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2104-10024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2104-100248
論文名稱
Title
原住民族社區權力結構變遷之探討---以卑南族利嘉社區,魯凱族東興社區為例
The Changes of Aboriginal Structure of Community Power: Two case Studies of Pinuymayan-LykaBung and Rukai-Tarumak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5-2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7-22
關鍵字
Keywords
卑南族、原住民族、社區權力結構、魯凱族
Pinuymayan, Rukai, Structure of Community Power, Aborigine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99 次,被下載 691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9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6919 times.
中文摘要
原住民族社區權力結構,由於其歷史文化的背景不同,使其發展有異於漢族社區的發展。然而,當今台灣已經很難找到純粹(百分之百)的原住民族部落或社區了,與漢人雜居是不可避免的事實與趨勢,再加上國家行政體系的介入,使得吾人好奇,當今所呈現的原住民族社區權力結構是否必然與傳統上的歷史淵源相關,或者是趨向政府規劃下的制式社區結構呢?實為本文研究的重點。由此就不難抓住本文欲研究的問題主軸。
  因此,筆者欲借地利之便,透過居住地「卑南鄉」內兩個不同原住民族群---「卑南族」與「魯凱族」---社區的實地研究,分別探討卑南族與魯凱族社區權力結構變遷的實情。更進一步地,要從比較的觀點來探討兩族在面臨相同環境變遷上的反應,來突顯原住民社區權力結構演變的特質差異。
根據研究發現,第一、原住民族社區權力結構的發展確實是有其傳統的延續性,雖然有政府體制的介入,但也不至於成為政府制式下的統一形式之原住民族社區權力結構發展;第二、社區群體組織的不斷增殖與分化,讓社區的權力由集權趨向分散,且權力菁英也由傳統菁英過渡到民選的社區政治菁英手裡;第三、現今的原住民社區多混居著漢族,也造成兩族群間的權力競合。影響的面向包含漢族移入的人口比例、漢族與原住民之間政經地位的相對消長、原住民對於漢族族群接受與融合的程度等。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of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changes of aboriginal structure of community power are very different between the aborigines and the Hans.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find a pure aboriginal tribe or community, because of the move in of the Hans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Let me have some interesting questions: Did the aboriginal structure of community power relate with it’s traditional history or not? Or did it tend toward the same structure of community power by government design? These are the key points that this thesis wants to research.
So, I want to make use the convenience of knowing my country to research the changes of aboriginal structure of community power by two different case studies of Pinuymayan-LykaBnug and Rukai-Tarumak. Further, that using the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research the reaction of two communities show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s.
According to my research finding: First, the changes of aboriginal structure of community power were influenced with the extent of tradition. Although the intervention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it still didn’t let the changes to be the same; Second, because of the growth and separa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 the social power was changing from centralization to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source of the power elites was from traditional inheriting to local democratic election; Third, today’s aboriginal communities all live some Hans together, and make much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aborigines and Hans. The elements of influence are including the proportion of population,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position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between aborigines and Hans, and the degree of accepting and blending between aborigines and Hans…etc.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 研究動機------------------------------------------------1
二、 研究目的------------------------------------------------4
第二節 文獻檢閱------------------------------------------------6
一、 國外之研究----------------------------------------------7
二、 國內之研究---------------------------------------------13
第三節 理論架構與研究設計-------------------------------------15
一、 理論架構-----------------------------------------------15
二、 研究設計-----------------------------------------------20
第四節 研究限制-----------------------------------------------24
第五節 章節重點說明-------------------------------------------25
第二章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權力結構變遷之歷史進程--------------29
第一節 傳統原住民族部落權力結構-------------------------------29
一、 傳統卑南族部落權力結構---------------------------------29
二、 傳統魯凱族部落權力結構---------------------------------35
第二節 荷、鄭與清領時期對原住民族部落之影響-------------------36
一、 荷、鄭(1624~1683):外來主權入侵的開端-------------------40
二、 清領時期(1683~1895)的東部卑南族與魯凱族部落------------45
第三節 日治時期理蕃政策對山地社會發展之影響-------------------47
一、 日治初期的蕃政(1895~1906) -----------------------------47
二、 日治中期佐久間之「理蕃政策」(1906~1914)----------------49
三、 日治後期之皇民化政策(1919~1945)------------------------51
四、 小節---------------------------------------------------53
第四節 光復後原住民族社會主體性之發展--------------------------56一、行政制化時期(1945~1950) -------------------------------56
二、 山地平地化與經建發展時期(1951~1980)--------------------59
三、 原運時期(1981~1990) -----------------------------------62
四、 「憲政主體化」與「部落重塑」時期(1991~)----------------64
第三章 卑南族利嘉社區權力結構之探討--------------------------69
第一節 利嘉社區權力結構之歷史變遷-----------------------------69
一、 部落形成歷史概說---------------------------------------69
二、 傳統部落權力結構:祖家制度-----------------------------71
三、 日治時期:政經制度引進對傳統權力結構的影響-------------73
四、 光復後:地方自治與西方宗教的衝擊-----------------------74
第二節 利嘉社區的群體組織-------------------------------------77
一、 政治性組織---------------------------------------------77
二、 經濟性組織---------------------------------------------81
三、 宗教性組織---------------------------------------------82
四、 社會性組織---------------------------------------------87
五、 機關政府及其附屬單位-----------------------------------91
第三節 利嘉社區領導群之分析-----------------------------------92
一、 利嘉社區之領導群---------------------------------------92
二、 社區領袖之權力來源與角色功能---------------------------98
第四節 利嘉社區權力結構--------------------------------------103
一、 原住民族權力結構:傳統「頭目」與「平民」家族對立之延伸104
二、 漢族權力結構:由團結到分裂----------------------------108
三、 原漢共治的社區權力結構--------------------------------110
第四章 魯凱族東興社區權力結構之探討-------------------------117
第一節 東興社區權力結構之歷史變遷----------------------------117
一、 部落遷徙與形成之歷史概說------------------------------117
二、 傳統部落權力結構:「階級性」社會權力關係 --------------119
三、 日治時期:政經制度引進對傳統權力結構的影響------------121
四、 光復後:國家體系與西方宗教對傳統權力的衝擊------------123
第二節 東興社區的群體組織------------------------------------125
一、 政治性組織--------------------------------------------125
二、 經濟性組織--------------------------------------------130
三、 宗教性組織--------------------------------------------132
四、 社會性組織--------------------------------------------137
五、 機關政府及其附屬單位----------------------------------142
第三節 東興社區領導群之分析----------------------------------143
一、 東興社區之領導群--------------------------------------143
二、 社區領袖的權力來源與角色功能--------------------------149
第四節 東興社區權力結構--------------------------------------153
時期一(民國35~46年):魯凱貴族與日警勢力的延續------------154
時期二(民國47~78年):原�漢共治與魯凱世代交替------------156
時期三(民國79年至今):多元權力與魯凱治理-----------------158
第五章 結論-----------------------------------------------------163
第一節 研究發現----------------------------------------------163
一、 相同處------------------------------------------------164
二、 相異處------------------------------------------------167
第二節 結論--------------------------------------------------170
參考書目 -------------------------------------------------------175
附錄 ----------------------------------------------------Ⅰ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英文書目
Aiken, M. & Mott, P. E., eds.1970.The Structure of Community Power. New York︰Random House.
Bonjean, Charles M., Clark, T. C., & Lineberry, R. L.1971.Community Politics︰A Behavioral Approac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Bonjean, Charles M.1970. “Community Leadership︰A Case Study and ConceptualRefinement.”in Aiken and Mott. Ibid.pp.276-84.
Clark, Terry N.1968.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ecision-Making︰ ComparativeAnalysis. Penn.: Chandler.
Curtis, E. James and Petras, John W. “Community Power Studies and Sociology of Knowledge,”in Ronald Warren, New Perspective on American Community.
Chirstensen, Terry.1995. Local Politics. Blemont: Wadsworth Press.
Dahl, Robert A.1961.Who Governs? Democracy and Power in an American City.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Domhoff G. W.1979.Who Really Rules? New Haven and Community Power Reexamined.
Freeman, Linton C.1968. Pattern of Community Leadership. Indianapolis,Bobbs-Merrill.
Gamson, W.A.1970.“Reputation and Resources in Community Politics”. In Aikenand Mott. Ibid. pp.266-75.
Glazer, Nathan and Moynihan, Daniel.1975.Ethnicity: Theory and Experien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unter, Floyd. 1953. Community Power Structure: A Study of Decision Makers.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Laumann, Edward O., and Pappi, Franz Urban. 1973.“New Direction in the Study of Community Elite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8: 212-230.
Launmann, Edward O., Verbrugge, Lois M.and Pappi, Franz Urban.1974. “A Causal Modeling Apporach to the Study of A Community Elite’s Influence Structur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9: 162-174.
Mills, C. Wright. 1956. The Power Elit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rsons, Talcott. 1966. The Social Syste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arsons, Talcott. 1967.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Modern Socie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resthus, Robert. 1964. Men at the Top.
Przeworski, A. & Teune, H. 1970. The Logic of Comparative Social Inquirv.
Polsby, N. W. “How to Study Community Power - The Pluralist Alternative,”in Aiken and Mott. Ibid. pp. 197-304.
Rossi Peter H. 1970.“Power and Community Structure,”in Aiken and Mott. Ibid.pp.430-8.

二、中文書目
文崇一。1989。台灣的社區權力結構。台北︰東大圖書。
文崇一、葉啟政。1985。社區原理。台北︰三民。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王嵩山。2001。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
王人英。1967。台灣高山族的人口變遷。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2002。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台北︰前衛。
中川浩一、和歌森民男。1992。霧社事件。台北:武陵出版社。
中村孝志。1997。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
台灣教授協會。2001。台灣的危機與轉機。台北︰前衛。
田哲益。2002。台灣的原住民---魯凱族。台北︰台原。
田哲益。2002。台灣的原住民---卑南族。台北︰台原。
民主進步黨。1993。政策白皮書︰多元融合的族群關係與文化。台北︰民主進步黨。
李明亮。1995。民主政治的發展與成就。台中︰台灣省政府。
李文來。1998。台灣的建設---原住民篇---原鄉情。南投:台灣省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李文良等。2001。台東縣史---政事篇。台東︰台東縣政府。
宋龍生。2002。卑南公學校與卑南族的發展。台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宋龍生。1998。台灣原住民史---卑南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淑雅。2000。第一民族---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憲法意義。台北︰前衛。
林元福。2002。2001台東南島文化節活動成果專輯。台東:台東縣政府。
林美容等。2001。台東縣史---漢族篇。台東︰台東縣政府。
邵宗海、楊逢泰、洪泉湖 編撰。1995。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台北︰幼獅文化。
施正峰。1998。族群與民主主義。台北︰前衛。
施正峰。1997。族群政治與政策。台灣教授社會。台北︰前衛。
施正峰。2003。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
洪泉湖 等著。1996。兩岸少數民族問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洪泉湖 等著。1997。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台北︰時英。
洪泉湖、謝政諭。2002。百年來兩岸民族主義的發展與反省。台北︰東大。
洪英聖。1993。台灣先住民腳印。台中︰台灣省山胞行政局。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翁興立。2000。地方政府與政治。台北︰商鼎出版社。
許介鱗。1999。原住民族權力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大法學院。
許世楷、施正峰、布興•大立。2001。原住民人權與自治。台北︰前衛。
浦忠成。2002。思考原住民。台北︰前衛。
宮本延人著、魏桂邦譯。1992。台灣的原住民族。台北:晨星出版社。
張茂桂 等著。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可。台北︰業強出版社。
陳文俊。1997。台灣的族群政治。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明通。2001。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新自然主義出版。
陳昭如。1995。歷史迷霧中的族群。台北︰前衛。
陳文德、黃應貴。「社群」研究的省思。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秀淳。1998。日據時期台灣山地水田作的展開。台北:稻鄉出版社。
陳文德。2001。台東縣史---卑南族篇。台東︰台東縣政府。
傅 君。2001。台東縣史---排灣族與魯凱族篇。台東︰台東縣政府。
黃應貴。1998。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
黃應貴、葉春榮。1997。從週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
黃大洲。1996。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鈴木質。1991。台灣蕃人風俗誌。台北:武陵出版社。
葛永光。1991。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可的形成與挑戰。台北︰中正書局。
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譯。Andrew Heywood。1999。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
楊彥杰。2000。荷據時代台灣史。台北:聯經出版社。
詹秀員。2002。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功能。台北︰洪葉。
趙永茂。1998。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出版社。
潘 英。1998。台灣原住民的歷史源流。台北︰台原出版社。
蔡明哲。2001。台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台中︰台灣省政府。
蔡中函。1996。原住民現代社會適應。台北:教育廣播電台。
鄭全玄。1995。台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台北:知書房。
藤井志津枝。2001。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台中︰台灣省政府。
藤井志津枝。1997。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理蕃政策。台北:文英堂出版社。
顏志光。2000。1999台東南島文化節學術演講合輯。台東:台東縣政府。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社。
謝世忠、李莎莉。1995。卑南族的物質生活:傳統與現代要素的整合過程研究。 台北:行政院內政部。
顧 俊 譯。John Rex。1991。種族與族類。台北︰桂冠。

三、論文
何信安。2002。原住民部落政治參與研究---以泰武鄉為例。高雄︰中山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李永祥。2001。台灣原住民族自治之研究---兼論台灣族群政治權力之分配。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怡山。1985。一個布農族社區權力結構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大川。2003。台灣原住民的傳統體育研究---以卑南、阿美族為對象。台北:行政院體委會。
張朝琴。2000。從民族平等觀點探究台灣原住民的地位問題。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所碩士論文。
陳心怡。2001。戰後臺灣原住民族政策之研究(1945-2000)權力關係與政策選擇觀。台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博士論文。
陳瑞芸。1990。族群關係、族群認同與台灣原住民基本政策。台北︰政治大學三民所碩士論文。
陳景雲。1999。高雄縣地方派系政治研究---一個整合性觀點的提出。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勝雄。1996。族群因素與地域空間發展之關係研究。台北︰私立中國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趙中麒。2001。部落主權與文化實踐︰台灣原住民自治運動之理論建構。台北︰台灣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潘春義。2002。原住民身分與選區劃分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蔡明惠。1987。現行台灣地方自治實施下之地方權力結構---河口地方派系個案分析。高雄︰中山大學中山所碩士論文。

四、期刊
王甫昌。1998。「光復後臺灣族群意識的形成」。歷史月刊,12月號,頁30-40。
王甫昌。1990。「省籍融合的本質」。國家政策雙週刊,32期,頁3-4。
李 瑛。2000。「從原住民自決理念評析台灣原住民社區營造之推展---美國印地安與東台灣原住民經驗的對照觀察」。原住民教育季刊,第20期,頁5-21。
吳乃德。1990。「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國家政策雙週刊,32期,頁1-2。
匡思聖。2000。「從後殖民理論論台灣族群關係之辯證」。三民主義學報,第21期,頁171-182。
林國章。1999。「三民主義民族平等政策與台灣的族群融合---當代族群關係理論的解析」。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盟訊,12月號,頁16-23。
高天來。2001。「原住民族人權座談會」,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高德義。2001。「從殖民、同化到自決︰全球原住民族的危機與轉機」。原住民教育季刊,第23期,頁4-26。
梁又文。2001。「地方權力結構與都市發展之互動關係-一個概念性架構的初探」。人與地,六月刊,頁50-9。
孫大川。2003。「落差、差距和差異---兼論花、東地區原住民教育的困境與展望」。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民族發展研究所網頁。
孫大川。2003。「台灣原住民的存在與未來」。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民族發展研究所網頁。
張水泉。2001。「從中國歷史的雙軌政治看台灣蘭嶼自治區的設立」。中國邊政,151期,頁11-14。
張健豪、趙必孝。2002。「原住民優勢之探討---以後現代主義觀點」。原住民教育季刊,第27期,頁69-91。
張茂桂、蔡明惠。1986。「社區權力結構研究的幾個問題︰兼評社會權力定義之商榷及權力與社區結構」。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一卷第三期,頁108-113。
章英華譯,Meenaghan。Tomas M.,1976,「社區權力結構之線索」。社區發展月刊,九月刊,頁18-23。
陳美芬。1998。「社區教育與社區發展的結合---以原住民社區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第十期,頁75-90。
陳銘祥、趙威寧。2001。「台灣原住民族自治與立法」。月旦法學雜誌,第74期,頁152-160。
陳文俊譯。Bacharch,Peter and Baratz,Morton S.著。1986。「權力的兩面︰決策與非決策之分析架構」。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一卷第三期,頁95-105。
喬 健。「多元族群、多元文化與文化諮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9期,頁81-91。
黃正源。1980。「美國社會學界對社區權力結構的研究趨勢」。社會建設,十二月刊,頁93-106。
葉春榮。1998。「從文化的發展看台灣族群的融合」。歷史月刊,12月號,頁41-49。
趙永茂。1996。「中央與地方政府權限劃分與府會關係的改善途徑」。研考雙月刊,20卷4期,頁16-22。
蔡中涵。1996。「評論原住民社區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改革關係之研究」。教改通訊,第21期,頁42-43。
蔡明惠譯。Clark, Terry N.,1986。「權力與社區結構︰誰在統治?什麼地方?什麼時候?」。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一卷第三期,頁114-125。
衛惠林。1962。「卑南族母系氏族與世系制度」。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19/20,頁65-82。
劉炯錫。1999。「台灣原住民民族生態學的研究---由台東的研究經驗談起」。原住民教育季刊,第16期,頁53-68。
謝世宗。1992。「形式資源的操控與競爭︰非漢族群政治運動的生成條件」。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12 月刊,頁99-112。
羅素玫。2000。「論族群關係的階層性與認知過程---一個民族史的實例分析」。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