律的維持(上)〉,《台灣銀行季刊》,21(9):1-17。
鍾經樊、詹維玲,2008,〈台灣總體經濟與金融穩定之實證研究〉,《中央銀行季刊》,30(2):15-44。
韓守富等著,2012,《後金融危機下的金融監管》,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瞿宛文,2011,〈民主化與經濟發展─台灣發展型國家不成功的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4:243-288。
顏建發,1995,〈平議「政經分離,大膽西進」說〉,《國家政策雙週刊》116:15-16。
羅光華,1985,〈當前商業銀行經營外匯業務之困境〉,《華銀月刊》,35(16):12-14。
羅敦偉,1952,〈此時此地可反計畫經濟〉,《鹽業通訊》,43:1-4。
───,1954,〈計畫經濟與自由主義〉,《中國經濟》,43:1-4。
───,1961,〈計畫經濟的真面目〉,《中國經濟》,129:16-18。
嚴家淦,1961,〈經濟發展中的利率問題〉,《中國經濟》,134:11-13。
───,1964,〈台灣的經濟發展〉,《台灣合作金融》,2(11):1-4。
蘇瑞鏘,2011,〈《民主評論》的新儒家與《自由中國》的自由主義者關係變化初探:以徐復觀與殷海光為中心的討論〉,《思與言》,49(1):8-9。
書籍:
于宗先、王金利,2005,《台灣金融體制之演變》,台北市:聯經。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74,《當前台灣經濟問題座談會》,未出版。
尹仲容,1960,〈論經濟發展─兼論香港與波多黎各經濟進步的原因〉,載於《我對台灣經濟看法的全集》,尹仲容主編,台北:大地印刷,169-181。
王玉青,2010,《近代外交史》,台北:大華傳真出版社。
王作榮,1977,《財經文存》,台北:東大圖書。
王德祥,2002,《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機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王鶴松,2005,《金融危機與金融改革》,台北市:台北金融研訓院。
朱雲漢,1992,〈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載於《解剖台灣經濟:威權體制下的壟斷與剝削》,吳忠吉等人主編,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39-156。
江澄祥,2009,《人的道理: 理論邏輯學》,台北市:江澄祥,頁76-79。
克思明,1996,〈中共內部政經情勢與對台政策之關係〉,載於《雙贏?雙輸?》,台北市:致良,頁88-102。
吳忠吉等,1992,《解剖台灣經濟》,台北:前衛出版社。
吳惠林,1999,〈蔣碩傑先生經濟理念的現實印證與啟示─觀念力量的詮釋〉,載於《蔣碩傑經濟理念的現實印證與思想源頭》,麥朝成、吳惠林主編,台北市: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頁:16-17。
───,2002,《台灣自由經濟之路》,台北市:華泰。
李非,2004,《台灣經濟發展通論》,北京:九州出版社。
李國雄,2009,《比較政府與政治》,台北市:三民書局。
李國鼎,1999,《台灣經濟發展背後的政策演變》,台北市:資訊與電腦雜誌社。
李雲漢,1991,《中國國民黨七至九屆歷次中全會重要決議案彙編》,台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
沈雲龍,1971,《尹仲容年譜初稿》,台北市:傳記文學。
宜蘭社區大學,2005,《新竹科學園區宜蘭基地公民會議成果報告書》,未出版。
林文斌,2013,《東亞金融政治:日韓台金融體制的形成、發展與轉變》,台北市:政大出版社。
林岡,1996,〈中共內部政經情勢與對台政策之關係〉,載於《雙贏?雙輸?》,台北市:致良,頁68-84。
金寶瑜,2005,《全球化與資本主義危機》,台北:巨流
俞國華,1999,《財經巨擘─俞國華生涯行腳》,台北市:商智文化。
段承璞,1994,《台灣戰後經濟》,台北市:人間出版社。
孫震,2003,《台灣經濟自由化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
曹添旺、洪財隆,2011,〈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改變及其對台灣經濟之影響〉,載於《台灣金融的未來》,吳榮義主編,台北市:新台灣國策智庫,頁102-109。
梁國樹,1994,〈台灣經濟自由化的未來推動方向〉,載於《台灣經濟發展論文集─紀念華嚴教授專集》,梁國術主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24-239。
許介鱗,2005,《戰後台灣史記卷二》,台北:文英堂出版社。
許信良,1995,《新興民族》,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郭承天,2000,〈有錢大家賺?民主化對台灣金融體系的影響〉,載於《民主轉型與經濟衝突》,朱雲漢、包宗和主編,台北市:桂冠,75-109。
郭恆慶,1988,《我國外匯管理制度之演進與檢討》,台北:台北國際商學出版。
陳正茂,2003,《台灣經濟發展史》,台北縣中和市:新文京開發。
陳師孟等,1991,《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台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台北市:澄社。
陳進廣,1996,〈中共內部政經情勢與對台政策之關係〉,載於《雙贏?雙輸?》,台北市:致良,頁109-121。
陳慈玉,1995,《蔣碩傑先生訪問記錄》,台北市:遠流出版。
彭懷恩,2003,《台灣政治發展》,台北市:風雲論壇。
曾怡仁,2013,《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台北市:三民,82-89。
黃子華,2006,《李登輝的治國理念與政策》,台北市:黎明文化。
黃春興、干學平,1999,〈蔣碩傑對奧地利學派之自由經濟思想的最後認同〉,載於《蔣碩傑經濟理念的現實印證與思想源頭》,麥朝成、吳惠林主編,台北市: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頁:66-67。
黃衛平、朱文暉,2004,《走向全球化》,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
葉萬安,2012,《從管制到開放:台灣經濟自由化的艱辛與歷程》,台北市:天下遠見。
雷震,2003,《台灣經濟自由化的歷程》,台北市:三民。
趙既昌,1985,《美援的運用》,台北市:聯經。
劉素芬,2005,《李國鼎:我的台灣經驗》,台北市:遠流出版。
劉憶如,1998,《公營事業民營化研討會》,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蔣碩傑,1992,《蔣碩傑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蕭文生,2000,《中央銀行與金融監理─自法律觀點論起》,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蕭全政,1989,《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與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儲京之,1985,《我們看台灣經濟─工商時報社論選集》,台北市:時報文化。
薛心鎔,1997,《變局中的躍進─俞國華的政院五年》,台北市:正中書局。
嚴雋寶,1991,《台灣地區銀行發展四十年》,台北:中華徵信所。
翻譯書籍:
張敏、薛彥平譯,Schmidt, Vivien. A原著,2010b,《歐洲資本主義的未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盛逢時譯,Paul Krugman原著,1999,《失靈的年代:克魯曼看蕭條經濟》,台北市:先覺。
陳怡仲等譯,Robert Gilpin原著,2004,《全球政治經濟:掌握國際經濟秩序》,台北縣:桂冠。
楊宇光等譯,Robert Gilpin原著,2005,《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縣新店市:桂冠。
楊宇光等譯,Susan Strange原著,2006,《國家與市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楊鈞池等譯,Joan Edelman Spero原著,1994,《國際政治經濟學》,台北市:五南。
薛曉源、陳家剛譯,Hall, Peter and Taylor, Rosemary原著,1995,《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北京:社科文獻。
蘇長和等譯,Robert Keohane原著,2006,《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上海:人民出版社。
官方文件:
《行政院經濟革新委員會報告書》,1985,〈綜合報告〉,第一冊。
《立法院公報》,1984,〈院會記錄〉,《立法院公報》,73(47):5-60。
法律條文:銀行法第52條。
報章雜誌:
尹仲容,〈台灣工業政策試擬〉,《聯合報》,1953年12月30日,版5。
王作榮,〈經濟學說與經濟現實〉,《中國時報》,1981年4月17-18日,版2。
王沂卉,〈林百里:戒急用忍改「不戒不忍」〉,《商業新聞週刊》,2001年1月22日至2001年2月4日,9-10期。
王育惠,〈專訪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不了解金融,沒有資格當國家領導人〉,《商業周刊》,1999年3月8日,589期。
石齊平,〈這是令人尊敬的第一步─對民進黨「中國政策研討會」的評論〉,《商業周刊》,1998年2月23日,535期。
余惟純,〈「戒急用忍」背後的威權心態〉,《商業周刊》,1996年9月23日,461期。
沈雲驄,〈一張嘴巴公私講,三隻眼睛分別看〉,《商業周刊》,1994年4月4日,332期。
沈蓉華,〈安全.繁榮.和諧.進步,訪新任行政院長俞國華先生〉,《聯合報》,1984年5月26日,版3。
林笑峰,〈尹仲容談外匯改革〉,《聯合報》,1958年3月22日,版4。
林瑩秋,〈民進黨從此有了「中國政策」﹖─解讀民進黨中國政策大辯論〉,《商業周刊》,1998年2月23日,535期。
社論,1955,〈民營事業的使命─免台紙公司及其他民營事業〉,《自由中國》,12(8)。
──,1957,〈我們的經濟〉,《自由中國》,17(6):163-167。
侯家駒,〈浮動匯率的商榷〉,《聯合報》,1974年7月21日,版2。
張正,〈許信良經濟觀主張自由開放:推動大陸經貿採進取態度〉,《經濟日報》,1991年10月14日,版2。
莊健群,〈「戒急用忍」卡住張榮發的霸業〉,《商業周刊》,1997年10月27日,518期。
游美月,〈促進外匯制度自由化國際化,應採原則自由外管制立法,梁國樹建議財金當局放寬結構性限制〉,《經濟日報》,1990年4月22日,版3。
經濟日報,〈我們的匯率應該浮動嗎?貿易界紛紛提出他們的看法〉,《經濟日報》,1974年7月22日,版2。
雷震,1955,〈我們五年來工作的重點〉,《自由中國》,11(10):9。
劉大中等人,〈今後台灣財經政策的研討〉,《聯合報》,1974年8月7日,版3、8。
蔣碩傑,〈貨幣理論與金融政策〉,《中國時報》,1981年6月2日,版2、4。
───,〈穩定中求成長的經濟政策〉,《中央日報》,1981年3月5-6日,版2。
蕭維文,〈我國金融環境採管制手段:「彭百顯: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經濟日報》,1993年9月19日,版2。
聯合報,〈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目標是我不變基本國策:俞院長強調國貨禁直接銷往大陸〉,《聯合報》,1984年6月16日,版2。
───,〈加強國家經濟發展:首在促進資本形成,嚴家淦談財政金融措施,改善租稅促進儲蓄應同時並進〉,《聯合報》,1960年3月3日,版5。
───,〈俞國華籲世界銀行:協助窮困農民增產,贊成浮動匯率管理準則〉,《聯合報》,聯合報 1974年10月5日,版1。
聯合報,〈國民黨九屆二中全會:對從政同志工作報告決議文全文〉,《聯合報》,1964年11月29日,版3。
聯合報,〈經濟漫談:金融官話〉,《聯合報》,1960年7月29日,版5。
聯合報,〈對美基本匯率不變:俞國華昨解說原因,立委希望早作應變準備〉,《聯合報》,1971年8月26日,版2。
聯合報,〈獎勵投資條例通過:經濟發展益見開拓,財經改革措施正加緊進行中,嚴家淦籲國人充分支持合作〉,《聯合報》,1960年9月2日,版1。
聯合報,〈嚴家淦昨發表談話:歡迎民資外資籌設開發公司,華僑信託公司可否經營銀行業務,行政院在最近期內當有明確決定〉,《聯合報》,1958年5月11日,版4。
聯合報,〈嚴揆報告政府工作目標:充實精神物質力量、推進反共復國國策、促進全民團結、發揚正義公理、維護聯國憲章、保障世界安全〉,《聯合報》,1964年3月29日,版2。
薛琦,〈「戒急用忍」扭曲了市場機能!─薛琦對兩岸經貿競爭的新省思〉,《商業周刊》,2000年8月28日,666期。
學位論文:
林文斌,2007,〈日本、韓國、台灣金融體制改革的比較政治經濟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傅星福,2011,〈軍方刊物對民主運動的報導─《國魂》與《青年戰士報》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美月,2005,〈我國金融監理一元化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子華,1996,〈尹仲容的經濟政策與思想〉,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志隆,2005,〈就業保障與社會安全的制度重組─台灣的後工業轉型困境與出路〉,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博士論文。
顏維婷,2010,〈沒有變革的改革─全球化與台灣金融監理改革〉,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
研討會論文:
朱雲鵬,1990,〈1980年代以來自由化政策的探討:遲延、躍進與學習機制的演化,載於《「1980年代以來臺灣經濟發展經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經濟研究院主編,台北市:中華經濟研究院〉,中華經濟研究院主編,263-291。
梁國樹、侯秀英,1990,〈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台灣經驗”新階段:持續與創新研討會”,2月23日,台北市: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與時報文化基金會。
郭岱君,2011,〈從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尹仲容經濟思想的轉變與實踐〉,未竟之革命:重訪孫逸仙及其時代的思想資產國際學術研討會,11月11-13日,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
楊雅慧,1999,〈1980年代以來之台灣金融發展〉,載於《「1980年代以來臺灣經濟發展經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經濟研究院主編,台北市:中華經濟研究院,525-556。
網路資源:
MBA智庫,2013,〈貝克計畫〉,MBA智庫:http://wiki.mbalib.com/zh-tw/貝克計畫,檢索日期:2013年4月22日。
中央通訊社,2012,〈反槍枝管制美步槍協會遭抨擊〉,維基百科: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212240018-1.aspx美國步槍協會,檢索日期:2013年3月29日。
朱淑娟,2009,〈科學園區又來了─竹科宜蘭園區「城南基地」要翻案,變更當時「不得量產」的環評結論〉,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8689,檢索日期:2013年8月3日。
自由時報,2001,〈IMF報告:台灣2000年經濟成長率全球先進經濟體第三〉,鯨魚網站: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47783,檢索日期:2012年10月22日。
吳銘彥,2005,〈台灣應回顧裴隆的民粹主義〉,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4/NS-B-094-007.htm,檢索日期2013年7月18日。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2012,〈金管會廢除「臺灣地區銀行辦理人民幣業務規定」〉,http://www.fsc.gov.tw/ch/home.jsp?id=128&parentpath=0,3&mcustomize=lawnew_view.jsp&dataserno=201209250001&aplistdn=ou=newlaw,ou=chlaw,ou=ap_root,o=fsc,c=tw&toolsflag=Y&dtable=NewsLaw,檢索日期:2012年9月30日。
胡珊珊,2010,〈台灣金融改革系列之一〉,中國台灣網:http://big5.chinataiwan.org/jinrong/zjzl/201004/t20100409_1312867.htm,檢索日期2012年10月12日。
苦勞網,2013,〈【會後新聞稿】托育政策催生聯盟:修正幼照法及子法,「普設平價公共幼兒園」!〉,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2251,檢索日期:2013年3月29日。
張怡敏,2009,〈十大建設〉,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933,檢索日期:2013年5月5日。
───,2009,〈石油危機〉,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934,檢索日期:2013年5月5日。
楊明娟,2013,〈勿忘槍擊案死亡兒童歐巴馬再籲通過槍枝管制〉,中央廣播電台: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414506,檢索日期:2013年3月29日。
董安琪,1987,〈台灣區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台灣歷史辭典: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20/contents/014/cca220003-li-wpkbhisdict003871-1136-u.xml,檢索日期:2013年7月16日。
───,1995,〈代紡代織〉,台灣歷史辭典: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20/contents/005/cca220003-li-wpkbhisdict000618-0223-u.xml,檢索日期:2013年7月16日。
維基百科,2013,〈十九點財經改革措施〉,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十九點財經改革措施,檢索日期:2013年5月1日。
────,2013,〈江八點〉,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江八點,檢索日期:2013年8月13日。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1960,〈案由:秘書處簽為奉交下中華民國加速經濟發展計劃大綱一案請提府會報告案〉,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36/42/af.html,檢索日期:2013年5月1日。

英文
期刊:
Blyth, Mark. 2003. “Structures Do Not Come with an Instruction: Interests, Ideas, and Progress in Political Science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1: 695-706.
Boudon, Raymond. 2003. “Beyond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9: 1-21.
Campbell, John L. 2002. “Ideas,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8: 21-38.
Gerring, John, Storm C. Thacker, and Carola Moreno. 2005. “Centripetal Democratic Governance: A Theory and Global Inquir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9: 567-81.
Haas, Peter M. 1992. “Introduction: Epistemic Communities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6: 1-35.
Hall, Peter and Taylor, Rosemary.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44(5): 936-957.
Hoffmann, S. 2002. “Clash of globa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 81(4): 104-115.
Hope, Mat, and Ringa Raudla. 2012. “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 and Policy Stasis in Simple and Compound Politics: The Cases of Estonian Fiscal Policy and United States Climate Change Policy.” Policy Studies 33: 399-418.
Münnich, Sascha. 2011. “Interest-Seeking as Sense-Making: Ideas and Business Interests in the New Deal.”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ology 52: 277-311.
Ruggie, J.G. 1982 “International regimes, transactions, and change: embedded liberalism in the postwar economic order.”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36(2): 379-415.
Schmidt, Vivien A. 2008. “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 The Explanantory Power of Ideas and Discourse.”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11: 303-26.
———. 2009. “Putting the Poltical Economy by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yet Again “. World Politics 61: 516-46.
———. 2010a. “Taking Ideas and Discourse Seriously: Explaining Change through 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 as the Forth 'New Institutionalism'.” Europe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 1-25.
Schmidt, Vivien A., and Claudio M. Radaelli. 2006. “Policy Change and Discourse in Europe: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West European Politics 27: 183-210.
Susan Strange, “The Persistent Myth of Lost Hegemon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87, 41(4): 551-74.
Underhill, G. R. 2000. “State, market, and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genealogy of an (inter‐?) discipline.”International Affairs 76(4): 805-824.
Wallerstein, I. 2000. “Globalization or the age of transition? A long-term view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world-system.”International Sociology 15(2): 249-265.
書籍:
Bates, Robert H. 1981. Markets and States in Tropical Africa: ThePolitical Basis of Agricultural Policie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lyth, Mark. 2002. Great Transformations: Economic Idea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pbell, John, and Ove Pedersen. 2001. “The Second Movement i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In The Rise of Neoliberalism and Institutional Analysis, eds. John L. Campbell and Ove K. Pederse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obbin, Frank. 1994. Forging Industrial Policy: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France in the Railway A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nlayson, James Gordon. 2005. Haberma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ley, Michael. 1994. Ideas That Shape Politics. U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Habermas, Jürgen. 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MA: MIT press
Habermas, Jürgen. 1996.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 Theory. London: Polity.
Hall, Peter. 1989. “Conclusion: The Politics of Keynesian Ideas.” In The Political Power of Economic Ideas: Keynesianism across Nations, ed. Peter Hal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ay, Colin. 2006.”Constructivist institutionalism.”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56-74.
Hieronymi, Otto. 1980. The New economic nationalism. London: Macmillan
Kjær, Peter, and Ove K. Pedersen. 2001. “Translating Liberalization.” In The Rise of Neoliberalism and Institutional Analysis., eds. John L. Campbell and Ove K. Pederse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19-48.
March, James G., and Johan P. Olsen. 1995. Democratic Goner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Mutz, Dianna C., Paul M. Sniderman, and Richard A. Brody. 1996. Political Persuation and Attitude Change.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Sabatier, Paul, and H.C. Jenkins-Smith. 1993. Policy Change and Learning: An Advocacy Coalition Approach. Boulder: Westview.
Schmidt, Vivien A. 2002. The Futures of European Capitalism: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er, Max. 1991.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World Religions “ In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eds. H.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London Routledge.
wittgenstein, Ludwig. 1972. On Certainty. New York: Harper.
網路資源:
Nixon, Richard. 1971. “Adress to the Nation Outlining a New Economic Policy: “The Challenge of Peace.”“August 15.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pid=3115 (Assessed may 22, 2013).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