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2110-16183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2110-161836
論文名稱
Title
創意中國:榮念曾與香港的藝術政治
A Creative China: Danny Yung and the Politics of Art in Hong Kong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6-3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7-22
關鍵字
Keywords
進念二十面體、榮念曾、實驗劇場、香港身分、文化政策
cultural politics, Hongkongese identity, Zuni Icosahedron, Danny Yung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2 次,被下載 1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3 times.
中文摘要
九七前後,中國議題不斷在香港政治圈發酵,以中國傳統元素作為創作題材的熱潮也在香港藝文界發燒,頓時中國與香港都掀起一股九七熱,但這樣的發展無疑抹煞了八十年代初萌發的香港意識,也使得香港人在殖民背景下發展出的東西交疊文化急速退卻,香港在英國和中國的包夾下究係該何去何從?香港又該如何面對中國?本文以香港的文化教父榮念曾做為研究對象,試圖探尋其潛藏於作品底下的中國意識,藉此討論香港與中國百年來剪不斷理還亂的民族情節。筆者透過收集近二十年來關於榮念曾劇場(進念˙二十面體)的劇評分析以及榮念曾的文字稿和面談,並將其放置在香港與中國、英國的交錯歷史下做分析對照,探討榮念曾如何透過創意性重新打造一個新的中國意象,進而使香港擺脫英國與中國的陰影,跨越國界在中西揉合中找出自我存在的定位,並重新建立起專屬香港的新風格、新國家認同。
Abstract
On 1 July 1997, sovereignty of Hong Kong was transferred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ending over a one and half century of British rule. The cultural identities of people in Hong Kong have been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the study, past research has generally focused on the dichotomy of a "Hongkongese" vs. a "Chinese" identity. But in this paper, I try to introduce Danny Yung’s Chinese concept to explain a "Hongkongese" identity.
Danny Yung is one of the most dynamic cultural figures in Hong Kong. As a director, producer, artist and curator he sets the cultural agenda not only in Hong Kong, but in many Asian countries, US and Europe. His works are experimenting and based on critic comments to daily media and culture politics in Asia. In 1982, he founded the art association ′Zuni Icosahedron′, which works with performing art, press events, art education and youth festivals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This research discussed Danny Yung how to help "Hongkongese" get rid of the shadow of Britain and China ,and promote "Hongkongese" have a new identit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創意中國:榮念曾與香港的藝術政治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2
 第三節 問題意識 4
 第四節 文獻回顧 6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10
 第六節 章節安排 12
第二章 榮念曾個人生平與進念˙二十面體 15
 第一節 家庭成長背景 15
   第一項 童年生活 15
   第二項 赴美留學階段 22
 第二節 回國後的戲劇突破 26
 第三節 面對九七挑戰的榮念曾 30
 第四節 重新拾起的香港文化 32
 第五節 小結 34
第三章 走在前沿的文化突破-榮念曾的實驗劇場 37
 第一節 千絲萬縷的歷史瓜葛 39
 第二節 尋回失落的香港精神-從「實驗性」到「主動性」 48
 第三節 實驗傳統-突破中國 56
 第四節 小結 66
第四章 獨立議價的位置-榮念曾的藝文政策 69
 第一節 香港五十年文化記事 70
   第一項 香港五十年文化政策發展 70
   第二項 政策與錯落的文化 77
 第二節 能回顧能前瞻 79
第一項 香港文化制度的檢討-沒有靈魂的文化政策 81
第二項 尋找與制定完善的香港文化政策-從邊緣發覺自我 88
第三項 發展長遠的文化政策-打造世界文化大城市 95
 第三節 小結 99
第五章 結論 101
參考書目 104
附 錄 110
附錄一:榮念曾作品表 110
附錄二:榮念曾藝文活動表 11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英文部分:
(一) 書籍
Abbas, Ackbar ,1997, 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Calhoun, C.,1994 ,Social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Oxford: Blackwell.
Mathews, G., Ma, E., & Lui, T. L. 2007, Hong Kong, China: Learning to belong to a
nation .,London:Routledge.
Stefan Tanaka, 1993, Japan’s Orient: Rendering Pasts into Hist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ozanna Lilley,1998,STAGING HONG KONG Gender and Performance in Transitio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
Zhaojia Liu,Hsin-chi Kuan,1988,The Ethos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香港,中文大   
  學出版社.
(二) 期刊
Chan, J. M., ; Lee, C. C. 1991. Power change, co-optation, accommodation: Xinhua and the press in transitional Hong Kong, China Quarterly, Volume 126, 290-312.
Francis L. F. Lee,2007, Strategic Interaction, Cultural Co-orientation, and Press Freedom in Hong Kong ,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ume 17, Issue 2 June 2007 , 134-147.
Joseph M. Chan; Francis L. F. Lee,2007, Media and Politics in Post-handover Hong Kong: An Introduction,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ume 17, Issue 2 June 2007 , 127 – 133.
Lau, S. K. (1997),‘Hong Kong’ or ‘Chinese’: The identity of Hong Kong Chinese 1985-1995, Twenty-first Century, Volume 41, 43-58.
Lee, F. L. F.; Chan, J. M. (2005), Political attitude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Hong Kong identities after 1997. Issues & Studies , Volume 41, 2-35.
Ma,Eric,and Anthony Fung2007,”Negotiating local and national identification:Hong
  Kong identity survey 1996-2006”,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ume17, Issue 2 Number2, 172-185.

二、中文部分
(一) 書籍
也斯(1995),香港文化,香港:香港藝術中心。
王墨林(1992),都市劇場與身體,台北:稻鄉。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橋合著(1997),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麥田出
版:城邦文化發行。
方梓勳(2000),新紀元的華文戲劇—第二屆華文戲劇節(香港,1998)研討會論文    
  集,香港戲劇協會、香港戲劇工程出版。
李英明(1997),香港學,台北:揚智文化。
李紹南編(2003),香港傳媒新世紀,香港:中文大學。
李歐梵(2006),又一城狂想曲,香港:牛津大學。
林克歡(2007),戲劇香港 香港戲劇,香港:牛津大學。
林克歡(2007),消費時代的戲劇,台北:書林。
周蕾(1995),寫在家國之外,香港:牛津大學。
高承恕、陳介玄編(1997),香港:文明的延續與斷裂?,台北:聯經。
馬傑偉(2007),後九七香港認同,香港:Voice。
馬傑偉、吳俊雄&呂大樂(2009),香港文化政治,香港:香港大學。
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台北:揚智文化。
陳清橋編(1997),文化想像與意識型態,香港:牛津大學。
張京媛編(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
張良(2001),中國「六四」眞相,香港:明鏡出版。
強世功(2008),中國香港:文化與政治的視野,香港:牛津大學。
傅謹(2005),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現代性與本土化,台北:國家。
榮念曾(1994),尋找文化政策九三,進念˙二十面體與香港中文大學聯合出版。
榮念曾(1999),尋找香港文化政策,香港:進念˙二十面體。
榮念曾(2008),天天向上,台北:大塊文化。
榮念曾(2009),中國是個大花園,香港:E+E進念二十面體。
榮念曾(待出版),舞台上舞台下—榮念曾文化禮記。
榮念曾(待出版),能回顧能前瞻—榮念曾城市文化視野。
喬治•高編(1980),兩個作家和文化大革命:老舍和陳若曦,香港:中文大學。
鄭德良(1993),香港奇蹟—經濟成就的文化動力,台北:台灣商務。
潘毅、余麗文編(2003),書寫城市:香港的身分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
韓江雪、鄒崇銘(2006),《香港的鬱悶 新生代v.s嬰兒潮世代》,(香港:牛津大學)。
羅永生編(1997),誰的城市?戰後香港的公民文化與政治論述,香港:牛津大
學。
羅永生(2007),殖民無間道,香港:牛津大學。
薩利˙貝恩斯(2001),1963年的格林尼治村:先鋒派表演和歡樂的身體,廣
西師範大學。
鐘明德(1991),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台北:書林。

(二) 期刊與報紙
王墨麟,搞戲不是請客吃飯,表演藝術,第63期,1998.3。
王寅、杜屬伊,在藝術與規矩之間—專訪榮念曾,南方周報,2005.06.23。
石之瑜、張登及,感覺中國崛起:本體敘事及其情感基礎,政治大學國際關係
研究中心「霸權之後與中國崛起學術研討會」,台北,2009.5.26。
白石,尋找香港文化的根源,明報月刊,1997年一月號。
如秀,進念˙二十面體:列女傳,電影雙周刊,第125期,1983.11.24。
李歐梵,香港文化的邊緣性初探,今天,第28期,1995。
朱瓊愛,「九七」把一切,都壓縮得很緊 訪「進念˙二十面體藝術總監榮念曾」,
表演藝術,第43期,1996.5。
林克歡,不同的椅子,表演藝術,第53期,1997年4月。
林克歡,詰問與嬉戲 「中國旅程II九八」的消解策略,表演藝術,第63期,
1998年3月。
何翠芳,回歸十年前後話-從 香 港 視 藝 創 作 談 起, 二十一世紀,第102期,2007.8。
何映宇,榮念曾,悲觀但不消極,新民周刊,2009.3.23。
周凡夫,沒有政策的文化政策,明報月刊,1996年11月號。
茹國烈,一桌二椅、六種姿勢,表演藝術,第53期,1997年4月。
香港藝術發展局研究部,香港文化藝術政策回顧(1950-1997),香港藝術發展局研究計畫,2000。
胡星亮,香港後現代戲劇的探索與困惑,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年第三期。
袁蕾,從「邪教」到「正教」,南方周末,2007.07.05。
高璇,視覺中國專訪香港文化教父榮念曾,視覺中國,2010.04.28。
陸愛玲,兩種身影的閱讀:評香港進念˙二十面體劇作《山海經—老舍之歿\》,
中外文學,第26卷第4期,1997.9。
許秀芳,進念二十五載實驗社會互動,星島日報,2007.03.10。
張月愛,香港文化是否步向「獨立」?,百姓半月刊,第17期,1982。
陳雲根,香港文化藝術政策研究報告,香港藝術發展局研究計畫,1998。
陳珺,榮念曾:香港戲劇大師的漫畫世界,生活週刊,第1186期,2007.11.29。
梁偉詩,西遊荒山淚:探討文化的位置,世紀經濟報導,2008.04.05。
程綺瑾,拷問,盛世中國的創造力,南方周末,2008.01.23。
傅裕惠編,藝術要和當代的社會價值觀對話 專訪香港當代文化中心節目總監榮
念曾,表演藝術,第107期,2001.11。
傅瑾,藝術是走在社會前端的評議,先鋒中國評論,2007年1月。
程綺瑾,拷問,盛世中國的創造力,南方周末,2008.01.23。
楊裕平,對進念與「中國旅程九七」所作的反思 ,表演藝術,第53期,1997
年4月。
榮念曾,屠場與劇場—淺談香港藝術行政制度,信報,1991.06.01。
榮念曾,香港˙邊緣和藝術,信報,1996.10.29。
榮念曾,建立香港文化大都會,制訂國際文化交流政策,信報,1998.07.21 。
榮念曾,欠缺藍圖奢談發展—由西九龍計畫到政府體制改革,信報,2003.09.12。
榮念曾,西九龍無須東施效顰 給曾蔭權司長的信,信報,2003.11.26。
榮念曾,藝術總監的話,進念˙二十面體2004-2005年度報告。
榮念曾,藝術總監的話,進念˙二十面體2005-2006年度報告。
榮念曾,三類人兩種身分一個西九龍,信報,2006.04.09。
榮念曾,藝術總監的話,進念˙二十面體2006-2007年度報告。
榮念曾,藝術總監的話,進念˙二十面體2007-2008年度報告。
榮念曾,台灣不相信眼淚?,聯合報,2007.09.13。
鄭威鵬,小劇場補充練習八條,信報,1995.8.31。
潘詩韻,榮念曾 從不停止思辨的文化教父,PAR表演藝術,182期,2008.02.01。
盧偉力,香港戲劇本土主義的尋索,明報月刊,1997一月號。
鴻鴻,競技或對話?(中國)旅程九九,表演藝術,第77期,1999年5月。
戴靖婷,進念二十面體香港前衛藝術主流化的縮影,中國新聞周刊,2005.01.27。
龔菲,融匯崑曲京劇舞蹈 榮念曾再次實驗〈錄鬼簿〉,東方早報,2009.01.07。
(三) 網路資源
訪談:曲飛;撰文:劉靉, 〈進念中的—榮念曾〉,2006.09.01。101藝術新聞網:
(http://101arts.net/viewArticle.php?type=artsinterview&id=70)
梁文道,一個榮念曾的訪談,2008.01.21。
(www.douban.com/group/topic/2520945/)
葉瀅,提問者榮念曾,2008.03.23。思維的樂趣mindmeters:
(www.mindmeters.com/arshow.asp?id=3033)
河西,榮念曾:我對傳統和當代的碰撞感興趣,2008.04.05。二十一世紀網:
(www.21cbh.com/Content.asp?NewsId=32191)。
梁偉詩,「鬼」的內蘊、「錄」的真義─談進念2009版《錄鬼簿》,2009.04.30。二十一世紀網:
(http://www.21cbh.com/HTML/2009-4-30 /HTML_RJP6EWXIJ85W.html)。
進念˙二十面體官方網站:(http://www.zuni.org.hk/zuni06/news.php?l=t)。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電影資料館:(http://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HKFA/b5/index.php)。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副教授何兆基個人網站:(http://www.siu-kee.com/)。
香港藝術發展局:(http://www.hkadc.org.hk/tc/content/home.do)。
香港選舉管理委員會:(http://www.eac.gov.hk/)。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226.251.22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226.251.22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