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4112-02454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4112-024544
論文名稱
Title
魏晉名士的形神之美研究──以《世說新語》的呈現為主
The Study on the Physiques and Spirit of the Cranky Scholars in the Wei and Chin Dynasties: Focused on “Shih-Shuo Hsin-Yu”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9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2-07-1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2-07-24
關鍵字
Keywords
人物品藻、名士風流、形神之美、魏晉名士、世說新語
physical beauty and spiritual beauty, Shih-Shuo Hsin-Yu, famous scholars in Wei and Chin Dynastie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97 次,被下載 73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9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736 times.
中文摘要
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政治形勢多變之時期,政治黑暗,戰亂頻仍,生活動盪;加之以經學式微,玄學盛行,本土道教的大行,外來佛教的傳入,使得此時期的思想界異常活躍。在此時代背景下,魏晉士人精神解放,思想與信仰自由,行為放達,藝術創造精神勃發,從而在其身上具體的顯現出簡約玄澹、超然絕俗之美。魏晉名士這種特殊的形容儀態與神韻風度之美,不僅是時代的特色與審美態度,也是中國文化史上相當重要的一環,值得予以深入的研究。
本論文以深入刻畫魏晉名士風流神采的《世說新語》為主要的考察對象,首先依據文獻之魏晉「名士」義涵,歸納出「卓然特出的才識」、「獨特鮮明的個性」、「清朗俊逸的容止」、「湛厚深廣的德量」、「放達不羈的氣質」及「兼及智慧的深情」,是構成魏晉名士風流的主要條件;至於魏晉名士的類型則有「任達不羈型」、「玄談名理型」、「風神秀雅型」、「才識卓然型」、「高德雅望型」等。其次,呈現出魏晉名士外在的形容儀態之美,係具有「身形奇偉頎長」、「肌顏瑩潤整麗」、「容止從容閑雅」及「服飾標奇立異」等四個特點。最後,為突顯出魏晉名士內在的神韻風度之美,由此時期講求「以形寫神」和「瞻形得神」的審美觀切入考察,魏晉名士雖然講求姿容之美,但並非以貌取人,其所重視的是由容止之美所映射而出的神韻風度之美,故凡「清介超逸」、「英挺俊秀」、「超然特立」、「精明朗然」、「光明鮮潔」、「剛強英斷」者,皆屬之;此外,「外貌甚陋而『神』佳」者,亦屬之。因此,透過魏晉名士形神之美的探究,不但展現出魏晉名士形與神的風貌與深湛而豐富之內蘊,而且也清楚反映了魏晉名士形神之美所具有的時代特色與審美風尚。
Abstract
Wei and Chin Dynasties had been viewed as the most chaotic period characterized by changeable political situations, continuous wars, and difficult lives. In this period, the decline of classical studies and popularity of Daoism and Buddhism studies contributed to a very active world of ideas. Living in such a special time, scholars in Wei and Chin Dynasties could thus liberated their spirits, owned freedom of thoughts and beliefs, acted freely, and created arts with enthusiasm. In addition, they concretely built up a kind of distinguished and unique beauty of arts. This kind of special craze for the beauty of countenance and deportment as well as the beauty of inner verve not only shows certain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perspectives during those periods, but also serves a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and is therefore worth further investigations.
This thesis looks deeply into Shih-Shuo Hsin-Yu, which vividly portrayed behaviors and appearances of famous scholars in Wei and Chin Dynasties. Based on literary documents talking about the real significance of “famous scholars” in Wei and Chin Dynasties, this thesis concludes certain primary elements of being a famous scholar, which are “superior knowledge,” “unique personality,” “ strict morality and magnanimity,” “affections with wisdom,” “free spirits,” and “delicate appearance and behavior.” Also, famous scholars in Wei and Chin Dynas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types, which are “free-spirit,” “talkative,” “physical and mental beauty,” “encyclopedic,” and “virtuous.” What’s more, there are four attributes that can present the beauty of outward semblance, namely “tall and slim,” “beautiful face,” “elegant expressions and delicate behaviors,” and “fashionable clothes.” Last,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inner verve and noble spirits of those famous scholars in Wei and Chin Dynasties, they put emphasis on the aesthetic of “portraying the inner verve from the semblance,” and “observing the semblance to grasp the inner verve.” Even though famous scholars pursued physical beauty, they did not judge people from their appearance. Instead, they stressed the inner beauty of spirits which reflected from delicate semblance and behaviors. Therefore, anyone who “acted without vulgarity,” “owned handsome appearance and good shape,” “ stood out above the rest,” “possessed wisdom and generosity,” “maintained cleanness and brightness,” and “made resolute decisions” could be categorized as a famous scholar. Even a person who had “ugly appearance but fine verve” could also be a famous scholar. As a result, throughout the study on the physical beauty and spiritual beauty of the famous scholars in Wei and Chin Dynasties, this thesis not only displays the countenance, inner spirits as well as the true significance behind the seemingly superficial quest for beauty of the famous scholars in Wei and Chin Dynasties, but also clearly represents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trends by examining the way how the famous scholars in Wei and Chin Dynasties established the beauty of outer appearance and inner verv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錄………………………………………………………………… v
表次………………………………………………………………… vii
第 一 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範圍……………………………... 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 研究範圍……………………………………………... 4
第二節 文獻探討……………………………………………... 5
第三節 研究材料與步驟……………………………………… 12
一、 研究材料……………………………………………… 12
二、 研究步驟……………………………………………… 14
第 二 章 魏晉名士之定義、條件與類型………………………. 17
第一節 名士釋義……………………………………………… 17
第二節 魏晉名士之條件……………………………………… 23
第三節 魏晉名士之類型……………………………………… 31
一、 任達不羈型…………………………………………… 31
二、 玄談名理型…………………………………………… 35
三、 風神秀雅型…………………………………………… 40
四、 才識卓然型…………………………………………… 43
五、 高德雅望型…………………………………………… 51
第 三 章 魏晉名士的形容儀態之美……………………………. 57
第一節 身形奇偉頎長………………………………………… 57
一、 奇偉高大……………………………………………... 57
二、 羸瘦頎長……………………………………………... 59
第二節 肌顏瑩潤整麗………………………………………... 60
一、 膚色玉曜……………………………………………... 60
二、 瓌姿瑋容……………………………………………... 63
三、 眉目疏朗……………………………………………... 66
四、 聲姿清亮……………………………………………... 67
第三節 容止從容閑雅………………………………………... 68
第四節 服飾標奇立異………………………………………... 80
一、 以紮巾履屐為趣……………………………………... 80
二、 以褒衣博帶為尚......................................................... 86
三、 以散髮裸裎為高……………………………………... 88
四、 以揮麈談玄為雅……………………………………... 92
五、 以傅粉著香為美……………………………………... 95
第 四 章 魏晉名士的神韻風度之美…………………………… 99
第一節 清介超逸:鶴、松、風之屬………………..………. 101
第二節 英挺俊秀:鳳、龍、馬之屬……………..…………. 108
第三節 超然特立:山、樹、水之屬……………………..…. 115
第四節 精明朗然:自然天象之屬……………………..……. 126
第五節 光明鮮潔:金、珠、玉之屬……………………...… 130
第六節 剛強英斷:寶器之屬………………….……….……. 136
第七節 其他…………………………………………………... 139
第 五 章 結論…………………………………………………… 145
參考文獻…………………………………………………………… 151
附錄…………………………………………………………...……. 161
附圖…………………………………………………………...……. 18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原典釋義注疏(按書名筆畫先後順序排列)
《人物志今註今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主編,陳喬楚註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
《文選》,蕭統編,李善注,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1年9月。
《史記會注考證》,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瀧川龜太郎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0月。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撰,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世說新語校箋》,徐震堮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9月。
《世說新語校箋》,楊勇撰,臺北:正文書局,1988年。
《世說新語彙校集注》,朱鑄禹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世說新語箋疏》,余嘉錫撰,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11月。
《世說新語選注》,劉德重、張撝之選注,臺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2月。
《老子》(帛書老子),王弼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89年9月。
《老子釋義》,黃登山編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12月。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嚴可均校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全唐詩》(全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一百三十五卷》,逯欽立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周易程傳註評》,黃忠天撰,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4年9月。
《周易譯註》,黃壽祺、張善文撰,臺北:頂淵文化事業,2000年5月。
《抱朴子外篇校箋》,楊明照撰,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曹子建集評注》,曹植撰,丁晏、黃節注,臺北:世界書局,1998年12 月。
《莊子集釋》,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新校本三國志注附索引》,陳壽撰,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班固撰,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范曄撰,李賢等注,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楚辭補注》,洪興祖撰,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6月。
《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王根林等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說文解字注》,許慎撰,段玉裁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9月。
《顏氏家訓集解》,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斷句十三經經文》,臺灣開明書店斷句,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1年。
《藝文類聚》,歐陽詢撰,汪紹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二、今人專書(按書名筆畫順序排列)
《士與中國文化》,余英時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 月。
《才性與玄理》,牟宗三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文心雕龍讀本》(全二冊),劉勰著,王更生注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9月。
《中古文人生活研究》,范子燁撰,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中古文人風采》,何滿子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2 月。
《中古文學史論》,王瑤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中古門第論集》,何啟民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 年1 月。
《中古樂舞研究》,廖蔚卿撰,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5月。
《中古學術論略》,張蓓蓓撰,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 年5 月。
《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唐君毅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年6月。
《中國人的機智──以《世說新語》為中心》,井波律子著,李慶、張榮湄譯,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8 年4月。
《中國古代小說服飾描寫研究》,顏湘君撰,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年8月。
《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郭英德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1 月。
《中國古代服飾大觀》,周汛、高春明撰,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 年3 月。
《中國古代服飾史》,周錫保撰,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 年。
《中國古代服飾風俗》,周汛、高春明撰,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 年9 月。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沈從文編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1月。
《中國古典園林分析》,彭一剛撰,臺北:地景企業,1998 年9 月。
《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周汛、高春明編著,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12月。
《中國衣經》,杜鈺洲,繆良雲編,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4月。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余英時撰,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9月。
《中國美學史》,李澤厚、劉綱紀主編,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中國美學史》,葉朗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 月。
《中國婦女文學史》,謝無量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16年。
《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第二集》,孫康宜撰,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
《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羅中峰撰,臺北:洪葉文化事業, 2001年2 月。
《中國詩學•思想篇》,黃永武撰,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4月。
《中國審美文化》,周劭馨撰,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 年12 月。
《中國審美文化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儀平策著,陳炎主編,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 年10 月。
《中國歷代文論選新編•明清卷》,黃霖、蔣凡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中國歷代服飾》,周汛、高春明撰,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8月。
《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余英時撰,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年2月。
《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六朝人生哲學》,卞敏撰,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 年11 月。
《六朝文化》,許輝、邱敏、胡阿祥主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六朝名士》,張健撰,臺北:黎明文化出版事業,1991 年11 月。
《六朝如夢鳥空啼》,陳書良撰,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1 年9 月。
《六朝江東世族之家風家學研究》,王永平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3年l 月。
《六朝志人小說研究》,李玉芬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 年12 月。
《六朝服食風氣與詩歌》,顏進雄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年8 月。
《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趙輝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年1 月。
《六朝美學》,袁濟喜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1 月。
《六朝美學史》,吳功正撰,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 年12 月。
《六朝唯美文學》,張仁青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11月。
《六朝情境美學》,鄭毓瑜撰,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六朝顯族謝安世家》,周淑舫、趙中山撰,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年8月。
《世族與六朝文學》,程章燦撰,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10 月。
《世說新語中所反映的思想》,朴美鈴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梅家玲撰,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世說新語的名士風度》,胡友鳴撰,臺北:大村文化出版社,1998 年3 月。
《世說新語研究》,王能憲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世說新語研究》,范子燁撰,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4 月。
《世說新語研究》,蔣凡撰,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年4 月。
《世說新語發微》,王守華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5月。
《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寧稼雨撰,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年11 月。
《世說新語整體研究》,張叔寧撰,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 年9 月。
《玄妙之境》,張海明撰,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
《玄意幽遠──魏晉玄學風度》,戴燕撰,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 年6 月。
《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羅宗強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年11月。
《玄學趣味》,高華平撰,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
《生命美學論稿》,潘知常撰,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竹林七賢研究》,何啟民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竹林名士的智慧與詩情》,江建俊主編,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7月。
《放達不羈的士族》,王曉毅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7月。
《服飾與中國文化》,華梅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東晉文藝綜合研究》,張可禮撰,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東晉門閥政治》,田餘慶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年1 月。
《東晉南朝的謝氏文學集團》,丁福林撰,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8 月。
《兩晉南朝的士族》,蘇紹興撰,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空谷流韻》,韋鳳娟撰,臺北:書林出版社,1997 年6月。
《易經繫傳別講》,南懷瑾撰,臺北:老古文化公司,2000 年11月。
《品人明鏡》,陳仁華撰,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 年7 月。
《美的歷程》,李澤厚撰,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美從何處尋》,宗白華撰,臺北:成均出版,1985年。
《風尚──魏晉名士的生活美學》,李修建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
《風雅淵源──文人生活的美學》,范宜如、朱書萱撰,臺北:臺灣書店,1998 年3 月。
《神與物游: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成復旺撰,臺北:商鼎文化,1992 年4 月。
《高蹈人間──六朝文人心態史》,孫若鳳撰,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 月。
《陳寅恪先生論文集》,陳寅恪撰,臺北:三人行出版社,1974 年5 月。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萬繩楠整理,臺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2月。
《畫境文心──中國古典園林之美》,劉天華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8月。
《筆記小說史》,苗壯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年12 月。
《華夏美學》,李澤厚撰,臺北:三民書局,1996 年9 月。
《裂變的光芒──魏晉南北朝文化與文藝美學》,施惟達撰,成都:巴蜀書社, 1995年8 月。
《馮友蘭選集》,涂又光編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亂世苦魂──世說新語時代的人格悲劇》,李建中撰,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3 月。
《園林與中國文化》,王毅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5月。
《愛盧小品•靈性》,黃永武撰,臺北:洪範書店,1992年7月。
《新譯世說新語》,劉正浩等注譯,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8月。
《新譯老子解義》,吳怡撰,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9月。
《對酒當歌──六朝文學與曹氏父子》,張鈞莉撰,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94年8 月。
《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2月。
《漢代文人與文學觀念的演進》,于迎春撰,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年6 月。
《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劉邵人物志研究》,江建俊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3月。
《漢晉人物品鑒研究》,張蓓蓓撰,臺北:花木蘭文化,2010年3月。
《漢魏六朝文學論集》,廖蔚卿撰,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 年12 月。
《漢魏六朝文藝心理學》,李建中撰,山西:北岳文藝出版社,1992 年5 月。
《醉話酒文化》,何滿子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年9 月。
《鄴下風流》,潘嘯龍撰,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年1 月。
《顏氏家訓》,顏之推撰,程小銘譯注,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1998年11月。
《魏晉人物品評風尚探究──以《世說新語》為例》,方碧玉撰,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3月。
《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尤雅姿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8 年9 月。
《魏晉玄學人格美研究》,高華平撰,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8 月。
《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陳順智撰,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年7月。
《魏晉生活掠影》,李洪權編著,瀋陽:瀋陽出版社,2002年4月。
《魏晉名士》,孔毅撰,成都:巴蜀書社,1994 年4 月。
《魏晉名士人格研究》,李清筠撰,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年10 月。
《魏晉名士的風流》,司馬放撰,武漢:崇文書局,2008年9月。
《魏晉名士風流》,寧稼雨撰,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
《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蔡振豐撰,臺北:黎明出版社,1997 年8 月。
《魏晉的自然主義》,容肇祖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魏晉南北朝文化史》,萬繩楠撰,臺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6 月。
《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朱大渭等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8月。
《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方北辰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9月。
《魏晉思想與談風》,何啟民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寧稼雨撰,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 年9 月。
《魏晉風流的藝術精神──才性、情感與玄心》,黃明誠撰,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年。
《魏晉哲學》,周紹賢、劉貴傑撰,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魏晉清談》,唐翼明撰,臺北:東大圖書,1992年10月。
《魏晉清談述論》,周紹賢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年2 月。
《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王力堅撰,臺北:Airiti Press,2010年。
《魏晉隱逸思想及其美學涵義》,許尤娜撰,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 年7月。
《覺醒與沉淪──魏晉風度及其文化表現》,劉宗坤撰,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4 月。
三、期刊論文(按篇名筆畫順序排列)
〈《世說新語》人物品藻中的自然審美現象〉,閭海燕,《常熟理工學院學報》,第5期,2006年9月。
〈《世說新語》中魏晉人物品藻的審美價值取向研究〉,張利群,《惠州學院學報》,第29卷第1期,2009年2月。
〈《世說新語》修辭的審美向度──談其中的自然美與傳神美〉,劉水,《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4期,2009年8月。
〈由《世說新語》中的人物品評看六朝嗜美之風〉,王岫林,《國文天地》,第19卷第12期,2004年5月。
〈庾信詩鳳凰意象研究〉,何維剛,《南台學報》,第36卷第2期,2011年10月。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心中的自然人格美〉,軒轅祺,《文學教育》,2010年2月。
〈寫照傳神、風雅妙悟──《世說新語》的詩情畫意〉,王鸝,《中國文言小說研究》,2006年。
〈談《世說新語》的醜感美學〉,劉瑋如,《雲漢學刊》,第13期,2006年6月。
〈論《世說新語》之人物美學的形體美〉,朴炫坤,《國文天地》,第19卷第3期,2003年8月。
〈濯濯如春月柳,軒軒如朝霞舉──論《世說新語》在魏晉士人容止賞譽上的審美趨向〉,劉婷,《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7卷第4期,2010年12月。
〈魏晉人物品藻中的審美心理探析〉,鄧玲,《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第3期,2009年。
〈魏晉六朝文學尚“清”成因與特色〉,周悅,《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3卷第4期,2004年7月。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物品藻與女性審美取向〉,牛秋實,《許昌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09年。
四、學位論文(按書名筆畫順序排列)
《世說新語中人物品鑒之研究》,朴敬姬撰,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年。
《世說新語中人物美學之研究》,廖柏森撰,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年。
《世說新語之人物美學研究》,吳惠玲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 年。
《世說新語之人物群像與描寫技巧研究》,廖麗鳳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世說新語呈現之魏晉士人審美觀研究》,徐麗真撰,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宋詩中松的文化意涵探究》,林秀珍撰,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唐詩鶴意象研究》,黃喬玲撰,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
《晉代僧人的情性問題研究─以支道林為例》,陳柏光撰,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從《世說新語》看東漢至東晉士人之人生觀》,王妙純撰,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02年。
《魏晉人物品鑒研究──創造性審美活動的完成》,賴麗蓉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5 年。
《魏晉士人品味風尚研究─以《世說新語》為考察核心》,周孟貞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魏晉太原孫氏的家學與家風》,吳心怡撰,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魏晉任誕士風研究》,栗子菁撰,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7年。
《魏晉名士尚「清」之美學研究》,徐靖婷撰,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魏晉尚達之風研究》,李虹瑩撰,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年。
五、資料庫(按網站筆畫先後順序排列)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