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3102-09512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3102-095125
論文名稱
Title
影響我國女性政治參與之因素分析--以第四屆女性立法委員為例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0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2-06-1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2-07-23
關鍵字
Keywords
性別政治、女性參政、性別意識
gender consciousness,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exual politic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80 次,被下載 614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8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6144 times.
中文摘要
1980年代我國黨外運動興起、政治民主化以及婦女運動的蓬勃發展,直接、間接地影響了我國女性政治參與人數的持續增加。雖然去年年底(2001)第5屆立委選舉後,我國國會女性立法委員比例增至22.22%,但就歷年民選公職選舉結果來分析,女性的政治參與現狀仍低於男性。「政治是一權威性的價值分配」,任何一項政策或法令的制訂,都將影響個人,是以女性進入政治權力核心參與決策有其必要性與重要性;然而,國內以政治權力中心的女性立委為研究對象者付之闕如,因此,本研究選取第4屆女性立委為受訪對象,採深度訪談方式,輔以次級資料分析,從女性立委個人從政脈絡出發,藉受訪委員實際的從政經歷,瞭解影響我國女性政治參與的因素,並觀察女性在政治權力結構中的自覺成長,從而提出具體鼓勵女性從政之政策建議。
訪談結果顯示,影響受訪女性立委參政之因素主要來自原生家庭或夫家的政治脈絡、政黨的徵召,或親友的鼓勵;自己主動願意從政者佔相對少數,顯然我國女性政治參與的積極性稍嫌不足。相較於過去女性從政的研究發現,雖然近20年來女性從政人數逐年攀升,但實際影響我國女性政治參與的因素並無大幅改變,仍以政治家族、政黨徵召為主軸;但多數委員認為,家務照養責任和惡質的選舉文化也的確導致了部分女性不能或不願從政的結果。
再從受訪委員的生命脈絡來解讀,女性的低度從政現狀主要來自於父權文化的性別養成以及不平等的政治權力結構;即使女性進入了政治核心,仍必須處理性別政治所帶來的壓迫與不安,而長期的父權學習與模仿,也導致部分委員不自覺地複製父權來再現女性主體。不過,部分具性別意識的委員,在議會中也都能從女性觀點出發來提案、問政,充分展現女性從政的特質與利基,顯然女性從政有別於過去男性中心的政治思維。因此,本研究期許在追求平等且尊重差異的前提下,有越來越多的女性願意從事政治參與。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動機 2
1.2研究目的 3
1.3研究方法與樣本範圍 4
1.4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2.1性別與政治 8
2.1.1文化養成的性別與氣質 8
2.1.2政治脈絡中的女性 10
2.1.3女性主義與政治 12
2.2影響女性從政因素文獻 14
2.3個人動機與政治社會化過程 16
2.4政治制度與環境因素 21
2.5其他影響因素 26
第三章 女性從政因素之探討 33
3.1影響女性從政因素訪談結果分析 34
3.1.1個人從政動機 34
3.1.2政治社會化影響因素 39
3.1.3政治環境的影響因素 45
3.1.4社會環境與其他影響因素 50
3.2女性從政研究結果比較 54
3.3小結 57
第四章 女性從政之性別意涵分析 60
4.1性別角色與女性從政 60
4.1.1性別與政治社會化 60
4.1.2「年輕」「女性」的參政經驗 62
4.1.3家務照養責任的歸屬 64
4.2政治體制與問政表現的探討 67
4.2.1婦女保障名額存廢的迷思 67
4.2.2政黨父權 69
4.2.3女性立委的問政態度與表現 70
4.3女性在社會文化中的「再現」 73
4.3.1追求universalism的陷阱 74
4.3.2女性的自覺 75
4.4小結 77
4.4.1性別即政治 77
4.4.2鼓勵女性從政之政策建議 78
第五章 政策建議與結論 85
5.1研究發現 85
5.2政策建議 86
5.2.1短期政策建議 86
5.2.2.長期政策建議 88
5.3結論 89
5.4反省與後續研究建議 90
附錄一 訪談大綱 92
附錄二 受訪委員小檔案 93
參考文獻 9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人類學天地網站(2002),http://go2.163.com/anthrop/main.htm (2002/5/13)
王業立(1998),「選舉制度與政黨提名」,比較選舉制度(163-222),台北:五南。
王瑞香(2000),「基進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121-158),台北:女書。
王逢振(1995),女性主義,台北:揚智。
中央選舉委員會網站(2002a),http://vote.nccu.edu.tw/cec/cechead.asp (2002/4/16)
中央選舉委員會網站(2002b),http://www.cec.gov.tw/cec-5.htm (2002/4/16)
中時電子報網站(2002a),http://www.chinatimes.org.tw/news/1999/06/19990607_03.htm (2002/5/17)
中時電子報網站(2002b),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leading2001/commentary/90C1112A.htm (2002/5/21)
石之瑜、權湘(1994),女性主義的政治批判:誰的知識?誰的國家?,台北:正中。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網站(2002),http://npl.ly.gov.tw (2002/3/25)
台灣女人連線網站(2001),http://twl.ngo.org.tw/htm/twle0102.htm (2002/5/10)
台灣婦女資訊網(2001),http://taiwan.yam.org.tw/womenweb/st/98/st_politics.htm (2001/10/25)
台灣婦女網路論壇(2001),http://forum.yam.org.tw/women/backinfo/participate/north2.htm (2001/11/20)
行政院主計處網站(2001),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2/gender/gender2.htm (2002/4/27)
江素慧(1996),女性政治菁英之研究—以民進黨女性公職人員為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成露茜、熊秉純(1993),「婦女、外銷導向和國家:台灣個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4期,39-76。
李端容(1989),「台灣地區婦女政治參與的意願及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及台南地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
何榮幸(2001),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台北:時報。
林芳玫(2000),「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1-34),台北:女書。
紀欣(2000),女人與政治,台北:女書。
邱貴芬(2000),「後殖民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339-372),台北:女書。
吳嘉苓教學網站(2001),http://ceiba.cc.ntu.edu.tw/sociology/lesson/clwu_2.htm (2002/4/28)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胡佛(1998),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三民。
范情(2000),「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201-242),台北:女書。
周碧娥(1987),「台灣地區婦女政治參與的變遷」,社區發展季刊,37期,13-25。
周碧娥(1999),「台灣婦女與政治:1985-1994」,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337-370),台北:心理。
范毅芬(1981),我國婦女參政之研究—台北縣市地區現任女議員參政之分析,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唐文慧、王怡君(1999),「女性參政者之角色扮演與政策議題—以1998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9期,75-116。
婦女新知編譯組(1998),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西蒙波娃訪問錄,台北:女書。
梁雙蓮(1993),「影響台灣省女性省議員參政的背景因素分析(1951--1989)」,社會科學論叢,41期,1-30。
梁雙蓮(1994),「選舉評估中的民意解析: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的選舉規範與過程評估」,民主化、政黨政治與選舉學術研討會。
梁雙蓮、朱泓源(1993),「從溫室到自立—台灣女性省議員當選因素初探(1951--1989)」,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期,91-124。
黃長玲(2001a),「從婦女保障名額到性別比例原則—兩性共治的理論與實踐」,問題與研究,40卷3期,69-82。
黃長玲(2001b),「政治學與女性主義」,政治學與文化研究研討會。
游美惠(2001),「性別意識型態、媒體視讀教育與性別教育」,第6屆婦女國是會議,http://taiwan.yam.org.tw/nwc/nwc6/leisure/leisure05.htm (2002/4/16)
彭渰雯(1998),基層社區女性的參政與賦權—台北市現任女里長的參政經驗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彭渰雯(2000),「期待兩性共治的新政府」,新知觀點,http://www.awakening.org.tw/ (2002/4/8)
焦興鎧(1999),「私部門高階女性人力資源之開發及運用—美國『玻璃天花板委員會』報告初探」,經社法制論叢,24期,311-348。
黃競涓(2001),「女性主義中的『女性』迷思」,性別、心理及文化本土女性主義的開展科際學術研討會。
張小虹(1999),「當神還是女人的時候」,女性主義經典:18世紀歐洲啟蒙,20世紀本土反思(105-110),台北:女書。
葉至誠(1998),「婦女與政治參與」,立法院院聞,26卷6期,61-72。
張昆山、黃政雄編(1996),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台北:聯經。
楊婉瑩(2000),「選舉制度對婦女參政影響之評估」,理論與政策,14卷4期,71-90。
趙湘瓊(1995),台灣婦女選舉參與行為之研究—民國72年與81年立法委員選舉婦女的選舉參與行為比較分析,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
蔡秀美(1999),「性別與教育:論性別意識之再製與轉化教育」,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225-252),台北:心理。
劉仲冬(1999),「陰陽特殊、男女異行:性別差異的生物論述」,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27-56),台北:心理。
劉毓秀(1997),「女性、國家、公民身份:歐美模式、斯堪地那維亞模式與台灣現況比較」,女性、國家、照顧工作(15-55),台北:女書。
鄧志松教學網站(2001),http://ceiba.cc.ntu.edu.tw/demo_theo_prac/database/Political_Participaion.html (2001/10/19)
顧燕翎(1998),「婦女參政—體制外的運動」,http://taiwan.yam.org.tw/womenweb/outmov_1.htm (2001/10/20)
羅悅玲(2001),女人的四分之一,台北:女書。
謝國雄(1997),「田野的洗禮,學術的勞動」,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初探(301-347),台北:中研院社會所。
嚴祥鸞(2001),「婦女的社會參與和充權—挑戰性別、族群以及階級的新視野」,公領域的女性經驗研討會。
Abbott, P & Wallace, C. (1995). 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台北:巨流。(原出版年1990)
Arora, S. C. & Prabhakar, R. K. (1997). A study of municipal council elections in India: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of women candidates in Rohtak, Haryana. Asian Survey, 37(10), 918-926.
Aviel, J. F. (1981).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women in Latin America. Western Politics Quarterly, 34(3), 156-171.
Barber, B. R. (1974). The death of communal liberty.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est, D. L. (2001). Gender concepts: Convergence in cross-cultural research and methodologies. Cross-Cultural Research, 35(1), 23-43.
Brown, A., Donaghy, B., Mackay, F. & Meehan, E. (2002). Women and constitutional change in Scotland and Northern Ireland. Parliamentary Affairs, 55, 71-84.
Chou, B. & Clark C. J. (1992).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family in the making of political women in Taiwan: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men’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2(2), 165-178.
Conway, M. M. (2001). Wome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 34(2), 231-233.
Costa Jr., Terracciano, A. & MaCrae, R. R. (2001). Gender difference in personality traits across cultures: robust and surprising finding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2), 322-331.
de Beauvoir, S. (1999). 第二性(陶鐵柱譯),台北:貓頭鷹。(原出版年1947)
Dietz, M. G. (1998). Context is all: Feminism and theories of citizenship. Feminism and politics (378-400). N.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dson, D. L. (1998). Representing women’s interests in the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Women and Elective Office-Past, Present and Future (130-149). N.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uerst-Lahti, G. (1998). The bottleneck: Women becoming candidates. Women and Elective Office-Past, Present and Future (26-37). N.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shtain, J. B. (1998). Antigone’s Daughters. Feminism and Politics (363-377). N.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d, D. (1995). 民主的模式(李少軍、尚新建譯),台北:桂冠。(原出版年1987)
Intra-Parliamentary Union (2002). http://www.ipu.org/parline-e/parlinesearch.asp (2002/3/25)
Iwamoto, M. (2001). The Madonna boom: The progress of Japanese women into politics in the 1980s.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 34(2), 225-226.
Johnson, P. (2002). 所謂的知識份子(楊正潤譯),台北:究竟。(原出版年1988)
Kaminer, W. (1992). 「美國婦女參政的困難(蘇復興譯)」,美國月刊,7卷10期,121-132。(原出版年1992)
Kirschten, D. (2001). Kicking glass. Government Executive, 32(2), 16-23.
Mead, M. (1993). 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宋踐、李茹、李前程、鄧筱蓮、郭玉錦譯),台北:遠流。(原出版年1950)
Medoff, M. H. (1986). Determinants of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women. Public Choice, 48, 245-253.
Millett, K. (1971). Sexual Politics. London: Virago Press.
Norris, P. (1985). Women’s legislative participation in western Europe. West European Politics, 8, 90-101.
Oakes, A. & Almquist, E. (1993). Women in national legislatures: A cross-national test of macrostructural gender theories.
Pateman, C. (1989). Feminism and democracy. Disorder of women: Democracy, feminism and political theory(210-22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axton, P. (1997). Women in national legislatures: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 442-462.
Phillips, A. (1998). Democracy and representation: Or, why should it matter who our representatives are? Feminism and politics (224-240). N.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andall, V. (1982). How politics affects women. Women and politics (157-206). London: Macmillan.
Ronzoni, R. (1998). Women fight for equal rights. Inter Press Service
Rule, W. (1987). Electoral system, contextual factors and women’s opportunity for election to parliament in twenty-three democracies.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40(3), 477-498.
Schroedel, J. R. & Mazumdar, N. (1998).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ill women break the political glass ceiling? Women and Elective Office-Past, Present and Future (203-219). N.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