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3114-22175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3114-221753
論文名稱
Title
學校媒合藝術資源網路平台之研究-以高雄市藝文團體與學校交流平台為例
School Matching Arts Resources on Networking Platform -The Case of “Arts Relationship Mediator”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4-07-2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4-08-23
關鍵字
Keywords
媒合、藝文團體與學校交流平台、藝術教育、網路平台、藝術資源
Arts Education, Mediator, Networking platform, Arts and Humanities Resource Exchange Netwoking platform for Arts Groups and Schools, Arts Resourc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74 次,被下載 6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7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66 times.
中文摘要
網路平台為近二十年之新興趨勢,惟聚焦於藝術資源整合及媒合學校與藝文團體在台灣以及歐美國家仍是一個比較新的課題。本研究主要針對高雄市藝文團體與學校交流平台的建置成為中介者與資源整合與提供者,促使藝文團體與學校媒合現象之探討,其所呈現之概念不同於過去舊有的方式,且對象包含藝文團體、藝術家、企業、學校及公部門,其關係呈現複雜的交互作用,且極少能控制。
  本研究主要之研究對象為已執行過方案的學校計395校次及已申請會員之59個藝文團體。以探索的個案研究法從平台運作的過程中,因著學校現場師資和資源的缺乏與不足,開始初階推廣的網路平台建置,透過網路公開與及時的特性,提供雙方溝通的橋梁,同時進行整合藝術資源資料庫,以提升彼此合作的效率及效益。
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一、在建置歷程方面,平台設置的背景在於改善當前藝術教育面臨的困境;建置的歷程是循序漸進發展的結果;功能設計符合使用者需求。二、在執行的成效上發現,其功能使用大致符合需求,惟少部分仍有討論及修正的空間;執行能達到預期的目標,但彼此關注點略有差異;觸及層面不如預期。三、在未來發展方面,平台確實有其存在的必要與價值;學校與藝文團體需對平台內涵有更正確的認知;資源的內容應具備廣度與深度,並擴大使用對象的範圍。
研究者最後亦針對教育單位、藝文團體、網路平台規劃者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具體建議,期提供未來藝術資源網路平台發展之參考。
Abstract
Networking platform rise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but the relative researches that focus on the art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matchmaking of schools and arts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are rare. This research aims to build Kaohsiung arts groups and school networking platform for integration of the arts resources to promote matchmaking of the arts and cultural groups and schools. Unlike past concepts presented in the old way, the relationship presents a complex interaction among the arts groups, artists, businesses, schools and public sectors, and seems rarely can be controled by anyone.
The investigator of the study includes 395 schools that have applied for the cooperation programe on networking platform and 59 arts groups that have been membership of “Arts Relationship Mediator”-- An Arts and Humanities Resource Exchange Netwoking platform for Arts Groups and Schools in Kaohsuing. From the operation of the process ,this research use the case study method to explore the quo status is for lacking of understanding school-site resources of teachers. Thus, we need to build networking platform to provide a bridge between arts groups and schools.
Through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i.) In the establishment process of “Arts Relationship Mediator”, the networking platform is built to improve the plight of arts education facing; the establishment process of “Arts Relationship Mediator” is gradually; the function of “Arts Relationship Mediator” also meets the users’ needs. ii.)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rts Relationship Mediator”, its function roughly meets the users’ needs, but it is still to amend the implementation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networking platform. iii.) In terms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he networking platform existence worths the value, schools and arts groups need to have more accurate cognition of the networking, the content resources of “Arts Relationship Mediator” should increase the breadth and depth, and to expand the target range.
Finally, this research also have proposed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to provid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rts groups, network platform planners and subsequent researcher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platform.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謝誌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藝術教育的核心理念與推展重點 9
第二節 學校實施藝術教育的現況 15
第三節 藝術教育的資源類型 18
第四節 藝術資源整合及學校需求之關係 22
第五節 媒合藝術資源網路平台之理論基礎 26
第六節 藝術網路平台探討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5
第二節 研究步驟 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及分析 51
第一節 高雄市藝文團體與學校交流平台的建置 51
第二節 高雄市藝文團體與學校交流平台實施成效 80
第三節 高雄市藝文團體與學校交流平台未來的發展 93
第五章 結論及建議 99
第一節 結論 99
第二節 建議 102
參考文獻 107
一、中文部分 107
 二、英文部分 110
 三、附錄
   附錄一、 111
   附錄二、 113
   附錄三、 115
   附錄四、 116
   附錄五、 11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Ohmae, K. (2011)。看不見的新大陸:知識經濟的四大策略(王德玲譯)。台北:天下文化。
王耀球(2004)。網路營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王仕圖、吳慧敏 (2005)。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97-116)。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0)。藝術教育法。取自http://law.moj.gov.tw 。
Abbing, H.(2008)。為什麼藝術家那麼窮?: 打破經濟規則的藝術產業(嚴玲娟譯)。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李宗派(2000)。社會資源的開發與管理。社區發展季刊。89,53-65。
李紹盛(1997)。www之網頁資訊呈現分析—以服務業為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何琦瑜(2004)。行善「有魚」缺乏釣竿-2003 年台灣企業公益調查。天下雜誌,306,136-143。
吳忠衛(2000)。虛擬組織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玫君(2006)。表演藝術之課程發展與行動實踐-從「戲劇課程」出發。課程與教學季刊,9,119-139。
章經綸(2005)。平台式營運模式探討以全球線上信用卡報稅/繳稅交易平台個案研究。國立交通大學高階主管管理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Yin, R. K.(2003)。個案研究設計與方法(周海濤等譯,2012)。台北:五南。
洪秀芬(2009)。高雄市表演藝術團體與國民中小學表演藝術課程合作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凌嵩郎、蓋瑞忠、許天治 (1987)。藝術概論。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涂焜銘(2005)。顧客觀點行銷組合對消費者信任與線上購買行為意圖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徐秀菊、張德勝(2003)。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現況普查與問題分析。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9)。高雄市推動藝術與人文教育四年計畫。未出版,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國民教育輔導團藝術與人文領域(2009)。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國教輔導團98年度藝術與人文領域精進教學計畫。未出版,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國民教育輔導團。
陳議濃(2011)。美國藝術教育的發展與趨勢。南台學報, 36(4),97-112。
陳以亨(2000)。台灣企業贊助藝文現況研究報告。跨世紀國際藝文資訊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瓊花(1995)。藝術概論。台北市:三民。
黃壬來(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台北市:桂冠。
馮意倩(2007)。表演藝術行銷平台專案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取自http://www.edu.tw
教育部(2005)。國民中小學藝術與人文素養指標落實與推廣計畫。取自http:// 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44878。
教育部(2009)。國民中小學加強藝術與人文欣賞教學實施原則。取自http://edu. 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49470。
教育部(2013)。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取自http://www.edu.tw/。
國立藝術教育館(2005)。2005臺灣藝術教育年鑑。取自http://www.media-net. com.tw/search-cgi/query_run.exe
教育部(2013)。教育部補助辦理藝術教育活動實施要點。行政院公報,第019卷第028期,2013年2月。
黃競樺(2006)。藝企合作之研究—消費者對企業與表演藝術團體之反饋效果。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萬海洲(2003)現金卡市場對網際網路與傳統人員之行銷組合重視因素探討,逢甲大學保險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萬麗君(2009)。構建21世纪的創造力—聯合國《藝術教育路線圖》解讀。外國中小學教育,193,1-3。
溫慧玟(2005)。表演藝術產業生態系統初探。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楊千(2007)。策略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華態。
漢寶德(2006)。漢寶德談藝術教育。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謝宏仁(2005)。教育研究法。台北:高點文化。
謝昆霖 李俊鴻(2008)。資源整合及資訊技術應用於台灣東部人文藝術產業之研究。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1(4),6。
蔣勳(1995)。藝術概論。台北市:東華。

二、英文部分
Barker, R. L. (1999). 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 (2nd ed.). Washington, DC: NASW Press.
Gay, L. R. (1992) .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4th ed.). New York: Merrill.
Gulati, R. (1999) . Where do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come from?.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4, 1439-1493.
Stotlar , D. (1993). Sponsorship and the winter olympic games.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2 (1), 35-43.
UNESCO (2006). Road Map for Arts Education. Lisbon: UNESCO.
Wwill, P. & Vitale, M. (2001). Place to Space: Moving to eBusiness Model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Corporation.
Wilson, D. T. (1995). An integrated model of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3(4), 335-345.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