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2104-10012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2104-100124
論文名稱
Title
地方民營廣播電台與社區民眾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大台南地區調幅廣播電台為例
The Investigation of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gionally Private Radio Station and the Community Public ~Using the Example of AM Radio Stations in Big Tainan Area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1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7-0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7-22
關鍵字
Keywords
廣播電台經營、電台與聽眾互動效益、地區性調幅廣播電台、地方民營廣播電台、電台與社區民眾
regionally AM radio station, radio, regionally private radio sta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49 次,被下載 259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4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592 times.
中文摘要
由於傳播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及廣播(頻道)產業的日益開放,地區性調幅廣播電台正面臨了嚴酷的內、外環境挑戰。置身於如此競爭的媒體產業中,有關調幅廣播電台的存在價值及未來發展性,不僅是研究學者想要探討的議題,更是地方民營廣播電台經營業者所急切想要獲知的。
本研究係以企業經營的角度,用「地方民營廣播電台與社區民眾互動關係之研究」為題,來探討「社區聽眾收聽需求與動機」、「地區性調幅廣播電台存在的必然性」及「地區電台與社區民眾間之互動效益」三者間的相關性,並特別針對「地方電台與社區民眾間之互動效益」可能對電台經營產生的影響進行研究分析與探討。期望藉此研究來佐證地區性調幅廣播電台的存在與發展價值;並讓收聽率及收聽效果不被看好的地區性調幅廣播電台,能夠因為重視與社區民眾互動效益而獲得經營成效的改善。
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方式,係針對大台南(縣市)地區調幅廣播電台之成人聽眾為對象,取得有效樣本259份。經統計分析後,研究結果發現;地區性調幅廣播電台的聽眾,對地方民營廣播電台的存在與發展仍給於正面的肯定與評價,顯示聽眾對地區性調幅廣播電台的存在性與未來發展性仍懷有高度的期待。

依據本研究之結論,對於地區性調幅廣播電台業者,提出五項建議:(1)電台經營企業化,提高競爭力(2)塑造品牌與定位,搶佔聽眾心目中最有利的位置(3)採節目區隔,用對的人、對的時間、對的內容(4)定期舉辦活動,與聽眾建立不可分割的情感(5)結合地方資源,塑造在地風格。此外,本研究亦認為,值此時刻,電台經營者的策略雄心與執行能力才是經營成功的關鍵,若僅是空談者,則將不能產生經營績效之改善。
Abstract
Due to the fact tha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re abruptly changing, and also that the restrictions of broadcasting (channel) industry have been gradually released, regionally AM radio stations are confronting with challenges coming from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s. Under such a situation of high competitions in media industry, regionally private radio stations are eager to understand their existence valu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potentials, and which are also the issues that the scholars are intending to investigate.
Based on the point of view of business operation,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mutual relationships among three constructs, including “the listening needs and motives of the community audiences”, “the existence necessity of regional AM radio stations” and “the interaction effectiveness between radio station and the community public”. Furthermore, this study also investigates the possible influences of the interaction effectiveness (between radio station and the community public) on the business operation of radio station.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s performed,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values of radio stations can be then verified. Besides, it is also expected that the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radio station can be further improved through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effectiveness of being with the community public.
The investigation is performed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method, by which the sampling body is regarding the adult audiences of regional AM radio stations in big Tainan area. The number of effective questionnaire is 259.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conducted, it is found that the audiences still positively evaluate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M radio station; and this shows that the audiences still highly are expecting the existence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M radio st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fiv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the regionally AM radio stations, including: (1) make the radio station operation to be more professional, to increase the competence (2) brand-making and market-positioning, to let the audiences to be loyal to these channels (3) adopting the program segmentation, to use the right person, the right time, the right contents (4) periodically holding some activities, to build up the emotion with the audiences (5) linking with the local resources, to build up the local styles. Besides, it is concluded that, at this moment, the strategic ambition and execution capability of the chief conductor of the radio station are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success of business operation; and it won’t produce th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by only talking without further execution.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廣播媒體…………………………………………………………… 7
第二節 大眾媒介與社區民眾關係…………………………………………16
第三節 社區生活型態與媒體使用及動機…………………………………23
第四節 民營廣播電台生存發展歷程………………………………………35
第五節 地方廣播電台與社區民眾互動關係………………………………47
第三章 研究方法……………………………………………………………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57
第二節 研究假設……………………………………………………………59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61
第四節 問卷內容設計………………………………………………………6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6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68
第一節 基本資料敘述性統計分析…………………………………………68
第二節 研究構面知覺水準…………………………………………………75
第三節 人口變項與研究構面之變異數分析………………………………77
第四節 研究構面間之相關分析……………………………………………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5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85
第二節 研究建議……………………………………………………………92
參考文獻………………………………………………………………………97
中文部份 ……………………………………………………………………97
英文部份……………………………………………………………………102
附錄一 訪談資料………………………………………………………………104
附錄二 問卷……………………………………………………………………113
附錄三 問卷代收處……………………………………………………………11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份
楊志弘主編,(1999)。新媒體經營策略。台北:三思堂。
關尚仁,(1996)。台灣廣播事業的再生。中華民國廣播事業年鑑。台北:中國新聞學會。
劉幼琍,(1994)。傳播科技衝擊下的傳播法規與傳播管理機構。國科會研究報告,台北:國科會。
蔡念中、莊克仁、張宏源,(1996)。傳播媒介經營與管理。台北:亞太。
彭芸,(1994)。各國廣電政策初探。台北:廣電基金會。
張德娟,(2000),廣播節目策略之研究,空大校刊,3(1),22-24。台北:空中大學。
陳怡靜,(1999)。我國廣播電台經營策略之研究。台灣大學商學院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洪煌景,(2000)。當前環境下成功電台的經營策略─以大眾電台kiss999為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論文,高雄。
林彥伶、黃素玲、廖若渝、許毓容,(2000)。從聽眾對廣播節目的需求探究電台定位。行政院新聞局八十八下半年及八十九年度研究報告彙編上冊。台北:新聞局。
吳萬益、汪昭芬,(2000)。『開放天空』前後成立之廣播電台其組織文化、典範選擇及經營策略之研究。中華管理評論,Vol.3, No.1, pp.105∼132。
石世豪、莊春發、鍾起惠、陳炳宏,(2000)。廣播電台聯播、聯營、策略聯盟、股權轉讓及併購等相關問題之研究。台北:新聞局。
詹伯望,(2003)。在地的聲音。台南:俊逸文教基金會。
崔小鈺,(2002)。警察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與聽眾互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賴勁璁,(2002)。從電台開放看地方性廣播電台之經營-以台廣中興電台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沈伯陽 ,(2002)。廣播電台有聲資料之應用與管理─以警察廣播電臺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孫彬訓,(2002)。電波開放前後台灣廣播節目差異與多樣化研究。南華大學/ 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
嚴伯和,(1998)。透視地方媒體。台南:中華日報。
馮小龍,(1996)。廣播新聞原理與製作。台北:正中書局。
林振春,(2000)。營造新家園。台北:光寶文教基金會。
朱全斌,(1998)。媒體、認同與傳播新科技-關心本土傳媒發展的文化研究。
台北:源流出版公司。
余也魯(譯)(1990)。Wilbur Schramm著,《傳媒.信息與人》。台北:海天書樓。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世敏、王石番、彭家發,(1985)。廣播收聽動機及使用程度調查之一。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中華民國廣播電視事業協會廣播電視年鑑編纂委員會編(1996),「廣播電視年鑑」,廣播電視雜誌。
行政院新聞局編印(2003),「廣播電視白皮書」。
王德馨,(1990)。我國專業廣播電台定位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
林福岳,(1998)。〈社區媒介定位的再思考:從社區媒介的社區認同功能論談起〉,《新聞學研究》,56:155-173。
林瑞欽,(1995)。〈「社區意識」凝聚之道〉,《社會福利》,118:8-17。
陳世敏,(1983)。《大眾傳播與社會變遷》。台北:三民。
趙剛,(1997)。〈什麼是「民主」?什麼是「公共」?──杜威對自由主義的批判與重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5:33-82。
劉昶,(1997)。《西方大眾傳播學:從經驗學派到批判學派》。台北:遠流。
蘇志誠,(1980)。《未來台灣報業發展的方向──有關社區報紙與鄉村社區發 展》。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新聞組碩士論文。
成亮,(2002)。社區健康營造─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第四期
陳彥豪,(1995)。將你的心情接在我的線路上—電腦資訊網路上的「電子報」業初探。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惠蓮,(1998)。台灣地區中功率廣播電台立競爭策略、人力資源與其績效。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田易蓮,(2000)。搭起空中橋樑─廣播節目製作者與聽眾回饋之間。中華傳播學會中華論文。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林東泰,(1997)。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莊克仁,(1996)。廣播節目企劃與製作。台北:五南。
莊克仁,(1998)。ICRT策略性管理模式。電台管理學。台北:正中。
黃葳威,(1997)。走向電視觀眾:回饋理念與實證。台北:時英。
黃葳威,(2000)。虛擬閱聽人﹖從回饋觀點分析台灣地區收視/聽率調查的現況─以潤利、紅木、尼爾遜台灣公司為例。中華傳播學會中華論文。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黃葳威、簡南山,(1999)。傳統進入網際網路廣播的外溢效果與挑戰─以台灣廣播電台發展網際網路廣播為例。廣播與電視,13,1-21,台北:政治大學。
楊志弘、莫季雍譯,(1996)。傳播模式(2版)。台北:正中
廣播電視基金會,(1999)。廣電基金1999年廣播收聽行為調查。台北:廣電基金會。
廣播電視基金會,(2000)。廣電基金2000年廣播收聽行為調查。台北:廣電基金會。
關尚仁,(1997)。「台灣廣播事業的再生」,90年代我國新聞傳播事業,台 北:中國新聞學會。
林彥伶(2000);〈2000年台灣地區廣播收聽行為大調查〉,《廣電人》,67:6-13。
黃新生、關尚仁、劉幼琍、吳奇為,(1992)。《廣播與電視》,國立空中大學。
翁秀琪,(1998)。《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行政院新聞局,(2003)。《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廣播電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丁德鵬,(1998)。國軍官兵廣播收聽行為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育昇,(1998)。「最新廣播收聽行為調查分析」,廣播月刊,二月份:30-31。
宋同慶,(1984)。電視觀眾的行為分析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芬滿,(2000)。網路廣播電台閱聽人生活型態與收聽行為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高尚仁,(1996)。「動機」,心理學新論,109-140,台北:揚智。
張春興,(1993)。「動機與情緒」,心理學,402450,台北:台灣東華,二版四刷。
許文宜,(1994)。我國廣播電台電話交談節目之研究∼打電話者的使用動機與使用行為之關連性分析。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懷真,(2001)。「廣播與弱勢團體」,正聲廣播電台刊物。
林俊杰,(2001)。〈E-Radio雜誌〉,廣播經營,53-54。
楊忠川,(1996)。「傳播生態的新衝擊∼網際網路廣播時代的來臨」,廣告雜誌,62期:125-127。
簡聰穎,(1994)。地域性廣播電台之一般聽眾收聽行為分析與區隔∼以大台南地區廣播市場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林振春,(1994)「如何凝聚社區意識、整建設區社會」,理論與政策,第8卷,第四期,業117-129。
徐震,(1978)。「社區一詞的用法及其演進」,東吳大學政治社會學報,頁78-79。
孫秀蕙,(1997)。「大眾傳播與社區意識:社區公眾特質出探」,民意研究季刊,第202期,頁51-80。
吳明隆,(2000)。SPSS統計運用實務。台北:松崗。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二版,台北:心理。
二.英文部份
Ang,Ien(1990) . The Nature of the Audience. Questioning the Media, pp.155-165.
Newbury Park, CA:Sage.

Berkman,Harold W. & Gilson, Christopher (1986) . Using Consumer Information:
Purchase Measures and Segmentation Consumer Behavior. (3ed) pp.41-86.
Massachusetts: PWS-KENT.

Crisell, Andrew (1994) . Understanding Rasio. (2ed) London: Rourledge.

Demy, D. (1974) . Psychographics and from Whemce it came.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pp.3-30.Chicago:America Marketing Association.

Denis McQuail (1994) .The social Character of Audience Experience.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An Introduction. (3ed.) pp.307-324.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

De Vellis, R. F. (1991). Sx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iications.
London:SAGE.
Head , Sydney W., Sterling, Christopher H., and Schofield Lemuel B.,1996,Broadcasting In America— A Survey of Electronic Media。

Engel, James F., Blackwellm Roger D., & Kollat, David T. (1978) . Life Style
Research and Marketing Strategy. Consumer Behavior, (3ed.) pp.173-214.
台北 : 華泰 。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Spectrum Policy Task Force;”Report of the Spectrum Efficiency Working Group”,November 15, 2002。

Hustad, T.P. & Pessemier, E.A. (1974) .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s8chographic Life Style and Associated activity and attitude Measures.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pp.31-70. Chicago:AMA.

Katz E., Blumler, J.G. & Gurevitch, M. (1974) . Uti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Individual : an overview.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Beverly Hills:Sage.

Kotler, Phili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9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Lazer, W. (1963). Life style Concepts and Marketing. In Greyser, S. (ed.) Toward
Scientific. Pp.196-197. Marketing.chicago: AMA.

McQuail, Denis (1994) .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an Introduction. London:
Sage
.
Nuu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Plummer, Joseph T. (1974). The Concept and Applicaion of life Style segment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38. 33-37.

Pringle Peter K., Starr Michael F., McCavitt William E., 陳芊圭譯,1998年,電子媒體經營管理,台北:亞太圖書。

Reynold, F. D. and Darden, W.R.(1974). Constructing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pp.71-95. Chicago:AMA.

Tiger, Douglas J. (1974) , Life Style Analysis as a Basis for Media selection,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pp.173-201. Chicago:AMA. 1974.

Wind, Yoram & Green, Paul E. “Some Conceptual, Measurement, and Analytical
Problems in Life Style Research” in Wilbam D. Wells (ed).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pp.99-126. Chicago:AMA 1974.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