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4108-22134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4108-221347
論文名稱
Title
中國反恐及國際參與之研究
The Study of China's Counter-Terrorism and International Participatio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32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7-1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7-24
關鍵字
Keywords
國家利益、上海合作組織、反恐、東突、中亞
national interests,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Central Asia, counter-terrorism, East Turkesta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52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5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東突」是東突厥斯坦的簡稱,原是一個地理名詞,指中國新疆地區。東突核心理論主張:要把操突厥語和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聯合起來,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東突厥斯坦國」。自1990年代以來,東突為達到其政治目的,在新疆境內、外策動及製造各類暴力抗爭活動,不僅衝擊與影響新疆社會安定,並對中國政權造成一定程度之威脅,而這也是中國在恐怖活動於世界各地肆虐之際,順勢在其境內對東突發動反恐怖鬥爭的主要動因。911事件後,在中國的認知裡,東突變成一個恐怖主義的同義字、代名詞。
另一方面,國際恐怖主義並未隨著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反恐聯盟所發起的反恐戰爭而絕跡,全球各地恐怖活動仍持續不斷。中國藉由加入全球反恐聯盟,加快本身的反恐步伐,將困擾多年的東突問題提上國際談判桌,成為國際反恐標的。反恐成為中共對內、對外的重要任務,且攸關其國家主權完整與週邊環境安全。中共反恐,所考量及追求的既是國內政治意義上的國家利益,也是國際政治範疇的國家利益,包括政治利益、安全利益、經濟利益及外交戰略利益等,都是其當前重要且普遍的國家利益。
中國為因應國內、外反恐情勢,除在政策、法律、軍事、外交合作及奧運等各層面展開全方位之反恐作為外,並經由主導成立「上海合作組織」,積極參與國際反恐,與俄羅斯、美國等強權在中亞鼎足而立,在反恐上形成既合作又競爭的微妙關係。
Abstract
East Turkestan is a geographical term and refers to Xinjiang in China. East Turkest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aims to unite the races that speak Turkestan and believe in Islam and establish a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East Turkestan republic. Since 1990, East Turkest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groups have launched all kinds of violent activities in and out of Xinjiang, seriously threatening Xinjiang’s social stability and Chinese Communist government. As terrorism has spread around the world since 9-11 Event, Chinese Communist government has regarded East Turkest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as a term for terrorism. Through participat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Anti-terrorism league, Chinese Communist government suggests East Turkest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as a target for anti-terrorism.

Meanwhile,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has not been en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Anti-terrorism league led by the USA, and instead terrorism has continued to spread around the world. Since 9-11 Event, anti-terroris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ission for China due to its territory completeness and national security. China carries out anti-terrorism campaign due to its national interests in a domestic political sense as well as its national interests in a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ense, such as interests of politics, security, economics, diplomacy, and so on.

In order to cope wi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nti- terrorism situations, China not only takes measures in policy, law, military, diplomatic cooperation and Olympic Games, but also dominantly establishes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 , aggressively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counter-terrorism ,having an equivalent position with Russia and USA in central Asia, creating a subtle relationship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veness with these two superpowers in the aspects of counter-terrorism.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四節 相關名詞與概念界定........................................................................11
第五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18
第六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30

第二章 析述恐怖主義
第一節 恐怖主義之歷史、根源與定義........................................................33
第二節 恐怖主義之類型與特性....................................................................52
第三節 國際恐怖主義主要組織與活動方式................................................62
第四節 恐怖主義之未來發展趨勢................................................................73

第三章 中國反恐的國家利益思考與實踐
第一節 國家利益的界定與範疇......................................................................78
第二節 反恐時期美國與俄羅斯的國家利益..................................................84
第三節 中共建政以來傳統的國家利益..........................................................93
第四節 中國反恐的國家利益分析................................................................104

第四章 中國反恐認知下的東突
第一節 東突產生之歷史背景及理論來源....................................................119
第二節 東突恐怖主義本質之檢證................................................................128
第三節 東突組織活動概況............................................................................135
第四節 中國對東突之威脅評估與認知........................................................145
第五章 中國反恐之作為
第一節 政策反恐. ..........................................................................................162
第二節 法律反恐............................................................................................168
第三節 軍事反恐............................................................................................184
第四節 外交合作反恐....................................................................................190
第五節 奧運反恐............................................................................................197

第六章 中國反恐的國際參與:上海合作組織
第一節 上海合作組織之緣起與轉變............................................................202
第二節 上海合作組織之挑戰與契機............................................................213
第三節 上海合作組織功能評估及發展前景................................................221
第四節 區域反恐合作模式探討....................................................................232

第七章 中美俄在中亞的反恐互動
第一節 中亞五國政經現況與安全情勢分析................................................246
第二節 中亞對中共的地緣戰略意義............................................................251
第三節 中、美、俄在中亞之反恐互動關係................................................253

第八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267
第二節 研究心得與建議................................................................................274
第三節 後續研究方向....................................................................................280

參考書目....................................................................................................................282

<附錄1>美國確定的外國恐怖主義群組織名單.................................................306
<附錄2>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310
<附錄3>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31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中文

(一)書籍:

Cherif M. Bassiouni,王秀梅、高銘暄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刑法研究所譯,國際刑法的淵源與內涵-理論體系(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David Held,燕繼榮等譯,民主的模式(Models of Democracy)。北京:中央編繹出版社,1998年。
Eric Hobbes Bowman,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Nation and Nationalis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John R. Martin,王一鳴譯,擊潰恐怖主義:戰略分析(Defeating Terrorism:Strategic Issue Analyse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John W. Burton , 馬學印、譚朝潔譯,全球衝突—國際危機的國內根源(The domestic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 management implications)。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Jonathan Barker,張舜芬譯,誰是恐怖主義-當恐怖主義遇上反恐戰爭(The No-Nonsense Guide to Terrorism)。台北:書林出版公司,2005年。
Joseph Lapid & Friedrich Kratoch , 金燁譯,文化和認同:國際關係回歸理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Karl Deutsch,周啟朋等譯,國際關係分析。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2年。
Michael Pillsbury , 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Nom Chomsky,李振昌譯,海盜與皇帝:真實世界中的新舊國際恐怖主義(Pirates and Emperors: Old and New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in the Real World)。台北:立緒文化,2004年。
上海五國元首杜尚別聯合聲明,上海合作組織文獻選編。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上海合作組織文獻選編。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于澤,點擊恐怖戰爭。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2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輯,周恩來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國外交部歐亞司,上海合作組織文獻選編。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反恐研究中心,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關鍵理論探索。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理論探索。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編,各國及聯合國反恐怖主義法規選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編著,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編譯,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反恐怖政策與措施。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
方長平,國家利益的建構主義分析。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凡,環球大追捕-國際反恐怖寫真。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王正毅,邊緣地帶發展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1999年。
王虎華主編,當代國際法論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泰平,鄧小平外交思想研究論文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
王海山主編,科學方法百科辭典。台北:恩楷圖書公司,2003年。
王國強、胡凡,國際恐怖與反恐怖鬥爭。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王逸舟,國家利益再思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 年。
王逸舟,探尋全球主義國際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逸舟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逸舟主編,恐怖主義溯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王錦堂,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台北:東華書局,1992年。
王鳳鳴、夏洪志、李慧智主編,反恐戰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鐵崖、田如萱編,國際法資料選編。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年。
世界知識大詞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
白希,現代國際關係導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年。
石嵐,從千年第一戰談起。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
托卡耶夫,中亞之鷹的外交戰略。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朱素梅,恐怖主義:歷史與現實。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3年。
朱新光,英帝國對中亞外交史研究。上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朱聽昌主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何顯明,超越與回歸:毛澤東的心路里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吳靜哲,當代世界知識200題。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宋國濤、金歌,中國國際形勢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李少軍,國際政治學概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丹慧,北京與莫斯科:從聯盟走向對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文燕,中國刑法學。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東燕,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李登科等著,國際政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
李壽源,國際關係與中國外交—大衆傳播的獨特風景線。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年。
李鋼、劉華芹,上海合作組織—加速推進的區域經濟合作。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4年。
李寶俊,當代中國外交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沈明室主編,新世紀反恐怖大戰。台北:軍事迷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
汪毓瑋,國際重要恐怖活動與各國反制活動大事紀。台北:幼獅文化公司,2007年。
周恩來,周恩來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周耿生,上海合作組織現況與展望-「發現中亞」論文集。台北:三文出版社,2005年。
季理華,中國刑事政策報告。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90。
法務部調查局,中共現行法律行政法規選編(增補)。台北:法務部調查局,1992年。
邵沙平,現代國際刑法教程。湖北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邵津主編,國際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金應忠、倪世雄,國際關係理論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門洪華,和平的緯度: 聯合國集體安全機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侯君雄,當代世界熱點問題大透析。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2年。
俄羅斯外交與國防政策委員會,俄羅斯戰略—總統的議事日程。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
柳炳華編,國際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
洪兵,國家利益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
胡敏遠,上海合作組織對中共國家利益的影響-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台灣桃園:國防大學,2001年。
胡聯合,第三隻眼看恐怖主義。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胡聯合,當代世界恐怖主義與對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
范明強,社會學視野中的恐怖主義。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
倪世雄、劉永濤主編,美國問題研究第二輯。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倪世雄等著,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唐永勝、徐棄郁,尋求複雜的平衡—國際安全機制與主權國家的參與。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秦亞青,霸權體系與國際衝突—美國在國際武裝衝突中的支援行爲(1945 - 198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袁方,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馬大正,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新疆穩定問題的觀察與思考。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馬呈元,國際犯罪與責任。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
馬長生,國際公約與刑法若干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馬纓,區域主義與發展中國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高一飛,有組織犯罪問題專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
高永久主編,中亞及新疆:歷史學與民族學專題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高金鈿,鄧小平戰略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2年。
高金鈿主編,國際戰略學概念。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5年。
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高銘暄,新編中國刑法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許慶雄、李明峻,現代國際法。台北:元照出版公司,1998年。
逄先知、金沖及,毛澤東傳(1949 —1976) (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編著,東突恐怖勢力難脫罪責。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2年。
康樹華,犯罪熱點透視。北京:群眾出版社,1997年。
張小明,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分析。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3年。
張季良,國際關係學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年。
張智輝,國際刑法問題研究。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2年。
理查德•克羅卡特,反美主義與全球秩序。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
許濤、季志業主編,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郭天勇,中亞棋盤-美中俄利益的競合。台北:國防大學,2006年。
郭瑞華,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04年。
郭樹勇,建構主義與國際政治。北京:長征出版社,2001年。
陳君編著,心靈簡史。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
陳延琪,潘志平主編,泛突厥主義文化透視。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陳傳剛、謝永亮,網絡時代的政治安全。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00年,頁343-355。
陸齊華,俄羅斯與歐洲安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年。
傅仁坤,發現中亞。中壢:台灣與中亞文化經貿協會,2005年。
喬良、王湘穗,超限戰。台北:左岸文化,2004年。
程廣中,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黃芳,國際犯罪國內立法研究。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年。
黃異,國際法在國內法領域中的效力。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2002年新疆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2003年。

楊偉芬,滲透與互動—廣播電視與國際關係。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
楊國樞等,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1990年。
楊發仁主編,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研究。烏魯木齊:新疆社會科學院,1994年。
楊潔勉,國際合作反恐-超越地緣政治的思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楊澤偉、謝濤主編,20世紀國際關係史。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
葉自成主編,地緣戰略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讑。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0年。
葉高峰、劉德法,集團犯罪對策研究。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年。
管文虎,國家形象論。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年。
翟金鵬,恐怖主義犯罪案件偵查對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趙永琛,國際刑法與司法協助。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
趙秉志、王秀梅,懲治恐怖主義犯罪理論與立法。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
趙秉志主編,國際恐怖主義犯罪及其防治對策。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
趙英,新的國家安全觀。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趙常慶,十年巨變:中亞和外高加索卷。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年。
劉漢太等編著,爲了至高利益:中國打擊東突報告。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年。
劉麗雲、張維英、李慶四,美國政治經濟與外交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劉繼南主編,國際傳播—現代傳播論文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
劉躍進,國家安全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20。
樓耀亮,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潘志平,中南亞的民族宗教衝突。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
潘志平主編,民族自決,還是民族分裂—民族和當代民族分立主義。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蕭揚,中國新刑法學。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7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閻學通,中國學者看世界。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
閻學通,國際政治與中國,第1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閻學通、金德湘,東亞和平與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薛起富,911後的中國反恐政策研究。東北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蘇長和,全球公共問題與國際合作:一種制度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顔聲毅,當代國際關係。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二)期刊:

大信,”911後中共啟動內部反恐工作之研析,”中共研究(台北),第37卷第7期(2003年7月):頁54。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會,”中共第4部國防白皮書之研析,”大陸情勢雙週報(台北),1403期(2002年12月25日):頁3。
王立民,”反恐立法述評,”犯罪研究(上海),第1期(2003年):頁2-5。
王建坤,”對東突問題的理論思考,”政治教學參考月刊(陝西),第2期(2002年):頁22。
王素娟,”中亞:中國的地緣戰略選擇,”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內蒙古赤峰),第13 卷第6 期(2007 年11 月):頁50。
王傳,”關於恐怖主義、恐怖行為和恐怖組織的若干研討,”浙江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浙江杭州),第2期(2004年):頁41。
王躍進,”911以來國際恐怖主義活動的主要特點,”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北京),第5期(2004年):頁25-30。
冉志、伍林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家利益,”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四川成都),第25卷第6期(2004年6月):頁275。
朱素梅,”反思怖恐怖主義-美國學者對恐怖主義研究的認識和反省,”國際關係學院學報(北京),第4期(2004年):頁1。
吳玲君,”中共APEC策略與角色的轉變:新現實主義的解析,”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0 卷第3期(2001年):頁1-22。
呂軍焘,”國際反恐背景下的東突,”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北京),第3期(2003年):頁75。
呂慶廣,”試論現代恐怖主義的群體特徵與社會根源,”學術論壇(廣西南寧),第4期(2007年):頁37。
李永勝,”恐怖主義對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影響—兼評安理會的相關立場,”外交學院學報(北京),第3期(2002年):頁54。
李孟勳,”911後中共反恐作為之研析,”展望與探索(台北),第1卷第9期(2003年9月):頁55-68。
李香麗,”恐怖主義研究綜述,”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山西),第15卷第1期(2007年3月):頁61。
李淑雲,”民族主義產生的原因及發展趨勢分析,”社會科學輯刊(北京),第3期(2002年):頁46。
李鋼、劉華芹,”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研究,” 國際貿易(北京),第8期(2003年):頁68。
沈青蘭,”俄羅斯思想與轉型時期的俄羅斯外交,”國際論壇(北京),第8卷第4期(2006年7月):頁56。
汪舒明,“911後國際恐怖主義的新特徵、新趨勢,”世界經濟研究(上海),第11期(2004年):頁86-87。
汪新生,”東南亞地區的反恐形勢與安全合作勢力,”東南亞研究(台北),第2期(2004年):頁27。
周海生,”國際體系中的中國國家利益,”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江蘇南京),第4期(2003年):頁62-64。
季芳桐,”冷戰後中亞的非傳統安全合作,”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江蘇南京),第5期(2004年):頁70。
邱樂安,”新疆反恐研究,”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上海),第14卷第2期(2004年4月):頁26。
柯任,”打擊東突恐怖勢力是國際反恐鬥爭的組成部分,”國家安全通訊(北京),第3 期(2002年):頁36-38。
段永輝、彭忠懷,”淺談東突恐怖勢力活動情況及公安邊防部隊應採取的對策,”公安研究(北京),第5期(2002年):頁51-52。
胡聯合,”國際社會對恐怖主義問題的主要理論分歧,”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北京),第6期(2003年):頁63。
胡聯合,”準確把握恐怖主義的基本含義,”國際政治研究(北京),第3期(2006年):頁72。
修志君,”國際法有關制止國際恐怖主義問題評析,”東方論壇(山東青島),第3期(2000年):頁89-92。
夏明星、許大強,”當代恐怖主義活動淺析,”武警學院學報(廣東廣州),第18卷第6期(2002年12月):頁61。
孫先偉,’東突恐怖勢力的活動特點及其對我國安全環境的影響,”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北京),第1期(2004年):頁87-96。
孫壯志,”當前中亞地區安全形勢分析,”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北京),第6期(2003年):頁65。
孫麗,”反恐行動若干問題-武警天津指揮學校訓練部部長王寶來訪談錄,”輕兵器(北京),第4期(2003年):頁13。
徐亞清、秦偉江,”中國西北地緣戰略的發展演變,”西北師大學報(甘肅蘭州),第43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135。
徐傑舜,”新疆民族分裂主義產生的國際後台考察報告,”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廣西),第2期(2003年):頁28-32。
時殷弘,”論冷戰思維,”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6期(2001年):頁4。
祝政宏,”論近年來美俄在中亞的爭奪,”新疆大學學報(烏魯木齊),第33卷第5期(2005年9月):頁87。
袁政,”俄羅斯第一個駐中亞國家的軍事基地開始部署,”中亞信息(北京),第2期(2005年):頁39。
高永久,”對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的思考,”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甘肅蘭州),第31卷第3期(2003 年5月):頁45-46。
高永久、李丹,”東突恐怖勢力的思想體系研究,”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新疆),第43卷第4期(2006 年7月):頁109-111。
高永久、胡尚哲,”論東突恐怖勢力對國家利益的威脅與破壞,”新疆社會科學(新疆),第5 期(2005年6月):頁56-62。
高永久、秦偉江,”對上海合作組織發展的制約性因素的研究,”新疆社會科學(新疆),第2期(2006年):頁45-49。
高永久、劉亞妮,”東突恐怖勢力製造國際影響研究,”大連民族學院學報(大連),第4期(2006年7月):頁65。
高建中,”少數民族代表首次參加全國政協紀實,”中國民族(北京),第3期(2002年):頁61。
高飛,”上海合作組織研究綜述,”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北京),第4期(2004年):頁82。
張宏莉,”新疆與中亞跨國民族問題對我國安全的影響,” 蘭州大學學報(甘肅蘭州) ,第3期(2005 年):頁55-56。
張俊國,”對毛澤東國家利益觀評價的若干思考,”湘潭大學學報(湖南省湘潭市),第31卷第3期(2007年):頁10。
張家棟、沈丁立,”恐怖語境下的恐怖主義,”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12期(2003年):頁1。
張雅君,”中共反恐外交的實踐與成效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8卷第1期(2005年3月):頁53-79。
張霞、高亞濱,”中亞形勢與上海合作組織經濟職能的深化,”新疆社科論壇(新疆烏魯木齊),第6期(2003年):頁76。
梁春蓮,”東突問題對中國國家安全的影響及我國的對策,”哈爾濱學院學報(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27卷第6期(2006年6月):頁28-29。
莫洪憲,”國際社會反恐怖活動組織犯罪及我國刑事立法,”法學評論(湖北武漢),第4期(1999年):頁75-77。
莫洪憲,”論俄羅斯聯邦反恐怖活動法與我國反恐立法之構想,”武漢大學學報(湖北武漢),第59卷第3期(2006年5月):頁293-295。
許濤,”論上海合作組織的機制化,”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6期(2003年):頁45。
許濤,”論上海合作組織的機制化,”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6期(2003年6月):頁7-13。
郭叔勇,”論和平發展進程中的中國大國形象,”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上海),第11期(2005年):頁51 - 56。
郭武平,”美伊戰後的中亞情勢,”國際論壇(台北),第3卷第1期(2004年7月):頁10。
郭武平、劉蕭翔,”上海合作組織與俄中在中亞競合關係,”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4卷第3期(2005年5/6月):頁143-144。
陳玉榮,”試析伊戰後俄美關係走勢,”國際問題研究(北京),第5期(2003年),頁29。
陳立虎、吳曦,”國際反恐怖主義犯罪和我國刑事立法,”江蘇警官學院學報(南京市),第17卷第1期(2002年9月):頁151。
陳秋,”淺析普京時期的俄羅斯外交戰略,”邵陽學院學報(湖南邵陽),第5卷第6期(2006年12月):頁28-29。
陳淑建,”毛澤東民族觀的實踐與創新,”思想建設(北京), 第1-2期(2004年):頁14。
陳潔軍、徐曉天,”2004年的中亞形勢,”國際資料信息(北京),第2期(2005年):頁29-30。
陳瑩,”試析東盟安全合作的現狀與前景,”暨南學報(廣州),第3期(2004年):頁47-49。
陳憲良、徐德榮,”普京執政後俄羅斯對國家利益的尋求與俄中關係的變化,”北方論叢(哈爾濱),第4期(2006年):頁110-112。
陳靜、王澤東,”當前我國面臨的恐怖主義威脅及反恐對策,”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四川省廣漢市),第16卷第5期(2005年8月):頁58。
陶文釗,”布希當政以來的中美關係,”同濟大學學報(上海),第15卷第2期(2004):頁1-10。
黃世席,”奧運反恐與國際法,”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北京),第1期(2005年):頁44。
黃奎博,”東協區域論壇的反恐措施與展望,”展望與探索(台北),第2卷第8期(2004年):頁14-15。
黃榮嶽,”恐怖主義與反恐怖的辯證關係-談中共反恐怖鬥爭作為,”中共研究(台北),第37卷第11期(2003年11月):頁19-21。
楊星辰、楊無爲,”邪教與恐怖主義評析,”學術交流(哈爾濱市),第1期(2003年):頁28。
楊恕,”中亞的地緣政治-歷史和現實,”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北京),第13卷第3期(2003年9月):頁68-70。
葉自成、王文英,”冷戰後世界地緣戰略形勢與中國的地緣戰略選擇,”中國軍事科學(北京),第4期(2000年):頁24-26。
廖元豪,”多少罪惡假國家安全之名而行-簡介美國反恐措施對人權之侵蝕,”月旦(台北),第131期(2006年4月):頁38-39。
趙華勝,”中亞形勢變化與上海合作組織,”東歐中亞研究(北京),第6期(2002年6月):頁58-62。
趙華勝,”對上海合作組織發展前景的幾點看法,”國際問題研究(上海),第3期(2006年):頁24-26。
劉向文、王惠敏,”談俄羅斯聯邦的反恐怖活動立法,”公安研究(北京),第1期(1999年):頁91-94。
劉遠山,”略論多邊反恐條約的實施-兼論我國反恐法制的完善,”法學評論(湖北武漢),第5期(2004年):頁78-79。
劉瀟瀟,”東突恐怖主義與中國政府對策,”學術探索(北京),第10期(2004年10月):頁84-87。
潘光,”新安全觀與中國的反恐戰略,”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北京),第4期(2004年):頁3-6。
潘光,”新形勢下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和中國西部開發,”社會科學(上海),第5期(2003年):頁75。
潘志平,”泛伊斯蘭主義簡論,”西北民族研究(甘肅蘭州),第2 期(2004年):頁20-30。
蔡高強,”反恐怖主義國際公約與完善我國刑事立法,”湖南公安高等學校學報(湖南長沙),第14卷第2期(2002年4月):頁20-21。
黎亞薇,”試論我國反恐刑事立法的完善”,河南科技大學學報(河南洛陽),第 22卷第2期(2004年6月):頁87-88。
穆撒,”西部毒害危及全面小康的政治問題,”瞭望東方周刊(北京),2004 年9 月15 日:頁20-21。
謝衛東、王亞麗,”東突的恐怖主義實質,”國際論壇(北京),第4卷第5期(2002年9月):頁24-25。
叢文興、都永浩,”東突理論缺乏歷史和現實基礎,”黑龍江民族叢刊(哈爾濱),第2期(2002年):頁33-35。
聶書嶺,”烏茲別克斯坦總統重視發展對俄關係,”中亞信息(北京),第10期(2004年):頁36。
龐大鵬,”國家利益與外交決策-普京執政以來的俄羅斯外交,”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2期(2003年):頁60。
羅偉斌,論美國的反恐戰略及對中國國家安全的影響,韶關學院學報(廣東韶關),第24卷第4期(2003年4月):頁47。
顧震球,”多邊合作與集體安全,”瞭望(北京),第5期(2002年1月):頁63。
龔學增、嚴書翰、吳忠民、江濤,”在擴大對外開放中抵禦境外勢力利用宗教的滲透,社會科學主義(北京),第6期(2004年):頁12-16。


(三)研討會論文:

王崑義,”中共反恐作為及對區域情勢之影響,” 中共反恐作為及對區域情勢之影響研討會,台灣桃園,2005年9月,頁6-7。
王崑義,”美國的反恐怖主義與國際安全—兼論911事件後台海兩岸的處境,”2002年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研討會及911事件後的國際局勢與國際安全研討會,南京,2002年3月,頁1-33。
王崑義、蔡裕明,”中亞地區恐怖活動現況與反恐作為之發展,”第五屆台灣與中亞論壇國際學術會議,台灣中壢,2005年11月,頁12。
艾克林,”東突問題:現況和未來”,第六屆台灣與中亞論壇國際學術會議,台灣中壢,2006年11月,頁12。
李孟洲,”反恐對中國大陸政經發展的衝擊,” 第三屆兩岸交流遠景論壇-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研討會,台北,2003年11月,頁207-226。
周耿生,”中亞相關區域組織對上海合作組織的影響,”第五屆台灣與中亞論壇國際學術會議,台灣中壢,2005年11月,頁8。
林文程,”東亞的安全保障—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新挑戰,”轉換期的東亞與台日中關係---三十年的分析與展望研討會,日本東京,2003年3月,頁137-158。
洪文玲,”國際反恐法制之研究,”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暨實務座談會,2005年11月,台灣桃園,頁79-80。
孫國祥,”南亞恐怖主義情勢及其反恐情勢初探,”第二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暨實務座談會,台灣桃園,2006年12月,頁54。
孫國祥,”全球治理的困境與東協反恐模式之探討,”第三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2007年11月,台灣桃園,頁31-38。
徐正祥,”中東恐怖組織的現況與未來,”第二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實務座談會,桃園,2006年11月,頁61-62。
袁祖惇,”中亞安全意涵之探討,”第六屆台灣與中亞論壇國際學術會議,台灣,2006年12月7日,頁6。
張益銘,”中亞區域組織發展的新焦點-上海合作組織,”第六屆台灣與中亞論壇國際學術會議,台灣中壢,2006年11月,頁14-15。
張雅君,”上海合作組織反恐實踐的困境與前景,”國際反恐與亞太情勢研討會,台北,2004年7月,頁85-112。
莊倉江,”歐亞經濟共同體之現況與展望,”第五屆台灣與中亞論壇國際學術會議,中壢,2005年11月,頁3-5。
陳佩修,”911後東南亞恐怖主義與安全情勢的演化,” 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暨實務座談會,桃園,2005年12月,頁157。
傅仁坤,”中亞恐怖組織概況與上海合作組織的反恐前景,”第2屆中亞情勢與兩岸議題學術研討會-中亞反恐現況與展望,”桃園,2006年12月,頁1-2。
傅仁坤、張益銘,”中亞反恐情勢與發展-以上海合作組織反恐舉措為例,”第二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暨實務座談會,台灣桃園,2006年12月,頁20-21。
楊素蘭,”中亞反恐的政治現實-以東突為例,” 新疆維族議題座談會,桃園,2006年10月29日,頁1-3。
楊鈞池,”從美日安保的全球戰略合作來分析我國軍購的意義,”軍購、國防與安全-戰略社群圓桌對話,台灣高雄,2005年5月,頁27。
劉復國,”APEC未來發展趨勢觀察,”APEC時事座談會,台北,2005年11月9日,頁2-4。
潘光,” 全球反恐形勢與中國的反恐國際合作,” 第三屆兩岸交流遠景論壇-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研討會,台北,2003年11月,頁15-29。
蔡東杰,”東南亞地區反恐情勢與未來發展,”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實務座談會,桃園,2005年12月,頁39-40。


(四)報紙:

“44人上榜、蘭州軍區搶眼,”中國時報(台北),2002年11月15日,版11。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宣言,”人民日報(北京),2003年5月30日,版6。
“大陸各省成立反恐小組,”中央日報(台北),2002年1月12日,版7。
“中國鎮壓疆獨擊斃18人,”蘋果日報,2007年1月9日,版A20。
“支援反恐戰爭解放軍動起來,”中國時報,2001年10月23日,版11。
“北京反恐怖採有限模糊政策,”信報(香港),2001年10月5日,版12。
“加強合作、中俄簽署公報,”中國時報(台北),2002年8月23日,版11。
“正視中共藉反恐迫害人權-錢尼的呼籲中共聽得懂嗎?能產生效果嗎?”青年日報(台北),2004年4月16日,版2。
“美人權組織:中國打壓新疆伊斯蘭,”自由時報,2005年4月13日,版2 。
“美抨擊人權問題惡化中共反彈,”中央日報,2005年3月2日,版6。
“唐家璇談反恐,直指東突”,中央日報(台北),2003年1月22日,版6。
“恐怖陰影再起-美駐希臘使館遇襲”,自由時報,2007年1月13日,版A8。
“統籌反恐、中共擬設國安會,”中國時報(台北),2003年3月2日,版11。
“普京批准俄對外政策構想,”人民日報(台北),2000年7月3日,版6。
“奧運反恐安保,北京訂法,”中國時報(台北),2005年5月11日,版A13。
“新疆抄東突基地擊斃18人,”聯合報(台北),2007年1月9日,版 。
“新疆建構反恐特種部隊,”中央日報(台北),2001年12月28日,版7。
亓樂義,”填補西方空隙、中共積極「維和」,”中國時報(台北),2006年11月25日,版A19。
石剛,”中國封堵販毒通道(新聞內幕) “,環球時報(北京),2004 年8 月10 日,版2。
吉勇、鄒春義,”江主席與德米雷爾總統會談,”人民日報(北京),2000年4月20,版1。
江澤民,”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而共同努力,”人民日報(北京)1997年4月23日,版A1。
青年日報(台北),2002年10月14日,版5。
苗迎春,”中美經貿往來創造雙贏,”國際金融報(北京),2002年9月2日,版4。
陳斌,”中哈舉行聯合反恐演習,”人民日報(北京),2006年8月27日,版3。
葛萬青、王作葵,”上合組織大步向前,” 中國財經報(北京),2006年6月15日,版10。


(五)網路資料:

"疆獨策劃烏魯木齊爆炸案,”東森新聞網,http://www.ettoday.com/2001/11/03/163-1216953.htm,2001年11月3日。
“ 北京特警為備戰奧運大練兵,”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6-09/01/content_5034127.htm,2006年9月2日。
“FBI滿意中美反恐合作、將協助北京奧運保安計劃,” 國際在線網,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3821/2004/10/16/1062@330080.htm,2004年10月16日。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 上海合作組織網站,http://www.sectsco.org/html/00090.html,2007年1月7日。
“上海合作組織發展歷程,” 上海合作組織網站,http://www.sectsco.org/html/00005.html,2006年7月2日。
“上海合作組織聯合軍演8月舉行、演練反恐協同作戰,”中國經濟網,http://big5.ce.cn/xwzx/gnsz/gdxw/200704/22/t20070422_11120316.shtml, 2007年4月22日。
“上海合作組織擴編、中俄展開中亞爭奪,大紀元新聞網,”http://www.epochtimes.com/b5/5/2/27/n829179p.htm,2005年8月8日。
“中共政權嚴打疆獨,東突強硬派亟思反擊,”大紀元網,http://tw.epochtimes.com/bt/5/10/3/n1073489.htm,2005年10月3日。
“中亞合作組織將併入歐亞經濟共同體,”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0/07/content_3588632.htm,2005年10月16日。
“中亞恐怖活動升級,哈薩克斯坦恐怖勢力威脅我國,”北方網。http://news.big5.enorth.com.cn/system/2004/12/06/000918780.shtml,2004年12月6日。
“中美集裝箱安全倡議,美方將在滬深駐海關人員,”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n/2003-07-29/329533.html,2006年3月12日。
“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BIG5/42272/42280/42458/42581/3120755.html,2006年9月12日。
“中國反恐全方位啟動東突是主要恐怖威脅,”搜狐新聞網,”http://news.sohu.com/20050703/n226250556.shtml,2005年7月3日。
“中國支持打擊核恐怖主義 主張嚴限打擊範圍,”台灣之音網,http://www.rti.org.tw/News/NewsContentHome.aspx?NewsID=50733,2007年6月30日。
“中國向何處去?—從正式成員到承擔責任,”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於2005 年9 月21日在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之演講。美國在台協會網站, http://www.ait.org.tw/zh/news/officialtext/viewer.aspx?id=2005092301,2007年1月25日。
“公安部:東突資訊中心是不折不扣的恐怖組織,”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2/15/content_1232475.htm,2003年12月15日。
“公安部認定第一批東突恐怖組織和恐怖分子聚焦,”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shehui/1060/2247175.html,2003年12月 15日。
“北京奧運啟動反恐防暴規劃:10萬保安保安全,”華夏網, http://big5.huaxia.com/gd/jctj/00207902.hml,2004年2月6日。
“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5/23/content_884445.htm,2003年5月23日。
“伊斯蘭聖戰聯盟承認策劃德國未遂恐怖襲擊,”東北網,http://international.big5.northeast.cn/system/2007/09/12/050973663.shtml,2007年9月20日。
“共生:恐怖主義的流行見解以及傳媒,”新華網,http://news. xinhuanet. com/ newscenter/ 2003 - 04/ 20/ content-848495. htm,2003年4月20日。
“東協首腦會議開幕發表宿霧宣言,加快東協共同體建設,”中央通訊社網站, http://tw.stock.yahoo.com/news_content/url/d/a/070116/1/9vob.html,2007年1月6日。
“東突宣布向中國開戰,”大紀元時報電子報,http://www.epochtw.com/5/10/1/12302.htm,2005年10月1日。
“東突恐怖勢力大揭密,非法組織達50餘個,” 多維新聞網, http://www.uygur.org/uchqun/henzuche/2002/20020201_qara_tizimliktiki_teshkilatlar_duoweinewsnet.htm,2002年2月1日。
“東突幕後財閥是賓拉登,”大江網,http://newsbig5.jxnews.com.cn/system/2007/01/09/002408006.shtml,2007年1月9日。
“美國確定的外國恐怖主義群組織名單,” http://usinfo.americancorner.org.tw/http%3A%2F%2Fusinfo.state.gov/xarchives/display.html?p=washfile-chinese&y=2007&m=April&x=20070430180034idybeekcm0.8970911,2007年4月30日。
“美國確定的外國恐怖主義群組織名單,”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網站,http://usinfo.state.gov,2007年5月10日。
“烏魯木齊98年5月系列縱火案,”新疆新聞網,http://www.xjnews.com.cn/zhuanti/news/2002/020401/tzrs.htm,2002年4月1日。
“第一批認定的東突恐怖組織、恐怖分子名單,”中國報導網,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41/2003/12/15/106@21880.htm,2003年12月15日。
“第二屆中國國際警用裝備及反恐技術裝備展,”阿里巴巴網,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5003008-d6026440.html,2006年11月29日。
“雪狼現身京城、奧運安保利劍磨礪三年方出鞘,”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6-08/10/content_4944034.htm,2006年8月11日。
“揭開新疆東突分子的恐怖面紗,”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2001年11月3日。
“新疆耗七億建「中亞反恐學校」,” 聯合早報網, 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5/09/others050901d.html,2005年10月15日。
“聯合國1987年12月7日第42屆大會第159號決議,”http://daccessdds.un.org/doc/RESOLUTION/GEN/NR0/511/62/IMG/NR051162.pdf?OpenElement,2007年3月1日。
”中國新疆恐怖勢力揭密,”華夏經緯網,http://www.huaxia.com/200373/00034661.html,2003年7月3日。
”東突流亡政府在美成立,”大紀元網,http://www.epochtimes.com/b5/4/9/17/n663749.htm,2006年6月25日。
“上海合作組織五周年宣言,”上海合作組織網站,http://www.sectsco.org/html/01442.html,2007年1月10日。
“中共第四部「國防白皮書」之研析,”大陸情雙週報(台北), http://www.kmt.org.tw/Content/HTML/Periodical/Mainland/20030129205222.html,2006年4月16日。
“中亞五國簡介,”http://centralasia.cyu.edu.tw/twasia/country.htm,2007年1月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policy/txt/2007-10/29/content_9139262_8.htm,2007年10月2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shehui/8217/39932/2944727.html,2007年10月3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疆的歷史與發展,”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book/20030526/index.htm,2003年5月26日。
王高成,”中共反恐作為及對區域情勢之影響,”http://trc.cpu.edu.tw/meeting/paper/94/0926/1.doc/,2004年9月26日。
王雷鳴、沈路濤、鄒聲文,”公安部認定第一批東突恐怖組織和恐怖分子聚焦,”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shehui/1060/2247175.html,2003年12月15日。
巫莫夫,”恐怖組織-車臣分離組織,”http://mdc.idv.tw/terror/chechnya.htm,2006年5月2日。
林長寬,”現代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 http://www.csict.nccu.edu.tw/active/islam/Dr.Lin_20COrintal.doc,2006年11月2日。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2006年3月31日。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東突恐怖勢力難脫罪責,”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464/5278/552513.html,2005年4月2日。
梁強,”上合組織的雙核心苦惱,”南方窗網站,http://www.nfcmag.com/,2006年11月20日。
溫家寶,”於2003年9月在上合組織總理第二次會晤中之講話,” 上海合作組織網站,http://www.sectsco.org/html/00675.html,2006年11月30日。
虞子,”分裂新疆的東突獨揭密,”鳳凰網,http://big5.phoenix.com:82/gate/big5/www.phoenixtv.com.cn,2006年4月17日。
潘志平,”東突恐怖主義透視,”新疆新聞網,http://www.xjnews.com.cn/zhuanti/news/2002/ , 2002 年4 月22 日。
蔡明彥,”中共反恐作為及對區域情勢之影響,” http://trc.cpu.edu.tw/9409-5.pdf, 2006年10月15日。


二、英文

(一)Books:
Allison, Graham and Blackwill, Robert.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 Washington D.C.: The Commission On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 2000.
Allison, Roy and Johnson, Lena. ed. Central Asian Security:the New International Context. London: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 2001.
Anderson, Sean I. and Sloan Srephen . eds.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errorism. New Jersy: Scarecrow Press, 1995.
Armstrong, J.D. Revolutionary Diplomacy: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nd the United Front Doctrin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7.
Baldwin, David A. ed.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93.
Barry, Cooper, New Political Religions, or An Analysis of Modern Terrorism. Columbia: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2004.
Brezinski, Zbigniew. The Grand Chessboard-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New York:Basic Books , 1997.
Buckley, Mary and Singh, Robert. ed. The Bush Doctrine and the War on Terrorism : Global Responses, Global Consequences. New York :Routledge , 2006.
Bull, Hedley. The Anarchy Society . London: Macmillan ,1997.
Byman , Daniel. Deadly connections : states that sponsor terrorism.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5.
Calton , David and Schaerf , Carlo eds.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and World Security. London :Croom Helm,1975.
Calton, David and Schaerf, Carlo, eds.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and World Security. London: Croom Helm Ltd, 1975.
Chalk, Peter. “Militant Islamic Extremism in Southeast Asia ,” in Smith, Paul J., ed. Terrorism and Violence in Southeast Asia: Transnational Challenges to States and Regional Stability. New York: M.E. Sharpe, 2005.
Combs , Cindy C. Terrorism in the Twenty - First Century. New Jersey: Prentice - Hall Inc. , 1997.
Crenshaw, M. Terrorism,Legitimacy and Power-The Consequences of Political Violence . Connecticut: Wesleyan University, 1983.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US.Exercise Right of Self-Defense against Libyan Terrorism.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State , 1986.
Edgar, O'Ballance. Islamic Fundamentalist Terrorism, 1979-95, The Iranian Connection . London: Macmillan Pres Ltd., 1997.
Eppright , Charles T. Counterterrorism and Conventional Military Forc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Effect and Utility,”in 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London:Taylor & Francis, 1997.
Evans, Graham and Newnham, Feffrey eds. The Dictionary of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Wheatsheaf ,1995.
Fearey, Robert A.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Livingston Marius H. ed.,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Wesport: Greenwood Press, 1978.
Finnemore, Martha. National Interest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6.
Freedman, Lawrence. Hill, Christopher. Roberts, Adam. Vincent R.J. Wilkinson, Paul & Windsor, Philip. Terrorism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6.
Gourevitch, Peter A. ed. The Pacific Region: Challenges to Policy and Theory,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SAGE, 1989.
Grieco, Joseph. 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0.
Grosscup, Beau. The Newest Explosion of Terrorism, Far Hills. New Jersey: New Horrison Press, 1998.
Gunaratna, Rohan. Inside AL Qaeda:Global Network of Terror. Australia Victoria : Scribe Publications, 2002.
Gus, Martin. Understanding Terrorism: Challenges, Persepectives, and Issue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3.
Haas, Ernst B. Beyond the Nation State : 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64.
Halliday, Fred. Rethink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ancouver: UBC Press ,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1994.
Hardhing, Harry. A Fragile Relationships:The United States and Chnia Since 1972. 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2.
Hardouin, Patrick. Weichard, Reiner. Sutcliffe, Peter.ed. Economic Developments and Reforms in Cooperation Partner Countries: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 security and stability. Brussels:NATO, 2002.
Kushner, Harvey W. The Future of Terrorism:Violence in the New Millennium.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1998 .
Higgins, Rosalyn and Flory, Macurice. Terrorism and International Law . London: Routlege, 1987.
Hoffman, Bruce. Inside Terror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8.
Hoffman, Bruce. Lesser, Ian O. Arquilla, John. Rosfeld, David t. Zanini, Michele and Jenkins, Brian . Countering the New Terrorism .Santa Monica : RAND, 1999.
Honderich, Ted. Terrorism for Humanity: Inquiries in Political Philosophy. London : Pluto Press , 2003.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 Simon &Schuster Inc. , 1997.
Kenneth, Katzman . Kenneth, Gabrielle and Huntington, Perry. Ed.Terorism: Near Eastern Group.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2001.
Keohane, Robert O.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Keohane. Robert O.ed.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86.
Kepel, Gilles. Jihad: the Trail of Political Isla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Kim, Samuel S. China and the World: New Directions and in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Kim, Samuel S. ed. China and the World : Chinese Foreign Policy Faces the New Millennium. Boulder:Westview Press, A Member of Perseus Books , 1998.
Kohane, Robert.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s Power: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n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Lampton, David and Ewing, Richard.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Faci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rises:Three Case Studies in Post-9/11Bilateral Relations.Washington D.C.:Nixon Center, 2004.
Laqueur , Walter. The Age of Terrorism. Lond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 , 1987.
Lesser, Lan. Hoffman, Bruce. Arquilla, John. Ronfeldt, David and Zanini, Michele. Countering The N ew Terrorism. Washington, D. C.: Rand , 1999.
Lindberg, Leon N. The Political Dynamics of Europe Integration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63.
Liu, Guoning and Wujun, Yuanying. 2000 nian Xinjiang tongji nianjian Xinjiang Statistical Yearbook.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0.
Livingstone , Neil C. The War Against Terrorism. Massachusetts :Heath Company,1982.
Malik, Mohan . Dragon on Terrorism: Assessing China’s Tactical Gains and Strategic Losses Post-September 11. U.S.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of the U.S. War College, 2002.
Mamdani , Mahmood. Good Muslim, Bad Muslim: America, the Cold War, and the Roots of Terror .New York: Doubleday, 2005.
Mearsheimer, John J.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Norton Company, 2001.
Mickolus, Edward F. Terrorism , 1992-1995. 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97.
Morgenthau, Hans J . Politics Within Nations , 6th ed. New York :Knopf ,1985.
Morgenthau, Hans J. The Dilemmas of Politic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Morgenthau, Hans. In Defense of the National Interests. New York:Alfred A. Knopf, 1951.
Nacos, B. Terrorism and the Media : From the Iran Hostage Crisis to the World Trade Center Bombing.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94.
Nathan, Andrew J. and Ross, Robert S. 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 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 New York: Norton Paperback, 1998
Ness, Peter Van. Revolution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Peking’s support for wars of national liberation.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0.
Netanyahu, Benjamin. Fighting Terrorism.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 1995.
Netanyahu, Benjamin.ed. Terrrorism: How the West Can Win.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limited, 1986.
Nuechterlein, Donald. America Over-committed:United States National Interests in the 1980s. Lexington: University of Kentucky,1985.
Nuechterlein, Donald.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 A Time for New Approach. London: Orbis,1979.
Nye Joseph . 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New York:Basic Books ,1990.
Nye, Joseph.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Oliker, Olga and Shlapa, David . U. S. Interests in Central Asia: Policy Priorities and Military Role.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 2005.
Outman, James L. and Outman Elisabeth M., Terrorism: Almanac. MI: Farmington Hills , 2003.
Pearsall, Judy.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Oxford:Claredon Press,1998.
Peck, Scott . People of the lie. New York : Simon &Schuster , 1983.
Pedahzur, Ami. Suicide terrorism .MA: Polity, 2005.
RAND’s Research on Terrorism.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RAND Corporation, 1982.
Rapoport , David C. and Alexander,Yonah . The Morality of Terrorism ,Religious and Secular Justifications.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89.
Reeve, Sinon. The new Jackals. Boston :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9.
Rosenau, James.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62.
Rubinstein, Alvin Z.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 in a Post-Cold War:Issues and Dilemmas . Boston: McGraw-Hill , Inc.,1994.
Rumer, Boris. ed. Central Asia:A Gathering Storm. New York:M.E. Sharpe, Inc.2002
Said, E. W. American Intellectuals and Middle East Politics (interview),Power, Politics and Culture. New York:Vintage Books,2001.
Sauter, Mark A. and Carafano, James. Homeland Security: A Complete Guide to Understanding , Preventing , and Surviving Terrorism. New York :McGraw Hill, 2005.
Schlagheck, Donna. International Terrorism.Massachusetts: Lexington Books,1988.
Schlagheck, Donna.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s and Actors. MA: Lexington Books, 1988.
Schmid, A. and Graf, J . Violence as Communication : Insurgent Terrorism and the Western News Media .London: Sage, 1982.
Schmid, Alex P. and Crelinsten, Ronald D. eds. Western Responses to Terrorism.Oregon:Frank Cass&Co.,1993.
Schmid, Alex P. Political Terrorism : A New Guide to Actors , Authors , Concepts , Data Bases , Theories and Literature. Amsterdam:North - 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1988.
Segallar, Stephen. Invisible Armies: Terrorism into the 1990s. London:Michael Joseph Ltd,1986.
Sharma, Shalendra D. The Asia-Pacific in the New Millennium , Geopolitics , Security and Policy.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Shlapak, David A. Orletsky, David T. and Wilson, Barry A. Dire Strait? Military Aspects of the China-Taiwan Confrontation and Options for U.S. Policy. Santa Monica , California: RAND Corporation , 2000.
Smith , Brent L. Terrorism in Am eric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4.
Soligo, Ronald and Jaffe, Amy. China’s Growing Energy Dedpendence:The Cost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Supply Alternatives. Houston, Texas : Rice University Press, 2004.
Stohl, Michael . The Politics of Terrorism .New York: Marcel Dekker , 1983.
Stohl, Michael , Slater Robert.(eds.),Current Perspective on International Terrorism.London:Macmillan, 1988.
Talor, Max and Horgan , John. ed. The Future of Terrorism. London: Frank Cass, 2000.
Tan , Andrew T. ed. The Politics of Terrorism :A survey .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Walker, Clive. The Prevention of Terrorism in British Law. Manchester: ManchesterUniversity Press, 1992.
Walter Laqueur, Terrorism.London:Sphere Books Ltd.,1987.
Walter, Laqueur. The Age of Terrorism. Lond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87.
Waltz, Kenneth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ssachusetts:Addison-Wesley, 1979.
Waltz, Kenneth N. Man , the S tate , and War : A Theoretical Analysis.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59.
Weimann , Gabriel. Terrorism on the Internet. D.C: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 2006.
Wendt,Alexander.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Yang, Richard .ed. China’s Military: The PLA in 1992/1993.Taipei: Chinese Council of Advanced Policy Studies, 1993.
Zulaika, Joseba and Douglass,William. Terror and Taboo:The follies, Fables, and Faces of Terrorism. New York: Routledge , 1996.


(二)Journals:


Audrey Kurth Cronin, “Behind the Curve: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errorism,"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7, no.3(Winter 2002-2003):30-58.
Baldwins, David A. “Security Studies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World politics, vol.48, no.1(October 1995):122.
Betts, Richard K. and Christensen,Thomas J .“China : Getting the Questions Right ,”The National Interest(Winter 2000):17.
Byman ,Daniel “Five Bad Options for Iraq,” Survival ,vol.47, no.1(spring 2005):10.
Chang, Felix K. “Conventional War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Orbis, vol.40,no. 4 (Fall 1996): 577-607.
Chung , Chien-pen “China’s War on Terror: September 11 and Uighur Separatism , “Foreign Affairs, vol.81, no.4(July/August 2002): 12.
Chung , Chien-peng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China’s Changing Influence in Central Asia,” The China Quarterly,vol.180(2004): 998.
Chung, Chien-Peng. ”The Defense of Xinjiang:Politics, Economics and Security in Central Asia,” 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vol.25(2003): 58 - 62.
Chyba , Christopher F. and Greninger, Alex L. “Biotechnology and Bioterrorism: An Unprecedented World,” Survival, vol.46, no.2(summer 2004):157.
Clamor, Concepcion. “Separatist Rebellion in the Southern Philippines,” IISS Strategic Comment(May 2000):2.
Cossa, Ralph A. “U.S. Foreign Policy in Asia: Is the President Clinton on the Right Track?” Vital Speech of the Day, vol.60, no.24(Octomber 1994):765.
Davis, Anthony “Resilient Abu Sayyaf Resists Military Pressure,”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Sep.1, 2003): 22.
Fravel , Taylor M. “Regime In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 Explaining China’s Compromises in Territorial Disputes,”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30, no.2(Fall 2005): 79-80.
Goldstein, Avery. “The Diplomatic Face of China’s Grand Strategy ,” China Quarterly, vol.168(December 2001):835-864.
Goodby James E. & Kenneth Weisbrode, “Bush Should Seize His Chance to Recast U.S. Ties With China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September 2001):10.
Herz, Peter J. “Where Human Rights don’t Matter”, World & I, vol.10, no.9(Sep. 1995): 54.
Huntington, Samuel P.“The Erosion of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s”, Foreign Affairs(September/October 1997):28-49.
Huntington, Samuel P.”The Lonely Superpower”, Foreign Affairs, vol.78,no.2(March/April 1999):62.
Ikenberry, John G. “America’s Imperial Ambition ,”Foreign Affairs(September/October , 2002): 44-60.
Jentleson, Bruce. ”The Need for Praxis ,”Internatinonal Security, vol.26,no.4(2002):172 .
Kagan, Robert.“What China Knows That We Don’t ,”The Weekly Standard (Jan 1997):20
Kurlantzick, Joshua “The Unsettled West ,” Foreign Affairs, vol.83, no.4(2004):136.
Lampton, David M.“The Stealth Normalization of U.S.-China Relations”, The National Interest(Fall 2002):38.
Livingstone, Kevin “Our Strength Is Our Diversity,”Newsweek(July 25/August 1(2005):22.
Luong , Pauline Jones and Weintha, Erica. “News in Asia?”Foreign Affairs, vol.81,no.2(2002):62.
Luong ,Pauline Jones and Weintbal ,Erika . “New Friends , New Fears in Central Asia ,”Foreign Affairs ,vol.81,no.2(2002 Mar/Apr): 64-70.
Mackerras, Colin. ”Some Issues of Ethnic and Religious Identity Among China’s Islamic Peoples”, Asian Ethnicity ,vol.6,no.1(February 2005):13-15.
Maynes , Charles William. “America Discovers Central Asia?” Foreign Affairs ,vol.82, no.2(2003):122-123.
Mendez ,Pierre .”Access to an Identification of Terrorism:Words and Actions,” Rethinking Marzxism, vol.14,no.2(2002):109-122.
Menon, Rajan and Spruyt, Hendrik. “The limits of Neorealism: Understanding Security in Central Asi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no.25(1999): 101-104. ;
Morgan Matthew J.” The Origins of the New Terrorism,”Parameters,(Spring 2004):29-43.
Morgenthau Hans.J. ”The National Inter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no. 46(1988): 961.
Nuria , Oflken, “ASEM:Time for An Overhaul ,”Asian-European Perspective(2003):107-117.
Nye, Joseph.”The New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July/August 1999):22-35.
Oresman , Matthew. “Catching the Shanghai Spirit,” Foreign Policy, vol.142(2004): 78 – 79.
Park, S.H.”ASEM and the Future of Asia-Europe Relations,” Asia Europe Journal, (Spring 2004):350.
Perry , Nicholas J.” The Numerous Federal Legal Definitions of Terrorism:The Problem of Too Many Grails, “ Legis(Jan 2004): 249.
Pluchinsky, Dennis A. “Terrorism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 Primer , A Puzzle, A Prognosis,”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 , vol. 21, issue 2(1998):120.
Posen ,Barry R.“The Struggle against Terrorism”, International Security(Winter 2001): 43.
Rashid ,Ahmed. “With the U.S. as an ally , Dictators get tougher:An Account of Repression in Central Asia This Year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May 2002):20.
Rasizade , Alec. “Washington and the Great Game in Central Asia ,”Contemporary Review, vol.280,no.1636(2002):257-262.
Roskin ,Michael G.“National Interest : From Abstraction to Strategy”, Parameter(Winter 1994): 4-18.
Roy, Denny. ”China and the War on Terrorism ,”Orbis.no.3(Summer 2002):511-512.
Schweller, Randall. ”Bandwagoning for Profit: Bringing the Revisionist State Back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9,no 1(1994):72-107.
Shambaugh, David & Litwak, Robert S. ”Amercia and China Get a Chance to Improve Their Relations,”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Oct 2001):8.
Shambaugh, David. ”Sino-American Relations Since September 11,”Currrent History (September 2002):245-246.
Snyder, Craig A. “Building Multilateral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Asian Perspective,vol.21,no.1,(Spring~Summer 1997):5-36.
Walt , Stephen M.” Beyond Bin Laden ,“International Security(Winter 2001):67.
Walt, Stephen M. “The Renaissance of Security Studi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no.35(1991):211-239.
Walt, Stephen. ”Testing Theories of Alliance Formation:The Case of Southwest Asi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2,no2(1988):275-316.

(三)News and Internet Information:

“ Chairman’s Statement , “Fourth Asia Europe Summit Meeting , Copenhagen(September 22-24, 2004), http://euorpa.eu.int/comm/external-relations/asem/asem-summits/asem4/stat.html.
Bureau of Public Affair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Report 2001, china,” http://www.state.gov/g/drl/rls/irf/2001/5752.htm, October 26, 2001.
Bureau of Public Affair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Country Reports on Human Rights Practices-2003, China,”http://www.state.gov/g/drl/rls/hrrpt/2003/27768.htm, February 25, 2004.
Bureau of Public Affair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Report 2002, china,” http://www.state.gov/g/drl/rls/irf/2002/13870.htm, October 7, 2002.
Bureau of Public Affair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Report 2003, china,” http://www.state.gov/g/drl/rls/irf/2003/23826.htm, December 18, 2003.
Bureau of Public Affair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Patterns of GlobalTerrorism 2002, China,” http://www.state.gov/s/ct/rls/pgtrpt/2002/html/19983.htm, April 30, 2003.
Bureau of Public Affair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Patterns of Global Terrorism 2002, China,” http://www.state.gov/s/ct/rls/pgtrpt/2003/31611.htm, April 29, 2004.
Bureau of Public Affairs, U.S. Department of State,”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Report 2004, china,” http://www.state.gov/g/drl/rls/irf/2004/35396.htm, September 15, 2004.
Chalk, Peter ”Trends in Terrorism: Threats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Future of the Terrorism Risk,” pp.39-40, http://www.rand.org/pubs/monographs/2005/RAND_MG393.pdf,Sep 9, 2006.
Clive, Williams. “Keeping Tabs on the War Against Terrorism ,” Canberra Times, (May 2003):15.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 , “Computer Attack and Cyberterrorism: Vulnerabilities and Policy Issues for Congress,” http://www.mipt.org/pdf/CRS_RL32114.pdf,Oct 23, 2006.
Dyer,Geoff. McGregor,Richald . Burton, John and Moldofsky,Leora “Opposition to US Inspires -NAT0 of the East,” Financial Times, 2006.6.22.
Human Rights Watch, “Human Rights Watch World Report 2004, China And Tibet,” http://www.hrw.org/english/docs/2003/12/31/china7001.htm#1, January 26, 2004.
Rosenthal , Elisabeth. “Threats and Responses:The FBI?,”The New York Times, Oct ,2002,A16.
Shelley, Louise I. “The Nexus of Organized International Criminals and Terrorism,” http://perso.wanadoo.fr/societe.internationale.de.criminologie/pdf/Intervention%20Shelley.pdf,May 21, 2007.
Sunga ,Lyal S. “The Emerging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 http://www.kluwerlawonline.com , Mar 16, 2006.
The Bureau of Public Affair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Country Reports on Terrorism 2006,” http://www.state.gov/s/ct/rls/c14813.htm, Mar 12, 2007.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 “Patterns of Global Terrorism 2003,” http://www.state.gov/s/ct/rls/pgtrpt/2003/31880.htm,Mar 10, 2005.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21.231.245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21.231.245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