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3109-11132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3109-111328
論文名稱
Title
金聖嘆杜甫詩學的闡釋系統研究
A Study of Chin Sheng-Tan’s Hermeneutics on Du Fu's Poetic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06-1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07-23
關鍵字
Keywords
金聖嘆、杜甫詩學、分解、闡釋、《唱經堂杜詩解》、以文評詩
Hermeneutics, Du Fu's Poetics, Chin Sheng-T’an, Caesura, poetic comment in prose styl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57 次,被下載 214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5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143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主要討論明末清初之際的文學評論家金聖嘆如何透過分解杜甫詩的評點活動,建立詩學闡釋系統。金聖嘆於唐代詩人中最推尊杜甫,而其七律體裁的創作更符合其美學期待的經典範式,他提出分解法來解釋杜詩,關注杜甫詩題與詩句內容連結,將一首詩進行細讀與分解,並以詩題作一引導,將詩從大至小有「章法、句法、字法」的三層解釋結構。

本文由清初杜詩學的背景談起,從時代背景中看「他者解釋」(other interpretation),即是清初諸位大家對杜詩「詩史」觀的看法,再比較金聖嘆的詩學解釋在同代批評中的定位。其次進一步看金聖嘆「自我解釋」(self interpretation)的問題:即是金聖嘆是怎樣的一個讀者與解釋者?對於詩文的閱讀法及視界(horizon)有何文學思想背景,而批評模式是如何嚴格地應用到作品分析上去的?明瞭金聖嘆的文學批評觀後,再進入他以分解法來解釋杜詩系統架構,透過分解法,我們可從讀者、作者、作品與解釋者四個層面的不同角度,探討其詩學解釋的具體操作是否得當,是否能追出杜甫作詩的當時神理情態,或者有過度詮釋(over-reading)的嫌疑,並為金聖嘆的詩學闡釋系統的效用性做一個結論。
Abstract
The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hermeneutic system on Du Fu’s poetics, which was established after close analysis of Du Fu’s poetry by a literary critic Chin Sheng-Tang (the end of the Ming and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ies).Among all Tang poets Chin Sheng-Tang admired Du Fu the most for his poetics of seven line stanzas, which was viewed by Chin Sheng-Tang as an epitome of high aesthetical value and poetical canon. The critic proposed a method of decompositional analysis for studying Du Fu’s poetry: he saw the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the title of the poem and it’s content, and then decomposed the poem into small pieces, conducting close reading, so that the poem was seen as having three level structure from bigger to smaller ‘the level of passages, sentences and characters’.

First, we start with looking at ‘other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describing trend of hermeneutics on Du Fu’s poetics prevailing during that period of time, pointing out what was the main opinion of the literary critics, and comparing it with the one of Chin Sheng-Tang’s, and looking at his status among the circles of literary critics.
Then we discuss the Chin Sheng-Tang ‘s ‘self interpretation’ , explaining what kind of reader and critic he was. After that we provide the review of poetry reading methods and horizon in literary criticism, explaining how to use the method in literary analysis. After Chin Sheng-Tang’s method of literary criticism becomes clear to us, we look how his caesura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structure of Du Fu’s poetry. Through the caesura analysis we use reader’s, author’s and literary works point of view to find out whether this method is appropriate and whether it can reveal the spirit of that age or is it simply an over-reading. In the end we provide the conclusion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hermeneutic system, proposed by Chin Sheng-Tang.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目的…………………………………………………… 1
一、歷來金聖嘆研究概觀……………………………………………… 1
二、金聖嘆詩學研究範疇……………………………………………… 2
三、研究目的…………………………………………………………… 5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 7
一、金聖嘆「尊杜」與「分解」之因………………………………… 7
二、詩學解釋學概述…………………………………………………… 9
三、擬構金聖嘆詩學闡釋系統………………………………………… 13
四、研究進程…………………………………………………………… 15
第三節 歷來研究文獻檢討 ………………………………………………… 17
一、金聖嘆詩學研究現況……………………………………………… 18
二、清初杜詩學研究現況與金聖嘆…………………………………… 20

第二章 清初杜詩學與金聖嘆

第一節 『詩史』與清初杜詩學 ……………………………………………23
一、「詩史」概說 ………………………………………………………23
二、清代杜詩文獻整理概觀 ……………………………………………25
三、清初對「詩史」的再探討 …………………………………………27
第二節 『學杜』與『尊君』之風……………………………………………31
一、學杜與尊君思想 ……………………………………………………31
二、尊君說的省思 ………………………………………………………33
第三節 『以意逆志』:詮釋杜詩的兩種進路 ………………………………35
一、 清初「以意逆志」詮釋杜詩概況 ………………………………35
二、 金聖嘆詮釋杜詩的特色 ……………………………………………36
第四節 金聖嘆的杜詩「分解」說 …………………………………………39
一、金聖嘆評文之途 ……………………………………………………39
二、金聖嘆分解之「律」 ………………………………………………43


第三章 金聖嘆的詩文解釋觀
第一節 「移情作用」與「率性意識」………………………………………48
一、「同一心境」與「移情說」…………………………………………48
二、「率性意志」與童心說 ……………………………………………51
第二節 借鏡史傳的評點意識 ……………………………………………53
第三節 「詩文同法」的批評範式……………………………………………56
一、「詩文同法」的評點結構……………………………………………56
二、金聖嘆評點活動與八股文的承繼 …………………………………58
三、八股範式的突破 ……………………………………………………59
第四節 融通儒釋道三家的評點思維 ………………………………………63
一、「忠恕說」與格物 …………………………………………………63
二、「動心說」與「因緣生法」…………………………………………64
三、佛道「三境」層次化用 …………………………………………66

第四章 金聖嘆詩學閱讀觀

第一節 理想讀者與讀法 ……………………………………………………69
一、 理想讀者類型 ………………………………………………………69
二、理想閱讀心態 ………………………………………………………71
三、分解法運用於閱讀的理念 …………………………………………73
第二節 詩題為主的主題閱讀 ………………………………………………77
一、以詩補題 ……………………………………………………………78
二、以題補詩 ……………………………………………………………79
三、詩非全題 ……………………………………………………………79
四、題非全詩 ……………………………………………………………80
五、盡題出已意 …………………………………………………………81
六、詩上安題 ……………………………………………………………81
七、原題法 ……………………………………………………………82
八、換題不換詩 …………………………………………………………83
九、小題大作與其他 ……………………………………………………84
十、「以意逆志」的互文解釋運用 ……………………………………85
十一、連章詩的分解運用 ………………………………………………87
第三節 分解為輔的架構閱讀 ………………………………………………90
一、章法的運用 …………………………………………………………93二、句法的運用 …………………………………………………………95
三、字法的運用 …………………………………………………………98
第四節 『三境說』的鑑賞層次 …………………………………………100

第五章 金聖嘆詩學創作觀

第一節 理想作者……………………………………………………………105
第二節 理想律詩美典架構…………………………………………………109
一、首聯作法……………………………………………………………111
二、頷聯作法……………………………………………………………112
三、頸聯作法……………………………………………………………114
四、尾聯作法……………………………………………………………117

第六章 金聖嘆分解法之得失

第一節 分解的效用與侷限性………………………………………………119
第二節 分解的過度詮釋……………………………………………………124
一、 崇杜抑李 …………………………………………………………125
二、深文曲解 …………………………………………………………126
三、因文生事 …………………………………………………………128
第三節 分解的形式問題……………………………………………………129

第七章 結論 ………………………………………………………………131
參考書目 ……………………………………………………………………13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依時代順序與姓氏筆劃遞增排列)
一、古籍文獻

﹝漢﹞劉安撰,熊禮匯注釋:《淮南子》,台北:三民出版社,1997.5,初版1刷。
﹝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注,﹝清﹞陳浩等考證:《後漢書》,台北:台
灣商務書局,1983.5,初版1刷。
﹝南朝•宋﹞劉義慶編撰,柳士鎮、劉開樺譯注,《世說新語》,台北:古籍出版
社,1997年10月,1版1刷。
﹝唐﹞杜甫撰,﹝清﹞仇兆鰲注:《杜詩詳註》,台北:漢京文化出版社,1984
年3月,初版1刷。
﹝唐﹞孟棨著:《本事詩》《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年,初版1刷。
﹝五代•宋﹞永明延壽禪師著,潘桂明釋譯:《宗鏡錄》,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
年8月,初版1刷。
﹝宋﹞李復著:《淗水集》,《四庫全書》第1121冊,台北 : 臺灣商務, 1983
﹝宋﹞蘇軾著:《蘇東坡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11月,初版1刷。
﹝宋﹞郭茂倩輯:《樂府詩集》,《四庫全書薈要》集部,第473冊,臺北:
世界書局,1988年月,1版1刷。
﹝明﹞李贄:《焚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5月,1版1刷。
﹝明﹞凌蒙初作,嚴敦易校注:《初刻拍案驚奇》,台北:光復書局,1998年6
月,初版1刷。
﹝明﹞馮夢龍作,陳邇冬、郭雋杰校注:《警世通言》,台北:光復書局,1998
年8月,初版1刷。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2
月,初版2刷。
〔清〕錢謙益:《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1
刷。
﹝清﹞王士禎:《師友詩傳錄》,王夫之等撰《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6月,1版1刷。
﹝清﹞金聖嘆著,曹方人、周錫山標點,《金聖嘆全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
年3月,初版1刷。
﹝清﹞徐增著,《而庵詩話》,《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9月,初版1刷。
﹝清﹞黃宗羲:〈姚江逸詩序〉,《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年。
﹝清﹞佚名:《辛丑紀聞》,《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1
版1刷。
﹝清﹞施閏章:《施愚山集》第一冊,安徽:黃山書社,1992年11月,1版1刷。
﹝清﹞黃 生著,徐定祥點校:《杜詩說》,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初版1刷。
﹝清﹞魏 禧著:《魏叔子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1版1刷。
﹝清﹞葉 燮撰:《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1刷。
﹝清﹞朱彝尊撰,《曝書亭集》,台北:世界書局,1989年4月,2版1刷。
﹝清﹞屈大均撰:《翁山文鈔》,《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 出版社,1989
年,1版1刷。
﹝清﹞王漁洋撰,郭紹虞主編、張宗袡纂集,戴鴻森校點:《帶經堂詩話》,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11月,初版1刷。
﹝清﹞廖燕:《金聖嘆先生傳》,林子雄、林慶彰編:《二十七松堂文集》,台北:
中央研究院出版,1995年6月,初版1刷。
﹝清﹞沈日霖撰:《晉人塵》,《叢書集成續編》第96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
年,初版1刷。
﹝清﹞曹雪芹撰,程偉元排印版,饒彬校訂:《紅樓夢》,台北:三民書局,1972年1月,初版1刷。
﹝清﹞王應奎著:《柳南隨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1版2刷。
﹝清﹞王應奎著:《柳南隨筆——續筆》,台北:中華書局,1983年10月,初版
1刷。
﹝清﹞楊際昌:《國朝詩話》,收錄《清詩話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
年5月,初版1刷。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4年3月,初版1刷。
﹝清﹞馬瑞辰通釋:《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1版1刷。
﹝清﹞丁福保輯:《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初版1刷。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月,初版1刷。


二、專 著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1年11月,初版3刷。
王國維著,干春松、孟彥宏編:《王國維學術經典集》,南昌:江西出版社,1997
年5月,1版2刷。
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北:開明出版社,1973年1月,初版1刷。
王璦玲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上》,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12月,初版1刷。
方孝岳:《中國文學批評》,北京:三聯書店出版 新華書店發行,1986年3月,初版1刷。
李咏吟:《詩學解釋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初版1刷。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5 刷。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重讀石頭記:紅樓夢?堛滷§?與虛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3月,初版2刷。
林 格:《詩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年1月,初版1刷。
周采泉編:《杜集書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初版1刷。
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1月,修訂再版。
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1刷。
胡亞敏:《敍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2刷。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研究論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3月,初版1刷。
陳 洪:《中國小說理論史》,湖南: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初版1刷。
陳平原:《陳平原小說史論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陳登原:《金聖歎傳》,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2月,初版1刷。
陳美朱:《清初杜詩詩意闡釋研究》,台北:漢家出版社,2006年12月,初版1刷。
陳萬益:《金聖嘆的文學批評考述》,台北:精華印書館,1976年6月,初版1
刷。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臺北:中華書局出版社,1983年。
陳慶浩:《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台北:聯經出版社,初版3刷。
胡 適:《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初版1刷。
孫 微:《清代杜詩學史》,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初版1刷。
孫 微:《杜集敘錄》,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10月,初版1刷。
孫 微:《杜詩學研究論稿》,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6月,初版1刷。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初版1刷。
郭玉雯:《紅樓夢淵源論:從神話到明清思想》,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
年10月,初版1刷。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再版。
張 暉:《詩史》,台北:學生書局,2007年3月,初版1刷。
張國光:《水滸與金聖嘆研究》,河南:中洲書畫社,1981年9月,初版1刷。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1
刷。
葉 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出版社,1987年3月,初版1刷。
魯 迅:《南腔北調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初版1刷。
蔡振念:《杜詩唐宋接受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2年,初版1刷。
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傳》,北京:中國書局,1984年,初版1刷。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2年,3版1刷。
錢鍾書:《管錐篇》,台北:書林出版社,1980年8月,初版1刷。
錢 穆:《莊子纂箋》,台北:三民出版社,1962年1月,初版1刷。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台北:台灣書店,1997年3月,初版1刷。
羅宗強:《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概述》第四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論文目錄索引》,
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鍾錫南:《金聖嘆文學批評理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初版1刷。
簡恩定:《清初杜詩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8月,初版1刷。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4月,初版1刷。

三、論文與期刊
(一)學位論文
徐國能 2001 《歷代杜詩詩法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90年博
士論文。
曾守仁 1999 《金聖嘆評點活動研究──擬結構主義的重構與解構》,國立暨南
大學中國語文學系88年碩士論文。
廖淑慧 1991 《金聖歎詩學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80年碩士論文。
蔡志超 2003 《清代杜詩創作理論研究──以古文筆法的考察為限》,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92年博士論文。
(二)期刊論文

丁利榮:〈「詩道性情」與「才子文心」王夫之與金聖歎詩學思想辨析〉,《衡陽師
範學院學報》哲社版,第4期,2008年。
王 峰:〈史傳道統與金聖嘆小說觀〉,《明清小說研究》,1999年3月。
王曉順:〈20世紀金聖嘆小說戲曲理論研究〉,《廣州學術研究》,2001年2月。
王夢鷗:〈本事詩校補考釋前言〉,收入《唐人小說研究三集》,台北:藝文印書
館,1974年。
王家勝:〈金聖歎對杜甫詩歌解讀方法探析──《杜詩解》的再解讀〉,《廊坊師
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6年。
王子寬:〈論金聖歎之唐律分解〉,《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2007年。
王冉冉:〈以論說文文法評點小說結構──金聖歎小說評點的一個本質特徵〉《華
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4年。
方盛良:〈論《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江淮論壇》,第3期,2003年。
周興陸:〈金聖嘆杜詩批解的文學觀透視〉《文學遺產》,第3期,1998年。
周蘭桂:〈《水滸傳》小說主題釋讀的多重困境──《水滸傳》小說主題研究的解
構主義嘗試〉,《湖南社會科學》,2002年5月。
李金松:〈金批水滸傳的批評方法研究〉,《漢學研究》20卷,第2期,2002年
12月。
李金松:〈金聖嘆對小說敘事觀點的探索〉,《國文天地》17卷, 第5期,2001
年10月。
竺洪波:〈金聖嘆與中國敘事學〉,《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4月。
吳子林:〈小說評點知識譜系考察〉,《浙江學刊》,第2期,2001年。
吳子凌:〈對話:金聖嘆的評點與英美新批評〉《浙江社會科學》,第2期,2001
年3月。
吳 華:〈對金聖嘆小說理論的理論探討〉,《文藝理論研究》,第2期,1997年3
月。
吳根友:〈緣起性空說述評〉,《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1月。
吳正嵐:〈華嚴經本原說與金聖嘆的文學思想〉,《東南學術》,2004年1月。
武小新:〈從金批《水滸》看金聖嘆對敘事學的開創性貢獻〉,《甘肅社會科學》,
2005年5月。
胡光波:〈金批唐詩論〉,《湖北師範學院院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9
年。
高友工:〈文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試論「知」與「言」〉,《中外文學》第7卷第
7期,1978年12月。
高友工:〈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上:美感經驗的定義與結構〉,《中外文學》,第7
卷第11期,1979年4月。
高友工:〈律詩的美典〉上,《中外文學》18卷,第3期,1988年8月。
高友工:〈中國語言文字對詩歌的影響〉,《中外文學》,第18卷第5期,1989年
1月。
徐有富:〈論金聖歎對詩的解析〉,《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6
年。
孫 微:〈論清代杜詩學對後世的啟迪〉,《廣西大學學報》28卷,哲社版,第1
期,2006年2月。
陳亞利:〈淺析金批《水滸傳》的敘事學理論〉,《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1
月。
陳 剛:〈金聖嘆的文學接受理論初探──以其戲曲小說評點為例〉,《寧夏社會
科學》, 2005年5月。
陳曉潤:〈簡論明清小說點評與英美新批評〉,《南京學院學報》,2004年1月。
張靜二:〈從結構主義與記號學論律詩的張力〉,《中外文學》,第18卷第9期,
1980年2月。
張 健:《「以文運事」與「因文生事」辯正》,《蘇州大學學報》,第1期,1991
年。
張載軒:〈談金聖嘆的水滸文法〉,《淮陰師專學報》,1986年第3期。
曾凡盛:〈金聖歎詩學理論初探〉,《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2001
年。
崔茂新:〈論小說敘事的詩性架構──以《水滸傳》為例〉,《文學評論》,2002
年3月。
傳述先:〈杜甫三首七言律詩中的對比〉,《中外文學》第1卷,第9期,1973年
2月。
董國炎:〈對中國敘事文學理論的重新認識──金聖嘆文法論綱〉,《山西大學學
報》,第3期,1992年。
趙元領:〈金聖嘆敘事理論的歷史淵源及其歷史地位〉,《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
報》,2002年2月。
劉海燕:〈《水滸傳》續書的敘事重構和接受批評〉,《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
2001年4月。
劉堂春:〈金聖嘆敘事視角論〉,《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4
月。
劉春生:〈金聖嘆小說敘事技法論評述〉,《國際關係學院學報》,1997年3月。
廖棟樑:〈試論孟棨《本事詩》〉,《中外文學》第23卷,第4期,1994年9月。
鄧新華:〈金聖嘆小說戲曲接受理論的基本特色〉,《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2002
年4月。
蔣 寅:〈徐增對金聖歎詩學的繼承和修正〉,《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4期,2006年。
盧 曉:〈黑格爾的理想性格理論與金聖嘆的個性性格理論之比較〉,《黃岡師院
學報》,2004年2月。
韓經太:〈傳統詩史說的闡釋意向〉,《中國社會科學》,第3期,1999年。

四、外文書籍

(希臘)亞里斯多德(Aristotele)著,陳中梅譯註,《詩學》Peri poietikes,台
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3月,初版1刷。
(法)羅蘭•巴特(Barthes, Roland)著,溫晉儀譯,《批評與真實》Critique et
Verite,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3月,1版1刷。
(法)保羅.里克爾(Ricoeur, Paul)著,翁紹軍譯,《惡的象徵》The symbolism of evil,台北:桂冠出版社,1993年7月,初版2刷。
(法)克勞德•李維斯陀(L'evi-Strauss, Claude)著,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Myth and meaning,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1刷。
(法)艾柯(Umberto Eco)和卡勒(Jonathan Culler)等人著作,中譯見王宇根譯,《詮釋與過度詮釋》,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初版1刷。
(德)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夏鎮平譯:《哲學解釋學》,上海:上
海譯文出版社,1994年,初版1刷。
(德)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薛華等譯:《科學時代的理性》,上海: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9月,1版4刷。
(德)恩斯特•卡西爾(Cassirer, Ernst)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
Mythical thought,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3月,1版1 刷
(德)恩斯特•卡西勒(Cassirer, Ernst)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
導引》An essay on man : 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5月,再版1刷。
(德)恩斯特•卡西勒(Cassirer, Ernst)著,于曉等譯,《語言和神話》Sprache und Mythas,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8月,初版1刷。
(德)保羅•田立克(Tillich, Paul)著,魯燕萍譯,《信仰的動力》Dynamics
of faith,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3月,初版1刷。
(日)青木正兒著,楊鐵嬰譯:《清代文學批評史》,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1988年1月,初版1刷。
〔日〕淺見洋二:〈「詩史」說新考〉,《距離與想像──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6月,初版1刷。

David Der-wei Wang, 1985.“Fictional History/Historical Fiction,”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1 March.
Ernst Cassirer, 1979. Symbol, myth, and culture : essays and lectures of Ernst Cassirer, 1935-1945.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Ernst Cassirer, 1979. translated by Ralph Manheim, Prefaced and introduted by Charles W. Hendel, The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Hans-Georg Gadamer, 1975. trans.and edited by Garrett Baren and John Cumming,
Truth and Method .London Sheed & Ward Ltd,pp.269&272, 273&337。
Hayden White, 1978. Topics of Discourse:Essays in Cultural Criticism .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Julia Kristeva, 1971. Desire in Language: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 Leon Roudiez, ed. Oxford:Blackwell,.
Roland Barthes, 1981.“Theory of the Text,”in young Robert, ed, Untying the Text:A post-structures Reader. London:Routledge.
Roland Barthes, 1988. translated by Richard Howard,“The Sequences of Actions”in The Semiotic Challenge. Oxford: Blackwell.
Seymour Ghatman,1978. Story and Discourse: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Comell University Press.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