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2118-01042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2118-010421
論文名稱
Title
從「大陳義胞」到「無證移民」:跨國遷移中的家庭實做
From “Dachen Yibao” (Dachen Patriotic Compatriots) to “Undocumented Immigrants” : Doing Families in Transnational context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8-06-2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8-08-22
關鍵字
Keywords
全球黑工鏈、親職實做、無證遷移、大陳義胞、大陳人
doing families, global irregular workers chain, undocumented migration, Dachen People, Dachen Patriotic Compatriot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1 次,被下載 13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34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1955年因國共內戰,最後一批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大陳義胞」為研究對象,探討大陳人這個特定的「政治難民」群體,在1980年代期間,在無足夠經濟與社會資本支持下,如何透過緊密族群網絡的協助,再度從台灣遷移到美國工作的無證遷移歷程。研究發現:一、緊密族群網絡讓大陳人相對其他群體具有更「急切」遷移的能量,也更促使大陳人一再地在政治、經濟甚至文化場域裡穿透界線。二、家庭形塑遷移,但遷移同時也在形塑家庭的樣貌,無論是遷移者或留守者,都必須在跨國情境中妥善地進行「親職實做」,力求成為「模範移民/家庭」。三、許多已獲取公民身份的大陳人,抱持如「彈性公民權」般的想法,藉由台灣對「雙重國籍」與「全民健保」的制度認可,在台、美間持續往返移動,或以「照顧式遷移」的模式定期回台。最後,目前許多在美國的大陳餐館仍接續聘僱無證移工,即便為第三世界無證移民拓展庇護空間,卻再製「全球黑工鏈」的生成,且同時顯示美國的邊界控管仍是徒勞無功的政策執行。
Abstract
This thesis is about one of the last group of Nationalist refugees from the Chinese Civil War, the “Dachen Patriotic Compatriots,” who resettled in Taiwan in 1955. This thesis shows that, even though they lacked adequate economic and social capital, with the help of the tight ethnic network, many of these “political refugees” were able to emigrate from Taiwan to the United States as undocumented workers in the 1980s. The thesis of this paper is fourfold. First, the tight ethnic network has made the Dachen people more eager to migrate than other groups, and it has also motivated them to repeatedly cros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even cultural boundaries. Second, the family shapes migration, but the migration also shapes the form of the family. Both migrants and those who remained must properly carry out “doing families” in transnational contexts and strive to be “model immigrants / families”. Third, many Dachen people who have obtained United States citizenship, have embraced the idea of “flexible citizenship”. With Taiwan’s recognition of “dual nationality” and its generous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as well as the need for parental care, Dachen people will continue to move back and forth betwee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Lastly, at present, many Dachen people’s restau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still hire undocumented migrant workers. While these restaurants function as a shelter space for third-world undocumented migrant workers, they also reproduce the “global irregular workers chain” and show that the attempt to strengthen the border control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still in vain.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致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一、跨越國境的地下產業 1
二、從「大陳義胞」到跨國家庭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4
一、過去研究歷程 6
1.進入田野 6
2.參與觀察 8
二、研究設計 9
三、研究限制與反思 12
第三節 文獻檢閱 16
一、何謂大陳人? 16
二、無證移民 17
三、理論化大陳 21
第二章 漂流的政治難民 23
第一節 飄洋過海到台灣 26
一、「義」無反顧之同胞 26
二、在台灣的居住與安置 30
第二節 在台灣的底層勞動力 37
一、高雄港碼頭工作 38
二、從事家庭代工的大陳女性 41
三、不完善的工作分配 43
四、學徒與童工 45
第三節 日久他鄉非故鄉 47
一、海員訓練 48
二、遷移決策 51
三、回不去的故鄉 56
小結 58
第三章 跨越想像的國境邊界 59
第一節 合法入境、逾期居留 61
一、跳船潮 62
二、跳機 65
第二節 操弄邊界管制 67
一、隱形國界 68
二、跨越邊境鐵絲網 70
第三節、另類的「空中飛人」 75
一、自首 77
二、假身份 78
三、便利婚姻 80
小結 83
第四章 「打黑工」的外匯英雄?境管體制下的親職實踐 85
第一節 成為底層「黑工」 87
一、暗無天日的「黑工」經歷 88
二、躲貓捉老鼠 92
第二節 移民家庭的親職實踐 96
一、台美兩地薪資差異 97
二、綿密網絡支撐的跨國金流 101
三、電聯時代的跨國主義 106
第三節 跨國移民陽剛氣概之展演與無能展演 109
一、匯款作為一種移民/家庭展演 110
二、移民/家庭展演的挫敗與轉機 114
小結 119
第五章 落地生根?落葉歸根?—大陳人往返式的跨國遷移 121
第一節 底層黑工身份的階級翻轉 123
一、獲取「合法」移民身份 124
二、餐館作為翻轉階級的跳板 127
三、「全球黑工鏈」 130
第二節 返鄉回流的跨國情感牽絆 133
一、戰爭作為集體記憶 134
二、情感連結的矛盾與兩難 137
第三節 往返式遷移的空中飛人 141
一、制度扶持下的往返式遷移 142
二、照顧式遷移 146
小結 149
第六章 結論 150
第一節 移民悲歌 150
第二節 未來發展 153
附件 154
附錄一 受訪者資料一覽表 154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67
參考書目 17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文獻

大陳遷台六十周年紀念活動委員會,2015,《大陳人在台灣:大陳遷台六十周年紀念特刊》。新北:大陳遷台紀念委員會。
王宏仁、白朗潔,2007,〈移工、跨國仲介與制度設計:誰從台越國際勞動力流動獲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5:35-66。
王宏仁、張書銘,2003,〈商品化的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台灣社會學》,6:177-121。
王俐文,2012,《跨境者人口分類與流動治理:國際機場入境管制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王秀惠,2010,〈非法移民與合法難民之間:華籍海員跳逃美國,1949-1965〉。《輔仁歷史學報》,25:119-164。
中央日報,1955,〈輔導大陳義胞安置座談會紀錄〉。2月21日。
江炬慧,2014,〈美國華人餐飲業的發展及其面臨的挑戰(2002-2012)〉。《中興史學》,16:133-151。
江文瑜,2008,〈口述史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胡幼慧編,205-222。台北:巨流。
宋錦秀,2002,〈策略、情境與倫理—婦女史「口述歷史」研究的幾點觀察〉。《傾聽她們的聲音—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口述史料的運用》,游鑑明,135-158。台北:左岸文化。
李巧雯,2009,〈美國台灣移民的經濟發展析探〉。《興大人文學報》,42:95-142。
何政哲,2005,《大陳過台灣—1950年代新移民的個案研究》。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何政哲,2008,〈戰爭下的新移民—大陳人在台灣的安置與輔導〉。《暨南史學》,第10、11合輯號:147-198。
吳學寶,2010,《溯源》。台北:六景彩印。
吳學寶,2013,《腳印》。台北:六景彩印。
吳學寶,2015a,《傳奇》。新北:原野社。
吳學寶,2015b,《瑣譚》。花蓮:信可印刷。
吳學寶,2016,《拾珍》。花蓮:信可印刷。
林平,2009,〈情感因素對人口遷移的影響:以居住在東莞與上海地區的外省台灣人為例〉。《東亞研究》,40(2):99-140。
柯凱珮,2003,《大陳人移民經驗的認同經歷》。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凱珮,2011,〈大陳村文化:形成、生活經驗與集體記憶〉。張翰璧編,《扶桑花與家園想像》,臺北:群學,143-183。
洪玉儒,2006,〈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海外家務勞工的流動與認同〉。 《中興史學》,12:153-196。
陳靜瑜,2003,《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美國華人社會史論文集》。台北:稻香出版社。
陳祥水,1991,《紐約皇后區新華僑的社會結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仁和主編,1975,《民之歸仁》。台北:大陳地區文獻委員會。
陳怡君,2007,《富裕的陰間—當代大陳女性與燒庫屋習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陳靜瑜,2006,〈1965年後華人社會精英階層之研究〉。《興大歷史學報》, 17:207-260。
陳緯華、張茂桂,2014,〈從「大陳義胞」到「大陳人」—社會類屬的生成、轉變與意義〉。《台灣社會學》,27:51-95。
陳玲,2015,《大陳記憶:兩岸新移民的悲歡》。台北:時英出版社。
陳美華,2011,〈層層剝削?互利共生?:兩岸性交易網絡中的交織政治〉。《台灣社會學刊》,48:1-49。
陳美華,2010,〈性化的國境管理:「假結婚」查察與中國移民/性工作者的排除〉。《台灣社會學》,19:55-105。
陈亚亚,2009,〈女同性恋者的婚姻和家庭给传统婚姻制度带来的挑战〉。《社會》,4(29):1-23。
孫靜江,1965,《大陳紀略》。台北:民風。
梁愛梅,2014,《高屏地區大陳人的聚落生活與民俗信仰》。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嬿芬,2004,〈引進外籍勞工的國族政治〉。《台灣社會學刊》,32:1-58。
曾嬿芬,2006,〈誰可以打開國界的門?移民政策的階級主義〉。《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1:73-107。
曾嬿芬、吳介民,2010,〈重新思考公民身份的政治面向:移居中國之台灣人公民身份政策為例〉。《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32:93-143。
黃宜庭、陳卉諭、許雅雯、羅元良,2014,〈日久他鄉是故鄉:旗津大陳人認同的協商與劃界〉。發表於2014年台灣社會學年會,2014/12/06-12/07,新竹:清華大學。
黃瑞貞,2012,《台東三處大陳新村的聚落發展與生活方式》。國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惠欣,2005,《跨界流動與邊界管制:台灣性產業中之中國大陸無證移民女性》。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貞翡,2013,《礁溪成功新村武聖廟信仰之研究》。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游鑑明,2002,《傾聽她們的聲音—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口述史料的運用》。台北:左岸文化。
詹宜璋,2014,〈少小離家,老大胡不歸?遷居原住民的老年返鄉回流議題〉。《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8(2):37-72。
趙彥寧,2004,〈現代性想像與國境管理的衝突:以外籍移民配偶移民為研究案例〉。《台灣社會學刊》,32:59-102。
趙彥寧,2007,〈親屬連結、社會規範與國境管理:中國福建省無證移民的研究〉。《台灣社會學》,13:129-171。
趙彥寧,2010,〈跨境母職公民身份:變遷中的中國閩北國境邊區道德經濟〉。《台灣社會學刊》,44:155-212。
鄧建邦,2009,〈持續地回家:大上海台籍經理人員的移居生活〉。《台灣社會學》,18:139-179。
僑委會,1994,《台灣地區移民及其在美國的調適過程與回流轉向:以洛杉磯及紐約為例》。台北市:僑委會。
僑委會,2003,《各國華人人口專輯》。台北市:僑委會。
僑委會,2006,《美國臺灣僑民生活適應及發展之研究 —以洛杉磯為例》。台北市:僑委會。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書局。
劉梅君,2000,〈「廉價外勞」論述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8:59-90。
衛生福利部、僑委會,2016,《台灣醫療服務國際化推動計畫參與醫院:健康檢查服務手冊》。
蔡榮祥,2007,〈一觸即發或虛張聲勢:論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台海危機〉。《台灣政治學刊》,11(1):201-239。
謝立功、張先正、謝文忠、汪毓瑋、柯文麗,2013,《美國移民政策的發展》。新北:人類智庫。
瞿宛文,2011,〈民主化與經濟發展:台灣發展型國家的不成功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4:243-288。
藍佩嘉,2002,〈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海外家務勞工的流動與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11-59。
藍佩嘉,2005,〈階層化的他者:家務移工的召募、訓練與種族化〉,《台灣 社會學刊》,34:1-57。
藍佩嘉,2006,〈合法的奴工,法外的自由:外籍勞工的控制與出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4 :107-150。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台北:行人。
嚴祥鸞,2008,〈參與觀察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胡幼慧編,163-184。台北:巨流。
龔宜君,2014,〈內捲化的跨國移動:來台印尼爪哇女性移工的道德經濟學〉。《台灣社會學刊》,55:75-126。

二、英文中譯文獻

Bauman, Zygmunt著、張君玫譯,2001,《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台北:群學。(Bauman, Zygmunt, 1998, Globalization : the human consequences.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Chen, Ko-Lin(陳國霖)著、李灩波譯,1999,《偷渡美國》。香港:明鏡。(Chen, Ko-Lin, 1999, Human snakes : Illegal Chinese immigrants in America. New York: Mirror.)
Kivisto & Faist著、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譯、葉宗顯譯,2013,《跨越邊界:當代遷徙的因果》。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Kivisto & Faist, 2010, Beyond A Border: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ontemporary Immigration, London: Sage.)
Sassen, Saskia著、黃克先譯,2006,《客人?外人?遷移在歐洲(1800-)》。台北:巨流圖書與國立編譯館合作翻譯發行。(Sassen, Saskia, 1999, Guests and aliens. New York : New Press.)

三、網路資料

1.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https://www.stat.gov.tw/mp.asp?mp=4
2.中國時報全文報紙影像資料庫
http://140.112.115.26/ttsweb/index.htm
3.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全球資訊網
http://www.immigration.gov.tw/mp.asp?mp=1
4.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https://www.boca.gov.tw/mp-1.html
5.行政院農委會—統計與出版品
https://www.coa.gov.tw/ws.php?id=8
6.行政院主計總處
https://www.dgbas.gov.tw/mp.asp?mp=1
7.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s://law.moj.gov.tw
8.政府資料開放平臺
http://data.gov.tw/node/11258
9.美國在台協會
https://www.ait.org.tw/zhtw/

四、英文文獻

Bélanger, Danièle, and Wang, Hong-Zen, 2013, “Becoming a Migrant: Vietnamese Emigration to East Asia,” Pacific Affairs, 86(1): 31-50.
Connell, R. W. and Wood Julian, 2005, “Globalization and Business Masculinities,” Men and Masculinities, 7(4): 347-364.
Cassarino, Jean-Pierre, 2004, “Theorising Return Migration:The Conceptual Approach to Return Migrants Revisit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 6(2): 253-279.
Chiang, Lan-Hung Nora, 2008, “ ‘Astronaut families’: transnational lives of middle-class Taiwanese married women in Canada,” 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 9(5): 505-518.
Eggebø, Helga, 2013, “A Real Marriage? Applying for Marriage Migration to Norway,”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39(5): 773-789.
Foucault, Michel, 1998[1978],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ume I). London: Penguin Books.
Ho, Elsie Seckyee and Chiang, Lan-Hung Nora, 2017, “Long-distance Filial Piety: Chinese Families in Australasia Caring for Elder Parents Across Borders,”(長距離的孝道:紐西蘭與澳洲華人家庭的跨國父母照顧)Translocal Chinese: East Asian Perspectives, 11: 278-311.
Hochschild, Arlie, 2000, “The Nanny Chain,” The American Prospect, 11(4): 32-36.
Massey, Douglas S., Arango, Joaquin, Hugo, Graeme, Kouaouci, Ali, Pellegrino, Adela, and Taylor, Edward J., 1994, An evaluation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theory: The North America case,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4): 699-751.
Massey, Douglas S., Durand, Jorge and Pren, Karen A., 2015, “Border Enforcement and Return Migration by Documented and Undocumented Mexicans,” J Ethn Migr Stud, 41(7): 1015–1040.
Nevins, Joseph, 2002, Operation Gatekeeper: the rise of the “illegal alien” and the making of the U.S.-Mexico boundary. New York: Routledge.
Piper, Nicola, 2006, “Gendering the Politics of Migrat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40 (1): 133-164.
Rahman, Md Mizanur, 2013, “Gendering Migrant Remittances: Evidence from Bangladesh and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51(S1): e159-e178.
Shen, Hsiu-Hua, 2005, “ ‘The first Taiwanese wives’ and ‘the Chinese mistresses’: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in familial and intimate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Global Networks, 5(4): 419-437.
Sun, Ken Chih-Yan, 2014, “Transnational Kinscription: A Case of Parachute Kids in the USA and Their Parents in Taiwan,”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40(9): 1431-1449.
Yeoh, Brenda S. A. and Huang, Shirlena, 2007, “Sexualised Politics of Proximities among Female Transnational Migrants in Singapore,”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16 (1): 37-49.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