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3103-16083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3103-160832
論文名稱
Title
我國公民投票之研究
A Study of Plebiscite and Referendum in Taiw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33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07-0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07-23
關鍵字
Keywords
公民複決、公民投票
plebiscite, referendum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92 次,被下載 751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9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7513 times.
中文摘要
摘  要
  不可否認,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公民投票機制在許多國家皆扮演相當傑出的角色。諸如在西歐國家,部份會員國加盟歐洲共同體之歷史沿革,我們可以從這些國家將此極具爭議性議題交付公民投票裁決過程檢視之;在東歐國家,蘇聯解體前後,其附庸國相關領土疆界、主權以及執政機制的決議皆交付公民投票裁決;在智利與南非,公民投票機制扮演翻舊體系,建立新體制推手;而在紐西蘭與義大利,公民投票機制促使失去人心的政治人物喪失政治舞台,並致使執行體制產生變革。因此,公民投票被視為是增加公民參與及審視公共議題的一個絕佳方法。由於公民投票及其它直接民主的形式,促進了人民參與的管道,因此有助於社會走向更民主的路途。但是,當我們談到公民投票時,關於公民投票一詞,在定義上,有兩個名詞必須加以說明。有些國家採用Plebiscite一詞,而有些國家則使用Referendum。但,很多時候這兩個名詞常常攙合著使用,造成定義上混亂。儘管如此,在很多情況下,並沒有人針對兩個名詞進行清楚的區別。因此,本研究一開始即嘗試界定這兩個名詞,作為本研究之開端。
  首先,本研究主要是從公民投票之意涵、定義及各國實施經驗,分析並申論公民投票之實行有三階段發展之模式。
  (1)第一階段:尋求主權獨立之公民投票時期(Plebiscite),如五十年代之亞、非洲各國、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三年前蘇聯各共和國、一九九九年東帝汶。→(2)第二階段:尋求反代議民主之公民複決時期(Referendum),如1962年的法國、1993年的義大利、1988年的智利、1993年的巴西等。→(3)第三階段:追求人民直接立法之公民創制時期(Initiative),如1980年以後的瑞士、美國各州。
  另外,有兩個例外:魁北克和台灣,其公民投票發展模式有別於一般國家,但筆者相信魁北克和台灣最終仍必需尋求主權獨立之公民投票,才能真正解決其內部代議政治之問題。
其次,本文主要在陳述及分析台灣地區公民投票之歷史因素、主張與發展,以及因主權獨立公投之訴求所引發的憲法改革爭議。另外,分析因近年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對抗,所促動的另一種地方公投。藉由如此,點出台灣地區公民投票所遇到的問題和困境,並提出台灣欲公民投票法制化應有的思考和原則。
最後,本研究的主旨在於提供一個可理解、比較公民投票制度之憲法之法分析及它對國家決策制定的關係。當然,作者希望有些基礎的公民投票的模式在台灣將被建構。
關鍵詞:人民投票、公民複決、公民創制、直接民主
Abstract
Abstract
  Undeniably, since World War II, referendums have assumed new prominence in many places. For example, in Western Europe, the evolut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has appealed critically to referendum outcomes in some member nations. In Eastern Europe, the decisions of boundaries, sovereignties, and governing institutions have appealed mostly to referendums following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In Chile and South Africa, referendums helped new regimes emerge from old tyrannies. And in New Zealand and Italy, referendums have exposed the unpopularity of certain politicians and helped to transform the governing system. Therefore, referendums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an ideal way of increasing citizens’ participation and deliberation on public issues, and this increase of citizens’ participation due to referendums and other direct-democratic institutions has been seen as a step towards the further democratization of societies. But, when we speak of referendums, two terms of definition should be made clear. In some countries the term used has been plebiscites; in other countries the term used has been referendums. Because these two terms are often used alternatively, it produces the confusion of definition. Even so, no one has ever produced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these two terms. Therefore, this study tries to define these two terms as the beginning.
Firs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practice of the three- phased referendum from its meanings, definitions, and the experiences of implementation among all the countries.
(1) The first phase: to seek the plebiscite period of independence or sovereignty, such as, the countries in Asia and Africa in 1950s, the Former Soviet Republics during 1991-1993, and East Timor in 1999.
(2) The second phase: to seek the referendum period of anti-representative democratic system, such as, France in 1962, Italy in 1993, Chile in 1988, Brazil in 1933 … , and so on.
(3) The third phase: to seek the initiative period of direct legislation, such as Switzerland and the American States after 1980s.
But there are two exceptions, Quebec and Taiwan, because their referendum developmental models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countries. However, the author believes if Quebec and Taiwan want to solve their representative democratic system problems thoroughly, they have to seek plebiscite of independence or sovereignty in the end.
Seco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tate and analyze the historical factors, opinions and developments of the referendum in Taiwan. And the controversy of constitutional reform triggered by appealing to sovereignty referendum is discussed, too.
Beside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ssue of local referendums recently caused by the fight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 By doing this, i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and the dilemmas of the referendum met in Taiwan and proposes the necessary thoughts and principles of the legalization of referendum in Taiwan.
Finall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law analysis of the institution of the referendum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national decision-making. Of course, the author hopes that some basic referendum models will be created in Taiwan.
Keywords: plebiscite; referendum; initiative; direct democrac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頁數
第一節 國內重要文獻回顧及分析
一、文獻回顧 01
二、文獻分析 02
三、本論文定名理由 02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03
二、研究目的 0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一、公民投票法制化之幾種常用的研究方法 04
二、本文之範圍與方法 05
第四節 章節內容與研究架構
一、章節內容說明 07
二、論文架構流程圖 08
第二章 公民投票之概念意涵及其理論基礎
第一節 公民投票之概念意涵及歷史沿革
一、英文辭典及英美學者對plebiscite與referendum之定義 09
二、國內辭典及學者對plebiscite與referendum之定義 11
三、Plebiscite之起源、發展與意義 13
四、Referendum之起源、發展與意義 15
五、Plebiscite與Referendum之區分以及本文之界定 16
第二節 公民投票之理論基礎
一、雅典的直接民主 21
二、盧梭主權在民理論 23
三、直接民主制之反思與代議民主理論之建構 25
四、對代議民主制的反動與參與式民主理論的興起 28
五、民族自決理論 30
六、直接民主制應有的設計原理思維 33
第三節 公民投票之批評與趨勢
一、公民投票之贊成與反對意見 37
第四節 公民投票之類型與功能
一、公民投票之類型及其分析 42
二、公民投票的功能之類型及其分析 49
第五節 本章結論 51
第三章 公民投票實施經驗之比較分析
第一節 總論:世界各國採行公民投票之概況
一、學者們統計 55
二、民主先進國家概況 58
三、非先進民主國家公投概況 61
四、民主先進國家與非民主先進國公投概況比較 65
第二節 聯邦制國家實施公民投票經驗分析
一、以聯邦制與單一制國家實施公民投票經驗分析之寫作理由 68
二、瑞士公民投票經驗 69
三、美國公投經驗 78
四、加拿大公民投票經驗 85
第三節 單一中央集權制國家實施公民投票經驗分析:法國、英國、義大利為例
一、法國公民投票經驗分析 92
二、英國公民投票經驗 99
三、義大利公民投票的經驗 104
第四節 台灣地區公民投票案例分析
一、台灣公民投票的歷史因素 109
二、無法源依據下之15個地方性公民投票案例分析 110
第五節 本章結論
一、聯邦制國家(瑞、美、加)與單一�中央集權制國家(法、英、義)之比較 115
二、台灣公投案例與瑞、美、加、法、英、義六國之比較 116
三、各國公投實施經驗之啟示 116
第四章 我國施行公民投票之憲法規範及變遷分析
第一節 中山先生對公民投票(即人民投票(plebiscite)、創制(initiative)、複決(referendum)之認知)
一、中山先生的民族自決觀點分析 122
二、孫中山對創制複決兩權之陳述與制度規劃 125
三、解讀中山先生對直接民權之定義與規劃和遠景 128
第二節 現行憲法對創制複決之規定與變遷
一、憲法本文之規定 131
二、政治協商會議對創制複決兩權之爭辯與設計 133
三、中華民國憲法制定之經過(有形國大vs.無形國大) 136
四、學者們對憲法第27條之看法 139
第三節 六次修憲對公民投票及創制複決之爭議與變遷
一、第一次修憲期間之爭辯 145
二、第二次修憲期間之爭議 150
三、第三次修憲之爭議 156
四、第四次修憲之爭議 160
五、第五次修憲之爭議 164
六、第六次修憲之爭議與規定 171
第四節 憲法本文及六次修憲對創制複決設計之分析
一、憲法變遷中對創制複決及公民投票之分析 176
二、憲法本文對創制複決之設計乃是以「直接民權間接行使」的理論之迷思 180
三、國大作為修憲及行使創制複決兩權機關係為自利自肥 181
四、國、民兩黨意識型態作崇及中共文攻武赫阻礙全國性創制複決權入憲 182
五、本節結語 183
第五節 本章結論:公民投票入憲應有之思考原則
一、建構直接民主與代議民主二元體制並存之民主憲政制度 185
二、以議題導向之限縮修憲界限及修憲程序類型化作為公民投票入憲依據 188
三、嵌入任意型與強制型之兩階段公投入憲 191
四、試擬定兩階段公投憲法條文 192
五、以僅限補救權利理論作為主權公投之依據 193
第五章 我國公民投票法制化與各版本之分析之細目要點
第一節 我國公民投票立法背景與立法原理及制度基本設計原則
一、我國公民投票立法困境與背景說明 197
二、公民投票主要問題之立法原理思考 202
三、公民投票立法之基本設計原則 211
第二節 民國八十三年審查會通過之「公民投票法」與民國九十二年審查會審查之「公民投票法」版本比較
一、法源依據之比較 224
二、適用事項及範圍之比較 225
三、提案成立要件比較 227
四、表決門檻之比較 229
第三節 民進黨行政院版「創制複決法草案」與國民黨智庫版「公民創制複決法草案」之比較
一、法源依據之比較 231
二、法案內容性質比較 233
三、適用事項之比較 236
四、連署程序之比較 240
五、思辨民主程序之比較 241
六、投票率及可決率門檻之比較 242
第四節 自擬草案
一、法案名稱說明及理由 246
二、總則說明及理由 247
三、公民創制複決程序說明及理由 249
四、公民創制複決提案之公告說明及理由 253
五、思辨討論期間之說明及理由 253
六、公民創制複決投票結果與效力 254
七、創制複決案件審議委員會說明及理由 256
八、公民創制複決訴訟說明及理由 257
九、附則說明及理由 258
第五節 本章結論 259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一、依主權光譜排序,plebiscite與referendum兩者本身有交集並有轉換作用 263
二、公民投票類型化最適切最簡要的分類應採用合憲性與否之區分 266
三、公投制度設計良否有利聯邦國團結與否 268
四、單一國憲法容許住民自決公投無損於中央集權 268
五、台灣公投案例本應主權公投反而成了地方性環境公投 268
六、公投三階段發展論:皆能和平改造國體,政體以及生活環境 279
七、瑞士公投表決方式「雙重多數決」,對「議題外溢」如核四公投案應可有效解決 272
八、憲法本文對創制複決之設計乃是以「直接民權間接行使」的理論之迷思 273
第二節 研究心得:理論上幾項建議
一、建構直接民主與代議民主二元體制並存之民主憲政制度 274
二、以議題導向之限縮修憲界限及修憲程序類型化作為公民投票入憲依據 275
三、嵌入任意型與強制型之兩階段公投入憲 277
四、試擬定兩階段公投憲法條文 278
五、以僅限補救權利理論作為主權公投之依據 278
第三節 研究心得:公民投票立法建立制度之建議
一、在公民投票入憲問題方面: 281
二、在公民投票合憲問題方面: 281
三、在立法基本程序設計原則方面: 282
第四節 研究心得總結語 284
附錄 公民投票法草案版本 286
參考書目 30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文件資料
丘宏達編,民國73年8月,現代國際法基本文件。台北:三民書局。
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編,民國89年7月,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續編(十三)。台北:司法院。
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編,民國90年,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續編(十四)。台北:司法院。
台灣商務印行,民國78年1月,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冊政治學。台北:台灣商務。
立法院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宣傳委員會編,民國35年4月五版,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五五憲草)說明書。上海:正中書局。
立法院公報,民國83年1月12日,第八十三卷第四期,頁28-59。
立法院公報,民國83年1月29日,第八十三卷第九期,頁61-100。
立法院公報,民國83年3月26日,第八十三卷第十八期,頁220-264。
立法院公報,民國83年4月2日,第八十三卷第廿期,頁402-427。
行政院內政部,民國90年3月28日,創制複決法草案。台北:行政院內政部。
林嘉誠編,民國81年1月,政治學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國民大會祕書處,民國87年3月,第三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實錄(上冊)。台北:國民大會祕書處。
國民大會祕書處編,民國89年12月,第三屆國民大會第五次會議實錄。台北:國民大會祕書處。
國民大會秘書處,民國85年5月,世界各國憲法大全第一、二、三、四冊。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印,初版。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民國35年12月,國民大會實錄。南京:國民大會秘書處印。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民國90年3月11日,公民創制複決法草案。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國家發展會議祕書處,民國86年5月,國家發展會議實錄。台北:國家發展會議祕書處。
張世賢編,民國84年8月,各國憲法條文彙編。台北:中華民國公共行政學會印行。
許世楷編,民國84年6月,世界各國憲法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出版。

二、書籍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民國70年9月,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第七編,戰後中國(二)。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會,民國83年3月18日,「創制複決法」草案評估。台北:政策工作會編印。
孔繁霖編,民國35年8月,五五憲草之評議。南京:時代出版社,初版。
王春源,民國84年6月,經濟學分析(個體部分)。台北:蘭台出版社,初版。
王雲五,民國55年7月,國民大會躬歷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初版。
丘宏達,民國84年11月,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
史慶璞,民國90年4月版,美國憲法與政府權力。台北:三民書局。
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民國80年11月10日,人民制憲會議。台北:民進黨中央黨部出版。
民進黨中央黨部,民國82年8月,民進黨政策白皮書(說明篇)獨立自主的國際地位-民主進步黨的外交政策。台北:民進黨。
田炯錦,民國65年,憲法論集。台北:正中書局,三版。
立法院圖書資料室編,民國82年10月,立法報章資料專輯第四十三輯:公民投票。台北:立法院圖書資料室出版。
仲崇親,民國84年12月,中國憲法的變遷與成長,台北:幼獅文化,初版。
何兆武譯,民國76年3月版,盧梭-社會契約論。台北:唐山出版社。
余明賢,民國78年12月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選舉法。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印行。
吳志光譯,民國86年7月,德、奧二國創制複決相關法規彙編。台北:內政部編印。
吳宜容譯,民國90年,公民投票的實踐與理論。台北:韋伯文化出版。
李少軍、尚新建譯,民國84年4月,民主的模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李炳南,民國81年版,憲政改革與國是會議。台北:永然出版公司。
李炳南,民國86年版,第一階段憲政改革之研究。台北:揚智文化。
李炳南,民國88年4月15日,總統民選後憲政改革的發展:第四次修憲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李鴻禧,民國86年3月版,現代國家與憲法。台北:月旦出版社。
李鴻禧著,民國86年3月版,憲法與議會。台北:國立台大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
傅建宇譯,民國83年4月,西洋政治思想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周繼祥,民國90年2月,憲法與公民教育。台北:三民書局。
林水波,民國88年版,選舉與公投。台北:智勝出版。
林勁,民國82年12月,「台獨」研究論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林紀東,民國78年改訂版,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大中國出版社。
林紀東,民國82年再版,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一)。台北:三民書局。
芮正臬,民國76年1月版,法國憲法與「雙頭政治」。台北:梅遜出版社。
施正鋒,民國84年版,台灣憲政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洪泉湖,民國68年11月,國父民族自決論之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出版,初版。
胡建平譯,民國81年,民主制。台北:桂冠。
孫文,民國70年8月1日再版,國父全集(第一、二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訂。
孫科,民國59年,孫科文集(第一冊)。台北:台灣商務。
徐瑜,民國61年,創制複決兩權之研究,台北:國父遺教研究會出版。
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民國91年7月,當代公法新論(上)。台北:元照出版。
荊知仁,民國81年12月版,中國立憲史。台北:聯經出版。
荊知仁、法治斌、張治安,民國80年12月,憲政改革芻議。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出版。
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民國86年7月,現代學術研究專刊:制憲與修憲專題。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馬起華,民國72年9月,憲法論。台北:黎明。
涂懷瑩,民國76年10月,中華民國憲法與民主憲政制度(上)。台北:政大法律系,再版。
涂懷瑩,民國56年,創制複決制度實施的研究。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出版。
涂懷瑩,民國89年10月,憲法基本問題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
崔書琴,民國61年10月,三民主義新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十版。
張君勱,民國36年,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台北:宇宙誌社。
張明貴譯,民國78年,多元政治:參與和反對。台北:唐山。
張福建主編,民國84年6月版,民主理論:古典與現代。台北:中央研究院印行。
莊輝濤,民國87年,重建民主理論。台北:韋伯文化。
許世楷編,民87年8月,台灣憲政根本問題。台北:前衛出版社。
許宗力,民國88年版,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台北:元照出版社。
陳坤森譯,民國82年,當代民主類型與政治。台北:桂冠。
陳翁平,民國90年3月,主權公投運動的探討-兼論對台灣統獨問題的意含與影響。台北:華立圖書公司出版。
陳隆志主編,民國88年4月版,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新民,民國91年2月版,1990年∼2000年台灣修憲紀實。台北:學林出版社。
陳滄海,民國88年4月,憲政改革與政治權力:九七憲改的例証。台北:五南書局。
陳儀深,民國78年5月,獨立評論的民主思想。台北:聯經。
喬寶泰,民國69年10月20日,五五憲草的制定及其評述。台北:近代中國。
彭明敏,民國55年11月,國際法概要。台北:三民書局。
賀凌虛,民國84年12月16日,孫中山政治思想論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黃紀、陳忠慶譯,民國80年8月,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幼獅。
楊逢泰,民國64年版,民族自決的理論和實際。台北:正中書局。
董雲虎和劉武萍(編),民國82年10月,世界人權約法總覽:續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鄒文海,民國77年2月,代議政治。台北:帕米爾書局。
鄒文海,民國79年5月,比較憲法。台北:三民。
雷飛龍譯,民國87年4月,比較憲政工程。台北:國立編譯館。
雷震,民國78年9月15日,制憲要述。台北:桂冠圖書,初版。
廖仲凱,民國46年11月版,全民政治。台北:帕米爾書店。
廖揆祥、陳永芳、鄧若玲譯,民國92年,公民投票與民主政府。台北:韋伯文化。
趙雅麗,民國89年9月,民意。台北:五南。
齊光裕,民國87年版,中華民國的憲政發展-民國卅八年以來的憲法變遷。台北:揚智文化。
劉義周,民國86年4月,地方創制及複決權之行使。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
劉慶瑞,民國49年,中國憲法要義。台北:自刊。
蔣立峰、高洪,民國91年,日本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出版。
薄慶玖,民國89年版,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五南書局。
謝政道,民國90年版,中華民國修憲史。台北:揚智文化。
謝復生、張台麟、韋洪武,民國86年1月,公民投票(創制複決)制度比較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出版。
謝瑞智,民國88年,憲法新論。台北:文笙書局。
謝瑞智,民國81年3月,比較憲法。台北:地球出版社。
謝瑞智,民國87年,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憲法。台北:青山。
聶崇信、朱秀賢譯,民國79年,民主概論。台北:台灣商務。
薩孟武,民國77年,中國憲法新論。台北:三民書局。
蘇永欽,民國83年6月初版,走向憲政主義。台北:聯經出版社。
三、期刊、論文
中國石油公司,民國80年9月,「後勁村民與中油的互動與回饋」,石油通訊,第470期,10-11。
王文,民國83年3月,「我國憲法上人民行使創制複決之研究」,法律評論,第60卷,第1、2期合刊,11-14。
王佩瑛譯,民國80年5月,「蘇聯公民投票法」,立法院院聞,第十九卷,第5期,45-30。
王武治,民國79年7月,「複決權之研究」,黃埔學報,第19期,81-92。
史尚寬,民國60年,「創制複決兩權之研究」,法學叢刊,第6卷第三期,頁15-17。
石之瑜,民國87年6月,「壓迫性的自由主義-公民投票的政治含意與制度之安排」,中華戰略學報,頁19-44。
石之瑜,民國86年12月25日,「臨行密密縫-台灣地區公民投票入憲前的思想準備」,中華民國行憲五十週年學術研究會。
石甫譯,民國65年1月,「公民複決與政治變遷」,憲政思潮,第33期,69-75。
江金太,民國86年11月1日,「盧梭的社會契約理論與當代社會問題」,當代,第19期,76-83。
何東皓,民國83年9月,「加拿大魁北克分離主義的演變」,問題與研究,第33卷第9期,頁
何思因,民國83年11月,「加拿大的政黨政治」,問題與研究,卷33期11,頁62。
吳志光,民國90年4月,「公民投票與司法審查」,收錄於中國憲法學會,從憲法的觀點看公民投票學術研究會。台北:中國憲法學會,頁Ⅲ-6。
李念祖,民國90年4月,「從現行憲法規定論創制、複決之種類及其憲法基礎」,收錄於中國憲法學會,頁Ⅰ-13。
李俊增,民國86年7月,「公民投票之理論與實踐」,憲政時代,第22卷第1期,頁35-52。
李俊增,民國86年4月,「論公民投票之類型及對代議民主政體之影響」,憲政時代,第22卷第4期,頁100-118。
李俊增,民國84年4月,「論瑞士全國性公民投票」,憲政時代,第23卷,第4期,58-80。
李高英譯,民國83年11月,「西班牙公民投票法」,立法院院聞,第22卷,第11期,75-78。
沈清松,民國84年6月版,「盧梭社會契約論的評析:一個奠基性迷思的轉變」,收錄於張福建主編,民主理論:古典與現代,台北:中央研究院印行,頁67∼68。
汪美芳,民國80年6月,「創制複決制度之理論與實施」,警專學報,第4期,頁290-292。
汪美芳譯,民國79年6月,「對於創制複決權的贊成與反對意見」,警專學報,第1卷,第3期,57-65。
周繼祥,民國84年7月,「論複決權暨公民投票的發展」,立法院院聞,第23卷,第7期,36-44。
林三欽,民國91年1月,「任務型國民大會」作為我國修憲機關之探討,憲政時代,第27卷第2期,頁14以下。
林岩哲,民國86年,「一九九五年魁北克主權公民投票」,歐美月刊,10卷12期,頁67。
林岩哲,民國83年12月,「加拿大政局與魁北克新政府」,問題與研究,33卷12期,頁26-27。
林岩哲,民國81年12月10日,「加拿大的修憲公民複決」,問題與研究,31卷12期,頁6∼7
姜皇池,民國86年1月,「論『人民自決』適用於台灣之可行性:實質要件之考察」,台大法學論叢,第26卷第2期,頁54-5。
姚立明,民國81年1月,「論公民投票」,理論政策,與第6卷,第2期,26-31。
施劍英,民82年11月,「論創制複決法之擬制及公民投票法之關係」,憲政評論,第24卷第11期,頁17-21。
茅慧青,民國81年6月,「波羅的海三國獨立經過」,問題與研究,第31卷,第6期,79-91。
郎裕憲,民國64年7月,「英國的複決投票」,憲政思潮,31期,頁268。
唐玉禮,民國85年6月,「公民投票的理論與實際-以我國核四論戰為例」,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 卷第3期,頁47-80。
徐瑜,民國61年6月,「近代各國創制複決權制度之研究」,復興崗學報,第10期,233-248。
馬起華,民國80年3月,「從法政觀點論公民投票」,法律評論,第57卷,第3期, 16-19。
高永光,民87年5月,「公投嚇走拜耳? 公民投票與創制、複決」,法律與你,第55卷,頁103-109。
涂懷瑩,民國60年11月,「六十年來各國實施創制複決的經驗與趨勢」,憲政思潮,第16期,1-18。
張世賢,民國80年6月,「直接民主制在政策制定上所衍生之問題」,法商學報,第25期,287-303。
張台麟,民國89年12月,「法國第五共和實施公民投票」,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12期,頁30-32;38。
張台麟,民國81年11月,「法國通過馬斯特里赫條約之背景與影響」,問題與研究,31卷11期,頁17
張台麟,民國84年4月,「法國第五共和制憲過程與憲法主要變革」,問題與研究,34卷4期,頁76。
張台麟,民國83年9月,「義大利政黨政治之發展及其特性」,問題與研究,33卷9期,頁69。
張台麟,民國85年9月,「瑞士的公民投票:理論與實踐」,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9期,39-48。
張正修,民國88年4月版,「公民投票法、誰是誰非」,收錄於陳隆志主編,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台北:前衛出版社,頁158-59
張正修,民國83年7月31日,「從民主政治理念談公民投票」,中國比較法學會學報,第15輯,471-558。
畢英賢,民國80年5月10日,「蘇聯的公民投票與新聯邦制」,問題與研究,30卷5期,頁1-72。
許宗力,民國88年,「憲法與公民投票-公投的合憲性分析與公投法的建制」,收錄於許宗力,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台北:元照出版社,頁70-71。
郭秋慶,民國85年5月,「西歐公民投票的經驗與借鏡」,美歐月刊,第11卷,第5期,113-122。
陳淳文,民國85年4月,「法國公民投票制度簡介」,憲政時代,第21卷,第4期,85-109。
陳隆志,民國82年10月,「台灣加入聯合國的展望」,律師通訊,第169期,39-46。
喬寶泰,民國63年11月,「直接民權制度之研究」,憲政論壇,第6卷,第20期,9-14。
朝陽,民國78年12月,「論直接民權與間接民權之分際」,憲政評論,第22卷,第5卷,16-19。
湯德宗,民國91年7月,「論直接民主的制度設計」-行政院版「創制複決法草案評析」,收錄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當代公法新論(上),台北:元照出版,頁473
登邑政,民國81年11月1日,「主權何在-盧梭的啟示」,當代,第79期,84-95。
黃克武,民國83年12月1日,「公民投票與盧梭思想-從民主看當時台灣公民投票之論爭」,當代,第104期,116-121。
黃春興,民國86年12月,「聖人作制與民主起源理論」,政治學報,第29期,33-61。
黃昭元,民國88年,「修憲界限理論之檢討」,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台北:月旦出版社,頁179-190。
黃偉峰,民國88年,「由國際經驗看公民投票」,收錄於陳隆志,頁29。
黃錦堂,民國85年7月,「公民投票在我國適用之檢討」,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7期,47-55。
黃懿慧,民國82年8月,「從反核運動看核四構通問題」,理論與政策,第7卷,第4期,86-102。
葉俊榮,民國88年4月,「公民投票在台灣的實踐」,收於陳隆志,頁128-129
葉俊榮,民國79年6月15日,「台灣第一件公民投票案-後勁反五輕『民意調查』觀察報告」,國家政策季刊,第6期,136-141。
葉俊榮,民國81年1月,「『出賣環境權』:從五輕設廠的十五億,『回饋基金』談起」,人文及社會科學,第2卷,第1期,17-34。
葉祖灝,民國73年1月,「瑞士的憲法與政府」,憲政評論,第15卷,第1期,3-4。
董保城,民國90年4月,「創制複決草案與公民投票之探討」,收錄於中國憲法學會,頁5。
齊藤靖夫著,李文龍譯,民國77年9月,「瑞士民主政治理論的開展-直接民主政治之研究」,憲政思潮,第83期。
劉文仕、林昱奇,民國90年4月,「我國公民投票制度之立法取向-以民國九十年行政院版『創制複決法』草案為中心」,收錄於中國憲法學會,頁Ⅲ-5。
劉惠林,民國63年5月,「英國工黨政府的前途」,東方雜誌,復刊七卷11期,頁44。
劉惠林,民國64年11月12月,「複決在英國法律上的地位及其後果」,東方雜誌,復刊九卷5期及6期,頁42-44。
鄭竹君,民國85年12月,「日本居民的直接參政-由日本地方自治法的觀點來討論」,文化大學日本研究學報,第1卷,頁119-129。
鄧志松譯,民國79年9月,「複決權的理論」,憲政思潮,第90期,121-129。
謝復生,民國85年7月,「公民投票:主權在民的體現或民粹主義濫用」,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7期,38-46。
蘇永欽,民國83年,「兩德統一的憲法問題」,收錄於蘇氏走向憲政主義,台北:月旦出版,頁68-69。
蘇永欽,民國90年4月,「創制複決與諮詢性公投-從民主理論與憲法的角度探討」,收錄於中國憲法學會,從憲法的觀點看公民投票學術研究會,台北:政治大學法學院公法學研究中心,頁Ⅱ-16。

四、學位論文
何政光,民國83年6月,我國公民投票法制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棟榤,民國84年,公民投票法制之憲法許容性暨法政策分析-以全國性公民投票為中心。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欣怡,民國81年,後勁反五輕運動研究。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士陽,民國80年6月,演進觀點的政策執行研究-五輕建廠個案分析。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玉崑,民國83年7月,民主轉型過程中政策參與互動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博文,民國78年6月,核能發電與政策分析-以我國核能發電政策為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錦鳳,民國72年6月,一九七五年英國是否繼續留在歐洲共同體實施公民複決之研究。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昱奇,民國87年6月,公民投票:社會選擇理論之分析。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淳惠,民國81年6月,核能四廠建廠計劃之決策分析過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郝芸生,民國75年6月,國民大會行使創制複決兩權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建中,民國87年7月,公民投票與議會投票之比較研究:以理性抉擇理論分析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威逅,民國84年7月,公共政策變遷與發展:以核四興建為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永芳,民國88年6月,公民投票與民主政治之發展:我國實施公民投票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賈宛鈺,民國82年6月,波多黎各公民自決議案之研究。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塗志葆,民國84年5月,政策制定過程中的民意-概念性分析。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文永,民國80年6月,核四廠決策過程之研究-效用模式分析。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彥廷,民國85年6月,西方國家公民投票之研究-就法制規範與政治裁量類型析論之。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衛芷言,民國83年6月,公民投票與公民複決概念暨使用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紹成,民國87年6月,從歐洲的經驗探討我國公民投票入憲問題。台北:歐美選舉制度與行為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主辦。

五、報紙
中國時報,民國83年7月4日,版2。
自由時報,民國87年3月22日,版4。
自立晚報,民國87年1月20日,版2。
聯合報,民國83年5月4日,版2。
聯合報,民國83年11月28日,版3。
聯合報,民國86年2月27日,版4。
聯合報,民國86年8月23日,版4。
聯合報,民國87年3月2日,版6。
聯合報,民國87年4月6日,版19。
聯合報,民國90年2月7日,版4。
聯合報,民國90年3月12日,版4。

貳、西文部分
一、文件資料
Black, Henry Campbell. 1990. Black’s Law Dictionary. St. Paul, Minn.: West Publishing Co.
Commission on the Conduct of Referendums (Great Britain). 1996.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the Conduct of Referendums. London: The Commission.
Documentation Centre for Direct Democracy, University of Geneva.
  (http://c2d.ungie. ch)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979. Th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979 book of the year. Chicago: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akley, Lisa and Thomas H. Neale. 1995. Citizen Initiative Proposals Appearing on State Ballots, 1976-1992.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
The Council of State Governments. 1999. The Book of the State 1998-1999. Lexington, KY: The Council of State Government.
The Federal Government of Switzerland, Berne. (http://www.admin.ch)

二、書籍
Acton H. B. ed. 1951. Utilitarianism, Libert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London: Dent and Sons.
Albrow, M. 1970. Bureaucracy. London: Macmillan.
Arblaster, Anthony. 1987. Democracy.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Barber, Benjamin R. 1984. Strong Democracy: 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ew 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ogdanor, Vernon. 1981. The People and the Party System: The Referendum and Electoral Reform in British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ownlie, Ian. 1990. Principles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utler, David and Austin Ranney, eds. 1978. Referendum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actice and Theor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Butler, David and Austin Ranney, eds. 1994. Referendums around the World: The Growing Use of Direct Democrac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Cobban, Alfred. 1951.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ronin, Thomas E. 1989. Direct Democracy: The Politics of Initiative, Referendum and Recall.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ye, Thomas R. 1987.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Farley, Lawrence T. 1986. Plebiscites and Sovereignty: The Crisis of Political Illegitimacy,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Finer, S. E. 1997. The History of Government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Oxford;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x, Paul, ed. 1966. Politics: Canada. Toronto: McGraw-Hill.
Gallagher, Michael and Pier Vincenzo Uleri. eds. 1996. The Referendum Experience in Europ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Hahn, Harlan and Sheldon Kamieniecki. 1987. Referendum Voting: Social Statue and Policy Preferences.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Hannum, Hurst. 1990. Autonomy, Sovereignty, and Self-Determination: the accommodation of conflicting rights.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Held, David. 1987. Models of Democrac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ine, David. 1993. Governing Italy: The Politics of Bargained Plural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bach, Kris W. 1993. The Referendum: Direct Democracy in Switzerland. Aldershot: Dartmouth, 1993.
Lehning, Percy B, ed. 1998. Theories of Secessio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Leonardi, Robert and Piergiorgio Corbetta, eds. 1989. Italian Politics: A Review. London: Frances Printer.
Lijphart, A. 1984. Democracies: Patterns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sus Government in Twenty-One Countr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ijphart, Arend. 1999. Patterns of Democracy:Government Forms and Performance in Thirty-Six Countries.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Link, Arthur S. 1954. Woodrow Wilson and the Progressive Era.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agleby, David B. 1984. Direct Legislation: Voting on Ballot Propos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ridham, Geoffrey. 1988. Political Parties and Coalitional Behaviour in Italy. New York: Routledge.
Ranney, Austin, ed. 1981. The Referendum Device. Washington, D.C.: AEI Press.
Rourke, John T., Richard P. Hiskes, and Cyrus Ernesto Zirakzadeh. 1992. Direct Democracy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Schmidt, David D. 1989. Citizen Lawmakers: The Ballot Initiative Revolution.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Schumpeter, J. 1976.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London: Allen and Unwin.
Setälä, Maija. 1999. Referendums and Democratic Government: Normative Theory and the Analysis of Institution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Suksi, Markku. 1993. Bringing in the People: A Comparison of Constitutional Forms and Practices of the Referendum. Dordrecht; Boston: Martinus Nijhoft.
Weber, Max. 1978. Economy and Social.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Zimmerman, Joseph F. 1986.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Populism Revived. New York: Praeger.
Zimmerman, Joseph F. 1999. The initiative: citizen law-making. Westport, Conn.: Praeger.

三、期刊、論文
Aubert, Jean-Francois. 1978. “Switzerland.” in David Butler and Austin Ranney (eds.), Referendum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actice and Theor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pp.39-65.
Balsom, Denis. 1996. “The United Kingdom: constitutional pragmatism and the adoption of the referendum.” in Michael Gallegher and Pier Vincenzo Uleri(eds.), The Referendum Experience in Europ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p.209-25.
Beran, Harry 1998, “A democratic theory of political self-determination for a new world order.” in Percy B. Lehning(eds.), Theories of Secessio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pp.32-60.
Bogdanor, V. 1989. “Direct Elections,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Electoral Studies, Vol.18, No.3, pp.205-16.
Bogdanor, Vernon. 1980, “The 40 Percent Rule.” Parliamentary Affairs, Vol.33.No.1, pp.249-63.
Bogdanor, Vernon. 1981. “Referendums and Separatism II.” in Austin Ranney(eds.), The Referendum Device. Washington, D.C.: AEI Press. pp.143-70.
Bogdanor, Vernon. 1994. “Western Europe.” in David Butler and Austin Ranney(eds.), Referendums around the World: The Growing Use of Direct Democrac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pp.24-88.
Borre, O. 1986. “The Danish Referendum on the EC Common Act.” Electoral Studies, Vol.5,No.2,pp.189-93.
Brady, Henry E. and Cynthia S. Kaplan. 1994.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n David Butler and Austin Ranney (eds), pp.174-217
Brodsky, D. M. and E. Thompson. 1993, “Ethos, Public Choice, and Referendum Voting.”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Vol.74, No.2, pp.286-99.
Buchanan, Allen. 1998.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dimension of secession.” in Percy B. Lehning, pp.227-57.
Burgess, Michael. 1993. “Constitutional Reform in Canada and the 1992 Referendum.” Parliamentary Affairs, Vol.46, No.3, pp.363-79.
Butler, David. 1978. “United Kingdom.” in Butler and Ranney, pp.211-20.
Criddle, B. 1993. “The French Referendum on the Maastricht Treaty September 1992.” Parliamentary Affairs, Vol.46, No.2,pp.228-38
Dahl, R. A. 1991. “Democracy, Majority-Rule, and Gorbachev Referendum.” Dissent, Vol.38,No.4, pp.491-96.
Dion, Stephane. 1993. “The Quebec Challenge to Canadian Unity”, Political Socience & Politics, Vol.16, No.1, pp38-43.
Dreyfus, F. G. 1993. “Letter from France After the Referendum of 20 September.”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Vol.28,No.1, pp.83-86.
Dyke, D. 1993. “Russia Economy After the Referendum.” World Today, Vol.49,No.7, pp.122-123.
Frey, Bruno S. 1992. “Efficiency and Democratic Political Organisation: The Case for the Referendum.”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Vol.12, No.3, pp.209-222.
Gazey, Penelope J. 1971. “Direct Democracy: A Study of the U.S. Referedum.” Parliamentary Affairs, pp.123-139.
Gorden, James D. and David B. Magleby. 1989. “Pre-election Judical Review of Initiatives and Referendums.” Notre Dame Law Review, Vol.64, pp.313-34.
Granberg, D. and Holmberg, S. 1986. “Preference, Expectations, and Voting in Sweden’s Referendum on Nuclear Power.”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Vol.67,No.2, pp.379-392.
Hoekstra, P. 1994. “The Case for a National Referendum.” Policy Review, Vol.69, pp.83-86.
Jockel, Joseph T. 1995. “On Watching, from across the Border, the Canadian Game of Chicken.” The ANNALS, Vol.538, pp.16-26.
Johnson, Nevil. 1981. “Types of Referendum.” in Ranney, pp.19-45.
Johnstone, Richard. 1993. “An Inverted Logroll: The Charlottetown Accrod and the Referendum.”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 Vol.16, No.1, pp.43-48.
King, Anthorny. 1981. “Referendums and the European Community.”in Ranney, pp.113-37.
Kobach, Kris. W. 1993.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wiss Direct Democracy.” Electoral Studies, Vol.12, No.4, pp.342-65.
Kobach, Kris W. 1994. “Switzerland.” in Bulter and Ranney, pp.98-150.
Lee, Eugene. C. 1988. “Can the British Voter Be Trusted – The Local Referendum and Tax- Reform.” Public Administratin, Vol.40, No.2 pp.165-80.
Lee, Eugene C. 1981.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1778-1978.” in Ranney ed., pp.46-59.
Lijphart, Arend. 1969. “Consociational Democracy.” World Polictics, Vol.21, pp.207-25.
Macmillan, G. 1992. “The Referendum, the Courts and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in Ireland.” Political Studies, Vol.40,No.1, pp.67-78.
Magleby, D. B. 1986. “Legislatures and the Initiative – The Politics of Direct Democracy.” The Journal of State Government, Vol.59, No.1, pp.31-9.
Magleby, David B. 1988. “Taking the Initiative: Direct Legislation and Direct Democracy in the 1980s.”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vol.21, pp.601-2.
Magleby, David. B. 1994. “Direct Legislation in the American States.” in David Butler and Austin Ranney, p.218-55.
McRoberts, Kenneth. 1991. “Canada’s Constitutional Crisis.” Current History, Vol.90, pp.413-414.
Mill, J. S. 1951. “Considerations o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in H. B. Acton (ed.), Utilitarianism, Libert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London: Dent and Sons, pp.217-8.
Morel, Laurence. 1996. “France: towards a less controversial use of the referendum?” in Michael Gallagher and Pier Vincenzo Uleri, (eds.), pp.66-85
Parry, B. E. 1983. “Binding referenda.” Social Policy, Vol.14, pp.33-4.
Price, Charles M. 1975. “The Initiative: A Comparative State Analysis and Reassessment of a Western Phenomenon.”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Vol.28, No.2, pp.246-48.
Ranney, Austin. 1978.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Butler and Ranney (eds.), pp.67-85.
Smith, Gordon. 1975. “The referendum and political change.”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Vol.10, No.3, pp.294-305.
Smith, Thomas B. 1986. “Referendum Politics in Asia.” Asian Survey, Vol.26, No.7, pp.793-814.
Trechsel, Alexander. H. and H. Kriesi. 1996, “Switzerland: the referendum and initiative as a centrepiece of the political system.”in M. Gallagher and Pier Vincezo Uleri, pp.185-208.
Uleri, Pier Vincenzo. 1989. “The 1987 Referenda.” in Robert Leonardi and Piergiorgio Corbetta, eds., Italian Politics: A Review, London: Frances Printer, pp.155-77.
Uleri, Pier Vincenzo. 1996. “Italy: referendums and initiatives from the origins to the crisis of a democratic regime.” in Gallagher and Uleri, pp.106-25.
Wellman, Christopher. 1995. “A defense of self-determination and secession.”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vol.24, no.2, pp.142-71.
White, Stephen and Ronald J. Hill. 1996. “Russia,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the referendum as a flexible political instrument.” in Michael Gallagher and Pier Vincenzo Uleri (eds.), pp.153-78.
Wright, Vincent. 1978. “France.” in Butler and Ranney, pp.139-65.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