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3102-16404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3102-164042
論文名稱
Title
線上促銷效果之研究─以3C商品為例
Effect of On-line Promotion--A Study of 3C Product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8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2-07-1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2-07-23
關鍵字
Keywords
線上促銷、效果、促銷
effect, promo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67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6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摘要:
根據調查顯示,企業將行銷預算投注在線上促銷上有漸增的趨勢,至2005年時預估將有約144億美元的行銷費用會花在線上促銷上。成功線上促銷活動通常可為網路商店帶來旺盛的買氣與人氣,因此,近年來線上促銷活動更漸漸成網路商店發展電子商務不可或缺的獲利模式。
本研究的研究商品上即鎖定於具備「産品生命週期短」、「産品規格統一且替代性極高」、「價格下跌快速」、「消費者忠誠度低,個人需求導向」等特性的3C商品進行線上促銷效果進行研究,而再以“產品涉入度”作為挑選商品的依據,並將傳統促銷的活動模式─即降價、贈品贈送、抽獎活動,應用於商品的線上販售上,並檢驗其效果。
本研究目的即將此三種促銷模式,透過實地實驗方法,應用於3C商品線上促銷活動上,進行實驗並驗證產品涉入度高、低不同3C商品是否因不同線上促銷模式產生不同的促銷效果─即在商品促銷訊息的受注意程度、商品促銷訊息的點閱人次、商品購買量有顯著差異等面向上是否有顯著差異。因為實驗中共有4種商品(電腦、手機代表產品涉入度高的商品,PDA、Mp3隨身聽代表產品涉入度低的商品)以及3種不同促銷方式,經隨機分配為12組實驗組,每週3組,以週一至週五共5天為一期進行實驗,共進行4週。週六與週日為無促銷期,但於週六發送下週優惠訊息電子報,通知網友優惠訊息。
本研究經資料分析後所得的結果為:
1.在促銷訊息的受注意程度部分:產品涉入度低的商品搭配降價的促銷方式時,在促銷訊息的被注意程度上有較好的效果。當進行抽獎活動時,搭配產品涉入高的商品在促銷訊息的被注意程度上有較好的效果。而在人口統計變數是否對促銷訊息注意力程度構成干擾部分發現,僅職業與不同產品涉入度商品、促銷方式間產生交互作用,其中又以資訊業與退休或無業者在促銷方式與不同產品涉入度商品產生交互作用。性別、年齡、教育程度雖無構成干擾,但經檢定後發現年齡越小、教育程度較低者對促銷訊息的注意程度皆有較好的效果。
2.在促銷訊息的點閱人次部分:不同產品涉入度商品,對促銷訊息點閱人次亦有顯著影響,其中產品涉入度高的商品在點閱人次上明顯優於涉入度較低的商品。不同促銷方式對促銷訊息點閱人次亦有顯著影響,其中無論是降價優惠與贈品贈送都明顯優於抽獎活動。但不同產品涉入度商品及促銷方式則在促銷訊息點閱人次則無顯著交互作用,對促銷訊息的點閱人次無顯著影響。
3.在商品銷售數量部分:發現不同促銷方式,或是不同產品涉入度的商品,對商品銷售量並無顯著影響。而不同產品涉入度商品及促銷方式對商品銷售量則亦無顯著交互作用,在商品銷售量上無顯著差異。
4.促銷訊息的注意程度、點閱人次、商品銷售數量三者間經檢驗後發現並無存在高度相關性,換言之,促銷訊息的注意程度、點閱人次、商品銷售數量三者並對自變數的表現不盡相同,此部份結果亦可與前部分的分析結果相互應證。
5. 產品的價格高低在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中為相當重要的因素,而所謂的價格通常是指為獲得該服務或產品所必須支付的金錢數量。本研究主要探討不同產品涉入度商品、促銷方式,以及兩者之間是否產生交互作用而對促銷效果產生顯著影響,價格因素雖不在討論範圍內,但因為所選出商品的價格高低不一,為了解價格的因素是否為本研究自變數之外影響本研究促銷結果的主因之一,亦將價格因素列入考慮,進行統計檢驗後發現,價格因素除了與對商品銷售量有顯著影響外,在促銷訊息點閱人次與促銷訊息的注意程度上並無顯著影響。換言之,當消費者在購買網路上促銷的商品時,價格因素在消費者實際採取購買行動時,價格因素的確為一相當重要考量因素,其中仍以選擇購買價格較低的商品為多,以免有較大金錢風險之虞。

Abstract
Effect of On-line Promotion--A Study of 3C Product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2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6
第二章文獻探討 7
第一節3C商品的定義與特性 8
第二節 促銷相關研究 9
第三節 產品涉入之相關研究 26
第四節產品涉入度與不同促銷方式之關聯 32
第五節 促銷效果的衡量 32
第三章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0
第二節 研究變數定義與衡量 41
第三節 研究假說 47
第四節 實驗設計 49
第五節 問卷設計 52
第四章 資料分析 53
第一節 問卷的信度與效度 53
第二節 問卷受試者基本人口資料描述 54
第三節 分析內容 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8
第一節 研究發現 78
第二節 研究結論 80
第三節 研究貢獻 8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85
第五節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86

圖1-1研究流程圖 7
表2-1銷售促進的定義 10
圖2-1 :銷售促進的主要類型(BLATTBERG & NESLIN, 1990) 15
表2-2 促銷工具的分類 15
表2-3 促銷工具的分類 16
表2-4 依「優惠條件」分類的線上促銷模式 20
表2-5 依優惠內容分類的線上促銷模式 21
表2-6操作制約原則應用於促銷活動實例 23
表2-7行為學習理論、自我認知理論、消費者關係建立模式與各種促銷工具的效用的預測 25
表2-8 涉入的定義 27
圖2-2 ELM模式對訊息的處理 28
資料來源:PETTY, CACIOPPO AND SCHUMANN(1983) 28
表2-9個人涉入量表(PERSONAL INVOLVEMENT INVENTORY SCALE; PII) 30
表2-10層級效果相關整理 35
圖2-3 注意力過程的圖解模型 37
圖3-1 本研究觀念性架構 41
表3-1本研究的促銷方式 42
表3-2本研究實驗進行排程表 49
表4-1 受試者者基本人口資料描述 55
表4-2產品涉入度與促銷方式對促銷被訊息注意程度之雙因子變異數檢定結果 57
表4-3產品涉入度低的商品及不同促銷方式於促銷訊息被注意程度之ANOVA分析 58
表4-4產品涉入度低的商品及不同促銷方式於促銷訊息被注意程度之事後檢定結果分析 58
表4-5產品涉入度高的商品及不同促銷方式於促銷訊息被注意程度之ANOVA分析 59
表4-6降價優惠及不同產品涉入度商品於促銷訊息被注意程度之ANOVA分析 59
表4-7贈品贈送及不同產品涉入度商品於促銷訊息被注意程度之ANOVA分析 60
表4-8抽獎活動及不同產品涉入度商品於促銷訊息被注意程度之ANOVA分析 60
表4-9抽獎活動及不同產品涉入度商品在促銷訊息被注意程度之平均值 60
圖4-1產品涉入度高低商品與不同促銷方式於促銷訊息 61
被注意程度平均值 61
表4-10性別與自變項對促銷訊息注意程度的分析 62
表4-11年齡與自變項對促銷訊息注意程度的分析 62
表4-12不同年齡於促銷訊息注意程度之事後檢定結果分析 63
表4-13不同年齡對促銷訊息注意程度之平均值 64
表4-14職業與自變項對促銷訊息注意程度的分析 64
表4-15在不同職業下,不同產品涉入度商品與促銷方式對促銷訊息注意程度 65
檢定結果匯整 65
表4-16資訊業在贈品贈送下對不同產品涉入度商品的注意程度分析結果 66
表4-17退休或無業在產品涉入度低商品下對不同促銷方式的注意程度分析結果 66
表4-18退休或無業在產品涉入度低商品下對不同促銷方式的注意程度事後檢定分析 67
表4-19職業、促銷方式與產品涉入度高低商品對促銷訊息注意程度的檢定結果 68
表4-20教育程度、促銷方式與產品涉入度高低商品對促銷訊息注意程度的檢定結果 69
表4-21不同教育程度於促銷訊息注意程度之事後檢定分析結果 70
表4-22不同促銷方式及產品涉入度商品於促銷訊息點閱人次之結果匯整 70
表4-23產品涉入度與促銷方式對促銷訊息點閱人次之雙因子變異數檢定結果 71
表4-24不同產品涉入度商品於促銷訊息點閱人次之平均值結果 71
表4-25不同促銷方式於促銷訊息點閱人次之事後檢定結果匯整 72
表4-26促銷方式與不同產品涉入度商品於商品銷售量結果匯整 72
表4-27產品涉入度與促銷方式對商品銷售量之雙因子變異數檢定結果 73
表4-28商品銷售數量 74
表4-29促銷訊息注意程度、點閱人次與商品銷售量之PEARSON CORRELATION比較表 74
表4-30價格對各促銷效果之檢定結果匯整 75
表4-31價格高低商品的銷售數量 75
表4-32本研究假說檢定彙整表 7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何志義(1989):《消費者對促銷活動態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2000):《SPSS 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
吳縱橫(1993):(夢幻成真的促銷-抽獎),《流通世界》,32:70-74。
周文賢(1999):《行銷管理:市場分析與策略規劃》,501-510。
洪順慶等著(1998):《行銷管理學》,台北:新陸書局。
劉一賜(1999):《網路廣告的第一課》,台北:時報文化。
樊志育(1990):,廣告新論,廣告效果研究,三民書局。
周湘雯(2001):《網路使用者對線上促銷活動態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乃綺(2001):《誘因贈獎式網路廣告效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凱夫(2001):《線上促銷數位化商品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心華(1997):《促銷活動與產品涉入對品牌權益影響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振軒(1998):《網際網路上促銷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士峰(1995):《消費者對不同促銷方法偏好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志瑋(2001):《涉入理論於網路商品行銷之應用》,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家賢(2000):《促銷性廣告、產品品牌聯想形象、消費者屬性對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日騰(1997):《產品型態及訊息呈現方式對網路行銷廣告溝通效果影響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星怡(1995):《折價券廣告對消費者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慶樑(1998):《大賣場之策略性促銷活動支出與產品廣度對營業額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論語(1997):《WWW 超媒體特性對網路行銷廣告效果之研究》,私立長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霍淑儀(1997):《銷售促進活動對消費者行為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任鐘(1992):《市場區隔與促銷方式偏好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應與林震岩(1994):《SAS精析與實例》,台北:華泰書局
楊國樞等著(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台北:東華書局。
劉美琪(1995):《促銷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正中出版。
梁定澎主編(2000):《電子商務理論與實務》,台北:華泰文化。
陳世運(2001):(2000年台灣B2C電子商務交易金額40億元),【Online】,Available: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news_id=1294
林祖得、樂以媛(2001):(我國流通業電子化現況與展望(一)--3C 產業)【Online】,Available:http://www.find.org.tw/0105/trend/0105_trend_disp.asp?trend_id=1173
李雅萍(2002):(我國網際網路用戶數達790萬人) ,【Online】,Available: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asp?id=41

西文部份
Andrew, J Craig, (1988) Motivation, Ability and Opportunity to Process Information: Conceptual and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 Issues, Advance in Consumer Research,
Bawa & Shoemaker ,W. R.(1987)The Coupon-Prone Consumer : Some Findings Based on Purchase Behavior Across Product Classes,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51,4(October):99-110.
Blattberg , Robert C. and Scott A. Neslin , Sales Promotion : Concepts ,Method s, and Strategies , Englewood Chiffs , N. J. Pretice-Hall , 1990
Blattberg, R.C.,Eppen,G.D.& Lieberman,J.(1981).A Theoretical and Emoirical Evaluation of Price Deals for Consumer Nondurables, Journal of Marketing,vol45:116-129.
Campbell , Leland and William D. Diamond (1990). “ Framing and Sales Promo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ood Deal , ”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 Vol.7 , No. 4 , pp.25-31
Celis,Richard L. & Jerry C. Olson (1988).The Role of Involvement in Attention & Comprehens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15, September, 210-224
Cheong,K.J.(1993).Are Cents-off Coupons Effective?,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March/April:73-77.
Cho, C.H. (1999).How Advertising Works on the WWW: Modified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Journal of Current Issues & Research in Advertising,21(1)
Davis, Kenneth R.(1981).Marketing Management, New York:John Wiley.
Demmermuth, Willian P. (1989).Promotion: Analysis, Creativity and Strategy, 2nd ed.Boston, Mass.: PWS-Kent Publishing Company.
DeVellis, R. F.(1991).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Macmillan.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 Kollat, D. T.(1982).Consumer Behavior(4th ed.),189
Gaidis W.C. & Rothschild, L.M.(1981).Behavior Learning Theory:Its Relevance to Marketing and Promo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Spring,70-78
Hoffman & Novak(1996).Marketing in hypermedia computer-mediated environment:conceptual found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60):50-68.
Hamman(2000).Forget the Webs Ads: Online Promos Capture Attention. Marketing News,34(23),28-29
Incentive Banner Ads Entice E-shoppers With Primo Offers. Brandweek New York, April(10),(2000)
Jolson, M. A., Wiener, J . L. & Rosecky, R. B.(1987).Correlates of Rebate Pronenes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February/March:33-43.
Kotler, Philip(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 Analysis ,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 and Control , 9th Edition , New Jersey , Prentice-Hall Inc.
Lastovicka J. & Gardner (1979).Consumer Involvement Profiles: A New Practical Approach to Consumer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Vol.25, December, 48-56
Marketers Rethink Online Promotions. Automotive News. May 1, 2000.
Mela F. Carl, Sunil Gupta & Donald R. Lehmann(1997). The Long-Term Impact of Promotion and Advertising on Consumer Brand Choic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XXXIV, May.248-261.
Muehling, Stolman, Grossbat(1975).The Impact of Comparative Adversting on Levels Of Message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vol19, Number4:41-50.
Nord Walter & J. Paul Peter(1980). A Behavior Modification Persective on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Spring.
Petty, R.E., Cacioppo, J.T. & Schumann D. (1983). Central and Peripheral Routes to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volvemen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19, 20-24
Prentice, R.M.(1975).The CFB Approach to Advertising/Promotion Spe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verting and Promotion in Brand Strategy, Cambridge: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75-90
Sawyer, A. G.(1 Quelch , John A. (1989). Sales Promotion Management , 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Hall , Inc
Sawyer, A. G.(1984).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Consumer Respond to
Sale Promotion, Research on Sale Promotion: Collected Paper, Market
Science Institute,1-21.
Schindler, R.(1984).How Cents-off Coupons Motivate the Consumer,Research on Sales Promotion:Collected Papers, Cambridge, MA: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263-269
Schlosser, Shavitt & Kanfer(1999).Survey of Internet Users’ Attitudes Toward Internet Advertising,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13(3),34-54
Schultz, D. E. & Robinson, A. W.(1982).Sales Promotion Management, Chicago: Crain book.
Shaw, Michael J., David M. Gardner & Howard Thomas(1997). Research Opportunity in Electronic Commerc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21:3),149-156
Skinner, B.F. (1963).Operant Behavior, American Psychologist,Vol.18,503-515
Stanley, R.E.(1977).Promotion : advertising ,publicity ,personal selling , sales promo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 – Hall.
Thomas H. Devenport & John C. Beck (2002) The Attention Economy: Understanding the New Currency of Busine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Webster, F.E.(1965).The "Deal-Prone" Consume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Vol.2:186-189.
Wells, W. D.& Tigert, D. J.(1971).Activities、Interests and Opinion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August:27.
Zaichkowsky, J.L (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12, December,341-351
Zaichkowsky, J.L.(1994).The personal involvement inventory:Reduction, revision, and application to advertising, Journal ofAdvertising,23:4
Zaichkowsky, J.L.(1986).Conceptualizing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dvertising,15:4-14
Charlene Li with Chris Charron, Jim Nail, Amy Dash, Moira Dorsey(2000):The Promotion Commotion,【Online】,Available:http://www.forrester.com/ER/Research/Report/Summary/0,1338,9137,00.html
Ovum.com(200215 March):B2C e-commerce: key messages and forecasts,【Online】,Available:http://www.ovum.com/go/product/latestresearch/008308.htm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224.63.87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224.63.87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