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3103-17243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3103-172434
論文名稱
Title
從「貴博尚通」到「疾妄求實」以「興治」為主線
From Gui Bo Shang Tong to Ji Wang Qiu Shi—A Study of Xing Zhi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06-1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07-23
關鍵字
Keywords
理性精神、桓譚、疾虛妄、興治、博通、王充
Wang Chong, Rationalism, Heng Tan, Ji Xu Wang, Xing Zhi, Bo Tong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67 次,被下載 566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6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666 times.
中文摘要
讖緯思想是東漢時期的重心,當讖緯學說與經
學結合而作為東漢的主流思想,同時也激勵批評思
潮的出現。自劉歆以古文經學來抑制今文經學,揚
雄以道法自然來抵抗西漢末的迷信之風後,繼承「
天人感應」說的體系,即遭受懷疑。桓譚是兩漢之
際首位反對官方哲學的士人,在其《新論》中,可
見其對當時崇讖之風的駁斥,繼而提出政論思想,
希冀上位者能賞識,無奈其因上書言事失旨,以導
致終身位不過郎。而後,生處下位的王充更將桓譚
學說發揚光大,秉著「疾虛妄」的精神,對讖緯學
大加撻打。因此本篇論文即以二人所著之書,《新
論》和《論衡》為依據,去探索二人思想脈絡。在
理性精神的啟發及士人傳統的使命感的催促下,以
貴「博通」的觀點來反對博士系統;以斥虛妄的論
點,來抵抗讖緯中荒誕不經的言論,以求達到「興
治」的目的,從而影響至東漢末名法思想,而開出
魏晉老莊自然之道,可見二人的思想影響相當深遠。
Abstract
Integrated with the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s, the Ch’en-wei thoughts posed as the mainstream of East Han’s philosophy studies but the thoughts also aroused different opinions. As early as in the beginning of West Han Dynasty, Liu Shin tried to oppose the studies of Modern Scripts with the studies of Ancient Scripts. Yang Xiong, a great thinker in late West Han Dynasty, tried to suppress the popularity of superstition with the concept of Dao Fa Zi Ran (meaning that Daoism lies in the Nature). In the beginning of East Han Dynasty, Heng Tan is the first thinker who openly criticized the official philosophy. He wrote “Xing Lun” to declare his opposition against the dominant Ch’en-wei thoughts and also offered suggestions about contemporary politics in the hope of attracting attention from the Emperor and serving the country. However, his suggestions irritated the Emperor instead and he was never promoted to an important position. After Heng Tan, Wang Chong, a thinker not in any official post, carried forward Heng’s thoughts an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Ji Xu Wang (meaning to criticize the untrue), lashed even more strongly against the Ch’en-wei thoughts.

This thesis is an attempt to analyze Heng’s and Wang’s thoughts based on their books, “Xing Lun” and “Lun Heng.” It is found that both of them, enlightened by rationalism and spurred by the sense of mission as orthodox scholars, tried to fight against the contemporary Boshi system on the basis of Bo Tong (meaning comprehensive studies), to criticize the ridiculousness of the Ch’en-wei thoughts by manifesting the principle of Ji Xu Wang and finally to achieve the ideal of Xing Zhi (meaning to criticize the untrue and to serve the country with one’s thoughts). Both Heng and Wang cast a deep influence on the Ming-Fa thoughts at the end of East Han Dynasty and gave birth to the following Naturalism. Their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ilosophy can be clearly seen hereb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方法……………………………………………………………………………4
第四節 研究範圍……………………………………………………………………………5

第二章 東漢學風與士風的趨向…………………………………………………11
第一節 讖緯思想的演革……………………………………………………………………12
一 讖緯的名義……………………………………………………………………………12
二 讖緯的起源與影響……………………………………………………………………16
第二節 東漢官方哲學的形成………………………………………………………………19
一 興與亂的先導…………………………………………………………………………20
二 以讖緯學領導政權……………………………………………………………………22
三 皇權與正統經學的結合………………………………………………………………26
四 崇尚利祿的士風………………………………………………………………………29
第三節 東漢批判思潮的出現………………………………………………………………34
一 道家思想的復興………………………………………………………………………35
二 東漢諸子的自覺………………………………………………………………………39
三 今古文經之爭所呈現的意涵…………………………………………………………43
第四節 小結…………………………………………………………………………………45

第三章 東漢主流思想下的異端─桓譚與王充…………………………………47
第一節 桓譚和王充生長背景的剖析………………………………………………………47
一 嚴峻的時代課題………………………………………………………………………48
二 信古文為反讖發端……………………………………………………………………53
三 崇「自然之道」為基…………………………………………………………………58
第二節 桓譚和王充「興治」觀念的表現…………………………………………………63
一 貴博尚通………………………………………………………………………………64
二 通經致用………………………………………………………………………………69
三 罷虛黜蔽………………………………………………………………………………71
第三節 桓譚和王充的思想核心……………………………………………………………76
一 以元氣自然說為天論的基礎…………………………………………………………76
二 由形亡神滅論發展到無鬼神觀………………………………………………………80
三 雜揉王霸的政治思想…………………………………………………………………84
第四節 小結…………………………………………………………………………………91

第四章 桓譚和王充理性思潮的開展……………………………………………93
第一節 先秦天人關係的演變………………………………………………………………93
一 神性義的天……………………………………………………………………………94
二 道德義的天……………………………………………………………………………94
三 自然義的天……………………………………………………………………………95
第二節 漢代對天的闡釋……………………………………………………………………97
一 官方哲學的代表─天人感應說………………………………………………………98
二 異端學說的出現─反天人感應說……………………………………………………100
第三節 桓譚和王充對讖緯神學的反動……………………………………………………105
一 自主偶發天道觀的發現………………………………………………………………106
二 長生不老說的否定……………………………………………………………………119
三 鬼神迷信及符命說的駁斥……………………………………………………………123
第四節 桓譚和王充理性精神的影響………………………………………………………130
一 開啟東漢社會批評思潮………………………………………………………………132
二 導致魏晉自然名教之辨的出現………………………………………………………137
三 奠定科學的發展………………………………………………………………………141
第五節 小結…………………………………………………………………………………143

第五章 結 論─以「興治」為主線………………………………………………146

重要參考書目及期刊論文…………………………………………………………15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重要參考書目]
(一) 古籍(依時代先後)
周易(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版
論語(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版
老子 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版
莊子 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版
荀子 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版
韓非子 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版
呂氏春秋 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版
劉安 漢高誘注 淮南子 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版
董仲舒 楊家駱主編 春秋繁露 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版
司馬遷 瀧川龜太郎 史記會注考證 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9月版
揚雄 晉范望注 太玄經 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揚雄 晉李軌注 法言 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11月版
桓譚 清嚴可均校輯 新論 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版
王充 論衡 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版
班固 楊家駱主編 漢書 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11月版
班固 清陳立疏證 白虎通疏證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10月版
王符 潛夫論 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版
范曄 唐李賢等注 後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版
劉勰 周振甫注 文心雕龍譯注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6月版
蕭統 昭明文選 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12月版
魏徵 群書治要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版
紀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9月版
皮錫瑞 周予同注 經學歷史 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9月版

(二) 近代專書著述(依姓氏筆劃)

J.P.蒂洛 哲學─理論與實踐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8月版
于迎春 秦漢士史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0年11月版
于迎春 漢代文人與文學觀念的演進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版
王怡心 中國宗教思想大綱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2月版
王夢鷗 鄒衍遺說考 臺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王先謙 荀子集解 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版
王葆玹 老莊學新探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5月版
王歩貴 神秘文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1月版
王仁祥 先秦兩漢的隱逸 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1995年版
牙含章、王友三 中國無神論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王處輝 中國社會思想史(上)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版
北京大學哲學系編寫 中國哲學史(上冊) 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0年3月版
北京大學歷史系論衡注釋小組 論衡注釋 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9年版
田鳳台 王充思想析論 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版
安居香山 緯書與中國神秘思想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6版
牟宗三 中國哲學思想論集 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版
牟宗三 才性與玄理 臺北:學生書局,1975年11月版
任繼愈 中國哲學史(二)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朱順天 中國古代宗教初探 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朱榮智 兩漢文學理論之研究 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12月版
李約瑟 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二)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
李約瑟 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三)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版
李約瑟 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版
呂凱 魏晉玄學析評 臺北:世紀書局,1980年7月版
呂凱 鄭玄之讖緯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呂錫琛 道家、方士與王朝政治 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李漢三 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 臺北:鐘鼎文化公司,1967年5月版
李澤厚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9月版
李維武 王充與中國文化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沈剛伯 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 臺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李道顯 王充之文學批評及其影響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6月版
李立 文化嬗變與漢代自然神話演變 汕頭:汕頭大學出版,2000年1月版
李杜 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 臺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5月版
林麗雪 王充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版
林耀曾 中國哲學論叢(二) 臺北:學海出版社,1976年版
林麗娥 先秦齊學考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2月版
林劍鳴 秦漢史(上)(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周紹賢 漢代哲學 臺北:中華書局,1983年2月版
周桂鈿 中國歷代思想史(秦漢卷)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金春峰 漢代思想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胡適 王充的論衡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11月版
胡適 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篇 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版
侯外廬 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版
侯外廬 漢代社會與漢代思想 香港:嵩華出版社,1978年7月版
祝瑞開 兩漢思想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
祝瑞開 秦漢文化和華夏傳統 上海:學林出版社,1993年9月版
孫人和 論衡舉正 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版
孫廣德 先秦兩漢五行說的政治思想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6月版
孫筱 兩漢經學與社會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2年10月版
韋政通 中國哲學思想批判 臺北:水牛出版社,1981年版
韋政通 中國思想史(上) 臺北:水牛出版社,1998年2月12版夏甄陶 中國認識論思想史稿(上卷)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容肇祖 魏晉的自然主義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版
徐復觀 兩漢思想史 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 臺北:學生書局,1979年2月版
袁濟喜 兩漢精神世界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3月版
馮玉珍 理性的悲哀與歡樂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版
陶建國 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版
崔瑞德 劍橋中國秦漢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2年2月版
章炳麟 國故論衡 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版
莫伯驥 五十萬卷樓群書跋文 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梁啟超 民國叢書-古史辨(第四冊) 上海:上海書局,1992年版
陶希聖 中國政治思想史(第四編) 臺北:中華出版社,1948年版
陳鼓應 老子今註今譯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3月版
陳鼓應 莊子今註今譯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11月版
陳麗桂 中國歷代思想家•王充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
陳拱 王充思想評論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陳福濱 揚雄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3月版
陳啟雲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1年2月版
許結 漢代文學思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1990年12月版
張豈之 中國儒學思想史 臺北:水牛出版社,1996年3月版
張立文 氣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張運華 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 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張覺 荀子譯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湯其領 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史研究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一)(二) 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版
馮友蘭 中國思想史 臺北:臺大哲學系出版,1963年版
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增訂本) 臺北:藍燈文化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馮耀明 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 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89年9月版
項退結 中國哲學之路 臺北:東大書局,1991年版
渡邊秀方 中國哲學史概論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黃暉 論衡校釋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
黃公偉 中國哲學史 臺北:帕米爾書店,1966年版
黃雲生 王充評傳 高雄:三信出版社,1975年6月版
黃開國 一位玄靜的儒學倫理大師 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11月版
賀昌群 魏晉清談思想初論 臺北:文理出版社,1977年4月版
賀凌虛 西漢政治思想論集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88年1月版
賀凌虛 東漢政治思想論集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8月版
陰法魯 中國古代文化史(三)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葛承雍 儒生、儒臣、儒君 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2月版
葛兆光 中國思想史第一卷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版
楊憲邦 中國哲學通史第二卷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楊慧傑 天人關係論 臺北:水牛圖書公司,1989年6月版
楊朝明 儒家文化面面觀 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9月版
楊東晨 東漢興亡史 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楊緒敏 中國辨偽學史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版
董俊彥 桓譚研究 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8月版
董俊彥 桓子新論研究 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9月版
雷立柏(Leopold Leeb) 張衡,科學與宗教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趙雅博 哲學問題研究(上下) 臺北:國立編譯館,1990年8月版
熊鐵基 漢唐文化史 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熊鐵基 秦漢新道家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版
翦伯贊 秦漢史 香港:中國圖書刊行社,1984年9月版
劉述先 中西哲學論文集 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6月版
劉培育 中國古代哲學精華 蘭州:甘肅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劉盼遂 論衡集解 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版
劉修明 從崩潰到中興─兩漢的歷史轉折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劉厚琴 儒學與漢代社會 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版
劉若愚 中國文學理論 臺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趙紀彬 中國哲學思想 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版
蔡尚思 中國思想研究法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6月版
滕守堯 中國懷疑論傳統 瀋陽:遼寧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3月版
蔣祖怡 王充卷 河南:中州書畫社,1983年版
錢穆 中國思想史 臺北:學生書局,1985年11月版
錢穆 秦漢史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10月版
錢穆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8月版
錢穆 國學概論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
蕭公權 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下) 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版
蕭登福 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8月版
謝无量 王充哲學 臺北:文星出版社,1964年版
謝无量 中國哲學史 臺北:中華書局,1980年版
鄺士元 中國學術思想史 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1月版
鄺芷人 陰陽五行及其體系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韓復智 兩漢的經濟思想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7月版
韓養民 秦漢文化史 臺北:里仁書局,1986年10月版
韓敬 法言全譯 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9月版
聶石樵 先秦兩漢文學史稿(兩漢卷)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瞿兌之 漢代風俗制度史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3月版
羅根澤 中國文學批評史 臺北:學海出版社,1990年2月版
羅光 中國哲學思想史─兩漢南北朝篇 臺北:學生書局,1978年版
蘇淵雷 中國思想文化論稿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89年3月版
顧頡剛 民國叢書-古史辨(第五冊) 上海:上海書局,1992年版
顧頡剛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 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版
顧易生 蔣凡 先秦兩漢文學批評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4月版
鍾肇鵬 讖緯論略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版
鍾肇鵬、周桂鈿 桓譚王充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版
龐天佑 秦漢歷史哲學思想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3月版
龔鵬程 思想與文化 臺北:業強出版社,1986年4月版
龔鵬程 漢代思潮 嘉義:南華大學出版,1999年8月版

[重要參考期刊論文]

(三) 期刊(依姓氏筆劃)

丁毅華 試論東漢初年統治集團政治思想演化的特點 秦漢思想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2002年10月
田鳳台 王充之天道與鬼神觀 孔孟月刊,1982年,第20卷第5期
余江 讖緯與兩漢經學 殷都學報,2001年,第2期
汪廷奎 桓譚及其作品資料補輯 淮北煤師院學報,1983年,第3期
周桂鈿 王充天論 求索,1983年,第5期
徐道鄰 王充論 東海學報,1961年,第3卷第1期
馬亮寬 略論漢中期的儒學與儒生 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3期
陶希聖 王充論衡 中央月刊,1972年,第4卷第6期
陶希聖 揚雄論道 食貨月刊,1981年,第10卷第10期
張京華 論秦漢政治思想之嬗替 洛陽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2年,第五期
張強 帝王思維與陰陽五行思維模式──兼及秦漢神學政治 晉陽學刊,2001年,第8期
張強 論西漢前期的天人思想 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4期
張宏洪 論王充對屈原思想的完成 寧波大學學報,2002年12月,第15卷
第4期
張俊峰 讖緯與東漢思潮略論議 河北學刊,2001年,第21卷第3期
陳玉璟 關於桓譚思想的幾個問題 師大學報,1982年,第1期
陳槃 讖緯命名及其相關諸問題中研院史語所集刊,1950年─1959年,第21本
陳槃 讖緯釋名 中研院史語所集刊,1943年─1948年,第11本
陳槃 讖緯溯原上 中研院史語所集刊,1943年─1948年,第11本
陳槃 秦漢間之所謂「符應」論略 中研院史語所集刊,1943年─1948年,
第16本
陳槃 戰國秦漢間方士考論 中研院史語所集刊,1943年─1948年,第17本
陳麗桂 王充自然思想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集刊,1974年,第19期
陳靜 試論王充對天人感應的批判 哲學研究,1993年,第11期
寇養厚 東漢中後期的今古文經學之爭及其盛衰變化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年4月,第2期
寇養厚 西漢末期與東漢初期的今古文經學之爭 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年,第17卷第3期
梁錫鋒 漢元帝與經學 鄭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35卷第5期
程發軔 漢代經學復興 孔孟學報,第14期
問永寧 從《大玄》看揚雄的人性論思想 周易研究,2002年,第4期
馮達文 理性的界限─先秦兩漢思想轉型提供的啟示 學術研究,2002年,第五期
黃開國 論揚雄哲學的玄範疇 社會科學研究,1990年
黃開國 論漢代讖緯神學 中國哲學史研究,1994年,第1期
鄔昆如 東漢社會哲學之研究 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編號H-75-001
楊權 論兩漢章句之學的讖緯化 現代哲學,2002年,第4期
葉幼明 揚雄的“玄”是一個唯物主義命題 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第26卷第4期
詹哲裕 兩漢經學時期「儒學法家化」之探析 復興崗學報,1995年,54期
劉培育 東漢後期思想家對古代名辨學的貢獻 師大學報,1990年
劉曉東 漢代黃老之學到老莊之學的演變 山東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6期
鄭萬耕 嚴君平哲學思想述略 師範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
鄭萬耕 論兩漢唯物主義宇宙形成論之發展 師範大學學報,1986年
魯文 東漢王充的懷疑精神 臺北圖書館館刊,1965年,第2期
謝豐泰 兩漢時期的宇宙結構理論及其哲學的關係 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
韓敬 東漢時期思想變遷略論 孔子研究,1991年,第3期
龔鵬程 中國古代的宗教與神話 孔孟月刊,第24卷第11期

(四) 論文(依姓氏筆劃)

李周龍 揚雄學案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79年
林麗雪 漢代天人合一思想研究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3年
吳銘遠 東漢王充天人思想研究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66年
夏長樸 兩漢儒學研究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4年
張蓓蓓 東漢士風及其轉變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8年
張子良 先秦儒家天人思想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0年
陳郁芬 東漢讖緯與政治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7年
許時珍 揚雄桓譚的反讖緯神道思想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黎惟東 桓譚形神思想的研究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年
劉瀚平 東漢儒學與東漢風俗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3年
盧瑞鍾 先秦天道觀念之研究 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4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