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2105-12420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2105-124205
論文名稱
Title
中學教師對組織工會的認知及參與意向
High School Teachers’ Cognitions and Participating Intentions Toward Teachers’ Unio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6-0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7-22
關鍵字
Keywords
教師工會、勞動三權、中學教師、社會運動、教師角色
teacher’s labor union, society movement, three rights of. physical labor, high school teacher, teacher’s rol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9 次,被下載 397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970 times.
中文摘要
教師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特別的尊崇角色,但是近代西化演變的結果,更加傾向專業與勞工的角色。民國84年教師法公佈實施之後,我國教師開始擁有結社權,然而其權力與一般工會所擁有之勞動三權仍有差異。本研究探討教師參與教師會以及對組織工會的認知與參與意向。教師會與教師工會揭示結社權以及相關權力行使的爭取,在達成目標之前,所需要牽涉的動員、意識形態的凝聚、成員主觀意識的強化,對於教師工會運動的成功與否具有重要的影響。
本研究設計採用問卷及訪談,以高雄地區兩間公立完全中學教師為對象,使用SPSS統計軟體,以量化統計分析方法為主,包括敘述統計、t檢定、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信度分析、因素分析以及羅吉斯
Abstract
Teachers occupy a special and high role in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However, due to recent westernization, the role of teachers as mentors and fathers has tended to become more like professionals and laborers. Upon the enactment of Teachers’ Act in 1995, teachers in Taiwan began to own the right of organizing associations, although there is still some significant gap from labor unions. This research studies how the teachers participate in the teacher’s association and the recognition and intention of teachers in joining the teachers’ unions. Teachers’ unions, as yet illegal, is a process of social movement, in which mobilization of members, resources and ideology, and the solidarity of members, are all crucial for the possible success of Teachers’ Unions.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using teachers from two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in Kaohsiung area as samples, this research applies for SPSS, and use statistic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correlations, one-way ANOVA, chi-square test, reliability test, factor analysi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to examine how demographic attributes, teachers’ cognition on their roles, teachers’ cognition about the functions of Teachers’ Association and Teachers’ Union, as well as teachers’ cognition on the Labor Act, on their intention of joining Teachers’ Un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being a member of the Teachers’ Associ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onsistent predictor of teachers’ intention in joining the Teachers’ Union. As for the impact of teachers’ cognition on their role, contrary to traditional knowledge, those who see teachers as more of “sacred teachers” tend more likely to join Teachers’ Union. Those who consider ‘rights protection’ and ‘professional image’ as important functions of Teachers’ Association, tend more likely to join the Teachers’ Union, whereas no impact was found on the function of ‘strike’. On the other hand, teachers’ perspective on the functions of Teachers’ Association has no any impact on their intention of joining Teachers’ Union. Finally, teachers who see ‘the right of negotiation’ and ‘the right of strike’ as more important for the Teachers’ Union, tend more likely to join the Teachers’ Union.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頁數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0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06
第四節 重要名詞界定 0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1
第一節 教師組織 11
一、 教師組織之類別與意義 11
二、 教師組織之功能 12
三、 我國教師組織之相關研究 13
第二節 勞動三權 25
一、 勞動三權 25
二、 教師的勞動三權 25
三、 組織教師工會的合憲性 28
四、 教師會與教師工會之差異 31
五、 我國教師組織工會之爭議 32
第三節 教師角色 34
一、 角色之定義 34
二、 教師角色之認知 35
三、 教師角色之轉變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抽樣設計 40
第三節 研究假設 4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3
第五節 分析方法 58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 61
第一節 中學教師整體描述 62
第二節 因素分析 71
第三節 信度分析 80
第四節 人口屬性與參加教師會動機變項差異分析 81
第五節 背景變項差異分析 91
第六節 教師角色認知變項差異分析 98
第七節 教師工會功能變項差異分析 102
第八節 教師工會功能看法與參加教師工會意願變項差異分析 105
第九節 勞動三權看法與參加教師工會意願變項差異分析 106
第五章 結論與意涵 109
第一節 結論 109
第二節 建議與未來方向 115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18
參考書目
附錄
一、 問卷調查表初稿 125
二、 問卷調查表定稿 130
表目錄
表2-1-1、教師組織一覽表 15
表2-2-1、教師納入工會法說明 32
表2-3-1、教師圖像 38
表3-4-1、訪談在性別之交叉分析表 46
表3-4-2、訪談在年資之交叉分析比較表 47
表3-4-3、對教師會功能看法之層面與題項內容表 52
表3-4-4、中學教師對教師角色認知之層面與題項內容表 53
表3-4-5、中學教師對勞動三權看法之層面與題項內容表 54
表3-4-6、中學教師對組織教師工會看法之層面與題項內容表 55
表3-4-7、問卷題項及編碼方式 56
表4-1、問卷發出及回收數量統計表 61
表4-1-1、受測樣本人口屬性統計表 63
表4-1-2、參加學校教師會的動機因素統計表 64
表4-1-3、不參加學校教師會的原因統計表 65
表4-1-4、中學教師對教師會功能看法之排序表 66
表4-1-5、中學教師對教師角色認知之排序表 67
表4-1-6、中學教師對勞動三權看法之排序表 68
表4-2-7、教師加入教師工會意願之統計表 69
表4-1-8、中學教師對教師工會功能看法之排序表 70
表4-2-1、KMO與Bartlett球形檢定表 71
表4-2-2、對教師會功能看法轉軸後的因素矩陣 73
表4-2-3、教師角色認知轉軸後的因素矩陣 75
表4-2-4、對勞動三權看法轉軸後的因素矩陣 77
表4-2-5、對教師工會功能看法轉軸後的因素矩陣 79
表4-4-1、參加學校教師會的動機因素分析表 81
表4-4-2、參加學校教師會的動機因素與人口屬性之交叉分析 82
表4-4-3、服務年資變項對教師會是能制衡行政單位的權力Scheffe檢定表 86
表4-4-4、參加學校教師會的動機因素與人口屬性顯著差異一覽表 90
表4-5-1、中學教師對教師角色看法的差異分析 92
表4-5-2、中學教師對教師會功能看法的差異分析 93
表4-5-3、中學教師對教師工會看法的差異分析 94
表4-5-4、中學教師對勞動三權看法的差異分析 95
表4-5-5、中學教師參加教師工會意願與人口屬性之交叉分析 96
表4-5-6、中學教師人口屬性與各變項之交叉分析一覽表 97
表4-6-1、中學教師教師角色認知與對教師會功能看法變項相關係數表 98
表4-6-2、中學教師教師角色認知與對教師工會功能看法變項相關係數表 99
表4-6-3、中學教師教師角色認知與對勞動三權看法變項相關係數表 100
表4-6-4、中學教師教師角色認知與參加教師工會意願變項差異分析 101
表4-6-5、中學教師教師角色認知與參加教師工會意願迴歸分析 101
表4-7-1、中學教師對教師會功能看法與教師工會功能看法變項相關係數表 102
表4-7-2、中學教師教師工會功能看法與對勞動三權看法變項相關係數表 103
表4-7-3、中學教師對教師會功能看法與參加教師工會意願變項差異分析 104
表4-7-4、中學教師對教師會功能看法與參加教師工會意願迴歸分析 104
表4-8-1、中學教師對教師工會功能看法與參加教師工會意願變項差異分析 105
表4-8-2、中學教師對教師工會功能看法與參加教師工會意願迴歸分析 105
表4-9-1、中學教師對勞動三權的看法與參加教師工會意願變項差異分析 106
表4-9-2、中學教師對勞動三權的看法與參加教師工會意願迴歸分析 106
表4-9-3、中學教師教師會會員與否與參加教師工會意願迴歸分析 107
表4-9-4、中學教師對教師會功能的看法與教師會會員與否迴歸分析 107
表4-9-5、中學教師對教師工會功能看法與教師會會員與否迴歸分析 108
表4-9-6、中學教師對勞動三權看法與教師會會員與否迴歸分析 108
圖目錄
圖1-3-1、 研究流程圖 7
圖3-1-1、 研究架構圖 39
圖3-3-1、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關係圖 41
圖3-4-1、受訪者基本資料-性別比率 48
圖3-4-2、受訪者基本資料-兼任行政比率 48
圖3-4-3、受訪者基本資料-年資比率 48
圖3-4-4、受訪者基本資料-學校成立教師會比率 48
圖3-4-5、受訪者加入教師會比率 48
圖3-4-6、受訪者加入教師會原因 48
圖3-4-7、受訪者未加入教師會的原因 48
圖3-4-8、受訪者對學校領導者與爭取教師權益的關係 48
圖3-4-9、受訪者對教師會發揮功能的看法 48
圖3-4-10、受訪者對教師會影響的看法 48
圖3-4-11、受訪者對勞動三權的了解 49
圖3-4-12、受訪者對罷教權的看法 49
圖3-4-13、受訪者對教師罷教權之行使是否會影響學生受教權益的看法 49
圖3-4-14、受訪者對是否贊成以工會法組織教師工會的看法 49
圖3-4-15、受訪者對教師會與教師工會在爭取教師權益上是否有所差異 49
圖3-4-16、受訪者認為教師會與教師取教師權益上有差別的原因 49
圖3-5-1、 資料分析步驟流程圖 6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一) 中文書目
吳全成(1992),我國不當勞動行為與不當爭議行為之規範:理論與實務。高雄:中華勞資基金會。
林明地、楊振昇、江芳盛譯 (2000),教育組織行為。台北︰揚智。
林清江(1986),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張華葆(1989),社會心理學理論(2版)。台北:三民。
陳奎熹(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賜(1980),開放社會的教育政策。台北:臺灣書店。
蔡璧煌(1990),我國教師組織何去何從,黃政傑主編。一週教育論壇。臺北:教育廣播電台。
薛曉華(1996),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台北:前衛。
(二) 博碩士論文(未出版)
方彩鳳(2001),中小學教師會集體協商制度規劃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兆基(2002),組織歷程與教師身份形構:台北縣教師會研究。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輝章(1998),我國教師組織之研究-以教師會為中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沈春生(1998),中美日三國教師組織之比較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淑華(2000),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教師會的功能需求、運作策略與組織滿意之關係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昆璋(1993),我國公立中小學教師籌組工會可行性之研究-以台北縣公立中小學教師為實證研究對象。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素月(2000),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之個案研究。臺中: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義展(1998),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組織功能、影響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徐庭儀(2003),我國教師籌組工會之研究-政治社會角度之探討。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丁熒(1994),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發展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順和(1992),我國中小學教師權利與義務。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苓(1994),中日兩國教師組織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燦(1997),我國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會組織之態度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鵬飛(2000),高雄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會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台南: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秋滿(2003),學校教師會運作情形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公立高中職為例。台北: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學位論文。
連學淵(2002),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對教師會組織功能之認知與期望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容雪(1999),學校教師會運作情形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學校為例。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淳惠(2002),國中教師角色知覺差距、教學效能信念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俊斌(1997),國小教師權利與義務及聘任契約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得翔(2001),我國中小學教師工作權保障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瑜雯(1993),我國教師組織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蔡文正(2000),國小教師會任務功能、組織定位與會員參與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芷娟(1994),師範院校已婚婦女學生家庭-學生角色衝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素鸞(1991),中學教師對參與工會及罷教的態度。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三) 學術期刊
石文傑(1990),教師工會奮鬥史,教師人權,30,17-18。
周志宏(1995),從教師法看教師組織及權益保障制度,國民教育,36(2),22-23。
林生傳(1980),從現代教師角色論教師養成。台灣教育,353,33-38。
郭丁熒(1995),教師角色知覺模式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報,8,155-198。
饒見維(1999),從九年一貫課程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的同步發展策略。研習資訊,16(6),13-24。

二、英文部分
(一) Books
Biddle, B. J. & Koppich, J. E. (1993). Teacher role. in Dunkin, M. J.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N. Y.: Pergamon press.
Cooper, Bruce S. (ed) (1992). Labor Relations in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Habermas, Jurgen (1973). Leitimation Crisis , Boston : Beacon.
Jessup, D. K. (1985). Teachers, unions, and change.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Kerchner, C. T. & Koppich, J. E. (1993). A Union of Professionals Labor Relations and Educational Reform.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Linton, R. (1936). The Study of Man. N.Y.: Appleton-Century-Crofts.
McAdam, Doug (1982).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1930-1970.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Press Chicago, 1-59.
Mead, G. H. (1952). Mind, Self and Society. Illino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tryker (1981).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mes and variations . In Social Psychology: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Eds) by K. Yardley and T. Hones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td.
Turner, R. H. (1968). Role: Sociological aspects. In Sills, D.L.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N. Y.: The Macmillan Campany & The Free Press, 13,552-557.
(二) Periodicals
Lee, Lichang (1997). Change of Self-Concept in the first year of college life: The Effect of Gender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Ph. D Dissertation.
Moreno, J. L. (1961). The role concept, a bridge between psychiatry and sociolog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18, 518-523.
Turner, R. H. (1990). Role chang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6, 87-110.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